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经济理性并非唯一选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22:22
事业单位改革:经济理性并非唯一选项类别:社会组织 | 浏览(1759) | 评论(2) 2010-07-11 01:40

  2009年,一项被称为“绩效工资改革”的新政,拉开了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据国务院的部署,2009年1月1日,这项改革措施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开始实施;10月1日,改革扩大到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而自2010年1月1日起,改革进一步扩大到其他事业单位。按以上部署,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时至今日,全国所有的事业单位都已处于“绩效工资改革”新政的覆盖之下。
  然而,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一个现象则令人迷惑不解:2009年9月,多家媒体以《人保部赶制〈绩效工资细则〉》为题报道了有关部门“紧锣密鼓”的工作氛围。然而,从“仅剩三月”到已过六月,“急急风”打了将近10个月,角儿却仍不见等登场亮相,因特别重要而“不便透露具体细节”的《细则》似乎仍然还只是一个传说。当然,也有这样的可能,数以千万计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翘首以盼的《细则》明天突然出现在媒体的头版头条。真如此,在皆大欢喜之余我们只好自惭孤陋寡闻了。
  按时下的规矩,在这样的情势下,问责似是少不了的。但是,切勿简单地指责负责起草的相关人员慵懒,他们一定是在尽心尽力地做这件事。要说造成不尽人意的结果之原因,恐怕还是高层对包括“绩效工资”在内的事业单位改革想得过于简单了。
  回顾我们的改革历程,各项改革一开始总摆脱不了“路径依赖”的惯性。譬如农村改革以“承包”取得了成功,随后的城市改革和企业改革也就试图循着“承包”的路径前行,后来发现此路不通,大转向之后才开始了真正的国企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再如“医改”,在2005年之前,就是紧跟企业改革的路子亦步亦趋,直到被“改革不成功”喝止,然后才有了“新医改”。究其缘由,实际上是城市改革、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的性质不同,所以不能照搬农村的经验。从“医改”到“新医改”,其实已经反映出事业单位改革与企业改革的性质不同,也不能照搬企业的经验。所以,简单地提“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恐怕也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对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如医院、学校、科研单位,等等,对这些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绩效考核”,本身会是一个难题。
  企业通过市场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其特点是物质化或有形化。在企业经营中,可以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绩效。企业职工可以用最直观的计件和计时的办法,公司职员则可以将业务绩效折算成现金来量化。但是,事业单位则不同,其提供的专业服务,譬如医院和医生,学校和教师,都是人对人的服务。人是千变万化的,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如何,不光是方法和技术的问题,还是人际互动的结果。这就是说,不是专业人员自己单方面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好”的结果的。所以,对绩效的考核,一定要考虑“实事求是”和“人性关怀”。不然,就会造成“(绝对)管理主义”。
  譬如,病人进医院,最好的结果当然是病愈出院;孩子进中学,最好的结果当然是考上大学。但是,这样的“好”结果并非人人都能如愿以偿,“治不好”或“靠不上”的绩效如何计算,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事。这里涉及医生、护士或教师,与病人及其家属或学生及其家长等各自的责任和相互关系,也涉及客观上条件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种种因素。如果将绩效考核简单化,其实与时下猖獗的“医闹”所持的是同样的逻辑。
  最麻烦的是,如果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有漏洞,就会造成新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对事业单位中的人际关系是一剂腐蚀剂,加上抽象化、冷冰冰的打分评级会将人性关怀排挤殆尽。但是,反过来,事业单位,譬如医院、学校,恰恰又是需要时时、事事、处处充满人性关怀的。可以想见,没有人性关怀何以体现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不讲人性关怀,哪又怎么能想象其工作人员会对服务对象充满人性关怀?
  如果绩效考核被用作不公平竞争乃至整人的手段,那就更与改革的初衷南辕北辙。已经实行绩效工资的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目前普遍反映的意见是,单位领导的绩效似乎自然而然就应该是第一档次。因为在基层单位中,对于他们的考核可以说形同虚设,他们自己抓着自己的头发就能把自己给拔高了。有高校教师反映,研究课题和相应的资源都被领导所把持,但是具体的研究工作都是中青年教师去做,但评起绩效来,担任课题负责人的领导则占尽便宜。如若流露出不满情绪,则很可能被穿上小鞋,让你年年徘徊在“不合格”的边缘,那70%就与你拜拜了。更有甚者,说不定哪天就被“末位淘汰”。
  事业单位的改革正在日益深入,随着“绩效工资”的全覆盖,2010年将要实行全员聘任制,2012年则要全部实行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要讲求工作效率和效果,因此要引进竞争机制,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但对事业单位,尤其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而言,恐怕经济理性并非唯一的选项,而过度竞争将会损害事业单位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