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粟裕在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绩那么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22:02

为何粟裕在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绩那么差?

  • 发表于:2009-04-06 18:59:01

    从47年7月开始,进入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粟裕除了一个沙土集几乎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战例(而且是两个月没打仗的情况下取得的),还是那个在苏中七战七捷的粟裕,还是那个孟良崮取上将首级的粟裕,为何在两年中判若两人?如果第一年作战算一流,第二年的作战恐怕就只能沦落到3流水平了!!

 也许有人会说是分兵的原因,试看分兵后粟裕手中还有多么强大的野战兵力(地方部队暂且不算,以下只论野战兵力),内线拥有4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纵,无论是装备还是部队质量、数量都是远远超过苏中时期的,苏中时期粟裕起始兵力3万,作战过程中加入了新四军5旅,军区特务团,新编10纵3个团,皮旅为预备,总兵力也不会超过6万,面对5个整编师12万人的进攻却能战而胜之。南麻前野战兵力至少应该在13万左右,装备就不用说了,“特纵”两个字已经足以说明一切,同样是内线作战,为何面对敌军4个整编师(总兵力,实际上南麻真正靠上来的也就是25师和64师一个旅),却吃败仗?是此粟裕不是彼粟裕还是指挥出了问题?既然南麻败了为何不及时吸取教训,整顿后寻找更好战机再打,反而携败兵强攻8军?导致一败再败?至内线于不可为之境地?  

沙土集战役本来可以完胜,结果粟裕又头脑发热,认为可以乘胜给5师以歼灭性打击,结果7个步兵纵队加特纵,硬是被5师两个旅加一个团击败,不得不转移,再寻战机,9月底,中12纵加入鲁西南归粟裕指挥,总兵力18万左右,不可不谓强大。这个兵力量,放在第一年可以打起码可以打宿北、鲁南,而敌军的机动兵力呢?不过是11、10、75、5,比第一年面对敌军全线进攻时少多了,我军只要再能消灭敌军建制部队那怕不是5、11这种王牌,至少也能达到拖住敌军向大别山增兵的局面,弄不好,还能令蒋介石向鲁西南增兵对付粟裕,然而此时的粟裕却急功近利,以消灭11师为目标(5对1,以为能再来个孟良崮),结果呢5个纵队被11师两个旅击败(这兵是怎么用的!!我倒现在也没想明白,指挥艺术真的太高明了)拱手将鲁西南的主动权相让,老蒋根本不再为鲁西南对付陈粟操心了,安心对付大别山刘邓。粟裕在鲁西南无法完成中央赋予的战略使命,只能退而求其次,率6个纵队出击豫皖苏,试图以此来配合刘邓,结果呢,战果谬谬,据查建制部队(旅级)只消灭过暂24师一个旅(我认为这只能算准正规军),根本就是不痛不痒,无法吸引敌军的兵力,蒋军继续向大别山增兵,把本来对付陈粟的11师都派到了大别山(看来,蒋军认为拿11师来对付陈粟是浪费了),除此,山东的9和25师也调往了大别山。留下来对付陈粟的机动部队,不过只有5和75(70师虽然编入了5军,此时在金乡驻守,在中原作战的实际上是5军之整5师,2 个旅),这回粟裕觉得机会来了,在通许地区集中7个纵队试图消灭75师,结果连分割都无法实现(真不知道第一年那个善于打歼灭仗的粟裕,在如此优势的仗是怎么打的),只好向中央报告在北线无仗可打,因为打不了(粟裕报告的理由是,在北线只有打5、75,但虽集中7个纵队,分割亦困难)要求南下配合陈赓消灭整3或20师,陈粟军南下后和陈赓合力扑灭了整3师(这一仗和粟裕的指挥关系不大,因为运作完全是陈赓部队完成的,战场的统一指挥又是陈士榘,现在官方的主流观点把主要功劳是记载了陈赓名下,这一点粟裕也是认账的,因为在回忆录中居然没有提华野在中原作战中这次唯一的亮点),按说,此时我军又处于主动了,但是,粟裕合兵后攻击确山又告失利,此后,连攻势都没有了,造成刘邓在大别山依然是苦战的局面。我觉得,这是中央考虑让粟兵团过江吸引敌军,以利中原作战的根本原因所在。陈赓的方案是拿下整3师后,“直迫信阳”,如果是那样,敌军势必增援,因为信阳是敌军的补给基地,又无重兵守卫,如此,20师就可能被我军引出来在野战中消灭掉,20师如果不来,我就拿下信阳,全军可以获得充分补给,同时也是敌军的削弱,如此我军绝对不是确山之战后,连攻势都无法发起的局面,全盘皆活(不知为何后来没有采取这一案?是中央的原因还是陈粟的原因?)。2月底粟裕退出中原作战,回到冀鲁豫的濮阳休整直到睢杞战役。(实际上,在粟兵团退出的情况下,刘帅出大别山接替粟裕作战,在兵力更小,装备更差,敌军更强大的情况下,至宛东战役已经扭转了中原战局) 以指挥的兵力、战果和实现的战略目标而论,粟裕第二年的作战,堪称恶劣!!这也是刘邓军遭到巨大损失的根本性外因!!

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请教各位高手,粟裕第二年指挥水平这么差的原因在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