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知青的幸福生活(一):知青概说 - D4012工作室 - rhzds - 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06:01
在现代汉语中,“知识青年”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名词。他代表着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个漫长的活动过程,对当时的中国人影响之大,波及之深远,以至于今天,人们都常常提及,但四十岁以下的人对这段历史却因为缺乏亲身感受,又没有查证可靠的史料,往往凭传说和想象来理解和解读这段历史,必然与史实有较大的出入。以这批人为主体的网民所讲述的知青历史,已经不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知青生活。作为亲历者,我们有义务以口述史的方式来澄清这段历史。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经过了上世纪60-70年代,历时近20年。其实在“文革”前就开始了,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为缓解市区的就业压力,将市区内的无业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动员支援边疆,于是一大批上海人便去了云南、内蒙、新疆等地,后来天津、北京等大中城市也纷纷效仿,开始了城市人口的大迁徙,这时,这批下乡的人群还没有知识青年的名头。“文革”开始后,大中学校都停课闹革命,大学也停招了,许多工厂也停工了,闹腾了一阵子后,66、67、68三届中学毕业生集中在城市没有了出路,这时,毛泽东同志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重要指示,于是,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便在全国开展。“文革”初期积聚起来的政治热情顿时化作了改造农村落后面貌的现实行动,许多知识青年豪情万丈地奔赴农村。当炽热的政治热情与冰冷的现实发生冲突后,便出现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1972年,福建的一位知青家长向主席写信反映了知青生活的困境,主席收信后,给了亲笔回复“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以此为契机,全国开始着手解决知青的问题,于是知青的待遇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从1974年开始,知识下放不再是寄住在农民家里,而是以知青点的方式集中管理、集中劳动,国家还给每个知青发放补贴。因此,我将知青运动分为三大块,第一阶段是“文革”前,因为后来他们也被冠以“知青”的名义,第二阶段是1974年前,这时的知青是直接下放到农户,自我管理,第三阶段是1974年后,以知青家长单位承办的知青点为标志。

   因为我是1975年下放农村的,属于第三阶段,我称之为“末代知青”。我将主要说说这段时期的知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