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张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27:35

张衡

张衡(公元78至139年)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出生于汉南阳郡西鄂县(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

张衡墓

夏村)。他在天文、地震、数学、机械制造、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天文学方面,他写有天文学巨著《灵宪》、《浑天仪图注》,提出了宇宙无限性的观点,全面阐明了“浑天说”理论,科学地解释了月食成因,认识了行星运动规律,并在天文观测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在公元117年,他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自动运转的“浑天仪”。在地震学方面,公元132年他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方位和时间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发明的同类仪器早1700多年,被誉为地震学鼻祖。在文学方面,他善写诗、赋、文、诔等各种文体,他的《两京赋》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归田赋》和《四愁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其次,他还制做了“记里鼓车”、“指南车”、“独飞木雕”、“瑞轮冥荚”等奇异机械。另外,他在历法、绘画、数学、地图绘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郭沫若先生称之“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严慈济先生更尊之为“科圣”。他“天资睿哲,敏而好学。”一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被郭沫若先生誉为“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在科学上,他深入研究了天文学,创造性的制作了浑天仪并作《浑天仪图注》,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发明并制做了地动仪,开启了地震学的研究,成为地震学的鼻祖。在文学方面他写出了《二京赋》、《思玄赋》、等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张衡不仅在天文学、地震学、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历法、算学、艺术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也有极

张衡墓高的造诣。他著有 《灵宪》 、《算罔论》等,除“浑天仪”、“地动仪”外,还曾制做过“计里鼓车”、“指南车”、“独飞木雕、瑞轮 荚”等器械。由于张衡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卓越贡献。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科圣”英名,流芳百代,“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他"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张衡在本世纪50年代就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1953年、1955年,中国先后发行了印有张衡画像和地动仪的邮票;196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翻译出版了他的《二京赋》;1970年、197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分别命名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为"张衡山",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为"张衡星"。1981年上海造船厂把中波公司建造的一艘16000吨多用途货轮命名为"张衡号",巨轮带着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航行在世界各地。 

张衡墓 - 陵墓简介

张衡墓,位于南阳市北25公里石桥镇。家高8米,周长79米,墓家周围砖砌而道和围墙,松柏成林。墓前立碑三

其中一通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刻明嘉靖四十年( 1561年)《重修汉征尚书张公平号墓碑》,碑文记述了张衡的品德和学术上的成就以及该墓的发现经过;另一通是1956年郭沫若为该墓的题词,誉张衡为“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张衡( 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南阳县)人,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造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

天文著作有《灵宪》等,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文学作品有《二京赋》,铺写京都景象;《归田赋》、《四愁诗》和《同声歌》,在五言、七言诗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明人辑有《张河间集》。 张衡墓,唐代曾修茸,墓前留有唐人诗文。1936年修整墓园,占地5000平方米。1963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衡墓园位于南阳市石桥镇小石桥村,距市区二十五公里。这里面山依水,风景秀丽,人文资源丰富,距墓园西北两公里处是著名的“汉西鄂城故址”,东边隔宛、洛故道与鄂城寺相望。寺内有著名的鄂城寺古塔。墓北一箭之地,便是张衡幼年发奋读书的地方“平子读书台”。整座墓园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其内雕梁画栋,肃穆典雅,既诉说了墓园及墓园主人的悠久历史和伟大,又烘托出后人对这位“科圣”的缅怀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