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中文百科在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20:09
李贄目錄        1李贄其人
    • 1.1家世生平簡表
  • 2思想
    • 2.1自述
    • 2.2坦然入獄
    • 2.3遺言
    • 2.4《焚書》
  • 3他人評論
    • 3.1褒
    • 3.2貶
    • 3.3其他立場
    • 3.4近代評論
  • 4著作
    • 5傳記、事蹟輯錄

      李贄其人

          中文百科在線   李贄(1527年10月26日-1602年3月16日),明朝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是明朝頗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後被迫自殺,死後一度被泉州民眾奉之爲神,被稱爲“溫陵先師”。
        

      家世生平簡表

        
           李贄於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19日)農曆十月廿六日出生於福建泉州市南門外。六世祖李駑是泉州巨商,從事遠洋貿易,乘船往來於泉州與忽魯模斯(今伊朗的阿巴斯港)之間,並娶當地女子爲妻 。可能因此改信了伊斯蘭教。但到他祖父已經不信此教,從母姓, 他的父親李鍾秀以教書爲業,李贄七歲時便隨父親讀書、學習禮儀。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六歲。入學府,冊名林載贄,後改姓李。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二十六歲。中擧。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二十九歲。任河南輝縣教諭。三十九年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十四歲。,擢南京國子監博士,數月後,父白齋公病故於泉州,回鄉守制。時值倭寇攻城,他帶領弟侄輩日夜登城擊柝巡守,與全城父老兵民同仇敵愾。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十歲。開始接觸王陽明學說和佛學。補北京禮部司務。
             萬曆五年(1577年)五十一歲。出任雲南姚安知府,三年後棄官。
             萬曆九年,春,應湖北黄安(今紅安)耿定理之邀,擕妻子女兒到耿家鄉黄安天台書院講學論道,住耿定理家中充當門客而兼教師,但和耿定理做大官的的哥哥耿定向意見沖突。
             萬曆十二年(1584年)五十八歲。作《答耿中丞》及《又答耿中丞》,與道學家耿定向論戰公開化。定理死後,遷居麻城,住維摩庵,過着半僧半俗的“流寓”生活。後遷至麻城龍潭湖芝佛院,讀書著述近二十年。  
             萬曆十五年(1587年)六十一歲。令女婿女兒送妻黄氏回泉州。  
             萬曆十六年(1588年)六十二歲。居湖北麻城龍潭湖,著《初潭集》。妻黄氏卒。剃發爲僧,雖身入空門,卻不受戒、不參加僧眾的唪經祈禱。他喜愛清潔成癖,衣服一塵不染,經常掃地,以至“數人縛帚不給”。
             萬曆十八年(1590年)六十四歲。所著《焚書》在麻城刊行。引起道學家的攻擊中傷。撰《史綱評要》。
             萬曆二十年(1592年)六十六歲。作《童心說》,批點《西廂》等民間戲曲,出版《卓吾評點水滸傳》。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七十三歲。所著《藏書》六十八卷在南京出版。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至二十八年(1600年),到山西、通州、濟寧、南京游曆。在濟寧、南京曾兩次與利瑪竇見面,討論教義。二十八年回到麻城。同年冬天,湖廣僉事馮應京以“維護風化”爲名,指使歹徒燒毁龍湖芝佛院,又毁壞他預爲藏骨的墓塔。李贄被迫避寓麻城東北商城縣黄檗山中。二十九年,罷官御史馬經綸聞訊將李贄接到通州,住蓮花寺。
        萬曆三十年(1602年),都察院左都御史溫純及都察院禮科給事中張問達,上疏奏劾李贄,明神宗見疏即下詔,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之罪,逮捕李贄下獄,著作被通令燒毁。入獄後,李贄聽說朝廷要押解他回原籍福建,感慨道:“我年七十有六,死耳,何以歸爲?”又說:“衰病老朽,死得甚奇,真得死所矣。如何不死?”三月十五日,囚禁在北京皇城監獄中的李贄,吩咐侍者幫他剃發,後奪侍者的剃刀,自行割喉了斷,直到次日子夜時分,即三月十六日(公曆5月7日)子時,這位已是76歲高齡的中國歷史上“純粹的”思想犯。才氣絕而亡。東廠錦衣衛寫給皇帝的報告,稱李贄“不食而死”。同年,馬經綸爲其蔔葬於通州城北。墓今存。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李贄的學生汪可受,以及梅掌科、蘇侍禦捐資爲李樹碑。據說其“卓吾血流二日以殁,慘聞晉江,士庶甚閔,於晉江西崙作‘溫陵先師’廟,頗奉香火,後毁於兵。”
        李贄一生生有4子3女,除大女兒外,其他幾位子女都不幸夭殤。

      思想


        中文百科在線   李贄深受“泰州學派”影響,且以“異端”自居。針對當時官學和知識階層獨奉儒家程朱理學爲權威的情況,貶斥程朱理學爲僞道學,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爲是非”。詩文多抨擊前七子、後七子複古之主張,認爲《西廂記》、《水滸傳》就是“古今至文”。公安派受其影響較深。晚年頗好史學,據曆代正史纂《藏書》,又廣泛收集明代資料撰寫《續藏書》,對傳統史學觀點有所突破。
        李贄承認個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後其心乃見”,“天盡世道以交”,認爲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係、商業交易合乎天理。
        他的思想方法與當時官方的儒家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包括反對八股文、歌頌秦始皇,主張男女平等、自由婚姻等,但仍受到不少儒士文人包括李廷機等當時有影響的人物的好評。史家黄仁宇(《萬曆十五年》)認爲李贄在王陽明哲學的影響下“存在着鼓勵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導行動、而不顧習慣的道德標准這一趨向。1587年,李贄就走到了這條道路的交叉點。”

      自述

        李贄自稱“不信道,不信仙釋,故見人則惡,見僧則惡,見道學先生則尤惡。”
        在《自讚》一文中,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個性:
        “ 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詞鄙俗,其心狂癡,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見親熱。其與人也,好求其過,前不悦其所長;其惡人也,既絕其人,又終身欲害其人。志在溫飽,而自謂伯夷、叔齊;質本齊人,而自謂飽道飫德。分明一介不與,而以有莘藉口;分明豪毛不拔,而謂楊朱贼仁。動與物迕,口與心違。其人如此,鄉人皆惡之矣。昔子貢問夫子曰:“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若居士,其可乎哉!”
        關於落髮爲僧,在《與曾繼泉》一文中,李贄寫道:
        “ 其所以落髮者,則因家中閑雜人等時時望我歸去,又時時不遠千里來迫我,以俗事強我,故我剃發以示不歸,俗事亦決然不肯與理也。又此間無見識人多以異端目我,故我遂爲異端以成彼豎子之名。兼此數者,陡然去發,非其心也。” 

      坦然入獄

        “ 名山大壑登臨遍,獨此垣中未入門。病間始知身在系,幾回白日幾黄昏。”

      遺言

        “ 倘一旦死,急擇城外高阜,向南開作一坑,長一丈,闊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闊,如是長矣,然複就中複掘二尺五寸深土,長不過六尺有半,闊不過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未入坑時,且閣我魄於板上,用餘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換新衣等,使我體魄不安……即安了體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閣其上……使可望而知其爲卓吾子之魄也。周圍栽以樹木,墓前立一石碑,題曰:“李卓吾先生之墓。”

      《焚書》

        《焚書》包括《書答》《雜述》《讀史》及詩歌幾個部分,多方面反映作者的政治、哲學及社會思想,是了解李贄思想學說的基本資料。李贄在《答焦漪園》中自言:“《李氏焚書》,大抵多因緣語,忿激語,不比尋常套語”。在談及書名時,稱“所言頗切近世學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則必欲殺我矣,故欲焚之,言當焚而棄之,不可留也。” 中文百科在線
        《焚書》(意爲不容於世,早晚必將付之一炬)是李贄最爲着名且爭議最大的一部書,是他反封建思想、政治、哲學、社會思想及耿介性格的集中體現。近來,更被評論界譽爲“影響中國的百部書籍”之一。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門人汪本軻輯錄李贄遺文編成《續焚書》五卷。分《書匯》、《序匯》、《讀史匯》、《雜著匯》、《詩匯》。其中《題孔子像於芝佛院》最爲膾炙人口。

      他人評論

        李廷機《祭李卓吾文》:“心胸廓八肱,識見洞千古。孑然置一身於太虛中,不染一塵,不礙一物,清淨無欲,先生有焉。蓋吾鄉士大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内如先生者亦少矣”。
        池方顯《謁李卓吾墓》:“半生交宇内,緣乃在玄州。閩楚竟難得,佛儒俱不留。世人同喜怒,大道任恩仇。我亦尋知己,依依今未休。”
        汪本钶《續藏書》序:“先生一生無書不讀,無有懷而不吐。其無不讀也,若饑渴之於飲食,不至於飫足不已;其無不吐也,若茹物噎不下,不盡至於嘔出亦不已。以故一點攛自足天下萬世之是非,而一欬唾實關天下萬世之名教,不但如嬉笑怒罵盡成文章已也。蓋言語真切至到,文辭驚天動地,能令聾者聰,瞆者明,夢者覺,醒者醒,病者起,死者活,躁者靜,聒者結,腸冰者熱,心炎者冷,柴柵其中者自拔,倔強不降者亦無不意頫而心摺焉。”
        袁宗道:“不佞讀他人文字覺懑懑,讀翁片言隻語,輒精神百倍,豈因宿世耳根慣熟乎?雲中信使不斷,幸以近日偶筆頻寄,不佞如白家老婢,能讀亦能解也。”
        袁中道《李溫陵傳》:“……骨堅金石,氣薄雲天;言有觸而必吐,意無往而不伸。排搨勝己,跌宕王公,孔文擧調魏武若稚子,嵇叔夜視锺會如奴隸。鳥巢可複,不改其鳳咮,鸞翮可鎩,不馴其龍性,斯所由焚芝鋤蕙,銜刀若盧者也。嗟乎!才太高,氣太豪……”
        馮元仲《弔李卓吾先生墓詩》:“手辟洪蒙破溷茫,浪翻古今是非場。通身是膽通身識,死後名多道益彰。”
        吳虞《李卓吾别傳》:“張問達、王雅量能焚毁卓吾之書於一時,誣陷卓吾之身於一日……卓吾書盛行,咳唾間非卓吾不歡,幾桉間非卓吾不適,朝廷雖焚毁之,而士大夫則相與重鋟,且流傳於日本”。
              吳澤《儒教判徒李卓吾》(華夏書店1949年)更是從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需要出發,讚颺李贄的反封建專制、爲理想而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題目雖指李贄是“儒教叛徒”,但在書中仍將其歸爲浪漫主義唯心論和儒學批判主義的 “王學左派之尤”,明確界定道:“王學是儒,王學左派是儒,王學左派之尤的李卓吾還是儒,雖是儒學批判主義者,仍然是儒者。”

        顧憲成《束高景逸書》:“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又以成敗爲是非而已。學術到此,真是塗炭,惟有仰屋竊歎而已!如何如何!”
        《四庫全書目錄提要》:“贄非聖無法,敢爲異論。雖以妖言逮治,懼而自到,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頗榮眾聽,遂使鄉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爲人心風俗之害。故其人可誅,其書可毁,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誣民之邪說。”
        《四庫全書總目·别史類存目》:“贄書皆狂悖乖謬,非聖無法,惟此書抨擊孔子,另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惡,無不顛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誅者。其書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簡牘,特以贄大言欺世,至今鄉曲陋儒,震其虛名,如置之不論恐貽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其他立場

        沉瓚在《近事叢殘》中說:“(李贄)好爲驚世駭俗之論、務反宋儒道學之說。……懦釋從之者幾千萬人。其學以解脱直截爲宗,少年高曠豪擧之士,多樂慕之。後學如狂,不但儒教潰防,即釋宗繩檢,亦多所清棄。”
        沉鐵《李卓吾傳》說:“載贄再往白門(南京),而焦竑以翰林家居,尋訪舊盟,南都士更靡然向之。登壇說法,傾動大江南北。北通州馬經綸以御史謫籍,延載贄抵舍,焚香執弟子禮、而燕冀人士望風禮拜尤盛。”
        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錄》里寫道:“人物中我偏好‘性格巨星’式,像東方朔、像李贄、像金聖歎、像汪中、像狄阿傑尼斯(Diogenes)、像伏爾泰、像斯威夫特(Swift)、像蕭伯納、像巴頓將軍(Gen.George Patton),我喜歡他們的鋒利和那股表現鋒利的激情。”
        黄仁宇在《萬曆十五年》的最後一章專論李贄說:“李贄的悲觀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他所生活的時代。傳統的政治已經凝固 ,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複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社會環境把個人理智上的自由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潔和誠信,也隻能長爲灌木,不能形成叢林。”

      近代評論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運動中,李贄又被當作尊法反儒的英雄,加以推崇,他的著作被劃歸“法家”。
        李贄的著作先後數次被禁毁,民間盜印、假托者不絕,門人汪本钶說:“(卓吾)一死而書益傳,名益重……漸至今日,坊間一切戲劇淫謔刻本批點,動曰卓吾先生。”

      著作


        《李氏藏書》六十八卷。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刻於金陵。
        《李氏續藏書》二十七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刻。
        《史綱評要》三十六卷。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霞猗閣刻。
        《李氏焚書》六卷。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刻於麻城。
        《李氏續焚書》五卷。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新安海陽虹玉齋刻。
        《初譚集》十二卷、三十卷。明刻。
        《卓吾老子三教妙述》(又稱《言善篇》)四集。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宛陵劉遜之刻。
        《李卓吾遺書》十二種二十三卷。明·繼志齋刻(包括《道古錄》二卷、《心經提綱》一卷、《觀音問》一卷、《老子解》一卷、《莊子解》二卷、《孔子參同》三卷、《墨子批選》二卷、《因果錄》三卷、《淨土訣》一卷、《暗然錄最》四卷、《三教品》一卷、《永慶答問》一卷)。
        《李氏文集》十八卷。明刻。
        《易因》二卷。明刻。
        《李氏六書》六卷。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痂嗜行刻(包括《曆朝藏書》一卷、《皇明藏書》一卷、《焚書書答》一卷、《焚書雜述》一卷、《叢書匯》一卷、《說書》一卷)。
        《陽明先生道學鈔》八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武林繼錦堂刻。
        《龍溪王先生文錄鈔》九卷。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刻。
        《枕中十書》六卷。明·刻本(包括《精騎錄》、《筼窗筆記》、《賢奕賢》、《文字禪》、《異史》、《博識》、《尊重口》、《養生醍醐》、《理談》、《吟壇千秋訣》)。
        《批評忠義水滸傳》100卷、100回。明容與堂刊、芥子園刊(另《批判忠義水滸傳全傳》121回,明·楊定見刻)。
        《批點西廂真本》二卷、《批評紅拂記》二冊、《批評幽閨記》二卷、《批評洗紗記》二卷,明刻。
        《評選三異人集》二十四卷。明·俞允諧刻(包括《方正學文集》十一卷、《傳狀》一卷、《於節暗奏疏》四卷、《文集》一卷、《詩集》一卷、《文集》一卷、《自着年譜》一卷、《傳狀》一卷)。
        《讀升庵集》二十卷、《世說新語補》二十卷、《四書評》、《坡仙集》十六卷、 《九正易因》二卷、《李氏說書》八卷、《姑妄編》七卷、《李溫陵集》二十卷、《禪談》一卷、《龍湖閑話》一卷、《文字禪》四卷、《左德機緣》三卷、《李氏因果錄》三卷、《業報桉》二卷,明刻。

      傳記、事蹟輯錄

        卓吾論略(《焚書》)
        自讚(《焚書》)
        感慨平生(《焚書》)
        袁中道:李溫陵傳(《珂雪齋近集文鈔》)
        汪可受:卓吾老子墓碑(《畿輔通志》)
        沉鈇:李卓吾傳(《閩書》)
        何喬遠:李贄傳(《閩書》)
        錢謙益:卓吾先生李贄(《列朝詩集》)
        談遷:李贄傳(《國榷》)
        查繼佐:李贄、袁黄(《罪惟錄》)
        傅繼鱗:李贄傳(《明書·異教傳》)
        王鴻緒:李贄(《明史稿》)
        彭際清:李卓吾傳(《居士傳》)
        《麻城縣志》:李贄傳
        《泉州府志》:李贄傳
        《福建通志》:李贄傳
        《雲南通志》:李贄傳
        吳虞:《明李卓吾别傳》
        焦竑:《澹園集》
        汪本钶:卓吾先師告文
        沉德符:《萬曆野穫編》
        朱國楨:《湧幢小品》
        沉瓚:《近事叢殘》
        謝肇淛:《五雜俎》
        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
        黄宗羲:《明儒學桉》
        顧炎武:《日知錄》
        《明實錄》
        《李卓吾年譜》(鈴木虎雄 著)
        《林李宗譜》
        
      • 按学科分类: 中国哲学史 伦理学 哲学人物
      • 开放式分类: 思想家 . 古代 . 儒家 . 道家 .
      • 1.http://zh.wikipedia.org,www.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