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没有稿费的年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45:15

人生散文     

       在那没有稿费的年月

                 黄金山

   早饭后,我就伏在书桌上开始写作。刚到9点,邮递员小张就送来两张汇款单,一张是《时代之窗》的,一张是《恩施晚报》的,那是我上月写作的稿费,数量虽不多,按眼下的物价还买不到10斤大米,可是它确实是一份深厚的情感,是一种成功的喜悦,更是对耐得写作清寒者的一个极大鼓励!

  细细回想起来,我坚持业余写作已经有50多年了。60年代末我就一边劳作一边给镇、县、市广播站和小报写些稿件。在部队的那些年月,无论多紧张,我也是坚持给军区报纸投稿。后来在学校教书,教学之余也常常给一些杂志报纸写些短文。于是业余写作成了我孤独中的伴侣,寂寞时的乐趣,一直走到花甲白头的今天。

   那时节是没有稿费的,而且写稿的环境和条件都很艰苦。白天要忙工作,写稿只能是夜间。春秋犹可,一到夏日和冬天,写稿就更是艰难。70年代的许多日子,我在金字山下一学校教书,宿舍在一农户的猪圈边,夏天一到,夜蚊子猖獗,围绕着头和腿转,咬得人连连摇头跺脚。我为写稿,用厚实的帆布把头抱起来,用透光玻璃罩住眼睛。脚下怎么办呢?我也想出方法,打来两桶凉水,把双脚伸在桶里,这样夜蚊子只好咬不到人,只好到别处寻食,要那些打牌和斗麻将的人......。就这样,我的文思伴着汗水奔流在纸上,随着信封飞到编辑部里........。

   虽然没有稿费,但是广播里总播送自己的文字,那心情简直如同蜜汁!看到手写的文字变成铅字,那高兴地心情比娶媳妇还快乐!于是就激励自己:坚持写。这样形成了爱好,也把自己的文学功底练得充实了,有了功底,就更爱写,文学的种子萌发新芽,许多篇散文、小说、诗词在国家、省、州级刊物上发表,兴趣一直浓厚,再也不愿放下拿起的笔了!

   “天道酬勤”这话一点不假。我的短文月月年年的被采用,虽然没有稿费,但编辑部老师对我有了极好评价,还不时约见,给予给我热情谈话和诚恳的指导,使我的稿件质量日日提高。县市编辑部每年还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我是年年都接到参加学习通知的,学习班上,来至省州的优秀记者给我们讲课,有时还发给资料,现场采访,学到许多知识。到了年终,还评模范通讯员,发给一条毛巾或一个瓷缸!这些都是别人享受不到的待遇,我能得到,感到很自豪!于是更加积极写稿!

70年代中期,州文化馆在利川举办小小说创作笔会。我依然被邀请参加了。老实说,我那时根本不会写小说。但是还是认真的写。我根据积累的农村生活材料,写了一篇题为《连心酒》的千字小说。从恩施来得一位编辑罗老师看了,觉得选材很好,就专门为我举办作品评价修改研讨会,发动大家给我作品提意见。我当众宣读后,参加笔会的所有人都直言的提出看法,有的意见还很尖锐深刻。我坐在最显眼的位置,认真的听着、记着,接受大家品评。那情景好像是被“批斗”,脸滚烫发烧,眼不敢正视别人,为自己的文章粗劣而羞愧。然而,就是通过这次评价,使我的写作能力得到很大升华。我连夜改写,那位编辑罗老师又字句推敲,结果我的第一篇小说《连心酒》在州的刊物《山茶花》上发表!我至今牢记这次的“品评”,它既是对我作品的砥砺,更是对我人生的砥砺!

80年代,我调到团堡初中教书。我依旧在教学之余写稿,自己写稿不仅不怠,还根据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要求,组织起《无名草》文学社,我担负起编审和刻写印刷的全部人物,用钢板、铁笔、蜡纸、办起油印刊物,专门发表和评点学生写的诗歌,短文。还和外地的文学社交流,无数个通宵达旦,无数个灯火通明,我的文章在全国多家刊物发表,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大大增,语文教学质量得到州市教研室领导好评。省文联《今古奇观》主编李传峰和州文联主席余友三先生还来文学社指导,给我们写下“愿山里孩子都从无名到有名”的题词和鼓励的名言。

至今我虽是满头霜发,身怀暗疾,但是还是保留着自己多年养成的爱好,每天坚持写些笨拙的文字。心底里总是牢记着,曾经扶持、支持、指导、鼓励过我写作的老师和真正的朋友。虽然我一生的作品不丰、精品也少,但是我收获到了人生的正派和充实,也收获了至高的快乐和友情。

回忆当年和我现在的写作,基本与名利毫无关系。虽不能说“很崇高”,但是要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那是需要一股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精神的!

通联处:利川团堡镇    电话13593643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