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那么多官员自认是“弱势群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27:40
                                                                                                         为何那么多官员自认是“弱势群体”  
 
    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12年5日《人民论坛》)    弱势群体一般被认为是贫困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的人。对此,这些“喊弱”的党政干部显然不是不明白,他们之所以把自己归于弱势群体,说到底还是心理的弱势,心理的不平衡。当今是社会转型期,权力与资本的不断调整,导致社会排斥性体制的形成,社会阶层也随之快速分化。由于本阶层内的分化,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都会形成“弱势心态”。    但是,有“弱势心态”的人,并不等于是真正的弱势。    一些官员“喊弱”,当然也不否定这部分人在特定情境时的无力感。法官穿法袍、警察穿警服到上级单位上访,这应是一种“无力感”,但这种在特定情境“无力感”的人,在公务员中却是极少数人。45.1%的受访党政干部“喊弱”,不仅仅是心灵的脆弱,重要的还是心理的不平衡,比如同在一个单位、同一种级别和职务,但由于分工不同,有的人工作轻松,还吃香的喝辣的,经济宽裕(灰收入多),有的人工作压力大,什么好处也摊不到,还常挨批,显然就觉得自己很弱势。这只是相对的。    还有,这个45.1%的群体“喊弱”,应是法制社会、网络时代舆论监督越来越强的结果,他们中的一些人不能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行使特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骂谁就骂谁。监督和约束之下,难免有一种不适应,于是觉得自己“弱势”了。    10多年前,我在家乡县委工作时,乡镇干部可以打骂所谓的“刁民”,而“刁民”顶撞或反抗,就会被扣留和罚款,如今这种侵犯公民权益的事情就可能会受到处罚。比如王帅网上发帖揭批家乡政府大规模违规征地,遭到警方的跨省追捕,在以前抓了就抓了。最近的跨省刑拘王鹏案,相关人被处理,还被索赔精神抚慰金,在过去能从看守所出来就不错了。在我看来,有官员说自己是“弱势”,那是嫌自己权力还小,是对过去那种权力随心所欲的眷恋。从这意义上说,官员45.1%喊“弱势”,并不是坏事,这说明官员的特权在弱化,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洪巧俊(媒体人)  自认是“弱势群体”,官员在撒娇?    就以这些自觉弱势的官员来说,他们所谓的“弱势”,当然是相对于上一层级而言的。要论资排辈,要讲背景,都怕说错话,政绩要让上级看得见……诸如这些,都是在权力没有得到驯服的情况下,下级对上级所体现的“弱势”。但是,当这些“弱势官员”面对下一个环节时,就不会依然“弱势”了。  官员“弱势感”从哪来    普遍存在的“弱势感”源于一种叫做“赢者通吃”的局面。譬如党政干部,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仕途进退,但众所周知的是,官员升迁往往牵连到一些看不见的标准;再譬如白领,在劳动者权益保障并不健全的现实下,他们很少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老板形成平等的博弈和对话,因而需要承担的并不仅仅是繁重的工作,还有知识能力与待遇上的不平衡。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置身于一种类似“丛林化”的生存境遇下,无论是收入,社会地位,还是个人权利和尊严,都寄托于一种暧昧的状态,在通过个人努力和正常途径去争取的道路上阻力颇多。  缺乏法律保护,谁都难免成弱者    其实,“弱势群体”的调查结果不过证明了一个政治常识: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完善的法律,民权缺乏法律的护佑,那么,没有一个群体能幸免于难,没有谁能逃避被侵犯、被欺凌、被剥夺的命运,没有一个人不是弱者。  “做官”为何对千万学子有如此大吸引力?    “做官”为何对千千万万学子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最容易想到的,莫过于公务员群体对资源控制和调配的权力,能为自身带来各种显性或隐形的福利甚至非法暴利。此外,所谓“规则的制定者便是规则的受益者”,作为公务员群体,在各种制度规章的制定和执行上,也确实存在诸多造福于自身的便利。这一点无须多举例——从官员天价公款出国游到官员子女高考乱加分,到官员私分保障房,再到各种职务“消费”,无不加深了公众对这一职业“羡忿交加”的复杂情感。  官员自称“弱势”未免太矫情  中产、官员集体“喊弱”,难免让人觉得矫情。但如果把我们的关注焦点切换到更宏大的背景,就会发现在这个特定的大时代里,一切群体都显得那么渺小。快速转型期,缺乏稳定感成为每个阶层的心理恐惧,弱势心理的蔓延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