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提出加入共产党做为何遭到拒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54:47
杨虎城提出加入共产党做“二贺龙”为何遭到拒绝
2010年12月06日 11:44 凤凰网专稿 【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3条
',1)">
核心提示:这时候共产党提出要贯彻“八九会议”的决议,要全面暴动,能暴动都要暴动,不管有没有条件,只要有点力量都要组织暴动。这时候就找杨虎城谈,因为十军力量很大,而且杨虎城又是支持革命的。杨虎城提出的条件也很简单,就说,第一要参加暴动可以,我要入党,我要做二贺龙。
文章目录:
杨虎城出身木匠家庭 14岁独行200里送父尸返乡
杨瀚(杨虎城之孙):他拿了一根打狗棍,他母亲给他弄了点干粮,准备点干粮,准备点换洗衣服,自己就上路了,就到了西安。清朝的监狱,那时候的监狱是很落后的,犯人的饭是吃不饱的,想维持生命就靠家里送饭。所以杨虎城在那个时候,一方面自己干点活,另外想法给他父亲在外面筹划点食物。1908年5月31日,他父亲就被满清政府给绞刑杀掉了。父亲死了后,他没有办法,就借了一辆独轮车,把他父亲尸体一步一步地推回了老家。
北伐战争打响西安受困 杨虎城死守饿死半城人
“二虎守西安”拖住北洋军阀十万大军,成为一段历史佳话,在欢迎冯玉祥进入陕西的欢天喜地中,杨虎城率部队悄然撤退起来。此中有他对西安百姓的愧疚,在埋葬死难群众尸骨的革命公园,杨虎城送去一幅对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杨虎城收到中共暴动援请 提入党要求为何遭拒
李建文(西安事变研究会秘书长):中央对他的了解,当时不像贺龙,贺龙在“八一”南昌起义的时候,是我们依靠的最主要的力量,是我们起义最主要的力量,当时有很多中央领导,直接地去了解他,观察他,和他一起工作。那么杨虎城没有,对这些旧式军阀是排挤的。
杨虎城给张学良下马威 促成张杨合作
张学良讲了一通,讲完他(杨虎城)讲,他说你们大家不了解,张副司令是谁呢?就是张作霖的儿子,张作霖是谁呢?张作霖是我们当年的作战对象,是革命对象,我们当年河南作战就是和奉军打的。这一句话把张学良的底儿给戳穿了,然后就讲,他又是我们的长官啦,我们现在担负的重大任务是要抵抗日本,所以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大家服从张副司令的指挥领导。所以这东西就是,张学良听这一番讲话,他心里就不太那么,当天晚上就跑过去拜访,过去都是杨虎城请示他,他跑下来,换个角度来拜访杨虎城了。
杨虎城提议扣押蒋介石 张学良脸色大变
姫乃军:杨虎城就在这个时候,大概是趁机向张学良提出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候”的这个,当时张学良听了杨虎城这个话以后,就大吃一惊,他想不到杨虎城能说出这种话。当时杨虎城一看,张学良大概脸都变色了,也有一点惊慌失措,但是张学良说我是不会出卖朋友的,今天这个话,咱们说到这里为止就行了。
凤凰卫视12月4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杨虎城(1893-1949)
陕西蒲城人
十七路军总指挥
陕西省政府主席
西安绥靖公署主任
同张学良共同发动“西安事变”
曾子墨:提起杨虎城很多人都会想到“西安事变”这是他人生的巅峰,而十三年后他也为这民族大义的抉择,付出了生命代价。这个出身于木匠家庭的苦孩子,只读过两年私塾以至于曾经被张学良称为“粗人”,这样一个人是怎样成长为著名爱国军事将领何以有胆识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他在事变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翻阅历史,这位将军五十七年的一省可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解说:2010年11月寒食节,我们跟随杨虎城孙子杨瀚一同来到西安市蒲城县孙镇甘北村老家,为他的曾祖父杨怀福立碑。
白天德(蒲城县甘北村长老):杨怀福老前辈,终生勤劳俭朴,教子有方,为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位千古功臣,这是天大的功绩。
杨虎城出身木匠家庭 14岁时独行200里送父亲尸体返乡
解说:这个做木器活的农民,在历史上并未留下形象,却给儿子杨虎城留下了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1907年因为参加从事反清活动的哥老会,他被抓进了西安的牢房,14岁的杨虎城决定步行200里到省城去照顾父亲。
杨瀚(杨虎城之孙):他拿了一根打狗棍,他母亲给他弄了点干粮,准备点干粮,准备点换洗衣服,自己就上路了,就到了西安。清朝的监狱,那时候的监狱是很落后的,犯人的饭是吃不饱的,想维持生命靠家里送饭。所以杨虎城在那个时间,一方面自己干点活,另外想法给他父亲在外面筹划点食物。1908年的5月31日,他父亲就被满清政府给绞刑给绞杀了在西安。父亲死了后,他没有办法就借了一辆独轮车,把他父亲尸体一步一步地推回了老家,回到老家以后情况就更惨,没有钱安葬,接近麦收的时候了,所以尸体你要再放的话,都要臭了。好在最后是乡亲们,看他们这个家庭非常可怜,大家出钱出力就把他父亲给埋了。埋了以后呢他很受感动,通过这件事情呢,他就吸引到一个观念,穷人应该互相帮助。
解说:杨虎城和几个朋友成立了“孝义会”,从最初的互相帮助,到后来对抗官府恶霸,抗捐抗债,这个组织不到一年竟然发展到百余人。
杨瀚:1909年的时候,当时杨虎城搞的“孝义会”,他们比较发展到几十人近百人的时候,阴历八月十五,“孝义会”原来的成员都到了这个地方聚会,在这个地方聚会,聚会大家就提出来就是要扩大组织,应该提出新的一些要求来,杨虎城就说今天是八月十五,是不是咱们就叫“中秋会”。
解说:去过省城,见过世面,沉着果敢的杨虎城被推举为会长,他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组织纪律,也从此走上了一方领袖的道路。辛亥革命的炮火传到西安,杨虎城在革命军中经历了战火洗礼,但大时代的变革,并未给偏僻的蒲城家乡带来改变,仗义执言的杨虎城,干出了影响他一生的惊人之举。在孙镇的这间杂货铺里,他一枪打死了村中恶霸李桢,在东躲西藏中枪决定和中秋会的青年人一起“劫富济贫”,这在陕西被称为“刀客”。
杨拯民(杨虎城之子):刀客就是劫富济贫,他的目的就是打富济贫,就是好像那个侠客,但是是民间起来的,就叫草莽英雄,这种在陕西的特有名词叫“刀客”,开始大部分是用刀的,当然以后就用枪了。
北伐战争打响西安受困 杨虎城死守饿死半城人
解说:1915年袁世凯逆势而行,称帝封侯,杨虎城率领农民军加入到声势浩大的讨袁队伍中。战火洗礼之后,杨虎城率领这支劫富济贫的农民军,加入了于右任在陕西成立的靖国军,这是陕西唯一一支由革命党人领导的,拥护孙中山的革命武装力量,杨虎城成为第三路军第一支队司令。在军阀包围中,靖国军被分化击溃,杨虎城转入榆林休养,在这里他接触到大批知识分子,无论是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还是陕西共产党创始人魏野畴。在此后都成为参与杨虎城决策的幕僚人物,从偏僻农村走出来的杨虎城,也在不断学习中判断着大时代的方向。
米鹤都(历史学者):基本上每天有一个多小时、两个小时要听人读报,然后给他讲,讲的过程中他一般都听,但是他有时候不明白的问题,或者说他有进一步想了解的问题,他就要提问了,那提问你读报这个人还不能说是,我只知报纸上讲的一二三,我还能答出四五六来,他个人的记忆力非常强,而且理解能力很强。他能从很纷繁复杂的现象当中,找出那些主要的东西,这个可能是他对中国政治的了解,对世界政局的了解。
解说:由于在靖国军中的突出表现,孙中山也知道陕北有个杨虎城,1924年在广州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孙中山为杨虎城正式办理了加入国民党的手续,但这两人一直无缘相见。1925年孙中山病势,杨虎城专门派人赴北京送去花圈,在耀县召开追悼大会,他写下挽联,“痛君未竟三民志,恨我终无一面缘”。此后,在每一次关键的抉择中,杨虎城就紧紧追随着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纲领。
1926年北伐战争打响了,拥护孙中山的陕西国民军,成为军阀吴佩孚的心头大患,他委任刘镇华为“陕甘剿匪总司令”,组织十万“镇嵩军”消灭陕西的国民军,此时,驻守西安的是原国民革命军二军第十师,师长李虎臣,杨虎城的部队则驻扎在距西安三十公里外的三园县。
杨瀚:李虎臣就给杨虎城打电话,他们两个人都叫虎臣嘛,陕西人有个特点叫“对点”,“对点”就是名字相同的人,互相称“对点”。那个人就说“对点”你来不来,你来我就守,你不来我就走。就逼杨虎城来下这个决心。
姫乃军(西安事变纪念馆研究员):杨虎城大概当时的话,有个5000多人吧,进入西安的部队,李虎臣的部队有3000多人,然后还有一个卫定一,他的部队大概有2000多人,就是守城的部队,一共有一万多人,而当时进攻西安的镇嵩军就有10万多人。
解说:为支援北伐,配合全国革命形势,杨虎城毅然决定,率部五千人,开进西安城支援李虎臣。
杨瀚:进了西安以后,很快,刘镇华近十万人就把西安包围住了,然后围绕西安守城中间发生了有几次保卫战,城墙被突破了,杨虎城身先士卒,亲自带着部队上去,亲自在前线打,打退了。然后刘镇华又挖地道,西安那个城墙又高,又有护城河,又挖地道准备爆破,但是由于老百姓的支持,老百姓告诉他们对方挖地道了。所以他们就采取了措施来监听,发现暗道,然后采取反措施,然后反对投降,中间李虎臣曾经动摇过,而且那边派人来诱降,杨虎城把那个代表给打跑了,就使得李虎臣守城的信心坚定下来。
解说:但是困在城中有十万西安百姓,八九万难民,再加上一万军人,二十万人的粮食岌岌可危。
姫乃军:就在守城期间杨虎城的部队甚至就到了,和老百姓一块吃油渣,有的甚至把自己的骡子,就是战马都宰杀了,让这些骡子肉和马肉来给大家充饥。
杨瀚:挖老鼠洞,把老鼠洞都挖了,把战马都杀光了,然后干的变稀的,稀的变有的一顿无一顿了,成了这么一种,这样大批的人就饿死。作为杨虎城本身也是,他因为在榆林的时候得过伤寒,身体就很弱,好几次战斗中上城墙都是被人架上去的,就这样他坚持巡视来鼓舞士气。
米鹤都:城里有人就要求投降,当时他就把主降派杀了,而且他发誓就说,如果说西安城破的哪一天,我一定要在钟楼前自杀,以谢民众。而且他的老母那时候还在蒲城,实际上被北洋军阀要想抓她也非常容易,他就向他的部下严令,不准任何人向他提及他母亲的消息,因为他怕这会动摇他的决心,动摇整个,以至动摇军心。
解说:经历八个月的艰苦守城,1926年11月28日,冯玉祥、于右任率国民军打到西安。此时西安城内弹尽粮绝,树皮草根都被老百姓剥食一光,饿死的人数以万计,白骨累累。
姫乃军:当冯玉祥的部队进入西安城以后的话,守城的部队有很多人,在欢迎国民军联军的时候,已经都站不起来了,他们是靠在地下,所以当时有一首歌谣就是,迟开五天饿死半城,迟开十天饿死全城。西安围城斗争,前后死的大概将近有七八万人。
解说:“二虎守西安”拖住北洋军阀十万大军,成为一段历史佳话,在欢迎冯玉祥进入陕西的欢天喜地中,杨虎城率部队悄然撤退隐居起来。此中有他对西安百姓的愧疚,在埋葬死难群众尸骨的革命公园,杨虎城送去一幅对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杨虎城收到中共暴动援请 提入党要求遭拒
曾子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对共产党政变,最后国民党的部队开始“清共”,此时,杨虎城为参加北伐,已经把部队从陕西带到了皖北,在河南大批的共产党员被冯玉祥从部队“礼送出境”。
杨瀚:可是这时候杨虎城就大开门,凡是共产党他都要,共产党当然力量就多起来了,多起来就成立了皖北特委,受河南省委领导。特委书记一个是魏野畴,一个是南汉宸,这时候共产党提出要贯彻“八九会议”的决议,要全面暴动,能暴动都要暴动,不管有没有条件,只要有点力量都要组织暴动,这时候找杨虎城谈,因为十军那个力量很多,而且杨虎城又是支持革命的。杨虎城提出条件开始很简单,就说第一要参加暴动可以,我要入党,我要做二贺龙。
李建文(西安事变研究会秘书长):中央对他的了解,当时不像周恩来,咱们讲的,贺龙是在“八一”南昌起义的时候,是我们依靠的最主要的力量,是我们起义的最主要的力量,当时有很多中央领导,直接地去了解他,观察他,和他一起工作。那么杨虎城没有,而对这些旧式军阀是排挤的。
解说:杨虎城在皖北时提出的,加入共产党申请没有被批准,第二年初他去了南京,不久得知老朋友魏野畴领导发动了皖北暴动,结果也正如他的判断,暴动失败,魏野畴遇难。杨虎城沉默良久,流下热泪。这一年4月,杨虎城携夫人谢葆真、秘书米暂沉,赴日本学习考察,仔细观察日本的军事、政治和文化。杨虎城自认为找到了前行的道路,而此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杨瀚:因为他到日本以后的表现,和他的言谈举止,共产党在日本东京支部就认为,他应该入党,应该发展这样的人入党,就给中共中央写了份报告,结果这个报告就被中共中央批准了,派人到东京,那时候是信嘛,只能邮递或者是人带,这种绝密信得人到,等到信到的时候,杨虎城就离开了,回到上海了。结果东京很当回事,东京支部就派人追去,又追到上海,专门找杨虎城谈,说你入党,中央同意了。他说对不起我不入了,他当时用了一个词,我向右转了。
米鹤都:那个时候几个形势很多在发生变化,他的部队的地位,包括部队对他的需要,整个形势对他的需要,和他对共产党的理解,在日本看到的情况之后他就说,我不入党了,他选择他自己的一个道路。他认为要更脚踏实地地按照他的办法,去继续去做他的事情。
解说:1930年杨虎城受命主政陕西,回到离开多年的老家,部队官兵都欢天喜地,但此时的陕西,正经历灾荒,死亡人口超过350万,这一年于右任的调查报告中,称陕西的灾情三百年一遇,据说连于右任家的房子都被灾民挖掉。杨虎城一面向中央申请赈灾,一面提出了八大政纲,第一件事就是兴修水利。
姫乃军:因为他对陕西非常了解,他说是你要稳定陕西的话,只有稳定关中,所以他要发展关中的水利事业。他就请回了他的同乡,蒲城同乡李儀祉先生,请回了李儀祉先生,然后让李儀祉先生开始主持修建泾惠渠。
解说:李儀祉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水利专家之一,杨虎城几经申请,蒋介石才同意让李儀祉回陕。十年来,李儀祉一直期待政府能投资水利,直到杨虎城上任,杨为此筹集了50万大洋。
杨瀚:他一方面朝外面,国际上申请华侨的支援、贷款,这是一方面资金。再一方面他就把军费拿出来,作为支持水利工程开工的经费。这样一年时间就把这个水渠就修好了,而且派出大量的部队去帮助修水渠,就是速度非常快。
解说:杨虎城还亲自跟着水利勘探人员,一起爬山越岭,勘测设计路线。15个月,泾惠渠建成发水,灌溉55万亩农田,有农民老太太请人写了,杨虎城、李儀祉牌位,菩萨一样供在家中,杨虎城任上的几项水利工程,让陕西人受益至今。被成为“粗人”的杨虎城,聚集了李儀祉这样大批知识分子在其麾下,为发展教育,他削减军费成立教育基金,让这些知识分子来决定基金使用。
米鹤都:他资助了一大批他认为有作为的人去出国留学,他挑选留学生资助的对象的时候,他是不问党派的,其中还包括一些共产党员,比如说后来做过外交部副部长的潘自力,比如说王炳南,比如说这个兰州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江隆基,这些人都是他资助的,包括咱们温总理这个叔叔温朋久,在欧洲的时候也得到过他的资助。这样的话就是说,他这一点就是为陕西确实培养了一些人才。
李建文:回民工会他去参加一个欢迎会,演讲的时候,他就提出来的,说现在咱们这么多年的战争,现代战争,胜利者全是文明的国家,文明的势力,现在当今世界上掌握政权的都是文明的阶级,有文化的人。这时候他就提出来了,我们要发展教育,要人才,要学习科学,学习知识。
杨瀚:杨虎城是蒲城人,当时县里面没有一个像样的高中,他就在这里办一个民办的中学,这是他自己出资,然后集社会一些人的资,搞的一所民办中学。这个学校是一个股东制,专门有理事会,他为了使这个学校能长期发展,专门设了教育基金,然后设了校产,他当时买了一些地,而且投资了一些工厂,作为专门的教育基金。所以最后他虽然被蒋介石关了,这个学校能够延续,跟这些基金的运作都有关系。
解说:1934年杨虎城参加了尧山中学的开学典礼,为了表示对学校的支持,他特别把在西安读中学的长子,杨拯民转到了这所学校。1934年4月25日,时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的宋子文,到陕西考察,杨虎城亲自陪同。这是当时拍摄的一段珍贵影像,此时的陕西在杨虎城的主导下,大力植树造林,修建了铁路、公路,有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儿童电影院,陕西图书馆,设立了医院,宋子文还特别视察了改变陕西经济的水利工程。杨虎城以微薄的财力,细致地为发展陕西奠定基础,但三年之后,蒋介石在毫无预先通告的情况下,解除了杨虎城陕西省主席的职务。
杨虎城给张学良下马威 促成张杨合作
解说:撤掉杨虎城省主席职务,蒋介石是感到杨虎城日益壮大的威胁,这是1934年杨虎城为自己修建的别墅,名为“止园”取“止戈为武”之意。表明自己在政治上到此为止,没有野心,让蒋介石放心。这一年的9月18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无声新闻纪录片《杨虎城阅兵》,在这次阅兵中,杨虎城公开打出了“摒弃内战,统一意志,以图救亡”的口号。“九·一八”事变后第五天,他就发表《杨虎城泣告全国书》说,虎城分属军人,职司为国,枕戈待旦,志切死绥,痛心外患方深,惟冀同仇敌忾。这是国民党首位发出抗日要求的高级将领,此后杨虎城数次表达抗日决心,保护爱国学生运动,阅兵之后,杨虎城发表了激昂的抗日演讲。
但此时,蒋介石坚决奉行的依然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正在各处积极“剿匪”10月12日,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和张学良一起驾临西安。这是蒋介石第一次到西安,第三天他就专程到杨虎城家,看望杨虎城母亲孙一莲,但这在拉拢杨虎城剿共上,没有发挥一点作用。他们在抗日问题上分歧与矛盾越来越尖锐。1935年9月13日,张学良受命非抵西安,东北军也随之进入陕甘,11月1日蒋介石兼任总司令,张学良兼任副司令的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在西安正式成立。
杨瀚:杨虎城去机场迎接张学良,是穿了一身便衣,而且表示得非常谦卑,弯着腰跟张学良握的手,张学良趾高气扬在那儿,是这么一种姿态。张学良到了西安以后,也是以一个领导者的身份自居,整天指手划脚,指示来指示去。所以对杨虎城也是非常不尊重。
姫乃军:张学良带领入关的部队一共是十二万人,而杨虎城的部队,最盛的时候也只有不到六万人,所以双方力量对比的话非常悬殊,杨虎城对张学良肯定是有一种疑惧心理,因为人家是“西北剿总”的副司令,而且代行总司令之权,而他自己的话,西安绥靖公署和十七路军,又是受“西北剿总”节制的。所以他对张学良有一种疑惧心理,在下层的军官和士兵当中,是双方的摩擦也经常发生,甚至有时候走在街上,两个部队的人见了以后,就为了争路都能互相打起来。十七路军这些士兵老觉得,东北军来抢自己的饭碗,所以这两支部队关系处得一直不太好。
解说:东北军与十七路军的矛盾,正是蒋介石希望看到的,张、杨两部不团结,相互牵制便有利于他操控。杨虎城深知,要抗日手握大军的张学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建文:当时张学良没有把西北部队看在眼里,因为装备、人数都不行,那么当时就有很多摩擦,有一次宪兵就来处理军民纠纷,和东北军就发生冲突了,发生冲突之后就向杨虎城报告。杨虎城说你们看这是什么?这就是亡国,我们应该理解他们,不能用平常的方式来处理这个事情,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东北军,以后要教育大家对东北军要配合。在这一点上杨虎城知道他是怎么回事,杨虎城是自己打出来的嘛。
解说:为了调整和张学良的关系,杨虎城特别在西关兵营开了个欢迎会,请张学良讲话,他则准备给张学良一个下马威。
杨瀚:张学良讲了一通,讲完他讲,他说你们大家不了解,张副司令是谁呢?就是张作霖的儿子,张作霖是谁呢?张作霖是我们当年的作战对象,是革命对象,我们当年河南作战就是和奉军打的。这一句话把张学良的底儿给戳穿了,然后就讲,他又是我们的长官啦,我们现在担负的重大任务是要抵抗日本,所以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大家服从张副司令的指挥领导。所以这东西就是,张学良听这一番讲话,他心里就不太那么,当天晚上就跑过去拜访,过去都是杨虎城请示他,他跑下来,换个角度来拜访杨虎城了。
解说:为了了解张学良的真实想法,尽可能与他在政治上合作,杨虎城改变了对张学良敬而远之的态度。
杨瀚:杨虎城看东北军的前途也好,他自己看得很清楚的,张学良是年轻气盛,对一些问题认识不清,因为他有大目标,杨虎城是想推动他抗日,要形成西北的抗日局面,所以他能够忍辱负重,去跟张学良低三下四去跟张学良交往。
姫乃军:杨虎城为了和张学良搞好关系,在张学良9月13号到达西安之后,曾经把绥靖公署的新城黄楼腾出来,就是让张学良暂住。张学良大概是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就选择了,西安东门内的金家巷5号院,作为自己的公馆,这是当时通济信托投资公司开发的房地产。
解说:这是张学良在西安租用的住所金家巷5号,杨虎城多次来这里探访张学良,有异表露自己对打内战的反感。在杨虎城面前,张学良对此并不表态,行为上依然坚决执行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张学良(1993年):我后来剿共,我跟介公(蒋介石)讲,就是剿共,我也不主张剿,我不主张剿共,我并不是说同情共产党,剿共都是中国人,咱们打什么呢?共产党我们可以谈嘛,所以后来谈这个事我就主张,坐下来可以谈嘛,不是不能谈的事情,你这何必呢?并且我跟蒋先生说,蒋先生对这件事情对我很不高兴,我跟蒋先生说,我说你跟共产党打不了的,剿“共匪”你剿不完,他问我为什么,我说我们没有百姓支持我们,共产党有老百姓支持,我说你也剿不完。
解说:1935年9月到11月,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剿共”的东北军被红军消灭了三个整编师,两个师长阵亡,消灭传来时,张学良和杨虎城都在南京,参加国民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对东北军“剿共”的损失,不但不予补充,反而趁机撤销了两个被歼师的番号,对张学良申请的抚恤也置之不理。张学良气得大叫,我张某人混得都不值10万块钱了,此时,张学良才觉悟到,蒋介石将他推到“剿共”第一线的用意,情绪沮丧到了极点。这时,安慰他的只有杨虎城。
张学良:他那个时候,他就是用我们这些所谓“杂牌军队”,他是一斧两砍,这个事情没人不明白的。可是我这个人我也明白,你让我干我就尽量地给你干,那么我就劝他,为什么剿不了呢?就是人家所谓“杂牌军队”,人家也都明白,谁也不。同样比方说我们,弹药消耗是你自己,没人给你补充,经费也消耗你自己,也没人给你补充,所以人家谁也不卖力气,那你怎么剿?
解说:杨虎城取得了张学良的信任,两人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对于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很快达成共识,在1936年4月见过周恩来之后,张学良正是坚定了抗日的决心。但在如何实现抗日上,张、杨还没有讨论结果。此时,杨虎城已经非常坚定地看到,要抗日必须反蒋。
米鹤都:他曾经派人到大公报找过张季鸾,他是当时的《大公报》的主编,那时候。因为张对当时的国民党的内部的上层的情况了解比较清楚,最后张季鸾的意思,答复就是说这个事情,目前中央抗日可能是下不了决心,没有抗日的迹象,那么杨虎城从当中就得到了一个,这么一个认识吧,就是说他在抗日这个问题上,可能要是,就是等待中央政府来抗战,那么可能是遥遥无期的。
解说:这一年的6月1日两广事变爆发,陈济棠、李宗仁在广州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抗日,反对蒋介石。在张学良西安金家巷的公馆里,两人商定了对策。
杨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派人找各方面进行联络,分别开始都找杨虎城跟张学良,都得到这两方面的肯定,两方面得到这个“两广”的信息以后,杨虎城就主动跟张学良联系,碰头啊。就把这个事就端出来了,说“两广”找我,张学良说,也找我。两个人都赞同支持,支持就想采取什么行动。如果蒋介石镇压就是说,第一,他们就发电来声援,就蒋介石不要动武,如果蒋介石动武,张杨共同出兵来支援“两广”。然后他们就制定了整个行军的作战计划都制定好了,行军路线都策划好了,就等着这个事情的发展。
解说:蒋介石为解决两广事件,7月10日决定召开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知张、杨参加。
杨瀚:杨虎城找张学良商量,杨虎城说这个会咱们不能去参加,咱们等着参加行动呢,张学良说,他那时候,你不去可以,但是我去看看,他说为什么?我看看,我会开飞机,他说他会开飞机,不好了情况不对,我开飞机自己就溜了。
解说:没想到张学良被蒋介石送到上海一个月没回来,两广方面还不停来电报催促张杨的行动,这让杨虎城非常着急,甚至心脏病都发作了。
杨瀚:实际张学良到了南京之后,蒋介石实际上也有所察觉,就怕他们有相应,就派人成天围着他转,这些人怎么转,就陪他上舞厅,陪他上歌厅,陪他们玩,张学良回来解释说,我看他们地太无能了,两下就败了,所以我就没回来。第一次俩人合作,本来说“硬干”是这么个干法,就失败了。
解说:两广事件失败,实际上张学良并未下定反蒋的决心,接下来的一年里,陕西的学生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共产党分别和杨虎城与张学良的接触,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联共抗日的决心。而蒋介石策划着发动更大规模的“剿共”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