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子”:另类的流行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18:17
你喜欢LOMO摄影吗?加入“爱LOMO爱生活”吧.你喜欢蛋塔吗?加入“蛋塔一族”吧.你热衷台球吗?加入“桌球管理办公室”吧……这些另类新颖的“小圈子”,主题千奇百怪却把人们的兴趣爱好极度细化,“小众”文化的流行,实际上是互联网这个平台的功劳,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可以释放自己的光和热,只要你找到自己的地盘,即宣告一个圈子形成,这种“圈子生活”代表了网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圈子” 里的快乐生活
豆瓣网的首页上有这样一句话,“从百万名注册用户中找到和你臭味相投的人.”据了解,该网站上由用户自建的兴趣小组至少有一万多个,内容涵盖读书、影视、音乐、艺术、生活等13个大类,进一步细分的种类数以千计,主题更是千奇百怪.“请假借口研究所”、“自己和自己玩”、“古怪比喻兴趣小组 ”……在这里,一个论坛就是一片丛林,一个个马甲就是丛林里面横行的杂草野花爬行动物.网虫小泉这么评价他常挂的论坛:“在网上,你可以接触到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氛围,它让你放松,让你放声大笑或黯然流泪.平静的时候可以潜水看帖,疑惑的时候可以发帖求助,烦躁的时候可以找个战帖去掐,裸奔或者披一堆马甲都一样有趣,前提是你找到了属于你的论坛圈子,你们见解趋近,爱好一致,有话可讲.人人都是草,没有谁比谁高贵.这里能让你找到许多志同道合者,非常细致地满足人们各种兴趣和爱好.”
走在街上,看到两个穿着一样标志的女孩抱在一起欢笑,请不要惊讶,这是她们认亲的独门暗号,因为穿着同一个论坛的版衫.“论坛办久了,聚集人气多了,就会有自己的文化,我们论坛经常出一些版衫、年历、画卡什么的.也会有各种聚会,去年约定吃火锅,四五十个女孩子疯了一下午,店里的食材都被席卷一空.”网友“无花”在一个网站做了五六年的版主,对于花下这么多时间、感情值不值得的问题,这个二十几岁的姑娘笑着说,“没有约定,没有酬劳,大家都在为论坛为网友做贡献,聚在一起就是有缘,因为这里有爱啊.”
80后的小枫,因为兴趣爱好多,平常混的论坛也多,闲暇的时候,看娱乐去天涯社区,看文写文去起点,找视频看剧去土豆,淘宝购物就逛本地的坛子,每天游走于义工论坛、户外游论坛、生活美食论坛,小枫说,因为论坛里聚集的都是本地人,一起出去活动或者私下聚聚也方便.实际上,你所属的圈子越多,你的生活就越丰富.
小惠是个普通白领,生活过得波澜不惊,但因为加入了一个网游的公会,从而拥有了一个比较有规模的、固定的网络圈子,他们有定期的活动,有组织有纪律,不玩网游的人对这个圈子了解较少.她说开始玩网游只是出于好奇,因为看到有同事十分投入.开始因为不懂,孤身一人出现在网络中,常常被级别高过自己的人“消灭”,有时候打怪物升级反倒被弄死.为了能够玩得长一些,级别修炼得高一些,在资深玩家的指引下,小惠申请加入了某个公会:“玩网游没有组织可是不行,人在江湖要拜码头!”加入了公会之后,有了同伴,也有级别厉害的“领导者”保护,小惠随着大家一起玩游戏、打怪物、分享战利品,有的时候还集体和别的公会作战.小惠慢慢发现,公会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已然是一个小社会,而同属于一个公会的人,也成为了自己网络圈子的一部分,如果遇到有人遭受“敌人攻击”而不帮助,或者大型战争不积极杀敌等等,都会被圈子内的人批评鄙视,甚至是被踢出这个圈.
现在,许多人开始有了自己的“网络圈子”,他们以志同为圈,与职业、年龄等一概无关.只要志趣相投,观念一致,便可成圈,此类网络圈子典型表现在种种的社区文化上.这些分类于各个圈子的人,白天在不同的职场领域,干着不同的事,但一回归到各自的圈子里,即刻便情绪激昂,无比团结.
QQ群圈子, 我们的群居生活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打开QQ就会弹出一大堆的群,有同学会、有工作组、有住宅小区的、有团购旅游的、有兴趣联盟的,甚至有些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群.QQ对人们生活的改变让我们始料未及,用户让QQ成为了当今最普及的沟通方式之一.
许多时候论坛发展到一定程度,有着相似兴趣爱好或者想聊共同话题的网友就会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讨论和交流,QQ群的出现,刚好迎合了这种需求.论坛是一个大社区,QQ群排除掉一些人,让一些人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分门别类的小家庭,一种新式的扎堆.
“现在上网聊QQ的,谁没进几个QQ群?多的加了几十个也不稀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群要混.”网友小飞说,“你有什么事情要问,论坛里贴了也许不会马上有人回帖,QQ群就不一样了,互动性更强.”一个QQ群,可能囊括了你在网络生活中的整个朋友圈,不用再苦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组织生活太少或不便利,网络已经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转型期民间组织形式的变革,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三五成群,互通有无.
讲到常态的网络圈子,论坛、QQ群之外,怎么少得了博客.博客是一个人的据点,可以写日记、贴文章、藏图片,存网上的经典帖子,随意挥洒个人思想、记录生活历程.
如今,树洞成了一个网络名词,淡化了其作为“隐藏、秘密”的一部分意思,直接字面理解,树上有个洞,而博客就相当于你在网络大树上挖的一个洞,可以填放你自己的东西,无论是心情垃圾还是工作资料.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树洞”的特性和功能.通过一份简历、一张名片可以了解一个人,通过登录一个人博客,点击他博客圈里的好友链接,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人的性格“拼图”.即使不认识,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是不是同好.博客不仅有展示功能,还有互动交流功能,博客圈子就应运而生.整理保养自己的树洞外,还可以去邻居博客串门,感兴趣的博文可以回帖评论,有才的博主可以加为好友,还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创建属于自己的主题博客圈,邀请别人加入,网罗各人的资源,便捷地查看圈内好友的最新博文和最新推荐文章,你来我往,相互学习.一些大的网站比如和讯博客,已经将论坛、QQ群和博客的功能聚合到了一起,你申请了自己的博客,就有一个类似QQ界面的即时通,可以随意添加同站的其他博主为好友,创建的主题博客圈则是一个小型的论坛.
有不少人虽然也依旧上论坛、上QQ,但他们结成的一些网络圈子,往往是与自己同一职业或相关领域的同道中人.受过良好教育且有体面职业的他们,如果遇到行业内的网友,就会自然觉得更有共同语言,也在交流间多了一份信任.
网友“茶儿”是从事媒体工作的,她在网上结识了不少新闻界的朋友,还有一些是从事摄影和艺术设计工作的.“跟这些朋友聊天特有意思,而且很多工作中的事互相也比较了解,很容易沟通.不像和一些别的网友,开始乱聊一通,后来就没话说了,挺没意思的.”“茶儿”告诉记者,她现在能保持长期联系的都是些行业内的网友.其实,她和这些朋友之间已不仅仅是在网上聊天时的伙伴,他们大都互相熟悉,经常会在交流工作近况时给彼此一些有益的建议.比如他们有时会给她提供一些新闻素材,有时帮她联系到外地的一些作者、摄影师和专家.更重要的是,在她情绪低落时,他们还会给予她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小圈子” 从何而来?
“小圈子”为什么盛行?许多人认为在信息时代下,人们能更方便地满足自己千奇百怪的爱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圈子”.有人认为“小众”自古就有,只是以前信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不能成为“文化”,“小圈子”的出现,是人们寻找失落了的安全感的一种对策和努力.
“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敖古雅户外俱乐部创始人朱莹指出,一开始他们考虑在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上登广告组织活动,但是这些方式成本较高,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我们就想到了用网站的形式,成本低廉,速度也快.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些'小众'的东西?我觉得,兴趣爱好其实就是精神寄托,要是没有这些东西,生活就太空虚无聊了.”人的兴趣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特殊癖好人人都有.只是以前资讯不发达,有的东西知道的人少,自然喜欢的人就少了.现在网上的资讯太多了,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同爱好者.
网络圈子文化下的交友新格局
有可能是迷恋一种生活品位,或是一种特殊的休闲爱好,都能让人走到一起,形成圈子.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圈子越来越多的时代,而网络上形成的圈子,实质上是网络交友从过去的单个化逐渐变成现在的群体化.
省社会科学院郑薇研究员说,网络圈子文化其实是以网络为联系手段,以一定的主题、兴趣、观念、追求而形成的一种虚拟的圈子文化.它与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圈子交往的区别就是其虚拟性,从而使得人和人的交往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就包括网络交友中一直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她认为,从另一方面看,网络圈子也是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它的形成也使人际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它对于现实中的圈子交往来说,优势在于其交友空间更具广泛性,提高了人的社会化程度,也使人的眼界更开阔,改变一些传统的狭隘观念,还能出现更多的创新理念.
文/《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