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 根 谭 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50:18

菜 根 谭

明·洪应明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生活在明代嘉清、万历年间。他与万历进士、礼部仪制郎中于孔谦交厚。于孔兼在《菜根谈题词》中评论此书说:“其谭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俯仰天地,见胸次之夷犹;尘芥功名,知识趣之高远。笔底陶铸,无非绿树青山;口吻化工,尽是鸯飞鱼跃。”颇为简要地概括了此书的内容。

前 言

    《菜根谭》“谭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性命,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易•干》:“干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朱熹本义:“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所谓“性”指人性,所谓“命”指天命。“性命之学”,中正之道也。中正之道,在儒谓之中庸,在释谓之一乘,在道谓之金丹,乃贯通三教之理也。知之者,在儒可以成圣,在释可以成佛,在道可以成仙。不假外求,自己现成。悟之者,直登道岸。《菜根谭》是用格言体写成的一部清言集,内容极为丰富,凡涉及人生根本问题和日常之道者,如生死观、灵肉关系、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居家持家、向学之道、品调揽胜等等,无不论及。儒家的中庸守则、道家的修身独善和佛家的劝善去恶的思想贯彻始终。它以佛家的“世出世间”,融通儒家的“经世致用”的和道家的“趋利避害”,表现出一种中正而圆融的人人生态度,其所阐发的内容都是与人们的生活实践切实相关的。《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是一部不可不读的好书!然其版本众多,内容参差不一,且皆以三六○条为之择取,吾以为难见“还初道人”之原初。故今以流传广泛的“遂初堂刻本(繁体)”为蓝本,辅以“三山病夫本(简体)”,合二为一,繁简不变,拾得五三四条,详加注译,保留“三山病夫本”今人评语,略加减裁补益,引发词意理诣。未见评语者,鄙人不便妄加评说,读者各自体悟。行文繁中有简者为二本共有,余者列为“附录篇”,篇目、条目略加规范,条文与他书雷同者加注佐证。本文资料源于网络,老朽仅一己嗜好,加以注译,无以他望,回归网络,同好共析。                            沪上花甲叟戊子年八月十六谨识

遂初堂刻本序

余过古刹,于残经败纸中拾得《菜根谭》一录。翻视之,虽属禅宗,然于身心性命之学,实有隐隐相发明者。亟携归,重加校雠,缮写成帙。旧有序,文不雅驯,且于是书无关涉语,故芟之。着是书者为洪应明,究不知其为何许人也。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日遂初堂主人识

重刻原序

戊子之秋七月既望,余以抱病在山,禁足阅。适岫云监院琮公由京来顾,出所刻《菜根谭》书命予为序,且自言其略曰:“来琳初受近圆,即诣西方讲席,听教于不翁老人。参请之暇,老人私诫曰:‘大德聪明过人,应久在律席,调伏身心,遵五夏之制,熟三聚之文,为菩提之本,作定慧之基,何急急以听教为哉?’居未几,不善用心,失血莫医。自知法缘微薄,辞翁还岫云。翁曰:‘善,察尔因缘,在彼当有大振作,但恐心为事役,不暇研究律部。吾有一书,首题《菜根谭》,系洪应明着。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词约意明,文简理诣,设能熟习沉玩而励行之,其于语默动静之间,穷通得失之际,可以补过,可以进德,且近于律,亦近于道矣。今授于尔,应知珍重。’时虽敬诺拜受,究竟不喻其为药石意也。厥后历理常往事务,俱忝要职,当空华之在前,不识元由眼里之魔,认水月以为真,岂知惟是天垂之影。由是心被境迁,神为力耗,不觉酿成大病,幸来及于尽耳。既微瘥间,无以解郁,因追忆往事,三复此书,乃悟从前事事皆非,深有负于老人授书时之言焉,惜是书行世已久,纸朽虫蛀,原板无从稽得,于是命工缮写,重为刊刻。请井言于首,启迪天下后世,惮见闻读诵者身体力行,勿使如来琳老方知悔,徒自惭伤,是所望也!”余闻踪公之说,抚卷叹曰:“夫洪应明者,不知何许人。其首命题,又不知何所取义,将安序哉?”窃似之曰:“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昧由根发,故凡种莱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书所说世味乃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论,可弗重欤?”又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夫菜根,弃物也,如此书,人多忽之。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哪此书,唯静心沉玩者,乃能和旨。是与否与?既不能反质于原人,聊将以侯教于来哲。即此序。时乾隆三十三年中元节后三日。     三山病夫通理谨识          

 

【一】修身篇

○○一、人品火锻 事功冰履。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译文】 希望练就精金美玉般的人生品德,一定从烈火中锤练出来;想要建立惊天动地似的事业功劳,必须向薄冰上行走过来。

    【注解】欲:〈动〉想要,希望。《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精金美玉:精纯的金子,无暇的玉石。比喻人品纯洁或物品精美。宋·苏轼《答黄鲁直书》之一:“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

    人品:人的品格。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缁徒执罪福之说,诱胁愚民,不以人品邪正分善恶,而以布施有无分善恶。”

    掀天揭地;可以撼动天地。形容声势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彻底的变化。语本宋·辛学《〈寇忠愍诗集〉后序》:“莱公两朝大臣,勋业之盛,掀天揭地。”

    履:〈动〉本义践踏。《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履冰,行于冰上。比喻身处险境,戒慎恐惧之至。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至于恭命之时,犹切履冰之惧。”

    【评语】

    要想成为一个大有所为的人,就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不能不在自己的心性上作一番历练,所谓“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培养出精金美玉的人品。人的高尚品德不会是与生俱来的,是必须经历人生大是大非的磨练陶铸才能成就。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只是指人先天的本性而言,并不代表后天的本性永恒,人的本性也会随之人生经历而发生不同变化,善恶也随之泾渭分明。人的事业功德也不会一帆风顺,必然需要经历一番风雨,只有经历了大风大浪和如履薄冰的人才能创造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建立有利于社会公众的大功绩。在成就“掀天揭地的事功”的过程中,对于工作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视、掉以轻心,即便是最小最容易的事情,也应当采取慎重的态度。慎重,就是古人所谓的对事情要保持有一种“敬心”。在没有事的时候,用“敬心”来约束自己的操行。在有事的时候,以“敬心”心去应付一切。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一定要始终如一,谨慎小心,坚持谨慎持重、从长计议的做事原则,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不会有什么过失、错误发生。所以说,一个人心中如果有了“敬”意,那他的身心就会处在一种厚重、澄清的状态之中。把“敬”放在心上,就如同主人在家,自然能够整理好家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在心内值勤的意思。《礼记》一开篇就以“毋不敬”开头,圣人的这一句话,备极至理。

    【注00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二、克己改过 自利利人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译文】

    一个念头差错,就感觉百样品行全都错了,防止它应当如同渡海的浮水皮囊,不能容有一个针眼的缝隙漏洞;万般善良俱全,才能得到一生没什么惭愧,修练它应当如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需要凭借众多树木的支撑扶持。

    【注解】

    百行:各种品行。《诗·卫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汉郑玄笺:“士有百行,可以功过相除。”《旧唐书·孝友传·刘君良》:“士有百行,孝敬为先。”

    浮囊:渡水用的气囊。唐·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三:“浮囊者,气囊也,欲渡大海,凭此气囊轻浮之力也。”宋·司马光《潜虚》:“城堤浮囊,不可不完。”

    罅漏:裂缝和漏穴。宋·苏轼《飓风赋》:“补茅屋之罅漏,塞墙垣之隤缺。”

    无愧:没有什么惭愧之处。南朝·宋·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媿耳。”

    凌云宝树:凌云,高耸入云。唐·裴夷直《寄婺州李给事》诗之一:“不知壮气今何似,犹得凌云贯日无?”宝树,佛教语,指七宝之树,即极乐世界中以七宝合成的树木。《法华经·寿量品》:“宝树多花菓,众生所游乐。”犹玉树,喻佳子弟。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谢太傅(谢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假:〈动〉借。《广雅》:“假,借也。”凭借。《荀子·劝学》:“假舆马者。”

    撑持:支撑扶持,支持。元·乃贤《颍州老翁歌》:“获存衰朽见今日,病骨尚尔难撑持。”

    【评语】

    复卦的初九爻说:“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就是说:念头有不善,但不久就能改过了,所以能无大悔,大吉。这与本节要表示的意义是一致的,说的是克己复正。《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要“闲邪存诚,非礼勿听”,才能知止有定,克己复正。《动箴》说得更明白了:“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厉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意思是说,明哲的人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让自己的心念归之于诚。仁人志士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坚守。符合情理的事则扩充它,顺从欲望的支配则是危险的。不断克制不好的念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般的小心,则可以让心性回归真纯的天性,与圣贤把手同游。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会也不可能重来,明·杨仪《明良记》中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在生命中的一些时刻,你不能错,一步错,步步错,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而人一旦犯错,往往是过去千般的善行,甚至是已经具有的诸多良好品行也即付诸东流,这就是所谓的“一丑遮百俊”。因此,人的一生应当如同渡海用的浮水皮囊,不能容有一个针眼大漏洞。同时还必须不断地修身养性积善行德,使自身具备诸多的善行良德成为有用之材,诚如晋朝“谢家之宝树”,[晋朝时,谢氏最为兴盛,一时人材辈出,声誉鹊起。尤以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的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惠连这一家族的人,皆名著于史。所谓“芝兰玉树”,其典出自《晋书·谢安传》:“(谢玄)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契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以“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然而“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即要使它生长在庭院里,而不是栽种在花盘中放在温室里,它需要凭借众多树木的支撑和扶持,才能成长为直上云霄的参天大树。

○○三、检点事为 操持念想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译文】

    忙碌地方的事事作为,常常向闲暇中先前检查整点,过分举动自然稀灭;行动时候的念头想法,预先从安静里周密操作把持,非妄之心自然止息。

    【注解】

    事为:作为,行为。明·方孝孺《戆窝记》:“君居其名,师其道,言论事为必有卓乎越于世者。”

    过举:错误的行为。宋·周邦彦《汴都赋》:“奕世载德,蔑闻过举。”

    稀:〈形〉本义稀疏。《说文》:“稀,疏也。”稀灭,犹消逝。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挽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汉田横门人作。横自杀,门人伤之,悲歌。言人如薤上露,易稀灭。亦谓人死精魂归于蒿里。故有二章。”

    非心:邪心。《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孔传:“言侍左右之臣,弹正过误,检其非妄之心,使能继先王之功业。”

    【注00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无“过举,非心”句。后列二八一为一条。

○○四、除荆涤渣 护本全真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译文】

    做了善事又想抬高自己胜过他人,布施恩惠又想要求名誉交结合好,修营功业又想震惊世人骇炫末俗,树立气节又想标榜怪异显现奇特,这些都是善良念头中的杀气,义理道路上的障碍,最容易夹杂裹带,最难拔除的了。必须是荡涤全部残渣余滓,斩断断绝它的萌发产生,才能显现本来的真实本体。

    【注解】

    为善:犹行善。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为善一,为恶均,而祸福异其流,废兴殊其迹。”

    自高:自傲,抬高自己。《后汉书·袁绍传》:“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结好:交结,亲近。《后汉书·刘焉传》:“松怀恨而还,劝璋絶曹氏,而结好刘备。”合好,和好。汉·王符《潜夫论·交际》:“货财不足以结好,力势不足以杖急。”

    修业:古人写字着书所用的方版称业,因此把写作叫修业。宋翔凤《〈管子〉识误》:“古人写书用方版,《尔雅》:‘大版谓之业’,故书版亦谓之业。”学习知识,钻研学问。晋·葛洪《抱朴子·崇教》:“若使素士,则昼躬耕以餬口,夜薪火以修业。”本指研读书籍,引申为修营功业(建立功业)。《易·干·文言》:“君子进德修业。”

    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世俗震惊,世、俗,指一般人。宋·朱熹《答陈抑之》:“勤劳半世,汩没于章句训诂之间,黾勉于规矩绳约之内,卒无高奇深眇之见可以惊世而骇俗。”骇炫,惊扰迷惑。清·薛福成《赵鞅论》:“且有缘秦穆公上天之说,饰为登天之梦,以骇炫末俗者。”末俗,世俗之人。指一般平庸的人。金·王若虚《高思诚咏白堂记》:“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

    植节:植,〈动〉栽种,种植,生长。《广雅·释地》:“植,种也。”立,树立。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植杖而耘耔。”节,〈名〉本义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说文》:“节,竹约也。”气节,节操。《荀子·王霸》:“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 植节,谓培养操守树立气节。

    标异见奇:标异,谓表明与众不同。宋·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或多聚徒众,或广置兵仗,或标异服饰。”见,(xiàn)〈动〉“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广雅》:“见,示也。”见奇,显现奇特。戈矛:戈和矛,亦泛指兵器。汉·张衡《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缤纷。”此处指杀气。

    荆棘: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为从莽。也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晋·张载《七哀》诗:“蒙笼荆棘生,蹊径登童竖。”此处指障碍。

    夹带:犹夹杂。《朱子语类》卷十六:“只是应物之时,不可夹带私心。”

    渣滓:杂质,糟粕。《朱子语类》卷十六:“正如金已是真金了,只是锻炼得微不熟,微有些渣滓去不尽。”余滓,残存的滓秽。《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极眺清波深,缅映石壁素。莹情无余滓,拂衣释尘务。”李善注:“《说文》曰:滓,淀也,谓鄙秽。”张铣注:“滓,秽也。言远视山水,莹磨滓秽,而解尘俗之事。”

    真体:真实的本体。南朝·梁·萧统《解二谛义》:“又谘真寂之体,本自不流,凡夫见流,不离真体,然则但有一真,不成二谛。”佛教语,犹言本相,实相。后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

 ○○五、拔除尘芥 澄静心念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译文】

    能够轻视富裕显贵,不能减轻一些富裕显贵的心思;能够重视名声道义,又再加重一份名声道义的意念。这是事物境界的尘俗气氛没有扫除,内心境界的怨恨不满没有忘却。这些地方拔除不干净,恐怕石头移去草木就重新生长了。

    【注解】

    尘芥:尘土和草芥,比喻轻微不足道。亦指被废弃之物。前蜀·杜光庭《本命醮南斗词》:“臣叨荷宠恩,谬司藩部,功无尘芥,过积丘山。”富贵:富裕而显贵,犹言有财有势。《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名义:名声与道义。《韩非子·诡使》:“官爵所以劝民也,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人生所享厚薄,各有定分。世有以智力取者,自谓己能,往往不顾名义。”

    尘氛:尘俗的气氛。明·唐顺之《寿张通政》诗:“蚤躭玄寂谢尘氛,隐身犹嫌名可闻。”

    心境:本意佛教语,指意识与外物。 唐·希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此作内心境界解。

    芥蒂:本意“蒂芥”。细小的梗塞物。清·翟灏《通俗编·草木》:“今人每颠倒言之曰‘芥蔕’,乃自宋人诗始。”比喻积在心中的怨恨、不满或不快。宋·苏轼《与王定国书》:“今得来教,既不见弃絶,而能以道自遣,无丝发芥蒂。”

    【注00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六、栖心元默 适志恬愉

    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

    【译文】纷乱骚扰固然是沉溺心志的场所,而枯燥寂寞也是槁枯心气的地方。所以做学问的人寄托心志于沉静,用来安宁我的真实本体,也应当适应志趣恬淡愉快,用来培养我的圆通机变。

    【注解】

    栖心元默:栖心,犹寄心,寄托心志。唐·白居易《病中诗序》:“余早栖心释梵,浪迹老庄,因疾观身,果有所得。”元默,玄默,谓沉静无为。《文子·自然》:“道之为君如尸,俨然元默,而天下受其福。”栖心元默即寄托心志于沉静。

    适志恬愉:适志,犹言舒适自得。《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郭象注:“自快得意,悦豫而行。”《晋书·文苑传·张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覊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恬愉,快乐。《庄子·盗跖》:“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于体。”成玄英疏:“恬愉,乐也。”宋·王安石《进圣节功德疏右语》之二:“伏愿备膺多福,大庇羣生,人永恬愉之安,物无疵疠之苦。”

    纷扰:动乱,混乱,纷乱骚扰。宋·苏轼《寄傲轩》诗:“朝客纷扰时,先生睡方熟。”

    溺志:谓使心志沉湎其中。《礼记·乐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明·李贽《初潭集·夫妇三》:“夫而不贤,则虽不溺志于声色,有国必亡国,有家必败家,有身必丧身,无惑矣。”

    槁心:槁,〈形〉本义草木枯干。《说文》:“槀,木枯也。”〈动〉死亡。明·高攀龙《三时记》:“文山负其马,立槁,至今马冢尚在。”槁枯,干枯,枯竭。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且逸个人之情意,使独创之力归于槁枯。”心,心气,心灵。槁心,槁枯心气,喻丧失心气情趣。

       圆机:犹环中。喻超脱是非,不为外物所拘牵。《庄子·盗跖》:“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成玄英疏:“圆机,犹环中也。执于环中之道以应是非,用于独化之心以成其意,故能冥其虚通之理,转变无穷者也。”陈鼓应注引李勉曰:“亦犹《齐物论》‘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意。‘执而圆机’,谓执汝圆形之机件以相转不息,忘去是非。”指见解超脱,圆通机变。隋·王通《中说·周公》:“安得圆机之士,与之共言九流哉!”

    【注00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元默”为“玄默”。

○○七、不留过非 不执今是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译文】过去的错误不可以遗留,留下它就会枯根余烬再次萌发,这样凡心俗情终将累及于义理情趣;现在正确的不可以执着,坚持它就是残渣余滓未曾化解,这样义理情趣反而转化为情欲根源。

    【注解】

    留:〈动〉本义停留,留下停止在某一处所,含有不动的意思。《说文》:“留,止也。”保存,遗留。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遗留,谓以前的事物或现象继续存在,留传下来。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旧史遗文,略不尽举”唐·孔颖达疏:“旧史已没,策书遗留,故曰遗文。”

    根烬:根,〈名〉本义草木之根,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说文》:“根,木株也。”枯根,干枯的根。明·刘基《喜雨寄夏允中》诗之二:“枯根发秀新茎长,小草那知造化功。”烬,〈名〉本义物体燃烧后的剩余。《北史·吕思礼传》:“烛烬夜有数升。”余烬,燃烧后残剩下的灰或没烧尽的东西。唐·冯贽《云仙杂记·暖香满室如春》:“宝云溪有僧舍,盛冬若客至则燃薪火,暖香一炷,满室如春,人归更取余烬。”

    尘情:犹言凡心俗情。唐·王勃《七夕赋》:“鄙尘情于春念,拟仙契于秋诺。”

    理趣:义理情趣。《晋书·列女传·刘聪妻刘氏》:“每与诸兄论经义,理趣超远,诸兄深以叹伏。”

    执:〈动〉本义拘捕,捉拿。《说文》:“执,捕罪人也。“固执,坚持。《荀子·儒效》:“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执着,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着,欺诳世间作法形象,所说实是非法。”

    欲根:情欲之根。明·徐渭《翠乡梦》第二出:“止因俺师弟玉通,我相未除,欲根尚挂,致使那柳宣教用红莲掇赚,他却报怨投胎。”

    【注00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八、时时检点 获真消息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译文】

    无所事事时就想想有没有闲散混杂的念头想法,有事忙碌时就想想有没有粗率浮躁的意气用事,春风得意时就想想有没有骄傲自负的言辞神色,失意落泊时就想想有没有怨恼忿恨的心情感怀。常常检讨查点,等到从多到少,从有到无的地步,才是学习询问的消长真谛所在。

    【注解】

    闲杂:亦作“间杂”,错杂,混杂。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征》:“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一征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

    粗浮:粗,〈形〉不精,粗糙。《广雅》:“粗,大也。凡不精者皆曰粗。”粗率,草率,粗心大章。《朱子全书》:“也只缘他好勇,故凡事粗率。”浮,〈形〉在表面上。《礼记·表记》:“耻名之浮于行也。”浮躁,急躁,不沉稳,轻浮急躁。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李文靖公沆为相,专以方严重厚镇服浮躁。”

    意气:情绪。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我心中意气怎消除?”意气用事,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语本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这是事势相逼,不得不尔。至今想来,究竟还是意气用事,并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却也悔之无及。”

    得意:犹得志。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东巡泰山,奏功皇天,具着显庸,明示得意。”称心,满意。今亦指骄傲自满,沾沾自喜。宋·苏轼《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诗之二:“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春风得意,得意,扬扬自得的样子。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骄矜辞色:骄矜,骄傲自负。宋·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诗:“我昔初官便伊洛,当时意气尤骄矜。”辞色,言辞和神色。《后汉书·独行传·陆续》:“续虽见考苦毒,而辞色慷慨。”骄矜辞色,即骄傲自负的言辞和神色。

    失意:不遂心,不得志。宋·苏轼《送杭州杜戚陈三掾罢官归乡》诗:“君言失意能几时,月啖虾蟆行复皎。”落泊,飘泊四方,潦倒失意或穷困不得意,不得志。宋·蔡襄《至和杂书·八月十二日》诗:“城上惊乌飞复啼,落泊无依终不定。”

    怨望情怀:怨望,怨恼忿恨,怨恨,心怀不满。唐·罗隐《桃花》诗:“尽日无人疑怨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心情。唐·杜甫北征》诗:“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感怀,有感于怀,有所感触。《东观汉记·冯衍传》:“殃咎之毒,痛入骨髓,匹夫僮妇,感怀怨怒。”

    时时:常常。唐·李咸用《题刘处士居》诗:“溪鸟时时窥户牖,山云往往宿庭除。”

    到得:等到,到了。宋·杨万里《辛亥元日送张德茂自建康移帅江陵》诗:“到得我来恰君去,正当腊后与春前。”

    学问: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语出《易·干》:“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消息:消长,增减,盛衰。《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高亨注:“消息犹消长也。”奥妙,真谛,底细。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三折:“形骸土木心无奈,就中消息谁能解?”

    【注00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九、事事着实 念念怀虚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译文】

    读书人要有百般挫折不回头的真诚心念,才能有万般变化无穷尽的奇妙作用。创立事业建树功绩,每件事情要脚踏实地地着手立足,如果少许羡慕声誉名闻,就成为虚伪成果;讲解道义修养德行,每个心念要虚怀若谷地建立根基,如果稍微计较功劳成绩,就落入尘世俗情。

    【注解】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士大夫,儒生。亦泛称知识阶层。《晋书·刘颂传》:“今世士人决不悉良能也,又决不悉疲软也。”

    百折不回:同“百折不挠”,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语本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万变不穷:即“变化不穷”,指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语本清·赵起杲《青本刻<聊斋志异>例言》:“编中所述鬼狐最伙,层见叠出,变化不穷。”

    妙用:奇妙的作用或用处。唐·李白《草创大环赠柳官迪》诗:“自然成妙用,孰知其指的?”

    立业建功:即“建功立业”,建树功德,创立基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宋·苏轼《上两制书》:“古之圣贤建功立业,兴利捍患,至于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观。”

    实地着脚:实地,实实在在地。王守仁《大学问》附明·钱德洪曰:“学者果能实地用功,一番听受,一番亲切。”着脚,即“着脚”,置足,犹言亲临其地。唐·韩愈《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犹嫌山在眼,不得着脚历。”指落脚,涉足。宋·陆游《读史》诗:“人间着脚尽危机,睡觉方知梦境非。”实地着脚,即“脚踏实地”,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宋·邵雍《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声闻:亦作“声问”,名誉,名声。《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佛教语,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谛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声誉,声望,名誉。唐·骆宾王《答员半千书》:“而欲图侥幸于权重之交,养声誉于众多之口。”名闻,名声。《庄子·人间世》:“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伪果:伪,〈动〉本义欺诈。《说文》:“伪,诈也。”〈形〉虚假,不真实。《庄子·齐物论》:“道恶乎隐而有真伪?”果,〈名〉本义果子,果实。《说文》:“果,木实也。”《周礼·场人》:“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臣瓒曰:“在地曰蓏,在树曰果。”结果。《南史·范云传》:“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伪果,即虚伪的成果。

    讲道修德:讲道,宣讲宗教教义,指儒家或宗教家讲习经典著作的内容、意义。《汉书·律历志上》:“今广延羣儒,博谋讲道,修明旧典。”修德,修养德行。明·叶盛《水东日记·杨文贞公遗嘱》:“盖要利达,须力学修德,不在风水也。”

    念念:一个心念接一个心念;每一个心念。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若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邪!”佛教语,谓极短的时间,犹言刹那。《百喻经·病人食雉肉喻》:“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识常恒不变。”

    虚处:虚,〈形〉空虚,与“实”相对。《尔雅》:“虚,空也。”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韩非子》:“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虚处,即“虚无”处,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即虚怀若谷.《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王弼注:“不德其德,无所怀也。”后因以“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注00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一分为二,首二句为一条,其后为一条。

 ○一○、身忙闲时 心放收后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译文】

    身体不适宜忙碌,而是忙碌在闲适余暇之时,又可以儆戒警惕惰懈习气;内心不可以放松,而是放松于收敛检摄以后,又可以鼓动畅达天赋灵机。

    【注解】

    亦:〈副〉又。《左传·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

    儆惕:戒惧。《明史·沈溍传》:“帝尝以勋臣子弟多骫法,撰《大诰》二十二篇,谕天下武臣皆令诵习,使之儆惕。”儆戒,警戒,戒备,戒惧。《书·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警惕,保持警觉,小心戒备。《朱子语类》卷九七:“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警惕之谓戒。”

    惰:〈形〉本义不恭敬。《说文》:“惰,不敬也。”懈怠,懒惰。《广雅》:“惰,懒也。”惰懈,懒惰懈怠。汉·贾谊《新书·礼容语下》:“成王质仁圣哲,能明其先,能承其亲,不敢惰懈,以安天下,以敬民人。”

    收摄:收聚。《花月痕》第七回:“此自是上床时胡思乱想所致,便自收摄精神,扫除思虑,就也安然睡着了。”收敛,检点行为,约束身心。清·李渔《比目鱼·狐威》:“用豪奴,使狠仆,非是我不知收敛。”检摄,约束监督。《宋书·后废帝纪》:“三年秋冬间,便好出游行,太妃每乘青篾车,随相检摄。昱渐自放恣,太妃不复能禁。”

    鼓畅:鼓动并使畅达。清·唐甄《潜书·尚治》:“起于幽陆,至于炎崖;偃靡万形,鼓畅众声,无一物之不应者,惟风为然。”

    天机:犹灵性,谓天赋灵机。《庄子·大宗师》:“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谓天之机密,犹天意。宋·陆游《醉中草书因戏作此诗》:“稚子问翁新悟处,欲言直恐泄天机。”后亦以泛指秘密,故不能透露秘密谓之“天机不可泄漏”。

○一一、名为祸本 欲为志媒

    钟鼓体虚,为声闻而招击撞;麋鹿性逸,因豢养而受羁縻。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

    【译文】

    钟和鼓形体空虚,为了声音的传布就招致敲击捶打;麋与鹿性情安逸,因为豢牢驯养就承受羁绊系縻。可以见得名声是招致灾祸的本源,欲望是涣散心志的媒介。做学问的人不可以不尽力而为打扫清除它们。

    【注解】

    钟鼓:钟和鼓,古代礼乐器。《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声闻:本义为名声,此处作字面解,声,即声音,闻,〈动〉本义听到。《说文》:“闻,知声也。”《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传布,传扬。王维《老将行》:“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击撞:叩打。亦喻声韵铿锵。唐·韩愈《病中赠张十八》诗:“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

    麋鹿:麋与鹿。唐·孟郊《隐士》诗:“虎豹忌当道,麋鹿知藏身。”也单指麋鹿,亦称“四不像”。古人常用来比喻草野优游之性。宋·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诗:“颇适麋鹿性,顿惊清兴长。”或比喻隐逸之志。谓立志隐居山林,与麋鹿为伍。唐·李白《山人欢酒》诗:“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

    豢养:喂养,驯养。宋·戴埴《鼠璞·临安金鱼》:“观此则金鲫始于钱塘,惟六和寺有之,未若今之盛。南渡驻驆,王公贵人园池竞建,豢养之法出焉。”豢牢,兽圈。汉·刘向《说苑·修文》:“是以古者必有豢牢。”

    羁縻:系联。《汉书·郊祀志下》:“方士之候神入海求蓬莱者终无验……天子犹羁縻不絶,几遇其真。”颜师古注:“羁縻,系联之意。马络头曰羁也。牛靷曰縻。”束缚,控制。唐·高适《奉和鹘赋》:“嗟日月之云迈,犹羁縻而见婴。” 羁绊,犹言束缚牵制。《汉书·叙传上》:“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系縻,犹羁绊。《韩非子·说难》:“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陈奇猷集释:“本书作系縻者,谓无缚束也。”

 ○一二、一念常惺 纤尘不染

    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译文】

    一动念间经常清醒,才能避开去离神灵的弓弩鬼怪的箭矢;微细污垢不能沾染,方能解除打开地界的尘网天空的云罗。

    【注解】

    一念:一动念间,一个念头。南朝·梁·沈约《却出东西门行》:“一念起关山,千里顾兵窟。”

    常惺:即“常惺惺”,佛教语,指头脑经常或长久保持清醒。宋·谢良佐《上蔡先生语录》卷中:“敬是常惺惺法,心斋是事事放下,其理不同。”朱熹注:“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

    避去:避开,离去。汉 焦赣 《易林·随之讼》:“逐兔驱狼,避去不祥。”

    神弓鬼矢:神,〈名〉本义神灵,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弓,〈名〉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说文》:“弓,兵也,所以发矢。”弓弩,弓和弩。亦指射术。《周礼·夏官·司弓矢》:“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箙。”鬼,〈名〉本义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说文》:“鬼,人所归为鬼。”鬼怪,鬼与妖怪。唐·韩愈《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不信常道,而务鬼怪,临死乃悔。”矢,〈名〉本义箭。《说文》:“矢,弓弩矢也。”箭矢,箭头,箭。《水浒传》第一一四回:“(宋江)便唤军医士治疗,拔出箭矢,用金鎗药敷贴。”神弓鬼矢,即神灵的弓弩鬼怪的箭矢。

    纤尘不染:纤,(qiān)《集韵》:“轻烟切,音牵。”今字“纤”,〈形〉本义细小《说文》:“纤,细也。”纤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干土山中经行,土不着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着佛身。”纤尘比喻微细污垢。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四野偏同色,纤尘不染心。”

    地网天罗:即“天罗地网”,天罗,张在空中捕鸟的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指上下四方设置的包围圈。比喻对敌人、逃犯等的严密包围。语本《大宋宣和遣事》亨集:“才离阴府恓惶难,又值天罗地风灾。”尘网,旧谓人在世间受到种种束缚,如鱼在网,故称尘网。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云罗,如网罗一样遍布上空的阴云。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嵇康〈言志〉》:“旷哉宇宙惠,云罗更四陈。”

 ○一三、不忍不为 立命立心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变可为万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译文】

    一点不忍心怀的内心想法,是生养民众生长万物的根基萌芽;一段不为已甚的气度节操,是支撑天空撑扶大地的砥柱基石。所以有才德的人对于一只昆虫一个蝼蚁都不忍心伤害残虐,一段线缕一截蚕丝都不容许贪图冒昧,转变可以成为一切事物奉养天命、自然社会树立正心了。

    【注解】

    不忍: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史记·项羽本纪》:“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生民生物:生民,养民。《荀子·致士》:“凡节奏欲陵,生民欲宽。”杨倞注:“生民,谓以德教生养民也。”生物,生长万物。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

    根芽:植物的根与幼芽。比喻事物的根源、根由。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你道是真赃正犯难干罢,平白地揣与我个祸根芽。”

    不为:本意为“不做,不干”。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此处作“不为已甚”解,已甚,过分。谓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语本《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已,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

    撑天撑地:即“撑天拄地”,犹言顶天立地。语本《朱子全书》卷九:“圣人只是常欲扶持这个道理,教他撑天拄地。”撑扶,支撑扶持。清·唐孙华《常熟张节母》诗:“天经与地维,赖此得撑扶。”

    柱石:顶梁的柱子和垫柱的础石。唐·元稹《有鸟》诗之九:“大厦虽存柱石倾,暗囓栋梁成蠧木。”砥柱,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宋·陈亮《〈三国纪年〉序》:“《春秋》,事几之衡石、世变之砥柱也。”基石,做建筑物基础的石头。巴金《生》:“这座塔到现在还只有那么几块零落的基石。”喻事物的根基。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一:“这无量数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奠定了中国 必然得到独立自由的基石。”

    虫蚁:对禽鸟等小动物的通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虫蚁儿里多情的,莺儿第一。”凌景埏校注:“指小的鸟雀和虫,也写作‘虫鹥’。”

    丝缕:蚕丝、线缕之类的统称。《墨子·尚同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

    贪冒:贪得;贪图财利。《左传·成公十二年》:“诸侯贪冒,侵欲不忌。”冒昧,犹苟得。宋·苏轼《答陈季常书》:“自数年来,颇知内外丹要处。冒昧厚禄,负荷重寄,决无成理。”

    立命:谓修身养性以奉天命。《孟子·尽心上》:“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赵岐注:“修正其身,以待天命,此所以立命之本也。”

    天地: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会。《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立心:树立准则。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道学》:“故为之说曰:为生民立极,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为前圣继絶学。”正心,谓使人心归向于正。语本《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公正无私之心。《管子·任法》:“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

    【注00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无“君子”后语。

○一四、拨开尘氛 消却鄙吝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焰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译文】

    拨去推开人世间的尘俗气氛,胸怀中自然没有烈火燃烧冰炭兢惧;消除抛却内心里的鄙俗吝情,眼面前时常会有明月到来清风来临。

    【注解】

    胸中: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火焰冰兢:火焰,物体燃烧时所发的炽热的光华。唐·柳宗元《逐毕方文》:“各有攸宅兮,时阖而开;火炎为用兮,化食生财。”此处“焰”作动词,〈动〉燃烧。唐·张读《宣室志》:“俯而观之,其光自土而出,若焰薪火。”

    冰兢,语本《诗·小雅·小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后以“冰兢”表示恐惧、谨慎之意。兢,亦作表示恐惧、谨慎之意。兢,亦作“竞”。明·陆采《怀香记·赴约惊回》:“窃效鹭鸶行,两眼生花,身如酩酊。畏惧切冰兢,料应难去成欢庆。”冰炭,冰块和炭火。比喻性质相反,不能相容。或以喻矛盾冲突。汉·东方朔《七谏·自悲》:“冰炭不可以相并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长。”比喻危险境地。宋·欧阳修《辞免青州第三札子》:“稽留君命多日,臣晓夕忧惶,如履冰炭。”兢惧,戒慎恐惧,惶恐。《后汉书·明帝纪》:“永览前戒,竦然兢惧。”

    消却:消除,除去。汉·王充《论衡·治期》:“夫世乱民逆,国之危殆灾害,系于上天,贤君之德,不能消却。”抛却,丢弃。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杨敬真》:“守真诗曰:‘共作云山侣,俱辞世界尘。静思前日事,抛却几年身。’”

    鄙吝:形容心胸狭窄。唐·高适《苦雨寄房四昆季》诗:“携手流风在,开襟鄙吝祛。”过分爱惜钱财。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贵义轻财。”这里指鄙俗的感情。语本《后汉书·黄宪传》:“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鄙俗,鄙陋的习俗。《战国策·楚策四》:“今仆之不肖,阨于州部,堀穴穷巷,沉洿鄙俗之日久矣。”吝情,指鄙俗的感情。宋·梅尧臣《依韵和韩子华陪王舅道损宴集》:“谁嗟短景移,能使吝情释。”

    明月清风:本意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语本《南史·谢惠传》:“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这里作“清风明月”解。比喻超尘脱俗的悠闲生活。明·沈采《千金记·遇仙》:“恋功名水上鸥,俏芒鞋尘内走,怎如明月清风随地有,到头来消受。”

    【注00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焰”为“炎”。

○一五、操存涵养 处一化齐

    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译文】

    做学问的人,行动静止操行不同、喧闹寂静意趣不同,还是锻造冶炼尚未成熟,心思精力混杂淆舛的原故。必须是执持心志滋润培养,安定的云静止的水中,有鱼跃鸢飞的景象;风雨狂暴急骤的地方,有风平浪静的风光,才能显现对待万物变化一齐的妙用。

    【注解】

    动静:运动与静止,行动与止息。《易·艮》:“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殊操:操行不同。汉·王充《论衡·累害》:“将吏异好,清浊殊操。”

    异趣:不同的志趣,别具一格的情趣,不同的意旨,不同的意趣。晋·慧远 《〈大智论抄〉序》:“则法无异趣,始末沦虚,毕竟同争,有无交归矣。”

    锻炼:冶炼锻造。汉·王充《论衡·率性》:“夫铁石天然,尚为锻炼者变易故质,况人含五常之性,贤圣未之熟锻炼耳,奚患性之不善哉?”

    心神:心思精力。语出《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唐·姚合《武功县居》诗:“簿书销眼力,杯酒耗心神。”

    混淆:混杂,错乱,界限模糊。宋·司马光《陈三德上殿札子》:“人善恶是非,相与混殽,若待之如一,无所别白。”

    淆舛,混杂错乱。南朝·梁·谢举《与王公朝贵书答》:“窃闻语曰:万物纷糺,则悬诸天象;立言淆舛,则折乎圣理。昭昭自古聿蔚。”

    操存:执持心志,不使丧失。语出《孟子·告子上》:“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朱子全书》卷三:“为学之要,只在着实操存,密切体认自己身心上理会。”《朱子语类》:“大凡气俗不必问,心平则气自和。惟心粗一事,学者之通病。横渠云:‘颜子未至圣人,犹是心粗。’一息不存,即为粗病。要在精思明辨,使理明义精;而操存涵养无须臾离,无毫发间;则天理常存,人欲消去,其庶几矣哉!”

    涵养:滋润养育,培养。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五:“桑麻千里,皆祖宗涵养之休。”修身养性。宋·朱熹《答徐子融书》之四:“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

    止水:静止的水。南朝·梁·王僧孺《从子永宁令谦诔》:“邃若凝云,洁如止水。”邃,〈形〉本义深远。《说文》:“邃,深远也。”

    鸢飞鱼跃:即“鱼跃鸢飞”。语出《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毛传:“言上下察也。”孔颖达疏:“毛以为大王﹑王季德教明察着于上下。其上则鸢鸟得飞至于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于渊中而喜乐。”后以“鱼跃鸢飞”谓世间生物任性而动自得其乐。

    波恬浪静:恬,〈形〉本义安静,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说文系传》:“恬,安也。”《广雅》:“恬,静也。”波恬浪静,即“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僧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曰:‘吹倒南墙。’”

    处一化齐:处,〈动〉本义中止,停止。《说文》:“处,止也。得几而止。”对待。《礼记·檀弓下》:“何以处我? ”一化,一切变化,犹言万物。《庄子·大宗师》:“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齐,〈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说文》:“齐,禾麦吐穗上平也。”整齐。《国语·周语》:“其君齐明衷正。” 一齐,相等,均衡。《庄子·秋水》:“万物一齐,孰短孰长?”这里体现了春秋、战国时老庄学派一种“齐物”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庄子的《齐物论》中。

    妙:〈形〉本义美,好。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尽所历妙。”妙用,神妙的作用。唐·李白《草创大环赠柳官迪》诗:“自然成妙用,孰知其指的?”

    【注01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仅“定云,风狂”四句。

○一六、事障易解 理障难除

    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

    【译文】

    心是一颗明亮的珍珠。用物质欲望屏障遮蔽它,犹如明珠混杂于泥土沙石,它的清洗荡涤还容易;用情感知识配衬贴就它,犹如明珠装饰了白银黄金,它的清洗荡涤最困难。所以读书人不用担忧不洁的毛病,而担心洁净毛病的难以治疗;不会畏惧事情的障碍,而畏惧义理障碍的难以排除。

    【注解】

    明珠:光泽晶莹的珍珠。汉·班固《白虎通·封禅》:“江出大贝,海出明珠。”

    障蔽:遮蔽,遮盖。汉·王符《潜夫论·考绩》:“功诚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真贤不得见障蔽,而佞巧不得窜其奸矣。”

    泥沙:泥土与沙石。南朝·梁·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夫鸟居山上,层巢木末;鱼潜渊下,窟穴泥沙。”

    洗涤:冲荡,清洗。明·宋濂《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塔铭》:“自兹口喷百丈泉,洗涤五浊离腥膻。”

    犹:〈动〉如同,好比。《墨子·公输》:“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副〉还,仍然,多用于书面语。《资治通鉴》:“犹不失下曹从事。”

    情识:谓感觉与知识。宋·沈括《梦溪笔谈·神奇》:“人但知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犹情欲。明·宋濂 《〈南堂禅师语录〉序》:“絶枝蔓,去町畦,而不堕于情识之境,不意大法凋零而能见斯人哉!”

    衬贴:衬托,配衬。《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着一领大宽袖斜襟褶子,下面衬贴衣裳,甜鞋浄袜。”贴就,犹言随顺。《朱子全书》卷十八:“须是软着心,贴就他去做。孟子所谓‘以意逆志’,极好。逆,是推迎他的意思。”

    银黄:白银和黄金。《韩非子·解老》:“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

    不患:不用担忧。《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

    垢病:本意指责,责难。此处作字面解,垢,〈名〉本义污秽,尘土一类的脏东西。《说文》:垢,浊也。“〈形〉污秽不洁。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洁病:亦称“洁疾”。过分讲究清洁的一种心理病态。 宋·无名氏《道山清话》:“人问邵尧夫:‘人有洁病,何也?’尧夫曰:‘胸中滞碍而多疑耳,未有人天生如此也。’”

○一七、看破躯壳 认真性命

    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译文】

    身躯皮壳的“我”要看得透彻,就会万般所有全都空虚而他的心常恒虚无,虚无则礼义伦理归来寄居;本性天命的“我”要认得真切,就会万般道理全都齐备而他的心常恒充实,充实则物质欲望不得入侵。

    【注解】

    躯壳:指有形的身体,肉体(对精神而言)。宋·孔武仲《松上老藤》诗:“蛇蟠筋脉壮,龙死躯壳在。”

    看破:看透;看穿。宋·陆游《破阵子》词:“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万有皆空:万有本意犹万物。《子华子·阳城胥渠问》:“太初胚胎,万有权舆。”此处作“万般(一切)所有”解。万有皆空,即佛家所说的“五蕴皆空”,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常虚:常,〈形〉恒久,长久不变。《广雅》:“常,质也。”《墨子·尚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常恒,永久。《百喻经·病人食雉肉喻》:“何有一识常恒不变。”虚,〈形〉空虚,与“实”相对。《尔雅》:“虚,空也。”虚无,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韩非子·难言》:“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礼义,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伦理,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汉·贾谊《新书·时变》:“商君违礼义,弃伦理。”

    来:〈动〉《尔雅》:“来,至也。”归来,反其本。《尚书大传》卷一下:“和伯之乐舞玄鹤,其歌声比中謡,名曰《归来》。”郑玄注:“玄鹤言象阳鸟之南也。归来,言反其本也。”

    性命: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易·干》:“干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朱熹本义:“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本性。《西湖佳话·孤山隐迹》:“所谓隐者,盖谓其人之性情,宜于幽,洽于静,癖好清闲,不欲在荣华富贵中,汩没性命。”天命,上天之意旨,由天主宰的命运。《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谓天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郑玄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实:〈形〉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说文》:“实,富也。”《素问·调经论》:“有者为实,故凡中质充满皆曰实。”

○一八、扫甲涤尘 颜秀语新

    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

    【译文】

    脸面上扫除撇开十层颜甲,容貌方才不会令人恼恶;心胸中涤荡去除数斗尘埃,谈吐方才感觉赋有意味。

    【注解】

    甲:〈名〉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颜甲,脸厚如甲,谓不知羞耻。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惭颜厚如甲》:“进士杨光远 ,性多矫饰,不识忌讳,游谒王公之门,干索权豪之族,未尝自足;稍有不从,便多诽谤,常遭有势挞辱,畧无改悔。时人多鄙之,皆云杨光远惭颜厚如十重铁甲也。”

    眉目:眉毛和眼睛,亦借指容颜。南朝 宋·鲍照《学古》诗:“嬛绵好眉目,闲丽美腰身。”比喻事物的要领、头绪或条理。《元典章新集·户部·义仓》:“仍于各乡依例设置义仓一所,于门首竖立绰屑大书雕刻‘义仓’二字,以表眉目。”

    尘:〈名〉本义尘土。《庄子·逍遥游》:“尘埃也。”尘埃犹尘俗。《淮南子·俶真训》:“芒然仿佯于尘埃之外,而消摇于无事之业。”污染,蒙受污秽。清·周亮工《皖江与文灯岩》诗:“文章干气象,姓字不尘埃。”

    【注01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八 •集奇》同文。

○一九、完善本来 穷尽常道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译文】

    完善得了心上的本有心性,方才可以言说了然心性;周尽得了世间的常有道理,方才能够谈论超出人世。

    【注解】

    本来:指人本有的心性。《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你去走一遭,回来也误不了你的正果。但不可迷失了本来,堕入轮回之内。”谓本有心性没有泯灭。唐·寒山《诗》之二七七:“万机俱泯迹,方识本来人。”

    了心:了,〈动〉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世说新语》:“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了然,明白,清楚。唐·白居易《睡起晏坐》诗:“了然此时心,无物可譬喻。”

    尽:〈动〉竭,完,没有了。《广韵》:“尽,竭也,终也。”达到极限。《吕氏春秋·明理》:“五帝三王之于乐,尽之矣。”注:“极也。”周尽,谓周知万物,穷尽其理。《庄子·则阳》:“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成玄英疏:“夫智周万物,穷理尽性,物我不二,混同一体也。”

    常道:一定的法则、规律,常有的现象。《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堪:〈动〉能够,可以。《世说新语·捷悟》:“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

    出世:超脱人世束缚,佛教用语,佛教徒以人世为俗世,故称脱离人世束缚为出世。宋·苏轼《书黄鲁直李氏传后》:“无所厌离,何从出世?无所欣慕,何从入道?”

    【注01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

○二○、陶熔顽钝 容纳横污

    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

    【译文】

    我果真是洪大火炉冶炼大师,何必忧患坚硬金属笨重铁石的不可陶铸熔炼。我果真是广巨海洋漫长江河,何必忧患横溢河流污浊沟渠的不能包容受纳。

    【注解】

    洪炉大冶:洪炉,大火炉。金·元好问《论诗》诗之二六:“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比喻陶冶和锻炼人的环境。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垆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大冶,古称技术精湛的铸造金属器的工匠。《庄子·大宗师》:“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洪炉大冶,即洪大(大而有力)的火炉,冶炼的大师。

    顽金钝铁:顽金,坚硬的金属。宋·俞文豹《吹剑三录》:“难疑答问之外,则薫陶其气质,矫揉其性情,辅成其材品,如良工之揉曲木,巧冶之铸顽金。”钝,〈形〉本义不锋利。《文选·檄吴将校部曲》:“兵不钝锋。”呆,笨拙。《广雅·释诂四》:“钝,迟也。”钝铁,即笨重的铁石。

    陶熔:陶铸熔炼。比喻培育、造就。前蜀·杜光庭《亲随司空为大王醮葛仙化词》:“臣曲荷陶镕,实深造化,唯虔祷祝,少答恩慈。”

    巨海长江:巨海,即大海,广巨的海洋。广巨,犹广大,指幅员辽阔。《吕氏春秋·异用》:“国广巨,兵强富,未必安也。”长江,泛指长的江流。宋·曾巩《道山亭记》:“福州治侯官 ……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

    横流污渎:横流,本意大水不循道而泛滥。清·曾灿《舟次》诗:“一叶信如此,横流何处安。”放纵恣肆。宋·朱熹《答林择之》:“人欲横流,天理几灭。今而思之,怛然震悚。”此处作横溢的河流解,横溢,谓水盛大溢出河岸。宋·曾巩《与孙司封书》:“皇佑三年,邕有白气起廷中,江水横溢。”渎,〈名〉本义水沟,水渠。《说文》:“渎,沟也。一曰邑中沟。”污渎,本意死水沟。此处作污浊的水沟。

    容纳:包容受纳。晋·干宝 《晋纪总论》:“(高祖宣皇帝)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

○二一、日不欺人 少不丧志

    白日欺人,难逃清夜之鬼报;红颜失志,空贻皓首之悲伤。

    【译文】

    白天欺负他人,难以逃脱清静夜晚的鬼怪报复;少年丧失志向,徒然遗留白发年老的悲痛忧伤。

    【注解】

    清夜:清静的夜晚。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红颜:指少年。南朝·梁·沈约《君子有所思行》:“共矜红颜日,俱忘白发年。”

    空贻:空,〈副〉徒然,白白地。唐·崔颢《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贻,〈动〉本义赠送。《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遗留。《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

    皓首:白头,白发。谓年老。唐·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

    悲伤:悲痛忧伤。《汉书·刘向传》:“书奏,天子召见 向 ,叹息悲伤其意。”

    【注01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二二、念虑毫末 人品星渊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出此入彼,念虑只差毫末,而超凡入圣,人品且判星渊矣。人胡不猛然转念哉!

    【译文】

    用积聚货物财产的心思积聚学问,用求取功绩名誉的意念追求道德,用爱护妻子儿女的心意敬爱父母,用保持爵号官位的策略保卫国家,走出这里进入那里,意念思虑只是差别毫毛末端,但是超脱凡俗进入圣界,人的品质几乎判若天壤之别了。人何不猛然转变念头呢!

    【注解】

    货财:货物,财物。《礼记·曲礼上》:“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功名:功业和名声。《庄子·山木》:“削迹损势,不为功名。”成玄英疏:“削除圣迹,损弃权势,岂存情于功绩,以留意于名誉!”

    爵位:君主时代把官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指爵号,官位。晋·葛洪《抱朴子·论仙》:“夫有道者,视爵位如汤镬,见印绶如缞绖。”

    念虑:思虑。《淮南子·说山训》:“念虑者不得卧。止念虑,则有为其所止矣。”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超凡入圣:超越凡俗,达于圣界,多形容造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语本唐·吕岩《七言》诗:“举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圣弗为难。”

    且:〈副〉将近,几乎。《列子·汤问》:“年且九十。”

    星渊:犹天渊,喻差别大。清·褚人获《坚瓠秘集·两太宰嚭》:“两太宰嚭何忠佞星渊哉!”胡不:何不。《诗·墉风·相鼠》:“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注01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无“出此入彼”后语。

○二三、慈祥立福 挹损为善

    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

    【译文】

    建立百般幸福的根基,只在于一个念头的慈爱祥和;开辟万般善良的大门,比不上方寸心念的挹降冲损。

    【注解】

    百福:犹多福。《诗·大雅·假乐》:“干禄百福,子孙千亿。”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殃销祸散百福并,从此直至耇与鲐。”

    慈祥:慈爱和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人之一心,慈祥者为阳,惨毒者为阴。”

    无如:不如,比不上。唐·崔颢《经华阴》诗:“借问路傍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寸心: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晋·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心事,心愿。唐·钱起《逢侠者》诗:“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挹损:谦逊。汉·蔡邕《和熹邓后谥》:“允恭挹损,密勿在勤。”挹降,谦抑。晋·葛洪《抱朴子·疾谬》:“夫德盛操清,则虽深自挹降,而人犹贵之。”冲损,淡泊谦让。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谦虚冲损,可以免害。” 

○二四、塞物欲路 驰尘俗肩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

    【译文】

    堵塞得了物质欲望的道路,方才能够开辟道德义理的大门;背驰得了凡尘世俗的肩荷,方才可以挑起圣人贤达的担子。

    【注解】

    道义:道德义理。《易·系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着功勋,五曰表贤能。”

    驰:<动〉本义车马疾行。《说文》:“驰,大驱也。”消逝迅速。诸葛亮《诫子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背驰,背离,离开。《文选·曹摅〈感旧诗〉》:“今我唯困蒙,郡士所背驰。”李周翰注:“言我困于蒙暗,而羣贤、士子皆背我而走。”犹背道而驰,比喻目的或行动相反。宋·苏轼《次韵子由·东亭》:“仙山佛国本同归,世路玄关两背驰。”

    肩:〈名〉本义肩膀。《说文》:“肩,髆也。从肉,象形。”肩荷,肩挑或肩扛。清·龚自珍《明良论二》:“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

○二五、容人偏私 消家嫌雪

    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雪,才为火内栽莲。

    【译文】

    容忍得了禀性感情上的偏袒徇私,就是一门大学识知识; 消除得了家族门庭内的怨嫌霜雪,才是火海内栽种莲花。

    【注解】

    性情:人的禀性和气质。《易·干》:“利贞者,性情也。”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性格,脾气。《宋书·沈文秀传》:“且此人性情无常,猜忌特甚,将来之祸,事又难测。”

    偏私:偏袒徇私,不公正。《尹文子·大道下》:“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

    学问:知识,学识。《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家庭: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它共同生活的亲属。宋·欧阳修《刘丞相挽词》诗之二:“平昔家庭敦友爱,可怜松槚亦连阴。”家族,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结成的社会单位,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门庭,指家庭或门第。清·曾国藩《罗忠节公神道碑铭》:“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

    嫌雪:嫌,〈动〉本义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说文》:“嫌,一曰疑也。”〈名〉嫌隙,仇怨。《荀子》:“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怨嫌,怨恨不满,嫌隙。宋·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窃谓人主之待臣子,不过以公道,党人之报怨嫌,必为巧发而阴中。”雪,〈名〉本义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有部分凝结成冰晶,由空中降下,叫做雪。《说文》:“本作?。凝雨。”霜雪,霜和雪。《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阴气胜则凝为霜雪。”喻阴冷的环境,严酷的遭遇。清·郑燮《怀舍弟墨》诗:“含凄度霜雪,努力爱秋春。”

    火内栽莲:火海内栽种莲花,即“火中莲”、“火生莲”,佛教语。语出《维摩经·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后因以“火生莲”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解脱,达到清凉境界。唐·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浮荣水划字,真谛火生莲。”

○二六、自悟了了 自得休休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译文】

    事物道理因为他人言语而领悟的人,有所领悟依然有些迷惑,总是比不上自己领悟那样清楚明白;意境兴致随从外界情境而得到的人,有所得到依然有些失却,总是比不上自有心得那样安闲快乐。

    【注解】

    事理:事物的道理。《管子·版法解》:“慎观终始,审察事理。”

    人言:别人的评议。《左传·昭公四年》:“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了了:心里明白,清清楚楚,通达。唐·李白《代美人愁镜》诗:“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

    意兴:犹意境。唐·康骈《剧谈录·广谪仙怨词》:“长卿之词甚是才丽,与本事意兴不同。”兴致。《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生见其三回五转,意兴已倦。”

    外境:指外界事物。《史记·乐书》“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唐·张守节正义:“物者,外境也。外有善恶来触于心,则应触而动,故云物使之然也。”

    自得:自己有心得体会。《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休休:形容宽容;气魄大。语本《书·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后因以“休休有容”形容君子宽容而有气量。此处作安闲,安乐解。《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注01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二七、平情见性 寡欲明理

    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

    【译文】

    与情感共同相处的就是秉性,舍弃情感秉性就不可能显现,与欲望公同相处的就是理义,舍弃欲望理义就不可能明确。所以有才德的人,不能减除情感,只是做事平和情感罢了;不能禁绝欲望,只是期望心期寡浅欲望罢了。

    【注解】

    同处:谓共同相处;同处于。《后汉书·爰延传》:“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

    惟:〈副〉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书·舜典》:“惟明克允。”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惟,独也。常语也。或作唯、维。”

    平情:公允而不偏于感情。罗惇曧 (1872-1924,字孝遹,瘿公为其号,以号行。顺德大良人。著名剧作家。与梁鼎芬、曾习经、黄节合称“近代岭南四大家”。)《文学源流》:“庄生之言,可谓平情以自律矣。”平和,宁静,温和,不偏激。《礼记·乐记》:“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宋·司马光《辞左仆射三札子》:“酌宽猛之政,处大小之事,必平和允惬,曲尽其宜。”

    期:〈动〉本义约会,约定。《说文》:“期,会也。”段注:“会者,合也,期者,邀约之意,所以为会合也。”心期,心中相许。晋·陶潜《酬丁柴桑》诗:“实欣心期,方从我游。”期望。唐·袁郊《甘泽谣·红线》:“忧往喜还,顿忘于行役;感知酬德,聊副于心期。”心愿,心意。宋·陆淞《瑞鹤仙》词:“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却把心期细问。”胸怀。宋·文天祥《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心期耿耿浮云上,身事悠悠落日西。”

    寡欲:节制欲望,欲望少。《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云笈七签》卷三二:“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寡浅,少,不多。《庄子·天下》:“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二八、念念守定 事事看轻

    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

    【译文】

    想要遭遇变故而毫无仓促慌忙,应当面对平常时候每个心念守护得坚定;想要面临死亡而毫无贪惜留恋,应当面对活着时候每件事情看待得轻淡。

    【注解】

    欲:〈动〉想要,希望。《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仓忙:匆忙。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独所谓《家乘》者,仓忙间为人窃去。”仓促,匆促地,也作“仓卒”、“仓猝”。《聊斋志异·促织》:“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须:助动词,必要,应当。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向:〈动〉面朝、面对。跟“背”相对。《左传·定公十年》:“见剑向己。”

    常时:平时。唐·杜甫《天河》诗:“常时任显晦,秋至转分明。”

    守定:等待,牢牢守住。宋·欧阳修《与苏丞相书》之五:“为客在门前守定,写简不成,悉之。”

    贪恋:深深依恋或留恋,十分留恋。唐·尹鹗《金浮图》词:“贪恋欢娱,不觉金乌坠。”贪惜,犹贪吝。《佛说灌顶神咒经·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世人愚痴,但知贪惜,宁自割身肉而噉食之,不肯持钱财布施,求后世之福。”

○二九、念差丧善 事愆失饬

    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

    【译文】

    一个念头的过失差错,足够丧失此生平素的善行;终竟此身的自我约束,难以掩盖一件事情的愆尤。

    【注解】

    过差:过失,差错。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平生:平素,往常。《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一生,此生,有生以来。唐·韩愈《遣兴联句》:“平生无百岁,歧路有四方。”

    终身:一生,终竟此身。《礼记·王制》:“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以士礼葬之。”终竟,完毕,穷尽。《孝经·丧亲》“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唐玄宗注:“夫孝子有终生之忧,圣人以三年为制者,使人知有终竟之限也。”

    检饬:谓检点,自我约束。宋·岳飞《辞男云特转恩命第二札》:“以孱陋之资,将军旅之众,顾惟匪称夙夜,惶惧惟恐,检饬修省,有所未至,不足以服众。” 饬,〈动〉本义修整,整治。《说文》:“饬,致坚也。”〈形〉谨慎,恭敬。《匡缪正俗》:“饬者,谨也,敬也。”

    愆〈名〉:本义过错,罪过。《说文》:“愆,过也。”愆尤,过失,罪咎。唐·李白《古风》诗之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三○、参勘心体 谙练世味

    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见本来面目;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工夫。

    【译文】

    清晨在床榻上参详勘问内心性体,心气尚未萌动,性情尚未萌发,才能显现本有心性的面目;三时在饮食中谙习练达人世滋味,浓厚不必欣喜,淡薄不必厌恶,方才成为切合实际的工夫。

    【注解】

    五更:旧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间,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谓之“五更”。又称五鼓、五夜。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特指第五更的时候。即天将明时。南朝·陈·伏知道《从军五更转》诗之五:“五更催送筹,晓色映山头。城乌初起堞,更人悄下楼。”

    枕席:枕头和席子,也泛指床榻。唐·王维《千塔主人》诗:“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

    参勘:参,〈动〉检验。《韩非子·显学》:“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参详,思量,琢磨。《敦煌变文集·频婆娑罗王变文》:“心头托首细参详,世事从来不久长。”勘,〈动〉本义校订,核对。《说文新附》:“勘,校也。”勘问,查问,审问。宋·何薳《春渚纪闻·王乐仙得道》:“固知子栖心之久,更俟与子勘问之也。”

    心体:指思想。《后汉书·延笃传》:“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指精神与肉体。唐·白居易《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诗:“低腰复敛手,心体不遑安。一路风尘下,方知为吏难。”

    三时: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杜预注:“三时,春、夏、秋。”夏至后半个月。明·周之玙《农圃六书·占候·五月占》:“夏至后半月为三时,头时三日,中时五日,三时七日。”此处指早、午、晚。清·龚自珍《尊隐》:“日有三时,一曰蚤时,二曰午时,三曰昏时。”(蚤,通“早”。指月初或早晨《淮南子·天文》:“日至于曾泉,是谓蚤食。”)

    谙练:熟习,熟练。《晋书·刁协传》:“协久在中朝,谙练旧事。”谙习,熟习。宋·苏轼《答赵晦之书》之一:“乃知剖符南徼,贤者处之,固不择远近剧易,矧风土旧谙习,而兵兴多事,适足以发明利器。”练达,熟练通达。《旧唐书·良吏传下·薛珏》:“珏刚严明察,练达法理。”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唐·韩愈《示爽》诗:“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连。”

    【注01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三一、以柔克刚 智圆行方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

    【译文】

    舌头还存在常常见到牙齿已都脱落,刚直强硬终究胜不过柔和谦顺;门户腐朽了未尝听闻门轴被虫蛀蚀,偏激固执岂能及得上圆满融通。

    【注解】

    以柔克刚: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智圆行方:圆,圆满,周全;方,端正,不苟且。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语本《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而事欲鲜。”

    齿亡舌存: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语本汉·刘向《说苑·敬慎》:“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刚强:健旺鼎盛。《荀子·修身》:“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

    柔弱:谓柔和谦顺。《淮南子·原道训》:“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

    户枢不蠹:亦作“户枢不蝼”,亦作“户枢不朽”。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受侵蚀。也比喻人经常运动可以强身。语本《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唐·马总《意林》卷二引作“户枢不蠹”。户〈名〉本义单扇门。《说文》:“户,半门曰户。”门户,门扇。宋·刘攽《新晴》诗:“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偏执:片面而固执。元·刘埙《隐居通议·前朝科诏》:“毋苟且,毋偏执。”

    圆融:佛教语,破除偏执,圆满融通。宋·苏轼《答子由颂》:“五藴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尽圆融。”  

【注01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二】应酬篇

○三二、心有真宰 用有圆机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

    【译文】

    操守心志要有真正主宰,没有真正主宰遇到事情就会倾倒,如何得以树立顶天立地的砥柱!应对运用要有圆通机变,没有圆通机变接触事物就有阻碍,如何得以成就扭转乾坤的经纶!

    【注解】

      操存:指操守、心志。明徐阶《送司封仲芳杨子赴留都》诗:"愿言励操存,千里同襟期。"

    真宰:指自然之性。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植:〈动〉栽种,种植,生长。《广雅释地》:"植,种也。"立,树立。《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

    顶天立地: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语本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

    砥柱: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宋陈亮《〈三国纪年〉序》:"《春秋》,事几之衡石、世变之砥柱也。"

    应用:适应需要,以供使用。宋曾巩《洪州到任谢两府启》:"材不堪于施设,动辄乖宜;学多失于变通,理难应用。"

    圆机:指见解超脱,圆通机变。宋文天祥《集杜诗〈刘沐〉序》:"沉实有谋,圆机应物。"

    触物:接触景物、事物。晋张载《七哀诗》之二:"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碍:〈动〉本义妨碍,阻挡。《说文》:"碍,止也。"

     旋干转坤:扭转天地。比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或已成的局面。也指人魄力极大。语本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干转坤。"

    经纶: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宋秦观《滕达道挽词》:"经纶未了埋黄土,精爽还应属斗牛。"

 ○三三、勿轻喜怒 勿重爱憎

    士君子之涉世,于人不可轻为喜怒,喜怒轻,则心腹肝胆皆为人所窥;于物不可重为爱憎,爱憎重,则意气精神悉为物所制。

    【译文】

    读书人的接触社会,对于他人不可轻易表现喜欢愤怒,轻易喜欢愤怒,内心情感就全都被他人窥见;对于事物不可过分重视喜爱憎恨,重视喜爱憎恨,意识情绪就全都被事物制约。

    【注解】

    涉世:接触社会,经历世事。《晋书孔衍传》:"宗人夷吾有美名,博学不及衍,涉世声誉过之。"

    心腹肝胆:心腹,衷情,真意。《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说到相知的分际,司户隐瞒不得,只得吐露心腹。"肝胆,比喻真心诚意。宋曾巩 《送宣州杜都官》诗:"江湖一见十年旧,谈笑相逢肝胆倾。"心腹肝胆,即内心情感。

    窥:〈动〉本义从小孔或缝里看暗中察看。亦泛指观看。《说文》:"窥,小视也。"窥见,暗中看见。《汉书刘向传》:"是以羣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看破,觉察。《朱子语类》卷六九:"这个道理直是自然,全不是安排得,只是圣人便窥见机缄,发明出来。"

    意气精神:意气,志趣。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情绪。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我心中意气怎消除?"精神,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意气精神,即意识情绪。

○三四、玩世欺人 明镜可鉴

    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译文】

    倚仗高超才能就玩世不恭,背地里必须防备射影含沙的毒虫;文饰厚道外貌来欺骗他人,眼面前恐怕会有照见肝胆的镜子。

    【注解】

    高才:亦作"高材",才能高超,才智过人。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然则高才而无贵仕,饕餮而居大位,自古所叹,焉独公明 而已哉!"

    玩世:以不严肃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即"玩世不恭",玩世,以消极、玩弄的态度对待生活;不恭,不严肃。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语本《汉书东方朔传赞》:"依隐玩世,诡时不逢。"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依违朝隐,乐玩其身于一世也。"

    射影:蜮的异名。《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三国吴陆玑疏:"蜮,短狐也;一名射影。如龟,三足,江淮水滨皆有之。人在岸上,影见水中,投人影则杀之,故曰射影也。"即"射影含沙"相传江南水中有毒虫名蜮,人在岸上,影见水中,即以气为矢,或含沙以射人。及着皮肌,其疮如疥,中影者亦病。后因称阴谋中伤他人为"射影含沙"。清周亮工《祭汀州司李若羲卢公文》:"余以质讯至,向者射影含沙之说消沮。"

    厚貌:厚道的外貌。即"厚貌深情"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语本《庄子列御寇》:"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

    照胆:相传秦咸阳宫中有大方镜,能照见五脏病患。女子有邪心者,以此镜照之,可见胆张心动。见《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硋。......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后因以"照胆"为典,极言明镜可鉴。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照胆常悬镜,窥天自戴盆。"

    【注01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三五、心若止水 意在光风

    心体澄彻,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赏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译文】

    心灵性体澄浄清澈,时常处在明亮镜子静止水流中,天下自然就没有可以厌恶的事物;意志气概和顺平静,尚且处在绚丽日照朗月和风内,天下自然就没有可以憎恶的人士。

    【注解】

    澄澈:亦作"澄彻"清澈,水清见底。晋王献之《杂帖》:"镜湖澄澈,清流泻注。"唐修睦《僧院泉》诗:"澄澈照人胆,深山只一般。"明白。《关尹子九药》:"论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深,或曰澄澈。"澄浄,清澈明净。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二:"乾坤澄浄,七景齐明。"清澈.清净透明。唐薛用弱《集异记嘉陵江巨木》:"江水清澈,毫发可见。"

    明镜止水:明镜,明亮的镜子。《淮南子俶真训》:"莫窥形于生铁而窥于明镜者,以覩其易也。"止水,静止的水。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出典于《庄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鉴(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成玄英疏:"止水所以留鉴者,为其澄清故也。"明代道士王一清的《道德经释辞》中说"圣人之无为,乃是指其心如明镜止水,物至则照,物去则空,事物之来,一切循乎自然,顺其理而应之,以辅万物之自然,虽有为犹无为,故曰无为而无不为也。"。

    意气:志向与气概。《管子心术下》:"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赏:通"尚"。

    尚:〈副〉本义尚且。《说文》:"尚,曾也。"还,仍然。司马迁《报任安书》:"如仆尚何言哉?"

    丽日光风:丽日,明媚的太阳。《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这一年四季,无过是春天,最好景致。日谓之‘丽日',风谓之‘和风'。"光风,指月光照耀下的和风。宋·叶适《潘广度》诗:"光风自泛灵草碧,朗月岂受顽云吞!" 丽日光风,也即"光风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语本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三六、是非分明 得失避私

    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

    【译文】

    正当正确错误邪恶正直的交错,不可缺少曲意将就,缺少曲意将就就丧失依从或违背的公正;正值利益损害得到失去的会合,不可过于分辨明白,过于分辨明白就产生进趋或退避的私心。

    【注解】

    是非:对的和错的,正确与错误。晋陶潜《拟挽歌辞》之一:"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邪正:邪恶与正直。《汉书刘向传》:"今贤不肖浑殽,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迁就:降低要求,曲意将就。汉贾谊《治安策》:"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

    从违:依从或违背。唐韩愈《送区弘南归》诗:"爰有区子荧荧晖,观以彝训或从违。" 钱仲联集释引孙汝听曰:"示以彝训,或从或不从,故曰或从违。"明文征明《送刘君元瑞守西安叙》:"人心有从违,君自视于此,果能皆副其意乎?"

    利害:利益与损害。《易系辞下》:"情伪相感而利害生。"韩康伯注:"情以感物则得利,伪以感物则致害也。"《史记龟策列传》:"先知利害,察于祸福。"

    得失:得到和失去,成功和失败。《管子七臣七主》:"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尹知章注:"明主得,闇主失。"

    趋避:指趋利避害,趋吉避凶。明李贽《复邓鼎石书》:"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趋避。"进趋,追求,求取。《晋书荀勖传》:"位不可以进趣得,誉不可以朋党求。"退避,犹退让,谓不与人争。《汉书张禹传》:"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自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

    【注01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无"当"字与二"不可"句。

○三七、宁以自挟 毋为亲人

    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萝茑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攀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译文】

    苍蝇叮附马尾,迅捷虽然迅捷了,难以推辞处在后面的羞愧;萝茑依附松树,高标虽然高标了,未能免除仰仗攀附的耻辱。所以有德行的人宁可在风霜雨雪中自我扶挟,不要作为花鸟鱼虫亲近他人。

    【注解】

    附骥:蚊蝇叮附马尾而远行,比喻攀附权贵而成名。也说"附骥尾",蚊蝇附在马的尾巴上,可以远行千里。比喻依附先辈或名人之后而成名。一般用作谦词。语本汉王褒《四子讲德沦》:"附骥尾则涉千里,攀鸿翮则翔四海。"典故"蝇附骥尾而致千里"苍蝇因附在千里马的尾巴上而跑了千里的路程。喻普通人因沾了贤人的光而名声大振。出于《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司马贞索隐:"按: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

    捷:〈形〉敏捷,迅速。《小尔雅》:"捷,疾也。"迅捷,迅速敏捷。晋傅玄《走狗赋》:"即迅捷其无前,又闲暇而有度。"

    萝茑:女萝和茑,两种蔓生植物,常缘树而生。南朝梁沈约《郊居赋》:"室闇萝茑,檐梢松栝。" 女萝,地衣门植物,体呈丝状,直立或悬垂,灰白或灰绿色,基部多附着在松树或别的树的树皮上,少数生于石上。可入药,有祛寒退热的作用。《诗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上"毛传:"女萝、兔丝,松萝也。"茑,寄生木,本草学家指桑寄生科桑寄生属和檞寄生属植物,前者寄生于山茶科、壳斗科等树上,后者寄生于檞、榆、桦等多种阔叶树上。枝茎可入药。

    高:〈形〉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高标,高耸,矗立。唐韩愈《新竹》诗:"高标陵秋严,贞色夺春媚。"

    仰攀:犹言高攀,指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只是母子孤寒如故,未敢仰攀。"仰仗,依赖,依靠。《北史魏阳平王新成传》:"诏征赴京,勖以战伐之事。对曰:‘当仰杖庙算,使呼韩同渭桥之礼。'"攀附,援引而上,附着东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升官发财或得到某种好处。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设守无巧拙,皆可攀附,则公输已陵宋城,乐毅已拔即墨矣。"

    风霜:比喻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即"风霜雨雪"比喻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语本元马致远《黄梁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自挟:犹自恃(依靠自己);自负(自己承受,自己负责)。元方回《送刘都事五十韵》:"南者据都曹,不以贵自挟。"扶挟,夹持,护持。汉应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两从者扶挟。"

    鱼鸟:鱼和鸟,常泛指隐逸之景物。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指梦境。语本《庄子大宗师》:"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此处指花鸟鱼虫等供人观赏的景物。

    亲人:亲近人,使人感到亲切可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注02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三八、精明浑厚 物契人亲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译文】

    美好丑陋的心过于分明,事物就不会契心;贤智愚拙的心过于分明,他人就不会亲近,读书人必须是内心精细明察而外表浑朴敦厚,使美好丑陋两者得到平衡,贤智愚拙共同享受利益,才是生存成就万物的道德气量。

    【注解】

    契:〈动〉通"栔",用刀刻。《说文》:"栔,刻也。"契心,心意投合,称心。宋苏洵《祭史彦辅文》:"吾与彦辅契心忘颜,飞腾云霄,无有远迩。"明袁宏道《覆友人》:"故凡遇有契心之书,便当取读数徧。"

    贤愚:贤,〈形〉本义多财。《庄子徐无鬼》:"以财分人之谓贤。"有德行,多才能。《说文》:"贤,多才也。"贤智,有贤德有才智。《韩非子难势》:"由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者也。"愚,〈形〉本义愚蠢,愚昧。《说文》:"愚,戆也。"愚拙,愚昧笨拙。《吕氏春秋勿躬》:"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若此,则愚拙者请矣,巧智者诏矣。"

    精明:纯洁聪明,精细明察。《国语楚语下》:"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故求备物,不求丰大。"

    浑厚:淳朴,敦厚。宋曾巩《馆中祭丁元珍文》:"子之为人,浑厚平夷,不阻为崖,不巧为机。"浑朴,朴实,淳厚。唐皎然《郑容全成蛟形木机歌》:"浑朴无劳剞劂工,幽姿自可蛟龙质。"敦厚,诚朴宽厚。宋苏轼《上富丞相书》:"刚健而不为强,敦厚而不为弱,此明公之所得之于天。"

    生成:长成。宋范仲淹《水车赋》:"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

    德量:道德涵养和气量。《世说新语雅量》"顾看简文,穆然清恬"南朝梁 刘孝标注:"帝(简文)举止自若,音颜无变,温每以此称其德量。"

    【注02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缺"士君子"三字。

○三九、以恬养智 以重持轻

    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养智;奋迅以为速者,多因速而致迟,故君子以重持轻。

    【译文】

    侦伺观察认为明白的人,常常因为明白而产生晦暗,所以有才德的人用恬淡培养智慧;振奋迅疾认为快速的人,大多因为快速而导致迟缓,所以有才德的人用厚重把持轻微。

    【注解】

    伺察:侦视,观察。《旧唐书李林甫传》:"伺察上旨,以固恩宠。"侦伺,窥探,伺望。《后汉书清河孝王传》:"外令兄弟求其纤过,内使御者侦伺得失。"观察,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审视,视察,察看。《周礼地官司谏》:"司谏,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

    以恬养智:以,用也。恬,恬淡,清静淡泊。《老子》:"恬惔为上,胜而不美。"养智,培养智慧,涵养心智。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昔之所谓道者,于形为无形,于事为无事,恬漠冲粹,养智怡神。"《庄子缮性篇》:"古之治道者,以恬养智;智生而无以智为也,谓之以智养恬。智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恬智则定慧也,和理则道德也。有智不用,而安其恬,积而久之,自成道德。""以恬养智",宣颖注:"定能生慧","以智养恬",王先谦注:"智生而不任智,是以智养其恬静"。

    奋迅:形容鸟飞或兽跑迅疾而有气势。《尔雅释畜》"絶有力,奋"晋郭璞注:"诸物有气力多者,无不健自奋迅,故皆以名云。"精神振奋,行动迅速。唐王维《老将行》:"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以重持轻:重,〈形〉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说文》:"重,厚也。"厚重,敦厚持重。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持,〈动〉本义拿着。《说文》:"持,握也。"引申为掌握,控制。《吕氏春秋察今》:"悖乱不可以持国。"把持,专揽;控制。《新五代史宦者传论》:"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轻,〈形〉分量不大,与"重"相对。《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微小。《韩非子解老》:"无势之谓轻。"轻微,细小,细微。汉晁错《论贵粟疏》:"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饿寒之患。" 以重持轻,用厚重把持轻微,即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把握处理轻微细小的事情。

    【注02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四○、济世居实 为民用心

    士君子济人利物,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

    【译文】

    读书的人救济他人利益万物,应当落实他的实行,不应当留意他的名声,留意名声就会品德损害;做官的人忧劳国事为了人民,应当怀有他的真心,不应当只有他的言语,只有言语就有贬毁到来,

    【注解】

    济人利物:谓救助别人,对世事有益。宋朱熹《记外大父祝公遗事》:"岁大疫,亲旧有尽室病卧者,公每清旦輙携粥药造之,遍饮食之而后返,日以为常,其它济人利物之事不胜记,虽倾资竭力无吝色。"利物,益于万物。《易干》:"利物足以和义。"孔颖达疏:"言君子利益万物,使物各得其宜。"

    忧国为民:忧国,为国事而忧劳。《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为民,为了人民。

    毁:〈动〉本义瓦器缺损。《说文》:"毁,缺也。"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贬毁,贬低诋毁。晋葛洪《抱朴子应嘲》:"狭细忠贞,贬毁仁义。"

○四一、境移事迁 心念持恒

    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弛;处明庭检饰者,暗室必放逸。君子只是一个念头持到底,自然临小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

    【译文】

    遭遇重大事情矜絜持重的人,细小事情必然放纵废弛;处在明亮庭院检束修饰的人,幽暗内室必然放纵逸乐。有才德的人只是一个念头持之以恒,自然面临细小事情犹如面临强大敌人,居留私密陋室宛若居留通达衢陌。

    【注解】

    矜持:局促,拘束,约束。南朝宋鲍照《答客》诗:"爱赏好偏越,放纵少矜持。"矜絜,慎重拘谨。《后汉书寇荣传》:"性矜絜自贵,于人少所与。"持重,稳重,谨慎。宋欧阳修《为君难论下》:"新进之士喜勇鋭,老成之人多持重。"

    纵弛松懈;放松。明沉鲸《双珠记勾补军任》:"军门交割方为了,莫教纵弛致逋逃。"放纵,放任而不受约束。《书太甲中》"欲败度,纵败礼"孔传:"言已放纵情欲,毁败礼仪法度。"废弛,废弃懈怠。谓应施行而未施行。《汉书王莽传上》:"朝政崩坏,纲纪废弛。"

    明庭:本意古代帝王祭祀神灵之地。南朝齐谢朓《鼓吹曲钧天曲》:"已庆明庭乐,谁想南风弹。"圣明的朝廷。唐杜牧《雪中书怀》诗:"明庭开广敞,才儁受羁维。"此处作明亮庭院解。

    检饰:检,〈动〉约束,限制。司徒空《退栖》:"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检束,检点约束。明陈继儒《读书镜》卷十:"要知淡泊者,必为浓艳人所疑;检束者,必为放肆子所怒。"饰,〈动〉本义刷拭。《说文》:"饰,刷也。"装饰,修饰。《史记滑稽列传》:"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修饰。指讲究外表、形式。引申指矫饰造情以取悦于人。《晋书元帝纪》:"及当官软弱,茹柔吐刚,行身秽浊,修饰时誉者,各以名闻。"

    暗室:幽暗的内室,黑暗无光的房间。《梁书武帝纪下》:"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特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南史梁纪下简文帝》:"自序云:‘有梁正士兰陵萧世赞,立身行道,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数至于此,命也如何!'"即"暗室不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语本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放逸:放纵逸乐。《逸周书时训》:"蜩不鸣,贵臣放逸。"朱右曾校释:"放逸,放纵晏佚。"

    念头:心思。宋苏轼《水陆法像赞下八位一切人众》:"地狱天宫,同一念头;涅盘生死,同一法性。"此处作心念,信念解。

    坐:〈动〉居留(继续呆在某地),停留。《说文》:"坐,止也。从土,从留省。会意。土所止也。此与留同意。"

    秘室:隐秘的房间。《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乃饮以醇酒,同闭密室。"

    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晋陶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宋叶适《修路疏》:"出门无碍,方是通衢;着脚不牢,未为坦道。"通达,通行无阻,指畅通。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五:" 万能 的财源越来越不通达。"衢陌,街道。宋周去非 《岭外代答大食诸国》:"城市衢陌,居民豪侈,多宝物珍段,皆食饼肉酥酪,少鱼菜米。"

○四二、不求誉悦 慎防毁厌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译文】

    要使他人有当面眼前的赞誉,不如使他们没有背地私下的诋毁;要使他人有初始交往的欢悦,不如使他们没有长久相处的厌恶。

    【注解】

    面前:面对着的地方。《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故贪寻常之高而忽万仞之嵩,乐面前之饰而忘天下之誉,斯诚往古之所重慎也。"

    乍:〈副〉本义忽然。《广雅》:"乍,暂也"。初,开始。柳永《笛家弄词》:"韶光明媚,乍晴转暖清明后。"

    【注02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四三、启心明通 移化易及 

    善启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矫其所难。

    【译文】

    善于启发人们心灵的人,应当因为他们有所明白而逐渐疏通他们,不要强行开启他们的闭塞所在;善于改变风俗教化的人,应当因为它们有所容易而逐渐涉及它们,不要轻易矫正它们的困难所在。

    【注解】

    启:〈动〉本义开,打开。《说文》:"启,开也。"启发,教育。《说文》:"启,教也。:《老子》:"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移:〈动〉本义移秧。《说文》:"移,禾相倚移也。"变动,改变。《吕氏春秋察今》:"世易时移。"移化,谓转移风气。《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风化:教育感化,风俗教育。《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风俗,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岁风俗尤为侈靡。"

    教化,政教风化。《诗周南关雎序》:"美教化,移风俗。"喻环境影响。《史记三王世家》:"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

     及:〈动〉本义追赶上,抓住。《说文》:"及,逮也。"涉及,关联到,牵涉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伯芬道:‘涉及外国人的事,总有点覼琐。'"

    矫:〈动〉本义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把弯曲的物体弄直。《广雅》:"矫,直也。"矫正,改正,纠正。《南史刘穆之传》:"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四四、不着不染 物我两忘

    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矣。

    【译文】

    五彩的笔描绘天空,彩笔没有退落色彩,天空也没有受到渲染;锋利的刀切割流水,利刀没有损坏刀刃,流水也没有留下痕迹。得到这样的意境用来把持身行涉历世事,感触与应验完全适合,心灵与境物两者一起忘记了。

    【注解】

    彩笔:五彩之笔。晋潘岳《萤火赋》:"羡微虫之琦玮,援彩笔以为铭。"典故《南史江淹传》:"(江淹)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絶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后遂以"彩笔"称五色笔,比喻美妙文才。

    落色:退色。南朝宋颜延之《祖祭弟文》:"蕃兰落色,宿草滋长。孰云不痛,辞家去乡。"

    持身:对自身言行的把握,要求自己,立身,修身。汉刘向《说苑杂言》:"怵于待禄,慎于持身。"身行,操行,品行。《荀子富国》:"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

    涉世:接触社会,经历世事。见○三三【注解】。涉历,经过,经历。汉王符《潜夫论劝将》:"故曰兵之设也久矣,涉历五代,以迄于今,国未尝不以德昌而兵强也。"

    感应: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反应。《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人感应"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汉儒董仲舒在答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明宋濂《〈徐敬授文集〉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 感,〈动〉本义感动,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说文》:"感,动人心也。"感触,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情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礼》云:‘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有所感触,恻怆心眼。"应,〈动〉感应,应验。《说唐》:"令兄托梦,莫非应在此人身上。"应验,谓后来发生的事实与预先所言、所估计的相符。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一》:"占卜之家,量晴较雨,一二应验。其它灾祥,即史官所占,不尽然也。"

    心境:佛教语,指意识与外物。见○○五【注解】。境物,环境景物。唐权德舆《陪包谏议湖墅路中举帆》诗:"萧萧凉雨歇,境物望中闲。"

    【注02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无末三句。

○四五、以忍克己 以恕度人

    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人之情欲不可拂,当用顺之之法以调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今人皆恕以适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

    【译文】

    自己的情感欲望不可以放纵,应当用反逆它的方法来抑制它,其方法只在于一个"忍"字;他人的情感欲望不可以拂逆,应当用顺从它的方法来谐调它,其方法只在于一个"恕"字。现在的人全都以"恕"适用自己而以"忍"制约他人,莫非不可以吗!

    【注解】

    逆:〈动〉本义迎,迎接,迎着。《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反逆,相反。《史记晋世家》:"今适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

    道:〈名〉本义供行走的道路。《说文》:"道,所行道也。"方式、方法,技能。唐韩愈《杂说》:"策之不以其道。"

    拂:〈动〉本义拂拭,掸除。《说文》:"拂,过击也。"违背,逆。《孟子告子下》:"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拂逆,违背,违反。宋 苏轼《省试策问三》:"安视而不恤欤,则有民穷无告之忧;以义而裁之欤,则有拂逆人情之患。"

    毋乃:莫非,岂非。《礼记檀弓下》:"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

    【注02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缺"今人"后语。

○四六、能而不能 至明之道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

    【译文】

    良好观察并非精明,能够洞察而又能够不去明察它称为高明;必定胜利并非勇敢,能够取胜而又能够不去战胜它称为英勇。

    【注解】

    察:〈动〉本义观察,仔细看。《说文》:"察,复审也。"洞察,深入、清楚地察知。《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天道昭昭,纤毫洞察。"明察,严明苛察。《明史刘安传》:"人君贵明不贵察。察,非明也。人君以察为明,天下始多事矣。陛下临御八年而治理未臻,识者谓陛下之治功损于明察。"

    胜:〈动〉本义胜任,禁得起。《说文》:"胜,任也。"战胜,打败。《尔雅》:"胜,克也。"取胜,取得胜利,获得成功。《汉书赵充国传》:"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战胜,在战争中取胜,经战斗而获胜。《孙子虚实》:"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四七、随时救时 混俗脱俗

    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混俗之中能脱俗,似淡月之映轻云。

    【译文】

     任何时间内善于匡救时弊,宛若和缓清风消除酷热暑天;混同世俗中能够超脱尘俗,好似淡淡月光映射轻薄浮云;

    【注解】

    随时:任何时候,不拘何时。唐骆宾王《与程将军书》:"随时任其舒卷,与物同其波流者矣。"

    救时:匡救时弊。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明皇以侈致乱,故少陵以俭为救时之砭剂。"匡救,匡正补救。唐吴兢《贞观政要求谏》:"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时弊,当世的弊病。《晋书姚苌载记》:"苌还安定,修德政,布惠化,省非急之费,以救时弊。"

    和风:本意为温和的风,多指春风。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一:"和风容与,明日映天。"此处作"和缓清风"解,和缓,平和舒缓。宋巩丰《后耳目志》:"老子之文简古,列子之文和缓,庄子之文豪放。"清风,清微的风,清凉的风。《诗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毛传:"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

    混俗:谓混同世俗,不清高超脱。唐杨于陵《赠毛仙翁》诗:"先生赤松侣,混俗游人间。"

    淡月: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宋王明清《挥麈馀话》卷二:"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轻云:薄云,淡云。三国魏曹植《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四八、入脱尘缘 出持苦趣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苦趣。

    【译文】

    想进入世俗而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先领略得到世俗以外风光,否则不可能摆脱垢秽浑浊的尘世因缘;想超出世俗而没有沾染的人,必须先谙熟详尽世俗之中的滋味,否则不可能把持空虚寂寞的苦恼意趣。

    【注解】

    入世: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汉刘向《九叹惜贤》:"妄周容而入世兮,内距闭而不开。"佛家语,与"出世"(脱离俗世)相对,生于世上。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垢浊:犹污秽。《诗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 汉郑玄笺:"激扬之水,波流湍疾,洗去垢浊,使白石凿凿然。"垢秽,肮脏。《南史王镇之传》:"思远立身简洁,诸客有诣己者,觇知衣服垢秽,方便不前。"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明澈。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窣堵利瑟那国》:"叶河出葱岭北原,西北而流,浩汗浑浊,汩淴漂急。"

    尘缘:佛教、道教谓与尘世的因缘。唐韦应物《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诗:"佳士亦栖息,善身絶尘缘。"

    无染:佛教语,谓性本洁净,无沾污垢。晋道安《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序》:"从始发意,逮一切智曲成决,着八地无染,谓之智也。"

    空寂:空虚寂寞。唐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苟史官不絶,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佛教语,谓事物了无自性,本无生灭。唐刘长卿《题虎丘寺》诗:"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

    苦趣:使人感到苦恼的意味,佛教指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恶道"。均为轮回中的受苦之处。趣,同"趋"。前蜀杜光庭《黄齐助黄箓斋并然灯词》:"尽超苦趣,永出冥津。"

○四九、与人渐亲 御事拙守

    与人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御事者,与其巧持于后,不若拙守于前。

    【译文】

    交与他人的人,与其轻易疏远在最终,不如艰难亲近在开始;治理事务的人,与其机巧自持在事后,不如愚拙守成在事前。

    【注解】

    与人:合乎民意取得人心。《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韦昭注:"与人,取人之心也。"交与,犹交游。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余德》:"然其为人寡交与,每阖门居,不与国人通吊庆。"

    与其:〈连〉在比较两件事或两种情况的利害得失而表示有所取舍时,"与其"用在舍弃的一面。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御事:治事者,亦指治事。《国语周语上》:"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

    巧持:巧,〈形〉本义技艺高明、精巧。《说文》:"巧,技也。"机巧,聪慧灵巧。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诗:"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持,〈动〉本义拿着。《说文》:"持,握也。"自持,谓自己掌握或处理。宋秦观《清和先生传》:"然先生遇事多不自持,以待人斟酌而后行。"

    拙守:安于愚拙,不取巧。宋范仲淹《依韵酬益利钤辖马端左藏》:"拙守自惭成木强,宦游谁叹仅蓬飘。"愚拙,愚昧笨拙。《吕氏春秋勿躬》:"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若此,则愚拙者请矣,巧智者诏矣。"守成,保持前人的成就和业绩。《诗大雅凫鹥序》:"《凫鹥》,守成也。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孔颖达疏:"言保守成功,不使失坠也。"

○五○、功成细微 事有始终

    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满之功,常败于细微之事。故语云:"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脑;事事有功,须防一事不终。"

    【译文】

    残酷强烈的灾祸,大多起源于玩忽职守的人;盛极圆满的功绩,时常败落在细小轻微的事。所以常言道:"每个人都说好,须要防备有一个人生气发怒,每件事都有功,须要防止有一件事没有善终"

    【注解】

    酷烈:猛烈,强烈。宋司马光《答李大卿孝基书》:"闻大卿所服之药,皆躁悍酷烈,他人莫能近口。"

    玩忽:不认真对待,忽视。宋叶适《文林郎前秘书省正字周君南仲墓志铭》:"人情多玩忽见事,君悸心怛虑,覩缓知亟。"即"玩忽职守",由于工作疏忽而对他人或公众造成损害的行为。

    盛满:满盈,盛极。晋葛洪《抱朴子知止》:"抱盈居冲者,必全之筭也;宴安盛满者,难保之危也。"

    着恼:生气,发怒。元关汉卿《金线池》第四折:"你失误了官身,老爷在堂上好生着恼哩。"

○五一、成观究竟 败究由来

    功名富贵,直从灭处观究竟,则贪恋自轻;横逆困穷,直从起处究由来,则怨尤自息。

    【译文】

    功绩名声富足尊贵,直接从寂灭处观看结局,贪图依恋就自然减轻;横祸逆厄困窘贫穷,直接从缘起处追究原因。

    【注解】

    功名富贵:指升官发财。语本唐李白《江上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即功绩,名声,富足,尊贵。

    灭:〈动〉本义消灭,灭亡。《说文》:"灭,尽也。"《尔雅释诂》:"灭,绝也。"消失,隐没。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寂灭,沉寂灭绝。南朝齐明僧绍《正二教论》:"忘功而功着,寂灭而道常,出乎无始,入乎无终。"

    究竟:结局,结果。清黄宗羲《〈明名臣言行录〉序》:"破城陷邑,智穷不能自免,则以亡卤降人为究竟。"

    横逆困穷:横逆,犹横祸,厄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睹子面,浊气尽消,横逆不足忧也。"横祸,意外的灾祸。《淮南子诠言训》:"内修极而横祸至者,皆天也,非人也。"逆厄,困厄不顺。叶文玲《长塘镇风情青灯》:"这盏孤零零地悬挂在断头碑上的青灯,似在无言地申诉着豆腐佬那未亡人的逆厄处境。"困穷,穷困,贫穷,艰难窘迫。宋陆游《心太平庵》诗:"困穷何足道,持此端可死。"困窘,贫困窘迫,为难。《庄子列御寇》:"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贫穷,贫苦困厄,谓缺少财物,困顿不顺。《荀子性恶》:"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

    起:〈动〉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说文》:"起,能立也。"开始,开端。《史记项羽本纪》:"项庄拔剑起舞。"产生,发生。陈寿《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缘起,佛教语,谓一切有为法,皆待缘而起。《维摩经佛国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引申为事物的起因,起原。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上昙摩耶舍》:"耶舍为说佛生缘起。"

    由来:来由,原因。《宋书武帝纪中》:"吾处怀期物,自有由来。"

○五二、勇于担当 善于摆脱

    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译文】

    世界上的事情要尽力承担负责,又要善于撇开脱离。不担当,就没有经历世事的功业才能;不摆脱,就没有超脱世俗的胸襟期待。

    【注解】

    宇屋:檐和栋梁。《淮南子览冥训》:"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天地。《淮南子原道训》:"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犹言天下,国家。《隋书炀帝纪上》:"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

    力:〈动〉勤,致力,努力,从事于。《诗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尽力,竭力。《后汉书樊晔传》:"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

    担当:承担并负责任。《朱子语类》卷八七:"岂不可出来为他担当一家事?"

    摆脱:撇开,脱离。唐韩偓《送人弃官入道》诗:"忸怩非壮志,摆脱是良图。"

    经世:阅历世事。《淮南子俶真训》:"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

    事业:事情的成就,功业。《易坤》:"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孔颖达疏:"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犹才能。宋司马光《功名论》:"臣有事业,君不信任之,则不能以成。"

    出世:超脱人世。见○一九【注解】

    襟期:襟怀、志趣。《北史李谐传》:"庶弟蔚,少清秀,有襟期伦理,涉观史传,兼属文词。"胸襟,犹胸境,指心情,志趣,抱负等。南朝宋谢灵运《入道至人赋》:"超埃尘以贞观,何落落此胸襟。"犹胸怀,指心里头。唐杜甫《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之三:"虚徐五株态,侧塞烦胸襟。"期待,期望,等待。唐韩愈《答渝州李使君书》:"是以负所期待,窃窃转语于人,不见成效,此愈之罪也。"

    【注02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五三、待人处事 适度有余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译文】

    对待他人留有余地不会穷尽的恩惠礼遇,就可以维持联系没有厌恶的人的内心;治理事务留有余地不会穷尽的才能智慧,就可以提醒防备不可预测的事态变化。

    【注解】

    待人:本意对别人的态度。此处为"待人接物",物,人物,人们。指跟别人往来接触,泛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喻做人做事。语本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士为务。"与人相处。宋俞文豹《吹剑四录》:"内而存心养性、立身行己无所歉,外而待人接物、处事应世无所戾。"

    恩礼:旧谓尊上对下的礼遇。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真宗好文,初待大年眷顾无比,晚年恩礼渐衰。"恩惠,仁爱。亦谓他人给予的好处、照顾。《朱子语类》卷七七:"人施恩惠时,心自是直,无疑惮心。"礼遇,以礼相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

    维系:维持和联系,保持不使涣散。明史可法《复摄政睿亲王书》:"中原鼎沸,仓猝出师,将何以维系人心,号召忠义!"

    人心:人的心地。《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指人们的意愿、感情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

    才智:才能和智慧,才能和智谋。汉徐干《中论智行》:"或曰:‘苟有才智而行不善,则可取乎?'"

    提防:防备。元张可久《醉太平无题》曲:"尘蒙了镜台,粉淡了香腮,不提防今夜故人来。"

    事变:泛指事物的变化。《荀子富国》:"万物得宜,事变得应。"

    【注02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五四、了心了事 逃世逃名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仍集。

    【译文】

    了却心念自然了结事情,犹如根茎拔除而花草不能生长;逃避世俗不能逃避名利,恰似腥膻存在而蚊蚋仍然聚集。

    【注解】

    了事:办妥事情,使事情得到结束。《新五代史杂传郑珏》:"帝(梁末帝)曰:‘事急矣,宝固不足惜,顾卿之行,能了事否?'"

    膻:《说文》:"羴,或从亶。羊臭也。"《玉篇》:"羊脂也,羊气也。"即"膻",〈名〉本义羊臊气。腥膻,亦作"腥膻",难闻的腥味。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蚋:〈名〉小蚊,又名沙蚊。《通俗文》:"小蚊曰蚋。"蚊蚋,蚊子。唐项斯《遥装夜》诗:"蚊蚋已生团扇急,衣裳未了剪刀忙。"比喻坏人。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比常念淮右以靡弊困顿三州之地,蚊蚋蚁虫之聚,感凶竖喣濡饮食之惠,提童子之手,坐之堂上,奉以为帅。"

    【注02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仍"为"还"。

○五五、防恩里矢 脱乐中阱

    仇边之弩易避,而恩里之戈难防;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之阱难脱。

    【译文】

    仇怨边的弩箭容易躲避,恩惠里的戈矢难以防备;苦难时的坎坷容易逃避,快乐处的陷阱难以逃脱。

    【注解】

    弩:〈名〉本义用械发箭的弓。《说文》:"弩,弓有臂者。"弩箭,用弩发射的箭。唐李商隐《射鱼曲》:"思牢弩箭磨青石,绣额蛮渠三虎力。"

    戈:〈名〉本义一种兵器。《说文》:"戈,平头戟也。"戈矢,戈和箭,亦泛指兵器。《新唐书哥舒翰传》:"翰以毡蒙马车,画龙虎,饰金银爪目,将骇贼,掎戈矢逐北。"

    坎:〈名〉本义坑、穴。《说文》:"坎,陷也。"坎坷,比喻困顿不得志。宋王谠《唐语林方正》:"李以定册立武后勋,恃宠任势,王恶而弹之,坐是见贬,坎坷以至于终。"

○五六、元气浑然 圭角不露

    膻秽则蝇蚋丛嘬,芳馨则蜂蝶交侵。故君子不作垢业,亦不立芳名。只是元气浑然,圭角不露,便是持身涉世一安乐窝也。

    【译文】

    膻臭污秽苍蝇蚊子就聚集姑嘬,芳香甘馨蜜蜂蝴蝶就交互侵扰。所以有才德的人不做耻辱事情,也不树立美好名声。只要是本元精气质朴纯真,不露锋芒,就是把持身心涉历世事的一个安乐窝了。

    【注解】

    膻秽:膻臭污秽。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一马一牛触犬羊之膻秽,不能须臾暂忍。"

    蝇蚋:苍蝇和蚊子。《孟子滕文公上》:"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

    丛嘬:丛,〈动〉本义聚集。《说文》:"丛,聚也。"嘬,〈动〉本义吸吮。《孟子滕文公上》:"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姑嘬,用嘴吸吮。焦循正义:"姑与《方言》盬同,即咀也,谓蝇与蚋同咀嘬之也。"丛嘬,聚集姑嘬。

    芳馨:芳香,芳馨馥郁,也借指香草。《楚辞九歌湘夫人》:"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甘馨,甘美芳香,泛言食物美好。唐白居易《蜀路石妇》诗:"药饵自调节,膳羞必甘馨。"

    蜂蝶:蜜蜂和蝴蝶。唐韩愈《花岛》诗:"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

    交侵:本意迭相侵犯。《周书异域传论》:"然则敌有余力,我无宁岁,将士疲于奔命,疆埸苦其交侵。"此处作字面解,交,交互,交替,更替,交替地。《京氏易传震》:"震分阴阳,交互用事。"侵,侵扰,侵犯骚扰,干扰,扰乱。《史记平准书》:"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絶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

    垢业:垢,〈形〉污秽不洁。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通"诟",耻辱。《庄子天下》:"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业,事业,功业。《资治通鉴》:"共济世业。"这里指事情。垢业,即耻辱的事情。

    芳名:美好的名声。唐薛存诚《御制段太尉碑》诗:"青史应同久,芳名万古闻。"

    元气浑然:元气,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唐陈子昂《谏政理书》:"元气者,天地之始,万物之祖。"指人的精神,精气。《后汉书赵咨传》:"夫亡者,元气去体,贞魂游散,反素复始,归于无端。"浑然,完整不可分割貌。宋周密《齐东野语针砭》:"凡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质朴纯真貌。宋周辉《清波杂志》卷五:"浑然忠厚之气,可敬而仰之。"元气浑然,即本元精气质朴纯真。

    圭角不露:圭角,圭之锋芒有棱角,指深沉不露锋芒。语本《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汉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小人合也。"孔颖达疏:"圭角谓圭之锋芒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

    安乐窝:宋邵雍自号安乐先生,隐居苏门山,名其居为"安乐窝"。后迁洛阳天津桥南仍用此名。曾作《无名公传》自况:"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又作《安乐窝中四长吟》:"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惊鬼神,一炷香清冲宇泰,一樽酒美湛天真。"后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

○五七、超尘脱俗 安身立命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译文】

    从静止中观看物体的运动,向闲暇处观看人们的忙碌,才得超脱尘俗脱离庸俗的趣味;遇到忙碌处学会挤出空闲,处在热闹中能够取得安静,就是为人处世修立性命的功夫。

    【注解】

    脱俗:脱离庸俗,不沾染庸俗之气。唐殷文圭《贺同年刘咸辟命》诗:"脱俗文章笑鹦鹉,凌云头角压麒麟。"

    忙里偷闲:挤出空闲的时间。语本宋陈造《同陈宰黄簿游灵山八首》自注:"宰云:‘吾辈可谓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以八字为韵。'"唐白居易《岁假内命酒赠周判官萧协律》诗:"闻健此时相劝醉,偷闲何处共寻春。"

    安身立命:本意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此处"安身",犹言立身。《孔子家语致思》:"曾子曰:‘入是国也,言信于群臣而留可也,行忠于卿大夫则仕可也,泽施于百姓则富可也。'孔子曰:‘ 参之言此可谓善安身矣。'"立身,处世、为人。唐寒山《诗》之一○一:"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谄谀。"此处"立命",谓修身养性以奉天命。《墨子非命上》:"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谇也。"修立,修身而有所成就。唐白居易《王承林可安州刺史制》:"况尔生勋伐之家,早阶宠禄,宜自修立,以光大其门。"性命,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易干》:"干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朱熹本义:"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本性。《西湖佳话孤山隐迹》:"所谓隐者,盖谓其人之性情,宜于幽,洽于静,癖好清闲,不欲在荣华富贵中,汩没性命。"

○五八、释人之怨 免事之丑

    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丑。

    【译文】

    邀迎千百人的欢乐,比如释放一个人的怨恨;希望千百事的荣耀,比如避免一件事的丑辱。

    【注解】

    邀:〈动〉本义迎候。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邀相见。"邀迎,邀请。 宋司马光《暮春饮宋叔达园》诗:"邀迎嘉客易,会合故人难。"

    千百:极言其多。晋左思《吴都赋》:"缔交翩翩,傧客弈弈。出蹑珠履,动以千百。"

    释:〈动〉本义脱掉,解下。《说文》:"释,解也。"释放,赦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丑:〈形〉本义貌丑,可恶。《说文》:"丑,可恶也。"丑辱,耻辱。《韩非子诡使》:"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女妹私义之门不待次而宦。"

○五九、宁以刚方 毋以媚悦

    落落者,难合亦难分;欣欣者,易亲亦易散。是以君子宁以刚方见惮,毋以媚悦取容。

    【译文】

    性格孤傲的人,难以迎合也难以分离;性格开朗的人,容易亲近也容易离散。因此有才德的人,宁可用刚直方正显现惮色,不要用献媚取悦获取笑容。

    【注解】

    落落:犹磊落,常用以形容人的气质、襟怀。《三国志蜀志彭羕传》:"若明府能招致此人,必有忠谠落落之誉。"形容孤高,与人难合。宋李纲《辞免尚书右仆射第一表》:"志广材疎,自笑落落而难合。"

    合:〈动〉本义闭合,合拢。《说文》:"合,合口也。"会聚,聚合。《吕氏春秋大乐》:"离则复合,合则复离。"迎合,谓揣摩他人意旨而投其所好。唐韩偓《海山记》:"左右近臣,阿谀顺旨,迎合帝意。"

    欣欣:高兴自得的样子,喜乐貌。《诗大雅凫鹥》:"旨酒欣欣,燔炙芬芬。"毛传:"欣欣然,乐也。"

    是以:〈连〉因此,所以。《老子》:"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刚方:刚直方正。《后汉书祭肜传论》:"祭肜武节刚方,动用安重。"

    惮:〈动〉本义畏难,怕麻烦。《说文》:"忌难也。从心单声。一曰难也。"《增韵》:"畏也。"惮色,害怕的神色。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孔章曰:‘若疑之,何不呼猎犬试之?'乃命犬以试,竟无惮色。"

    媚悦:讨好,取悦。宋苏轼《影答形》诗:"妍媸本在君,我岂相媚悦。" 献媚,为讨好别人而做出使人欢心的姿态、举动。明陈汝元《金莲记湖赏》:"老爷翰苑蜚声,素羡风流太守;贱妾平康献媚,自惭窈窕佳人。"取悦,取得别人的喜欢,犹讨好。宋欧阳修《夏日学书说》:"可以乐而不厌,不必取悦当时之人,垂名于后世,要于自适而已。"

    取容:讨好别人以求自己安身。《新唐书文艺传下崔元翰》:"(元翰)性刚褊,不能取容于时,孤特自恃。"

    【注02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七集韵》同文。句为"落落者难合,一合便不可分,欣欣者易亲,乍亲忽然成怨。故君子之处世也,宁风霜自挟,无鱼鸟亲人。"

○六○、天下与共 鼓畅洞彻

    意气与天下相期,如春风之鼓畅庶类,不宜存半点隔阂之形;肝胆与天下相照,似秋月之洞彻群品,不可作一毫暧昧之状。

    【译文】

    情谊恩义与天下人相互期待,犹如春天和风的鼓动畅达庶有物类,不适宜存在半点阻隔障阂的形态;真心诚意与天下人相互照应,好似秋天月光的洞悉透彻群众品格,不可以做作一毫暗暧愚昧的状态。

    【注解】

    意气:情谊,恩义(恩情道义)。清邵长蘅《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感君意气与君好,流连累月开怀抱。"

    天下:全世界,所有的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期:期待,相约。宋安石《送孙立之赴广西》诗:"相期鼻目倾肝胆,谁伴溪山避网罗。"

    鼓畅:鼓动并使畅达。见○一○【注解】

    庶类:万物,万类。《国语郑语》:"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 韦昭注:"禹除水灾,使万物高下各得其所。"庶有,犹庶类,万物。《逸周书寤儆》:"赦有罪,怀庶有,兹封福。"朱右曾校释:"庶有,犹庶类也。"物类,万物,各类的物。《列子周穆王》:"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隔阂:隔膜,互不了解。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隔阂之异,殊于胡越 。"障阂,阻碍隔阂。清恽敬《与李汀州书》:"罗台山与二林交最久,旁涉佛氏,乃二人性之所近,是以二林作台山身后文,持论或过或不及,盖由耽心禅悦,障阂未除,过推其虚,反没其实也。"

    肝胆:比喻真心诚意。宋曾巩《送宣州杜都官》诗:"江湖一见十年旧,谈笑相逢肝胆倾。"

    洞彻:通晓,透彻了解。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赋》:"理洞彻于俗听,物惊恠于世心。"洞悉,清楚地知道。明归有光《司训袁君督学旌奖序》:"至于人情事变,立谈之间,无不洞悉。"

    暧昧:不光明的,不便公之于众的。明陆采《怀香记鞫询香情》:"这暧昧之事,容得你见?"暗暧,昏暗不明貌。汉张衡《思玄赋》:"缤联翩兮纷暗暧,儵眩眃兮反常闾。"愚昧,愚蠢而不明事理。晋郭璞《蚍蜉赋》:"伊斯虫之愚昧,乃先识而似悊。"

○六一、轻权且念 淡私欲心

    仕途虽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且之念自轻;世途虽纷华,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

    【译文】

    仕进路途虽然显赫焕奕,常常想到山林下的风景趣味,权宜苟且的念头就自然减轻;尘世路途虽然纷繁华丽,常常想到黄泉下的光阴景象,私利欲望的心思就自然淡薄。

    【注解】

    仕途:指做官的历程,谓仕进之路。元吴弘道《上小楼钱唐感旧》曲:"虚名仕途,微官苟禄,愁里南闽,客里东吴。"

    赫奕:显赫貌,美盛貌。《魏书酷吏传李洪之》:"(洪之)富贵赫奕,当舅戚之家。"焕奕,光彩焕发。宋何薳《春渚纪闻南皮二台遗瓦砚》:"方峥嵘焕奕于一时之盛兮,讵知夫隆栋必倾而华榱终折。"

    林下:幽僻之境,引伸指退隐或退隐之处。李白《安陆寄刘绾》:"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

    权且:暂且,姑且。元无名氏《端正好》套曲:"玉兔窝中好避乖,权且将时光待。"权宜,谓暂时适宜的措施。《后汉书西羌传论》:"计日用之权宜,忘经世之远略。"苟且,只图眼前,得过且过。晋陆机《五等论》:"为上无苟且之心,群下知胶固之义。"

    世途:尘世的道路,人生的历程。唐秦韬玉《寄李处士》诗:"世途必竟皆应定,人事都来不在忙。"

    纷华:繁华,富丽。宋欧阳修《读书》诗:"纷华暂时好,俯仰浮云散。"

    泉下:黄泉之下,指人死后埋葬之处,迷信指阴间。唐熊孺登《寒食野望》诗:"冢头莫种有花树,春色不关泉下人。"

    光景:光阴,时光。南朝梁沉约《休沐寄怀》诗:"来往既云勌,光景为谁留。"风光,景象。南朝梁萧纲《艳歌篇十八韵》:"凌晨光景丽,倡女凤楼中。"

    【注03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六二、当机立断 随机了事

    鸿未至先援弓,兔已亡再呼矢,总非当机作用;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才是了手工夫。

    【译文】

    鸿雁尚未到来先拉动弓弦,兔子已经死亡再呼唤杀矢,终究不是当机立断的作为;风波停息时不要兴风作浪,海岸到达处即便离开船只,方才算是了事高手的工夫。

    【注解】

    援:〈动〉本义拉,引。《说文》:"援,引也。"

    呼:〈动〉本义吐气,与"吸"相对。《说文》:"呼,外息也。"(外息,指呼气)大声叫喊。《广韵》:"呼,唤也。"

    矢:〈名〉本义箭。《说文》:"矢,弓弩矢也。"杀矢,古代用于打猎的一种箭。《周礼夏官司弓矢》:"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郑玄注:"杀矢,言中则死。"

    当机:即"当机立断",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语本汉陈琳《答东阿王笺》:"秉青萍干将之器,拂钟无声,应机立断。"

    便:〈副〉即,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即便,立即。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不敢住时霎,即便待离京华。"

    了手:犹高手。明李贽《答澹然师》:"慈湖(杨慈湖)于宋儒中独为第一了手好汉,以屡疑而屡悟也。" 了事,办妥事情,使事情得到结束。《新五代史杂传郑珏》:"帝(梁末帝)曰:‘事急矣,宝固不足惜,顾卿之行,能了事否?'"明白事理,精明能干。《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景(侯景)又请遣了事舍人出相领解。"胡三省注:"了事,犹言晓事也。"

○六三、热中清冷 寒处赤热

    从热闹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便扫除无限杀机;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自培植许多生意。

    【译文】

    从热闹场所中说几句冷静的话,就能打扫清除无数杀害心机;向寒微路途上用一点赤热的心,自然培养扶植许多生命意味。

    【注解】

    热闹场:热闹的场所。元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无过是赶几处沸腾腾热闹场儿,摇几下桑琅琅蛇皮鼓儿,唱几句韵悠悠信口腔儿。"指官场。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余自绩溪 之游,见热闹场中卑鄙之状不堪入目,因易儒为贾。"

    清冷:清凉寒冷。《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指人的风神俊秀或心地清洁。南朝梁武帝《净业赋》:"心清冷其若冰,志皎洁其如云。"此处作冷静解。

    杀机:欲加杀害之心。唐司空图《歌者》诗之六:"胸中免被风波挠,肯为螳螂动杀机。"

    寒微:出身贫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唐杨贲《时兴》诗:"贵人昔未贵,咸愿顾寒微。"

    赤热:炽热,赤诚火热。茅盾《子夜》十四:"他的赤热的眼光突然落在王妈的手上了。"

    培植:培养,扶植。宋陆游《谢钱参政启》:"兹盖伏遇某官培植众材,主张公论。"

    生意:生机,生命力。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阴阳运,万物纷纷,生意无穷尽。"生计,生活。宋苏舜钦《送安素处士高文悦》诗:"秦民着暴敛,惨惨生意蹙。"意态。唐皎然《郑容全成蛟形木机歌》:"苍山万重采一枝,形如器车生意奇。"

○六四、随缘顺事 功德圆满

    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盂水同圆。

    【译文】

    顺应机缘就是遣用机缘,好似飞舞的蝴蝶与飘飞的落花共同适应;顺应事机自然没有事情,宛若完满的月亮与杯盂的清水一样圆满。

    【注解】

    随缘:佛教语,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南朝宋宗炳《明佛论》:"然羣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麤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顺应机缘,任其自然。《北齐书陆法和传》:"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遣:〈动〉本义释放。《说文》:"遣,纵也。"遣用,使用,运用。清林则徐《广东舟师实难分遣赴浙会剿片》:"虽通省外海水师额兵向有二万,而分之则见少,实尚不敷遣用。"

    飞花:飘飞的落花。明顾大典《青衫记茶客娶兴》:"你掩泪含羞辞别去,似飞花逐水悠悠,萧萧孤影向谁投。"

    事:〈名〉本义官职。《说文》:"事,职也。"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尔雅》:"事,勤也。"事机,行事的时机。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绩(李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

    无事: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等。《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指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满月:农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唐张谔《满月》诗:"今夜明珠色,当随满月开。"

    盂:〈名〉本义盛饮食或其它液体的圆口器皿。《说文》:"盂,饮器也。"杯盂,指酒杯。唐白居易《马上作》诗:"高声咏篇什,大笑飞杯盂。"

    【注03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六五、操持坚定 应用圆通

    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不然操持未定,应用未圆,恐一临机登坛,而上品禅师又成一下品俗士矣。

    【译文】

    恬淡寂泊的操守,必须从浓烈艳丽场合中试炼出来;镇静安定的操持,还要向纷繁杂乱情境上难堪过来,不然操守秉持尚未坚定,应对运用尚未圆通,恐怕一旦面临机遇登上坛场,上等品位的禅师就又变成一个下等品味的世俗人士了。

    【注解】

     淡泊:恬淡,不追名逐利。《东观汉记郑均传》:"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恬淡,清静淡泊。《老子》:"恬惔为上,胜而不美。"寂泊,恬静淡泊,不追求名利。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窕窈。"

    浓艳:艳丽,华丽。常代指鲜艳的花朵或浓妆艳抹的妇女。唐杨凭《海榴》诗:"若许三英随五马,便将浓艳斗繁红。"

    试:〈动〉本义用,任用。《说文》:"试,用也。"试炼,检验和锻炼。鲁迅《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十月革命开初,也曾有许多革命文学家非常惊喜,欢迎这暴风雨的袭来,愿受风雷的试炼。"

    镇定:安定,稳定。《国语晋语七》:"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韦昭注:"镇,安也。言智思能安定也。"遇事沉着,不慌乱。清刘大櫆《乡饮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而解其纷。"

    纷纭:(言论、事情等)众多而杂乱。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

    堪:〈名〉本义地面高起。《说文》:"堪,地突也。谓土之坟起者。"勉强承受(困难、痛苦或遭遇)。《诗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难堪,不易忍受,承受不了。宋王安石《送黄吉父入京题清凉寺壁》诗:"投老难堪与公别,倚岗从此望回辕。"

    登坛:登上坛场。古时会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昔张景明亲登坛喢血,奉辞奔走,卒使韩牧让印,主人得地。"借指某种事物开始出现。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九》:"人格的平等,也是一种外来的旧理想;现在‘经验'既已登坛,自然株连着化为妄想。"

○六六、不标廉名 不立让的

    廉所以戒贪。我果不贪,又何必标一廉名,以来贪夫之侧目。让所以戒争。我果不争,又何必立一让的,以致暴客之弯弓。

    【译文】

    清廉可以戒除贪婪。我如果不贪婪,又何必标榜一个清廉名声,以此引来贪婪人士的侧目。谦让可以戒除争夺。我如果不争夺,又何必树立一个谦让标的,以此招致强暴人士的弯弓。

    【注解】

    所以:可以。《易干》:"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贪夫:贪婪的人。《汉书王吉贡禹等传序》:"孟子亦云:‘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

    以来:拿来。《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有珍怪之食,盱必先取足焉。夏父曰:‘以来!人未足而盱有余。'"何休注:"犹曰以彼物来置我前。人,夏父自谓也。"

    侧目:斜目而视,形容愤恨。宋欧阳修《书简与孙威敏公》:"至于辨谗谤,判忠邪,上不损朝廷事体,下不避怨仇侧目,如此下笔,抑又艰哉!"

    的:〈名〉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说文》:"明也。"标的,箭靶子。唐韩愈《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后九月九日,大会射,设标的,高出百数十尺,令曰:中,酬锦与金若干。"

    暴客:强盗,盗贼。《易系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弯弓:挽弓,拉弓。汉贾谊《过秦论》上:"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注03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六七、无事提防 有事镇定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

    【译文】

    没有事情常常象有事情的时候有所提醒防备,才可以弥补意料之外的变故;有事情常常象没有事情的时候镇静稳定,才可以消除事局之中的危机。

    【注解】

    意外:料想不到,意料之外。宋苏轼《辞免起居舍人第二状》:"若骤膺非分之宠,恐别生意外之忧。"

    变:〈动〉本义变化,改变。《说文》:"变,更也。"《小尔雅》:"变,易也。"《白虎通》:"变者,非常也。"〈名〉事变,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变遂发。"变故,意外发生的变化或事故。《汉书严助传》:"兵者凶事,一方有急,四面皆从。臣恐变故之生,奸邪之作,由此始也。"

    危:〈动〉本义在高处而畏惧。《说文》:"危,在高而惧也。"〈名〉艰难困苦。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危机,潜伏的祸害或危险。唐刘言史《观绳伎》诗:"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

    【注03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六八、感恩敛怨 除害导利

    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

    【译文】

    待人接物要他人感怀恩德,就是招惹怨恨的渠道;遇到事情为他人消除祸害,就是引导利益的转机。

    【注解】

    感恩:感怀恩德。《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敛怨:语本《诗大雅荡》:"女(你)炰烋(嚣张或暴怒)于中国,敛怨以为德"。郑玄笺:"敛羣不逞作怨之人,谓之有德而任用之。"后以"敛怨"指招惹怨恨。

    导利:导,〈动〉本义以手牵引,引导。《说文:"》导,引也。"利,〈形〉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说文》:"利,铦也。"〈名〉利益。《韩非子五蠹》:"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导利,即引导利益。

○六九、持重愆少 闲适趣多

    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动,则愆尤自少;应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则趣味常多。

    【译文】

    修持身心犹如泰山九鼎安然不动摇,过失罪咎自然就会减少;应付人事宛若流水落花悠闲地流逝,意趣韵味常常就会增多。

    【注解】

    持重:行事慎重,谨慎稳重,不轻浮。宋欧阳修《为君难论下》:"新进之士喜勇鋭,老成之人多持重。"

    闲适:清闲安逸,优游自在。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持身:立身,修身。见○四四【注解】。修持,修身守道。唐方干《寄于少监》诗:"修持清苦振佳声,众鸟那知一鹗情。"身心,身体和精神。唐翁洮《夏》诗:"身心已在喧阗处,惟羡沧浪把钓翁。"

    泰山:山名,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为五岳之一。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北。古代帝王常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诗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比喻安定稳固。汉枚乘《七发》:"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九鼎: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岛,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唐武后、宋徽宗也曾铸九鼎。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南朝宋谢瞻《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殇。"喻分量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毛遂)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周庙大钟)。"

    凝然:坚定的样子,犹安然,形容举止安详或静止不动。唐李咸用《升天行》:"玉皇据案方凝然,仙官立仗森幢幡。"

    愆尤:过失,罪咎。唐李白《古风》诗之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应事:处理世务,应付人事。汉贾谊《新书傅职》:"不见礼义之正,不察应事之理。"

    流水落花:形容春残的景象,也比喻好时光的消逝。语本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悠然:闲适貌,淡泊貌。唐杜甫《寄贾司马严使君》诗:"故人俱不利,谪宦两悠然。"

    逝:〈动〉本义去,往。《说文》:"逝,往也。"流逝,像水一样流去,形容势不可当,或形容迅速消逝。《诗大雅常武》"王旅啴啴"唐孔颖达疏:"其往战则不可御止,如川之流逝。"

 ○七○、毋畏难亲 毋喜易合

    君子严如介石而畏其难亲,鲜不以明珠为怪物而起按剑之心;小人滑如脂膏而喜其易合,鲜不以毒螫为甘饴而纵染指之欲。

    【译文】

    君子威严如碑石因而畏惧他难以亲近,鲜少不因将明珠当作怪物产生按剑的念头;小人狡猾如油脂因而喜欢他容易迎合,鲜少不因将毒螫当作甘饴放纵染指的欲望。

    【注解】

    严:〈名〉威严、威信。《诗小雅六月》:"有严有翼,共武之服。"

    介石:谓操守坚贞。语出《易豫》:"介于石,不终日,贞吉。"碑石。唐上官灵芝《王居士砖砖铭》:"迹往名留,不刊介石,孰播徽猷。"

    鲜:〈形〉非常少,很不多。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以约失之者鲜矣(由于俭约而犯过失的人很少)。"鲜少,很少。《国语楚语上》:"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

    不以:不为,不因。《礼记表记》:"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

    明珠:光泽晶莹的珍珠。见○一六【注解】。比喻忠良的人。《楚辞刘向〈九叹忧苦〉》:"伤明珠之赴泥兮,鱼眼玑之坚藏。"王逸注:"言忠良弃捐,谗佞珍用也。"

    按剑: "按剑"和"暗投珠"同出一个典故。《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九璧,以闇投入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按剑,以手抚剑。示预击剑之势。显露杀机。此典后为成语"明珠暗投"。是比喻有才能的人投奔到昏庸的人手下服务,或好人误入歧途,亦比喻贵重的东西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

    滑:〈形〉狡诈,油滑,亦指狡猾的人。《荀子成相》:"吏谨将之无铍滑(纷乱离散)。"

    脂膏:油脂。《礼记内则》:"脂膏以膏之。"孔颖达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

    毒螫:谓毒虫等刺人或动物。《鬼谷子权》:"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指毒汁、毒素。唐元稹《蛒蜂》诗序:"蛒,蜂类而大,巢在褰鼻蛇穴下,故毒螫倍诸蜂虿。"形容毒害人的行为。《史记律书》:"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甘饴:甘。〈形〉本义味美。《说文》:"甘,美也。"饴,〈名〉本义饴糖,用麦芽制成的糖。《说文》:"饴,米煎也。"〈形〉甜。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记柑》:"碧叶素葩,厥包之珍,丹里既披,香液饴津。"甘饴,即甜蜜。

    染指:语本《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字子公)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本谓用手指蘸鼎中鼋羹,后用为典故。泛指品尝某种食品。

○七一、遇事镇定 待人赤诚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纵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隐,虽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译文】遇到事情只要一直沉着镇静从容应对,纵然纷繁宛若乱丝,终究应当有了条理;对待他人没有半点矫饰虚伪欺骗隐瞒,虽然狡捷犹如山鬼,也是自然奉献诚意。

    【注解】

    一味:单纯,一直。宋陆游《次韵张季长正字梅花》:"一味凄凉君勿叹,平生自不愿春知。"

    乱丝:紊乱的丝,常以比喻纷乱无绪的事物。《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就绪:谓从事其本业。《诗大雅常武》:"不留不处,三事就绪。"郑玄笺:"绪,业也......女(汝)三农之事皆就其业。"后用指安排妥当,有了条理。

    狡:〈形〉狡猾,狡诈。《广雅》:"狡,狯也。"狡捷,灵活敏捷。三国魏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山鬼:山精,传说中的一种独脚怪物。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安固县有山鬼,形体如人而一脚,裁长一尺许,好噉盐,伐木人盐辄偷将去。不甚畏人,人亦不敢犯,犯之即不利也。喜于山涧中取食蟹。"清洪亮吉《山斋访冒鸣茹寿衢两秀才》诗:"书声出户虫不鸣,山鬼一足深宵行。人头鱼身惯窥户,见惯不怪心能平。"山神。《史记秦始皇本纪》:"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

○七二、心煦春风 气清秋水

    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

    【译文】

    肝肠煦润宛若春风,虽然囊中没有一枚铜钱,还要怜惜鳏寡茕独;气骨清朗犹如秋水,纵然家中只有四面墙壁,终究傲视王公贵族。

    【注解】

    肝肠:比喻内心。北周庾信《小园赋》:"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絶。"

    煦:〈形〉本义温暖,暖和。《说文》:"煦,蒸也。一曰赤貌。一曰温润也。" 煦润,温暖滋润。唐司空图《效陈拾遗子昂感遇》诗之二:"阳和含煦润,卉木竞纷华。"唐司空图《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潜施和煦,则阖境皆苏;洞感神明,而乱根自剪。"

    一文:一枚铜钱,旧时铜币皆有文字,说明其值,故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汉世刘宠作郡有政绩,将解任去治,此溪父老,人持百钱出送,宠各受一文。"

    茕独:茕。〈形〉孤独,无兄弟。《离骚》:"夫何茕独而不余听。"注:"孤也。"独,无子孙的老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茕独,即"鳏寡茕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语本唐李白《虞诚令李公去思颂碑》:"公勖之亲邻,厄以凶事,而鳏寡茕独,众所赖焉。"

    气骨:道德品格,气概,骨气。明宋濂《佛心普济禅师缘公塔铭》:"母某氏感奇梦而生师,气骨不凡,翛然有出尘之趣。"

    秋水: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比喻清朗的气质。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

    家徒四壁: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傲:〈形〉本义骄傲,傲慢无理。《说文》:"傲,倨也。"〈动〉傲慢而轻视。《韩非子六反》:"民慕其利而傲其罪。"傲视,傲慢地对待,傲慢地看待。《旧唐书音乐志》:"及始皇一统,傲视百王。"

    【注03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 集豪》同文。

○七三、得不偿失 吃亏纳福

    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涉世者宜蕃择之,慎毋贪黄雀而坠深井,舍隋珠而弹飞禽也。

    【译文】

    讨取了人情事理的便宜,必然承受上天道意的亏损;贪图了人世滋味的滋养补益,必然招致天性缘分的损害。涉足世事的人应当番然抉择它,千万不要贪恋黄雀而坠人深井,舍弃隋珠而弹射飞禽哦!

    【注解】

    讨:〈动〉本义声讨。《说文》:"讨,治也。"《玉篇》:"讨,诛也。"索取。《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何辱讨焉。"讨取,索取。明叶永盛《戚畹杀师疏》:"今年冬季三个月该束修银九两未付,于本月初六日,父早起亲往李诚鍯府中讨取。"

    人事:人情事理。《史记秦始皇本纪》:"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

    便宜:好处。唐寒山《诗》之二七三:"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

    天道:犹天理,天意。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道意,表示或传达某种意愿。唐王勃《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仰云霞而道意,舍尘事而论心。"

    亏:〈动〉本义气损。《说文》:"亏,气损也。"段注:"引申凡损皆曰亏。"亏损,损害,缺损。《汉书惠帝纪赞》:"闻叔孙通之谏则惧然,纳曹相国之对而心说,可谓宽仁之主。遭吕太后亏损至德,悲夫!"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见○三○【注解】

    滋益:滋养补益。《朱子语类》卷二四:"如人吃物事,若不消,只生在肚里,如何能滋益体肤?"

    性分:犹天性,本性。《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

    缘分,机缘,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谓由于以往因缘致有当今的机遇。宋吕南公《奉答顾言见寄新句》诗之一:"更使襟灵憎市井,足知缘分在云山。"

    蕃择:蕃,通"番"。番然,省悟貌。宋叶适《答少詹书》:"若少詹番然相听信,知此为忠爱之极......岂有不相告之理乎!"择,〈动〉本义选取,挑选。《说文》:"择,柬选也。"抉择,挑选,选择。明王廷相《雅述》上篇:"观其纬说异端无不遵信,九流百氏罔知抉择,循世俗之浅见,以为夸多斗靡之资,岂非惑欤?"

    慎:〈副〉与"勿"、"毋"、"莫"等连用表示禁戒,相当于"务必"、"千万"等。杜甫《潼关吏》:"慎勿学哥舒。"

    黄雀:即"黄雀在后",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语本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也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一心一意要吃蝉,而背后的黄雀却正盯着它。比喻只看到前面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害。语本《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隋珠:即"隋珠弹雀",隋珠,古代传说中的夜明珠,即隋侯的明月珠,用夜明珠去弹鸟雀,比喻得不偿失。语本《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比喻处事轻重失当。晋葛洪《抱朴子嘉遯》:"道存则尊,德胜则贵;隋珠弹雀,知者不为。"

    飞禽:飞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飞禽奋翮于霄中者,无不坠于渊波矣。"

○七四、济人饥饿 庇人孤寒

    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之人;构千楹而招来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之士。

    【译文】

    花费千万黄金结交延纳贤士豪杰,怎么比得上倾倒半瓢粟米,用来救济饥饿的人士;构筑千万轩楹招引延揽宾朋来客,怎么比得上修葺数椽茅屋,用来庇护孤寒的人士。

    【注解】

    结纳:犹结交。《汉书佞幸传石显》:"是时,明经着节士 琅玡贡禹为谏大夫,显使人致意,深自结纳。"延纳,引见接纳。《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睦少好学,博通书传,光武爱之,数被延纳。"

    贤豪:贤士豪杰。《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孰若:犹何如,怎么比得上,表示反诘语气。《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倾:〈动〉本义偏侧。《说文》:"倾,仄也。"倒出来。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往往取酒还独倾。"倾倒,全部倒出,大量付出。宋王安石《和王司封会同年》诗:"直须倾倒罇中酒,休惜淋浪座上衣。"

    粟:〈名〉本义粟子,谷子。《说文》:"粟,嘉谷实也。"粮食的统称。汉贾谊《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粟米,泛指粮食。《管子轻重乙》:"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

    楹:〈名〉本义厅堂前部的柱子。《说文》:"楹,柱也。"量词,计算房屋多少的单位,一列为一楹。百楹,楹柱极多,借指广厦。宋黄庭坚《过致政屯田刘公隐庐》诗:"百楹书万卷,少子似翁贤。"轩楹,借指廊间。唐杜甫《画鹰》诗:"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招来:亦作"招倈",招引,延揽。《史记孝武本纪》:"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僊之属。"

    葺:〈动〉本义用茅草盖屋。《说文》:"葺,茨也。"《广雅》:"葺,覆也。"修理房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缮完葺墙,以待宾客。"修葺,修理(建筑物)。《南史梁吴平侯景传》:"修葺城垒,申警边备,理辞讼,劝农桑。"

    椽:〈名〉本义承屋瓦的圆木。《说文》:"椽,榱也。"量词,间,栋。一椽,一条椽子,亦借指一间小屋。《魏书任城王传》:"居无一椽之室,家阙儋石之粮。"《聊斋志异促织》:"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孤寒:家境贫寒无依。元关汉卿《五侯宴》楔子:"则俺这孤寒子母谁偢问?"

    【注03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七五、因势利导 救时应变

    解斗者助之以威,则怒气自平;惩贪者济之以欲,则利心反淡。所谓因其势而利导之,亦救时应变一权宜法也。

    【译文】

    和解争斗的人帮助增加他的威势,愤怒情绪就自然平息;惩罚贪恋的人匡济他的欲望,利欲之心就反而淡薄。所谓顺着他的趋势来引导他,也是匡救时弊应付事变的一种权且适宜的方法了。

    【注解】

    怒气:愤怒的情绪。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今鼃虫无知之物,见敌有怒气,故为之轼。"

    济:〈动〉帮助,救助。《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匡济,匡正救助。汉王充《论衡对作》:"圣人作经艺者(着)传记,匡济薄俗,驱民使之归实诚。"

    利心:利欲之心。《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谓处士者,无能而云能者也,无知而云知者也,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

    因势利导: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救时:匡救时弊。见○四七【注解】

    应变:顺应变化。《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应付事变。《文子上义》:"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

    权宜:谓暂时适宜的措施。《后汉书西羌传论》:"计日用之权宜,忘经世之远略。"权且,暂且,姑且。元无名氏《端正好》套曲:"玉兔窝中好避乖,权且将时光待。"

○七六、报德忍耻 逃名直节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雪忿不若忍耻之为高;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若直节之为真。

    【译文】

    布施恩惠不如报答恩德的厚道;洗雪忿恨不如忍受耻辱的高明;猎取荣誉不如逃避声名的安适;矫饰真情不如正直气节的真实。

    【注解】

    市恩:谓以私惠取悦于人,犹言买好,讨好。宋叶适《故知枢密院施公墓志铭》:"不鸣善以收誉,不衒荐以市恩。"

    报德:报答别人的恩德。语本《诗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忍耻:忍受耻辱。唐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要誉:猎取荣誉。《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逃名:逃避声名而不居。《后汉书逸民传法真》:"法真名可得而闻,身难得而见;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唐司空图《归王官次年作》诗:"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矫情:掩饰真情。汉董仲舒 《士不遇赋》:"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

    直节:谓守正不阿的操守。宋范仲淹《依韵和庞殿院见寄》:"直节羡君如指佞,孤根怜我异凌霄。"

    【注03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缺"雪忿"句。

○七七、顺其自然 勇猛精进

    救既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

    【译文】

    救助既定失败事情的人,犹如驾驭面临悬崖的马,休要轻易策动一下马鞭;图谋垂手完成功劳的人,犹如牵挽上了滩头的船,莫要稍稍停息一会棹楫。

    【注解】

    垂成:接近完成或成功。《三国志吴志薛综传》:"实欲使卒垂成之功,编于前史之末。"垂手,表示容易。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独携琴剑入长安 ,垂手功名自不难。"

    挽:〈动〉本义牵引,拉。《说文》:"挽,引之也。"牵挽,牵拉,指拉物。《后汉书董卓传》:"牵挽臣车,使不得行。"

    滩:〈名〉本义河道中水浅流急多沙石的地方。《广韵》:"滩,水滩。"滩头,江、河、湖、海边水涨淹没、水退显露的淤积平地。唐刘禹锡《送景玄师东归》诗:"滩头蹑屐挑沙菜,路上停舟读古碑。"

    少:〈副〉稍稍,稍微。《战国策赵策》:"少益嗜食。"

    棹:〈名〉本义长的船桨泛指船桨。陆游《泛舟》:"短棹沿洄野兴浓。"棹楫,船桨。长曰棹,短曰楫。宋苏舜钦《出京后舟中有作》诗:"扁舟理棹楫,已与峻流下。"

    【注03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七八、毋媚权贵 毋攀俗缘

    先达笑弹冠,休向侯门轻曳裾;相知犹按剑,莫从世路暗投珠。

    【译文】

    先期发达欢笑弹冠相庆,休要向达官显贵轻易摇曳长裾;相交知己犹如按剑相眄,莫要从尘世路途暗自投入明珠。

    【注解】

    先达笑弹冠,相知犹按剑:引之唐王维《酌酒与裴迪》诗:"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先达:本意有德行学问的前辈。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此处作"同伙中有人先期发达"解。

    笑弹冠:笑,〈动〉本义因喜悦开颜或出声。《说文》:"笑,喜也。"弹冠,比喻相友善者援引出仕。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内无金张之援,外乏弹冠之友。"笑弹冠,即"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语本《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本谓王吉(王阳)、贡禹友善,王吉做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互相庆贺。多用作贬义。

    按剑:见○七○【注解】

    侯门:诸侯之门。唐刘禹锡《学阮公体》诗之三:"侯门有仁仪,灵台多苦辛。"指显贵人家。清梁章巨《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侯门都作沉沉梦,翻笑衰翁局外痴。"

    曳裾:"曳裾王门"之省称。曳,拉;裾,衣服的大襟。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语本摇曳汉邹阳《上吴王书》:"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

    【注03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集豪》同文。

○七九、匿以韬光 逊而公善

    杨修之躯见杀于曹操,以露己之长也;韦诞之墓见伐于钟繇,以秘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逊美而公善。

    【译文】

    杨修的身躯被曹操杀害,因为显露了自己的长处;韦诞的坟墓被钟繇盗伐,因为秘藏了自己的济美。所以,贤哲人士大多隐匿华采以韬光养晦,至德人士常常逊让美好而公共美善。

    【注解】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见:〈动〉本义看见,看到。《说文》:"见,视也。"〈助〉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孟子梁惠王上》:"不见保。"

    以:<连>因为,由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贪勤民。"

    露己之长:是说杨修显露了自己的长处。据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原文有:"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是染色的丝,为"绝",幼妇,少女之意,为"妙",外孙,是女儿生的孩子,为"好",齑臼,是放置辛辣物的容器,古字同辞,四字合在一起便成"绝妙好辞",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罗贯中《杨修之死》:"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敦问其故。敦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韦诞:字仲将(179-253),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京兆(今西安)人。官光禄大夫。有文才,善属辞章,与邯郸淳、卫觊以善书有名。善制笔。其法以强毫为柱,柔毫为被。相传用韦诞法制笔,能达到四德齐备。他总结经验,着有《笔经》。《三辅决录注》引"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他的名言。

    钟繇:字云常(151-230年),三国魏颖川长社人(今河南人),官至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钟繇书法师曹喜、刘德升、蔡邕,博取众家之长,兼擅各种书体,尤其精于隶书和楷书,他将楷书中简单易成分集中起来,又打破了隶书中的常规,变隶书平扁成楷书的方正。所以,钟繇成了楷书之祖。并与略后的王羲之,合称"钟王"。他的传世之作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表》、《调元表》等,尤以《宣示表》最为著名。晋人虞喜《志林》所载为:"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坐,苦求不与,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盗其冢,遂得之。"

    美:〈形〉本义,味美。《说文》:"美,甘也。"美好。《荀子王霸》:"其民愿,其俗美。"济美,谓在以前的基础上使美好的东西发扬光大。语出《左传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杜预注:"济,成也。"孔颖达疏:"世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

    哲士:哲人,贤明的人。《东观汉记田邑传》:"愚闻丈夫不释故而改图,哲士不徼幸而出危。"贤哲,贤明睿智。《韩非子有度》:"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韬光:即"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语本《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荀子天论》:"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道德修养都达到完美无缺的人,即最高境界。《庄子追遥游》篇有:"至人是无已,神人是无功,圣人是无名。"至德,最高的道德,盛德。《史记商君列传》:"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逊:〈动〉本义逃遁。《说文》:"逊,遁也。" 逊让,犹谦让《晋书殷浩传》:"适足以明逊让之风,弘优贤之礼。"

    公善:谓公众的善事,造福人类的事业。李大钊 《"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把那私营的心理,变为公善的心理。"公共,公有的,公用的。《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司马贞索隐引小颜曰:"公,谓不私也。"美善,美好。《荀子哀公》:"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处也。"

○八○、少当戒躁 老当益壮

    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奋迅,常患畚迅而成卤莽,故当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缩,故当振其惰气。

    【译文】

    少小年轻的人,不用担忧他们不振奋迅速,经常担忧他们振奋迅速成为卤拙莽撞,所以应当抑止他们的浮躁心情;老练成熟的人,不用担忧他们不谨持稳重,常常担忧他们谨持稳重成为退却畏缩,所以应当振奋他们的惰怠习气。

    【注解】

    不患:不用担忧。见○一六【注解】

    奋迅:精神振奋,行动迅速。见○三九【注解】

    卤莽:粗疏,鲁莽。卤,通"鲁"。唐杜甫《空囊》诗:"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卤拙,粗笨,不精巧。宋 沈括《梦溪笔谈器用》:"世多谓前古民醇,工作率多卤拙,是大不然。"莽撞,言语、行动轻率鲁莽。元周文质《时新乐》曲:"张飞莽撞,大闹卧龙冈 。"

    躁心:心情浮躁。清徐昂发《学校叹》:"磨揉速躁心,优游俟其成。"

    老成:老练成熟,阅历多而练达世事。明陈大声《新水令渔隐》套曲:"笑他们干时的欠老成,叩谏的忒直正,堆金的少见识,拜将的多侥幸。"

    持重:行事慎重,谨慎稳重,不轻浮。见○六九【注解】。谨持,谨慎守持。元戴良《许丞传》:"为政去觚角,绌雕琢,以平易质实为务,而尤谨持其廉行。"

    退缩:畏难不前,畏缩。宋苏辙《君术》:"举而见其情,发而中其病,是以愧耻退缩而不敢进。"

    惰气:犹惰性。鲁迅《书信集致姚克》:"北平原是帝都,只要有权者一提倡‘惰气',一切就很容易趋于‘无聊'的,盖不独报纸为然也。"惰怠,懒惰懈怠。《汉书成帝纪》:"间者,民弥惰怠,乡本者少,趋末者众,将何以矫之?"

○八一、不图虚名 不弃亲情

    望重缙绅,怎似寒微之颂德。朋来海宇,何如骨肉之孚心。

    【译文】

    名望重于士大夫,怎么能象寒微人士的歌颂功德;朋友来自海内外,如何能象骨肉至亲的孚合心意。

    【注解】

    望重:本意名望大。唐周贺《赠姚合郎中》诗:"望重来为守土臣,清高还似武功贫。"此处作字面解为"名望重于"。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 颜师古注:"李奇曰:‘缙,插也,插笏于绅。'......字本作搢,插笏于大带与革带之间。"

    寒微:指出身贫贱,家世低微。见○六三【注解】

    颂德:歌颂功德。唐李峤《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何如万方会,颂德九门前。"

    朋来:本意犹吉庆。语出《易复》:"朋来无咎。"宋苏轼《贺正启》:"庆此朋来之辰,必有汇征之福。"此处作字面解为"朋友来自"。

    海宇:犹海内、宇内。谓国境以内之地。《梁书武帝纪上》:"浃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

    孚心:孚,〈动〉相信,信任。《说文》:"孚,一曰信也。"孚合,符合,相合。清李调元《〈剿说〉序》:"及流览篇章,而见古人之言,早有与吾说相孚合者。"孚心,即心意相合。

 【三】评议篇

○八二、小中见大 大中见小

  物莫大于天地日月,而子美云:“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事莫大于揖逊征诛,而康节云:“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事来如沤生大海,事去如影灭长空,自经纶万变而不动一尘矣。

  【译文】

  物体没有大过天空大地太阳月亮的,然而杜甫却说:“日月是笼中的鸟雀,天地是水上的浮萍。”事情没有大过迎揖逊让征伐诛灭的,然而邵雍却说:“唐虞谦让不过三杯酒,汤武交争只是一局棋”人们能够用这样的胸襟眼界容纳天地四方,古今久远年代,事情到来犹如沤泡产生在浩瀚的海洋,事情过去如同幻影湮灭在辽阔的天空,自然是经纬纲纶万般变化也不能移动一粒微尘了。

  【注解】

  子美:即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诗见杜甫《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斧钺下青冥,楼船过洞庭。北风随爽气,南斗避文星。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大意为:李勉南行,节度广州,“斧钺下青冥,楼船过洞庭”两句极壮其威严浩荡,而“青冥”二字尤为峻洁,吾人之权力出于天赐,宜其浩浩荡荡,风行洞庭也。接以北风、南斗、爽气、文星,皆助其高兴而发其高格也,随、避二字涵蕴进退,得礼教之旨。此四句写他人。然则转到自己时,便有空前之感慨。日居月诸,我身多难,笼中之鸟今仍在笼中,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也!庄子曰,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今既感吾人之境遇,忽又悟天地之广大似乎仍处在更大之包裹中。明此义,承乾坤一语,顺水推舟也,无非此理。然后引出不堪之原因,当此送别之时,你我皆已垂垂老矣,以此故,相送不能再见,使人悲伤。更进一步观之,则老年犹自飘零,一生大半在飘零中度过亦可推知矣!

  揖逊征诛:揖逊,犹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宋·叶适《外论一》:“自景德 元年与契丹盟,更六圣百二十年,聘使往来,天子亲与之揖逊于庭,未尝一日败盟约也。”迎揖,迎接时作揖为礼。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逊让,亦作“逊攘”,犹谦让。《汉书·萧望之传》:“不奉法自修,踞慢不逊攘。”颜师古注:“攘,古让字。”征诛,讨伐。《荀子·乐论》:“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伐,讨伐。唐·邵谒《战城南》诗:“武皇重征伐,战士轻生死。”诛灭,屠戮除灭。《战国策·中山策》:“抚其恐惧,伐其憍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

  康节:即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谥康节。其先江北范阳人,幼随其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故又称百源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的代表人物之--,创立北宋象数先天之学。

  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诗见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之二十·首尾吟一百三十五首之一百一十五》:“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可叹时。只被人间多用诈,遂令天下尽生疑。唐虞(一云罇前)揖让三杯酒,汤武(一云坐上)征诛(一云交争)一局棋。小大不同而已矣,尧夫非是爱吟诗。”句意为:唐尧虞舜的谦让不过三杯酒,商汤周武的交争只是一局棋。由于道家圣人代表的老子,与儒家圣人代表的孔子等人,随处推崇以三代以上的圣帝明王的作标样,用来阐扬上古传统文化君道的精神,因此而有宋代大儒邵康节写出微言大义的名句:“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的历史哲学。尧、舜都是内圣外王、出世而入世的得道明君,所以能在进退之间,互相揖让而禅位,杯酒言欢,坦率自然,绝无机诈之心。时代愈后,人心不古,到汤武革命,便用征诛手段,这便等于在棋盘之间的对弈,权谋策略,煞费心机,已与自然之道大相径庭了。明·李贽《杂说》曰:“尧夫云:‘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夫征诛揖让,何等也,而以一局觑之,至眇小矣!呜呼!今古豪杰大抵皆然,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举一毛端,建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此自至理,非干戏论。”

  眼界:目力所及的范围。引申指见识的广度。唐·王维《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诗:“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吞吐:吞进和吐出,比喻出纳、隐现、聚散等变化。宋·范成大《望海亭赋》:“惊玉池之破碎,漾银盘而吞吐。”

  六合:天地及东南西北,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成玄英疏:“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天下;人世间。清·潘耒《赠杜于皇》诗:“男儿无家复无国,六合飘然一孤客。”

  上下千古:上下,犹言古今。《汉书·叙传下》:“篇章博举,通于上下。” 王先谦补注:“上下谓古今也。”千古,久远的年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睢水四》:“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上下千古,即古今久远年代。

  沤:〈名〉水中浮泡。苏轼《九日黄楼作》:“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沤泡,水泡。《随园诗话》卷一引元·胡天游诗:“巧悬沤泡住,危累弹丸佳。”

  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见○三二【注解】。经纬,织物的纵线和横线。比喻条理、秩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孔颖达疏:“言礼之于天地,犹织之有经纬,得经纬相错乃成文,如天地得礼始成就。”纲纶,即纲常纶理。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宋·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古今有不可亡之理。理者何?纲常是也。”纶理,犹伦理。纶,通“伦”。事物的条细。《管子·幼官》:“定方用胜,定纶理胜,定死生胜,定成败胜。”

  一尘:一粒微尘。常喻事物的微小。南朝·宋·鲍照《野鹅赋》:“虽陋生于万物,若沙漠之一尘。”

○八三、好名伪善 避名善为

  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犹怀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则开诈善之门。使人而不好名,则绝为善之路。此讥好名者,当严责君子,不当过求于小人也。

  【译文】

  君子喜好名誉,就会引发欺骗他人的念头;小人喜好名誉,犹如介怀畏惧他人的心思。所以人人都喜好名誉,就会开启诈伪善良的门户。促使人们不喜好名誉,就能杜绝作为行善的道路。这样讥谏喜好名誉的人,应当严厉指责君子,不应当过分要求小人。

  【注解】

  好名:爱好名誉;追求虚名。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

  怀:〈动〉本义想念,怀念。《说文》:“怀,思念也。”心里存有,怀藏。《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介怀,介意,指把不快或令人忧虑的事存于心中。《南史·张裕传》:“勿以西蜀介怀。”

  诈善:假装为善。汉·王充《论衡·答佞》:“观其阳以考其阴,察其内以揆其外,是故诈善设节者可知。”亦谓行诈以为善。《后汉书·张湛传》:“人或谓湛伪诈,湛闻而笑曰:‘我诚诈也。人皆诈恶,我独诈善,不亦可乎?’”

  讥:〈动〉本义旁敲侧击地批评。《说文》:“讥,诽也。”进谏,规劝。《广雅》:“讥,谏也。”讥谏,劝谏。《后汉书·崔琦传》:“管仲相齐,乐闻讥谏之言;萧何佐汉,乃设书过之吏。”

○八四、防绵里针 远刀头蜜

  大恶多从柔处伏,哲士须防绵里之针;深仇常自爱中来,达人宜远刀头之蜜。

  【译文】

  重大恶行多数从柔和地方伏击,贤哲人士必须防备绵帛里的刺针;深重仇恨常常自恩爱当中到来,通达的人应当远离刀头上的蜜汁。

  【注解】

  大恶:大恶行,大罪过。《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

  哲士:哲人,贤明的人。贤哲,贤明睿智。见○七九【注解】

  绵里针:比喻外柔和而内尖刻。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剐髓挑觔。”绵帛,丝绵绢帛的总称。《后汉书·董卓传》:“河东太守王邑 奉献绵帛,悉赋公卿以下。”刺针,指尖细象针那样的东西。《山海经·西山经》“枳叶而无伤”晋·郭璞注:“枳,刺针也,能伤人,故名云。”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孔颖达疏:“谓知能通达之人。”晋·葛洪《抱朴子·行品》:“顺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滞者,达人也。”

  刀头蜜:刀头上的蜜汁。成语“刀头舔蜜”,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比喻利少害多。也指贪财好色,不顾性命。语本《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八五、持恒守一 葆真人品

  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坻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译文】

  把持身心涉足世事,不可以跟随环境变化而变迁。必须是强大火力熔化金属中保持清凉微风的和美而化养万物,严冽霜雪肃杀万物中坚持和蔼气度的和善而亲近自然,阴沉霾雾蔽翳天空中秉持智慧日光的明朗而豁然开朗,洪大波涛翻倒大海中守持岩坻柱石的稳固而巍然屹立,这才是天地间真正的为人品质。

  【注解】

  流金:谓高温熔化金属。多形容气候酷热。晋·陆机《演连珠》之四九:“臣闻理之所开,力所常达;数之所塞,威有必穷。是以烈火流金,不能焚景,沉寒凝海,不能结风。”

  清风穆然:清风,清微的风,清凉的风。唐·杜甫《四松》诗:“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穆然,和敬貌。《资治通鉴·晋元帝永昌元年》:“宫省穆然,必无虞也。”胡三省注:“穆然,和敬之意。”清风穆然,即“穆如清风”,指和美如清风化养万物。语本《诗经·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毛传:“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郑玄笺:“穆,如也。吉甫作此工歌之诵,其调和人之性如清风之养万物然。”

  严霜:凛冽的霜,浓霜。《楚辞·九辩》:“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严冽,犹凛冽。鲁迅《书信集·致周作人》:“霜雪依然极严冽。”

  和气蔼然: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蔼然,温和、和善貌。宋·施彦执《北窗炙輠》卷上:“伯淳既见,和气蔼然见眉宇闲。”和气蔼然,即“和蔼可亲”,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语本明·李开先《贺邑令贺洪滨奖异序》:“迄今才八阅月,绝从生之文法,除苛细之科条,虽若凛不可犯,而实蔼然可亲。”

  阴霾:天气阴晦、昏暗。唐·柳宗元《梦归赋》:“白日邈其中出兮,阴霾披离以泮释。”阴沉,指天色阴暗,云层厚重。南朝·宋·鲍照《还都口号》:“阴沉烟塞合,萧瑟凉海空。”霾雾,尘雾。《后汉书·郎顗传》:“时气错逆,霾雾蔽日。”

  翳:〈动〉遮蔽,掩盖。《广雅》:“翳,障也。”蔽翳,遮蔽,隐蔽。南朝·宋·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诗:“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慧日朗然:慧日,佛教语,指普照一切的法慧、佛慧。《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荫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晨凉;曜慧日于康衢,则重昏夜晓。”李善注引刘蚪曰:“菩萨圆浄,照均明两,故曰慧日。”朗然,光明貌。《隋书·天文志上》:“月盛之时,虽有重云蔽之,不见月体,而夕犹朗然,是月光犹从云中而照外也。”

  慧日朗然,即“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语本晋·陶潜《桃花园记》:“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智慧日光明朗而豁然开朗。

  洪涛:大波浪。汉·张衡《西京赋》:“长风激于别隯,起洪涛而扬波。”

  坻柱屹然:坻,〈名〉水中的小洲或高地。《说文》:“坻,小渚也。”《尔雅》:“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岩坻,崖岸。《文选·木华〈海赋〉》:“若乃岩坻之隈,沙石之嵚,毛翼产鷇,剖卵成禽。”李善注:“郭璞《上林赋》注曰:‘坻,岸也。’”柱,〈名〉本义屋柱。《说文》:“柱,楹也。”柱石,顶梁的柱子和垫柱的础石。唐·元稹《有鸟》诗之九:“大厦虽存柱石倾,暗囓栋梁成蠧木。”屹然,稳固挺立貌。唐·杜甫《赠司空王公思礼》诗:“短小精悍姿,屹然强寇敌。”坻柱屹然,即“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语本《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八六、爱知割舍 识力扫除

  爱是万缘之根,当知割舍;识是众欲之本,要力扫除。

  【译文】

  爱惠是万般缘分的根源,应当知道割爱舍弃;意识是众多欲望的本源,需要努力打扫清除。

  【注解】

  爱:〈名〉惠,仁爱。《韩非子》:“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爱惠,慈爱仁惠。南朝·陈·徐陵《陈武帝下州郡玺书》:“爱惠以抚孤贫,威刑以御强猾。”

  割舍:丢开,舍弃。唐·张鷟《游仙窟》:“有同必异,自昔攸然;乐尽哀生,古来常事。愿娘子稍自割舍。”割爱,舍弃所爱。宋·黄庭坚《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诗:“青云已迷津,浊酒未割爱。”

  识:〈名〉见识,知识。苏轼《贾谊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思想或意识。南朝·宋·颜延年《五君咏》:“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意识,佛教语,佛教六识之一,即由意根所起之识,亦称法识。南朝·梁武帝《浄业赋序》:“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

  【注03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八七、不可矫俗 不可趋时

  作人要脱俗,不可存一矫俗之心;应世要随时,不可起一趋时之念。

  【译文】

  做人行事要脱离庸俗,不可以留存一点矫正世俗的心念;应付世事要顺应时势,不可以起动一点趋附时势的念头。

  【注解】

  作人:语本《诗·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孔颖达疏:“作人者,变旧造新之辞。”后因称任用和造就人才为“作人”。做人,指立身行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敦)问温(指温峤)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

  脱俗:脱离庸俗,不沾染庸俗之气。见○五七【注解】

  矫俗:矫正世俗。唐·司空图《丁巳元日》诗:“自乏匡时略,非沽矫俗名。”谓故意违俗立异。清·昭槤《啸亭杂录·黄雅林》:“诗画仿郑板桥 ,有意矫俗,反使性灵汩没。”

  应世:应付世事。清·刘大櫆《吴锦怀墓志铭》:“(文采)童儿时,即早具应世之才,而祖父母尤爱怜之。”

  随时:顺应时势,切合时宜。《国语·越语下》:“夫圣人随时以行,是为守时。” 韦昭注:“随时: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趋时:亦作“趍时”,迎合潮流;迎合时尚。唐·白居易《陈中师除太常少卿制》:“不背俗以矫逸,不趍时以沽名。”趋附,趋承依附。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孙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吉耶?而先趋附之。’”时势,时代的趋势,当时的形势。《庄子·秋水》:“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

  【注04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

 ○八八、不违求全 不逐非分

  宁有求全之毁,不可有过情之誉;宁有无妄之灾,不可有非分之福。

  【译文】

  宁可有保全声誉的毁谤,不可以有超过常情的赞誉;宁可有平白无故的灾祸,不可以有不是本分的福气。

  【注解】

  求全之毁:毁:毁谤。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语本《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过情:超过实际情形。《孟子·离娄下》:“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孙奭疏:“虚声过实,君子耻之。”

  无妄之灾:无妄:意想不到的。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周易·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非分:不合本分,非本分应有。晋·葛洪《抱朴子·交际》:“市虚华之名于秉势之口,买非分之位于卖官之家。”

○八九、释回增美 转祸为福

  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释回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

  【译文】

  毁谤他人的人不美善,但承受他人毁谤的人遭遇一番讥讪毁谤就增加一番修身反省,可以去除邪僻而增加美善;欺侮他人的人不是福,但承受他人欺侮的人遭遇一番横祸厄运就增长一番器识气宇,可以转变祸患而成为幸福。

  【注解】

  讪谤:讥讪毁谤。《关尹子·九药》:“不可以轻忽道己,不可以讪谤德己。”

  修省:修身反省。唐·薛用弱《集异记·凌华》:“谪官阛扉,伺其修省,既迷所履,太乖乃心。”

  释回:谓去除邪僻。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状》:“故处心积虑,博蹇之道,表于朝端;弼违释回,朴忠之诚,沃于帝念。”即“释回增美”,语本《礼记·礼器》:“礼,释回,增美质。”郑玄注:“释,犹去也;回,邪辟也;质,犹性也。”后以“释回增美”谓去除邪僻,增加美善。

  横逆:横流逆行。宋·苏舜钦《屯田郎荥阳郑公墓志》:“大中祥符 八年夏四月,暴雨十日不絶,山谼客水钟于河,河弗胜兼任,湓噎横逆,大决于凝阳。”犹横祸,厄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睹子面,浊气尽消,横逆不足忧也。”

  器宇:度量,胸怀。唐·王勃《秋日饯别序》:“论其器宇,沧海添江汉之波。”器识,器量与见识。晋·陆机《荐贺循郭讷表》:“前蒸阳令郭讷风度简旷,器识朗拔,通济敏悟,才足干事。”气宇,胸襟,度量。南朝·梁·陶弘景《寻山志》:“于是散发解带,盘旋岩上,心容旷朗,气宇调畅。”

  转祸为福:把祸患变为幸福,指把坏事变成好事。《战国策·燕策一》:“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

 ○九○、梦幻泡影 如露如电

  梦里悬金佩玉,事事逼真,睡去虽真觉后假;闲中演偈谈玄,言言酷似,说来虽是用时非。

  【译文】

  睡梦里悬挂金饰佩戴玉器,样样事情就像真的,睡梦里虽然真实觉醒后虚假;闲暇中讲演偈颂谈论玄理,句句言语极其相似,说起来虽然是用的时候不是。

  【注解】

  悬金佩玉:悬挂金饰佩戴玉器。宋·张元干《沁园春·梦与道人对歌》词:“任纡朱拖紫,围金佩玉,青钱流地,白璧如坻。”借喻升官发财。宋·陆游《立春前四日谢雪方拜天庆庭中雪复作》诗:“佩玉珊珊谒众真,竟烦一雪慰疲民。”

  演偈谈玄:讲演偈颂谈论玄理。偈,〈名〉佛经中的唱词。偈颂,梵语“偈佗”的又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为一偈。宋·苏辙《全禅师塔铭序》:“自是言语偈颂,发如涌泉,不学而得。”谈玄,谈论玄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谈论宗教义理。唐·道宣《续高僧传·义解十一·灵润》:“加以性爱林泉,捐诸名利,弊衣麤(cū同“粗”)食,谈玄为本。”

 ○九一、福来不喜 祸到不忧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他会救。

  【译文】

  上天欲要祸害人,必然先用微小福分骄纵他,所以福气到来不必欢喜,要看他会不会受用;上天欲要佑福人,必然先用微小灾祸儆戒他,所以灾祸到来不必忧虑,要看他会不会解救。

  【注解】

  骄:〈动〉轻视。《孟子·离娄下》:“骄其妻妾。”骄纵,骄傲放纵。《后汉书·袁绍传》:“曲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

  儆:〈动〉本义警戒,戒备。《说文》:“儆,戒也。”儆戒,告诫人使注意改正缺点错误。《书·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注04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缺二“所以”句。

○九二、荣辱共蒂 生死同根

  荣与辱共蒂,厌辱何须求荣;生与死同根,贪生不必畏死。

  【译文】

  荣耀与羞辱共一蒂,厌恶羞辱又何必追求荣耀;生存与死亡同一根,贪恋生存就不必畏惧死亡。

  【注解】

  共蒂:即“并蒂”,亦作“并蔕”,两朵花或两个果子共一蒂。唐·杜甫《进艇》诗:“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蒂,〈名〉本义花、叶或瓜、果与枝茎连结的部分。

  贪生:过分眷恋生命,多含贬义。《韩非子·难言》:“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贪生畏死,贪恋生存,害怕死亡。语本《汉书·文三王传》:“今立(刘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踰于须臾。”

○九三、大直若屈 存心净洁

  作人只是一味率真,踪迹虽隐还显;存心若有半毫未净,事为虽公亦私。

  【译文】

  做人只是一直单纯地直率真诚,行踪形迹虽然隐蔽还是显露了;用心倘若存有半点的没有洁净,行事作为虽然公正也有点偏私。

  【注解】

  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语本《后汉书荀淑传论》:“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论》:“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一味:单纯;一直。见○七一【注解】

  率真:直率真诚。《儒林外史》第四回:“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踪迹:行踪。唐·牟融《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季子金,半生踪迹任浮沉。”行动;行为。明·徐渭《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个光棍,叫做昌多心,说这个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迹,就好改做大的出首。”形迹,人的举动和神色。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三:“从他身上看不出一点主任的形迹来,简直是一个勤快诚实的招呼员。”

  存心:专心,用心着意。元·柯丹邱《荆钗记·议亲》:“且自存心奉母,何须着意求官!”

  事为:作为,行为。见○○三【注解】

 ○九四、智小趣卑 不可谋谈

  鹩占一枝,反笑鹏心奢侈;兔营三窟,转嗤鹤垒高危。智小者不可以谋大,趣卑者不可与谈高。信然矣!

  【译文】

  鹪鹩占用一根树枝,反而笑话大鹏用心奢华侈大;兔子营造三个洞窟,反转嗤笑堡垒高而危险。智慧低下的人不可用来谋划大事,趣味卑下的人不可与他言谈高论。确实如此了!

  【注解】

  鹩占一枝:鹩,〈名〉《玉篇》:“鹪鹩,小鸟,在苇。”鹪鹩(jiāo liáo),鸟名,形小,体长约三寸,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点,尾羽短,略向上翘,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常取茅苇毛毳为巢,大如鸡卵,系以麻发,于一侧开孔出入,甚精巧,故俗称巧妇鸟,又名黄脰鸟、桃雀、桑飞等。占,(zhàn)同“占”。鹩占一枝,即“鹪鹩一枝”,鹪鹩做窝,只占用一根树枝。比喻一个安身之处或一个工作位置。语本《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鹏:〈名〉本义大鹏。《说文》:“朋,神鸟也。朋,古文凤。鹏,亦古文凤。”大鹏,传说中的大鸟。《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唐·成玄英疏:“大鹏既得适南溟,不可决然而起,所以举击两翅,动荡三千,踉跄而行,方能离水。”

  奢侈:挥霍浪费,追求过分享受。唐·罗隐《秦中富人》诗:“粪土金玉珍,犹嫌未奢侈。”奢华,奢侈,豪华。《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我生来的是富家,从幼的喜奢华,财物撒漫贱如沙。”侈大,盛大;宏大。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听其言,则侈大而可乐;责其效,则汗漫而无当,此皆好名之过深。”

  兔营三窟:三窟,三个洞穴。通常都说成狡兔三窟,出自战国时代孟尝君的故事,指战国时齐人冯谖为孟尝君收买薛地民心、使齐王重用孟尝君及为孟尝君立宗庙于薛之事,致使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战国策·齐策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后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兔营三窟,即“兔三窟”,“狡兔三窟”之省。比喻藏身的地方多,易于避祸。宋·苏轼《过岭》诗之一:“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鹤:〈名〉本义鹤科各种类鸟的统称,皆为大型涉禽。《广韵》:“鹤,似鹄长喙。”黄鹤,鸟名,即鹤。南朝·宋·汤惠休《杨花曲》之二:“江南相思引,多叹不成音。黄鹤西北去,衔我千里心。”

  智小谋大:指能力低下而谋划很大。语本《晋书·庾亮传论》:“智小谋大,昧经邦之远图;才高识寡,阙安国之长算。”

  信然:确实如此。《后汉书·段颎传》:“颎于道伪退,潜于还路设伏。虏以为信然,乃入追颎。”

○九五、留分侠气 保全真心

  贫贱骄人,虽涉虚骄,还有几分侠气;英雄欺世,纵似挥霍,全没半点真心。

  【译文】

  贫贱敢于傲视他人,虽然涉嫌盲目自傲,还是要有几分侠义气概;英雄如果欺骗世人,纵然好似奔放洒脱,全然没有半点真切心意。

  【注解】

  骄人:傲视他人,向他人显示骄矜。明·文征明《何元郎傲园》诗:“适意乾坤聊肆志,放言贫贱敢骄人。”

  虚骄:亦作“虚乔”,无相应的才能或力量而盲目地自傲。汉·刘向《列女传·齐相御妻》:“宁荣于义而贱,不虚骄以贵。”

  侠气:豪侠的气概,见义勇为的气概。宋·苏轼《答范祖禹》诗:“而今太守老且寒,侠气不洗儒生酸。”

  挥霍:奔放,洒脱。明·方孝孺《关王庙碑》:“是气也,得其灵奇盛着则为伟人。当其生乎时,挥霍宇宙,顿挫万类,叱电噫风,雄视乎举世,故发而为忠毅之业。”

 ○九六、莫贪钩饵 解脱笼囵

  糟糠不为彘肥,何事偏贪钩下饵;锦绮岂因牺贵,谁人能解笼中囵。

  【译文】

  酒糟粃糠不是为了猪彘肥壮,为什么偏偏贪图钓钩下的诱饵;文锦纨绮岂能因为牺牲贵重,什么人能够解脱牢笼中的囫囵。

  【注解】

  糟糠:酒滓、谷皮等粗劣食物,贫者以之充饥。《荀子·荣辱》:“今使人生而未尝睹刍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为睹,则以至足为在此也。”酒糟,造酒剩下的渣滓。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酢法》:“酒糟酢法:春酒糟则酽,颐酒糟亦中用。”粃糠,瘪谷和米糠。喻琐碎、无用之物。《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粃糠,犹将陶铸尧舜者也。”成玄英疏:“谷不熟为粃,谷皮曰糠,皆猥物也。”

  彘:〈名〉本义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说文》:“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小尔雅》:“彘,猪也。”猪彘,指猪。《荀子·正论》:“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援剑戟而逐之。”

  何事:为何,何故。晋·左思《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锦绮:锦〈名〉本义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说文》:“锦,襄邑织文。”文锦,文彩斑烂的织锦。唐·柳宗元《答吴武陵〈非国语〉书》:“是犹用文锦覆陷阱也。”绮,〈名〉本义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说文》:“绮,文缯也。”纨绮,精美的丝织品。唐·韦元甫《木兰》诗:“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牺:〈名〉本义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说文》:“牺,宗庙之牲也。”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郑玄注:“牺牲,毛羽完具也。”

  囵:即“囫囵”,含糊,糊涂。《朱子语类》卷三四:“道理也是一个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如老庄所谓恍惚者。” 一本作“鹘沦”。元·汤式《一枝花·自省》曲:“想思梦不觉,囫囵谜难猜。”

○九七、读书穷理 识趣为先    

  琴书诗画,达士以之养性灵,而庸夫徒赏其迹象;山川云物,高人以之助学识,而俗子徒玩其光华。可见事物无定品,随人识见以为高下。故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

  【译文】

  琴瑟书籍诗歌绘画,达理人士用它培养性情心灵,而平庸的人徒然欣赏它们的形迹现象;山岳河川云彩景物,高雅的人用它助长学问见识,而粗俗的人徒然把玩它们的光彩华美。可见事物没有一定的品味,它随着人们的识别见解用来作为高下区分。所以研读书籍穷究事理,要以识见志趣为先。

  【注解】

  琴书:琴和书籍,多为文人雅士清高生涯常伴之物。汉·刘歆《遂初赋》:“玩琴书以条畅兮,考性命之变态。”

  达士:明智达理之士,见识高超、不同于流俗的人。《后汉书·仲长统传》:“至人能变,达士拔俗。”

  性灵:内心世界,泛指精神、思想、情感等。唐·孟郊《怨别》诗:“沉忧损性灵,服药亦枯槁。”

  云物:云气、云彩。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景物,景色。宋·范成大《冬至日铜壶阁落成》诗:“故园云物知何似,试上东楼直北看。”

  高人:超人,不同凡俗。《商君书·更法》:“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惊于民。”蒋礼鸿锥指:“高人,过人也。”志行高尚的人。多指隐士、修道者。唐·李咸用《题刘处士居》诗:“干戈谩道因天意,渭水高人自钓鱼。”

  识见:见解,见识。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穷理:穷究事物之理。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二》:“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识趣:识见志趣。宋·叶适《<黄子耕文集>序》:“不若刻二书巾山之上,使读之者识趣增长。”

○九八、不尚铅华 不落空寂

  姜女不尚铅华,似疏梅之映淡月;禅师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莲。

  【译文】

  美貌女子不崇尚梳妆打扮,好似稀疏梅花映衬着淡淡月光;禅宗师傅不坠落空洞枯寂,宛若碧澄池沼吐绽出青色莲花。

  【注解】

  铅华:用铅粉等物梳妆打扮。宋·陈造《田家谣》:“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淡月: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见○四七【注解】

  空寂:空虚寂寞,空洞枯寂。见○四八【注解】

  碧沼:碧,〈名〉本义青绿色的玉石。《说文》:“碧,石之青美者。”〈形〉青绿色。《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绿碧青丝绳。”碧澄,(水、天空)碧蓝而明净。沼,〈名〉本义水池,积水的洼地,上古时期,池和沼都表水池,塘在中古时期才表示水池。一说圆曰池,曲曰沼。《说文》:“沼,小池也。”池沼,池和沼。泛指池塘。晋·潘岳《闲居赋》:“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

  吐:〈动〉本义东西从口腔中涌出。《说文》:“吐,写也。”长出,如:吐穗。开放,如:吐葩(开花)。吐绽,犹裂开。明·唐寅《川泼棹》词:“碧碧草沿阶,海榴半吐绽。”

  青莲:青色莲花,瓣长而广,青白分明。南朝·梁·江淹《莲花赋》:“发青莲于王宫,验奇花于陆地。” 胡之骥 注:“观音大士生于王宫,坐青莲花上。”

  【注04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二•集倩》同文。

  ○九九、须有雅量 勿过精明

  廉官多无后,以其太清也;痴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故君子虽重廉介,不可无含垢纳污之雅量。虽戒痴顽,亦不必有察渊洗垢之精明。

  【译文】

  清廉官吏大多没有后嗣,因为他过于清净了;痴拙的人每每多有福气,因为他近乎厚道了。所以君子虽然重视清廉耿介,不可以没有含忍垢辱容纳污蔑的高雅度量。虽然鉴戒痴拙顽劣,也不必具有明察渊鱼清洗污垢的精干聪明。

  【注解】

  无后:没有后嗣。《左传·成公八年》:“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 《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太清:本意天道,自然。《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成玄英疏:“太清,天道也。”引申指太古无为而治之时。《淮南子·本经训》:“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高诱注:“清,净也。太清无为之始者,谓三皇之时。”此处作字面解,过于清净。

  痴人:愚笨或平庸之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世有痴人,不识仁义,不知富贵,并由天命。”天真而与世无争的人。宋·陆游《冬至后一日书》诗:“痴人痴到底,更欲数期颐。”痴拙,愚笨。明·李贽《寄京友书》:“佛祖上仙所以孜孜学道……在世间顾目前者视之,似极痴拙。”

  廉介:清廉耿介。《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故人多爱之而不敬也”裴松之注引《辂别传》:“(辂)常谓:‘忠孝信义,人之根本,不可不厚;廉介细直,士之浮饰,不足为务也。’”

  含垢纳污:垢,耻辱;污,污蔑。容忍耻辱和污蔑。指气度大,能包容一切。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垢辱,犹耻辱。晋·夏侯湛《抵疑》:“消磨灰烂,垢辱招秽。”

  雅量:见三国·魏·曹丕《典论·酒诲》:“汉荆州牧刘表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升,中雅受六升,季雅受五升。”后世因称人善饮为“雅量”。形容宏大的气度,亦指气度宏大。唐·杜甫《移居公安赠卫大郎钧》诗:“雅量涵高远,清襟照等夷。”

  痴顽:谓藏拙,不合流俗。宋·陆游《杂感》诗之二:“古言忍字似而非,独有痴顽二字奇。”愚蠢顽劣,愚蠢无知。有时亦用作谦词。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一》:“蝇最痴顽,无毒牙利嘴,而其搅人尤甚。”

  察渊洗垢:察渊,即“察渊鱼”,渊鱼,比喻隐秘之事。《旧唐书·武宗纪》:“接壤戎帅,屡奏阴谋,顾髫龀之所矜,岂渊鱼之是察。”古代谚语“察见渊鱼者不祥”,指明察太过,知道别人隐私者不祥。《列子·说符》:“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知料隐匿者有殃。’”宋·刘克庄《鹊桥仙·乡守赵计院生日》词:“从今也莫察渊鱼,做到不忍欺田地。”洗垢,即“洗垢求瘢”垢,污垢;瘢,瘢痕。洗掉污垢来寻找瘢痕。比喻想尽办法挑剔别人的缺点。汉·赵壹《刺世疾邪赋》:“所好,则钻皮出其毛屑;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察渊洗垢,即明察渊鱼清洗污垢。

一○○、周密拘逼 疏狂性真

  密则神气拘逼,疏则天真烂漫,此岂独诗文之工拙从此分哉!吾见周密之人纯用机巧,疏狂之士独任性真,人心之生死亦于此判也。

  【译文】

  周密则精神气魄拘束逼迫,疏狂则心地单纯坦率自然,这难道只是诗歌文章的工巧拙劣从此分别吗!我见过周到细密的人纯粹应用技能才巧,疏放狂逸人士唯独任凭性情真率,人们心灵的生死也在这里可以判断了。

  【注解】

  拘逼:谓遭受逼迫。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

  天真烂漫:天真,指心地单纯,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语本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岂独:难道只是,何止。唐·杜甫《有感》诗之四:“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

  工拙:犹言优劣。唐·黄滔《唐昭宗实录》:“明试殿庭,题目尽取于《典》《坟》,赋咏用观其工拙。”

  工巧,精致美妙。汉·王充《论衡·自纪》:“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

  周密:周到细密。《荀子·儒效》:“其知虑多当矣,而未周密也。”杨倞注:“周密,谓尽善也。”

  技巧:指工艺、文艺、体育等方面精巧的技能。宋·王安石《吴长文新得颜公坏碑》诗:“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勉强方通神。”才巧,才艺技巧。元·刘祁《归潜志》卷八:“(李屏山)于文甚细,说关键、宾主、抑扬,于诗颇麤,止论词气才巧。”

  疏狂:豪放,不受拘束。宋·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词:“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疏放,放纵,不受拘束。唐·杜甫《狂夫》诗:“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狂逸,狂放不羁。明·杨慎《词品·潘逍遥》:“潘阆字逍遥,其人狂逸不检,而诗句往往有出尘之语。”

  性真:性情真率。唐·陆龟蒙《添酒中六咏》序:“鹿门子示余《酒中十咏》,物古而词丽,旨高而性真,可谓穷天人之际矣。”指天真烂漫。明·张居正《应制题百子图》诗:“少小看头角,嬉游总性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