市场换技术的路子走不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45:22

刘燕华近影
2005年,中国向世界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要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中国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实现自主创新,中国人应该做些什么?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
自主创新有8个关注点
记者:刘部长,大家都在关注自主创新这一话题,但是与其“热度”相比较,一些人并不清楚关注这一话题的切入点。
刘燕华:中国的自主创新有8个关注点:一是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二是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三是实施重点跨越,通过关键技术领域的跨越,从后发国家走向世界的前列;四是打破目前的民品研究和军品研究分离的体制,军民结合共同推进科技发展;五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以形成技术创新;六是实现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让科技与经济紧紧结合在一起;七是要深化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创建新型的科技文化;八是科技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记者: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哪些是重点突破的领域?
刘燕华:在科学技术领域内,中国发展什么、不发展什么以及重点发展什么,这不仅是战术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首先在科技方面的几个领域内占据制高点,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中国如何通过宏观设计,选择重点,实施跨越?在目前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已经提出了一些重大专项,并且即将发布,相信不久就可以看到有关信息。
“以市场换技术”走不通
记者:对自主创新的强调,是否意味着我们在反思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刘燕华:中国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以市场换技术”,这种说法认为,只要市场开放了,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大批引进技术。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这条路子是走不通的。
以汽车业为例,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90%。以前,上海、长春都有汽车生产能力和一批研发队伍。可是引进德国大众,我们自己的品牌废掉了,研究队伍、研究平台没有了,形成了购买一套生产线,生产一批汽车;再购买一套生产线,再生产一批汽车的状况。这种行为无异于“壮士断臂”。
技术引进需要高成本,同时,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现在我们的钱花在引进上的多,花在消化吸收上的少。还有一点我们必须弄清楚,就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的发展依赖于别人的恩惠吗?绝对不可能。因此,中国必须实现自主创新。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中国也有一些好的例证,比如宝钢、三峡、奇瑞。通过这些自主创新企业的发展,逐渐实现产品和设备的国产化,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走向全世界。
记者:您认为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将扮演什么角色?
刘燕华:近年来中国有不少研发型企业在迅速崛起,例如海尔、华为等等。但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还相当弱。从统计数据看,发达国家的企业拿出销售收入的2%用于研发,而中国企业研发投入还不足0.5%,两相比较,存在四倍的差距。
其实,中小型科技企业是成长性非常好,潜力非常大的企业。中小企业创造了GDP的50%、税收的40%、工业新增产值的70%以及就业岗位的75%。同时,还有约60%的专利来自中小企业。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还比较脆弱。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实施产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也是快速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措施。
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记者:自主创新的同时,怎么看待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国际间的合作?
刘燕华: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创造广泛的国际合作渠道。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已经使传统的科研组织结构和创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因此,中国的姿态将会是努力排除来自各方面的障碍,把握各种稍纵即逝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通过互补,共同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功开展了许多国际科技合作。比如:中国科学家牵头启动了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与欧洲核子中心合作研究“AMS-α质谱仪”项目、加入了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和欧洲导航卫星系统“伽利略”计划。
记者:怎么评价国家政策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刘燕华: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主要是通过政策的协调。建立有效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相当重要,同时,政府采购政策也应该能够充分发挥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通过创造一种平等的竞争环境,在税收、投资、贸易等方面,全面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明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将宣布一系列新的自主创新科技政策,到时候,我相信关心中国发展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非常振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2月14日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