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逝去的繁华岁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09:19

                                                            追忆逝去的繁华岁月
                                                                                                                            ——黑井古镇游记
         一直想去看看黑井古镇,看看它繁华过后的样子。
        穿过昆明拥挤的车流和林立的高楼,一路驱车前往昆楚高速公路驶去。渐渐地,大地愈加的朗润起来,初春的气息已经像陈酿一样的香浓了。行至禄丰,往广通方向的路开始变窄,还好,路况不算太差,只是偶尔会有一小段坏掉的路让我们的坐骑受一点折磨,而路上热情的乡亲们仿佛是对爱车所受折磨的补偿,但凡我们问过路的老乡,无不详而又细地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的心里也溢满了春光。
     在一处略为开阔的河岸边,我看到了黑井古镇。它静静地坐落在苍翠高峻的玉碧山脚下,宽阔的龙川江把它一分为二,恰好应了那句“万山相与峙,一水送溪烟”的景致。成昆铁路紧紧依着它蜿蜒地向前延伸。现在正是枯水季节,浅浅的江水依旧湍急地穿过巨大的红砂石向金沙江奔去。哗哗的水声打破了古镇的宁静,仿佛一首歌谣,一直在吟唱着古镇的前世今生。
        车子不能进古镇,一律停在镇外的停车场。这样最好,我们就可以从从容容地领略古镇的风韵了。
         古镇很小很小。小到只有一条叫做德政坊、另一条叫做利润坊的街。在这小小的地界上却聚集了武家大院、大龙祠、节孝总坊、文庙、飞来寺、庆安堤、黑井文笔塔等众多古建筑。
       才 一踏进古镇,一座镶在山崖边的寺庙就跃然入眼,一问,果然叫“飞来寺”。单听听这个名字,就可想象它的地势是何等的险峻。抬眼望去,真的就好像是从天庭不小心掉下来的,恰好落在了玉碧山那高高的悬崖上,一阵风来,极有可能把它吹落下去。老乡鼓动我们说这里的签很灵验,过早的知道结局,过程就不精彩了,人生也如此,我们谢绝了老乡。德政坊尽头的“节孝总坊”,造型庄重、做工精巧、雕刻精美,建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获皇帝恩准为黑井、琅井、元永井三地87位贞节女子而兴建的,华美却透着无尽的凄凉。始建于元代的五马桥,是连接江两岸这两条街的唯一通道。桥的两端原来还各建有一座木质桥亭以供往来行人小憩。它曾是检查私盐的第一道哨卡,也是拒匪于镇外的军事要塞,在沧桑变幻的岁月中,桥亭早已荡然无存。
       穿过“节孝总坊”走过五马桥之后,便是古镇的商业中心利润坊。古镇的街道窄窄的,短短的,却又迂回曲折,因而又有了几分幽深的味道。整个古镇都是用红褐色的红砂石建筑而成。古镇里,古色古香具有唐宋风貌的街巷,颇具明清风格的民居,众多的木雕石刻、古塔石牌坊、地面上那一块块被磨得光滑无比的红砂石无不渗出岁月的痕迹,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古镇确实很小很小,却并不单薄。无愧于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黑井的由来是有一个故事的。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叫李阿召的彝族女子,她放牧的一头黑牛总是喜欢独自去舔食一处山崖壁,于是产生好奇,尾随而去,一尝,竟是咸的。于是,人们便在此开凿盐井。为纪念这头黑牛的功绩,遂称此地为“黑牛盐井”,后称“黑井”。其所产之盐虽名为“黑盐”,实则“洁白味美”,素有“两迤名高第一泉”的美誉。 黑井最早开发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曾经是大理国仅有的九口盐井之一,在清朝达到了鼎盛。发达的盐业使得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地方成为富甲一方的重镇。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海盐的大量“入侵”以及薪柴成本的大大提高,黑井慢慢地衰落了。
       鼎盛时期的黑井可以说是富可敌省,曾买下当时昆明的拓东路和祥云街。那时的黑井不仅经济发达,而且还文化昌盛。就在这个两山夹峙的弹丸之地,明清时曾中过13位进士,后来又走出27位黄埔军校的学生。甚至还有人飘洋过海,带来了西方的信息。在古镇一色的中式建筑里,赫然立着一幢西式建筑,用的依然是红砂石,却砌成了拱形的门、哥特式的尖尖的屋顶。这样一幢迥然不同的西式建筑,同时也体现了当年不同文化在这里的交融和渗透。
       漫步在古镇的街上,不难想象,当年古镇的人家都是经商的行家,家家窗户下面都有一块六、七十公分宽的石台用来摆放货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古镇,人们便纷纷卸下自家的窗板,开始一天的买卖。小小的古镇里,挤满了来自四方的客商,那是怎样的喧嚣与繁华啊。
       古镇里保存得最为完好的明清建筑武家大院向人们展示了曾经的繁华,即使隔了悠长的岁月,它依然气派非凡。讲究风水的武家人,采用玉字型的房屋结构。大门为龙头、凤、象单一斗拱组成的三重檐,橹四柱三门门楼;砖柱上绘有水墨山水和花鸟,木柱由蹲于雕有图案的须弥座上的石狮驮撑;檐瓦上绘有花鸟人物和山水。大院的屋檐和瓦上都绘有山水、花鸟、戏曲等图画和诗词,这些字画又组成福禄寿喜字图案,檐柱梁和柱上都刻有图画。加二十四孝图,唐僧取经图和寓意书香门弟、鱼跃龙门、繁荣昌盛的连升三级图案。正厅、对厅和厢房都装有格子门,门的上部用花格装饰,以利采光,下部由木雕装饰或素面,窗户都有雕花装饰,图案各不相同。院内,既有苏州园林风格的亭台、楼阁、曲径,又融汇有白族风格的壁照;大房间里套小房间,回廊相连。上到二楼,推开那扇雕有精美图案的木门,竟有一座精巧的戏台呈现在眼前。我停下了脚步,屏气凝神,透过千百年的时光回望过去,台上的那些丽裳玉影、曼妙音律,让我分明看到了黑井曾经的风雅。
      到黑井,不能不去看一看让古镇有过辉煌过往的地方——制盐作坊。制盐作坊离古镇约有一公里。我们原本打算步行,当看到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马车时,立刻改变了主意,决定坐一坐这黑井特有的交通工具。一路上,马车师傅快乐地吹着口哨,悠扬嘹亮的口哨伴着“跶、跶”的马蹄声,让周围全都弥漫着令人心旷神怡的空气。
       制盐作坊在悄悄来临的黄昏里显得古朴而原始,甚至还有几分肃穆。英俊的彝族导游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讲解了先民们怎样从山上背卤水(含盐的原料水)开始,经过几十道工艺之后烘成盐块,最终成为盐的过程。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黑井人的勤劳和智慧。一些游客还兴致盎然地亲自体验了古法制作“小锅盐”。
      听导游说玉碧山上的大龙祠当年不仅是黑井重要的娱乐场所,更有雍正皇帝御书的匾,我们顿时忘了疲痨,希望在天黑下来之前看到皇帝的御笔。
       大龙祠居高临下地坐落在玉碧山的半山腰上,要经过几百级陡峭的台阶,具有浓郁的明代风格。山门、大殿、南北厢房和古戏台处处雕梁画栋、精雕细琢,大殿屋顶的正中果然高高悬挂着雍正皇帝御书的“灵源普泽”的匾,这是皇帝对当时黑井卤水惠泽四方所做的中肯评价。古戏台上,当地的乐师们正聚精会神地演奏着洞经音乐,传统的乐器使得古老的乐曲缥缈而空灵,久久地萦绕在耳畔,让人不禁神思恍惚,不知今夕是何年了。
       走下山回到古镇,天色已完全暗了下来。“高高山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朵朵茶花红艳艳….红艳艳….左脚越跳越开怀越开怀……”篝火晚会即将开始,欢快的歌声已在古镇的上空飘荡开来。我抬起头,仰望古镇那纯净得让人窒息的夜空、皎洁清亮的月牙儿,此刻,我只想把古镇的一切镌刻在我的记忆里,好让我在将来某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捧一杯清茶,让回忆纵意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