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建置及古蔡八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18:50

一、由来

上蔡,商代即以“蔡”为名。上蔡的“蔡”是从县城东蔡岗上的蓍草得名的。上古时期,盛行占卜,用蓍草占卜叫“筮”,“蔡”字由“草’、“祭”组成,就是用蓍草祭神占卜的意思。《续河南通志·舆地志》说:“宓羲氏因蓍草生蔡地,画卦于此,遂名其地曰蔡。”[1]汉置上蔡县。因蔡平侯徙新蔡,遂称此为上蔡。

二、简介

 上蔡为古代蔡国地,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此.后叔度叛,为周公放逐,复封其子胡于蔡,曰蔡仲。后屡受楚国侵犯,一再迁都,初平侯迁至新蔡,后昭侯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改州来为下蔡,故称前都为上蔡。秦于此置上蔡县。南朝宋移治是动城,故址在今汝南.北魏神龟二年(519)改置临汝县,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又置武津县;大业间复置上蔡,临汝、武津先后省入,至此上蔡之名遂不变。隋属汝南郡,唐属蔡州,元至明清均属蔡州.民国初。属汝阳道。建国后,属信阳专区,1965年改属驻马店专区,至今不变。

 

三、建 

西周武王姬发十二年,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地后,始称蔡国.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文明历史。蔡侯在蔡地共传18代,历近500年。之后,由于屡屡受到楚国的威逼、曾两次迁都:周景王二十年(前525)蔡平侯迁都于古吕(今河南省新蔡县),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蔡昭侯迁都于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周定王二“十二年(前447),楚师灭蔡.蔡齐侯出亡.逃至江西.建都曰“望蔡”。古时西为上,上蔡在古吕、州来之西,故称上蔡(古吕为新蔡、州来为下蔡)。

    上蔡置县始于秦。隶颍川郡辖(郡治在今许昌西南繁城),居郡之南境;西汉为豫州的汝南郡辖(郡治在今平舆,领县37),居郡之中部;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分上禁县之西部置定颖县(县治在今城西30里处),不久废置。后又有析建城置一举,把上蔡、汝南之一部居民强行迁往今江西省。晋太康元年.因上蔡入思念本土之情欲烈,取蔡齐侯流亡于此建都望蔡之名建置望蔡县的要求得以奏准。望蔡县之故治在今江西省上高县,至隋代又废;三国时,上蔡系曹魏领地,仍隶汝南郡;南朝宋将县治移至武津寨(又名岗郭寨,现名岗郭村,在今朱里乡政府驻地朱里的东南隅,距县城22.5公里),遂改上蔡县为武津县,亦隶汝南郡;晋及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为兵家所争要地;东晋明帝太守三年(325)为后赵石勒所领,前燕慕容炜建熙五年(364)归属于燕.前秦符坚灭燕据为秦地,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归为晋有,东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失于后秦姚苌,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复归于晋。以上均为汝南郡辖;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归

魏所属,北齐因蔡治升为州治,移县治于悬瓠(悬瓠城据上蔡旧志载,在上蔡县城西南,邵店西、黄埠东;《辞海》注:悬即瓠今汝南城)[3],遂改武津县为临汝县;魏分东西后,上蔡属东魏;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归于梁;太清二年(548)复归东魏。以上为蔡州领县。北齐灭东魏,改隶荆州;北周灭北齐,复归蔡州领。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改临汝县为武津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复改武津县为上蔡县(其间曾一度更名为阳县).皆属豫州汝南郡辖。

    唐太宗贞观年问(627—650),上蔡县一度废置,不久又复置,属蔡州;玄宗开元年间(713一742),全国始设道,上蔡划属河南道的豫州;宪宗元和十一年(817),上蔡并入遂平,属山南道之唐州;穆宗长庆元年(821),从遂平析出仍为上蔡县,属河南道的蔡州。

    五代十国时期近60年中,尽管各代划州而治皆异,但上蔡隶蔡州所辖始终未变。

    北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始分全国为15路安抚使,至微宗宣和年间增为24路,上蔡属京西路的蔡州淮康军节度;金建5京14总管府共为19路,上蔡属京南路蔡州镇南军节度;元分全国为11中书行省,升蔡州为汝宁府,上禁属河南行省汝宁府辖;明分全国为13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简称省),上蔡为河南布政使司汝宁府所辖;清代归属未更;民国初上蔡属豫南道;民国21年(1932),于汝南置河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上蔡属之。

    1948年10月17口,上蔡县第三次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蔡县民主政府在今祟礼乡三里党村宣布成立,属当时河南省第七地委所辖(地委所在地在今周口市);1949年3月,上蔡全境解放,上蔡县与1948年秋开辟新区时所建的洪河具合并,仍谓上蔡县,是时改民主政府为人民政府.县治始设城关镇,属河南省汝南专员公署辖;4月,归属确山专署;1956年1月,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简称人委);属河南省信阳专员公署辖;1965年倍阳专署析置驻马店专署.上蔡归属驻马店专署。1968年成立上蔡县革命委员会(简称上蔡县革委).隶驻马店地区革命委员会(简称地革委)。1981年,恢复上蔡县人民政府称谓.属河南省人民政府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辖。

四、上蔡故城

    上蔡故城即今上蔡县城,始修于秦,是紧靠蔡国故城东北隅的一座小土城。当时,城墙高2丈、宽8丈,周长6里又200步,城墙外挖有深5尺、宽1丈的护城河。此城历史上屡受洪水冲击和战乱毁坏.倾而复修者无计其数,仅明代以来就达10次之多。明正德六年(1511),农民起义军刘六、刘七攻破县城,城墙被毁。明嘉靖二年(1523).知县傅风翔为防止义军攻城,姑将旧土城改为砖砌。周围扩大为9里13步,并立四门:东门渭通颖.西门谓迎恩,南门谓望汝,北门谓拱极。每个门上均建有城楼。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洪水冲毁城墙160余丈,知县岳虞询修补完善。后又由县主薄冯矿,增筑角楼,以备观望;设警铺、子墙为安全屏障;四门用砖砌瓮城、状如桥洞,以固守城门。

    明祟帧十五年(1642),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破县城.城墙被毁。

    清顺治三年(1646),知县管起风扶颓补旧,城墙粗备.但一遇大雨,坍塌无常,随修随坠,徒劳无功。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杨廷望重建此城,城门、城墙、城垛口俱加白灰砌口,彻底改变了旧貌。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知县杨廷望又在城四门加修月城门即扭头门。

    清咸丰九年(1859)、知县金宝符为防捻军破城,除对旧城墙加高加固外,又在城墙上添筑炮台,四门外各修吊桥一座,并挖了宽6丈、深3丈的护城壕。

    民国11年(1922)九月九日.豫西老洋人(张庆)率起义军破城,城墙被毁多处。

之后,县设立城防委员会,对城墙进行修复,并在每个城楼增设更房一所,在城墙与城河之间筑起高丈余的土墙环圩,四门外各建栅栏一座。

      民国26年(1937),  日军侵华后,为使县城不被日军利用,于民国28年(1939)奉命将城墙拆毁。

    建国后,旧城墙仍有土墙和砖石遗存。1955年以后,为建设新县城,人民群众逐步将土墙和砖石遗物拆除。1964年.县人民委员会发动群众沿旧城壕修建了环城沥青公路。   

五、行政区划

上蔡县辖6个镇、19个乡:蔡都镇、杨集镇、党店镇、黄埠镇、洙湖镇、朱里镇、芦岗乡、和店乡、无量寺乡、蔡沟乡、石桥乡、崇礼乡、东岸乡、五龙乡、杨屯乡、西洪乡、小岳寺乡、大路李乡、东洪乡、齐海乡、韩寨乡、华陂乡、百尺乡、塔桥乡、邵店乡。

六、古蔡八景

(一)芦岗拥翠   

芦岗位于县西,又名西冈、芦山岗。其北起百尺的前王村,南终汝南的金铺镇,长22.5公里,宽约5公里,平地突起,蜿蜒如龙,故又名卧龙岗。岗上沟壑纵横,林木苍翠,登之可望郎陵(乐山)、嵖岈诸峰。东有“其形如山”,周长10公里的蔡国故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有千古一相李斯的故里—李七楼和李斯墓;西有松柏森森的蔡叔寝宫—蔡侯陵和汉代寺院“蟾寺”。 

(二)鸿隙现莲

鸿隙湖位于上蔡县北22.5公里的华陂镇。昔年,鸿隙湖浩渺千顷,红莲映日,其东、北、西面有三座土岭,湖边有孔子弟子漆雕开的祠墓。史载,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曾居蔡三岁,常讲学演礼于鸿隙湖畔。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秋日,高徒漆雕开为夫子到湖中采藕,不幸淹死,葬于湖边。据《上蔡县志》记载:昔年漆雕开墓祠四周“菡萏(莲荷)数顷,烂若锦缀”。[2]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上蔡知县杨廷望见墓祠“任巨浸之沉沦”,为慰“先贤之灵”,将墓祠移建于华陂镇内。今华陂镇有漆雕开墓。

(三)白云深处
  据《上蔡县志》记载:“白云洞在蔡城东北隅,高二丈余,周数百步,形似卷阿,下有洞,相传有白云常出其中,后人建真武庙于其上,名白云观。”[2]白云观占地20亩,庙宇辉煌。元时,异人杨道和曾寓白云洞中,后忽白日举。观前有一石桥,名升仙桥。据传北宋时白云观里的小道士因喝了“福源久”的“状元红”酒在桥上羽化成仙。      

(四)洪河夜雨 

洪河古名意水,又称汝承别支,发源于舞阳的笔尖山,经舞阳、西平流入蔡境。在春雨水涨之季,杨柳夹岸,风帆卷舒。入夜幻雨,传为奇景。明人张九一有《洪河泛舟》诗云:“急峡泻河声,中流挂帆轻。花依遥岸待,柳傍近滩迎。天地孤舟转,文章万象惊。蛟龙群山舞,共醉传青萍。”

(五)蔡河沉月 

    此景在上蔡城东30公里的蔡沟。其地有厄台,相传孔夫子在此绝粮七日。台下有水名蔡河。古时候,蔡河烟柳十里,水清鱼肥,初夜上月之时,水中月影如镜。楼台、岸柳、水月、渔火相映成趣,犹如人间仙境。今其地有传为孔子手植的银杏树,翠如华盖,几度枯荣,蔚为奇观。

      (六)景贤书声    

古蔡城南门曰“景贤门”。其外为景贤关,关内有谢良佐祠,宋元时期为上蔡书院。其祠坐北朝南,亭、台、楼、阁,松柏掩映,占地20余亩。传说明上蔡知县郎兆玉,一日夜闻书声,信步循声至谢夫子祠,但见夫子塑像,书声顿息,复出,书声又起。郎兆玉甚为惊奇,遂筹资将夫子祠重修一新。其祠后来成为河南四大书院之一。      

(七)斯井鸡鸣

    斯井为李斯故宅花园水井。李斯佐秦皇一统华夏,二世时,被诬腰斩咸阳,夷三族。其宅地挖三尺,人称李斯坑。坑前有李斯花园,园中有井。传说李斯死后,井上夜半常有鸡鸣,其声凄厉,好像是向人们诉说李斯之冤。一说李斯生于酉年、酉月、酉时,死后,又化作雄鸡,引颈哀鸣!后人追念李斯,遂将水井保护传世。而今,上蔡第一中学教学楼前有“李斯井”碑。

(八)云护蓍台

     蓍台在上蔡城东15公里的蔡岗之上。传说太昊伏羲氏画卦于此,始创文字。台南有朱雀沟,台北有玄武沟,台西有白虎沟,台东有青龙沟。其前一水,名蔡水,旧有白龟浮游其中。台旁有耆草圃,圃中筑一台,台上各作一亭,一曰先天八卦亭,一曰后天八卦亭。史书载:“上有白云覆元,下有灵龟守者焉。”故名云护蓍台。旁有白龟祠。蓍台在宋明时期为天中胜迹。而今,后天八卦亭犹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为“白龟祠”会,会期客商云集,盛况空前。

人世沧桑,时空转换。而今,莽莽芦岗崛起新城,李斯井边朗朗书声。鸿隙湖内阡陌如织,蔡河水清月色朦胧。白云市场商贾云集,洪河两岸林茂粮丰。蓍台卦亭松柏掩映,景贤观前车水马龙。今日上蔡,清明盛世,政通人和,勤劳淳朴的上蔡人民正开拓进取,浓笔重彩,绘制新的“八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