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柏乡·元代赵郡侯董元墓文物(含散曲家张养浩撰文碑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08:15
邢台柏乡·元代赵郡侯董元墓文物(含散曲家张养浩撰文碑刻) 

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对元代赵郡侯董元墓地石刻文物实施抢救性异地发掘保护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7日

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文化品位也逐渐 提升,文物收藏迅速成了热门。受这一消费市场的刺激,不法分子开始疯狂盗窃挖掘散布在野外地下的古墓葬及其石刻等。
6月25日,邢台柏乡对元代赵郡侯董元墓石刻文物,展开了抢救性异地保护发掘。工作人员调查走访了众多知情人士,根据子山午向的风水玄学葬法,其神道两侧石像生排向亦遵循这一原则,终于将深埋地下的石刻探查了出来。

     截至到6月30日,发掘并运到文保所园内的石刻文物有武士俑2件、石羊4件、石虎4件,共计10件。其中石人均无首;4虎头部有残缺;4羊之中,有2尊雌羊面部有残缺,2尊公羊较完整,且体型硕大,弯曲盘旋,尾大如饼,背披刻花坐垫,与园内已保护的多尊石羊形态、造型迥异。

     7月1日,又在神道中间石人北侧5米处,探出20余米下有大型砖墓一座。

     现在,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寻找董元墓碑的埋藏地点。一旦该碑发掘出来,必将为柏乡之史志填补空缺的一笔史料。
~~~~~~~~~~~~~~~~~~~~~~~~~~~~··
邢台柏乡发现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撰文碑刻

《邢台新闻网》 2009-8-5 7:59:31

      记者杨永丽通讯员史云征报道:近日,柏乡县文物保管所在对县域石刻文物实施异地保护过程中,发现一通元代石碑。此碑蟠螭首,龟趺座。通高392厘米,宽94厘米,厚66厘米。碑额楷书“董公世德之碑”两行六字。由吏部尚书董君仁甫讷友人张养浩撰文,翰林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光禄大夫蔡国公张圭书丹。嘉议大夫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使董讷立。

      张养浩(1269——1329)山东济南人,是我国元代著名散曲大家。历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吏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因当政统治集团黑暗腐败而深恶仕途,以父老归养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辞官归里。后居田园八载,曾六诏不赴。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遂“散其家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劳疾而卒。张氏为官清正、关心民苦,敢于直言犯谏。其文学作品关注民瘼,情调多悲凉沉郁,文字流白,情感醇厚,少有雕镂。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乐府》。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61首。被后人尊为元曲三大家之一,与关汉卿齐名。元史有传。

      此文撰刻于泰定四年(1327),即起赴陕西赈灾前两年。此时正是张氏辞官闲居故里、全心创作散曲高峰时期。在此文中张养浩一改传统碑帖撰文格律,不署自己任何官衔,只在自己名前冠签授委“友人”二字。此举大胆悖逆、情怀高洁,足见作者性情耿直、不眉权贵的强烈个性与文人情操。碑文显示,邑人董讷北滑村人,因官居三品祖父母、父母两代曾受朝廷封赠。为彰显董公世德,特请友人张养浩撰文在其祖莹刻石树表。碑首高浮雕六条螭龙结交缠绕,形象凶猛剽悍,生动奔放;碑体型近方正,如同汉阙,通体彰显出北方蒙古民族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风貌。碑文语言晦涩,文字艰深,与其散曲创作中文墨浅显、质朴重拙的文学面貌两重天地。体现出张养浩文学思想的另一侧面和他这一时期复杂的内心世界。过去见于张养浩著录之外的作品十分罕见。柏乡这一发现,无疑为研究张氏文学以及元代典章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