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题诗的传奇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00:18
   唐、宋两朝,人们精神生活充沛炽热,社会风尚、生活方式和节令习俗绚丽多彩。诗人词客沉浸其中,心醉神迷,吟诵出无数佳作。《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蒋建平著文汇出版社出版)一书以分析一些诗词作品为引子,展示和评论当时人们在这方面的体验、感受和遐想。内容有红叶题诗的传奇,宴席上的酒令,西域姑娘的“胡姬酒肆”,唐明皇与“梨园弟子”的往事,青楼丽人和文人雅士的调侃,烟波垂钓调鹤种梅的隐逸,侠胆义肠的昆仑奴,男子的簪花,蹴鞠的演变,围棋的风行,千古绝唱《茶经》,如玉的美瓷和色彩缤纷的的城市夜市……本版摘录其中一篇。  
      
    深秋时节,西风萧瑟,树叶转色,其时景色斑斓,层林尽染。唐朝有些诗人喜爱用飘落的红叶题诗,留下了不少动人的传奇故事。
    
红叶题诗  寄托真情
    
    红叶题诗的故事可能最初出于唐人孟棨所撰的《本事诗》。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顾况在洛阳时,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上有题诗曰: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洛阳是唐朝东都,苑中为皇宫边上,深墙之内便是禁苑,有水道与外相通,这一片有题诗的大梧叶应当是从禁苑由水道往外漂出,从诗意看,显然是禁苑中的宫嫔所作。诗句幽怨伤感,流露出对宫中生活的强烈反感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顾况读后难以释怀,吟咏再三,夜不能寐,第二天顾况也题诗叶上,于上游泛于波中,诗曰: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
    
    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这位顾况就是提携过少年白居易的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
    
    当年十六岁的白居易到京师赴试,拜访顾况,顾况已经在诗界成名。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开玩笑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披卷阅得白居易所作《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时,不禁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从此,对白居易鼓励提掖。这个故事成为中国诗坛的一段轶闻。
    
    顾况与白居易的轶事是他步入老年之时。本文所说他题红叶诗的时候还年轻,顾况大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德二年(757年)进士及第,天宝年间他才二十多岁,在长安游学。顾况是性情中人,年轻人血气方刚,当时胆子也不小,敢于和皇帝的禁脔酬和,而且说什么“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说得好听一点是同情那位作诗的宫嫔,如果给他上纲上线,说他是在引诱宫嫔,调唆那位宫嫔的不满,给他套上一顶“用心歹毒”的帽子也不为怪。不过顾况大幸,他所处的年代文字狱还不甚流行,没有因此遇到什么麻烦。
    
    十几天后,有一名顾况的朋友来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捡起后交给顾况,诗曰: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这首诗写得比上一首明快,显然,这位红叶上的题诗人为得到知音而感到了欣喜,但也表达出了人不如树叶,失去自由的遗憾之情。
    
    这个故事的情节到此为止,顾况也没有因此有什么艳遇。但是这件事情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记。从此以后,这个深宫题诗人虚幻缥缈的身影可能会一直在他的头脑里飘拂闪现。
    
题诗之叶  多为梧叶
    
    顾况与宫嫔红叶题诗的故事应当发生在晚秋时节,此时能变为红色的树叶很多,其中颜色最为鲜艳的可能是枫叶。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其中有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的就是深秋季节枫叶艳红的色彩。
    
    还有一种是黄栌叶,每逢晚秋,栌树叶子变红,灿如火焰,形成北京“香山红叶”美景的正是黄栌等树木的叶子。而且栌叶面积较大,适宜在上题字写诗。
    
    但是如论树叶的面积,梧叶比枫叶、栌叶更大,孟棨所撰的《本事诗》中就说题诗之叶是梧叶。不过梧叶入秋后,颜色转黄,并不是红色,如此说来,孟棨所说的这个故事,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还不能称为“红叶题诗”,应该是“黄叶题诗”。
    
    不过之后确实发生了几个红叶题诗的故事。宋人王铚著《侍女小名录》(又名《补侍儿小名录》)中说,唐德宗时,一名叫贾全虚的进士在宫外御沟中捡到一片题有诗句的红叶,文中注明是红叶,不过没有指明是栌叶还是枫叶。
    
    叶上诗句内容不详,估计也是“深宫幽怨,愿得真情”之类的意思。这个贾全虚显然是个情种,看了红叶诗后居然得了相思病,终日恍恍惚惚,茶饭不思,“怀恋其人以至泣下”。男子汉哭哭啼啼,很是引人注目。唐德宗知道后,问后宫中何人在红叶上题诗?宫女王凤儿不敢隐瞒,承认是自己所题,唐德宗乃将王凤儿赐给贾全虚为妻,了其想思之愿。
    
    不过历代有一些文史专家认为王铚这个人治学不严谨,喜欢作伪书,编故事。贾全虚、王凤儿并无其人,可能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故事只能姑妄听之,当不得真。
    
    唐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试,考试结束后,卢渥在京师遍访名胜,一次散步至禁苑外柳林中,发现从皇宫御沟中漂出一片颜色鲜艳的红叶,隐隐约约上面似有墨迹,他捡起一看,叶片上题有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诗句透露出作者苦闷的心情,盼望随流水漂出的红叶能将自己的心思告诉宫外的世人。卢渥看了后深为感触,便将红叶收藏起来。有一年,唐宣宗下诏,将一批宫女放出,准其择配,嫁给朝廷和地方上的官吏。卢渥其时在范阳做官,也被准许得到一名宫女为妻。洞房花烛之夜,卢渥突然想起御沟漂叶之事,将珍藏的红叶取出,问新娘是否认得叶上题诗是宫中何人手笔?新娘拿起红叶,仔细一看竟然是自己的亲笔手迹,而眼前的夫君,是当年拾捡红叶之人。她感慨地说:“当时所题,不谓君得之。”说完,吁叹不已,泪如雨下。(见唐人范摅著《云溪友议》或宋人阮阅著《诗话总龟》)
    
    北宋人刘斧编撰的《青琐高议》中有一则名为“流红记”的传奇故事,说的是唐僖宗时,诗人于佑在皇宫御沟中拾到一片由宫女韩氏题诗的红叶,于佑“喜其句意新美”,将这片红叶藏在身上,另外检了一片红叶随手和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御沟上流水中,流回宫中后恰巧又被韩氏捡到。不久,唐僖宗下令放出一批宫女。于佑在朋友韩泳的帮助下,娶了一名宫女为妻,这位宫女刚好是在红叶上题诗的韩氏,一天,韩氏无意间在于佑的竹书篮里看见他珍藏多年的那片红叶,不由大惊,说:“此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于佑便将当年的事情告诉了她。韩氏说:“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作也?”于是开箱取出她收藏的那片红叶,叶虽枯萎,墨迹犹存,于佑一看,正是当年自己写下的。两人惊喜交加,慨叹天道有缘,相对感泣良久。
    
    自两人互相在红叶上题诗到后来结为夫妇,中间已相隔了悠悠十载光阴。事情竟然会如此凑巧,于佑和韩氏这两人真正是有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