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也有“潜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00:29
科研也有“潜规则”文白丁 刊发时间:2010-12-06 03:57:42 光明日报  [字体: ] 

    不久前,清华、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两位现任院长施一公、饶毅,以“自揭家丑”的方式,将国内科学界存在的诸多问题,捅到了国际顶级科学杂志上。

    施一公、饶毅以《中国的科研文化》为题,在《科学》杂志上狠批中国的科研文化“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称“尽管近年来中国科研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研究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文中还力陈我国科研中存在的种种痼疾,如“经费预定给谁基本一目了然”,“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政府官员任命的专家委员会负责编写年度申请指南,而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们常听从官员们的意见”,“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力”等等。

    此文的中文版本,在中科院《科学时报》头版同时刊发。不久前《人民日报》再次以“经费体制该改了”为题全文转发了施、饶的文章。联系科学界近期爆出的种种丑闻,时下对学术体制以及学术道德的追问已经成为科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

    考评制度下的造假

    对于国内学术论文造假屡屡曝光,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今年9月出版的《自然》杂志在“通信”栏目刊登了国内某期刊编辑部主任的来信,标题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一本中国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剽窃》。但是,由此国内学术论文注水现象,可见一斑。

    今年《自然》杂志曾对中国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一事报道中,指出中国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是造成科研人员普遍造假的主要原因。该文醒目的标题《发表论文,抑或自行灭亡》,道出了国内科研工作者在现有考评制度下,不得不突击造假的苦衷。

    目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普遍以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作为圭臬,与待遇奖励、基金申报等挂钩。而一篇SCI论文,不仅要研究内容、学术价值达到国际公认的水平,仅投稿过程包括的初审、修回、二审等环节,往往就花费大半年的时间。但是,以SCI为准绳的考评却每年都要举行。如此重负之下,论文造假就成了捷径。

    SCI这一国际公认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在国内科学界的特定语境下,则变为了“中国式的愚蠢想法”(Stupid Chinese Idea)。

[责任编辑: 崔珍妮 ] [字体: ]  [打印]  [关闭] 
相关内容

·科学家不能逃避社会热点 对学术造假要"零容忍"( 2010-11-03 13:12:22)

·学术造假之风,靠什么清除?( 2010-03-31 10:54:04)

·万钢:对学术造假“零容忍”( 2010-11-02 14:52:17)

·科研诚信缺失源于不拘小节( 2010-12-01 10:40:01)

·吴世农:“顶天立地”做科研( 2010-11-23 09:51:41)

·对科研不端“零容忍”之说难以服众( 2010-11-14 07:23:59)

·科技部反驳《科学》对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的质疑( 2010-11-09 10:01:22)

·六成科技人员认为科研道德水平下降( 2010-11-03 10:05:23)

·行政主导下的中国科研或变成学术资源争夺战( 2010-11-06 17: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