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央视新闻频道的生态环境构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08:59

解析央视新闻频道的生态环境构成

 

崔保国教授、陆小华所长做客CCTV.COM实录

    央视国际网络电视批判整理     入库时间:2003年7月10日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准时登录我们《电视批判》论坛,今天是我们探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新闻”这一话题的最后一期,希望大家珍惜机会,有问题尽管提出来。今天我们邀请的嘉宾是《中国记者》总编辑、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崔保国教授,他们今天将就“央视新闻频道的生态环境”、“电视新闻的制作”及“新闻人的素质”等问题与网友们进行探讨。欢迎大家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讨论!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两位嘉宾已经早早地来到了演播室现场,现在首先让他们向网友们问候一下!崔教授还带来了他的四名在读硕士研究生,他们将作为我们论坛的网友嘉宾与大家交流,现在请他们分别做一下自我介绍!  

    【特邀嘉宾:陆小华】开场白:各位网友,特别高兴在这个虚拟空间和大家见面,看不见各位的面孔,能看见各位的问题更便于和大家交流。不过,问题要提得客气点,多多关照。

    【特邀嘉宾:崔保国】开场白:很荣幸到央视国际网站参加《电视批判》的论坛,愿与大家分享这个美好的夜晚。

    【网友嘉宾】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陈星。希望能在和大家的交流和讨论中互相学习。  

    【网友嘉宾】我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杨雷萍。很高兴今天能在央视国际网站就新闻频道的有关问题跟大家交流。

    【网友嘉宾】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徐涛。

    【网友嘉宾】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在这里就央视的新闻频道与大家进行交流,我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李峰,是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的。

 

解析央视新闻频道的生态环境构成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崔老师,您曾对“媒介的生态环境”做过详尽的分析,您能否给央视新闻频道的“生态环境”下个定义?  
    【特邀嘉宾:崔保国】把“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是媒介生态学的最早的定义。我们既然把媒介看作是有生命的东西,那么,就要以生态的观念来看媒介。我的媒介生态学观点是:媒介是条鱼。我认为媒介是有生命的东西,不是机器,不是工具,是条“鱼”。这条鱼可大可小,可上天可入地,大可以大得像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鲲鹏:“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背若泰山,翼若垂天”;小可以小得置于掌上,甚至让你肉眼看不见。社会中有无数的媒介,象无数条鱼,有大鱼,有小鱼,有大鱼吃小鱼,也有小鱼吃大鱼。从全球来看,媒介生态学研究的起源应该是在北美。在北美的媒介生态学研究中,又分为加拿大的多伦多学派和美国的纽约学派。提起媒介生态学,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多伦多学派和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纽约大学的奈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是最早正式提出“媒介生态”概念的学者。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媒介生态学可以分为两大内容:一个是以媒介为中心展开的,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问题的媒介生态学;另一个是以人类为中心展开的,研究人与媒介环境问题的媒介生态学。把握媒介生态的规律,最重要的是树立媒介生态的系统观念、互动观念﹑平衡观念﹑资源观念。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您认为央视新闻频道的生态环境如何?
  我认为,央视新闻频道的“生态环境”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从同类节目的竞争环境来看,从全球范围来看,它的竞争对手有CNN、BBC、FOX等国际一流的新闻媒体;从全国范围看,有凤凰资讯台、凤凰台与它对比;从台内的环境看,有央视一频道的《新闻联播》和四频道的《中国报道》,还有很多新闻性的专题栏目等。第二个层面,是从政策环境来看,比如我们的宣传体制,还有对直播的限制和政策法规等等。第三个层面是资源环境,比如内容资源,受众资源,广告资源,技术条件等等。这几个方面构成了央视新闻频道的“生态环境”。
  【yq117】这种媒介生态环境,应该是和谐的、宽松的、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需要既具有世界的眼光,又具有时代发展的观念,更要具有勇于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创新求实的科学精神。这种媒介生态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共同关注,共同培育和营造。

  【菊虫】最近在直播三峡蓄水,请问老师、嘉宾、网友们,认为央视的直播功夫有什么突破或不足吗?
  【网友嘉宾】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直播的时间跨度太长。直播节目应该突出悬念性和贴近性。不是任何选题都适合直播。对于时间跨度比较长、起伏性不大的新闻事件,不一定全程直播,可以采取插播的方式进行。
  【飘721】那是你们的意见。可能你们还没有真正的接触电视传播这个行业,你们可能只是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没有真正的实践!转播的中的辛酸你们真的知道吗?
  【网友嘉宾】我们很理解电视工作者的辛酸;但是希望我们来自书本的意见能为你们增添快乐而不是辛酸。
  【飘721】在你们的言语中我们感受不到欢乐,只听见了你们对我们新闻频道的不满!
  【网友嘉宾】不是不满,而是一些意见,想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广开言路。我们虽然不是真正的工作者,但是我们也有相关课程,也有过熬夜剪片子的经历。但是,被观众认可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辛苦得来的东西没有实际效果,那它是否有实际价值呢?我觉得作为一名真正的工作人员,更应该考虑到实际效果。辛酸和吸引观众是两码事,如果既耗材耗力还达不到很好的效果,那还是做得不好。
    【飘721】苦瓜很难吃,就不代表不能吃!
    【elang120】题外话:我觉得苦瓜好吃。其实做新闻也一样,也许开始觉得难以“下口”,但开吃后,说不定别有一番滋味!
【elang120】有道理,以前讲“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现在应该讲究抓得既多又大,那才行!
  【王志鹏同学】本次的直播由于新闻频道的全程直播而将事件的进展体现得更加具体,多角度观察(各个方面),多角度思考(有环境人类生活等),也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注入。但是我认为有些过程的关注比较拖沓。
  【网友嘉宾】没错,整个关注三峡的过程太拖沓,没有亮点,没有热点,也没有任何悬念。
  【高正奎】假如这个直播你来做,你会怎么做?
  【菊虫】有的做滚动新闻(比如飞字幕、整点新闻,其中应多有片断直播),有的做社教节目,有的做新闻专题。
  【飘721】你看了直播了吗?天书宝剑峡的直播不是亮点?不要发表只言片语!难道让让我们的主持人跳进那奔腾的超大水流当中,在你们眼中才是亮点吗?那么大的水流你在现场不怕被卷走吗?不感到危险性随时存在吗?
    【网友嘉宾】直播看得不多,不过还刚好看到“天书宝剑峡”这段,好在还知道那悬棺的典故,所以能够看得懂。关于亮点的问题不是说让主持人跳到水里面,而是说没有必要做这么长时间段的直播。天书宝剑峡我个人认为做一个纪录片会更好,比直播的形式可以更深刻。

  【特邀嘉宾:陆小华】三峡大坝蓄水的直播还是有一些可以改进之处。现在的直播内容准备与处理方式有一个假定,就是所有的观众像他们一样已经清楚的知道三峡大坝十年的建设过程,已经清楚的了解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人文等等,实际上不是这样。这次直播把关注点太集中在水位每天的变化上,旁及其它的东西太少,其实观众的心理是既想跟踪关注水位的变化,更想知道这背后的东西,更想知道与三峡地区历史、现在、未来、自然、社会、人文等等的故事,也更想知道代替所有观众亲眼目睹这一历史时刻的记者们看到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重新认识了什么,这些东西如果不提供,或者提供的不够,或者提供的方式不够好,观众一定会感到不满足。昨天大坝蓄水已经到了135,比预定时间提前五天,可是回顾过去的直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断还是少了一些。
  【菊虫】对,特别是像我这样一辈子没机会看到三峡昨日景观的人,如果在事件(比如三峡蓄水的)本身的信息较单调不吸引人的情况下,更需要全方位立体地扩充精彩。
  【特邀嘉宾:陆小华】很高兴菊虫朋友还没下线,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目睹过三峡景观的人也未必对三峡的历史、人文特别是正在发生的故事有很多的了解和感受。直播最重要的不仅是把事件发生的过程展示给观众,而是要通过记者和主持人的眼睛理清楚发展脉络,点出关键所在,提供精彩故事,展现纷繁背景,分享在现场的特殊感受,这样观众才能共鸣。所以,我们应当要求在现场的记者编辑要会看,会听,更要会想,而不只是会跟着策划台本说,否则与在演播室读策划台本有什么区别,在现场三个字是给在场者提供的优惠条件,更是对他背后整个集体的考试。
  【漫游世界】我个人认为三峡大坝蓄水直播没有2003攀登珠峰直播来得精彩。我想激动人心事不是没有,而是不被发现罢了。
  【elang120】陆老师这段话说出了不少观众的心声。
  【特邀嘉宾:崔保国】直播成了新闻频道最频繁使用的武器,也是至今为止这个频道与央视其他频道区别最鲜明的标志。直播是央视新闻频道的特色,也是一个突破口。但是,直播不能滥用。目前新闻频道的直播节目存在质量不是太高,反应不是太好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去年全年直播的新闻时间为60小时,新闻频道开播一个月直播量就超过40小时,“和以前直播多是仪式和会议不同,现在的直播更多关注新闻的事件性”。 新闻频道开播当天就进行了三场直播,最多的一天有5场直播。每天下午卫生部通报疫情的新闻发布会,在重点城市的收视率能达到1.5%-1.7%。从6月1日直播到16日,连续报道、多场直播,让观众和镜头一起看到三峡的水位是如何慢慢上升、一起见证历史,同步感受到高峡如何出平湖。但有些直播报道显得有些无聊,没有深度。只有重大事件才值得直播。比如重大事件是CNN成功的关键,1981年克里欣根刺杀总统里根事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1987年股票市场的大跌、旧金山地震、柏林墙倒塌、总统竞选、国会听证会等重大事件,使其名声大振。
  但至今为止,新闻频道的直播更多是可预见性事件的直播,对于突发性事件直播,新闻频道还没有做好。如何能够做到直播,达到“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让观众“看见新闻的发生,看着新闻的发展”,研究怎样对突发性事件力争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到位、迅速播出”将是新闻频道今后努力的方向。

      点评央视新闻频道 探询距离与差距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央视推出新闻频道并非国内首创,但作为国家级大台,央视的这一动作无疑将对国内新闻传播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两位嘉宾能否做一下具体分析?
  【特邀嘉宾:崔保国】5月1日开始试播的新闻频道,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是业界和学界多年的企盼。作为中国的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不仅中国第一大电视台,也被列入世界传媒50强之内。中央电视台13个频道中拥有一个新闻频道这是早就应该办的事。如果说重大事件成就了CNN,那么,央视新闻频道运气也不错。开播不久,便相继直播了美国总统布什飞临“林肯号”,宣告伊拉克战事基本结束;土耳其地震;还有央视记者攀登珠峰的每日直播以及对中国海军潜艇失事的报道;举国上下的抗击非典,举世瞩目的三峡下闸蓄水工程直播工程进展,新闻频道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连续8期的《面对面》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新闻频道一个多月的运行基本稳定正常,逐渐进入轨道。当然不尽人如意的地方也很多,节目特色不够突出,差强人意,离既定目标差距太远等等。但这些都可以在发展中调整,在改革中进步。1980年,CNN开播时,特纳口出豪言壮语:“我说过6月1日开播就绝对算话,播出直到世界末日,即使到了世界末日,CNN也要现场转播那一刻!”我想,我们新闻频道也应该这样。

  【高正奎】 在我心里,新闻频道的内容不仅要从电视里传播还要从广播里进行同步播出,假如真要与广播进行同步直播的话,现在的新闻频道还有哪些差距?
  【yq117】新闻频道在央视的诞生,说明了我国的新闻媒体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正在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来调整我们的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方法,更加充分的证明了我们的电视新闻媒体正在逐步按国际的标准来规范和完善自己,对于传播先进文化无疑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邀嘉宾:陆小华】人们对新闻频道的开播已经有很多评价,很多评价包括网友的贴子,集中在对频道各栏目的评价,这当然是好事,关注就可能认同,关注就可能接受,即使在接受后有所褒贬,其实也已经受影响了。我们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评价它,自从央视新闻频道开播,逢到发生新闻事件或者是关注新闻的时候,你是否已经习惯于转台到新闻频道,而不是完全盯着凤凰卫视或者不是首先看凤凰卫视,还可以做个测验,你有多少天没有看凤凰卫视。其实,这样问题不用获得答案,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可以自我测验,我觉得当一个群体收视习惯发生变化时就已经对这个频道做出评价了。当然,它毕竟是一个新的频道,有诸多不足,人们会议论到资源整合问题,栏目布局问题,具体栏目的走向问题等等,这说明人们实在是对出现一个我们自己的新闻频道有强烈期待。

  【鲁西牛】两位专家怎样看待CCTV新闻频道中的老面孔和新节目间的关系?
  【漫游世界】我想这是一个转折与过度的关系吧,新闻频道想一下子使多个栏目都成为精品栏目也不可能的,这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热爱央视国际】不知您说的老面孔是不是指主持人,我觉得节目质量与主持人新老的关系并不大!如果您说的是节目形式的面孔,那么还有待讨论。
  【漫游世界】老主持人也可以有新面孔,关键在于他如何去发展自己的新闻面孔。
  【热爱央视国际】我觉得一些主持人已经有了不错的改进了!
  【特邀嘉宾:陆小华】新闻频道中使用了许多老主持人,既是想实现影响力的传递,又是想有一个基本的质量底线,这样便于保证新闻频道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顺利平稳的渡过初创期,实现平稳过渡安全播出。但毕竟老面孔一定会影响新节目的新鲜度,人们会有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特别是当一个老主持人出现在一系列性栏目,而在不同栏目中特征性又不明显的时候更会是这样的。可是没有栏目的锻炼,新面孔又如何能让人确信能撑住局面聚集人气呢。老面孔影响新鲜度,新面孔缺乏影响力,这样的矛盾是每一个主持者都必须正视又很难处理的。

  【高正奎】CCTV新闻频道已经开播一段时间了,首先我想请两位老师就新闻频道的节目内容及形式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们的新闻频道与国外的新闻频道还有哪些差距?
  【特邀嘉宾:崔保国】我认为:1、新闻频道本来是全球定位,事实却是国内视野。新闻频道开播的宣传语是“与世界同时同步”,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40年前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中国应该有一个全球化视野的新闻频道。CNN和新闻频道的区别是,CNN是以全世界的受众为传播对象,所以视野是全球的,而我们新闻频道也应该有一个全球的视野,把世界推到你面前。2、 新闻频道目前有几个关系没有处理好,第一是滚动新闻与专题栏目的关系;第二是直播重大事件与直播突发事件的关系;第三是宣传性(议程设置)与新闻性的关系;第四是客观性与平衡性的关系(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第五是编辑方针或议程设置的出发点问题。3、有人认为信息量小,宣传味道浓,新闻时效性差,原创节目少等。有人说央视的《媒体广场》学的是凤凰台的《有报天天读》,《新闻会客厅》仿的是《锵锵三人行》。只有《数字观察》这种电视民意调查在凤凰台还没有。主持人新面孔太少。网友说“我已经看够了那些煞有介事的脸,那么多的新闻人才,为什么不能换新人呢?”凤凰台走的是明星制的主持人路线,而BBC走的是记者型、专家型主持人路线,央视新闻频道应该走什么样的路线?这应该是央视需要不断改进的。
  【网友嘉宾】我们首先应该找到我们的新闻频道和国际新闻频道的可比性,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差距。国外新闻频道的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的环境、中国的受众。
  【elang120】我很同意这一点看法!
  【猫咪mm】是哦,我喜欢看国际新闻方面的报道,可新闻频道在这方面的报道实在不能满足我的需要。
  【高正奎】其实我认为这一点并不是主要的,毕竟我们的新闻频道才一个多月呀,我相信我们的新闻一定会做到这一点的!
  【漫游世界】新闻频道应当是全球视野,为民族服务,以世界新闻动态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服务才是新闻频道的宗旨。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请您具体阐释一下央视新闻频道应如何处理好这几种关系?
  【特邀嘉宾:崔保国】首先是怎样处理滚动新闻与专题栏目的关系。新闻频道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动态新闻加专题的模式,以CNN为代表;一种是纯动态新闻频道,像台湾的TVBS和三立新闻台、东森新闻网。新闻频道在形式设计上学CNN的比较多,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和体制的束缚,节目内容本身以及合理科学地按新闻规律运作等方面和CNN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CNN一套节目以新闻时事报道、专题采访为主;二套(即简明新闻网)播送最新的简明新闻,重要新闻每半小时更新一次。新闻频道的除新闻以外的栏目设置应以焦点新闻报道为中心,还有一个就是新闻娱乐化。
  其次,处理好议程设置与客观报道的关系。通常,编辑根据新闻价值和宣传提纲来安排头条及其他版面。这被称为议程设置。对于媒体伤害最大的,莫过于新闻报道出现的事实错误和重大新闻不报。客观、公正是西方新闻传播者和受传者所追求的基本理念。人们接受新闻,主要是为了了解社会变动的真实情况。不说更多话的纯新闻是CNN的报道原则。这让人觉得可信,甚至连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也在写给特纳的信中称:“CNN是最客观公正的新闻媒介……”。海湾战争期间,西方国家和伊拉克的意见都得以在电视网上自由表达,伊拉克命令巴格达所有外国记者离境,而独有CNN的记者可以留下报道海湾战争。
  第三,要处理好客观性与平衡性的关系,也就是怎样体现客观真实与整体真实的问题。如果电视台一味地报道犯罪新闻,恐怕一星期也报道不完。而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并不能让人们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较为完整的了解。电视新闻有责任多做些努力,来报道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变化,而不仅仅是现在发生的事实。
  第四,处理好议程设置的出发点与“三个贴近”的宣传原则的关系。也就是说为了谁的议程设置,要从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角度去进行议程设置。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央视新闻频道试播一个多月以来,有很多观众反馈说“央视新闻频道像是央视一套的复制品”,或说“央视新闻频道就像一个大《新闻联播》”。两位嘉宾如何看待这些说法?
  【猫咪mm】因为新闻频道虽然新节目不少,可很多缺乏新意和亮点。
  【特邀嘉宾:陆小华】这种说法也不奇怪,毕竟是同一批人在操作。据我所知,央视新闻中心的职能就包括同时为综合频道的新闻栏目及新闻频道的所有栏目提供节目。人总是有思维惯性的,一个操作团队也会有他的操作惯性。一个操作团队的操作惯性会深深地在新闻的采集、处理、加工整个流程中留下印记。正因为这样,所以很难想像一个新的频道的诞生就同时带来新闻处理模式的变化,但我和网友及观众一样期待新闻频道的诞生会促使央视这个操作团队对新闻的理解、新闻的处理模式等等都发生变化,或者说都应当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期望一个频道的诞生、新闻栏目容量的数十倍的变化等等都能迅速的推动电视新闻处理模式的变革,对此,人们会有耐心但更有热切的期待。

  【明月夜!】陆先生,我在《央视论坛》中看到了白岩松和一些评论员,看完之后我好像在看《新闻会客厅》,好像不是在议论而是在聊天,我想问一下将来这两个栏目会不会合并?你能说说对《央视论坛》的理解吗?
  【特邀嘉宾:陆小华】《央视论坛》应当是一个体现央视见识、判断的栏目,它应当是对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做解读性分析并发表评论。从这个要求而言,它应当体现一种权威的影响,但是,电视媒介如何形成言论专栏是一个还需要探索的问题,如何把握思想的力度与电视可视性之间的平衡,如何把握逻辑性很强的分析与电视这种传播形式的局限性之间的平衡,如何把握理性分析与对事实解读之间的平衡都需要逐渐摸索。有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出正在发表评论的人们是在努力用更平和、更具亲和力、更生活化的方式做评论,这是他们对于电视评论的一种理解。我想,作为观众,我们还会看到他们会逐渐展示出一种又一种理解,然后逐渐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观众要求的电视言论栏目的基本模式。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据调查,央视新闻频道的推出主要对业内人士和精英人士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据上海广电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统计,央视新闻频道的观众当中有35%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且收视排位第一。因此,很多人认为央视新闻频道应走精英化路线,两位嘉宾对此怎么看?
  【特邀嘉宾:陆小华】这种调查统计的结果符合一个新闻频道应该产生的影响,但不意味着新闻频道要走所谓精英化的道路,冷静地分析各种类别人群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就会发现,更关注国内外各种事件变化、影响、趋势的,往往是文化程度比较高,从事的工作又需要关注新闻事件及其影响的人群。那么,这样一些人群的需要应当是新闻频道需要关注的重点,应当努力想办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的人群不仅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件,还需要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与别的事件有什么关系,发展进程如何,会产生什么影响,这就不仅需要提供尽可能清晰、准确、丰富的新闻信息,还需要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及其影响做出判断,具有比较高文化水平和新闻解读能力的受众群体不一定会根据媒体的分析与判断做决策,但会把媒体的分析和判断做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一个好的新闻频道应当是主要受众群的信息顾问,根据他们的需要收集整理加工新闻信息,做出适当的判断,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就在施加影响。而更好的新闻频道不仅应当是主要受众群的信息源,还应当努力成为思考源,这样就能成为更有力的影响者和引导者。
  【yq117】这种调查他不能完全说明,我们的收视群体文化程度越高,就对新闻信息需求量越大。关键是看我们的新闻频道所传播的信息,是不是和各层面接收者有直接的和间接关系,能不能对他们产生影响和从中得到教益。

  如何报道突发性事件及新闻报道创新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崔老师,您在日本留学多年,您对日本的电视新闻频道发展是否了解?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特邀嘉宾:崔保国】日本的电视频道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个阵营是NHK为中心的公营电视台,另一个是以朝日电视台、富士电视台等为中心的民营电视台,还有许多卫星电视频道。他们的新闻频道也是滚动播出,有一些非专门的新闻频道和一些新闻栏目,如果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也都会长时间直播和滚动播出新闻。
  【红军后代】我国也在于世界接轨,同步了,中国是大国,新闻的产生源不少,中国新闻要赶超,就需要各方努力呀,不可忽视广大网友的信息资源啊。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日本是个灾情多发国家,在面临突发灾情时,他们的电视新闻媒体如何介入事件?
  【特邀嘉宾:崔保国】灾情报道是日本电视新闻报道最有特色的地方,他们采取了大量的插播和直播的形式,比如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地震的时候,电视里马上会插播进地震的直播画面和震情报道。因为他们把电视网络视为防灾和社会危机预警系统,有一套把灾情和电视报道同步联系在一起的技术措施。在灾情报道方面,日本是非常成功也非常重视的。比如成功的案例有,神户大地震的长时间直播报道和大量的信息服务;奥姆真理教在东京的“沙林事件”的报道,还有传染性疾病O-157疫情报道,北海道云珠火山喷发的报道,都非常成功。这些很值得我们学习,灾情报道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新闻报道体系。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央视新闻评论中心新闻评论部主任、制片人梁建增认为,拼独家新闻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媒体拼的是角度,即对相似的题材以不同的角度切入,追求“眼球关注度的最大化”。两位嘉宾如何看待这种说法?新闻报道是否也需要创新?
  【网友嘉宾】在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在新闻行业的内生态逐渐平衡的过程中,新闻制作从拼独家到拼角度是一个可取的演进方向。这会让新闻更立体、更好看。新闻报道的角度在关注“多与新”的同时,也关注“深”,体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社会、人文情怀。另外,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闻频道目前内容单薄的困境。
  【漫游世界】网友嘉宾说的是,角度的新颖与深入才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特邀嘉宾:陆小华】不能说拼独家新闻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关键时候人们会以谁能提供最准确的独家新闻来衡量一个媒体的综合实力与应对能力。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时候,新华社最早发出消息,比诸多世界著名的媒体都要快,有的朋友以为比第二名快几十秒不算什么,其实在世界著名媒体之间,竞争的数量单位就是在秒级,而不是以分钟或小时计。将来,人们会长久的提起某一个重要的突发事件谁最先报道,这就是独家新闻的魅力及可能带来的效益。但是,独家新闻是越来越难求了,观察一下我们每天所读到的报纸,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其中提供的新闻相当多的部分是同一来源的或是不同来源的,不同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相当部分是相同的,那么,为什么能有一部分媒体胜出,具有自己的竞争力,那就是因为他们对同一新闻事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处理,所以应当说今天一个媒体要想形成核心竞争力所能依赖的只能是独家的判断标准,独家的判断眼光,独家的判断方式以及能实现这些独家的高效率的,高可靠性的处理流程。这些东西是形成一个媒体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拉克战争报道新华社之所以能领先,就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就是构建了一个高效率、高可靠性的采编流程,否则是不可能实现在秒级竞争上胜出。因此,今天在讲新闻创新就不仅仅是在观念层面,而应该是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美国一位新闻人说,每天他最操心的就是“新闻头条”。而这种“新闻头条”意识在我们的新闻频道中体现并不明显,现在的新闻播报中仍按“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排序,两位嘉宾认为这种现象应当如何改进?
  【elang120】蛮同意你的看法。不过央视偶尔也会变一变的,比如伊拉克战争时期经常是国际方面放头条(至少《新闻三十分》是这样的)!
  【特邀嘉宾:陆小华】这种按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分开处理的习惯应当有所打破,今天有很多新闻已经很难说是国内新闻还是国际新闻,看起来欧元与美元汇率的变化是国际新闻,但是,对中国经济将产生一定的影响,SARS疫情更是一个全球性事件,所以,对于今天的新闻人来说,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打通,就是打通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的那堵墙,就是以一种更为符合今天世界变化趋势的眼光来处理新闻,这样不是说完全取消了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的分界,而是说在处理眼光、处理方式等等方面要打通处理,以世界经济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现象和事件,以中国人的眼光和价值观分析和判断国际新闻事件,以全球视野观察国际新闻事件,这样才可能更为准确的判断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影响。因此,对新闻人而言,重要的不仅是操心新闻头条,而是能否准确的判断今天发生的诸多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影响。经济全球化就伴随着信息的全球流动,今天中国的诸多变化也同时被诸多国际媒体所关注,在这样的时候,再不打通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之间的那堵墙,判断可能失误,受众就会失望,当然,如何打通,如何既分类处理又综合判断是有很高要求的,是需要有一套程序来妥当处理的。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目前美国新闻界流行“新闻娱乐化”,哈佛大学著名学者Marvin Kalb称其为“新新闻”,您认为将这种新闻制作方式移植到央视新闻频道是否合适?为什么?
  【特邀嘉宾:陆小华】我特别反对一个追求权威影响的新闻频道去以娱乐化的方式处理新闻,这样会丧失公信力,新闻娱乐化不能成为央视新闻频道的取向,也不能成为一切严肃媒体的价值取向。我想,应该承认这样的现实,信息消费方式变化的特征之一是信息消费轻松化,那是指人们更容易接受有贴近性、亲和力的信息传播方式。一些节目、栏目的走红,一些报道方式越来越受人们欢迎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这和对新闻处理时的价值判断是两回事,从方法论角度而言,新闻学是选择的科学,依据什么样的价值观选择,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择,由谁来选择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如果以娱乐化心态或者是娱乐化的标准来处理新闻都可能形成误导,至少会影响公众对这个新闻本身及其影响的判断。我们看到的很多新闻事件如果以新闻娱乐化的方式来处理是一定要出问题的。

  【zhmhuang0091】崔老师请你评评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数字观察》栏目!
  【特邀嘉宾:崔保国】《数字观察》我看的很少,《共同关注》我认为办得不错。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和值得赞许的地方是,关注平民生活,为百姓说话。比如,前几天我看到报道中一个清洁工在一个物业公司打工,春节加班按照劳动法规定应该补发三倍的加班费,这位女工不但没领到一分钱的加班费,还因为她在休息时间兼职打工而被物业公司开除。又比如今天的《共同关注》报道了江苏丰县农村一个镇借着防治“非典”的名义,向返乡民工的家属乱收“非典”管理费。这些事情虽然不是社会重大事件,但是,却是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的现象。媒体把镜头对准他它报道出来,实际上和《焦点访谈》一样,发挥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但又区别于《焦点访谈》关注重大新闻的风格。
  【飘721】其实《社会记录》也是《共同关注》的姐妹篇,我非常看好《社会记录》!相信她会成为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的。
  【特邀嘉宾:崔保国】 我赞成你的观点。比如昨天晚上的《社会记录》报道一个关于自杀的例子,还有很多人的看客心理。节目做得既有看头,又有深度,采取了比较平民化的视角,只是节目主持人的风格有点太戏剧了,调侃有点过头了。
  【猫咪mm】这点我同意,昨晚的这期《社会记录》我也看了,最后终于忍不住换台了。很有看头的视点,但主持人好象太活跃了,与节目格格不入。
  【菊虫】也是响应了中央关于加强舆论监督的号召啊!

新闻人的职业操守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美国人心中最伟大的报纸,创刊有150余年的《纽约时报》,近日爆出重大丑闻,即记者布莱尔制造假新闻事件曝光,并且曾获过普利策新闻奖的著名记者布拉格也因将自由撰稿人的作品署为自己的名字而被揭发。两位老师如何看待此事件?它为我们新闻人提供了什么样的警示?
  【特邀嘉宾:陆小华】对任何媒体而言,公信力都是它的立身之本,而公信力的基础首先在于新闻的真实性,当一个媒体提供了假新闻之后,对它公信力的杀伤可能是一般的言语分析所难以描述的,因为任何调查都不能真正挖掘出人内心深层的东西,当一个人内心深处对一个媒体产生不信任,或者公信力怀疑,那么,他可能在很久的时间里都不会完全相信这个媒体所提供的东西,这就意味着这个媒体的基础被消蚀了一块。我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信任是最贵重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如此,媒体与受众之间同样如此。当一个人觉得可以把家人甚至生命托付给另外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时,这份信任的份量每个人都可以惦量出来。当一个人把对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我如何行动的引导责任托付给一个媒体的时候,这份信任也是贵重无比的,因此,任何媒体提供了假新闻它就是在亵渎最贵重的东西。《纽约时报》的假新闻事件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反响,正是因为这个报纸曾经有的影响与假新闻的杀伤力形成巨大的反差,教训可谓深刻,对新闻人而言,值得我们自省的是,一定要使每一个从业者都形成以此为戒的信念,一定要使一个媒体形成多重防范的机制,使新闻的真实性在新闻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一定的验证,从而避免这样事件的发生。
  【elang120】关键是记者自己要自律。
  【网友嘉宾】单纯说自律还是比较难的,应该有一些制度上的规范。

  【高正奎】如何增强新闻的可信度?杜绝假新闻的出现呢?真正的做到新闻的三贴近!
  【特邀嘉宾:崔保国】我想杜绝假新闻和增加新闻可信度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允许自由报道和建立多元化的新闻报道渠道。比如,在报道“非典”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每天新增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数字时,很多人对其可信度有质疑。我想解决这个可信度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允许记者到北京各个“非典”定点医院直接采访收治的病例情况。如果多种媒体都可以做到这样的话,即使是某个媒体出现了假新闻,也会很快被识破,使其公信力大大下降,付出惨痛的代价。而真正地做到新闻的“三贴近”,最重要的则是抛却我们传统的宣传套路观念,使记者和编辑的思路和视点从公众的角度出发,去认识社会和选择新闻。
  之所以有人说新闻频道是一个巨型的新闻联播,就是因为它的宣传味太浓了。“三个贴近”的新闻宣传思想,也是符合国际潮流的。如美国的福克斯新闻网就采用所谓的“近在眼前”的个性化新闻报道与CNN争夺市场。所谓的“近在眼前”的个性化新闻报道,就是在新闻的受众定位上更贴近普通老百姓。在形式上,更加娱乐化和聊天化。脱口秀成为其主要栏目。另外,当代人的口味和时尚也在转移,人们不只是满足于纯新闻,而更倾向于接受现成的观点和意见。CNN是坚持报道纯新闻的代表,很少对新闻事件加以分析评论,但这种报道方式往往不能满足受众了解事件全貌的需要,有时成了新闻报道的缺憾。BBC的总裁威廉斯曾对CNN的报道评论说:“CNN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即一般只报道事件的中心内容,很少有背景报道和分析评论。因而它不能满足观众对整个事件进行分析和做深度报道的要求。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在两位美国著名记者和新闻学者所著的《新闻学要素》一书中强调,在当前新闻传播制作多样化的局面下,有9个新闻学要素不可丢,其中有一点是“必须允许新闻从业人员行使个人的良知”。为什么特别注重客观性的新闻,还“必须允许新闻从业人员行使个人的良知”?我们的新闻人在新闻报道中的主观因素应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度?
  【漫游世界】主观为客观服务,主观的阐释是为客观报道服务的,是为了公众更好地理解客观事实服务的。
  【特邀嘉宾:陆小华】 应当说在核实事实做基本判断的阶段,个人的价值观、知识背景等等会起作用,但是在编辑处理加工的时候,所要依据的应当是这个媒体应当持有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观。不可否认,在选择编辑处理加工的时候,就已经渗入了选择编辑者个人的印记,但是,最终在形成并决定报道的时候,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作为判断基础,不能以个人的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否则,一个媒体就会成为观点与价值观的大杂烩。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现在很多记者更倾向于通过精英阶层如专家、学者、大学教授获得经过加工整理的信息,而不是亲自去深入实际生活,获得第一手资料,这种做法对记者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局限?
  【红军后代】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最好实际点。
  【特邀嘉宾:陆小华】这种做法首先对传媒的亲和力、影响力、公信力会产生很大的危害,其次才谈到对记者的发展带来影响力。今天可以说不懂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不懂得现代科技发展的记者不是人才,但是,这并不等于从专家学者或者书本上了解了一些关注中国经济的知识、数字就是懂得中国经济,要懂得中国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中国人。作为一个新闻记者,要关注两个沉默的大多数,一个大多数是广大的工人农民等等最普通的人民群众,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是这个国家的基本动力,是这个民族发展的基础,不贴近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是不可能抓住中国跳动的脉搏的。另一个大多数是各级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中的大多数,他们可能很少面对公众发言,但他们的所思、所为、所操作的东西已经并还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一个新闻记者如果不能对这两个群体的所思、所为有清楚的了解就难以真正把握中国国情。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记者应当深入人民的生活采集新闻,但美联社高级制作人杰森·费尔兹认为传统媒体培养了一批“孤独的狼式”的记者,他们自认为凭一个笔记本和天赋智慧就可以独步天下,而现代的媒体需要更具有团队精神的记者。两位嘉宾认为团队合作精神对于现代媒体记者有何重要意义?对于电视新闻媒体,团队合作精神是否显得更为重要?
  【特邀嘉宾:陆小华】杰森·费尔兹的判断还是现代式的,因为他说的是凭笔记本,最早的新闻人可能觉得凭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就可以做报道。但是,传媒业的发展使得综合实力越来越起基础性作用,使得一个团队的整体实力越来越决定竞争的胜负,所以,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一句话同行可能不一定爱听,其实,记者和编辑都是新闻生产流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不合作连这个生产流程都难以完成,怎么能对公众产生影响呢。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在经济浪潮中,也不得不考虑商业利益,那么我们究竟需要懂商业的记者还是懂新闻的商人?
  【特邀嘉宾:崔保国】我看到有些网友已经开始批评新闻频道广告太多,并过激地把它称为“广告频道”。“看电视剧插拨广告倒胃口,看新闻插拨广告更让人难以忍受”。从深层的运作机制看,新闻频道一般有两种生存方式:一种是有线收费方式,以CNN为代表;一种是国家投资,以BBC为代表。这两种方式都能比较好的控制广告数量,减少广告对新闻节目的不良影响。但目前CCTV是以广告收入为主,这是一个阻碍它发展的隐忧。CCTV—新闻频道既要有别于西欧的公营(政府拨款)模式,又要有别于美国的私营模式,在经营上,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潮流的国有商营的道路。我认为懂商业的记者和懂新闻的商人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热爱央视国际】理解理解!我从没埋怨过广告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打造出一套这样的新闻频道,也是一定离不开广告的!

  【菊虫】还有一刻钟,我就不得不下线了,陆老师,请问《中国记者》是否会接受非新闻人的投稿?(曾是,现在不是)
  【特邀嘉宾:陆小华】菊虫网友,很抱歉不能和你在网上交流,但《中国记者》欢迎你及其他朋友的投稿,我们所刊登过的稿件中,有相当部分是从事非新闻工作的人士撰写的,当然,更多的作者是全国各个类别新闻媒体的同行朋友,每一位作者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希望能看到你的稿件,但是我们会依据我们的编辑思想和选择标准来决定是否会采用,投稿也是一种沟通方式,我们一直是尊重每一位投稿者,尊重每一位投稿者对我们来说就是尊重我们的生存环境,尊重我们所依托的世界。

  【新闻快车】有这样一个小趣闻,在“9·11事件”发生当晚,凤凰卫视评论员曹景行先生在第一时间知道消息后,迅速从距电视台仅几百米的家中赶去直播,其行动之匆忙,到了“直播时上身穿西装,下身穿短裤”的程度。通过这件事,两位老师认为可以为我们的新闻人提供什么启示?
  【特邀嘉宾:陆小华】任何新闻工作者在听到突发事件爆发的时候,他都应该有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我能为我的媒体做些什么。网友提到的例子曾经被很多人提到过,他们那时候的反应应该是本能的,但是,这样的本能是训练有素的本能,而且更可能是自我训练形成的本能。我经常想,一个好的新闻院校一定能培养出好的新闻记者,但好的新闻记者更可能是在各种事件、反应的反复训练中形成最适合他自己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这就是他自我训练形成的训练有素。我想,最重要的启示是要形成一种机制,使所有人都明白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我能做什么,其实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在一个新闻生产流程中的各就各位,当然更需要一种思维方式的更新。我们的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面对突发事件应该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在第一时间做出自己的反应,因为这个时候人们是最需要得到信息,最需要得到权威来源的信息,最需要得到主流媒体以其一贯的权威性提供的信息,越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人们越需要权威的信息来源和分析,如果我们主流媒体不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们就有可能从别的来源获取信息,当然也可能对主流媒体抱以遗憾,所以,最好的记者是使一个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又迅速的反应,有了这样的环境和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富有责任感的新闻记者都会迅速奔赴到他应该在的工作岗位上。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 陆老师,您在《整合传媒》一书中提到,中国新闻界已经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了。您为何有此说法?
  【特邀嘉宾:陆小华】我在《整合传媒》中花了一些篇幅讨论中国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其实人们都已经看到中国新闻业正在发生结构调整,这种结构调整源于多种因素的推动,这里有希望把中国传媒做大做强,参与国际新闻舆论竞争的需要,更有技术进步再推动传媒业的结构调整。其实无论在国内新闻界还是国际新闻界都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最近美国正在关注的一个事件是可能放松对一个传媒集团持有下属台数量的限制,这种规则变化的背后也有技术变革在起作用。我们今天讨论所依托的网络媒体就是十年前所难以想像的。网络媒体的出现必然使传媒业的格局发生一系列调整,传统媒体办网络媒体只是这种调整的最初反应,其后,会发生一系列的整合。我们这代人是可以看到这种大的结构调整的结果的。
  【网友嘉宾】美国方面放松传媒集团持有下属台数量的法案已经通过了。

相知《电视批判》论坛 【yq117】两位老师,《电视批判》论坛到现在为止,在央视全新新闻频道试播出前后,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新闻节目”这一论题,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十多期深入探讨,论坛主持、广大网友与专家、学者就如何办好24小时全频道新闻节目,提出了许多各自的观点、意见和建议。您二位认为,这对今后更好的依据电视新闻传播规律来办好新闻频道,将起到一些什么样的作用呢?
  【猫咪mm】希望对新闻频道总结经验有所启迪,当新闻频道在7月1日正式推出的时候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变化和感受。有大家的关注,新闻频道一定能做的更好,我相信。
  【热爱央视国际】让我们期待着正式播出后的一个完美的新闻频道!
  【特邀嘉宾:陆小华】两个多月的讨论重要的不是学者提供了什么观点,而是学者和网友一起做思维碰撞,这样的互相启发所可能有的效果会大大有别于只读学术论文,对电视实际运行也会发生特殊的影响。

  【网络主持人:罗石曼】今天陆小华老师和崔保国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参与我们的在线论坛,有什么感受?今天的论坛就到此结束了,在结束之前,两位嘉宾及各位网友嘉宾和网友做个简单的道别吧?
  【网友嘉宾】很高兴今天在这里与诸位网友进行交流,可以看出有不少网友是专业人士,提出的问题都切中要害。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只会啃书本的书呆子,作为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我们更注重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希望以后能够利用这个平台多多交流,互补不足。再见!
  【飘721】又要说再见了,我们的老师可没有回答几个问题啊。就这么OVER了,觉的有点遗憾。还是说再见吧!
  【网友嘉宾】我们拥有了网络的平台,交流的机会就会更多呀!
  【网友嘉宾】与第一线的同仁们相比,我们这些在象牙塔里的学生还有很多需要补足的地方。欢迎大家去水木清华SJC和JC两个版灌水,大家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特邀嘉宾:陆小华】结束语:以在线方式做学术性讨论,也是一种体验。就此而言,《电视批判》栏目所做的努力是对传媒研究的一种贡献。  
【特邀嘉宾:崔保国】结束语:《电视批判》这个栏目很有创意,批判的精神也值得提倡。希望我们下次在《电视批判》这个论坛再进行交谈和探讨。再见!谢谢!
  【热爱央视国际】希望大家今后继续来关注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