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 根 谭 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56:29

 四一五、云去月现 尘拂镜明

  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译文】

  水面没有波浪则自然平定,铜镜没有尘翳则自然明亮。所以心灵无法可以清洗,除去自身混沌的人清澈心灵就自然出现;乐趣没有必要寻求,去除自身愁苦的人快乐幸福就自然存在。

  【注解】

  鉴:亦作“鉴”〈名〉本义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说文》:“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徐灏曰:“鉴,古祇作坚,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鉴,声转为镜。”《广雅》:“鉴谓之镜。” 中国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

  翳:〈名〉本义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说文》:“翳,华盖也。”朱骏声通训定声:“以羽覆车盖,所谓羽葆幢也。”泛指起障蔽作用的东西。尘翳,犹尘垢。宋·苏辙《祭文与可学士文》:“晚岁好道,耽悦至理,洗濯尘翳,湛然不起。”

  无可:不能,无法。《艺文类聚》卷八三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淮牛渚津水极深,无可算计。”

  混:同“浑”。浑浊。《楚辞·王逸·九思·伤时》:“时混混兮浇饡。”注:“混混,浊也。”混沌,原意是借喻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后常用以表示愚昧无知,糊涂。《水浒传》第二四回:“混沌浊物,我倒不曾见日头出半天里,便把着丧门关了。”

  【评语】

  荀子主张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孟子则主张人的本性是善的,所以儒家思想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排除善良本性中的杂念和邪念思想,人的心地就会大放大光明普照世间,只要这种善良的本性不受杂念困扰,人的日常生活自然就会快乐,根本不必主动去追求。这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良知”,同时也是《大学》一书中所说的“明德”。可见一切人类的痛苦烦恼都是出自邪恶的杂念,而这种邪念杂念多半是出自庸人自扰,所以常言才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说法。人当然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而生存,保持内心绝对纯洁。但如何对待外界的干扰,怎样认识客观世界的变化,是与主观认识水平的高低和自己的修养学识相联系的。排除了私心杂念,以便保持一种高尚的追求,人在事业中就可以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精神状态也会饱满。

四一六、善根暗长 恶损潜消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东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译文】

  做善事见不到它的好处,犹如草丛里的冬瓜,自然应当暗中成长;作恶事见不到它的坏处,犹如庭院里的春雪,必然应当暗中消除。

  【注解】

  为善:犹行善。见○○四【注解】

  东瓜:就是冬瓜。

  潜消:暗中消除。唐·元稹《崔弘礼郑州刺史制》:“春秋时郑多良士,是以师子大叔之政,而羣盗之气潜消。”

  【评语】

  佛有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表明的也是这个道理,善与恶有时不是马上可以见到结果的,但多行不义必自毙。做一件善事算不得善人,行一件坏事也不是坏人,但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可见一个人绝对不能心存侥幸作坏事,早晚有一天可能东窗事发锒铛入狱。也不要认为自己平日人缘好,在自己的圈子里吃得开,就胆大妄为贪脏枉法。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因为一个人做坏事之所以会败露,并不一定有人主动来告发他,而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早晚会在另外一件事故中,把他的贪赃枉法劣迹全部牵扯出来。天网恢恢,作恶事的人不望人知,但法律无情,疏而不漏,行善的人不望人报也就不望人知,但人们心里总会明白,每件善事尤如种子在人的心里,伺机便会发芽。

 四一七、学贵有恒 道在悟真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译文】

  凭借意气兴趣所作所为的人,随时作为便随时停止,哪里能是永不退却的法轮?依从感觉知识理解领悟的人,有所领悟就有所迷惑,终究不是常久光亮的明灯。

  【注解】

  意兴:意气,兴趣,兴致。见○二六【注解】

  作为:所作所为,行为。唐·白居易《策项一》:“化之善否,系乎君之作为。”

  不退之轮:不退,不了、不完。轮指法轮,佛家语。佛家认为,佛法能摧毁众生的罪恶,所以佛法就像法宝,能辗碎山岳岩石和一切邪魔恶鬼,而且认为法轮并不停在一处,就像一般的车轮那样到处辗转,所以才称为不退之轮,据《维摩经·佛国品》说:“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不退之轮”,就是佛家所说的“法轮常转”,又叫“不退转轮”。此处所说的不退转轮,是“唯有前进而不后退”的意思。

  情识:谓感觉与知识。见○一六【注解】

  常明之灯:指佛家所说本智的光明,如来说本智的光明是永久燃烧而不灭熄的,所以用“常明之灯”来比喻它。即寺庙所点长明灯,以供在佛前昼夜不灭,故名。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徐波》:“常明灯下须弥顶,雪北香南见两人。”

  【评语】

  这是用佛理喻世事。不退之轮,就是佛经里所说的法轮,如来说法时,经常运用佛法摧毁众生的执迷邪恶,使众生晃然大悟之后转成正见,这种道理很象车轮压过的地方一切邪见都被摧毁。因此佛家所说的“法轮常转”,有时也叫“不退转轮”。“不退之轮”,是说进德修业的心永不停止。此处反过来看,人们做事很少从理性出发,往往仅凭着一时血气之勇的人,凭借一时的兴致,做一件事将起始就突然终止去做别的事情,这样忽做忽辍,绝不是出于本心的坚持,当然无法持续到永久持之以恒。还有“常明之灯,”也是佛经里的一句话,因为如来认为本智的光明是永恒燃烧而不灭的,所以从古到今的佛寺都必然点有常明灯,其佛理根据就在于此。而理解事物缺乏一定之见,情之所致拆东墙补西墙,难以领悟人生真谛。如果仅仅从情识之中来分别道理,则有时解悟,有时迷惑,终不能大彻大悟,所以说,从情识之解悟者,终非常明之灯。

四一八、为奇不异 求清不激

  能脱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译文】

  能够脱离世俗就是奇特,着力特意崇尚奇特的人,不是奇特而是怪异;不去迎合污浊就是清白,断绝世俗追求清白的人,不是清白而是诡激。

  【注解】

  脱俗:脱离世俗,不沾染俗气。见○五七【注解】

  作意:指故意、特意。唐·杜甫《江头五咏花鸭》诗:“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尚:〈动〉尚假借为“上”,尊崇。《广雅》:“尚,上也。” 崇尚,推重提倡,讲究重视。《晏子春秋·谏上一》:“崇尚勇力,不顾义理。”

  异:〈形〉本义奇特,奇异,奇怪。《玉篇》:“异,怪也。”《广韵》:“异,奇也。”

  合污:即同流合污,谓随俗浮沉。语本《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绝俗:即避世绝俗,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语本《庄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晋书·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激:〈动〉本义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说文》:“激,水碍袤疾波也。” 有“抑制”之义。诡激,怪异偏激,异于常情。《新唐书·刘栖楚传》:“然其性诡激,敢为怪行,乘险抵巇,若无顾藉,内实恃权怙宠以干进。”

  【评语】

  当一种新的思潮涌现的时候,人们对不破不立的观点很欣赏,在行动上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俗与雅,庸俗与清高的选择上,很多人赞赏清高儒雅的人。一个人如果能舍弃名利观念,当然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值得景仰的奇人。可是假如为了提高知名度就标新立异故作怪论,这种人并非奇人而是俗人或伪装奇人的怪人,是一种沽名钓誉的小人。一个处于污浊俗世之中的人,他的心却不受污浊的沾染,他的品德就好比莲花一般的清高,不论任何事都抱同流而不合污的态度,就像莲花也污泥而不染永远保持洁净。假如心存俗念却又矫揉造作跟世俗断绝,以标榜自己的清高,这种人根本不是清高而是一种偏激狂妄。如果心存世俗之念却又断绝与世俗的来往,藉以表示自己的清净洁白,便不是真正清净廉洁的人。清而奇是旁人的想法,对一个修养好的人来讲,保持清白高雅的境界是很自然而无须造作的事,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即此意。

  【注09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仅“能脱俗,不合污”二句。

四一九、心虚意净 明心见性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译文】

  内心虚静则本性显现,不能平息心念而寻求显见本性,犹如拨开水波寻觅月亮;意识纯净则心胸清朗,不能了却心意而寻求清明心念,犹如索取镜花徒增尘埃。

  【注解】

  心虚:谓内心空明而无成见或谦虚而不自满。《列子·仲尼》:“南郭子貌充心虚,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北堂书钞》卷九八引晋·谢尚《谈赋》:“理玄旨邈,辞简心虚。”这里指心中没有杂念,并非通常所说的心中恐惧,胆怯。虚,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虚静,清虚(清净虚无,《文子·自然》:“老子曰:‘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清洁虚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若疏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可以养神也。”)恬静,《文子·自然》:“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于物无宰。”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

  性:〈名〉本义人的本性。《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广雅》:“性,质也。”与生俱来的气质,《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 佛教语,指事物的本质与“相(指事物的表相)”相对。

  息心:梵语“沙门”的意译。谓勤修善法,息灭恶行。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排除俗念。唐·岑参《终南双峰草堂》诗:“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

  明心:谓使心思清明纯正。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一:“学必明心,记问辨说皆余事。”

  【评语】

  心、性、意三种思惟构成观念,三者俗语叫做“心”,但其实有点区别,“性”就是万物之性,也可以叫“天性”,而天性就是人类的本然之性,只有彻悟的人才能够照见本性;所谓“心念”也就是本性的作用;所谓“意识”也就是心的驰聘与奔走。本性好比是主人,心念是经纪人,意识是受命的伙计。这三种东西虽然在人身里面发生作用,但是寻根究底一切都受主人本性的操纵。当心中空寂一事也不想,内心了无杂念的时候,本性才会出现。假如善恶是非、取舍憎爱的各种念头缠绕心头不能熄灭,想要彻见本性,那就等于“镜中看花,水里捞月”,是绝不可能的事。当意识净化,不破妄想与烦恼污染的时候,心念自然澄清了,假如意识不清而妄想寻求心念的清明,那就恰如在有尘污的镜子上面想要见出镜子的光明,也是绝不可能的事,因此悟道见性,必须先明了心念,明了心念必须先清净意识。佛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理也在此。心虚意净是为了在大彻大悟中发现本性,还我本来面目。寻根究底一切是受本性的操纵,只有内心了无杂念时本性才会出现,如果善恶、是非、爱憎等各种杂念缠绕心头,要想发现本性就等于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一般。坐惮论道固然需要心虚意净明心见性,修身养性同样需要如此,以摒除私心杂念,培养高尚品德。

 四二○、心体之念 天体所现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

  【译文】

  心体就是天体,一个喜悦的念头,就如同景星庆云的祥瑞之气;一个愤怒的念头,就如同雷电风雨的暴虐之气;一个慈悲的念头,就如同和风甘霖的生生之气;一个威严的念头,就如同烈日秋霜的肃杀之气。哪一样少得了。只要随缘兴起随缘消灭,阻滞尽除毫无阻碍,就可以和天地同为一体。

  【注解】

  心体:见○三○【注解】。在中国哲学中,除了具体的形骸外,所有精神、灵性、知识、智慧,思考、感情、意志等都被视为心抽象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心体可解释成人类精神本原。

  天体:宇宙中恒星、行星、卫星、彗星、宇宙尘、流星、星云等的统称,可解释成“天心”或宇宙精神的本原。天的形体,宇宙。《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尝梦扪天体,荡荡正青滑。”《后汉书·张衡传》:“着《灵宪》、《筭罔论》,言甚详明”李贤·注引《汉名臣奏》:“蔡邕曰:‘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

  景星庆云:景星,《白虎通·封禅》:“景星者,大星也。”景,祥瑞。《汉书·武帝纪》:“辛卯夜,若景光十有二期。”景星,代表祥瑞的星。庆云,又名卿云或景云,五色云,古人以为喜庆﹑吉祥之气,是象征祥瑞的云。据《汉书·礼乐志》:“甘露降,庆云出”。景星庆云,古代以为祥瑞的事物或征兆,比喻吉祥的征兆。庆云,五色云,祥瑞之云。语本明·方孝孺《御书赞》:“惟天不言,以象示人,锡羡垂光,景星庆云。”喻祥瑞之气。

  震雷暴雨:震雷,响雷。《国语·周语上》:“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北魏·张彝《上历帝图表》:“武乙逸禽,罹震雷暴酷。”暴雨,大而急的雨。《管子·小匡》:“时雨甘露不降,飘风暴雨数臻,五谷不蕃,六畜不育。”突然下大雨。《后汉书·方术传下·公沙穆》:“于是暴雨,既霁而螟虫自销,百姓称曰神明。”喻暴虐之气。

  和风甘露: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一:“和风容与,明日映天。”甘露,甘美的露水。《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佛教语。梵语的意译。喻佛法、涅盘等。《法华经·药草喻品》:“为大众说甘露浄法。”南朝·梁·沈约《和王卫军解讲》:“甘露为谁演,得一标道心。”祥瑞的象征,据《瑞应图》:“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 喻生生之气。

  烈日秋霜:烈日,炎热的太阳。《南史·齐纪下·东昏侯》:“刬取细草,来植阶庭,烈日之中,至便焦燥。”秋霜,秋日的霜。《史记·李斯列传》:“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常用以比喻威势盛大、品质高洁、言辞严厉、心志壮烈。汉·荀悦《申鉴·杂言上》:“喜如春阳,怒如秋霜。” 即冰霜,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老夫人治家严肃,凛若冰霜。”烈日秋霜,比喻艰苦环境下的严峻考验或经受此考验的刚毅节操。亦作“严霜烈日”、“秋霜烈日”。此处喻肃杀之气。

  随起随灭:起灭,佛教语,指因缘和合而产生与因缘离散而消灭。宋·范成大《请佛阁晚望雪中数十峰如烂银晃耀暑光中》诗:“垒块苍然是九州岛,大千起灭更悠悠。”钱仲联笺注:“《楞严经》:‘起灭无从。’”时隐时现,时有时无。唐·皇甫曾《奉陪韦中丞使君游鹤林寺》诗:“寒磬虚空里,孤云起灭间。”随起随灭即随缘而起随缘而灭。

  廓然无碍:廓然,空旷貌。晋·陶潜《祭从弟敬远文》:“庭树如故,斋宇廓然。”阻滞尽除貌。《文选·扬雄〈长杨赋〉》:“乃今日发蒙,廓然已昭矣。”李善注:“廓,除貌。”无碍,佛教语。谓通达自在,没有障碍。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我有无碍,共向圆常。”廓然无碍,阻滞尽除而通达自在,没有障碍。  

  太虚:指天,天空。此泛称天地。见二七五【注解】

  同体:比喻无区别;一致。《吕氏春秋·诬徒》:“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

  【评语】

  古人主张天人合一,以为大自然变化和人体内部变化是相对应的。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万物,大自然的变化对人本身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道家主张“人法自然”,儒家主张“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因为只有人法自然人才能胸襟开阔,对万物抱兼容并收的宽宏态度;只有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才能发挥爱人及物的博爱精神。人法自然也应该与上天一样无所不容,造福同类。所谓“心体便是天体”,人心的本体是一个小天地。我心生出了喜悦之念,天也就现出景星庆云。我心生出了忿怒之念,则天也就降下雷雨风雹。我心生出了慈悲之念,则天就表现出和风甘露。我心生出了威严之念,则天就表现出烈日秋霜。也就是“上应天象下应人事”,换言之也就等于天人合一思想。这喜、怒、慈、严四种念头,好像是天有四时景象,对于心体来说缺一不可,一切都是必要的现象,此四者是一致协调的,随起随灭丝毫不留痕迹,所以人心也要和上天相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上天是都能作用在适当的时候,而人类就是蒙受这种天恩才能化育生长绵延不息。 [题外话:人法自然,智者主静。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的阴阳学说告诉我们:“天为阳,为刚,地为阴,为柔。”人为阴,与人生活有关联的外界事物为阳;人的身体及其五脏六腑也都是阴阳各半,互为依存。阴阳平衡,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才是有序的,正常的,稳定的。大地主阴,主静。人是大地之子,从大地中孕育出来,又回归大地中去。当人与大地母亲相通时,便获得她的滋养,就有巨大的力量。老子讲:“静为躁君,重为轻根。是以圣人千里行不离轻重。”“静生智,定生慧。”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慧是超前意识。人只有进入静的状态才能产生智;只有通过静功达到入定的境界,才能产生超前意识。]

四二一、浑然和气 居身珍宝

  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浑然和气,才是居身之珍。

  【译文】

  标榜节操义行的人,必然因为节操义行受到诽谤;标榜道德学问的人,经常因为道德学问招致怨尤。因此君子不要接近丑恶事情,也不要建立好的名声,只有纯朴敦厚、儒雅温和,才是立身处世的珍宝。

  【注解】 

  道学: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治学以义理为主,因此就把他们所研究的学问叫理学,这种理学也就是“道学”。宋·程颐《上太皇太后说》:“儒者得以道学辅人主,盖非常之遇。”儒家的道德学问。清·赵翼《瓯北诗话·皮日休》:“皮日休乃独请设科取士,是能于诸子淆杂之中,别出手眼,别其为儒学之宗,其有功于道学甚巨。”此处的道学是泛称学问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道学先生”的道学。道学先生,原指理学家。多形容古板迂腐的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

  招尤:招致他人的怪罪或怨恨。唐·韩愈《感二鸟赋》:“虽家到而户说,祗以招尤而速累。”

  善名:好的名声。《尹文子·大道上》:“善有善名,恶有恶名。”

  浑然和气:浑然,原义是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二程遗书》卷二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质朴纯真貌。宋·周辉《清波杂志》卷五:“浑然忠厚之气,可敬而仰之。”和气,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浑然是纯朴敦厚,和气是儒雅温和。

  居身:犹安身;立身处世。见二九五【注解】

  【评语】

  人们讨厌假道学伪君子,因为做人要平实无欺,不可自我标榜吹嘘。因为真理不是巧言,仁义更非口说。换言之,学问道德并非吹嘘而来,是从艰苦修养中累积而成。有的人好虚名,披上道德外衣,实质上是在骗取人们信任,满足私欲需求,与为非作歹固然有别但却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人生在世为非作歹固然不对,但是太重视标榜虚名也不可取。一个人居身立世确立正确的原则,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磨炼自己的心性,使自己有一个健全的心态,完差的人格。有学问的人往往被无学问的人耻笑,有道德的人往往被险诈的小人排斥,有道行修养的宗教家往往被欺世的假慈善家诽谤。世间往往是认假而不认真。但是真正达到学问渊博、道行高深的学问家、宗教家们,他们绝不说一句骂人的话,看起来也绝不受他人的注意,这是和气不露头角,是居身处世的最好办法。以节义为外表的人,绝不是真正的节义。以道学为号召的人,也绝不是真正的道学。所以,标榜节义反而因节义受社会人士亵渎,以道学为号召的结果是反受世人的批评和嘲笑。君子不标节义、不榜道学,只是审慎而不做恶事,亦不立善名受世间的褒扬。因此,只有浑然和气不露锋芒,才是处世之道、度世之宝啊!

四二二、疾病易医 魔障难除

  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译文】

  放纵私欲的毛病可以医治,强势道理的毛病难以医治;事情物体的障碍可以排除,公义道理的障碍难以排除。

  【注解】

  纵欲:谓放纵私欲,不加克制。《左传·昭公十年》:“《书》曰‘欲败度,纵败礼’,我(子皮)之谓矣。夫子(子产)知度与礼矣,我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

  势理:势,〈名〉本义权力,权势。《说文》:“势盛力权也。从力埶声。经典通用埶。”《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强势,亦作“强势”,强大的势力。《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俭坚守,钦在外为游兵”南朝·宋·裴松之注:“俭钦等表曰:‘多休守兵,以占高第,以空虚四表,欲擅强势,以逞奸心。’”理,道理。势理,即强势的道理,就是顽固于偏颇的道理,执一而不化。

  事物:指客观的一切物体和现象。《尹文子·大道上》:“察其所以然,则形名之与事物,无所隐其理矣。”指尘世,世事。宋·陆游《孝宗皇帝挽词》:“凝神超事物,观妙极希夷。”

  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见○一七【注解】

  【评语】

  放纵情欲的人,好像口贪美味,耳贪妙音,心恋酒色,痴迷不悟。这些病当然比身体所得的痛要难治得多,但还不能说是到了不堪救药的地步。顽固于偏颇的道理,执一而不化的人,不接受他人的劝说,更不可以理喻解,这样的病想要治疗可就难了。除去事物的障碍还不算是难事,但想除去拘泥于理由的障碍就难得多了。这种人即所谓的“食古不化”。王阳明有句名言:“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除有形的痛易,除无形的痛难。纵饮的痛是俗人的病症,执理的痛是学者的病症,和有病的学者去谈究竟,是谈不出什么好结果的。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一贯正确,就不会承认自己有错,不承认自己有错当然不会有所意识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人必然永远错下去也不知悔改,所以俗语才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而孔子更劝世人“过则勿惮改”。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做人关键是敢于认错,善于吸取教训才会不断进步。人不会事事成功,只有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才可能反败为胜,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人不能把认识水平固定于一时一地,办事既不能只凭经验,也不可照搬教条,在自己心理上形成一种障碍。由做事之理可以对照修身之道,敢于认错改过,善于博取容纳,同样是个人道德品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二三、行戒高绝 性忌偏急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止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译文】

  山峰高耸峻峭的地方没有树木,而山溪峡谷回旋环绕的地方则花草树木丛聚生长;水流湍回浚急的地方没有鱼虾,而深渊清潭停留蓄积的地方则鱼虾龟鳖聚合集结。停止高傲绝尘的行为,褊隘急躁的心理,君子应该慎重有所戒备这样的行为和心理。

  【注解】

  高峻:高耸峭拔。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水》:“山甚高峻,上平坦,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峻峭,高耸,陡峭。晋·葛洪《抱朴子·微旨》:“苟所不逮者,虽日月丽天之照灼,嵩岱干云之峻峭,犹不能察焉。”

  溪谷:被溪流侵蚀的狭陡的凹谷,山间的河沟。《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

  回环:曲折环绕。元·耶律楚材《复用前韵》:“门外回环皆碧水,亭中坐卧得青山。”

  丛生:草木等聚集在一起生长,形容茂盛。宋·吕祖谦《卧游录》:“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丛聚,聚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尔雅》末章又云:‘木族生为灌。’族亦丛聚也。” 

  湍急:水流急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一》:“回流北岸,其势郁蒙,涛怒湍急激疾,一有决溢,弥原淹野。”湍回,水急而回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浚急,湍急。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明寺》:“中朝时以谷水浚急,注于城下,多坏民家,立石桥以限之。”

  渊潭:深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又东为渊潭,潭浑若沸,亦不测其深浅也。”清潭,清澈的深渊。朝·宋·谢灵运《归途赋》:“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

  停蓄:亦作“停滀”,停留蓄积。宋·何薳《春渚纪闻·泖茆字异》:“故江左人目水之停滀不湍者为泖。”

  鱼鳖:鱼,〈名〉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鳖,〈名〉本义甲鱼,一种爬行动物,俗称“团鱼”属于龟鳖目、鳖科,中国特产的一种软壳水龟,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多栖于池沼、河沟、稻田中,肉味鲜美,一般认为是补品。《墨子·公输》:“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高绝:高超卓绝。宋·梅尧臣《和王仲仪楸花十二韵》:“高絶不近俗,直许天人窥。”此处作贬义解,即高傲,犹清高。《韩非子·八说》:“离世遁上,谓之高傲。”绝尘,超绝尘路,即与人世隔绝。清·黄宗羲《原君》:“许由务光非绝尘也。”

  褊急之衷:褊急,气量狭隘,性情急躁。《诗·魏风·葛屦序》:“魏地陿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孔颖达疏:“褊急,言性躁。”褊隘,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宋书·王弘传》:“轻率少威仪,性又褊隘,人忤意者,辄面加责辱。”衷通“中”,内心,心理。清林觉民《与妻书》:“汝不察吾衷。”

  焉: <代>表示指示,相当于“之”。明·马中锡《中山狼传》:“草木无知,叩焉何益?”

  【评语】

  高山峻岭地质大都是岩石,所以草木不易生长;拿来和人相比,就是说人的性格如过于刚愎自用,过于坚顽就不易与人相近,结果孤立无援,事业难成。社会是一群人民的组合,如果大家对你印象不好,又将何所适从呢?反之,在溪谷幽深之处,草木苍翠,这是说人的性格如果能够俯顺人情,则大家都愿意相亲接近。另外,在水湍急的洪流里面,鱼鳖很难停留。这正代表人的性格偏急狭隘,量小不能容物,则他人都避而远之。又如在深海巨洋里面,不但能容鱼鳖且可隐匿蛟龙;这好比人的气量宽大能够包罗万象,则人们都愿来趋附。所以,君子处世要兼容并包。古语说:“得道者多助,失德者寡助。”人能谦恭待人,仁民爱物,自不会孤立。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这个道理。伟大寓于平凡,在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才是真伟人。才德之人见于细处,从点滴做起,只有这样在大是大非面前才会显出品德的高尚。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标奇立异的人,属于“高绝之行,褊急之哀”之辈,是君子所不足取的的做人态度。虽然有德之人、建功立业的伟人是不怕孤独的,因为真理往往在少数人的手里,像污泥中的莲花格外醒目,耐得寂寞。但这不是说人要把自己放到空中楼阁之中,让思绪永远停留在理想世界,因为人不可能离开现实世界生活下去。

四二四、过满则溢 过刚则折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译文】

  处在丰盈完满的环境中,犹如贮水将要漫溢还未曾溢出,务必避免再增加一点滴水;处在危险急迫的环境中,犹如树木将要折断还未曾折断,务必避免再施加一点按压。

  【注解】

  居:<动>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处在,处于。明· 魏学洢《核舟记》:“佛印居石。”

  盈满:谓到达极限。《后汉书·方术传上·折像》:“吾门户殖财日久,盈满之咎,道家所忌。”清·袁枚《随园随笔·诸史》:“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

   溢:<动>本作“益”。象水从器皿中漫出。本义水漫出来。《说文》:“溢,器满也。”《尔雅》:“溢,盈也。”《广雅》:“溢,满也。”按,过满为溢。漫溢,水满向外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余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

  切忌:务必避免。儆戒之辞。宋·戴复古《论诗十绝》之四:“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搦:本义用力按压。《说文》:“搦,按也。”

  【评语】

  大家都知道“满招损,谦受益”的谚语,意思是劝世人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因为人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人们讨厌贪得无厌的人,一个对个人物欲情欲无休止追求的人谈不上有什么好品德,谈不上会对人们有什么贡献。对于贪图者而言,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由于个人欲望永不知足也就永远生活在痛苦中,所以只有知道满足的人才会得到人生乐趣,“知足者常乐”就是指此而言。否则终会水满而溢,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当一个人官高禄厚登峰造极的时候,就应当有所准备,万一有什么不幸或变故的话,也不至于一蹶而不振。所以,凡事应留余地,就是不为自身的荣辱打算,也当为后世子孙的安危着想。但是,人多半是在得意时不为失意时作预先的准备,终至满盈招祸,凡事不急流勇退,等到穷途末路就悔不当初了。俗谚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人如果能明白这个盈亏循环的道理,就应该好自保持,才不至于招致失败。不过学业上就不能浅尝辄止,还真要有点贪图精神,要事怀若谷,越是渴求越说明求知心切。和生活上的贪求正好相反.学业上要提心过满,生活上应当防止溢止,这个人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注09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四二五、责人宜宽 责已宜苛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已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译文】

  责备他人,要在他人犯有过失的时候原谅他没有过错,这样就能心情平和;责备自己,要在自己没有过失的时候寻求自己的过误,这样就能品德进步。

  【注解】

  责:<动>本义债款,债务。《说文》:“责,求也。”责备,批评指责。《书·泰誓》:“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

  原:宽恕,原谅。

  【评语】

  对于旁人的过失,一般人总是小题大作,责备得体无完肤。对于自己有了过失,则不加反省。我们责人万万不可过于苛酷,希望他以后不再犯过就好了。亲切的劝勉有过的人,则人绝不会起怨恨心。反之,自己平时没有错误,也要仔细检查一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当。上帝给人创造了两只眼睛,一只是让你观察别人,一只是让你观察自己,责已难,责人易。其实人在观察别人时应同时对照自己,人谁无过,能改就好;原人之过,责已之失,不论观察别人,还是观察自己,都必须,“宽以待人,严以律已”。北方俗谚有“乌鸦落在猪身上,只见人不黑不见己黑”,换句话说“见人之过易,见已之过难”。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有宽广的胸怀外,关键要常常“闭门思过,防患未然”,最好能做到像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能够常常反省自己,德业也就与日俱进了,为人处世之道,须先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

 四二六、不忧患难 不畏权豪

  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

  【译文】

  君子身处忧患灾难而不忧愁,面对宴饮游乐而有所警惕谋虑,君子遭遇权贵豪强而不畏惧,面对茕然孤独而有所心灵震惊。

  【注解】

  患难:忧患灾难,谓艰险困苦的处境。《墨子·贵义》:“若有患难,则使百人处于前,数百于后。”

  当:〈动〉本义两块田相当、相等。《说文》:“当,田相值也。”面对着。《乐府诗集·木兰诗》:“木兰当户织。”

  宴游:宴饮游乐。《汉书·贾山传》:“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

  惕虑:警惕谋虑,戒慎谋虑。唐·孟郊《石淙》诗:“惬怀虽已多,惕虑未能整。”

  茕独:茕指没有兄弟,独是没有子孙。见○七二【注解】。孤苦伶仃的意思。茕然,孤单貌。明·李贽《又与周友山书》:“但念我既无眷属之乐,又无朋友之乐,茕然孤独,无与晤语。”

  惊心:内心感到惊惧或震动。宋·张耒《伤春》诗之四:“高楼春昼独惊心,白日闲云亦自阴。”

  【评语】

  小人有患难才担忧,心中只想沉醉于宴乐,不考虑后来的祸患。君子遇患难,也绝不担忧。他心中只有平心静气的思想,和如何排除患难的方法。如果事情已经到了不可勉强的地步,他也只有任其自然,慢慢处理,心中绝没有一点动摇。当他宴饮的时候,也绝不耽溺声歌,留连忘返,并且时时警惕,留心有所失误之处。小人遇到比自己有权力的豪门权贵,心中就十分害怕,便趋炎附势,一意逢迎,顺着有力者的意思来捏造黑白,颠倒是非。对于孤儿寡妇无依无靠的人,则仗势欺人。压制别人受苦,自己则享受幸福。君子则不畏惧权门的势力,因为他心地公正光明,所以无畏无惧。对于孤寡无靠的人,不但不去欺侮压迫,反而同情、救济他们。总之,小人受环境驱使而动乱了他的心,因人之贫富贵贱不同而生两样的态度,即“欺软怕硬”,君子则不是这样。修养深、品德高的人也是凡人,他们不同于凡人的地方首先在于他们有较强烈的意志力,不为外物所扰而坚持品性。所谓贫富是身外的境遇,跟心性并无关系,因为心性不受外界的影响,君子处患难而不忧,是因为他们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在古圣先贤中,以颜子的安贫乐道最为有名,因此孔子才赞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他们在享乐安然的环境中能保持清醒,忧患意识强,故能防微杜渐。再次由于他们有高深的追求并领悟人生,故不屑权势更不惧权势。能让他们动心的是面对贫苦无助之人,予以同情,加以救助。

 四二七、静中真境 淡中本然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译文】

  风平浪静中,显见人生的真正境界;平淡无奇处,认识人性的本来面目。

  【注解】

  风恬浪静:没有风浪。唐·裴铏《传奇·郑德璘》:“物触轻舟心自知,风恬浪静月光微。”比喻平静无事。《三国演义》第九一回:“旧时国中因猖神作祸,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风恬浪静,更兼连年丰稔。”比喻生活的平静没有波澜。

  味淡声稀:味指食物,声是声色。比喻自甘淡泊不沉迷于美食声色中。即“声希味淡”谓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名声。有曲高和寡,不为人知之意。语本清·蒋士铨《空谷香·哄笺》:“人间声希味淡半世间,分明唤我返白雪。”

  心体:指思想。见○三○【注解】。此处指心的深处,也就是人性的本质。

  本然:犹言本来面目。明·朱之瑜《答奥村庸礼问》:“譬之鉴然,时时磨莹,光烛须眉;委之泥涂,昏翳如铁,如瓦砾,不辨形貌,是岂鉴之本然哉!”另见二五八【注解】

  【评语】

  热心奔走事物的时候,像在大海的巨浪里行船一样忙碌;到了无事的时候,像是海上风平浪静一样,水的静止如一面镜子。当大海波浪四溢的时候,人不容易分辨出大海的形态。这就像人受环境的支配而奔走事业,不知道本身的境遇,在平静无事的时候,才开始意味人生的真实境界。人在吃山珍海味和听管弦乐,当时心被外物所动,受珍馐美味悦耳声歌诱引,不能认出本然的心体。只有在接触淡泊的味道,一切静寂的时候,才开始认出本然的心体。也就是说,默坐在松树之间听松树的风声,心中一点也不为所动,才能够认识出自然的本体。所以,想要认识人生的真境和本然的心体,不是在动摇的境界,而是在寂静的境界才能体认出来。生活在惊涛骇浪的变革时代,更能磨练人的坚强斗志,却无暇顾及体会人生内心境界。生活在风平浪静的太平盛世,才能体会出人生真谛,也才有功夫有情致去体验。所以《庄子·缮性》篇有“恬以养志”的名言,强调在宁静中修炼身心。而白居易《琵琶行》中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这都说明了“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的道理,尤其老子“视之不见名夷,听之不闻名希”,更点出人只有在宁静才能发现反朴归真的境界。这种静而淡的田园生活曾吸引了无数人,形成古人出世则济天下,入世则隐山林的处世观。

 四二八、极端空寂 过犹不及

  寒灯无焰,敝裘无温,总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堕在顽空。

  【译文】

  寒夜孤灯没有火焰,破旧皮衣没有温暖,全都是操纵玩弄时光情景;身体犹如枯槁树木,心灵宛似死寂灰烬,难免会坠落陷入冥顽虚空。

  【注解】

  寒灯:寒夜里的孤灯,多以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南朝·齐·谢朓《冬绪羁怀示萧谘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诗:“寒灯耿宵梦,清镜悲晓发。” 

  敝裘:破旧的皮衣。唐·岑参《闻宇文判官西使还》诗:“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播弄:操纵,摆布。见二二九【注解】

  光景:光阴,时光。见○六一【注解】。情况,景况。《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我从前挨着,只望病好,而今看这光景,病是不得好了。”

  槁木:枯木。见一二七【注解】

  死灰:火灭后的冷灰,形容消沉、失望的心情。《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心似死灰,即“心若死灰”,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语本《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死灰槁木:冷了的灰烬,枯槁的树木。比喻毫无生气或意志消沉,对世事无动于衷。语本《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不免: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免不了。唐·张鷟《游仙窟》:“虽作拒张,又不免输他口子。”难免,无法幸免。元·刘祁《归潜志》卷五:“正夫知不免,先使其妻赴黄河,已从之死。”

  顽空:佛教语,指一种无知无觉的、无思无为的虚无境界。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盖顽空,则顽然无知之空,木石是也。” 明·李贽《观音问·答自信》:“若无山河大地,则清浄本原为顽空无用之物,为继灭空不能生化之物,非万物之母矣,可值半文钱乎?”冥顽,指无意识,无知无识。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盖木有生性,较飞潜之物,特未脱根于地耳,不如金石之冥顽也。”空虚。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接识》:“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

  【评语】

  孤灯在寒天的气候摇摇欲灭,一件破衣穿在身上无一点温暖可言,如果人被这种情景所撼动,无论你多么淡泊和质朴,这样的人生也是凄凉乏味的。其次,人如果没有一点生气,形体和枯死的树一样,心中毫无温暖,如同冰冷的死灰,就是佛家所说的“堕入顽空”的境界。佛家是以“远离我执,断除物欲”使人归之于空寂,这是为了要解脱执和欲两件事。佛家是以排除我执和断绝物欲使人归于空虚为宗旨,至于二乘声闻的学者,他们认为人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结合而成。心是在身体中,因此身心是相辅而成,所以只要实体一空,此身此心也就都空了。于是他们修到“无我观”的境地,开启了空寂悟性,他们认为达到这种境界就算满足了,其实这正是落入顽空的境界。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空并非是指任何东西都没有的顽空。例如二乘声闻学者们那种死灰枯木般毫无生气的现象,虽然断绝了我执和物欲,实际上只是不自我作恶罢了,如果不进一步济世渡人就毫无善果可言,如此活着也就等于死亡一无可取之处。用这段话来谈人生也有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身如槁木,心似死灰,如寒灯无焰,似敝裘无温,于外界无知无觉,于内心空虚至极,与活死人何异?以此待人,只是别人为他服务,他却无益于别人,这种极端的安寂是不足取的

 四二九、栽花种竹 心境无我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主;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译文】

  物质欲望要减少再减少,只是栽花种竹,一切都交还给乌有先生;忘记得没什么可以忘记,只是焚香煮茗,纵然不及问讯白衣童子。

  【注解】

  损之又损:损,减少,《说文》:“损,减也。”语本老子《道德经》中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谓日去其华伪以归于纯朴无为。引申指尽可能节省或谦抑。

  乌有先生: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中的“乌有先生,乌有此事,齐之为难”,司马相如《子虚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虚构人物为主角,“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姹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子虚乌有”,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指虚拟的人名或事物。

  茗:〈名〉本义早采的为“茶”,晚采的为“茗”,后泛指茶。《封氏闻见记》:“晚采者为茗。”

  不问白衣童子:白衣童子即“白衣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以为重阳故事。亦用作朋友赠酒或饮酒、咏菊等典故。不问白衣童子,是说并不问送酒的白衣人是何许人,比喻已经进入完全忘我状态。

  【评语】

  人如果能铲除物欲的念头,每天只做些栽花种竹的工作,眼中不管看见什么事情,都认为它原本就没有目的,也就是一切完成化为乌有。汉朝司马相如所做的赋中有“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个寓言的人物。一个人的名字叫做“乌有”,乌有是焉有的意思,是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人,此处是表示“一切私念完全化为无有”的意思。其次是人应当把常人不容易忘掉的事忘掉,无论是烧香、煮茶,总不问白衣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晋朝的陶渊明曾在一个九月九日那一天没有酒喝了,独自一个人去摘东篱下的菊花,看见一个穿白衣服的人拿了酒来,那个人名叫王弘,于是两个人就对喝起来。喝到醉了,陶渊明也不问那个人姓甚名谁。这也是“损之又损,忘无可忘”的无为精神。老子提倡无为哲学,所以才主张出世思想的修身养性生活。无为、修省并不是和世事绝缘。做事不宜提倡形式主义,关键是思想上要达到忘我之境。栽花种竹、焚香煮茶、闲云野鹤的生活可以忘我,可以隔去人世间许多烦恼;其实进入忘我境界,并不一定完全靠“栽花种竹”,谈书论道潜心研究学问,也可使一个人完全进入忘我状态,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人之忘我境界,不能以形式而论,要从本质上看。

 四三○、云中世界 静里乾坤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芸窗中雅听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译文】

  在竹篱茅舍下忽然听闻鸡鸣狗叫,恍惚宛似云霄中的世界;从书房窗户中娴雅静听蝉鸣鸦啼,方才知道宁静里的天地。

  【注解】

  竹篱:用竹编的篱笆。竹篱茅舍,常指乡村中因陋就简的屋舍。元·乔吉《卖花声·悟世》:“尘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我竹篱茅舍。”

  犬吠鸡鸣:犬吠狗叫,喻小的惊扰。鸡鸣,鸡叫,常指天明之前;《世说新语.赏誉》:“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刘孝标注引晋孙盛《晋阳秋》:“逖(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与琨同辟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而寝。中夜闻鸡鸣,俱起,曰:‘此非恶声也。’每语世事,则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事又见《晋书·祖逖传》。后以“鸡鸣”为身逢乱世当及时奋起之典。亦作“鸡鸣狗吠”形容百姓安居乐业。语出《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焦循正义:“此必时俗语。故《老子》亦云:‘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也形容战乱,变乱。

  云中世界:云中,云霄之中,高空,常用指传说中的仙境。《楚辞·九歌·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王逸注:“云中,云神所居也。”喻尘世外。宋·严参《沁园春·自适》词:“吾应有,云中旧隐,竹里柴扉。”云中世界,形容自由自在的快乐世界。

  芸窗:芸是古人藏书避蛀虫常用的一种香草,故借芸以称书斋。唐·萧项《赠翁承赞漆林书堂诗》:“却对芸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

  【评语】

  人常因环境而改变心情。在玉宇琼楼里听管弦丝竹的声音,虽然流露非凡的元音,却脱不了鄙俗之气。如果在竹篱茅舍下听见鸡鸣狗吠,恍惚是脱离了浮华世间。在白云深处,彷佛别有一番世界。在珠帘纱窗之内,听帘外的清歌,看别人的妙舞,虽然和优雅,但总是脱不了淫靡之态,沉醉之音。这段话表明了文人雅士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境界,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却是一番参禅悟道的功夫。几声“大吠鸡鸣”惊醒了静坐在书斋中的主人,这就是从“无我”境界进入“有我”境界的契机;然而“蟑吟鸦噪”影响不了静坐中的主人,这是从“有我”境界回到“无我”境界的玄机。因为不论就佛道那一教的思想而言,凡是正在参禅静坐中的人,他那种在宁静中所培养出的灵智,足可以和蝉鸦交谈作心灵感应。在有我到无我,再到有我的反复过程中,静生悟道的人通过心灵的感应来体现本我。而“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跟陶渊明《归田园居》中为“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同属文人雅士田园生活中的脱俗生活境界。

  【注】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竹篱下”为“茅檐外”,“芸窗中”为“竹窗下”。

四三一、像由心生 像随心灭

  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译文】

  心机涌动的人,弓影怀疑成为蛇蝎,寝石看作成为卧虎,这中间全都是杀气;心念平息的人,石虎可以化作海鸥,蛙声可以当作鼓吹,到处都可看到真机。

  【注解】

  机动:原本谓机械发动。《淮南子·说林训》:“设鼠者机动,钓鱼者泛杭。” 高诱注:“动,发也。发则得鼠。”此处谓工于心机,狡诈多虑。《国语·周语》:“耳目,心之枢机也。”注:“枢机,发动也。”

  弓影疑为蛇蝎:即“弓影杯蛇”,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亦即“弓影浮杯”, 明·刘炳《鄱城归舟》诗:“弓影浮杯疑老病,鸡声牵梦动离愁。”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由于心有所猜疑而迷乱了神经,误把杯中映出的弓影当作蛇蝎。弓影,亦称“弩影”弓箭阴影。典出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晋书·乐广传》亦有类似记载。后即以“弩影”为胸腹之疾的代称。蛇蝎,蛇与蝎子。比喻可怖的事物或狠毒的人。

  寝石视为伏虎:寝石,卧石,横躺着的石头。《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没金铩羽。下视,知其石也。”后亦为典。伏虎,伏着的老虎;制服猛虎,比喻战胜恶势力。

  浑:〈副〉全,都,皆,全部。念息:心念平息,心中没有非分的欲望。

  石虎可作海鸥:石虎,石刻的虎。古代帝王及贵族﹑官僚墓前的石刻群中往往包括石虎;似虎的石头。海鸥,海上常见的一种海鸟。性喜群飞,羽毛多黑白相间,以鱼螺、昆虫或谷物、植物嫩叶等为食。石虎可作海鸥,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佛图澄与诸石游,林公曰:‘澄以石虎为海鸥鸟。’”即佛图澄和尚同石氏诸人有交往,支道林说:“他把石虎当做海鸥鸟。”佛图澄,和尚名,晋代永嘉年间到洛阳,诸石,指石勒、石虎等人,羯族人。东晋时石勒侵入中原,大肆杀戮,建立后赵政权。石勒死,堂弟石虎袭位。林公,支遁,字道林。这里尊称为林公。海鸥鸟,据《列子,黄帝篇》说:海边有个人喜欢海鸥,天天到海上去跟海鸥玩,一天他父亲要他捉一只海鸥回来玩,结果他到海上,海鸥再也不飞下来了。这里引用这个故事。是说佛图澄清净无巧诈之心,不分物我。石虎,十六国时后赵高祖石勒的弟弟,生性凶暴。据《辞海》:“晋后赵言石勒从弟,字季龙,骁勇绝伦,酷虐嗜杀,勒卒,子弘立,以虎为丞相,封魏王,旋虎杀弘自立,称大赵天王,复称帝,徒居邺,赋重役繁,民不堪命,立十五年卒。”

  蛙声可当鼓吹:蛙声,青蛙鸣叫的声音。鼓吹,即鼓吹乐,古乐的一种。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全唐诗》吴融《阌乡寓居十首·蛙声》:“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

  触处:到处,随处。极言其多。见三五四【注解】

  真机:玄妙之理,秘要。见四○七【注解】

  【评语】

  胸怀坦荡的人不会去管身边的是是非非,志向远大的人无暇思索悄小之事。唯小人与小人在一起便常生是非,相互猜忌,推波助澜,弄得人际关系紧张起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个人假如凡事都疑神疑鬼,就会造成俗活所说的“疑心生暗鬼”,本来毫无疑问的事也会弄出风波来,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反之假如你居心坦荡对周围事物都不存疑心,才能显露出人类本性中的真迹,这时你就会发现“走遍了世界不见一个鬼”。把弓的影子当蛇蝎来看,杂史疑心生暗鬼。晋朝一位名叫乐广的人,曾作过河南的县令,有一个亲友病了很久,他派人去打听。原来是亲友之前到他那里喝酒的时候,看见酒杯里有蛇,回去后感觉精神惶恐而得了大病。他以前所见的蛇影,乃是河南县府墙上挂着的角弓上面用漆画的一条蛇。乐广考察的结果,知道是那蛇画的影子照到了杯子里面,于是又把这位亲友请来饮酒。当场叫他又像以前看杯子里面的蛇影,对他说明这是角弓的蛇影,并不是杯子里面真有了蛇。他的亲友豁然大悟,终年的大病也就好了。楚国有一位熊渠子,有一天走在山里,看见了一个卧牛石,以为是一头石虎而用箭去射,把箭射到石头里面。另外,汉朝李广在打猎的时候,看到草里面有一头猛虎,他用箭射去,老虎并不动转,李广近前一看。原来把箭射到石头里面,连箭尾的羽毛都没在石头里了,这是著名的“射石饮羽”的故事。以上故事都源于人的心机一动,看见的东西都像要杀害自己的东西,心怀恐惧,从而起了杀机。反之,自己的心念禁止于无念当中,石虎也可以变成海鸥。《世说新语》里面记载:晋朝有一个有权威的人叫做石勒。当时的人民对于他这一族人都非常害怕,视之为虎狼。有一位高僧叫佛图澄,很得石勒的尊敬。他常常和石勒的从弟石虎在一起闲游,石勒一族的人也都敬服佛图澄的道德。这就说明佛图澄的高德可以感化石虎的暴威,使他化为柔顺,宛如猛虎化为海鸥一样无害了。可见一个人如能做到无念无心的地步,对周围之物都不起敌意。不但不足以畏惧,反而可使他服从自己,共同在一起游乐。南北朝《南史》中有叫做孔稚珪的一位官吏,他是齐明帝时候的南郡太守。他在家里营造山水楼台,闲暇的时候独自饮酒取乐,从来不打扫庭堂,以致池塘里的蛙声天天喧噪。有人问:“太守是否要效法陈蕃之为人?”他说:“不是的,这蛙的声音像给我在吃饭饮酒的时候来作鼓乐助兴,我并非要效法陈蕃的为人。”蛙鸣之声本出于无心无念,这喧噪的声音反而成了助兴的鼓乐。我们眼见耳听的一切,如果是起于个人的心念,就发生了喜欢和憎恶。石虎可作海鸥,蛀声可当鼓乐,所见、所闻之物,不但不含有杀机,反而显露天然的真机。所以,天地万物的是善是恶,只存乎我们的一念之间。一个人总是杯弓蛇影,杞人忧天地生活,哪还有人生的乐趣可言。故“一念”可以豁达开朗,也可能狭隘善妒,从中足见一个人修养的高低。

 四三二、梦幻空华 真如自性

  发落齿疏,任幻形之凋谢;鸟吟花开,识自性之真如。

  【译文】

  毛发脱落牙齿稀疏,任凭幻化形状的凋年谢世;鸟雀吟唱花草盛开,认识自然本性的真实如常。

  【注解】

  幻形:幻化形状,此处指人的肉身,形骸。佛教认为人的躯体是地、水、火、风假合而成,无实如幻,所以叫幻形或幻身。《圆沉经》卷上“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凋谢:草木花叶枯落,比喻老年人死亡。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朋交日凋谢,存者逐利移。”凋年,岁暮,晚年。南朝·宋·鲍照《舞鹤赋》:“于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凉沙振野,箕风动天。严严苦雾,皎皎悲泉。冰塞长河,雪满羣山。”谢世,犹去世、逝世,指人死去,用于老年人。《魏书·彭城王勰传》:“诏曰:‘弟勰所生母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

  自性:佛教语,指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见一四一【注解】

  真如:佛家语,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亦指永恒不变的真理。见一四一【注解】

  【评语】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小鸟要歌唱,花儿要开放,人也要从新生走向衰老而至死亡。常言道“人到中年万事休”,就连孔子也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其实这些话都未免太消极。因为一个从的真正衰老,并非单纯生理上的衰老,心理上的衰者最为严重,所以庄子才说“哀莫大于心死”。何况一个人到四五十岁只能算中年人,而中年才开始创造事业的人比比皆是。中年可说是人生的顶峰时代,已经有事业基础的正是发挥潜力的阶段,即使没有事业基础的也可创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是保持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即使是到了老年只要精神不死又何妨追求?一个人活到老学到,以至童心不失,青春常在,而不知老之将至,忘却生理的衰弱。就会心宽地阔,永远年轻。至于说到生命的衰老,也不必太为百年之后事而悲观,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这就如同花草树木的终归要凋谢一般。人到了老年,就和壮年血气正盛的时候大大不同了。毛发脱落牙齿稀疏,任何人都是免不了的。人的形体本来是幻影,时刻变迁,绝不是不变的,所以人把人体叫做“幻形之体”。至于凋谢,是形容人的衰老变化好像花草凋落,任凭你是再世的美人或是勇敢的英雄。一到了老年,身体的幻形就变成衰老不堪。这事是不能避免的,也只好顺其自然了。我们的幻形虽然是如梦幻,但人的实性则充满于天地间而不变。我们把这不变的实性,叫做“真如”。真就“真实”,如就是“不动”的意思。这个真如的自性,依着因缘次第而幻化。山河草木人畜虫鱼,恰似水因着空气的作用而次第化为雨霰雪水等。这形体虽是千变万化,但本性是一点也不变的。诚如古人所说的:“青青翠竹悉是宜真如,郁郁黄花莫非般若。”能够悟得了此理,也就明了了宇宙的真谛。

 四三三、以失意思 制得意念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

  【译文】

  从老年回视少年,可以消除奔波、驰骋、角跃、争逐的心理;从槁瘁回视荣华,可以杜绝纷繁、豪华、奢靡、绮丽的念头。

  【注解】

  自:〈介〉由,从。《广雅》:“自,从也。”

  视:<动>本义看。《说文》:“视,瞻也。”回视,回顾,回头看。宋·苏轼《答李端叔书》:“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奔驰角逐:奔,〈动〉本义快跑。《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奔波,忙碌奔走。汉·仲长统《昌言·杂篇》:“救患赴急,跋涉奔波者,忧乐之尽也。”驰,〈动〉本义车马疾行。《说文》:“驰,大驱也。”驰骋,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能充分发挥才能。《汉书·司马迁传赞》:“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形容得意。金·王若虚《进士彭子升墓志》:“忘形莫逆,为兄弟交,年壮气鋭,驰骋于一时。”角,〈动〉比试,竞争。《汉书·贾谊传》:“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之臣之也。”角跃,争相踊跃。汉·蔡邕《黄钺铭》:“治兵示威,戎士角跃,旌旗曜日,金鼓霆奋。”逐,〈动〉本义追赶。《说文》:“逐,追也。”争逐,争竞,竞逐。《汉书·冯奉世传》:“即封奉世,开后奉使者利,以奉世为比,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家生事于夷狄。”颜师古注:“逐,竞也。”奔驰角逐,就是指拚命争夺利益。

  瘁:〈形〉本义困病。《尔雅》:“顇,病也。”槁瘁,亦作“槁悴”。枯萎。《楚辞·刘向〈九叹·远逝〉》:“飘风蓬龙埃坲坲兮,草木摇落时槁悴兮。”王逸注:“槁,枯也。悴,病也。”

  荣:〈形〉繁荣。《荀子·大略》:“室宫荣与”。注:“盛也。”荣华,荣耀,显贵。《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冠我玄冕,要我朱绂。朱绂光大,使我荣华。”

  纷华靡丽:纷,〈形〉盛多,各种各样,杂。《楚辞·屈原·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纷繁,头绪多而杂乱。三国·魏·曹丕《善哉行》:“有客从南来,为我弹清琴。五音纷繁会,拊者激微吟。”华,〈形〉华丽,光彩。宋·司马光《训俭示康》:“美丽金银华美之服。”豪华,犹言盛大华美。唐·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诗:“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引申为浮华不实。金·元好问《论诗》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靡,〈动〉浪费。《礼记·少仪》:“国家靡敝。”疏:“谓财物糜散凋敝。”奢靡,奢侈浪费。《新唐书·魏征传》:“上奢靡而望下朴素;力役广而冀农业兴,不可得已。”丽,〈形〉本义成群结伴,成对。《小尔雅·广言》:“丽,两也。”绮丽,华美艳丽,鲜明美丽。清·李渔《怜香伴·斋访》:“俗尚繁华,绮丽成风。”

  【评语】

  世事经历多了后,往往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叹。作者洪自诚是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身。因此他的言论既有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又有老庄的无为思想(老庄哲学等于是道家哲学),同时更带有佛家的出世观念。他所以要世人消除争强好胜进取心,就是根据老庄的无为思想。他的劝世人消除欲望,既含有儒家贫贱不移的修养工夫,又含有佛家清心寡欲的出世思想,都在告诉世人,不要在富贵与奢侈、高官与权势中去争强斗胜,浪费心机。人尤其在得意时,要多想想失意时的心情,以失意的念头控制自己的欲望。人被功名利禄之心驱使,都想居于人们的上位,于是相互竞争、互相排斥和互相倾轧。但是岁月不待人,只知计较名利,不知老年将至,功成名就的人还可以勉强保住于一时,而失败的人就老大徒感伤悲了。如果人以老人之心来看年轻人的斗争状态,就会对于这个时间不久的人生慨叹,而犹争长论短,奔驰角逐,实在是愚不可及的事。即使幸而达到了功名富贵,一般人都喜好热闹繁华的生活,对于凋零没落的景象他们从不一顾。俗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人能时时以零落清冷之心,去看富贵人们繁华奢侈的生活,自己就会更加谨慎,自然而然的就能抛弃铅华靡丽的念头。

 四三四、流水落花 身心常静

  古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译文】

  古得道高僧说:“竹的影子扫过台阶尘土不会飞动;月亮圆轮穿过池沼池水没有痕迹。”今儒家学者说:“水的流动纵使急湍环境照常宁静;花瓣谢落虽然频繁意念自在悠闲。”人们时常保持这种意念,用来应付人事接触外物,身体和内心多么自由自在!

  【注解】

  古德:佛教徒对年高有道的高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诸方广语》:“先贤古德,硕学高人,博达古今,洞明教网。”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引之唐·大川禅师诗:“藉婆衫子拜婆年,礼数周旋已十分。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竹影月影均幻觉,世间一切事物与天上明月才是实体,喻心智。月轮,圆月,亦泛指月亮。北周·庾信《象戏赋》:“月轮新满,日晕重圆。”沼,<名>本义水池,积水的洼地。上古时期,池和沼都表水池,塘在中古时期才表示水池。一说圆曰池,曲曰沼。《说文》:“沼,小池也。”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引之宋·邵雍《天津感事二十六首之一十五》:“水流任急境(一作景)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不似世人忙里老,生平未始得开颜。”水流和花落都是动的物体,而静与闲是修养工夫。人的心智能到学静的境界,就不会受外界动境的影响而改变。任,<连>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纵使”、“即使 ”。唐·杜荀鹤《山中寡妇》:“任是深山最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以:〈动〉本义用。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说文》:“以,用也。”

  应事接物:应事,处理世务,应付人事。汉·贾谊《新书·傅职》:“不见礼义之正,不察应事之理。”接物,接触外物。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谓与人交往。宋·欧阳修《六一笔说·富贵贫贱说》:“推诚以接物,有害其身者,仁人不悔也。”

  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

  【评语】

  所谓“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意思是说物与物虽然相接触,但可以相不侵犯和平共处。所谓“应虚而无迹”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凡事只可蹈虚不可着相,即凡事只可虚幻,不可想其真面目。而“诚可以破天下之伪,实可以破天下之虚”,可见,只要随时保持诚实必然能抵抗一切虚幻诈伪。水中月,梦中花不足为依,虚幻的东西不应以之为动。在古人看来,情欲物欲到头来同样是一场空,故心境宜静,意念宜悠:心地常空,不为欲动,让身外之物自然而去,才能保持身心自然愉悦。儒家说的:“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这是定静的修养工夫,即是动中而有静。心能保持镇定,则应事接物都能够自由自在、园融无碍了。

 四三五、处世忘世 超物乐天

  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

  【译文】

  鱼得水远逝而忘记自己置身于水,鸟乘风飞翔而不知道有风的存在。认识这种可以超然外物拖累的道理,可以感受到快乐的天然玄机。

  【注解】逝,〈动〉本义去,往。《说文》:“逝,往也。”《广雅》:“逝,行也。”。远逝,远行,远去。

  相忘:彼此忘却,即相互间有关联而都没有察觉。《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物累:外物给予人的拖累。见一八六【注解】

  乐:〈动〉感受到快乐,享受。欧阳修《醉翁亭记》:“不知太守乐其乐也。”(第一个“乐”。)

  天机:谓天之机密,犹天意。见○一○【注解】

  【评语】

  鱼在水中游泳,它本身并没有在水中的感觉。鸟在空中飞翔,本身也不知道四周有风。人处在世间受外物的羁绊,自己并不知道要超脱于物外,所以终生苦恼忧愁;而能得天然的妙机,不能享自然的乐趣。处世而忘世,可以超物而乐天,世上很多事知道了反而忧郁烦愁,忘乎所以反而其乐融融。人因物质条件的保证而生存,人们以追求物价的最大满足为幸福,人人都这么追求,烦恼便由此而生。人如果忘却这种物欲上的不满,放弃贪得无厌的追逐,而寻救精神自修之道,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与安然,就可以超然于物欲外,自会减少许多惊险而增添一些开心的东西。人的生活只有超脱些才不致欲不可耐、才不致被物欲淹没。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社会“知足”难,“常乐”更难哦!人生在世经常受外物的引诱而陷于苦恼,可是却又很少有人能超脱物外之道,以致自己终生忧烦而不能获得生活乐趣,所以,宏智禅师说“水清沏地鱼行迟,宽阔透天鸟飞杳”,而道元禅师说:“鸟虽飞来飞去,但不忘其道路。”可见人只要超脱物欲的迷惑,就能享受鸢飞鱼跃的天机之乐。

 四三六、求心内佛 去心外法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译文】

  刚才登上竹筏就想着舍弃竹筏,方才是不为外物所累的道人;假如骑着毛驴又另外寻觅毛驴,最终成为不了解佛理的和尚。

  【注解】

  就:〈动〉“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说文》:“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登上。《史记·刺客列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筏:〈名〉本义筏子,一种竹制的渡河工具。《广韵》:“筏,大曰筏,小曰桴,乘之渡水。”

  无事道人:指不为事物所牵挂而已悟道的人。禅宗祖师六祖慧能有句人所皆知的名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这就是修道的根本所在,这要从事理上说清楚:人是众生一员,众生是大圆觉法海的无缘幻化,直至整个宇宙,以至一切的一切都是这大圆觉法海的幻化。这大圆觉法海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我。修道就是回到真我,凡人就是这真我的一个梦,凡人就是梦中人。如何回到真我?六祖已教了我们:“本来无事”,修道者要明白人是梦幻,世间都是梦幻。就要用平常心达到无我无执无做作;空空如也,了了然然,了无一物;无为无事,无做无作。如此安然闲守,自可日久力足渐回自性法海而无劳修行。修于无修而修,成于无作而成,实无可修,本来具足。实无所成,天然本性。无事,无事是贵人!当一个人消除了偶像崇拜之后,他就是一个无事之人了!无事是贵人。贵个什么?贵在有一颗平常心。当你是一位无事道人后,就会自由无碍,处处皆安。这个无事的贵人,进入色界不被色迷惑,进入声界不被声迷惑,进入味界不被味迷惑,进入触界不被触迷惑,进入法界不被法迷惑。无事即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不了掸师:是不懂佛理的和尚。不了,不明了,不明白。《春秋·庄公二四年》“郭公”晋·杜预注:“自曹羁以下,《公羊》、《谷梁》之说既不了,又不通之于左氏,故不采用。”禅师,和尚之尊称。《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天子问文殊师利言:‘禅师者,何等比丘得言禅师?’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比丘能得禅定波罗蜜者曰禅师。又南朝陈宣帝称南岳慧思和尚为大禅师,唐中宗赐神秀和尚以大通禅师之号,皆寓非常尊崇之意。后用为对一般和尚的尊称。

  【评语】

  船筏只是渡河的工贝,渡过了河海就一文不值了。然而,只说船筏而不渡河海,或者渡过了河海还不肯舍弃船筏,都是执着不化的人,实在是愚蠢的行为呀!佛祖圣贤的经论,大都读了之后给予转迷开悟的方便。经论好像是渡海的船筏,人能够籍着它度过烦恼生死的苦海;然后就把它舍弃,才是一个无事的道人。进一步更能因此转迷开悟,用悟来转迷。等到迷没有了,开悟也就成为无用之物。一个人除了烦恼生死之外,菩提涅盘也可以说是乌有了,既然能了断生死烦恼,也就无别求菩提(正觉)涅盘(圆寂)的必要。如果修道人不明此理,自称大彻大悟得到菩提涅盘,其实仍然和执着于船筏之理同样不通,所以古僧说:“悟了等于不悟”,如果不能达到这一境界就不能称为“无事道人。”《传红录》说:“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骑驴而觅驴,” 又说:“参禅有两个病,一相是骑驴而觅驴,一个是骑驴而不肯下驴。”《涅盘经》也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马祖禅师更说:“即心即佛。”可见佛无须外求,就在自己心中,人之内心都有佛却不自知而向心外去求,这就等于已经骑在驴身上还要另外去找驴。至于说到另一种禅病,就是不论如何坐禅也不能了悟,这种人就是“不了禅师了。” 以前所说的不能舍去船筏而执着船筏,这和骑驴不肯下驴,是同样的病态啊!不仅参禅的道理如此,世上任何道理都是如此。我们应当好好加以注意!以此喻世事人生也是有道理的,即人应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力。做事的方法只是工具,最终的结果才是目的。

四三七、彻见真性 自达圣境

  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夷犹于性真,觉吾生之可乐。知其可哀,则尘情立破;知其可乐,则圣境自臻。

  【译文】

  羁绊缰锁于物质欲望,感觉自己生命的可怜悲哀:希夷优犹于本性纯真,发觉自己生命的可爱和乐。知道困扰于物欲的可怜悲哀,则尘世俗情立刻破除;知道留连于本性的可爱和乐,则神圣境界自然到来。

  【注解】

  羁锁:羁绊,束缚。晋·葛洪《神仙传·刘安》:“安以凡才,少好道德,羁锁世务,沉沦流俗。” 羁绊,犹言束缚牵制。《汉书·叙传上》:“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缰锁,缰绳和锁链。比喻束缚,拘束。《汉书·叙传上》:“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颜师古注:“缰,如马缰也。”吾生:谓己之生命。《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可哀:令人悲痛。《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夷犹:亦作“夷由”。犹豫,迟疑不前。《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王逸注:“夷犹,犹豫也。”《后汉书·马融传》:“或夷由未殊,颠狈顿踬。” 李贤注:“夷由,不行也。”从容自得。宋·张炎《真珠帘·近雅轩即事》词:“休去,且料理琴书,夷犹今古。”希夷,《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后因以“希夷”指虚寂玄妙。谓清静无为,任其自然。《北史·序传·李行之》:“年将六纪,官历四朝,道协希夷,事忘可否。”优犹,即优游,优裕,宽裕。《荀子·正论》:“而圣王之生民也,皆使当厚优犹不知足,而不得以有余过度。”杨倞注:“优犹,宽泰(宽舒安泰)也。不知足,‘不’字亦衍耳。”

  性真:谓真性。《楞严经》卷三:“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另见一○○【注解】

  可乐:令人喜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可爱,令人喜爱。《书·大禹谟》:“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和乐,平和安适。《朱子语类》卷三四:“但得身心收敛,则自然和乐。”

  尘情:犹言凡心俗情。见○○七【注解】

  圣境:宗教信徒所向往的超凡入圣的境界。见一八六【注解】  

  臻:〈动〉到达。《说文》:“臻,至也。”

  【评语】

  人被外物的欲念所困累,自然感到人生是可悲的。反之,如果能彻见自己的真性,则心不为外物所累而优游自适,这时候就会感到人生是快乐无比的。孟子说:“役物而不役于物。”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则吾有何患?”道理在此。有吾身则烦恼接踵而来,就难以抗衡一切外物的困扰。就是说明我们连自身都可以牺牲放弃,当然也就不会受一切外物的困扰了。佛的精义在于消除人的烦恼,圆征无生。怎样能够去除烦恼呢?那就要从彻见自己的真性上下工夫。真性就是天理,人能去人欲存天理,即能彻见真性即见如来,然后达到圆征无生的地步。佛陀尝说人生无常,又说人身难得。佛陀是在人中成佛,且在人中说教,足见佛并未否定人生,佛所以这样做,乃是欲在人生当中以圆觉来证道,使人生达于无生的地步。吾人切不可以无生为否定人生。再者,人受了物欲的束缚,认为人生是可悲,唯其能悟得生的可悲,便可以消除妄想套我执。唯其知道人生的可乐,圣人的境地自然就可以现前。因此佛家才苦口婆心劝世人要在彻悟自己真性上多下功夫。人能去人欲存天理就能明心见性。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即见如来,进而达到圆征无生的境界,所以禅宗才说:“悟了等于未悟”。人在自身修养中发现本性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但达到彼岸便会感到一种修持的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能不断反省自己,修养身心,人间就太平多而纷争少了。

 四三八、操持身心 收放自如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译文】

  白居易的诗说:“(沉郁忧愁到底有什么好处,只是劳累自己心怀胸抱)还不如放任身体心绪,冥冥中任凭天然造就。”晃补之的诗说,“(过多谋图结果有什么好处,只是劳累自己奔走争竞)还不如收束身体心绪,安然地回归寂静安定。”放任身心的人流从成为猖獗狂妄,收束身心的人沦陷进入枯槁死寂。只有善于操纵身心的人,操守主意在手,才能收放自如。

  【注解】

  白氏:白居易,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出自白居易.《首夏》:“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怀抱,心怀,心意。汉·冯衍《与阴就书》:“衍年老被病,恐一旦无禄,命先犬马,怀抱不报,赍恨入冥,思剖肝胆,有以塞责。”冥然,恍惚不可捉摸貌。《淮南子·道应训》:“冥然忽然,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

  晁氏:晁补之,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因慕陶渊明而修归来园,自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出自晁补之《拟白乐天诗》:“多图果何益,只自劳奔竞。不如收身心,凝然成寂(一作静)定。”收,收束,收拢约束。凝然,犹安然,形容举止安详或静止不动。唐·李咸用《升天行》:“玉皇据案方凝然,仙官立仗森幢幡。”寂定,佛家谓心不驰散,保持安静不动的精神状态。《百喻经·书末偈语》:“佛正法寂定,明照于世间。”

  流:〈动〉本义水流动。《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流从,随流漂浮,随波逐流。《楚辞·离骚》:“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枯寂:寂静,寂寞。见二○七【注解】

  把柄:把就是柄{章炳麟《新方言·释器》:“《诗·小雅》传:‘秉,把也。’古以‘秉’为‘柄’,故今谓‘柄’为‘把柄’,或直言‘把’。”操守,主意。明·高攀龙《高子遗书·语五十》:“当得大忿懥、大恐惧、大忧患、大好乐而不动,乃真把柄也。”

  【评语】

  诗人的语言总是带有夸张性的。人的命运不可能完全听从天意,也不可能完全让自己把持得进入死寐。故白居易所说的“身心任天造”,类似宿命论的主张;而晃补之所说“身心归寂定”,则带有深厚的佛家口吻。放身心的如果能作到“磨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程度,那就实践墨子学派兼受的救世主张;收身心的如果能作到“彻见自性体得真如”,也未尝不可以教化世人,然而最怕的是走向极端而失度,有失中道。不是流为竹林七贤的放任猖狂玩世不恭,就是流于小乘声闻学者们的枯寂厌世遁迹山林。所以,只有把握中和之道操持身心,也就是像使器物的把柄掌握在手中一样,自然能收放自如而免除极端之弊。操持身心需要适度,不宜忘却操持的目的是什么,不应放任而无所谓于一切;不应小心而与世隔绝。操持定于适度,而达到能收放自如的自然状态,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四三九、自然人心 融和一体

  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混合无间。

  【译文】

  正当飘雪夜晚皓月天空,内心境界就如此清澄明澈;遇到春天微风祥和瑞气,意念境界也自然冲和融怡;大自然的创造演化和人的心灵混和融合毫无间隙。

  【注解】

  心境:佛教语,指意识与外物。见○○五【注解】

  尔:如此;这样。《礼记·檀弓》:“尔毋从从尔。”

  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形容温和融乐的气氛或和善的态度。《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二年》:“都民当抚縻,使常在春风和气中,不可使有愁叹。”瑞气,瑞应之气,泛指吉祥之气。《晋书·天文志中》:“瑞气:一曰庆云。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庆云,亦曰景云。此喜气也,太平之应。二曰归邪。如星非星,如云非云。或曰,星有两赤彗上向,有盖,下连星。见,必有归国者。三曰昌光,赤,如龙状;圣人起,帝受终,则见。”

  意界:意境,境界。清·赵翼《后园居诗》:“若以较畴昔,曾何足比数。顾独少外营,意界转栩栩。”

  冲融:冲和,恬适。唐·杜甫《寄司马山人十二韵》:“望云悲轗轲,毕景羡冲融。”杨伦笺注:“言以年暮,故羡山人颜色冲和。”冲和,淡泊平和。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此子神气冲和,言合规矩,高才妙识,罕见其伦。”融怡,融洽,和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六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扬,酒兴融怡,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

  造化:创造演化。见一三八【注解】。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窃谓心居中虚,治五官,心当属土;肺在上为华盖,庇覆五脏,当属火;始应天地造化。”

  【评语】

  人们修身养性,不可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就常人而言,如果面对月黑夜深,如果面对生死离别,能总要求自己像老僧人那般用意念来控制自己吗?春夏秋冬是自然界的自然变化,人们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自古骚人墨客,歌颂春而厌恶秋。人之所以喜欢春天,是因为春具有蓬勃的生机,而秋却充满了肃杀之气,人们欢迎万物的生长,原因是人们在萧瑟凄凉中难以感受人间的温暖。古人有诗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还输梅一段香。” 人们喜春而怕秋,喜其化育与滋生而惧其肃杀与摧残,所以往往恭维人家都说“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同样,人们歌颂白雪而厌恶炎夏。雪是冷天的产物,其性寒而色白,说明了洁白的性格都是出于寒冷而非温暖,所以古人才用“艳若桃李,冷若冰霜”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和坚贞性格。喻人的纯洁的性格与雪一样洁白,像冷天一样坚硬而安宁。梅于文人是宠物,但于雪之纯洁又输三分。这实际上是表达出人的一种愿望,用大自然的变化来喻人的性格、人的操持,在这一点上人与自然是相融和的。

 四四○、形影皆去 心境皆空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译文】

  道理空寂则事实空寂,弃遣事实执拗道理的人,好似去除影子留下形体;内心空虚则环境空虚,去除环境保存内心的人,犹如聚集腥膻丢却蝇蚋。

  【注解】

  理:〈动〉本义加工雕琢玉石。《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名〉事情的原由、规律、原则。《庄子·秋水》:“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遣事:遣,本义释放。《说文》:“遣,纵也。”弃遣,抛弃、驱逐。《三国志·蜀志·刘琰传》:“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于以履搏面,而后弃遣。”

  膻:〈名〉本义羊臊气,亦泛指臊气。《庄子·综无鬼》:“蚊慕羊肉,羊肉膻也。”腥膻,亦作“腥膻”,亦作“腥羴”,难闻的腥味。亦比喻人间丑恶污浊的现象。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浄也。”

蚋:小蚊。又名沙蚊。《通俗文》:“小蚊曰蚋。”蝇蚋,苍蝇和蚊子。《孟子·滕文公上》:“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杨伯峻注:“蚋,蚊类昆虫;一解以‘蚋姑’连读,谓为蝼蛄,即俗名土狗的昆虫。实则‘姑’应读为‘盬’,咀也。”

 

  【评语】

  理论和事实是形影不离的,如果理论空洞,事实就站不住脚了,就像无形便无影。舍弃事实而固执于道理,就像是去影留形,结果是一无所成。古人说:“执着事物原是谜,执理不舍亦非悟。”意思是说执着事物的多半是俗人,而执理不舍的多半是学者。治疗执着事物之病容易,治疗执着道理之病很难。静不能绝对化,空也是相对空。心空虚环境自然空虚。尤如心不起酒色的念头,即使出入酒肆妓院,也不会因酒色而扰乱身心。反之,假如处于酒色环境之后,就任凭酒色毁坏糟蹋,那身心当然得不到空境。甚至身离其境而心仍眷恋,也就是身虽然离开酒色妓馆进入深山幽谷之中,可是心仍然思念酒色而一直徘徊胸中不忘,这就如同聚集腥膻鱼肉而想驱除蚊蝇没什么区别,真所谓“身在田园心在庙堂”了。这里涉及一个哲学命题,即是“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存在”。这是西方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没有客观事物,就不会显现主观意识;当然如果没有主观意识,客观事物也就丧失了存在价值。从前有两个禅僧,在途中约定遇见女人时不开口。但是他们走到河边,正遇到涨水,一个女人想要过河没有办法,其中一个和尚很同情这个女人,遂扶着她的肩,帮她过了河。然后,两个和尚走了一里多路,另外那一个和尚指责他说:“你违反了对女人不开口说话的约束。”扶着女人过河的和尚回答说:“你是不是没有背着女人而不高兴?”这个故事的意旨就是“心空即是境空”。帮助女人过河的和尚不是为了色欲,而是为了救人。他心里并没有女色的观念,他只是想帮助一个有困难的人。但责备人的和尚,走了一里之后,仍然没有忘掉对方是一个女人,这和“聚集腥膻,还要赶走蚊蝇”是同样的道理。即没有“境”,何谈“心”,对于求理、执事的人来讲,达到心境绝对的空是不可能的。

 四四一、本真即佛 何待观心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造者,自剖其同。

  【译文】

  内心没有心念,有什么用于观察的呢?佛教所说的“观察心性”,重复增添修行的障碍;万物本来一体,何必等待人去齐整呢?庄子所说的“齐整事物”,自我剖解物性的一同。

  【注解】

  心无其心:心,〈名〉本义心脏。《说文》:“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第一个“心”字指心的本体,内心。《诗·小雅·杕杜》:“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后一个“心”字指心思,一切思考与忧虑,即思想。《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无其心是心中没有任何邪念或思虑。

  何有:有什么。《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郑玄笺:“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观心:观察心性。见一八一【注解】

  物本一物:一物,同类物,同一事。宋·沉括《梦溪补笔谈·药议》:“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物本一物,万物原本就是一体的,没有根本区别。

  庄生:庄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属河南)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是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人将老子与他合称为“老庄”。认识到事物都在变动中,但忽视了事物性质的稳定和差别,成为相对主义。他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文章想象丰富,富有表现力。著作有《庄子》。

  齐物:春秋﹑战国时老庄学派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庄子的《齐物论》中。使万物生长齐整。《汉书·律历志上》:“中吕,言微阴始起未成,着于其中旅助姑洗宣气齐物也。”

  剖其同:剖,〈动〉本义破开,中分。《说文》:“剖,判也。”《广雅》:“剖,分也。”同,齐一,统一。宋·陆游《示儿》:“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岛同。” 剖其同,万物本为一体,而“齐物”却是分割本来相同的事物。一同,一统,统一。《墨子·尚同中》:“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评语】

  在自己心中如果没有种种妄念和分别,则观心与观念的事全无必要。所谓“观心”与“观念”,是因为有了种种妄念。以一切都是无常观与不净观者,也是因为执着一切物是常住,一切的物是清净洁白,为了除去这些错误观念而修持。人如果连这种妄念分别都没有,那就没有修持的必要了。人心经常产生某种妄念,妄念不是实体,不但妄念不是实体,就连本心也是空虚的。至于佛家所说的“观心”也是多余的,而且还重复增加了更多的烦恼与障碍。其次,就万物而论,其外相虽然各有不同,实质是一体的,庄子齐物我之说,指天地为一马,认万物为一指,这非但也是多余之论,其结果反而把本来同一物给分解开了。天地本同根,万物是一体,要任其自然发展,千万不能用手接触它,更不存在去“统一”它,所谓“统一”就是有异同。古歌赞美寒山、拾得而僧说:“拿着苕帚不扫地,深怕扫起心上尘”,这句富于禅机的偈语,是说人心本来清净无垢一尘不染的,可用扫帚一扫,虽说目的是在扫除尘埃,反倒会把心中的尘土给扫起来。佛家的“观心”,庄子的“齐物”,原来都是为了说明心空物一之理,无奈后人拘泥观心齐物之论而作进一步解说,岂料为此反而产生障碍和矛盾,还不如禅宗来得高明。六祖惠能禅题就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能在一物无尘埃的地方休息一下,到头来还是要感染一些病,有赞寒山诗说:“虽然手持指尘帚,终是无有可扫处”。这就是所谓的“一尘不染”,也就是像佛僧应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来喻人事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本性善良,就不应邯郸学步,而应从其它方面来锻炼自己,保持品性,加强修养。就象一个才涉世的人,有许多纯真的品德,关键是保持下去,不是为学习、为修养自己却丢掉本质上好的东西,而拣来世俗的恶习。

 四四二、勿待兴尽 适可而止

  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若海。

  【译文】

  笙乐歌舞正到浓烈处,就自己整拂衣衫长往远引,羡慕豁达的人悬崖勒马而猛然回头;深更滴漏已近残余时,仍然是整夜行走不加休止,可笑庸俗的人沉沦苦海而浑然不知。

  【注解】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形容音乐歌舞热闹非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归过洞庭,见一画舫,雕槛朱窗,笙歌幽细,缓荡烟波。”

  拂衣长往:毫不留恋。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晋·殷仲文《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整拂,谓整理拂拭。《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长往,一去不返。唐·冯贽《云仙杂记·冰山》:“(张彖)后登第为华阴尉,叹曰:‘丈夫有凌云盖世之志,拘于下位,若立身于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遂拂衣长往。”也即“长往远引”,指引身远行,一去不返。明·张居正《再乞归葬疏》:“兹又奉圣母申命之颁,耿耿孤忠,宁敢自负。但臣今日所祈,非欲长往远引,忍于背违者也。”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见○八四【注解】。豁达豪放的人。汉·贾谊《鵩鸟赋》:“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撒手悬崖:即悬崖撒手,比喻人至绝境,只能另作选择,义无反顾。元·耶律楚材《太阳十六题·背舍》诗:“人亡家破更何依,退步悬崖撒手时。”

  更漏已残:更漏,漏壶,计时器,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故称。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惠远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为行道之节,虽冬夏短长,云阴月黑,亦无差也。”指夜晚的时间。唐·戎昱《长安秋夕》诗:“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更漏已残,形容夜已深,滴漏中水已不多。

  犹然:仍然。《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只因小夫人生前甚有 张胜 的心,死后犹然相从。”

  夜行不休:夜行,夜间出行。《礼记·内则》:“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不休,不停止,不罢休。《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夜行不休,此指应酬繁忙。

  俗士:庸俗不高尚的人。《后汉书·文苑传·刘梁》:“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党,乃着《破群论》。时之览者,以为‘仲尼作《春秋》,乱臣知惧;今此论之作,俗士岂不愧心。’”

  苦海:佛教比喻苦难烦恼的世间,也比喻困苦的处境。见三六九【注解】

  【评语】

 做事勿待兴尽,用力勿至极限,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最为理想。生活上也该如此。常言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才能享受到其中的真正乐趣。反之假如酒喝到烂醉如泥,不但不是乐反而是受罪,所以孔子说“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指喝酒不必有定量,以不喝醉为原则,白居易《长恨歌》中有“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两句,描写唐朝皇在笙歌正浓时,没有作到自动起身拂衣而去,所以才招来安史之乱的历史悲剧,使大唐帝国的基业险些葬在胡儿手中,因此《长恨歌》的下面几句就是“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当年和杨妃并坐饮赏狂歌艳舞的唐玄宗,以帝王之尊竟然挽救不了爱妃的命运,而被愤怒的禁卫军逼死在马嵬坡下,白居易接下去又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生活中不可整天酒山肉海,整天忙于交际应酬使自己陷于庸俗,而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免乐极生悲。因此一个人平时在得意时,最好能培养适可而止急流勇退的自制工夫,否则一旦有一天沉身苦海就后悔莫及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达观的人处于平安的境地,时常想到危险的时期遭遇了危难,能悬崖撒手,急流勇退。为了个人的名利,在夜阑人静时还在各处奔忙的俗士,实际上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

 四四三、山居清洒 入都俗气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涧流泉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侣沙鸥麋鹿而机心顿忘。若一走入尘寰,无论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赘旒矣!

  【译文】

  居住山林胸怀清逸洒脱,接触事物都能有美好思绪;看见孤独浮云旷野仙鹤而引起超群绝伦的想法;遇到石谷涧溪流动泉水而触动澡练雪涤的思考;抚摸苍老桧树凌寒梅花而劲操高节挺拔耸立;结侣浮麋野鹿而机巧之心顿时忘记。倘若一旦走回进入尘世人寰,不论任何事物不与相互关联,就是这身体也属于累赘缀旒了!

  【注解】

  胸次;次,中。胸间,亦指胸怀。《庄子·田子方》:“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清洒:清逸洒脱,不俗不拘。《明诗纪事戊签·吴岳》引《海岳灵秀集》:“冢宰诗儁逸清洒,入盛唐蹊径。”

  佳思:美好的意趣;良好的心绪。宋·陈师道《晚望》诗:“称目有佳思,侧径无好步。”

  孤云野鹤:空中独自飘动的浮云,旷野任意漫游的仙鹤。旧指闲散自在,不求名利的人。都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之物。语本刘长卿《送方外上人》诗有“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伍。”

  超绝:超群绝伦,出众。三国·魏·曹丕 《弹棋赋》:“惟弹棊之嘉巧,邈超絶其无俦。”

  澡雪:洗涤使之清洁,洗涤。《魏书·释老志》:“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澡雪是指除去一切杂念保持纯洁的心灵。《庄子·知北游》有:“澡雪而精神”。澡练,犹修炼。晋·束晳《读书赋》:“澡练精神,呼吸清虚。”雪涤,洗涤。《宋书·何尚之传》:“规迨休告,雪涤素怀。”

  老桧寒梅:老,苍老。桧,桧树,也叫“桧柏”、“圆柏”。常绿乔木,叶有针状或鳞片两种,果实球形。木质桃红色,坚实,有香味,可供建筑及制造器具、铅笔杆等。寒梅,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唐·张谓《早梅》诗:“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劲节挺立:劲节,竹木枝干分杈处称节。以其质地坚实,故称劲节。唐·柳宗元《植灵寿木》诗:“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谓坚贞的节操。南朝·梁·范云《咏寒松》:“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劲操,坚定的操守。宋·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诗:“劲操比松寒不挠,忠言如药苦非甘。”高节,高尚的节操。唐·顾况《哭从兄苌》诗:“立身有高节,满卷多好诗。”挺立,直立。多指持身正直。《南齐书·徐孝嗣传》:“幼而挺立,风仪端简。”

  侣:本义伴侣,同伴。曹植《洛神赋》:“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结侣,结为伴侣。

  沙鸥麋鹿:沙鸥,指栖息沙洲的鸥一类的水鸟。麋鹿,麋与鹿。《孟子·梁惠王上》:“乐其有麋鹿鱼鳖。”即麋,大鹿,性温柔。《墨子·非乐上》:“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浮麋,兽名。《文选·扬雄〈羽猎赋〉》:“扦苍狶,跋犀牦,蹶浮麋。”张铣注:“皆兽名也。”野鹿,野生的鹿。喻不慕荣华、超然物外的神态。宋·曾巩《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云鸿可近眼先明,野鹿尚縻颜自忸。”

  机心:巧诈之心,机巧功利之心。《庄子·天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成玄英疏:“有机动之务者,必有机变之心。” 

  尘寰:亦作“尘阛”,人世间。唐·权德舆《送李城门罢官归嵩阳》诗:“归去尘寰外,春山桂树丛。”尘世,犹言人间,俗世。唐·元稹《度门寺》诗:“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人寰,人间;人世。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

  赘旒:比喻实权旁落﹑为大臣挟持的君主。后亦指有职无权的官吏。清·潘耒《烈士行赠赵义庵》诗:“苦言奔驰不称意,一官束体如赘旒。”累赘,拖累,多余,麻烦。亦指使人感到多余、麻烦的事物。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库官》:“公虑多金累缀,约归时盘验。”缀旒,比喻君主为臣下挟持,大权旁落。《后汉书·张衡传》:“夫战国交争,戎车竞驱,君若缀旒,人无所丽。”喻指一般居虚位而无实权者。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土风不谙,语言难晓。政权所寄,多在猾胥,而官为缀旒也。” 

  【评语】

  环境造人。在现代社会,回归自然的呼声很是强烈,因为在吵杂喧嚣的都市生活久了,回到山清水秀的山野自会心旷神怡,气朗身轻,更何况修身养性的人了。在人际间争斗久了,即使反感也会染上些习气。在大自然中陶冶惯了,和自然万物天天在一起,自有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而再回到尘嚣之中便会处处不适应。有一个好环境会对修省身心帮助不少。高雅脱俗的思想是由高雅环境引发的,为什么说在山中独居,心胸就逐渐请教幽雅了呢?因为他所接触的环境,处处都有很好的佳兴。看见孤云野鹤就起了超俗绝尘的想法,遇见石涧流泉就动了洗浴涤除庸俗的意念,观赏古桧寒梅自己也有了挺立的不屈不的气概扰,与沙鸥麋鹿作朋友而返回到天真。这些奇思佳兴之所以发生,是由于高尚的境界所造成。如果由山居再走入尘世来看,便觉得一切事物都和我毫不相关,连本身也显得累赘多余了。因此,孟子说:“居移气,义移体”,傅玄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唐朝诗人邓綮更有“诗思在灞陵桥上风雪之中,在驴子背上骑驴人身上”的体验。

 四四四、机息心清 月到风来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译文】

  机心止息的时候就会有明月清风到来,没必要沉沦苦海艰难人生;心胸旷远的地方自然无车马行过痕迹,何必要眷恋山林隐居生活。

  【注解】

  机息:机心止息,犹忘机,即忘掉世俗的机巧之心,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唐·戴叔伦 《将巡郴永途中作》诗:“机息知名误,形衰恨道贫。”

  人世:人生。见四○一【注解】

  心远:心情超逸,胸怀旷达。三国·魏·嵇康《琴赋》:“体清心远,邈难极兮。”旷远,豁达,心胸开阔。三国·魏·嵇康《琴赋》:“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

  车尘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宋·朱熹《卧龙庵记》:“余既惜其出于荒堙废壤之余,而又幸其深阻敻绝,非车尘马迹之所能到。”

  痼疾丘山:痼疾本义是经久难冶愈的病,此处痼疾形容特殊的喜好,比喻长期养成不易改变的癖好。《旧唐书·隐逸传·田游岩》:“高宗幸嵩山 ……谓曰:‘先生养道山中,比得佳否?’游岩曰:‘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清·唐甄 《潜书·格定》:“求胜求名,士之痼疾也。”丘山,山丘,山岳。《庄子·则阳》:“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此处泛指山林,即隐居生活。

  何须:犹何必,何用。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评语】

  心应外物而活动,此时的存心就不纯洁。心念的活动一休息,好像水在截止不流,心自然会澄清,心体也就清净洁白。心能常久保持清净洁白,「人生是苦海」的观念就不会存在了。只要这心远离尘世,优游于天地之间,处于繁华都市也不会感觉烦恼,不必为了排除心中障碍,特地入山休养。心是诸法之源,只要心不起杂念,外相就不会发生。我们对万事万物都要以心为主宰,不可因任何诸法空相转移心念,普通所说的“枉费心机”,意思是心不可以有机,因为有了心机就不纯洁了。说来也真奇怪,假如无心为善,常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奇趣,甚至连恶事也能得到周围环境的解脱。心机的有无,对于因果的关系很大。处世不必枉费心机,尽心任其自然就好。常言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可见心机的有无跟因果有很大关系。我们为人处世中不必枉费心机,凡事只要本心无邪,只要尽心尽力求其自然发展就可以了。人的行为也应真率求实。只要心地纯净,又何必求诸一种隐居山林的形式?只要自身道德高尚,又何苦求虚名以自扰呢?【注09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七•集韵》同文。句逗不一。

 四四五、万钟一发 存乎一心

  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译文】

  心胸旷达的人,则万钟奉禄犹如瓦罐;心胸狭隘的人,则一根发丝好似车轮。

  【注解】

  万钟:万钟形容极丰的俸禄。见三八一【注解】

  瓦缶:口小腹大的瓦器,古代用来装酒的瓦器,形容没价值的物品。唐·李商隐《行次西郊》诗:“浊酒盈瓦缶,烂谷堆荆囷。”

  一发:一根头发。晋·傅咸《栉赋》:“我嘉兹栉,恶乱好理,一发不顺,实以为耻。”比喻微小的事物或见解。《陈书·徐陵传》:“且据图刎首,愚者不为;运斧全身,庸流所鉴。何则?生轻一发,自重千钧。”

  【评语】

  俗语说:“宰相肚里能行船”是说一个人想要作大事必须心胸开阔。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对于万钟(古时一钟之量等于六斛四斗之量,十万石的大禄叫“食禄万钟”)的俸禄也像瓦罐一般,视黄金如粪土,会把万贯家财作为仗义行事的资本。古德说:“百万石之禄不过是世上的露水罢了。”这就是心胸宽大以万钟的厚禄,不过看成如石头瓦块一样轻微而不足道,这是达人的境界。至于“一发似车轮”的典故是:从前有一个木匠,因地做细小的事物太久了,甚至精神集中把一根头发看作和车轮一般大小。这是形容人心的狭小,物的大小是因人的心情而异,世间有一掷千金毫无吝色的人,也有把一分一角视同性命的人。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看作天那么大,在财产上也如守财奴那般可怜巴巴。心胸开阔的人必须具有豁达的人生观,以义作为取舍,仗义而疏财,但决不挥霍浪费。一个人的心胸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心胸豁达往往是成功事业的基础。所以孔子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四四六、以我转物 物勿役我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译文】

  没有清风明月鲜花杨柳不能成为自然,没有感情欲望嗜悦喜好不能成为心体。只能以我为中心扭转万物,不能以物为中心奴役自己,这样嗜好欲望难道不是上天玄机,那世俗情欲就是理想境界了。

  【注解】

  风月:指清风明月。见一四七【注解】

  花柳:花和柳。见一四○【注解】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见四三八【注解】

  嗜好:喜好,特殊的爱好。见二○七【注解】。嗜悦,喜好。明·陈子龙《妒妇赋》:“夫嗜悦美好,憎厌颓丑,凡人之情也。”喜好,喜欢;爱好。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人性固不能无喜好。”

  以我转物:以自我为中心,将一切外物自由自在的运用。见三六四【注解】

  以物役我:以物为中心,而人成了物的奴隶为物所驱使。见三六四【注解】

  嗜欲:嗜好与欲望。见二五六【注解】

  天机:天然的妙机,天的机密。多比喻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见○一○【注解】

  【评语】

  天地间如果没有春天的万紫千红,没有夏天的清风明月,天地就变成了寂寞不堪,也显不出造化之妙了。人间如无七情六欲和一切嗜好,人就干燥而无味,一如枯木顽石,不成为人的心体了。如果人能善为转物,不使物来转我,则一切情欲嗜好皆天机,尘世之情也可以化为理想的妙境了。佛家主张人要控制欲望,儒家主张人在合乎清理法原则下满足欲望。这里作者是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的学者,可见他所单:“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是根据儒家思想承认人可以在合乎清理法原则下满足欲望,否则就变成一个无情无欲不成心体的人,也就是变成一个没有七情六欲的植物人,跟佛家的“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是相同的。当然,空洞地谈控制欲望,不如现实地承认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只要合情合理,就应当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否则,人何以图生存?没有生存就没有修省,而“以我转物”就是要求人应当不断修养自己,不应成为物欲的奴隶,而应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对物欲的贪念,通过道德自律来使外物服务于我。

四四七、处处真境 物物真机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译文】

  人的心灵大多从浮动处失去纯真,倘若一切杂念不产生,心底澄澈平静端坐;云彩兴起就想悠闲地共同离去,雨点滴落犹如清冷中心地清醒,飞鸟啼鸣犹如喜悦中有所领会,花儿飘落犹如潇爽地自在得意。什么地方没有真正妙境,什么事物没有真正玄机。

  【注解】

  澄然:澄,〈形〉本义水静而清。《集韵》:“澄,水清定也。”《增韵》:“澄,水静而清也。”静,宁静。方孝儒《静斋记》:“公退则敛膝澄坐以养心。” 然,〈助〉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唐·柳宗元《三戒》:“庞然大物也。”澄然也就是心无杂念。

  静坐:平静地端坐。唐·王昌龄《宴南亭》诗:“楚客共闲饮,静坐金管阕。”排除杂念,闭目安坐,学道学佛的人一种修养方法。《朱子语类》卷十一:“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 亦教人静坐。始学工夫,须是静坐。”

  云兴:云起。南朝·陈后主《五言画堂良夜履长在节歌管赋诗迾筵命酒十韵成篇》:“云兴四山霾,风动万籁答。”趁时奋起。晋·陆机《辨亡论上》:“于时云兴之将带州,飙起之师跨邑。”

  而:〈动〉如,好象。《吕氏春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悠然:闲适貌;淡泊貌。见○六九【注解】

  雨滴:以滴的形式下落的水,特别是指从云中下落的雨点。

  冷然:形容超脱、冷淡的神情。宋·苏轼《叶涛致远见和二首复次其韵》:“永谢汤火厄,冷然超无方。”轻妙的样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王褒构采,以密巧为致,附声测貌,冷然可观。”一本作“泠然”。清冷,指人的风神俊秀或心地清洁。南朝·梁武帝《净业赋》:“心清冷其若冰,志皎洁其如云。”

  欣然:喜悦貌。宋·杨万里《芭蕉雨》诗:“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

潇然:清幽寂静貌。唐·牟融《题朱庆馀闲居》诗之三:“闲客幽栖处,潇然一草庐。”脱俗不羁貌。明·陈所闻《驻马听·飞来峰》曲:“安得潇然遗世,把烟霞抟弄。”潇爽,豁达,豪放不拘。宋·周密《齐东野语·子固类元章》:“(赵子固)襟度潇爽,有六朝诸贤风气。”

 

  真境:道教之地。亦指仙境。见二三九【注解】

  真机:玄妙之理;秘要。见四○七【注解】

  【评语】

  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事物到处都是,关键就在于人能不能去发掘和领略,人心的真体,不论凡夫和圣人都是相同的,凡夫只因一念之差而丧失一真体,当一念不生之时,善恶邪正的尘埃都起不来,宛如池水一般澄清宁静。只要使心能保持如此澄清宁静,周围生活中的一切都足以引出无限佳趣。则见物听物,全都能显露出自然的妙用。见到天边云彩的飘浮,就悠然兴起离尘出俗之感;听见雨声淅沥而万念寂静,心地清醒;听到鸟啼,欣然而心有领会之处;看花儿落了则潇然而心有自得。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无往而不是真如的境界。生活就这么怪,以凡人而言,强求的东西往往带来烦恼却还得不到。“听其自然,心里不想耳中不听的东西有时送上门,送来了也不会喜得乐不可支,没有也依然平静如水,这样的生活总是令人愉快的。

  【注09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六•集景》有“云收便悠然共游,雨滴便冷然俱清;鸟啼便欣然有会,花落便洒然有得。”句。

 四四八、风迹月影 过而不留

  耳根似飙谷投响,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着,则物我两忘。

  【译文】

  耳朵好似飙风吹过山谷投递声响,只是经过毫不羁留,这样是是非非全都谢除;心境犹如月亮映入水池浸染月色,只是空虚并不着实,这样外物自我两者忘记。

  【注解】

  耳根:耳朵的根部。亦指耳朵。唐·白居易《琴酒》诗:“耳根得所琴初畅,心地忘机酒半酣。”佛家语,佛家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耳根为六根之一,耳对于声境而生耳识(识就是判别的意思)。《楞严经》卷三:“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唐·雍陶《安国寺赠广宣上人》诗:“今来合掌听师语,一似敲冰清耳根。”

  飙谷:飙,〈名〉本义暴风。《说文》:“飙,扶摇风也。”按,回风暴起,从下而上。是自下急上的风暴。谷〈名〉本义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飙谷是大风吹过山谷。

  心境:佛教语,指意识与外物。见○○五【注解】犹心意。《红楼梦》第三三回:“这琪官随机应答,谨慎老成,甚合我老人家的心境。”

  月池浸色:月池,月光所照之池。南朝·齐·谢朓《别王丞僧孺诗》:“花树杂为锦,月池皎如练。”月池浸色,即月光所照之池浸染月色。

  空:〈形〉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广韵》:“空,空虚。”空虚,空无;不充实。《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

  着:〈形〉本义明显,显着,突出。《小尔雅》:“着,明也。”“着”的繁体字。着实,实际的(事物);真实的(情况)。《朱子语类》卷六五:“问:‘自一阴一阳见,一阴一阳又各生一阴一阳之象,以图言之,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节节推去,固容易见。就天地间着实处,如何验得?’”

  物我:彼此,外物与自我。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张绰〈杂述〉》:“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

  两忘:两者一起忘记。见四一○【注解】

  【评语】

  佛教所说的六根清净,不单是指耳不听恶声,也包括心不想恶事在内,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两忘是使物我相对关系不复存在,这时绝对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现。这就是“风来竹疏,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的意境。因为心灵也就自然随之空明。“耳根似飙谷投响”只是“心境如月池浸色”的初步工夫。可见想要提高人生境界,必须除去感官的诱惑,也就是要作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程度才能行。按现代人的看法,绝对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点不受外物的感染,否则何以判断是否反映外物了呢?但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意志缎炼,控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排除私心杂念,建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却是完全可能的。

  【注09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四四九、世间皆乐 苦自心生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译文】

  世俗之人被荣誉利禄缠绕束缚,动辄就说:“俗尘世间是苦难海洋。”不知道浮云洁白山谷青翠,江川贯行岩石耸立,花草迎春鸟鹊歌笑,山谷应答樵夫讴歌,人间也不尽是尘嚣,世海也不尽是苦难,那是自己落入尘嚣辛苦自己的心而已。

  【注解】

  荣利:功名(荣誉)利禄。《吕氏春秋·用民》:“为民纪纲者何也?欲也,恶也。何欲何恶?欲荣利,恶辱害。”

  缠缚:缠绕束缚。见三六五【注解】

  尘世:佛教、道教等指人世间,现实世界,犹言人间;俗世。唐·元稹《度门寺》诗:“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川行:川,〈名〉本义河流。《说文》:“川,贯川通流水也。”按,象水直达之形。江川,江河,河流。《三国志·吴志·甘宁传》:“南 荆 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行,〈动〉本义走路,行走。《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广雅》:“行,往也。”流动,流通。晋· 陆云《九愍·修身》:“背夏首以窘逝兮,沂行川而永叹。”贯行,水畅通而行。清·袁枚《太傅鄂文端公行略》:“督三省时,疏一切水道:滇之昆明、海口,黔之磁硐、八达,粤之杨林诸河,俱宣流贯行,商贾麕至。”

  谷答椎讴:谷答,是指山谷间的回音,樵是樵夫,讴,齐声同唱,谷答樵讴,是说樵夫一边砍柴一边唱歌,山谷回音以应答。

  【评语】

  利欲心过重的人,一旦达不到目的或者一切失败了,就抱怨世间是多苦与多忧。利欲心恬淡的人,他们的眼中所看到世界,处处都是快乐。“知足常乐”就是这种道理。大自然的风景确实值得欣赏,像那白云青山、溪流泉石、花迎鸟鸣等大自然的景色,是忙于功名利欲的人,不曾去注意欣赏也没有工夫留连,他们心中感觉不到自然环境的快乐。人的心情不同,但山川依旧,景色依然。假如人自己不为物欲情欲所困扰,自己能看开名利,又怎能不见山川,不见美景呢?同理,世间本来就没什么苦乐可言,一切苦乐皆由人心不足所产主。至于万物的相生相杀,也都是由因果循环所产生的幻想,因此人们如果能去除一切功名利禄与荣辱观念,以世尘为仙境,以苦海为乐园,那天地间到处都是天堂。好名之人必为虚名所苦,重利之人必为贪利所困。好名重利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性中最脆弱的一环,世人不要太积极于名利,以角作茧自缚。所谓的苦海固然有物累,但人心不足贪图不止是堕入苦海的主要原因。生活的苦、条件之艰可以通过多方的努力来解决,但内心的苦、行动之艰却需要自己努力跳出物欲,少求名利才可以解脱。

 四五○、体任自然 不染世法

  山肴不受世间灌溉,野禽不受世间豢养,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译文】

  山间菜肴不必接受人世间的浇灌施肥,野生鸟禽不必接受人世间的饲养照料,它们的味道香馥而且芳洌。我们能够不被世俗法则所玷污沾染,他的气息不就有迥然不同的区别了吗!

  【注解】

  山肴:肴本指荤菜,如鱼肉熟而可食都叫肴。用山间猎得的鸟兽做成的菜。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此处的山肴似指香茹、木耳、竹笋等山产。

  世间:人世间;世界上。《百喻经·观作瓶喻》:“诸佛大龙出,雷音徧世间。”

  灌溉:浇灌;滋润。《汉书·沟洫志》:“可各顺从其性,毋复灌溉。”

  野禽:指野生的鸟。汉·路乔如《鹤赋》:“故知野禽野性,未脱笼樊。” 泛指野生的鸟兽。《汉书·蒯通传》:“语曰:‘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

  豢养:喂养;驯养。见○一一【注解】

  冽:〈形〉寒冷。亦作“洌”。《诗·小雅·大东》:“有冽氿泉,无浸获薪。”清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芳洌,亦作“芳冽”。芳香而清醇。宋·王沂孙《解连环·橄榄》词:“把孤花细嚼,时咽芳冽。断味惜、回涩余甘,似重省家山,旧游风月。”

  吾人:犹我辈,我们。见三七三【注解】

  世法:世人的典笵,社会沿用的习惯常规。汉桓宽《盐铁论·相刺》:“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指人事上的交际应酬。宋·戴复古《有感》诗:“老子生来世法疎,白头思欲把犂鉏。”对出世法而言,佛教把世间一切生灭无常的事物都叫作世法。《西湖佳话·南屏醉迹》:“况真不真,假不假,世法难看。”

  臭味:本义臭恶之气味。《周礼·天官·内饔》“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 汉·郑玄注:“腥臊膻香可食者,是别其不可食者,则所谓者皆臭味也。”这里指气味。汉·仲长统《昌言下》:“性类纯美,臭味芬香,孰有如此乎?”泛指气息。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如近日蜀本《东都故事·赵普传》与正史迥然如两人,正史几可废。”

  【评语】

  山珍野味在大自然中生长,其味美而珍,一切都顺乎自然发展,无须人工培植,可见人工远不如自然,也就是人永远无法巧夺天工。此理来喻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的,即一个不受世俗点染的人总得有不与世俗相处的条件才可能,不受世俗点染便少有世俗的许多欲念而纯朴真厚。但是,并不是因此说凡于野山林生长因其与世隔绝就好;也不能因为少有而肯定,不能因为要不受世俗感染便否认后天教育的职能。这里作者仅做个比喻,强调人贵自然,本性纯朴,心地纯真,和世俗人相比他们厚重可亲。以人的品格来说,如果我心不被世俗污染,品格自然高尚,不就没有世俗的污秽气息了!

 四五一、减繁增静 安乐之基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

  【译文】

  人的一生能减少节省一些就超凡脱俗一些。比如,交际应酬减少就能避免纷乱骚扰,言辞话语减少就能减少过失罪咎,思索考虑减少就不必耗费精力神志,聪慧明了减少就可以完好纯真本性。那些不去寻求逐日减少反而追求每日增加的人,就真正束缚压制了这一生了!

  【注解】

  交游:朋友。交际;结交朋友。见二○五【注解】

纷扰:动乱,混乱,纷乱骚扰。见○○六【注解】

 

  寡:〈动〉本义古代妇人丧夫,男子无妻或丧偶,都叫寡。《小尔雅·广义》:“凡无妻无夫通谓之寡。”减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轻则寡谋。”

  愆尤:过失,罪咎。见○六九【注解】

   思虑:思索考虑。《楚辞·九章·悲回风》:“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清·黄遵宪《杂感》诗:“从古祸患来,每在思虑外。”犹心智,心思。《墨子·公孟》:“身体强良,思虑徇通。”

  混沌:指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原始状态,在此指人的本性,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见三○五【注解】

  桎梏:刑具。脚镣手铐。见四一四【注解】

  【评语】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是作者根据老庄思想的立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了。所谓“混沌”在《庄子》一书有一则关于“混沌”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说有一个名叫混沌的人,本来既无眼睛也无耳朵,后来神给他穿通了耳目,按道理说他应该喜欢这个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谁知他有了耳目之后却很快就死了。当然人生在世不可能不恩,但一定要减繁增静才对。为人处世固然需要小心谨慎,凡事三思,小心撑得万年船,不过切忌思之极点,便会杞人忧天。另一方面可以从修身来理解,这就是告诉人们,有耳目有见闻就会产生很多欲念,有了欲念就会丧失纯真的本性。聪明固然是造物者的一大恩赐,但是如果聪明伶俐过度,反而会危害到本身的生存,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了。所以,混沌蒙眬的人反而是安全的,能够减少一分聪明就可以完成一分混沌。这些说法在现代是谁也不会向这方面去做的。总之,事物做得十分过分,就成了祸患的根本。凡事最好是达到了八分就要回顾一下,这是老子、庄子的遁世之道。然而,一般人却持着相反的主张,不但不求交游言语、思虑聪明等等减省,反而求其日日增加。这无疑是桎梏了自己的生命,使它陷入不自由的痛苦之中,是极为可哀的事。

 四五二、口耳嗜欲 但求真趣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译文】

  饮茶不要求精制而且茶壶也不要燥涸;喝洒不要求辛冽而且洒樽也不能罄空。朴素的琴没有琴弦而经常抚弄;短小的笛没有腔调而自我舒适。纵然难以超出逾越伏羲皇帝,也可以匹敌俦侣嵇康阮籍。

  【注解】

  燥:〈形〉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说文》:“燥,干也。”燥涸,干涸。《晋书·庾翼传》:“又山南诸城,每至秋冬,水多燥涸,运漕用功,实为艰阻。”

  冽:〈形〉清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辛冽,浓烈清醇。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京师贵家多以酴醾渍酒,独有芬香而已。近年方以榠樝花悬酒中,不惟馥郁可爱,又能使酒味辛冽。”

  樽:〈名〉本义盛酒器,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樽。”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汉·秦嘉《留郡赠妇诗》之三:“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素琴无弦,用“无弦琴”之典故。《晋书·隐逸传·陶潜》:“(陶潜)性不能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陶渊明有一张没有弦的琴,常抚弄寄意。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后用以为典,有闲适归隐之意。《晋书·陶潜传》:陶渊明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短笛:古横吹管乐器,竹制。《晋书·律历志上》:“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短笛无腔,乃用宋·雷震《村晚》诗:“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侵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池塘水满,芳草凄凄,夕阳西下,百鸟归林,牧童晚归,横笛漫吹,一幅悠闲自得的田园风光的意境。

  自适: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庄子·骈拇》:“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羲皇:为上古时代的皇帝,名伏羲,又称伏羲氏、庖羲氏、庖牺氏、宓牺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政权的首任帝皇。在位起讫公元前7724—前7707年。生卒年:公元前7774—前7707年。出生地:仇池(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西南)。立都:榆中(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年号:罗奉元年(丁丑,前7724年)。

  匹俦:配得上的;比得上的。晋·陶潜 《游斜川》诗:“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逯钦立注:“无匹俦,没有配得上的。”同类。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匹敌,相比,相当,对等。《左传·成公二年》:“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指彼此相当的人。明·彭士望《冬心》诗:“敢遂薄高曾,自矜无匹敌。”俦侣,伴侣,朋辈。三国·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一:“徘徊恋俦侣,慷慨高山陂。”

  嵇阮:嵇是嵇康,字叔夜,资性高迈不群,官拜中散大夫不就,常弹琴咏诗以自娱。阮籍,字嗣宗,好老庄,嗜酒善琴,对俗士以白眼而待。

  【评语】

  想要求得精制的茶、香冽的酒,不但价钱贵而且极为难得。茶不求精而壶亦不干,是说得到不断的常饮。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是说得到了有酒盈樽的趣味。素琴是不加装饰而没有上弦的琴,只要能领会其中的趣味,也可以常常调弄五音六律。短笛虽然没有腔调,要自己过意的话,也可以自乐其趣。所以,茶酒和琴笛不管外形如何,只要能了解其中真趣而领会此中的乐趣,那为人处世的人品和人生境界自然会得到无限提升。古代有根多沉浸于山不田无的诗人,陶渊明是位旷代雅士,他经常靠北窗高卧,在和风吹拂下抚无弦琴消遣。并自称“羲皇上人”,意思是说他生活在比伏羲还要古老的时代。嵇康和阮籍都是竹林七贤中人,这些人处林泉之下,或自得敦乐,或漫议朝政,不与俗人往还,沉湎山林金樽。身处大自然的清静中,便可以体验大自然的真趣,故对茶琴酒等雅物,不管外形怎样,只求其中趣昧。羲皇是上古时代的天子伏羲神农黄帝三个人,有的人把这三人称之为三皇;羲皇上人是说比伏羲皇帝还要古老的时代。嵇阮是晋朝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二人,嵇康善于操琴,阮籍好酒,匹俦之意是可以和他二人匹敌的意思。陶渊明自比为羲皇上人过着太古自由安逸的生活,现在所说的是虽然不能超越羲皇,但也可达到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等人高尚的境界。

四五三、居安思危 处乱思治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态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译文】

  处于卑微然后知道攀登高处的行为危险,处在晦暗然后知道面向光明的状态明显;执守清静然后知道喜好活动的过于辛劳,养晦沉默然后知道多言多语的行为躁妄。

  【注解】

  居卑:处于卑微地位。晋·葛洪《抱朴子·行品》:“每居卑而推功,虽处泰而滋恭者,谦人也。”

  登高: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桓温参军张望有《七日登高》诗,韩退之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

  而后:连词,然后。《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处晦:晦,〈形〉昏暗。《国语·鲁语》:“晦而休。”注:“冥也。”处晦,处在昏暗无光的地方。

  霭:云层聚集处叫霭。此处当显现、显露用。

  躁:〈形〉急,疾。《说文》:“躁,疾也。”不安静、急促。《管子·心术》:“躁者不静。”浮躁,不专一。《周书·谥法》:“好变动民曰躁。”躁妄,急躁轻率。明·唐顺之《与曹子泰评事》:“若无此事而先言之,则为躁妄;若有此事而后言,则又无及。”

  守静:保持清静,无所企求。语出《老子》:“致虚极,守静笃。” 河上公注:“守清静,行笃厚。”守,执守,持守;坚持。《参同契》卷下:“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平。”

  养默:养,〈动〉本义饲养。《说文》:“养,供养也。”养晦,谓隐居匿迹。语本《诗·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默,〈形〉闭口不说话。《书·说命》:“恭默思道。”

  多言:犹言好讲闲话,多说。《诗·郑风·将仲子》:“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评语】

  这是卑尊、晦明、静动、默躁的对比,强调的是人有所作为时应学会多向思维,也就是善于站在其相反一面来观察人生,对人生的体验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得意忘形,被物欲权欲迷惑而不自觉,自然不知处境的危险。一旦去其地位,改立在低下的地面时看见原来的高位,就明白高处的危难,无异是一陷阱,就不由自主的感到惊心动魄了。居暗处成了习惯,光明世界的事只能由想象得知,想象却非事实。但由暗处所看到的光明,比由光明处所看到的光明更加清楚。人的体验往往是在对比之中才更加深刻。因此人们立身社会,在社会上活动,在得意之时往往把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可是一旦脱离社会,归隐家园,闲居隐世,谢绝交际,不愿应酬,就知道当时的活动原属辛苦徒劳,扰攘一世,奔波劳碌一生所得的究竟是什么呢?有何益处。与人谈话时不感其牢骚可厌,等到独自沉默反省,便知道牢骚多言无益。这就是“云中不见云”、“臭处不知臭”。很多事是不能造作和强求的,因为体验太少,思路不清。这也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见只有站在不同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所以思考时要作面面观,要想做一番事业,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思维,有丰富的体验,思考问题能够由此及彼,由近思远。而从做人来看,不可因一时的荣辱明暗而自我封闭,过分地自卑或自傲。我们有善、恶,有真、愚,有清、暗,但不自知;知能撇开主见,置身客观立场,立即可以看到自己所做的是什么。因而我们要想成功伟大事业,应时时离开主观的立场,客观而审慎地反省,并深思熟虑才好。

 四五四、放得心下 脱凡入圣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译文】

  放得下功名富贵的心念,就可以脱离凡俗尘世,放得下道德仁义的心意,才可以进入圣贤境界。

  【注解】

  脱凡:脱离凡俗。明·李东阳 《拟杨文懿公谥议》:“及播而为纪述制作之文,奇耸健拔,脱凡化腐。”

  入圣:谓达到高超玄妙的境界。唐·齐己《读〈阴符经〉》诗:“清虚可保升云易,嗜欲终知入圣难。”

  【评语】

  功成名遂,富贵荣达,是人人希求的。具此向上心,便要奋斗,不断增进自己的学识,不但有益自己,也有益别人,更有益于国家。寻求致富要在合法的范畴,有了钱财,可以为自己的作为打基础,为社会的公益做贡献,这是好事;希冀得到权力应通过业绩来升迁,有了权力,能够为国为民也是好事;故求功名富贵本是善事。如果为求取功名利禄不择手段,以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去钻营以求达到目的,于是在无形中就发生了质变,成了功名富贵的奴隶,岂不可悲可叹!故为人不要在功名富贵上用死心,要一心存善念,一身行善事,一切不可因小而失大,眼光要远,不要坐井观天,成为野心的奴隶。所以一个人要在平凡中奋斗,不可太热衷于功名富贵。同理,仁义道德也非常重要,如果人置仁义道德于不顾,那就跟一个不通人性的禽兽相同。但是太过热衷于仁义道德,满口仁义道德,心却被仁义道德所囚系,急着想做一个人人赞美的道德君子,可事实上却无此修养,没有敦品励行的毅力,于是不惜戴上假面具,就成了伪君子。脱了面具就是男盗女娼,这样的“伪君子”,最坏不过了。或者把道德当教条,成了教条的奴隶同样是不可取的。真正有道德的人绝不空口说谎话,凡事都以实际行为去表现,永不挂羊头卖狗肉的自欺欺人。我们必须努力放下虚假之心,做真正“仁心”之事,然后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只有胸怀开阔者才能冲破教条牢笼创造大功业。做人要有原则、要有灵活性,不能极端化。

 四五五、吉人安祥 恶人杀气

  吉人无论作用安祥,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狠戾,即声音笑语浑是杀机。

  【译文】

  善良的人不论作为用心都是安详祥顺,即使睡梦中心神灵魂也无不是祥和气息;凶恶的人不论行为做事都是凶狠暴戾,即使谈笑中声气口音也全都杀人心机。

  【注解】

  吉人:善良的人。《易·系辞下》:“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指有福之人。 唐 司空图《丙午岁旦》诗:“多虑无成事,空休是吉人。”

作用:作为,行为。《魏书·孙绍传》:“治乖人理,虽合必离;作用失机,虽成必败。”指用心、用意。清·王筠《菉友肊说》:“比较《左传》‘投诸四夷,以御魑魅’,尤见圣人作用。”

 

  安祥:安详,稳重。明·唐顺之《彭翠岩处士墓表》:“处士有子澄始举于乡,今为永州府推官。配晏孺人,状以为安祥雍肃,能助处士之不逮者也。”安详,稳重,从容。汉·蔡邕《荐边文礼书》:“口辩辞长,而节之以礼度。安详审固,守持内定。”祥顺,善良温顺。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及长好学,孝敬祥顺。”

  梦寐神魂:梦寐,谓睡梦。《后汉书·郎顗传》:“此诚臣顗区区之念,夙夜梦寐,尽心所计。”神魂,灵魂,心神。南朝·宋·鲍照《梦归乡》诗:“惊起空叹息,恍惚神魂飞。”梦寐神魂指睡梦中的神情。

  和气: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见一七九【注解】

  声音笑语:声音,指说话的声气和口音。《孟子·告子下》:“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宋·苏轼《东坡志林·辨附语》:“世有附语者,多婢妾贱人,否则衰病不久当死者也,其声音举止,皆类死者。”笑语,谈笑,说笑。唐·贾岛《喜雍陶至》诗:“今朝笑语同,几日百忧中。”玩笑的话。唐·韩愈《许国公神道碑铭》:“公与人有畛域,不为戏狎,人得一笑语,重于金帛之赐。”

  浑是杀机:浑,〈副〉全,都,皆。杀机,致死之道。欲加杀害之心。见○六三【注解】

  【评语】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人的个性可以表现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想伪装是很难的,是不会长久的。大凡一个遵守礼法的人,由于他的内心毫无邪念,所以言行显得善良,每个人都觉得他和蔼可亲。由于心地善良,不论处在任何时候,都能散发出一种安祥之气;反之一个生性残暴的人,不论处于何时,总会令人感到一种恐怖之气。因为这种人时时想着算计别人,占有其它。可见一个人是善是恶,能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察觉,即使在梦中也显出各自的心性。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在工作中必须善于识人才对。君子善人,因福德甚足,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都显得和气,显得容易亲近。就是睡眠时,他的灵魂似乎也是那样和气。“吉人天相”,善良的人,修养好、道德高,天也庇佑。恶人便大不相同。恶人凶狠暴躁,狂虐放肆的言行不知不觉就露出来了。他的笑声言话,也使人不寒而栗,因为里面充满了杀机,杀气腾腾!其实,这样的人又怎能有好的结果呢。

  【注09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无“无论作用,无论行事”八字。

四五六、中和为福 偏激为灾

  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译文】

  急躁性情的人烈火炽热,遇到物体就要焚烧;缺少恩惠的人冰水清冷,每逢物体必定肃杀。顽固呆板的人,犹如死寂池水腐朽树木,生存机能已经断绝,这种人都很难建立功勋事业来昌延幸福祉祥。

  【注解】

  中和:不偏不倚叫中,不刚不柔叫和。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偏激:思想、主张、言论等过火,有失平允。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诗宗唐音》:“刘后村则云:‘宋诗突过唐人。’斯言亦未免偏激。”

  寡恩:缺少恩惠。《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凝滞固执:凝滞,拘泥,粘滞,停止流动。宋·陈善《扪虱新话·刘道原能自攻其过》:“况古非今,不达时变,凝滞少断,劳而无功。”比喻人的性情古板。固执,坚持己见,不肯变通。宋·王明清《摭青杂说》:“汝自意如此,吾岂可固执,但后去或有不是处,不干我事。” 比喻人的顽固不化。

  死水腐木:死水,滞积而不流动的水。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地葆》:“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腐木,腐烂的树木或木材。《汉书·刘辅传》:“里语曰: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

  功业:功勋事业。晋·刘琨《重赠卢谌》诗:“功业犹未建,夕阳忽西流。” 指工作的成绩、成果。《管子·山国轨》:“曰某乡女胜事者,终岁绩,其功业若干?以功业直时而櫎之,终岁,人己衣被之后,余衣若干?”

  延:〈动〉《说文》:“延,长行也。”按,字亦作“蜒”。延续。汉·贾谊《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国家无事。” 昌延,兴旺不衰。唐玄宗《惟此温泉是称愈疾岂予独受其福》诗:“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

  福祉:幸福;福利。见二五○【注解】

  【评语】

  要想做一番事业,就必须认清人的个性。每人有自己的性格,世间有三种人就很难与之共事:性情急躁而慌慌张张的人,刻薄寡恩而无情无义的人,顽固不化而固执己见的人,都难以相处,性情急躁的人对于任何事都缺乏全面考虑,完全听赁自己的浮躁之气去作,毫无沉着稳重之谋;他的个性好像一团烈火,遇事好生气,事后求原谅,即使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不久也会破坏无遗自毁前程。刻薄无情的人,或许有一副冷静的头脑,但是他心是冰冷而寒酷的,对人对事冷酷无情,人们见到这种人就觉得不寒而栗,与别人很难建立起信任,他在事业上很难有什么建树。顽固不化的人,遇到事丝毫不讲究通融变化,凡事没有商量的余地,一点也不能让人,他们的心性就宛如死水朽木毫无生气,认定一样东西,不管对错坚到底;自以为是坚持原则,实际上是在坏事,所以这种人根本谈不上创造性,一切事业只有退步而无进展。如果和以上的三种人去协力同心建功立业,可以断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恐怕本身的幸福也得牺牲在里面,更不会有什么悠久绵长的希望。要寻求事业上的合作者,必须是志同道合,能知人容人用人的人。

四五七、持身勿轻 用意勿重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译文】

  品德高尚的读书人,把持心身不可以有所轻视,一旦轻视事物就会来困扰我,这样就没有了悠然闲适镇静安定的趣味;用心立意不可以过于慎重,过于慎重我就被事物所拘泥,这样就没有了潇然洒脱灵活泼辣的生机。

  【注解】

  持身:对自身言行的把握,要求自己。也就是立身,修身。见○四四【注解】

  轻:〈动〉轻视,不重视。清·刘开《问说》轻之而屑间焉。轻视,小看,不重视。晋·王嘉《拾遗记·魏》:“时乐浪献虎,文如锦斑,以铁为槛,枭殷之徒,莫敢轻视。”

  挠:《说文》:“挠,扰也。”扰乱,困扰。

  悠闲镇定:悠然,闲适貌;淡泊貌。明·张居正《送毛青城谪滇南》诗:“浮名看自薄,谪宦转悠然。”闲适,清闲安逸,优游自在。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镇静,持重,沉静。《国语·晋语七》:“黡也果敢,无忌镇静。”韦昭注:“镇,重也;静,安也。”安定,平静稳定。明·唐顺之《故礼部左侍郎薛瑄从祀议》:“臣闻众心安定而成俗,俗必有尚,众志鼓舞而成尚,尚必有倡,倡之者始之也。”

  用意:犹立意。汉·陆贾《新语·道基》:“伎巧横出,用意各殊。”谓用心研究或处理问题。见一○七【注解】

  重:〈形〉《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言行不轻率,庄重,慎重。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存之欲其重”。

  泥:〈动〉阻塞,阻滞。《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拘泥于,拘执,不变通。《二刻拍案惊奇》:“总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

  潇洒活泼:潇然,清幽寂静貌。唐·牟融《题朱庆馀闲居》诗之三:“闲客幽栖处,潇然一草庐。”脱俗不羁貌。明·陈所闻《驻马听·飞来峰》曲:“安得潇然遗世,把烟霞抟弄。”洒脱,潇洒脱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我看逸云那人洒脱得很。”自由不拘。明·徐渭《读龙惕书》:“将清浄者喜其无情,圆活者忘其诡随,遂非者假口洒脱,而放肆者遂至于无忌惮。”灵活,敏捷;不呆板。《三侠五义》第九八回:“正是侠客的行藏,一味的巧妙灵活;决不是卤莽灭裂、好勇斗狠那一番的行为。”善于应变,不拘泥。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对偶语出于《诗》、赋,然西汉、盛唐,皆以意为主,灵活不滞。”泼辣,有魄力。茅盾《路》五:“你们不是小姑娘,不要害羞,泼辣些,钻到群众中间去!”

  【评语】

  士君子无论对自己或对他人,都不可以马虎忽略,否则便被事物所控制,便受环境所阻挠,事事处于被动的地位,得不到悠闲安定,常常招出是非与烦恼。至于处世或做事方面,用意不可过于严重,凡事看得太严重,自己的身体被事物拘泥,便失掉自在的灵活运用,陷于呆板与冷酷了。这样的话又使事情执拗不通,在此轻重缓急之间,应当切实注意其中分量的加减,才不至于有过犹不及之虑。生活中,我们很钦佩那种在危急关头临阵不慌、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这种风度决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于后天的修持。持身不可轻,用意不可重,可以看作人的性格磨炼。轻重是相对的,一个人做事固然不可过于鲁莽,也不可考虑太多,否则势将什么大事也做不了,轻与重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这个道理。

四五八、盛极必衰 居安虑患

  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译文】

  衰落萧飒的景象就在兴盛丰满中,萌发生长的机缄就在凋零败落内。所以君子身处安宁环境应当花费一点心思用来忧虑祸患。身处变乱灾难应当百般忍耐以便图谋成功。

  【注解】

  衰飒:飒,本义是风吹落叶的声音,衰飒,衰落萧索。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阁臣典试》:“吴崇仁以次辅领春闱,而假元之事起,狼狈去国,为天下笑,真所谓盛满之后,必有衰飒也。”颓废失落。清·恽敬《与来卿书》:“进取宜缓,不宜因难进而衰飒。”萧飒,萧条冷落。唐·杜甫《相从歌赠严二别驾》:“成都乱罢气萧飒,浣花草堂亦何有。”稀疏,凄凉。宋·陆游《独立》诗:“白髯萧飒一愚公,独立蒙蒙细雨中。”

  盛满:富足,殷实。《管子·形势解》:“地大国富,民众兵强,此盛满之国也。”满盈,盛极。见○五○【注解】。兴盛,兴旺发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两岸平地,有国名毗荼,佛法兴盛。”丰满,犹富足。《管子·轻重乙》:“其五谷丰满而不能理也,四流而归于天下。”

  发生:萌发,滋长。宋·欧阳修《春帖子词·皇帝阁》之四:“乾坤有信如符契,草木无知但发生。”指使萌发、滋长。《宣和遗事》前集:“天能发生万物,亦可肃杀万物。”犹发迹,交好运。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占得天地《否》卦。否者,闭塞也。其事不通。内有发生之意,先凶后吉。”

  机缄:关键因素,指运气的变化,见二二九【注解】

  零落:凋谢。《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衰颓败落。唐·杜甫《有叹》诗:“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

  居安:处于安宁的环境。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天子念致理之艰难,乐居安之闲暇,肇置三令节。”

  操一心:操心,所执持的心志。宋·司马光《皮公弼第二札子》:“盖言人操心不正者,虽有材能,无所用也。”劳神,费心料理,担心。《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操一心就是花费一点心思。

  虑患:忧虑祸患。宋·苏辙《历代论一·汉文帝》:“为天下虑患,而使好名贪利小丈夫制之,其不为鼌错者鲜矣!”

  百忍:多忍耐,百般忍耐。唐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由。公艺请纸笔,但书百馀"忍"字。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此也“百忍成金”的典故,形容忍耐的可贵。

  【评语】

  日月盈亏是自然规律,人生兴衰也是不断变化着的。《易经》提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就是说明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盛极必衰,,在旺盛圆满的景象当中就已经露出衰败凋谢的预兆。人的一生同样如此,“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当花开满园、芬芳香艳之际,就已经预示着落花满地萧飒寂寞的景况快到了。人在富贵荣耀到高峰的时候,就已经潜藏着衰败式微的远因在内了。《易经》里面“剥极必复”和“否极泰来”的道理,就是讲发生的机运,常是潜存在零落衰微之极里面。花草为霜雪的蹂躏而叶落枝枯,但等春天一到,又开始发芽生叶欣欣向荣了。人当贫困潦倒不堪,内中就要有时来运转的气象孕育发展,《易经》说“贞下起元,时穷则变”,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君子应居安思危,在安乐的时候绝不可放逸怠惰。应当时时存心戒惕,以防灾祸的发生。更要有处变不惊的勇气与临大节遇大难而不屈的精神,坚苦忍耐以图奋斗的成功。盛的时候应保持清醒,防患于未然;衰的时候不应自暴自弃。所以,意志、修养在盛在衰之时都应具备。

四五九、位盛危至 德高谤兴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

  【译文】

  爵号宫位不宜太过显盛,太过显盛就会处于危险状态;所能的事不应尽实毕力,尽实毕力就会处于衰落状态;品行道谊不宜太过清高,太过清高就会惹来毁谤中伤。

  【注解】

  爵位:指爵号,官位。见○二二【注解】

  盛:〈形〉旺盛,兴盛。《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盛大,隆重。 《礼记·中庸》:“官盛任使”。疏:“谓官之盛大。”大,高,显赫。唐·韩愈《师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显盛,显赫隆盛。汉·王充《论衡·定贤》:“据官爵之尊,望显盛之宠。”

  能事:所能之事。《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所擅长之事。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士有谋猷渊邃,术略入神,智周成败,思洞幽玄,才兼能事,神器无宜,而口不传心,笔不尽意,造次之接,不异凡庸。”

  尽毕:尽,〈形〉本义器物中空。《说文》:“尽,器中空也。”〈动〉竭,完,没有了。《广韵》:“尽,竭也,终也。”《小尔雅》:“尽,止也。”尽实,谓完全按照实情。《元典章·兵部一·正军》:“军马、粮料、衣装、盘缠、钞定,并仰本翼正官公同尽实给散,不得中间克减。”毕,〈动〉完毕,结束。《史记·项羽本纪》:“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毕力,尽力,全力,全部使出。《列子·汤问》:“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行谊:品行,道义。《汉书·董仲舒传》:“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道谊,道义。宋·戴复古《送侄孙汝白往东嘉》诗:“道谊无穷达,文章有是非。”

  【评语】

  任何事都有个度,所谓“官大担险,树大招风”“否极泰来”“物极必反”,都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人的爵禄官位不可以太高太盛,到了一定程度就必须急流勇退,否则很容易招惹出意外的敌人,使自己身陷危境之中,这乃是一种属于自然的天道。古代开国功臣大多被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能急流勇退。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最典型的例子是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帮刘邦打下天下后,结局都不相同,因此司马光才很感慨他说:“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其实,何止在做官上应知进退,其它事同样应知进退深浅。人和人只要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因利益之争,因嫉妒之心,因地位之悬,因才能之较都可能结仇生怨,故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对于自己得意的事物,不可以做得太过,太过则容易颓败,凡事得留余地想。日常的行为不可过于清高,过于清高的人就容易受人排斥,招来种种无谓的诽谤。古代的哲学主张中庸之道,无过犹不及之处。人能行中庸之道,则可大可久,持盈保泰,既不违天之道,亦不背地之理。顺乎人情,本乎天理则无往而不自得,无太盛太过,或过高过亢的弊病。

  【注09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同文。无“行谊”二句。

四六○、过归己任 功让他人

  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要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

  【译文】

  应当与人共同承担过失,不该与人共同享受功劳,共享功劳就会互相猜忌;可以与人共同忧患灾难,不要与人共同安逸快乐,安逸快乐就会互相仇视。

  【注解】

  患难:忧患灾难,谓艰险困苦的处境。见四二六【注解】

  安乐:安逸快乐。见二○九【注解】

  【评语】

  和别人共同担负过失的时候,那人必定喜悦。和别人共同分功的时候,那人必定发生嫉妒,所谓“利益在前,人所必争”。人对于争荣誉争报酬,千古以来不知道葬送了多少人的生命,毁坏了多少人的人格。如此看来,与人共患难易,共安乐则难了。从古到今,能够同享安乐共受富贵的例子不多,倒是兄弟相煎,君臣猜杀,父子干戈的例子俯拾皆是。争杀的原因大都为富贵、安乐而相仇。想想人生在世,不过短短数十寒暑,争名夺利的结果,到头来也不过是黄土一堆而已。中国历史上最能证明这种“安乐则相仇”的例子,就是发生在越王勾践与功臣范蠡(范蠡,前517-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文种(文种,?—前467,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自觉功高,不听从范蠡劝告继续留下为臣,却被勾践不容,受赐剑自刎而死。)之间的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试之’。遂种自杀。”还有宋太祖赵匡胤,虽说也不能和功臣共安乐,但他却没有像汉高祖那样屠杀功臣,而是在杯酒谈笑之间解除宿将兵权,这不但显得赵匡胤知恩尽道,而且也比历代屠杀功臣的君主高明得多。谁都知道这个道理,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功名富贵恰似过眼云烟,偏偏是当局者迷,不到盖棺难以清醒。君王之于臣下尚且如此,一般人的彼此争名夺利不能共荣相安,更无足论了。人为什么只在患难之中才会团结呢?人在有过之时盼望别人的原谅,人在病中、在弱时盼望别人同情,可得势、强健时便忘乎所以。所以处人待世要勿争,争则陷入一种自寻的烦恼之中,不争则是与人相安的一种方式,而且欲为大事者连世俗之利都看不透,何谈追求。

四六一、回归自然 述古畅怀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门不如亲白屋;听街谈巷语,不如闻樵歌牧咏,谈今人失德过举,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译文】

  结交市井之人不如友善山野老翁,谒见朱门豪贵不如亲近白屋平民;道听街头谈论巷尾话语,不如见闻樵夫唱歌牧童吟咏;谈论今天人们错误言辞过失举动,不如讲述古代贤人嘉善言论懿美行为。

  【注解】

  市人:指集市或城中街道上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夫人姜氏归于齐,大归也。将行,哭而过市曰:‘天乎!仲为不道,杀适立庶。’市人皆哭。”指市井流俗之人。《新唐书·康承训传》:“勋军皆市人,嚣而狂,未阵即奔,相蹈藉死者四万。”泛指为生活名利而奔走之人。明·高启《晓凉》诗:“却喜闲身无事役,不须早逐市人行。”

  友:〈动〉结交,与…为友。顾炎武《日知录》:“古之高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友善,亲密友好。朱德《寄东北诸将》诗:“邻居友善长相问,仁里安康永莫移。”

  山翁:见一六九【注解】。此指隐居山林的老人。

  谒:〈动〉本义禀告,陈述。《说文》:“谒,白也。”《尔雅》:“谒,告也。”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增韵》:“谒,访也。”

  朱门:本指红色的大门,比喻富贵之家,杜甫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

  白屋:指不施采色、露出本材的房屋。一说,指以白茅覆盖的房屋。为古代平民所居。《汉书·王莽传上》:“开门延士,下及白屋。”颜师古注:“白屋,谓庶人以白茅覆屋者也。”指平民或寒士。《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昔周公旦父文兄武,九命作伯以尹华夏,犹挥沐吐餐,垂接白屋,故周道以隆,天下归德。” 李贤注:“白屋,匹夫也。”明·何景明《寿许司马》诗:“不屈朱门贵,能怜白屋贫。”

  街谈巷语: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闻:〈动〉本义听到。《说文》:“闻,知声也。”见闻,耳闻目睹。晋·葛洪《抱朴子·论仙》:“非得道者,安能见闻,而儒墨之家,知此不可以为训,故终不言其有焉。”

  樵歌牧咏:樵歌,樵夫唱的歌;牧咏,牧,牧童,咏,曼声长吟、歌唱,《说文》:“咏,歌也。或从口。”段注:“尧典曰:‘歌永言。’乐记曰:歌为之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失德过举:失德,过错,罪过,失误。《诗·小雅·伐木》:“民之失德,干糇以愆。”过举,错误的行为举动。见○○三【注解】。喻错误言辞和过失行为。

  嘉言懿行:嘉、懿: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尚书·大禹谟》:“若允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贤宁。”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嘉善,善良,美好。《大戴礼记·千乘》:“夫政以教百姓,百姓齐以嘉善,故蛊佞不生,此之谓良民。”懿美,美好,美善。《魏书·李彪传》:“先皇之茂猷圣达,今王之懿美洞鉴,准之前代,其听靡悔也。”

  【评语】

  由人的行为来看,在表面上好像是有利益,但在实际上则有伤道德,贻误终身的事情往往不少。市井上的人多半是生活浮华,举动轻薄,人在市井生活久了,难免会染上不良习气,不如去和山中隐退的老人谈心。出入官高位大的富贵之门,日子久了也难免沾染坏的习惯,趋向堕落生活,所以不如去和居住在茅屋的穷人相亲近,反而比较有益。听街头巷尾的传闻消息,使人动气,名利观念便萦回于心中不去,使情绪紊乱,如果能退居到田舍去听那些樵夫牧童的山歌之乐,心中就悠然自得。谈论批评现代人的言行得失,这也是于人有损于己无益的事。如果人把古圣先贤的立身处世,以及可歌可泣的事迹加以琢磨,于本身的增进学识、修养道德都有很大的帮助,何乐不为呢?发思古之幽情,入自然之怀抱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听渔翁樵夫歌,与世外高人交是雅士交人的一种追求。所谓修身养性:如果结交的是市井小人,所听的是追逐利益的俗事;如果整天奔走富贵豪门之家,听到的都是功名利禄的权势之争;假如经常谈论左邻右舍的是非,昨日今日的闲言,那么心难静,气不顺,神不宁,心则何安?反之,如果结交山中隐叟,所听到的是人间仙境的趣闻;亲近平民百姓,可以使人潜心寡欲;多听有些山歌民谣会使人心旷神怡;论述古人的嘉言懿行足可以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座右铭。人不能逃避世事,不承担社会责任,但为大事者必须要有超脱世俗的心境,才可能修身养德,才可能为一展大志不息奋斗。

四六二、勿昧所有 勿夸所有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戒。

  【译文】

  前人说:“抛弃自己家中无尽宝藏,效仿乞丐到处乞求施舍”又说:“暴富的乞丐不要夸耀财富,那个人家火灶里不冒炊烟?”上面这两句箴言,一句是说看不见自己所拥有的人,一句是说那夸耀自己所拥有的人,这些都是做学问的人必须彻底戒除的事。

  【注解】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出自明·王阳明(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之四》:“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意思是抛弃了自家用之不尽、取之不尽的宝藏,像乞丐那样挨门挨户的乞讨。这是一种非常可怜的迷失的状态。无尽藏,佛家语,是“无尽藏海”的简称,比喻无穷道德,此处有道德和财富的双重含意。《大乘义章》说:“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含之德,包含曰藏。”沿门持钵,原指僧、尼挨门向人求布施,后泛指到处乞求施舍。明·高攀龙《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若天分之我不承受,此家当,我却无分了,便至沿门持钵,仰息他人。”贫儿,乞丐。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枢密马知节言:‘贫儿乞匄,尽被开封府 赶出城外矣。’”

  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引自《颂古》卷一五《上方益颂》为了使学人直下承当,禅宗反复强调人人皆有佛性:“暴富乞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同时卷二有《无量寿颂》:“逆顺短长休要说,谁家屋里灶无烟?”卷二八有《虚堂愚颂》:“君看陌上二三月,那个枝头不带春?”卷二三《惠因净颂》:“那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

  箴:〈名〉本义缝衣用的工具,后作“针”。《礼记》:“衣裳破绽,纫箴请补缀。”文体的一种,以规戒为表达的主题。晋·陆机《文赋》:“箴顿挫而清壮。”箴铭(“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兼于规戒、褒赞的韵文。因其作用有相似之处,故后人多连称)。箴言,规谏劝戒之言。《书·盘庚上》:“相时憸民,犹胥顾于箴言。”曾运干正读:“箴言,箴谏之言也。”

  【评语】

  《佛学人门》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心就是佛,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应求诸内心而勿求诸物外。做人也是这样,人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而古圣先贤只在自己内心求道,使得修心养性的能力超人。可惜很多人不自知不自修,抛却自家无尽藏。做事做学问的人更要以不自夸不自满为戒,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视实质上的成效;不能妄想走捷径搞短频快,而忽视扎实刻苦的基础;不能总想着外力作用,而忘却自身努力的重要性。再者,一个心底善良的人,他的子孙所以会繁荣,这并不是一种玄虚的迷信说法,而是一种事理上的必然结果,因为身教言教的关系很重要,就因为父母的心底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也必然以善为出发点作为自己的言行规范,如此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自己的儿孙自然也学得心底善良,自然也都能创下一番事业。

四六三、信人己诚 疑人己诈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译文】

  信任他人的人,他人未必全是诚实的,自己就先独自诚实了;怀疑他人的人,他人未必全是虚诈的,自己就先成为虚诈了。

  【注解】

  信人:诚实的人。《孟子·尽心下》:“浩生不害 问曰:‘乐正子 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这里作信任别人解。

  疑人:怀疑他人。章炳麟《与许季茀书》:“若以他事为疑,棋已终局,同归于尽可知矣,又安用疑人为?”

  【评语】

  孔子最重视忠恕之道,而以诚待人就是合乎忠恕之道,所以孔子说:“尽己之谓忠,扒己及人之谓恕。”所谓“扒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淤人”的功夫。我正直就会认为他人也正直,我心不正就会怀疑他人也不正。因为诚最能感动人,甚至一个作奸犯科的歹徒,你只要以真诚相待,有时也能使他幡然悔悟不再为非作歹,反之你事事疑神疑鬼,即使是一个正人君子,也会被你弄得神经过敏,可见“一正避百邪,一邪毁百正”,不信任别人的人是成不了气候的。尤其是一个有创造大业雄心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必须出自真诚,也就是“疑人莫用,用人莫疑”,使大家精诚合作。诚信是传统的做人原则之一,真诚待人终究会感动别人。但是真诚待人不是见什么都把自己和盘托出,如果人人这样,社会责任法律义务谁来承担?故诚也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四六四、人情冷暖 原非奉我

  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译文】

  我尊贵他人就奉承我,是在奉承我的官位官服;我卑贱人们就侮慢我,是在侮慢我的布衣草鞋。那么原来不是奉承我,我为什么为此欣喜呢?原来不是侮慢我,我为什么为此愤怒呢?

  【注解】

  贵:〈形〉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说文》:“贵,物不贱也。”社会地位高。《广雅》:“贵,尊也。贵贱以物喻。犹尊卑以器喻。”尊贵,高贵。《南史·齐武帝诸子等传论》:“夫帝王子弟,生长尊贵,情伪之事,不经耳目,虽卓尔天悟,自得怀抱,孤寡为识,所陋犹多。”

  奉:〈动〉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后作“捧”。《说文》:“奉,承也。”奉承,逢迎,阿谀。《金史·世宗纪中》:“儿辈尚幼,若奉承太过,使侈心滋大,卒难节抑,此不可长。”

  峨冠大带:即“峨冠博带”。见三九九【注解】

  贱:〈形〉本义价格低。《说文》:“贱,买少也。”地位低下,人格卑鄙。《广雅》:“贱,卑也。”《论语》:“贫与贱。”皇疏:“无位曰贱。”卑贱,指地位低下的人。《韩非子·难三》:“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于堂。”

  侮:〈动〉本义轻慢,不敬重。《说文》:“伤也。”《礼记·曲礼》:“不侵侮。” 侮慢,亦作“侮嫚”,“侮谩”。对人轻忽,态度傲慢,乃至冒犯无礼。《书·大禹谟》:“侮慢自贤,反道败德。”

  布衣草履:布衣,布制的衣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履,〈名〉鞋。《说文》:“履,足所依也。”草履,草鞋。布衣草履,旧常称平民,喻出身贫贱穷苦。

  然则:连词,连接句子,表示连贯关系。犹言“如此,那么”或“那么”。唐·韩愈《上兵部李四郎书》:“齐桓举以相国,叔向携手以上。然则非言之难为,听而识之者难遇也。”

  胡:〈代〉为什么,何。《诗·墉风·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评语】

  我身位居于高官高位,人们尊敬我的德高望重,多半是尊敬我身上华贵的衣服,与其说是尊重人物,不如说是尊敬地位。我身的地位在低贱的民间,人们都对我轻视。某轻视者不一定是我的人格与德行,多半是轻侮我身所穿的布衣草履,因而侮辱了我的身分。由此看来,在高官高位之时,人对我的尊敬并非真实,所以找也不必太喜欢。又我在民间,人对我的侮辱也并非真实对我侮辱,所以我也无须发怒与计较。从前有一个和尚穿着破衣服托着钵向一个富豪之家化缘,这富豪对他非常轻视,连一文钱都不施舍给他。后来这和尚换了金色灿烂的袈裟又到富豪之家化缘。富豪把他请到内堂,供养一桌富盛的素斋。并且布施了很多钱。和尚于是把袈裟和衣服一起脱下来,放在床上,把素斋和布施的钱都供奉在袈裟和衣服的面前,而他自己连手都不触一下。主人觉得很奇怪,问他是什么缘故?和尚说,施主今天的供养不是供养小僧是供养袈裟和小僧的衣服。所以,我把素斋和怖施奉献到袈裟和衣服的前面,叫他们享受施主的盛意。主人于是大感惭愧,连忙请和尚恕他以前的失礼。以上这个例子,说明了尊崇权势而轻蔑贫贱是愚蠢的行为,而和尚以巧妙的说教警戒富豪的愚痴。对于人际间的炎凉冷热,的确要有些超然的态度。六祖惠能名谒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都是光身空手进人尘世,假如能悟出这种道理,对人间事就会进入人我两空境界,对于世态变迁就会看得淡漠了。其实,一般俗人都是趋炎附势,这就是“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去埋怨别人趋炎附势,看到别人见利忘义,也正说明自己名利之心未泯;有的人为陷入人际间的矛盾而苦恼,其实质是各利思想在作怪。抱着名利之心居官位,那么官位会成为众矢之的;抱着名利之心享富贵,那么富贵会成为烦恼之源。如果自己陷于名利场不能自拔,以为名利非我莫属,那么期望越高,失望会越大。

四六五、无事昏冥 有事奔逸

  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译文】

  无所事事时心情容易昏然无知,应当静静地聪明机警地加以察觉明白;有事忙碌时心情容易奔放纵逸,应当聪明机警地静静地加以主导控制。

  【注解】

  无事:无所事事。唐·韩愈《秋怀诗》之三:“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另见○六四【注解】

昏冥:谓昏然无知,沉醉。唐·韩愈《送王秀才序》:“彼得圣人而师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于外也固不暇,尚何曲蘖之托而昏冥之逃也。”  

 

寂寂:寂静无声貌。三国·魏·曹植《释愁文》:“愁之为物,惟惚惟怳,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羣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犹悄悄。元·顾瑛《以玉山亭馆分题得金粟影》诗:“天风寂寂吹古香,清露泠泠湿秋圃。”

  照:〈形〉本义明亮,光明。《说文》:“照,明也。”〈动〉察知,明白。潘岳《夏侯常侍诛》:“心照神交,惟我与子。”

  惺惺:清醒貌。唐·杜甫《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之二:“应论十年事,愁絶始惺惺。”聪明机灵。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聪明的试相度,惺惺的试窨付。”明·刘基《醒斋铭》:“昭昭生于惺惺。”

  奔逸:奔放,纵逸。明·李贽《答周友山》:“独余不知何说,专以良友为生……明知不可必得,而神思奔逸,不可得而制也。”

  主:〈名〉本义灯心。《说文》:“主,镫中火主也。”〈动〉主持,掌管。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评语】

  人在周围的环境没有什么变化的时候,心就像在睡眠时候一样,心体的运用也非常迟钝。心虽如此安静,但若和外界的事物相接触,则如同明镜般映照出来,绝不使外界的动作有所逃脱。如果不能以静寂来照见的话,心就陷于昏冥欲睡的状态,对于一切意外事件的事理,都不能灵活敏捷了。反之,当我们遇到意外事变的时候,心就忙乱不易控制,这时候一定要求其心平静、沉着、警觉,以理智冷静的头脑去应付。总之,心之为用在闲暇之时,不可任其昏冥而入于眠睡状态。在有事之秋,也不可狂乱慌张,始可免除错误。一个人生活中太闲易于懒散,懒而堕志,销磨心性;工作中太闲没事会生失落感而怨气多,由此变得没有朝气。这样容易使人意志消沉,于是就出现“小人闲居为不善”的情况,所以孔子才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因此他主张“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是说:“平日闲着没事时,下下棋活动活动脑筋,也比坐在那里发呆好”。可一个人太忙又容易冲动,处理事情难免欠妥。因此,人人都应当学会控制自己,多用脑子想而不是只凭一时的兴致去盲目蛮干,不能由于一时的冲动而坏了平生的追求。

 四六六、超然事外 明晓利害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译文】

  评议事情的人身份处在事外,应当详尽了解事情利益损害的情况;任职理事的人身份处在事中,应当忘记事情个人利害得失的忧虑。

  【注解】

  议事:议论商讨公事。《书·周官》:“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孔传:“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度事,衡量事情的轻重。议,通“仪”。《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杨伯峻注:“议读为仪;仪,度也。制,断也。谓度量事之轻重,而据以断其罪。”

  悉:〈形〉本义详尽。《说文》:“悉,详尽也。”《尔雅》:“悉,尽也。”〈动〉详尽的知道,了解。南朝梁·萧统《文选》序:“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利害:利益与损害。见○三六【注解】

  任事:任职理事。《史记·乐毅列传》:“及至弃羣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指承担事务或担负责任。《东周列国志》第三九回:“贾曰:‘愚观子玉为人,勇于任事,而昧于决机,能进而不能退,可使佐斗,不可专任也。’”

  【评语】

  置身于事外的旁观者,才能够虚心平气来评议是非,辨别利害,所以他的判定是正确的。古谚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见要想对某事作公平的论断,超然事外,将会使自己的思路得以拓展。评论事情最好是置身事外,因为舆论必须既善意而又客观,主政必须大公无私,责难漫骂攻势并非舆论,歌功颂德当然也不是评论。反之,置身于事中首当其事者,应当忘掉利害的念头而能一心一意的处理,才可以使事业有所成就。而且有时迷于局内时,可以先放一放,别让思路限于一隅。当然,事情往往并不等你避开就劈天盖地而来,这时必须以清醒的头脑,公正的心态把个人的恩怨、毁誉放到一边,一心一意去把事情办好,为公众服务。一个国家立法机构是评议政事的,而行政机构则是实行政事的,但是立法机构如果被行政机构驱使,或是行政机构受立法机构过分牵制,则两方面都不能够善尽其职,而使政治改善势所不能。这就是如上面所说的一样,立法者虽然是居于超然地位,但应当熟悉事务内中的利害情形,而执政者虽然是居于当事人地位,但应当忘却利害的顾虑。能够这样做,是一秉大公出于至诚,一切政事才能完满而无阻碍。

  【注09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四六七、忙里偷闲 闹中取静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译文】

  繁忙中要抽出空闲时间,必须先在空闲时讨取一个行事的主意。喧闹中要选取头脑冷静,必须先在平静时建立一个事先的主见。不然没有不因事态环境改变而变迁,随事情进展变化而靡从的。

  【注解】

  忙里偷闲:在繁忙中抽出一点空闲时间。见○五七【注解】

  讨:〈动〉本义声讨。《说文》:“讨,治也。”《玉篇》:“讨,诛也。”索取。《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何辱讨焉。” 讨取,索取。明·叶永盛《戚畹杀师疏》:“今年冬季三个月该束修银九两未付,于本月初六日,父早起亲往 李诚鍯 府中讨取。”

  把柄:操守,主意。见四三八【注解】。此比喻做事能把握要点。

  主宰:主管,统治。《朱子语类》卷四:“天道福善祸淫,这便自分明有个人在里主宰相似。”居支配地位者。《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天既好生,又是世界之主宰。”此处作主见解。

  靡:〈动〉本义无,没有。《尔雅》:“靡,无也。”散乱,顺风倒下。《荀子·大略》:“利夫秋豪害靡国家。”注:“披靡也。”靡从,无从,谓没有门径或头绪。《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盖闻其声,今视其来。厥涂靡从,天瑞之征。”颜师古注引 颖曰:“其来之道何从乎?此乃天瑞之应也。”

  【评语】

  当你在事务繁忙的时候,要想忙里偷闲,就得先在闲暇的时候找一个机会,也就是说,在平常无事的时候,要把心安置好,有寄托的地方,然后,在忙里才能不乱方寸而有悠闲时间。当你在喧哗闹乱中,想要取得一个寂静的境界,就必须先要在寂静当中立住一个中心主宰,也就是把自己的心紧紧的放在主宰万物上;要使心不受外界的影响,否则心随物动,心就要见异思迁,心就要随事而变了。英雄豪杰在战乱中,每能当风高歌对月吟诗,其心显然犹有充裕的境地。伟大的人物临生死之变的时候,心不稍动,反而悠然像平时的料理事务。这都是掌握住良机,建立一个主宰,才能达到这一个境界。要做到临事不慌,就应当事先计划有个周详的安排。静的时侯要有主张,忙的时候要会求静,待人的道理也是这样。《中庸》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待人做事要讲方法,保持心静,学会求静,深思熟虑是关键。当子路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告诉他:“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意思是:子路问孔子如果你统领三军将交与谁来指挥?孔子回答说,那些只能空手搏虎、涉水过河,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就是死了也不懊悔态度坚决的人,我不会用他。我必定是用那些临事有些惧怕,善于事先谋划而胸有成竹的人。

四六八、老当益壮 大器晚成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译文】

  夕阳西下犹如烟雾云霞那么灿烂夺目,行将岁暮更加香橙甘橘一般香气四溢,所以即将达到人生终点的晚年,君子更加应该振作精神奋发有为。

  【注解】

  日既暮: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唐·杜牧《金谷园》诗:“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既,〈副〉不久,随即。《韩非子·内储说下》:“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日既暮,即日落西山,夕阳西下,傍晚。

  烟霞绚烂:烟霞,烟雾,云霞。南朝·齐·谢朓《拟宋玉<风赋>》:“烟霞润色,荃荑结芳。”绚烂,光彩炫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巧女之刺绣,虽精妙绚烂,纔可人目,初无补于实用,后世之文似之。”

  岁将晚:晚岁,岁暮。隋·孙万寿《远戍江南寄京邑亲友》诗:“晚岁出 函关 ,方春度京口 。”将,〈副〉将近。《孟子·滕文公》:“将五十里也。”岁将晚,即行将岁暮。

  芳馨:香气四溢,芳香,芳馨馥郁。见○五六【注解】

  末路:晚年,老年。见二○○【注解】

  精神百倍:形容特别有精神。语本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想罢,取下玉牌,把朱草从根折断,齐放掌中,连揉带搓,果然玉已成泥,其色甚红。随即放人口内,只觉芳馨透脑。方才吃完,陡然精神百倍。”

  【评语】

  人当少壮时,年富力强,血气方刚,志气旺盛,精力充沛。一到老年精力衰颓了,志气也不免消沉,一旦有了疾病便一病不起,所以,人到老年应格外锻炼体格奋发精神,越老而越壮健才好。就像黄昏日头虽然快要落下,仍然映现出一片绚烂的云彩。一年之中到了冬天,行将岁暮,一切草木都露出枯萎状态,唯有那橙橘之类树木,正在默默结果生实。所以,君子在晚年更应当比少壮时期精神百倍,做事应当贯彻到底,亦如人生最后都有个归宿,凡事都有个结果啊!人的一生习惯于分年龄段计算其作用,而现代社会更重视年轻人的闯劲,发挥其创造力,使老人问题成为社会问题。以至有人慨叹“人到中年万事休”,这句话不知伤害了多少生命力,甚至孔子也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可见人们确实有“老当益壮,大器晚成”精神的必要,只有如此才真作到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当然否认年龄差异,不讲生理机能之别不切实际,硬要说“人生七十才开始”的话,只能是从精神而言。每个年龄段都具有特定的作用,四五十岁的中年正是一个人奋发有为创造事业的黄金时代,六七十岁的人可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生活经验指导后来居上的人少走些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挫折。人到晚年固然有夕阳黄昏之叹,但“岁寒而后知松柏之苍劲”更能证明人到老年那股具有松柏的苍劲力量。“老当益壮”,“老骥伏枥”之雄心更显得辉煌。人的一生,没有精神追求,即使是正当少年,但颓靡自堕,又有何用?有精神追求和理想抱负,即使在老年却生机勃勃,又何来“徒伤悲”之叹呢?

四六九、藏才隐智 任重致远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鉅的力量。

  【译文】

  老鹰站立犹如睡觉,老虎行走好似生病,正是它们准备捉人吃人前的手段。所以,君子要聪明不显露,才华不自逞,这样才有肩负重大使命的毅力和能量。

  【注解】

  攫:〈动〉本义鸟用爪迅速抓取。《说文》:“攫,执也。”索隐:“凡鸟翼击物曰搏,足取曰攫。”

  噬:〈动〉本义咬。《说文》:“噬,嗂也。喙也。”

  逞:〈动〉本义通,通达。《说文》:“逞,通也。”傅云龙古语考补正:“通,达也,是其本义。通有行义,无疾义。”自逞,自我显示(才能、力量等)。明·高明《琵琶记·奉旨招婿》:“我住东京极有名声,论媒婆,非自逞,今朝事体,管取完成。”

  肩鸿任鉅:肩,〈名〉本义肩膀。《说文》:“肩,髆也。从肉,象形。”〈动〉担荷,任,任用。《尔雅》:“肩,胜也。”任,〈动〉本义挑担,荷,肩负。《楚辞·悲回风》:“任重石之何益。”鸿鉅,指重大之任。明·卢象升《再陈卜哈情形疏》:“微臣识浅才庸,本非边料,勉肩鸿巨,日夕焦思。”肩鸿任鉅,即肩负重大使命。

  【评语】

  “行知病虎,立如眠鹰”是形容人聪明才华不外露,但也说明了人的心机深刻,智谋高远隐秘。所谓:“静若处女,动若脱兔。”当鹰在搏兔或虎在攫食的时候,最先是不动声色,不露锋芒,懒懒的好像在睡觉,其实它是在作准备,不发则已,一发即必达到他攫取食物的目的,所以,君子应当要有“鹰立如睡,虎行若病”的工夫,才能勇于任事。常言说得好:“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也就是说,君子要聪明才华不露,才是明哲保身、消灾远祸的最好方法。老子说:“大智若愚”,是说有大志向、大智慧的人无暇去忙世俗之事,表面看起来就是一副忠厚而愚的样子。常言道“一瓶子水不满,半瓶子醋晃当”,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绝不会自我夸耀,因为他清楚学无止境;一个具有才华的人,最好是能保持深藏不露的态度,否则容易招致周围人们的忌恨。成大事者先得会保护自己,何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忙于小便忽于大,贪得多便难以专,正因为如此,不露才华不显聪明,才能为以后的大业积攒力量。

 四七○、乐极生悲 苦尽甘来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心换得乐来。

  【译文】

  世间俗人以满足心愿为快乐,却常常被快乐心情引诱到痛苦境地;通达人士以心中拂逆为快乐,最终常在劳苦心志中换得快乐到来。

  【注解】

  心肯:心里同意,许可。明·陈汝元《金莲记·小星》:“只为穷愁五马,空叹身孤;因而怅望双娥,还期心肯。”心肯就是心愿满足。

  乐心:欢乐之心,心里快乐。《礼记·乐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孔颖达疏:“若外境所善,心必欢乐,欢乐在心,故声必随而宽缓也。”

  达士:见识高超﹑不同于流俗的人。见○九七【注解】 

  心拂:拂,〈动〉违背,逆。《孟子·告子下》:“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拂逆,违背,违反。宋·苏轼《省试策问三》:“安视而不恤欤,则有民穷无告之忧;以义而裁之欤,则有拂逆人情之患。”心拂,就是心中遭遇横逆事物。

  苦心:费尽心思。见二二一【注解】

  【评语】

  世人多半以为自己所喜欢的便是快乐,反而被乐心把他引到了苦痛的境界。比方说喜欢吃好穿好的人,认为衣食丰满就是快乐,不知他被这享乐的心引到了负债累累的境域,因此是苦痛不是快乐了。反之,明达事理的人,常处逆境和有不顺心的地方,但他仍然不以为苦,反而照常感到快乐。他的苦心,可以换来人生真正的快乐。比方名人,在开始的时候都要经过困难和恶劣的途径,而他们都能一一克服,不以为苦,十年埋头窗下苦读,终于一举成名了。武将亲自披甲上阵,不避艰险去杀敌攻城,终能立功异域。这都是先苦而后乐,由苦心得来的快乐。世人不加认识,只知贪图享受快乐终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反而陷入极大痛苦的深渊。一个达观的人虽然处于逆境中,但是他不但不以为苦,反而能自得其乐,一个人的成功,可以从恶劣环境中奋发而来,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苦尽而甘来,足以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在顺境中不知满足,不断求进。逆与顺是相对的,逆境中条件艰难,需要不气馁;顺境中谨防止步不前,需要不自满,只有不自满,为志向而奋发,才会有抗争之乐,否则就会由顺境转向逆境,乐极而生悲。

四七一、冷静观人 理智处世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译文】

  用冷静的眼光观察他人,用冷静的耳朵倾听言语,用冷静的情绪面对感情,用冷静的心情思考道理。

  【注解】

  冷眼:冷静、客观的眼光。见三五七【注解】

  当:〈动〉面对着。《乐府诗集·木兰诗》:“木兰当户织。”

  【评语】

  人在感情冲动的时候,便忘掉了理智的存在,对于判断事物就免不了发生错误,因此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处理,才可以中正不偏。要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想。用了这许多的“冷”字,不外是冷静的去用眼、用耳、用情、用心。冷静的反面是热情,热情并不是坏事,但如果没有冷静相对,那热情一激动,就要坏事了。冷静好比是水,热情好比是火,以冷静制住热情,水火既济,可以利民而益物,建功而立业。反过来若是热情冲动,弥漫了理智,就是火水未济,水与火皆不能当其位,结果是两败俱伤。在人事上来说,是既不通情又不达理的。古人强调的“忍”“恕”等等修身之道无不和“冷”带些关系,因为只有情绪稳定冷静才能心静。常言“万物静观皆自得”,热情如火可以给人以生命力和无限温暖,但是冷静如水却有助于思考精深判断准确而明首善恶。一个成熟的人待人是冷静的,处世是理智的,这样遇事才不会感情冲动不知所措,做事才会有条不紊有序而行。观察人则是一门委高深的学问,人往往由于对人观察错误而为自己带来极大损失,而观察人需要一个很长的了解过程,孔子有一种很完整的观人术,那就是他主张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没有一个冷静的心态,理智思维是难以建立起来的。

 四七二、恶不即就 善不即亲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译文】

  听闻他人恶行不可以马上就起厌恶心,恐怕这是进谗小人发泄愤怒;听闻他人善举不可以立刻就去亲近他,恐怕招引奸恶之人谋官晋级。

  【注解】

  就恶:就,〈副〉立刻,马上。就恶,立刻厌恶。泄怒:发泄内心的愤怒。茅盾《水藻行》:“财喜像找着了泄怒的对象,舞着竹篙,越来越有精神,全身淌着胜利的热汗。”

  谗夫:用流言来陷害他人的小人,谗人。《荀子·成相》:“谗夫多进,反复言语,生诈态。”汉·王充《论衡·言毒》:“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

  进身:提高社会地位,入仕做官。汉·王充《论衡·逢遇》:“仓猝之业,须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预闻,何以准主而纳其说,进身而托其能哉?”

  【评语】

  在上位的人,听见了臣下说他人的丑事,不能立刻就听信。这其间或者是奸人进谗言陷害忠良而假公济私、公报私仇泄愤的行为,或者是捏造事实以诬告他人的报复手段。同样的道理,人有向上来报告他人的善行,也不可以马上就加以信任,因为这里面恐怕有心地狭窄的小人,利用机会制造谣言迎合上级,以便于达到他登进享福的不轨企图。孟子在识别人才的方法上有段名言“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人生在世欲有所为,不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首要问题是识人用才;而识人用才的关键是自己有标准善恶、有立场原则,自己去观察、去思考,才不致人云亦云,宠信奸小。常见生活中工作上一些人往往爱打听是是非非,喜欢听信别人说某某如何,形成是非小人、长舌妇人生存的环境。对于一在个事业上想有作为的人来讲这是大忌。对于外界的传言,对某人的评价,无论褒贬都要加以观察分析,切忌附和妄加定论。

四七三、性躁无功 平和集福

  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译文】

  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往往一样事情也无法成功;心情平静态度温和的人,往往各种福分会自然到来。

  【注解】

  心粗:犹粗心,做事不够细心。《朱子语类》卷十:“今人只是心粗,不子细穷究。若子细穷究来,皆字字有着落。”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语本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心和气平:即“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语本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评语】

  古语说:“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细。”智圆而行方的人,才有成功的希望,胆大心细的人凡事才不至于失败。如果性燥心粗的人,即使是胆大而不熟考事情的利害成败,匆忙的去做,结果是不会成功的。蒋介石《青年守则》说:“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礼节为治事之本,和平为处世之本,服从为负责之本,整洁为强身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勤俭为服务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其中“和平为处世之本” 是说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待人接物立身处世,并且得到多方面的帮助,事业自然能获致成功,而福禄自然而然降集在他的身上了。只有在宁静中才能产生智慧的果实,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个心浮气躁的人由于不能深思熟虑,往往会使所进行的事功败垂成。所以必须磨练“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细”的修养工夫。这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定、静、安、虑、得就是训练和要求一个人遇事宜心平,做事宜气和,是训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理过程。一个平心静气的人由于思考得周详,做事当然不会盲目乱撞,避免不知何为的现象出现。做事如此,待人同样是这个道理,只要冷静观察,自然相处,不强求,自然就无烦恼。

 四七四、居官有度 居乡易交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幸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译文】

  有名望有学问的读书人,做官时对请托书信不能不加节制,要使请托的人难以见到,以杜绝幸进借端;闲居乡间不能性情高傲摆官架子,要使乡里的人容易见到,以敦睦乡邻感情。

  【注解】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周礼·考工记序》:“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郑玄注:“亲受其职,居其官也。”

  竿牍无节:“竿”与“简”通,竿牍就是简牍,竹简为书,指书信,书札。这里特指请托信。《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竿牍,谓竹简为书,以相问遗。”无节,没有法度,不加节制。《晏子春秋·外篇上三》:“晏子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谏,兴事无已。’”

  幸端:幸,〈副〉通“幸”,侥幸。《小尔雅》:“非分而得谓之幸。”幸进,以侥幸而进升。《后汉书·皇后纪赞》:“既云德升,亦曰幸进,身当隆极,族渐河润。”希图侥幸升官。《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干兴元年》:“先是司天监丞徐起等言遇先帝御楼,及帝即位,止迁一官,愿如京朝官例,迁两官。朝廷恶其幸进,条约之。”端,〈名〉借口为了掩盖真正意图或情况而声称的目的、动机或装出来的外表。借端,假托事由,借口某件事。清·李渔《凰求凤·悟奸》:“想是谢礼不曾收得完,故此借端推托。”

  崖岸太高:崖岸,山崖、堤岸。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其道艰阻,崖岸险絶。”矜庄,孤高。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公平居乐易,无崖岸,及至有所特立,人固有所不能及者。”崖岸太高,即喻性情高傲。

  旧好:指过去的交情,也指旧友,老朋友。见二六四【注解】

  【评语】

  做官的人不但处理公文要公正严明,在平日私人的书信之间,也要相当节制。凡事不可以等闲视之,随意的处置。不可使他人轻易的知道你的弱点,这样就不会给小人觊觎与幸进的机会。等到辞官不作,回归故乡,要把一切宦场的习惯与威严一一去掉,不可以再摆官架子,这样旧日的亲友乡邻才都愿和你接近,敦睦旧谊,和合乡里。公私分明,做事光明正大,自然可以阻止黑暗邪恶;做人不自视太高或是妄自尊大,自然就不会招怨与受谤。关于在朝为官和退休乡居的应有态度,孔子的言行可供世人效法,《论语·乡党》篇中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言言如也。君在,阎闾(里巷内外的门)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在家乡父老面前态度和蔼诚恳,好象不大会说话的样子,可一旦到了朝庭,就能和朝臣侃侃而谈,即使在君主面前也表现出相当威信,就像在街边巷里跟人聊天那样边走边说。这就是“居官有节度,乡居敦旧好”的具体表现。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在官谋政事;闲居后,在山野父老面前或故作高深,或自持清高,或自我吹虚,这都是把自己放在过去的回忆中而不能面对眼前,不能摆正自己的位子,很快就会与人隔绝,产生失落。实质上,这和个人的品德修养有关,只有热衷于功名,死握住权力不放的人,才会要闲居时因失落而自我封闭。一个人的品质、气节在什么地方都要保持,而待人的态度却应随条件变化而调整。在朝为官因为手中有权,如果不使权力有一定威严,却去大开方便大门,就很容易使权力变成结党营私、贪污腐化的法码。

 四七五、下愚可教 中才难与

  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才之人,多一番思虑知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

  【译文】

  智慧至高的人对事物何须思索与考虑,天赋愚昧的人不认识远古不知晓现今,这两种人可以和他们讨论学问也可以和他们共建功业。唯独中等才能的人,多了一些思索考虑了解辨识,就多了一些主观推断猜测疑惑,什么事都难以和他们合作着手完成。

  【注解】

  至人:指智慧和道德都高人一等的人。见○七九【注解】

  何思何虑:何,〈副〉何须,犹何必,何用。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思虑,思索考虑。见四五一【注解】

  愚人:愚昧的人,浅陋的人。《诗·小雅·鸿雁》:“维彼愚人,谓我宣骄。”不识不知:谓不识古今。形容古代民风淳朴。《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郑玄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

  中才:中等才能。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指中等才能的人。宋·邵雍《秋日雨霁闲望》诗:“陈言生活不须矜,自是中才皆可了。”

  知识:了解,辨识。汉·刘向 《列女传·齐管妾婧》:“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

  臆度:主观推测。唐·陈子昂《谏曹仁师出军书》:“且古来絶漠,多丧士马,非臣臆度,辄敢陈闻。”

  下手:动手,着手。唐·曹唐《小游仙诗》之五一:“玉皇欲着红龙衮,亲唤金妃下手裁。”

  【评语】

  贤达的人,对外物断绝了妄执的心,离却了物质的欲念,心思淡泊宁静,凡事顺其自然。其次,无知无识的人,心中既无所知便不会对事物做过多的思考,以致产生疑虑。这贤愚两者虽属两个极端,但其心中没有偏执的自然状态却是一样的。这两种人都可以和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建立事业。最困难的则是立于贤者、愚者之间的中才之士,他们也具备着知识与学问,然而缺乏道德基础,万事凭逞臆测,猜疑之心非常强,一切事情不但做不好,且越弄越糟,这种人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和这种人相处实在困难,当然更谈不上事业有什么成功的希望了。从选择合作伙伴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很有道理。人的智力有高下,每个人学有所专,事有所长,除了自暴自弃的人难以改变外,只要愿意努力做事,人人都可以使用,都可以用其所长。但对于那种什么都知道一点又不求甚解,什么事都只想自己不想别人的人确难合作。这种人对什么事都好猜疑,无远见卓识。与其如此,倒不如选择有专长的专门之才,或者是选择从头学起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人合作,以保证合作的可能,事业的成功。常言道:“智人无梦”,无梦就代表无忧无虑。孔子也说:“唯上知与下不移”,意思就是最聪明的人和最愚蠢的人都难改变思想。关于这点程子有精辟的论断:“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才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够,所谓下愚有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近也,唯自暴者拒之与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

四七六、守口须密 防意要严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译文】

  口舌是心灵的大门,把守口舌不严密,泄露全部真正动机;意念是心灵的双足,防止意念不严实,行走尽是邪途蹊径。

  【注解】

  乃:〈动〉是,就是。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真机:真正的动机、目的。见四○七【注解】

  意乃心之足:形容心灵统帅意识。防意:语本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守口如瓶》:“富郑公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语。”指严格遏止私心杂念,象守城防敌一样。也即“防意如城”意,心思,指私欲。语本唐·道世《法苑珠林》:“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邪蹊:犹邪路。《参同契》卷下:“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邪途,不正当的途径。《管子·重令》:“益损者毋罪,则是教民邪途也。”蹊径,指小路。《吕氏春秋·孟冬》:“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

  【评语】

  心有所思而口有所言,所以口是心之门,言语不慎就是口不严紧。心是口之主,如果口不严的话,则心中的意思都从口中泄漏出来,所以说:“口也是祸之门。”我们应当严加警戒,切勿信口开河。“意”是心的倾向,心有所思则意念趋往心的方向。如此说来,意即是心的足,随着欲念而改变。心如果也受欲念的支配而不能自主,心就走上了邪路。所以,如果为防止意念走入歧途,只有严防心起不正的欲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愿人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知不妙。但事情往往从自己的言行中露出。有时你认为信得过的人可能偏偏与你不善;眼下是你的知已,随事物变化就有可能为敌,故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名谚。处世必须作到“隔墙有耳,守一如瓶”。守口是需要意志来磨练的,因为好说话来表达思想、表现才能本是人的一种需求,由好说到守口如瓶,没有控制自己的坚强意志的能力很难做到。岂止是如此,意志不坚定更是一个人创业的大敌,克服各种困难要有意志,战胜私心杂念同样需要意志。古人所说“意马走入六生之境”,和西方谚语所说“情欲有如野马,纵之则必伤人”都是警惕世人坚定意志才不致误人歧途。

 四七七、得休便休 了时无了

  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见之卓矣。

  【译文】

  人可以立刻休止,就应当立即了结。如果要寻找一个停歇去处,那就像结婚嫁娶虽然完成,以后事情也不会少。僧侣道士虽然好当,七情六欲也不会了却。古人说:“现在可以罢休去手就立即赶紧罢休去手,如果寻觅了却时机就没有了却的时候了。”这是极高明的见解。

  【注解】

  肯:〈动〉假借为“可”,表示应允,同意。《战国策·赵策》:“太后不肯。”愿意,心甘情愿、乐意。《诗·魏风·硕鼠》:“莫肯我顾。”

  当下:立即;立刻。《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及被召,当下径还赴都,道由 武昌,曾不回顾。”

  歇处:休息处,住处。唐·皮日休《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径》:“歇处遇松根,危中值石齿。”这里指机会。停歇,休息。唐·张鷟《游仙窟》:“山川阻隔,疲顿异常,欲投娘子片时停歇。”

  僧道:僧侣和道士。唐·韩愈《贺观察使状》:“当时集百官僧道百姓,宣示讫。”

  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引之南宋《古尊宿语要》云峰(文)悦禅师初住翠岩语录:“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此事若向言语上作解会。意根下卜度。天地悬殊。大丈夫。一刀两段犹未相应。岂况被人唤。去方丈里。涂糊指注。”

  去手:离手,放下。宋·陈亮《复杜伯高书》:“两赋反复不能去手,意广而调高,节明而语妥。”

  【评语】

  人应当自己决定一个适当的思想。认为当停止便要马上停止,这样才能领悟世界真正的真理而得到安心。假如想寻找一个安闲的时候,等那个时候到来再停止,那你将永久找不到安闲的时候。所谓“公事未完还有私事”,比如娶妻和嫁女,忙个不休。等到婚嫁完了,认为没有事情了,仍然还有其它事情急待处理。所以硬是等待,则什么时候都不会有结果。古人说:“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这就是古人见解高明的地方。世间多数的人都是不到休止的时节不能够休止,等到死的时候,那休止的时期也不会到来。伟人或明达事理的人大都能够看透这一关,他们对于大事了悟以后,万事都可以罢休。这是高于常人一等的地方啊?当断则断,丈夫所为,犹豫不决,儿女情长,又哪是成事气象?做事如此,名利头上急流勇退更难,又有多少人能像陶渊明那样不恋功名而毅然回归田园?例如他在《归去来辞》说:“归去来今,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迫。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张良以勇退而全身,韩信因恋功而被杀。后人很钦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很欣赏张良看得破眼前而退隐山野的选择,但轮到自己又当何如?得休便休,当机立断;犹豫留恋,了时无了。

  【注09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同文。仅引前人语句。

四七八、闹中取静 冷处热心

  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译文】

  热闹环境中保持冷静客观的眼光,就可以省却许多劳苦用心思考;冷清落寞时留存一份热忱的心情,就可以获得许多真正情趣意味。

  【注解】

  冷眼:冷静、客观的眼光。见三五七【注解】

  冷落:冷清,不热闹,寂静冷寞。唐·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诗:“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落寞,冷落,寂寞。唐·辨才(俗姓袁,唐越州山阴人,梁司空袁昂玄孙,出家居越州永欣寺,擅琴棋书画。)《设缸面酒款萧翼》诗:“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

  热心:热忱心情,犹热情。见二三二【注解】】

  【评语】

  在事务繁忙的时候,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地处理事情,身体虽忙心仍有多余的时间,这就所谓“忙里偷闲”。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与苦痛,都可以把它除去而得到快乐。其次是在一切的事情不能顺心如意的去施行,弄到了失败和绝望的地步。这时候千万不要自暴自弃,一定要下定决心再接再厉奋斗,在冷落失望当中,应当以烈火般的热心去解决苦况。那么身体虽然在困苦之中,心反添加了人生的真趣。以这种心情去做事,就使事业在失败当中获得成功的机会。有的人误会本书作者洪自诚思想消极,言论中处处劝人不要奋斗,具有强烈的佛家出世思想,其实他写这本书的唯一宗旨,就是劝人凡事都不要走极端,也就是不可太热衷于功利,最好是采取儒家的中庸之道。因为人对世事如果太激进走极端,不但会为自己造成痛苦,也会为人群造成灾害,这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过犹不及,所以他才指出“闹中取静,冷处热心”的主张,也就是当你成功时要想到失败,当失败时保留一些奋斗精神,可见他并非否定人的奋斗。事物总是辨证的,释家的出世,老庄的无为,固然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的安宁,气质的超脱,但如果到了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自己未必快乐,别人却视为怪物。“闹中取静,冷处热心”,实际上是一种明智的进取。

四七九、乾坤妙趣 天地文章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译文】

  山林间松涛音韵,岩石上泉水声律,静静地听起来,就像赏识天地间最自然的美妙音乐;草丛边烟霞光晕;水中央云彩影像,悠闲地去观察,就像见识天地间最上乘的文采华章。

  【注解】

  松韵:松风,松涛。前蜀·韦庄《早秋夜作》诗:“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鸣佩:本意佩玉。《文选·谢朓〈直中书省〉诗》:“兹言翔凤池,鸣佩多清洁。”李周翰注:“鸣佩,所佩玉也。”此处作古代达官贵人和仕女常用美王系于衣带上作为饰物,行走时玉石互相击触发出清脆的声响解,形容自然产生的声乐。

  烟光:云霭雾气。见一六五【注解】。形容天地间迷蒙的景色。烟霞,烟雾,云霞。南朝·齐·谢朓《拟宋玉<风赋>》:“烟霞润色,荃荑结芳。”光晕,边缘模糊的光环。茅盾《子夜》十四:“房里那盏大电灯就灭了,只剩书桌上那台灯映出一圈黄色的光晕。”

  水心:水中央。明·唐寅《游金山》诗:“孤屿崚嶒插水心,乱流携酒试登临。”

  云影:云的影像。见一六五【注解】

  乾坤:指天地。见二○三【注解】

  【评语】

  一般所说的俗人,就是脑中充满物欲,一般所说的雅士,就是胸中充满恬淡,因而山川林泉,在俗人眼中了无趣味,然而在雅士看来,却到处充满了诗情画意。俗人仅知道琴瑟笙鼓的乐器,却不知道松韵泉声全是乐章。琴瑟笙鼓是乐器,但那只是人工的音乐。人能去对林间松树被风吹动的声音,和对溪流泉水击石子的声音,静心的听就感到抑扬顿挫节奏,可说是天然的音乐。“鸣佩”是古时女人带的环佩相击叮当作声,声音清脆十分好听。其次再就文章来说,俗人仅知道用笔墨写在纸上的是文字,却不知道烟光云影到处都造物者所作的文章。纸上文章乃是人的构思造意。如果能对起于草边上的霞光和照在水中的云月加以眺望,就看出乾坤中有最好的文章和最好的图画了。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听天地自然乐章和读乾坤美妙的文章的耳目,那这个人就是一个俗不可耐缺乏灵秀之气的凡夫俗子。文人雅士与世俗凡夫之别首先在于对自然风光的理解,对湖光山色的情趣。人贵自然,首先得学会观察自然,领悟其中妙趣并融会贯通,境界便豁然开朗,格调会自然右雅。

 四八○、见微知着 守正待时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译文】

  隐伏很久的鸟飞翔必然高远;开放争先的花凋谢独自提早;知道这个道理,可以免除困顿失意的忧虑,可以消解躁动急切的念头。

  【注解】

  蹭蹬:困迫不得志的意思,失势貌。《文选·木华〈海赋〉》:“或乃蹭蹬穷波,陆死盐田。”李善注:“蹭蹬,失势之貌。”困顿,失意。唐·杜甫《上水遣怀》诗:“蹭蹬多拙为,安得不皓首。”

  躁急:急躁,见二九三【注解】。躁动,因急躁而行动,浮躁好动。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如此,则内外朝臣各务久于其职,不为苟且之政,兼抑躁动之心。”急切,紧急,迫切。《后汉书·崔寔传》:“不强人以不能,背急切而慕所闻也。”李贤注:“背当时之急切,而慕所闻之事,则非济时之要。”

  【评语】

  秦朝末年陈胜起兵于农家,反抗秦朝的暴政,虽然后来事败被杀,却留名千古,万世流芳。他在少年的时候和其它少年一同锄地,大家都笑他。他说了一句大话:“燕雀安知鸿鹄志。”他后来果然起兵抗秦而成功。以鸟来比人所谓“伏久者飞必高”,以花来比人所谓“开先者谢独早”。陈胜起兵最先亦是先行失败的一人,汉高祖刘邦起兵最迟年龄亦晚,可是成功最大,先灭秦而后灭楚,造就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以人比物虽不尽恰当,但参之人事窥以天道,离道就不远了。是以成功的迟早,凋谢的先后,虽是人事的努力,其中却有天道的存在。又何必斤斤于蹭蹬之忧呢?孟子劝人应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态度,所以心事都应容忍等待时机,绝对不可灰心丧志,因为一个能“独善其身”的人,就无法“兼济天下”。《水浒传》中宋江在吟了一首“西江月”词说:“自幼曾攻经史,成长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洲?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另外他又写了一首“西江月”说:“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呼(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者说明了“见微知着,守正待时”的道理。一个有事业心的人,必须学会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因为自己眼下的处境地位不如意而丧志,不能因为时间的消磨而灰心。古往今来功成名就者,有少年英雄,也有大器晚成。不管怎样,急于露头角就难于成气候,急功近利不足成大事,急躁不得持久便容易患得患失,容易失望悲观。只有守正而待时,善于抓住机会而又坚定志向。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注09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缺“知此”后语。

四八一、凡事随缘 渐渐入无

  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译文】

  如今的人一心追求没有杂念,而最终不可能没有。只要以前的念头不滞留,后来的念头不迎合,只把现在的事情顺应机缘打点发付得过去,自然会渐渐进入无念的境界。

  【注解】

  随缘:佛教语,见○六四【注解】

  迎:迎合,逢迎。《说文》:“迎,逢也。”

  打发:安排,照料。元·高文秀《黑旋风》第四折:“那时节先打发了 孙家 孔目出牢囚,我就直到他衙门里面报冤雠。”打点,准备,打算,考虑。元·范康《竹叶舟》第一折:“小生学成满腹文章,正要打点做官哩。老实对你说,小生出不的家!”发付,犹对付。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今日任屠的魔头至也,我且看他如何发付那。”

  【抨语】

  人想去除妄念偏偏除不去,越尽力想求着没有念头和没有意想,念头和意想反而越来越多,总是不能达到无念无想的境地。断除妄念绝不是勉强可得的,必须自然而然的达到无念无想,才算是真正的断除妄念。怎样才能作到自然的无念无想呢?不外是前念不滞和后念不迎。所谓“前念不滞”就是凡事要过而不留。所谓“后念不迎”,就是不动未来的妄念。人生好像行路与登山,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只要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走去,自然水到渠成,切忌瞻前顾后徘徊停留。总之,吾人求其无念如登山行路,是要随缘作现在的事,渐渐的就入于无念之中了。做事抱什么态度才能无烦恼呢?我们常看到某些人,一旦生活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悔恨过去,不满现实,梦想将来。这种人的眼光总放在对以后的憧憬上,而把握不了眼前。其实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对未来固然需要策划以至憧憬,关键还是从眼前做起。随缘打发,把握机会,从头开始,才能使过去的辉煌依旧或者让过去的失败作为教训鞭策今后。满脑子都是沮丧、懊悔和不满的念头,心不静、气不宁,六神无主,待人做事没了主张,又何谈事业。其实我们只要能抱“检讨(忘怀)过去,把握(满足)现实,策划(创造)未来”的态度,自然就能达到“不为念想囚系,凡事皆随缘”的境界。

四八二、不弄技巧 以拙为进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译文】

  文章以质拙才有进步,道德以朴拙才能成就,一个“拙”字含有无穷的意境趣味。犹如桃花源中的狗叫,桑树林间的鸡鸣,多么淳朴敦庞。至于寒凉水潭的月影,古老树上的乌鸦,细致精巧中就感觉有一种衰落萧飒的景象了。

  【注解】

  拙:〈形〉本义笨拙,不灵活。《说文》:“拙,不巧也。”《广雅》:“拙,钝也。”质朴无华。《韩非子》:“巧诈不如拙诚。”质拙,朴实无华。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射山词·虞美人》云:‘可怜旧事莫轻忘。且令三年,无梦到高唐。’余甚喜其质拙。”朴拙,朴实纯厚。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故近岁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 

  桃源:“桃花源”的省称。南朝·陈·徐陵《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峤断来宾。”晋·陶潜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唐·李白《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桑间:桑林中。唐·白居易《春村》诗:“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

  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

  淳庞:犹淳厚。宋·文天祥《跋〈刘父老季文画像〉》:“予观其田里淳庞之状,山林朴茂之气,得寿于世,非曰偶然。”淳朴,敦厚,质朴。《晋书·刘弘传》:“顷者多难,淳朴弥凋。”敦庞,敦厚朴实。明·方孝孺《王中夫先生像赞》:“生混合治安之时,备敦庞淳厚之气。”

  寒潭:寒凉的水潭。见二四一【注解】

  工巧:细致、精巧(多用于指工艺品或诗文、书画)。《论衡·自纪》:“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

  衰飒:衰落萧索。见四五八【注解】 

  【评语】

  老子有“巧为拙之奴”,“拙能制巧”的说法,而焦氏《易林》中也有“文巧舌敝,将返大质”。所谓“大质”就是反巧为拙,也就是说明物极必反之理,因为文章作到了极致,反而变得无话可说,所谓“江郎才尽”、“弄巧成拙”和禅宗名言“悟了等于未悟”,都是说明巧拙循环相对之理。人对人对事,总应出于真挚的态度,和拙朴的言词才好。中国人的传统哲学是“巧者不坚,拙者永固”,“读书之乐无巧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所以古谚才有“自古巧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虽然寒潭之月和古木之鸦,看似天工弄巧,实际却现出了萧瑟景象。做什么事都不应耍小聪明,卖弄自己的技能,尤其要拙,即质朴、手勤,才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四八三、卓智之人 洞烛机先

  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译文】

  遇到病痛之后才想到强健身体的宝贵,处于变乱之后才想到平安生活的幸福,这并非先见之明:侥幸得福能预先知道它是灾祸的根源,贪恋生命能预先知道它是死亡的因果,这才是卓越见解。

  【注解】

  洞烛:明察。宋·岳飞《奏辞开府第三札子》:“臣近者累犯天威,力辞恩宠,庶几陛下洞烛危恳,终赐矜从。”

  蚤智:蚤,〈名〉通“早”,指月初或早晨。《淮南子·天文》:“日至于曾泉,是谓蚤食。”〈副〉指时间在先,和“迟”相对。《国语·周语》:“若皆蚤世犹可。”智,〈形〉“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智力强。《荀子》引《孟子》:“然后智生于忧患。”〈动〉通“知”知道,认识。《管子·法法》:“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王念孙云:“智与知同。”蚤智,是先见之明。

  幸福:谓祈望得福。《新唐书·李蔚等传赞》:“至宪宗世,遂迎佛骨于凤翔,内之宫中。韩愈指言其弊,帝怒,窜愈濒死,宪亦弗获天年。幸福而祸,无亦左乎!”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不幸福,斯无祸;不患得,斯无失。”此处幸有非分而得到的意思,幸福是指侥幸得到的幸福。

  贪生:过分眷恋生命。多含贬义。见○九二【注解】

  卓见:高明的见解。宋·李纲《海康与许崧老书》:“卓见洽闻,发明难言之意多矣!”

  【评语】

  大家都知道“只有失去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的可贵”,同理“只有失去健康的人才知道健康的可贵”。一个人如有强健硕壮的身体,就能够寒暑不侵,百病不移。此外,动极思静,乱极思治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俗语说“宁作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可见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可是仅仅知道事实还不行,不能算是先见之明。凡事都要能做到洞悉机先,例如《易经》说“知机其神乎”,而孟子也说“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而古语更有“一叶落知天下秋”,老子也有“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人对事物要有先见之明的重要性。我们如能预先知机,才能防患未然。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这并非是先知先觉,乃是《易经》上所说的知机啊!一个人的智慧在于其洞察力,即事先充当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要善于总结得失而不充当事后诸葛,不能糊糊涂涂做人,浑浑噩噩混世。把生与死的道理看破,把成与败的因果看清,才能渍洒于世。

四八四、落叶蕴牙 生机含杀

  草木才零落,便露萌颖于根底;时序虽凝寒,终回阳气于飞灰。肃杀之中,生生之意常为之生,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

  【译文】

  花草树木刚刚凋零谢落,即便在根底部露出萌芽颖片;时节次序虽是严寒季节,终将在冬至后回到温暖春天。肃然消杀之中,常常蕴藏着绵延不绝的蓬勃生机,如此可以见得天地的好生之德。

  【注解】

  零落:凋谢。见四五八【注解】

  萌颖:萌,〈名〉本义草木的芽。《说文》:“萌,草芽也。”颖,〈名〉本义谷穗。亦称“颖片”。指禾本科植物小穗基部的二枚苞片。《说文》:“颖,禾末也。从禾,顷声。谓贯于穗及近于穗之芒秒。”

  时序:时间的先后,季节的次序。《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凄风迕时序,苦雨遂成霖。”李善注:“《庄子》曰: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凝寒:严寒。《文选·刘桢〈赠从弟〉诗之二》:“岂不罹凝寒,松栢有本性。” 李善注:“凝,严也。”

  阳气:暖气,生长之气。《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指春天和暖的气候。

  飞灰:中国古时置葭木灰于筒(律管)中,到冬至之时一阳来复,其灰自然飞去,用来定时序,以此候测节气。唐·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

  无射:不厌。《诗·小雅·车舝》:“式燕且誉,好尔无射。”郑玄笺:“射,厌也。” 陆德明释文:“射,音亦。”

  肃杀:严酷萧瑟貌。多用以形容深秋或冬季草木凋零、寒气逼人的天气和景色。唐·杜甫《北征》诗:“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肃然,萧瑟貌。宋·苏轼《飓风赋》:“庭户肃然,槁叶蔌蔌,惊鸟疾呼,怖兽辟易。”消杀,萧森,萧索。汉·荀悦《申鉴·俗嫌》:“凡阳气生养,阴气消杀,和喜之徒其气阳也。”

  生生:孳生不绝,繁衍不已。《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孔颖达疏:“生生,不絶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

  【评语】

  常言道:“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天地万物的新陈代谢都是生生不已、息息相关的。生死循环,相替而出,所以古圣先贤才赞美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在草木凋零的时候,也正是它生实结果、蕴育新萌芽的生机。在冬天最寒冷的时候,也正是一阳来复、生生发育的开始契机。故邵康节的诗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可见万物虽然没诞生,然而生生之机已经孕育其内了。明白这样一个循环的规律,就足以知晓行事的法则。万物在凋落枯萎之中尚存有生生不息之机,我们对事物就不该徒重外表形式,应再进一步探求其中的真实内涵,如此就能体会出“以吾人数十年必死的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朽之的根基”之理。做事更不应以一时的成败定结局,事物总在变化之中,一个人要善于思考与研究事物的变化,善于抓住和把握变化的机遇,而不必因一时一事的失误止步不前。 

四八五、不可徒劳 不能太闲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译文】

  人的生活太过悠闲就行偷偷地产生杂念,过于忙碌就会看不见人的纯真本性。所以有才德的君子不可不保持身心过度疲劳的忧患,也不可不耽味清风明月的乐趣。

  【注解】

  别念:杂念。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窃:〈副〉偷偷地。《聊斋志异·促织》:“窥父不在,窃发盆。”

  真性:天性,本性。明·李贽《答马历山书》:“颠倒困踣之极,乃得彻见真性。”佛教语。谓人本具的不妄不变的心体。唐·慧能《坛经·般若品》:“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抱:〈动〉怀藏,心里存有。《周礼·大史》:“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保持。

  耽:〈动〉承受,担负。《红楼梦》:“我要及时就死,又耽不起吞金服毒的。”嗜,喜好。元·睢景臣《高祖还乡》:“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耽味,深切体味。《说郛》卷七四引唐·令狐澄《大中遗事》:“太康曰:‘天子须博览,不然几错罪人。’上由是耽味经史,观书不休。”

  风月:风和月,本指清风明月。见一四七【注解】。泛指景色。

  【评语】

  人生不可过于闲暇,人闲暇就没有精神修养,人在闲居无事或是穷极无聊的时候,自然生起种种妄念,昏乱了本心,不知不觉就做出坏事来。反之,人生也不可过于忙碌,从早晨到晚间忙得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心被繁忙所障碍,做起事来便“过犹不及”。因此,君子应常使本性坚定不失,并对自己的身心多抱忧思,多加注意,务使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平衡。这样一来,就没有过与不及之忧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业的理解,不想做一点事,只想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种寄生虫生活的人少之又少,这种像植物人一样的人是难以生存的。人不可能什么也不做,反过来,人们都有一种生活体验,觉得长久无所事事则是很痛苦的,所以人绝对不可以一点事都不作。但是也不可以过于劳碌,否则就等于给自己当奴隶牛马,而丧失了人生应有的乐趣。这种“既不可太闲,又不可太忙”的生活原则,很合乎儒家的中庸之道。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劳逸结合。凡是与自己情趣、追求无关的事可以放一放,闲一闲;凡是原则的,和自己追求有关的事就要紧一紧,不停地去做。一张一弛,才能忙闲结合。

 四八六、顺逆一视 欣戚两忘

  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译文】

  孩子出生母亲面临危险,镪宝贮积盗匪乘隙窥探,什么喜悦不是忧患呢;贫困可以促使节俭用度,疾病可以学会保养身体,什么忧患不是喜悦呢。豁达的人应当顺境逆境同样看待,这样喜乐和忧戚两者一起忘记。

  【注解】

  镪:〈名〉通“襁”,穿钱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也泛指钱币。左思《蜀都赋》:“货殖私庭,藏镪巨万。”镪宝,指银锭,钱财。清·王韬《淞滨琐话·徐麟士》:“今日拥镪宝,对佳丽,载西施一舸以东,艳福亦不浅哉。”

  积:《说文》:“积,聚也。”按,禾谷之聚曰积。指贮积起来的钱物等。贮积,储藏,积蓄。《汉书·食货志下》:“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贮积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

  一视:同样看待。见三六八【注解】

  欣戚:亦作“欣戚”,喜乐和忧戚。元·胡长孺《题山外归人》诗:“人闲万得丧,欣戚随所制。” 

  【评语】

  生小孩时。母亲可能遭遇到危险。存积了大量金钱,盗贼可能乘隙窥伺。生子可喜,而母难可忧。堆金可喜,而盗贼堪虑。所以,欢喜当中含藏着忧虑的种子。贫穷虽然可忧,如果能够节俭用度,反而可以积蓄兴家。疾病虽然可忧,但如果能够谨慎养身,就可以保全住自己的生命。如此说来,忧的里面又种了喜的种子。所以,喜与忧是相伴而来,绝不是个别单独存在的东西。喜亦未必是喜,而忧亦未必是忧。人无论遭遇到顺境和逆境,都能同样视之,结果把喜与忧、乐与忧都一同忘掉。能够如此,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安乐境界。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福可以转为祸,忧可能转为喜。老子关于福祸的名言“祸兮福所依,福今祸所伏”最有代表性,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在喜忧祸福中之所以不动心,是因为他明确地认识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失败中总能寻找成功的因素,在成功时总能思虑危险的成份,在喜悦中总能注意探求不利因素。人间万般事物,根本没有完全是优点或缺点的,有优点就有缺点,有缺点就有优点。《淮南子·人间训》中的《塞翁失马》故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拆其脾,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跂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就说明了“福祸无常,利敝相随”的道理。

 四八七、月盈则亏 履满者戒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译文】

  花卉要看一半开放的,美洒要喝到微带醉意,这中间大有高雅的情趣。倘若到花己盛开酒已烂醉,就成为丑恶境地了。福履达到丰盈满足的人,应当深思这两句话的意义。

  【注解】

  佳趣:高雅的情趣。见三二六【注解】

  烂漫:形容草木茂盛。见一四○【注解】

  酕醄:大醉貌。唐·姚合《闲居遣怀》诗之六:“遇酒酕醄饮,逢花烂熳看。”

  履:〈动〉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尔雅·释言》:“履,礼也。”注:“礼可以履行也。”〈名〉鞋。《说文》:“履,足所依也。”福履,犹福禄。《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毛传:“履,禄;绥,安也。”陈奂传疏:“福履绥之,犹《鸳鸯》云‘福禄绥之’耳。”

  盈满:谓到达极限。见四二四【注解】

  【评语】儒家基本思想就是中庸之道。这种思想乃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的处世哲学,所以才产生“适可而止”的名谚。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月盈则亏,花开则谢、这些虽然是出于天理循环,实际上也是处事的盈亏之道。事业达于一半时,一切皆是生机向上的状态,那时足以品味成功的喜悦;事业达于顶峰时,就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待人接物。有福气享受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深思这道理,抱着诚恳心情去待人处世。只有如此才能持盈保泰,永享幸福。《易经》中有“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凡事做到七八分处才有佳趣。太过则易衰,不及则易馁,正如酒止微醉,花在半开,那么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未绝生机。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常常善自保持下去,自然能够悠久的存在于天地范畴之中。如果喝酒喝到烂醉如泥,就会使畅饮变成受罪。往往事业初创时大家小心谨慎。而到成功之时,不仅骄奢之心来了,夺权争利之事也多了。所以每个欲有作为的人都应记住“月盈则亏,履满者戒”的道理。那些有福气享受荣华富贵的人,应想想物禁太盛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像老子所说的“不持盈,不履满”,否则人类将永远在上演“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悲剧了。

  【注100】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十一•集法》有“木香盛开,把杯独坐,其下遥令青奴吹笛,止留一小奚侍酒,才少斟酌,便退立迎春架后。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四八八、身在局中 心在局外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译文】

  大海波浪滔天,船中人不知道恐惧,而船外的人胆战心惊:放肆谩骂在座,同席人不知道警觉,而席外的人目瞪口呆。所以君子身体虽然在事件中,心智却要超然事件之外了。

  【注解】

  兼天:连天,形容波浪极大。唐·杜甫《秋兴》诗之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寒心:战栗,恐惧。《文选·宋玉〈高唐赋〉》:“孤子寡妇,寒心酸鼻。”李善注:“寒心,谓战栗也。”

  猖狂:谓随心所欲,无所束缚。见二八六【注解】

  骂坐:漫骂同席的人。《史记·田粉传》:“劾灌夫骂坐,不敬,系居室。”在座,到席,在场。今多指在聚会、会议等的座上。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时曰仁在傍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一时在座诸友皆有省。”

  咋舌:咬住舌头,谓因害怕而不敢说话。《后汉书·马援传》:“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

  【评语】

  在滔滔的大海中波浪冲天,孤舟随着大浪的起伏而不定,这时候在船里面的人反而不知道本身的危险,心里并不感觉到恐惧,倒是在船外岸上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不禁要惊心动魄了。也就是说,人们处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有时并不觉得危险。等危险过去,痛定思痛,反而觉得当时危险情景的可怕。君子处身于事中,心当超然于事外,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波浪滔天舟中不知惧”和“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就是出于一般所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还有“舟中不知惧”,也是出于群众心理的感染,而丝毫不知道事态的严重,甚至军警开枪警告,在群众心理操纵下也不知恐惧。等事过境迁之后,再来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才会为自己捏一把冷汗,因为这时他已经不受群众心理的左右。所谓群众心理,心理学上属于集体变态,也就是群众在某种刺激之下发生一时性变态,几乎每个人都胆大妄为视死如归,这时假如有野心家出面加以煽动利用,往往会造成一种不可收拾的乱局。一个人做事就怕迷惑于事中却不自知,这样可能会把谬误当真理,把错误当正确。而要超然干事外,超脱于尘世,除了要有自身的高尚修养与较好素质,还要学会多顷听别人的意见,多了解实际情况,所谓当局迷而旁观清,偏听信而兼听明。人处于事中不仅易迷且往往被其势所左右,变得激情磅礴,不能理智思考,冷静处之。故处事应身在局中而心在局外。

四八九、万事皆缘 随遇而安

  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人不得矣。

  【译文】

  佛家主张顺应机缘任其自然,儒家主张所居之位行其所行,这“随缘素位”四个字是渡过大海的飘浮气囊。因为世间道路遥远渺茫,一个念头要求完美无缺,就会千头万绪纷至沓来,反之随着境遇安分知足,就没有人不是悠然自得了。

  【注解】

  随缘:佛教语,见○六四【注解】

  素位:谓现在所处之地位。见三五○【注解】

  浮囊:渡水用的气囊。见○○二【注解】

  世路茫茫:世路,人世间的道路,指人们一生处世行事的历程。《后汉书·张衡传》:“吾子性德体道,笃信安仁,约己博蓺,无坚不钻,以思世路,斯何远矣!”茫茫,广大而辽阔。《关尹子·一宇》:“道茫茫而无知乎,心傥傥而无羁乎。”渺茫,模糊不清。宋·王安石《吴任道说应举时事》诗:“独骑瘦马冲残雨,前伴茫茫不可寻。”

  求全:要求完美无缺。《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你可不准嫌他父母乡愚,嫌他鄙陋,稍存求全之见。”

  万绪:即“千头万绪”形容事物复杂纷乱,头绪繁多。《朱子语类》卷一:“千头万绪,皆是从心上来。”

  随遇而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语本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谓能安于所处的各种境遇。《孟子·尽心下》“若将终身焉”宋·朱熹集注:“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所性分定故也。”

  【评语】

  佛家所以凡事都主张万事随缘,是因为佛家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主要是由于“因缘生,因缘灭”,就连人的贵贱、吉凶、祸福也是由因缘而定,所以我们人必须随着天定的因缘来处理自己的色身,方能达成自己的意志。反之不明白这种道理,任凭自己的主观忆想一意孤行,不论怎样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意愿。儒家所主张的“素位”,就是《礼记》所说的“君子素其位而不外顾”,换言之也就是要满足自己的现实环境,这和佛家所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是相通的,一个安于现实成就的人,就儒家来说虽然缺乏创造性,但是却能使人快乐度过一生。反之一个不满于现实环境的人,整天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小则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大则危害到国家社会,这种人生自然也就毫无乐趣可言,所以为人最好还是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当然,这里万事随缘,随遇而安,应从积极意义来理解。从处事角度来看,凡事不可强求,有些事在现有条件下行不通,就有等待时机的必要,就需要安于现状而不是心慌意乱。凡事强求而不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就难行得通。这里“万事随缘,随遇而安”更不是说人应听从命运的安排,把自己的一生付诸天意,不能因为自己天生于贫困便安于贫困,天生于恶境便安于恶境,逆来顺受。世间浮沉有如渡海,渡海如果持有浮囊就不会沉溺。能守着“随缘素位”这四字去行,则恰如渡海持有浮囊一般,就有安全渡过的可能。人能够渡尽那些世间的顺逆苦乐的大波小波,就不会不幸的沉没下去。世事多是茫然无尽,如果一切完全无缺,只此求全一念,则无量的欲念都纷纷产生,像丝线一般纷乱,千头万绪使你无法哲理。反过来说,如能随遇而安,也就是能安于目前所处的地位,不抱不足的观念,不求非分的福利,依照“随缘素位”四个字去做,就无往而不自得。无论是处于顺境或是逆境,都能圆满应付、自由自在了。

四九○、虚心明理 实心却欲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译文】

  人的心胸不可不谦虚,谦虚道义真理就能来凭居;人的心意不可不诚实,诚实物质欲望就不能入侵。

  【注解】

  义理: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见○一七【注解】。犹道理。宋·苏轼。《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

  居:〈动〉本义蹲着。《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居住。《吕氏春秋·离俗》:“仁者居之。”凭居,据以为居处,犹言盘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渠》:“晋世丧乱,乞活凭居,削堕故基,遂成二层,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余,世谓之乞活台。”

  实:〈形〉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说文》:“实,富也。”真实,诚实。《广雅》:“实,诚也。”

  【评语】

  心如果能够向于道,就能常常保持空虚,物欲和邪念就侵不进心里来,物欲和邪念既然不能侵入,代之而入的当然是正义和真理的观念,而心就成了有德的器皿。同时,心又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是充满了正义和真理,整个心既然充满了正义和真理,当然物欲和邪念就无隙可乘了。于是,所说出来的是善言,所做出来的就是德行。“虚”非“空”,空者纳物,填欲而已。“实”非“满”,满者意竭、气衰也。人类和普通动物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人类能在漫长的进化奋斗过程中,把世代的经验和学识累积而成智能,而智能的功用就在于辨别善恶是非。反之假如人一味自以为是,排除外来的一切意见,那他的生命就有如一潭死水,永远得不到社会人群给他的应有灌溉。现代人更需要虚怀若谷的胸襟和谦虚谨慎的态度,拥有坚强执着的精神和坚定无私的意志。这样才能使自己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稳脚跟,不被历史所淘汰。今人所谓的“自我价值实现”也并非对自我欲望、物质的追求,而应该是刻苦获得真知灼见,实践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服务社会,服务人类。

四九一、心领神会 全神贯注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译文】

  善于阅读书籍的人,要阅读到心领神会手舞足蹈时,才不会掉入文字的陷阱;善于观察事物的人,要观察到心思精力融汇贯通时,才能不拘泥于表面现象。

  【注解】

  手舞足蹈: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语本《诗经·周南·关雎·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筌蹄:亦作“筌蹏”。语本《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捕鱼竹器。蹄,捕兔网。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此处指设置的陷阱。《书序》唐·孔颖达疏:“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言者意之筌蹄,书言相生者也。”

  心融神洽:心神,心思精力。语出《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融洽,融会,融合。清·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选序》:“夫惟沉潜反复于《论语》、《孟子》、曾子、子思之书……贯穿融洽,怡然理顺,涣然冰释。”心融神洽,即心神融汇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泥:〈动〉拘泥于,拘执,不变通。《二刻拍案惊奇》:“总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着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文人笔墨,随在皆寓天机,若必于迹象拘泥求之,则凿矣。”

  【评语】

  书是用文字表现思想的东西,书里面的文字是思想的符号。因此善于读书的人,能够熟读玩味的理解其中的思想。书读到妙处,不禁手舞足蹈起来。这算是得到了书中的真谛,所谓“不落荃蹄”。“筌”是钓鱼的漂木,“蹄”是捉兔的陷阱。钓鱼和捉免的时候,虽然要靠着漂木和陷阱,但是只要能捉住兔钓得鱼,漂木与陷阱怎样都没有关系。这仿佛是读书不必依靠书中的文字,只要了解书中的意旨,文字就没有什么用了。所以,善于读书的人,应该认识书中妙处所在。其次,善于观物的人,应当观察到心融神洽的妙处,也就是把精神与物质融合在一起,而不要只拘泥于事物的迹象,然后才能看出事务的真相,所以,观物不能只看表面的形相,应当看破里面的神髓。书籍是前人观察认识事物的知识积累和归纳总结,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意识,事物本身也有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变化和表象。因此,无论是读书还是观察事物,都必须遵循“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的境界,才不致读书死记硬背文字句章,观物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而不得知识真蒂和事物本质。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忤也。”《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四九二、幼时定基 少时勤学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大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利,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译文】

  年轻人是成年人的雏形,读书人是做官人的雏形。这个时候如果锻练功力不够,培育造就得不够纯洁精练,将来走涉历世事立足朝庭,最终难以成为一个优秀人才。

  【注解】

  子弟:对应父兄而言,子与弟,亦泛指子侄辈。《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泛指年轻后辈。《荀子·非十二子》:“遇长则修子弟之义。”

  大人:见三二○【注解】。此指成年人。《后汉书·南蛮传》:“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虽时为寇盗,而不足为郡国患。”

  胚胎:本意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比喻事物的开始或起源。唐·韩愈 《房公墓碣铭》:“公胚胎前光,生长食息,不离典训之内。”

  秀才:元明以后用以称书生、读书人。元·乔吉《新水令·闺丽》曲:“我是个为客秀才家,你是个未嫁女娇娃。”

  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见四七四【注解】

  火力不利:火力,道教指修炼的功力。南朝·梁·陶弘景《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火力既足,表里坚固,河山可尽,此形无灭。”利,〈形〉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说文》:“利铦也。”《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有利的。《资治通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不利,即不利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有“不足,不够”的含义。

  陶铸:比喻造就、培育。见二○八【注解】

  他日:过些天,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宋·林逋《先生将终之岁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涉世立朝:涉世,经历世事。见○三三【注解】。立朝,指在朝为官。 宋·曾巩《乞出知颍州状》:“伏念臣性行迂拙,立朝无所阿附。”

  令器:指美才即优秀人才。《三国志·吴志·张严程阚薛传论》:“张纮文理意正,为世令器,孙策待之亚于张昭,诚有以也。”

  【评语】

  青年子弟都是未来的大人物,是“大人之胚胎”。黉门秀才都将是他日的士大夫,是“士夫之胚胎”。因此,如果在现在不加以严格的训练与考验,就不能成为一等人了。这好比是炼造钢铁之器,如果不经过充分的火力,则不能陶铸成钟鼎之才。在教育的原则上,如果主张自由主义和放任主义,顺着子弟的意思任意胡行,高尚的人格就不能培养起来。即使有点才识学术,也不能脚踏实地的做事,最后一定走到堕落的途径,什么事业也不会成功。建筑高楼大厦必须有坚固的基础,否则将有倾覆的危险,培育栋梁人才必须从小逐步累积才能的知识储备。一切“从娃娃抓起”,俗语说“三岁看到老”,基础教育不牢固,缺乏必要的磨练,人是很难成才的,更不必说是有用的栋梁之才了。所谓“幼而学,壮而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九三、浓夭淡久 大器晚成

  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译文】

  桃花李花虽然鲜艳,怎能像苍松翠柏那样节操坚定?梨子杏子虽然甘甜,怎能像黄橙绿橘那样馨香清冽?确实如此,浓艳夭折不如清淡持久,早年秀茂不如大器晚成。

  【注解】

  桃李:桃花与李花。见一一九【注解】。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坚贞:谓节操坚定不变。《后汉书·王龚传》:“王公束修厉节,敦乐蓺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

  橙黄橘绿:本指秋季景物。语本宋·苏轼《赠刘景文》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此仅作字面本意“黄橙绿橘”解。

  馨冽:馨,〈形〉本义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说文》:“馨,香之远闻者也。”馨香,散播很远的香气。《国语·周语上》:“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韦昭注:“馨香,芳馨之升闻者也。”芳香馥郁貌。汉·宋子侯《董娇娆》诗:“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冽,〈形〉清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冽,清醇,清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露水》:“秋露造酒最清冽。”

  信乎:信,〈副〉果真,的确。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信造化之尤物。”乎,〈后缀〉词,无意义。

  秀:〈动〉本义谷物抽穗扬花。《尔雅》:“荣而实者谓之秀。”成长。《后汉书·孝章皇帝八王传赞》:“振振子孙,或秀或苗。”秀茂,生长茂盛。《宋史·五行志三》:“绍兴间,汉阳军有插榴枝于石罅,秀茂成阴,岁有华实。”美好优异。《旧唐书·德宗纪论》:“天才秀茂,文思雕华。”

  【评语】

  桃花李花,虽然艳丽好看,但一经风吹雨打,落花狼籍,那鲜丽的姿态就消失了。松树柏树只有青青的颜色,不受人的注重欣赏,但经过了盛夏的炎暑和严冬的霜雪,都保持四季常青的颜色,因此,松柏坚贞的节操是桃李所不能相比的。梨子和杏子的味道虽然甘甜适口,但还赶不上黄橙绿橘味道的馨香芳例。所以,一时的浓夭华丽,不如淡泊来得长久。同样的道理,早岁的头角峥嵘还不如大器晚成来得纯实。再说,逞现一时的才华,转眼到了凋谢之期,到底不如坚贞的节操能够耐久;少年立身出世过早,则其凋谢之期亦必早,不能成就大业。三国时候的周瑜,虽然位重惧高,早年得志,但因他死得太早,除了赤壁一战之外,没有留下什么大的基业。俗语说:“彩云易散琅琅脆,自古好物不坚牢”,桃李鲜花虽然艳丽一时,但远不如松柏那样长青可贵。而“少年得志”并非人生幸事,因为它容易由骄狂而导致失败,只有“大器晚成”才能由于饱经沧桑,体会出创业的艰难而安于守成。

 四九四、乐者不言 言者不乐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译文】谈论园林生活快乐的人,未必真正得到园林生活的乐趣;厌恶谈论名位利禄的人,未必完全忘却名位利禄的情怀。

  【注解】

  山林: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见一九七【注解】。园林。《汉书·东方朔传》:“窦太主曰:‘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觞上寿,娱乐左右。’”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公主园中有山,谦不敢称第,故托山林也。”

  厌:〈动〉《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饱,满足。《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憎恶,嫌弃。宋·姜夔《扬州慢》:“犹厌言兵。”厌恶,讨厌,憎恶。宋·梅尧臣《和王仲仪咏瘿》诗:“厌恶虽自知,部割且谁肯。”

  名利:名位与利禄,名声与利益。《尹文子·大道上》:“故曰礼义成君子,君子未必须礼义,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无名利。”

  情:〈名〉本义感情。《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唐·杜甫《北征》诗:“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评语】

  对任何一件事,总喜欢在口头上表示的人,末必能够窥见其中的堂奥(深处,喻深奥的义理,深远的意境。晋·枣腆《答石崇》诗:“窃覩堂奥,钦蹈明规”)。反之,真能入其道而体会其中妙旨的人,反而不现于色、不形于言。每天在都会热闹场合竞逐名利的人,口口声声讲述山林田园生活如何趣味,以表示他既高贵又风雅的气质,像是真正体会了山林趣味,不过是自高身价的一种掩饰烟幕罢了。比方在楼阁的外面装饰一些花草庭园以为点缀,怎能说是真正得到了山林的真趣呢?还有一些达官贵人权威显宦,每天都忙于应酬接待饮宴,但他们常常对人表示厌倦了名位利禄的生活,恨不得早日脱离。他们嘴里虽这么说,真要他们脱离尘世远遁山林,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舍得放下。诚如曹操说的:“欲罢不能耳!”嘴上谈着讨厌名利,而心中正在打算名利,这不能说是尽忘名利之情。社会的事,往往是能说不能行,言行多不能一致。“言行不一”是名利场人的通病,有些人经常表示厌倦了俗世生活,大谈山林野趣,恨不得一下子就难住进深山,可是真要他们脱离城市繁华时,他们又恋恋不舍不肯丢下。有些人口头上讨厌谈论名利,似乎淡泊了名利,却永远舍弃不了那一点名利的诱惑。其实一个真正淡泊名利的人,必然是完全超越名利好恶观念之上,谈话中也就无所谓好恶了。

  【注10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四九五、艳为虚幻 枯为胜境

  莺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我。

  【译文】

  莺啼花开草木茂盛而山峰浓郁峡谷艳丽,全都是大自然的虚幻境界;泉水干枯树木凋零而山崖光秃岩石突现,才显见天地间的真实自我。

  【注解】

  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日景色。见一三六【注解】

  总是:总归是,全都是。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幻境:变幻的境界。见二三九【注解】

  真我:佛教语,涅盘四德之一。亦称“大我”,与“妄我”相对,谓出离生死烦恼的自在之我。《俱舍论·破执我品》:“故佛说正法,如牝虎衔子,执真我为有,则为见牙伤,拨俗我为无,便坏善业子。”也就是真实的自我,即本来面目。

  【评语】

  莺啼鸟啭,花发草茂,在大地山谷间,布满了浓艳的彩色,由外表来看,诚然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但仔细的向里推求一下,这不过是天地的一种幻相,一种装饰。莺啼鸟啭不过是一瞬间的声音,花发草茂不过是一刹那的景象,等到了花落草衰、川水枯竭,崖岸岩石都露出本来的面目,赤裸裸的毫无掩饰,这时候就出现天地的真体。人生也是如此。所谓名誉,所谓权势,都不过是人生的装饰,一种假的姿态,等到名誉失掉了,权势也衰败了,才看出来人生的真正价值。所以,朱子说的真吾,就是人的真正价值。人能永不失其真吾,则价值虽历千古,亦不能磨灭。古代的圣贤不失其德,忠臣不失其节,都是不失浑厚天真,所以能传名百代而不衰,历时千年而不灭,所谓与天地参永垂不朽。我们如果不失天真,就一定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像孟子说的“善为养吾浩然之气”,以达到返回真吾的境地。佛家从大自然景象中所悟出的真理,就是“富贵功名转头空”。因为功名富贵只是过眼烟云,只有维护人的纯真本性才能得到人生乐趣,(明)扬慎在《临江仙》一词中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俗语说得好:“平平淡淡才是真”。

 四九六、世间广狭 皆由自造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译文】

  岁月本来长久,而忙碌的人自我感觉短促;天地本来宽阔,而鄙俗的人自我感觉狭隘;风花雪月本来闲逸,而劳劳攘攘的人自我感觉多余。

  【注解】

  促:〈形〉本义紧迫。又指急促,赶快。《广韵》:“促,速也。”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可命促而意长。”短促,时间短暂。唐·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良会苦短促,溪行水奔注。”

  鄙:〈形〉见识浅薄,行为低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人贱物亦鄙。”鄙俗,鄙陋庸俗。宋·曾巩《送丰稷》诗:“嗟从薄禄困流滞,能诱鄙俗销纷争。”

  隘:〈形〉本义狭窄,狭小。《说文》:“隘,陋也。”狭隘,狭窄,宽度小。《东观汉记·阴兴传》:“为期门仆射,从上出入,常操小盖,疾风暴雨,屏翳左右,泥涂狭隘,自投车下,脱袴解履,涉淖至踝。”

  风花雪月: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此处用其本意指自然景物。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

  劳攘:形容心情烦躁不安。明·杨柔胜《玉环记·韦皋思忆》:“日月有盈亏,人事有番掌,青天问不应,搔首空劳攘。”劳碌。《儒林外史》第八回:“所以在风尘劳攘的时候,每怀长林丰草之思。”劳劳攘攘,纷扰,劳碌。《朱子语类》卷二四:“更不有许多劳劳攘攘,如议亲、议贤,议能、议功之类。”烦躁不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鬓云乱,慵整琼钗,劳劳攘攘,身心一片没处安排。”

  冗:〈形〉本义闲散。《说文》:“冗,散也。”多余。陆机《文赋》:“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评语】

  岁月的时光,本来是很长久的,然而人为生活所迫,终日奔波忙碌,自早到晚,在这漫长的岁月当中,反而觉得时间是短促的。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形容人生的短促。这种观念我们不以为然。人生寿命不过百年,时间不算太长,但在这百年岁月当中,人应当做的事太多了。整天埋头苦干,恐怕还是做不完,若只管去纵情享乐,嫌日月时光太短,这种人生毫无价值、毫无意义。我们生于天地之间,是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以人数十年短促之寿命,为后来的人立万世不拔的基础才对。其次以天地的宽阔广大,日月星辰山川河岳都无所不包,人间到处都可以横行阔步自由的活动,如果以为世间狭隘,未免太愚笨!那春天的百花烂漫,夏日的凉风徐徐,秋天的明月咬洁和冬季的白雪晶莹,这四时的天然美景任何人都可以任意欣赏;但日夜为名利扰攘、奔驰在世间的人们,连去欣赏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他们不知何时是花开花谢,更不知何时是冰冻雪融。在他们看来,风花雪月都匆忙的消失掉,这是为自己的名利而顾不到流览自然的风光。因此,人看世间的一切,应当有静心的工夫、安定的智慧,千万不要受外物的牵累。佛家的偈也说:“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不见山花映红水。”意思指樵夫既是以采樵为生,当然心中充满了利欲观念,即使面前有美好自然风光,也都被他的刀斧私心蒙蔽了。“天地之闲,因人而异”,天地之间的运行时空、自然景物、闲情逸致都会因人们的境遇情绪不同而形成差异。人都有一种生活经验,繁忙时苦,闲极无聊时更苦,真所谓“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这就是过分清闲和过分劳累,使心神受到形役而蒙蔽了本真。

四九七、盆池竹屋 意境高远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译文】

  获得乐趣不在多少,盆盏池水拳握石头之间,烟雾云霞俱全十足;领会景色不在远近,蓬草窗户竹子房屋之下,清风明月悠然自得。

  【注解】

  得趣:获得乐趣,有趣味。清·捧花生《画舫馀谈》:“各摊数十文于前,斤斤较量,汗流满背,自以为得趣,旁观者殊作恶也。”领会情趣。宋·林逋《赠胡明府》诗:“一琴牢落倚松窗,孤澹无君得趣长。”

  盆池拳石:盆池,埋盆于地,引水灌注而成的小池。用以种植供观赏的水生花草。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诗:“盆池有鹭窥苹沫,石版无人扫桂花。”拳石,指园林假山。唐·白居易《过骆山人野居小池》诗:“拳石苍苔翠,尺波烟杳眇。”小石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剑门关皆石无寸土,潼关皆土无拳石。”此直解,盆盏大的池水,拳头大的石头。拳握,像握着的拳头大小。喻体积小。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其外人所见者,拳握之内,或吐异香;胸臆之间,乍表金色。”

  烟霞:烟雾,云霞。南朝·齐·谢朓《拟宋玉<风赋>》:“烟霞润色,荃荑结芳。”泛指山水、山林。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敬想足下,优游泉石,放旷烟霞。”

  蓬窗竹屋:蓬,〈名〉本义草名,蓬蒿。《说文》:“蓬,蒿也。”杜甫有《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蓬门,以蓬草为门,指贫寒之家。《宋书·袁顗传》:“纡金拖玉,改观蓬门。”同义,蓬窗即蓬草窗户。竹屋,用竹子作材料建造的房屋,亦泛指简陋的小屋。唐·黄滔《杨状头启》:“土风则竹屋玲珑,烟水则叶舟荡漾。”

  风月:清风明月。见一四七【注解】

  自赊:赊,〈动〉本义赊欠。《说文》:“赊,贳买也。”《字汇》:“赊,不交钱而贾曰赊。”自赊,自然得到。

  【评语】

  一般的人往往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求很多的地方名胜古迹,以为只有如此才能理解事物的风情与雅趣。殊不知得趣不在多,会景不在远,在你的身旁附近庭院之间,哪怕是不大的池子,拳大的石头,都可以具有山谷烟霞的宏大景色。古人作《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会景适趣的地方,不在多处与远处,而在心的深处,物的近处。在茅棚草舍的窗前,栽花种竹,到了夏日也有乘凉纳荫的快乐。秋日的天高气爽、晴风明月,内心深处自有一番悠静闲然的情趣发生。所谓“乐贵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远”,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和《饮酒》描写了它的真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最得意,欲辨已忘言。”

  【注102】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四九八、淡欲有书 神仙之境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译文】

  心中没有物质欲望,这就是秋季天空霁日云海;闲坐时有琴弦书籍,就成为在石室丹丘中神仙。

  【注解】

  秋空霁海:秋空,秋季的天空。霁,〈动〉本义雨止。《说文》:“霁,雨止也。”霁日,晴日。唐·刘禹锡《琴曲歌辞·飞鸢操》:“长空悠悠霁日悬,六翮不动凝风烟。”海,本义大海,海洋。《说文》:“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云海,广阔无垠的大海。宋·刘天游《氐州第一》词:“云海沧洲,甚又寄、南来客雁。”秋空霁海,即形容天高气爽广阔无垠。

  石室丹丘:石室,传说中的神仙洞府。汉·刘向《真君传》:“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数往昆仑山中,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丹丘,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丹丘昼夜常明也。”石室丹丘,即形容像神仙一样逍遥自在。

  【评语】

  人被物欲所控制,妄想与烦闷常在胸中翻腾不绝。如果心中没有物欲,心就不被外物所囚系;其心如秋日的天空澄澈高洁,如平静的海面广阔明亮。在人的身边放置琴和书籍,则心常被琴书所净化。因此这一念,就会差之毫厘而有千里之谬,所以古人说去人欲在天理,也就是一种养心的最好方法。座旁有琴书,屋中便充满脱俗的气氛。又何必一定要远入深山,住在丹丘洞穴呢?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可见欲望最能蒙蔽人的本然心性。因此程子也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一个人假如能经常陶冶在琴棋书画中,自然能被这种高雅气氛所净化。其情景犹如仙人住在深山石洞,因而佛家才有“仙境不在远处,佛法只在心头”的名言。

 四九九、乐极悲至 兴浓味索

  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消茗冷,不觉反成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奈何不早回头。

  【译文】

  宾客朋友云臻聚集,痛饮狂欢尽兴酣畅十分快乐,顷刻间刻漏已尽蜡烛残剩香烟消散杯茗冰凉,不由得反而成了呕吐哽咽,使人毫无意味。天底下事情一般类似如此,为何不及早回头呢。

  【注解】

  宾朋:宾客朋友。南朝·宋·鲍照《代堂上歌行》:“车马相驰逐,宾朋好容华。”

  云集: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形容从四面八方迅速集合在一起。 宋·苏轼 《答李宝文启》:“舟车云集,惠通秦楚之商。”云臻,比喻众多的人或事物迅速到来。《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鼓声纔罢,大众云臻。”

  剧饮:豪饮,痛饮。清·屠文漪《摸鱼儿》词:“杯乍举,便剧饮,淋浪那计归时路。”

  淋漓:形容痛快,酣畅。宋·陆游《哀郢》诗之二:“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俄而:不久,顷刻。《庄子·大宗师》:“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

  漏尽:刻漏(古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壶中水滴漏渐少,箭上度数即渐次显露,视之可知时刻。)已尽。谓夜深或天将晓。汉·蔡邕《独断》卷下:“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佛教用语。佛教称烦恼为漏,至三乘的极果,以圣智断尽此种种烦恼,称为“漏尽”。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道则以仙为贵,佛用漏尽为妍;仙道有千岁之寿,漏尽有无穷之灵。”

  香消:香,〈名〉草木香料,常掺以木屑做成细条,点燃用以祭祀祖先或神佛。《聊斋志异·促织》:“爇香于鼎。”香烟,焚香所生的烟。北周·庾信《奉和阐弘二教应诏》:“香烟聚为塔,花雨积成台。”消,〈动〉本义消除,消灭。《说文》:“消,尽也。”消散,消失,离散,消除。唐·戴叔伦《柳花歌送客往桂阳》:“定知别后消散尽,却忆今朝伤旅魂。”

  茗冷:茗,〈名〉本义早采的为“茶”,晚采的为“茗”,后泛指茶。《封氏闻见记》:“晚采者为茗。”杯茗,一杯茶。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有邻村一媪至殿前,王改容拱手,赐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处。”冷,本义凉。《说文》:“冷,寒也。”冰凉,很凉。《红楼梦》第四一回:“刘老老便伸手去羞他的脸,他也拿手来挡,两个对着闹。刘老老一下子却摸着了,但觉那老婆子的脸冰凉挺硬的,倒把刘老老唬了一跳。”

  不觉:不禁,不由得。汉·李陵《答苏武书》:“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呕咽:呕,〈动〉本义东西在胃喉中上涌,从口中出来。《说文》:“欧,吐也。字亦作呕。”呕吐,谓恶心而吐出胃中容物。《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又历 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咽,〈动〉吞入,吞食。《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旃毛并咽。”哽咽,食物堵塞喉咙不能咽下。汉·王充《论衡·效力》:“渊中之鱼,递相吞食,度口所能容,然后咽之,口不能受,哽咽不能下。”

  索然无味: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明·杨慎《丹铅杂录·论衡》:“盖文有以含蓄不尽为工者……说尽,则索然无味矣。”

  率:〈副〉皆,都。宋·苏洵《权书·六国论》:“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一般说来。汉·王充《论衡·案书》:“案大才之人,率多侈纵,无实事之验。”

  奈何:怎么,为何。《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

  【评语】

  人在宴会的时候,宾客如云霞集会往一起,饮酒作乐,酣畅淋漓,兴会尽致。等到宴会完了,客人散去了,这时候夜深人静,漏水滴尽,残余的蜡烛烧不久,香也销了,茶也冷了,于是,这盛宴的乐趣反而变成呕吐呜咽的悲泣情景,想起来不觉索然无味。不仅宴会是这样,天下的事大都是如此。汉武帝(秋风辞)说:“欢乐极兮哀情多。”人间事物都逃不过“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的法则。盛时是极一时之乐,衰时是悲情四起,然而世人却不及早的回头。虽然明明知道那些虚荣浮华是一时的景象,但大多数人仍是执迷不悟,这实在是可怜又可悲的事情!足见世事之无常,因而王羲之也写到“为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五○○、会个中趣 破眼前机

  会得个中趣,五湖之烟月尽入寸里;破得眼前机,千古之英雄尽归掌握。

  【译文】

  领会其中的乐趣,五湖的云烟明月都纳入心中;看破眼前的机运,古今的英雄豪杰都归并掌握。

  【注解】

  个中:此中,其中。宋·陆游《对酒》诗:“个中妙趣谁堪语,最是初醺未醉时。”

  五湖:1.古代吴越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即太湖。《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文选·郭璞》:“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李善注引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2)太湖及附近四湖。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徐天佑注引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南江东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 2.太湖附近的五个湖。《史记·夏本纪》:“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 3.江南五大湖的总称。《史记·三王世家》:“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明杨慎《丹铅总录·地理》“王勃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洞庭一也,青草二也,丹阳三也,彭蠡四也,太湖五也。”4.指洞庭湖。5.近代称华中﹑华东五大著名湖泊。即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和太湖。6.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于五湖。见《国语·越语下》。后因以“五湖”指隐遁之所。

  烟月:云雾笼罩的月亮;朦胧的月色。唐·张九龄《初发道中赠王司马》诗:“林园事益简,烟月赏恒余。”

  寸里:寸,〈名〉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说文》:“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方寸,指心,脑海。 唐·刘知几《史通·自叙》:“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里,〈名〉本义衣服的里层。《说文》:“里,衣内也。”内,中,与外相反。《素问·刺腰痛篇》:“肉里之脉。”寸里,即心中或脑海中。

  掌握:手掌,手中。亦喻控制的范围。唐·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

  【评语】

  ‘五湖’是中国五百里以上的大湖,一共有五个;一、饶洲的鄱阳湖,二、岳洲的青草湖,三、润洲的丹阳湖,四、颚洲的洞庭湖,五、苏州的太湖。这五处都有烟霞风月的景色,古来的诗人墨客多半要到这些地方来游玩和欣赏,但这些名胜的风景也要因人才生趣,如果来游览的人没有什么风雅的趣味这些风景也就没有什么兴味了。而对俗不可耐的市井之辈就有如焚琴煮鹤,狼吞虎咽尤如过眼烟云不识趣味。如果有风雅趣味的人,就能领会其中的情趣 可以把天下的名胜,如苍茫可观的五湖烟月景色,尽情的收入眼底一览无遗。诗人杜甫游览名胜之后就能吟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梵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名句,此外孟浩然诗说:“八月湖水平,涵空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由以上这首诗,洞庭的名胜立刻就出现眼前了。诗人想要领会其中的趣味,不一定要亲身到那个地方,也不一定要亲眼看见那个地方的景色。在斗室之中就可以把天下的名胜大观,自由自在的赏玩观览了。同样的道理,能够看破了眼前的天机,则千古的英雄豪杰。都可以收归自己的掌握。这话的意思是:古往今来的豪杰英雄都可以和他们握手谈笑,促膝谈心。真所谓时事造英雄,机在当下,运即眼前,适时掌握机遇,效法古今圣贤之道开辟一片新天地,依赖他们作为肱股而建立功勋与伟业,这岂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吗?无论古今或远近,都是由空间和时间比较而来,如果超越了这一个比较而采取达观,则大至宇宙小至尘芥都可以了若指掌,所以能了悟目前之机,便能够领会万古之道。

  【注103】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

五○一、从冷视热 从冗入闲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译文】

  从冷静处观察热闹,才知道热闹场所的奔波驰骋毫无裨益;从繁冗处进入悠闲,才感觉悠闲生活的滋益意味最为长久。

  【注解】

  然后: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孔子家语·问礼》:“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

  奔驰:犹奔波,奔走。见三七八【注解】。驰骋,奔竞,追逐。《汉书·薛宣朱博传赞》:“博驰骋进取,不思道德,已亡可言。”

  无益:没有好处,没有裨益。《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裨益,补益,益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觉寺》:“时高祖新营洛邑,多所造制,肃博识旧事,大有裨益。” 

  冗:〈形〉本义闲散。《说文》:“冗,散也。”繁冗,繁琐庞杂,繁杂冗长。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鄱郡官书有《本草异名》一篇,尽取诸药他名登载,似觉繁冗。”犹繁忙。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有时迫于繁冗,饥过七分而不得食,遂至九分十分者,是谓太饥。”

  闲:〈形〉闲暇。贾谊《鹏鸟赋》:“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悠闲。前蜀·韦庄《谒金门》:“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滋味:味道。引申指苦乐感受。见一八五【注解】。滋益,滋养补益。《朱子语类》卷二四:“如人吃物事,若不消,只生在肚里,如何能滋益体肤?”意味,意境,趣味。《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无限难思意味长,速须觉悟礼空王。”

  【评语】

  人被热念情绪骚扰,昼夜东奔西走,自己分不清利害,旁人的劝告也难以相信,一心只为名利而奔波劳累。等到他受了意外打击,遭遇失败,则心灰意冷悔不当初了。在这时候能够以冷静的头脑把热中时候的事情好好考虑一下,就会感觉到过去的奔走,都是无益了。又当我们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对于那些纷扰的境界,感觉非常有趣。等到由繁忙的境界转到闲散的境界。就感觉到闲散的趣味是悠然而自得,长久而安静的了。这对于热中功名利禄、野心勃勃的人,又当别论,这种人对于一时的闲逸安静,都是不甘寂寞的。但是,青年时代血气方刚急于事业功名的时候,对于损害利害是不会计较的,这往往容易招致失败。年轻人对于以上的话仔细玩味一下,就可避害逃祸。真正做到“从冷视热,从冗入闲”的旷达之士,在中国历史上可能以陶渊明为典型代表,他的《归园田居》最能说明这种心境:“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攀宠里,复得返自然。”就现实而言,诸多事情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更何况是在争斗激烈的名利场。在党籍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中,人们更应该“从冷视热”,“身处事态,心在局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处理事态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各方关系。从个人处理事务的方式来看,也应该“从冗入闲”,就词义而言“冗”是繁杂,“闲”通“简”是简单,就是化繁杂为简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样才不至于身心疲惫无所适从。

  【注104】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一•集醒》同文。

五○二、理出于易 道不在远

  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译文】

  禅宗偈语说:“饥饿来了吃饭疲倦来了睡眠。”作诗宗旨是:“用口头语言表达眼前的风景。”因为极高深的道理寓意于极平凡的事物,最困难的问题产生于最容易的地方;有意图的人反而远离它,无意图的人自然接近它。

  【注解】

  禅宗:佛教宗派名。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印度菩提达摩为初祖。禅宗之名称始于唐代。由达摩而慧可、僧璨、道信,至第五世弘忍门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但后世唯南方顿悟说盛行,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禅宗兴起后,流行日广,影响及于宋明理学。

  饥来吃饭倦来眠:语出明·王阳明《答人问道》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眼前景致口头语:语出明·邱文庄(丘浚1421-1495,明朝阁臣,思想家,经济学家。字仲深,号深庵。因谥号文庄,后人又称丘文庄。琼山下田村人。丘凌与海瑞、张岳崧、王显光齐名,被称为“明清海南四大子”。)《答友人论诗》云:“吐语操辞不用奇,风行水上茧抽丝。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

  景致:风景。唐·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规模何日创?景致一时新。”

  盖:<连>因为,由于。诸葛亮《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寓:〈动〉本义寄居,寄住。《说文》:“寓,寄也。”寄托。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寓意,寄托或蕴含意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有意:有意图,有愿望。宋·王安石《招叶致远》诗:“最是一年春好处,明朝有意抱琴来。”

  无心:犹无意,没有打算。见二四七【注解】 

  【评语】

  禅宗曾有这样的一句话“饥来吃饭倦来眠”,就是说饿了吃饭,累了睡觉。这句话打开了佛教禅宗的奥妙之处。禅宗的语句多有高尚深远的寓意,但是当参禅到了意念极端则理尽而词穷,欲说而不可说了。当词穷意尽的时候,只有“饥来吃饭倦来眠”一途了。古语云:“悟了同末悟。”也就是达到了意念之极,没有什么玄妙奇特之处了。对于谈论诗的旨趣说:“眼前景致口头语。”所谓作诗的妙旨,并不在于强把平生耳目末见未闻之处一一展露,而是口头语当着眼前的景物,而绝不用什么生涩难解的文字典故去言联对偶,不仅诗与礼如此,世间无论什么事都是在极平易之处,寓藏着极高深的道理。而世间的困难也多由容易里面产生出来,禅宗的“饥来吃饭倦来眠”,和诗旨的“眼前景致口头语”是参禅悟道作诗填词,它的玄机妙理高深到了极点,深奥到了至难处,却反而是存在于极易之处。所以说,“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近真”。做事于无心之中,反而与天真与自然接近了,生出不可思议的力量来。至于作诗填词,用了好些费解的语句,搜集了许多奇怪的典故,这都是出于有意而不能成真。陶渊明和寒山的诗都是很平易、很浅近的,都是些眼前的景致、口头的语句,而成为古今的名言。禅宗李翱说:“我来问道无余说,月在青天水在瓶。”苏东坡有词说:“到得归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都是写尽了意念的极端,全都由无心而写出来的,所以成了天真自然的名句。再者,“饥来吃饭倦来眠”,是王阳明说的话,而不是出于禅宗。无论怎么说,这句话原来是禅宗的偈语。王阳明是儒家与禅宗的学者,况且,这句话在禅语的全集里面很多地方出现,纵然是阳明的话,称他是禅宗也没错误。说这不是禅语而辩论的人,是不知道禅宗和王学的关系。其实无论是语言还是事物,都普遍存在一个“物极必反”的道理,“于无声处胜惊雷”简单更能说明问题解决问题。

 五○三、得诗真趣 悟禅玄机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译文】

  一个文字不认识而充满作诗意境的人,才算得到诗词作家的真正意趣;一句偈语不参悟而富有禅定妙趣的人,才算领悟禅宗教义的玄妙机理。

  【注解】

  诗意:诗思,诗情。唐·刘禹锡《鱼复江中》诗:“客情浩荡逢乡语,诗意留连重物华。”诗的内容和意境。元·朱德润《凝香亭记》:“仍得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孛术鲁公题其扁曰‘凝香’,用唐刺史韦应物诗意也。”

  诗家:犹诗人。唐·杜甫《哭李尚书》诗:“史阁行人在,诗家秀句传。”

  真趣:真正的意趣、旨趣。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晨游任所萃,悠悠藴真趣。”

  禅味:谓入于禅定时安稳寂静的妙趣。唐·杜甫《杜氏墓碑》:“絶荤血于禅味,混出处于度门。” 

  玄机:佛家、道家指奥妙的道理,深奥微妙的义理。唐·张说《道家四首奉敕撰》之三:“金炉承道诀,玉牒启玄机。”神妙的机宜、计策。唐·柳宗元《剑门赋铭》:“喋血誓士,玄机在握,分命貔貅,陈为猗角。”机理,事物变化的道理。晋·葛洪《抱朴子·广譬》:“聪者料兴亡于遗音之絶响,明者觌机理于玄微之未形。”

  【评语】

  诗是用文字来表达的,理解文字的人未必能够作诗。诗是言志的,我们用诗来表达志向的如何。如果志向没有诗意,无论把文字写到任何深奥程度,都不能作出好诗。反之,纵令一字不识,而有诗意的人,就是他自己得了诗人的真趣,认识不认识文字都没有关系。禅宗更有所谓“不立文字”的教条,所以很多禅学都在教外别传,一切教法都不拘泥于文字。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是新洲的一个樵夫,有一天听人诵念《金刚经》,忽然有了悟解,就到黄梅山弘忍禅师那里做一个捣米的和尚。有一天弘忍禅师在七百多禅师面前,要考验一下神秀上座悟解禅机的程度,结果不识字的慧能却远超过神秀,而立即咏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这就证明了“得诗家真趣,悟禅教玄机”。不识字的慧能禅师比神秀优秀得多,因此承继了五祖的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可见理解文字不过是表现意志,仅仅通达文字,并不能得其真趣。不仅作诗和参禅如此,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古人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有诗文的细胞,与是否认识字并无太大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就此识字参禅一概无所是用了,世间天才无几人也!

  【注10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集灵》有:“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故也。”

五○四、晓窗读易 午案谈经

  读易晓窗,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磬宣竹下之风。

  【译文】

  清晨在窗前细读周易,用松间露水研磨朱砂圈点书中的义;中午在案头谈论佛经,钟磬声和着竹林间的清风传向远方。

  【注解】

  易:古代卜筮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连山”、“归藏”仅在古籍里提到名字(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均已失传。此处为《周易》的简称。《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朱熹《周易本义序》:“《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 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易经》六十四卦体例完整和谐不可分割,文字风格前后一致,当属一气呵成,而非几个时代的断续之作。《易传》以解读《易经》,《易传》的文字则明显好懂得多,有古文基础的现代人就可通读,《易传》中多有儒家观点出现,并且努力寻找《易经》的道德伦理价值。

  晓:〈名〉本义天明。《说文》:“晓,明也。”清晨。梁·简文帝《侍游新亭应令诗》:“晓光浮野,朝烟承日回。”

  丹砂:即朱砂,矿物名,色深红,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中医作药用,也可制作颜料。晋·葛洪《抱朴子·金丹》:“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研:〈动〉本义细磨。《齐民要术》:“打取杏仁,以汤脱去黄皮,熟研,以水和之,绢滤取汁。”研磨,细磨使粉碎或光滑。宋·晁贯之《墨经·研》:“凡墨户不工于制作,而工于研磨。”

  案:〈名〉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长方形的桌子。《说文》:“案,几属。”案头,几案上或书桌上。唐·杜甫《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诗:“穷巷悄然车马絶,案头干死读书萤。”

  宝磬:磬,〈名〉本义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说文》:“磬,乐石也。”宝磬,磬的美称。明·杨珽《龙膏记·成隟》:“听宝磬声传九衢,看雁塔影挂清溪。”钟磬,钟和磬,佛教法器。金·王庭筠《超化寺》诗:“隔竹微闻钟磬音,墙头修緑冷阴阴。”

  宣:〈动〉宣扬,宣传,广泛传播。《国语·晋语》:“宣其德行。”

  【评语】

  《周易》是圣人说明天地妙理的书,在露天的窗子下,天将破晓的时候读它,一面用丹砂来研磨松树间的露水,圈点着逗句,注明了要点,这都是超脱世外的高人隐士所做的清雅之事。在正午的时间谈经说法,一面敲着宝磬,声震竹林生风作音,这种宁静的景况是出尘离俗僧伽的清高行为。世人从早到晚汲汲于名利,走在尘俗之间,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精神自然就颓丧了,身体也会渐见衰败,是很难获得人间奥理和情越。如能时时把身心移到这样悠闲清雅的环境,则身心得以焕发,恢复本色,才算是得到了天地间的真趣。古人悠游于林下不入于尘俗,其中的道理很奥妙,其中的趣味更是深长啊! 

五○五、野趣丰处 诗兴自涌

  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译文】

  做诗思路在灞陵桥上,刚刚低声吟咏完了,丛林群山迅即已然浩然壮阔;郊野兴致在镜湖深处,当你独自往来时候,山峦河川相互辉映令人陶醉。

  【注解】

  诗思:做诗的思路、情致。唐·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诗:“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灞陵桥: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四公里的清泥河上,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建安五年(200)春,曹操俘关羽至许都,礼之甚厚。但关羽不忘旧主,挂印封金,辞曹归刘。曹操率部将追至灞陵桥,赐酒赠袍。羽疑其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拜揖而去,开始了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勇壮举。灞陵桥从此名扬。也指“灞桥”。据《三辅黄图·桥》:“霸桥,在长安东(陕西省西安市东,古称霸陵,汉文帝葬于此,故称。),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郑谷《小桃》诗:“和烟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连灞桥。”

  微吟:小声吟咏。宋·陆游《一笑》诗:“半醉微吟不怕寒,江边一笑觉天宽。”

  就:〈动〉本义到高处去住。《说文》:“就,就高也.”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完成;,成功。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瞬息可就。”

  林岫:丛林群山,泛指山林。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道壹道人﹞从都下还东山,经吴中,已而会雪下,未甚寒。诸道人问在道所经。壹公曰:‘风霜固所不论,乃先集其惨澹;郊邑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

  浩然:广大壮阔貌。明·方孝孺《题〈郑叔致字辞〉后》:“发之为文章,则浩然而无涯。”

  野兴:对郊游的兴致或对自然景物的情趣。唐·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之一:“野兴城中发,朝英物外求。”

  湖:古代长江以南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在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下修建,以水平如镜,故名。宋· 苏轼《永和清都观道士求此诗》:“镜湖勅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

  曲:〈形〉弯曲,不直。《说文》:“曲,象器曲受物之形。”〈名〉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诗·魏风·汾沮洳》:“在汾一曲。”

  独往:犹言孤往独来。谓超脱万物,独行己志。《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许询“自序”〉》:“遣此弱丧情,资神任独往。”李善注:“淮南王《庄子略要》曰:‘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司马彪曰:‘独往,任自然,不复顾世。’”一人前往。宋·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之二:“不是溪山曾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自相:相互。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映发:辉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评语】

  “诗思在灞陵桥上,野兴在镜湖曲边”说的是唐代相国郑綮和诗人贺子章的故事。郑綮善于作诗,一天有人问他最近可有新作,他回答:“诗兴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怎能得到?”贺子章天宝年间做梦游天宫,有所感悟而毅然做了道士,告老还乡自建“千秋观”,被请求朝廷把周宫湖方圆几万顷的水塘给他做放生池,于是唐玄宗就下诏赐他“镜湖”“剡川”两曲。故事诚如郑綮所说:诗歌的灵感不生于琼林玉宇的庙堂之中,而是发自风雪之日的骑驴过灞桥之处。此时如果微吟诗句,则四方的林岫广阔浩然,有不可言喻的壮丽景色。因此风流清兴,不在珠帘画栋酒池肉林之中,而在唐明皇赐给贺知章的《镜湖》一曲。在这种地方一个人独行,眺望欣赏不完的天然美景,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事了。诗情雅兴不在于富贵显达,而在于超尘脱俗。

  【注106】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三•集峭》同文。

五○六、雪夜读书 神清气爽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

  【译文】登上高处使人心境开旷,面对激流使人意境悠远;在雨雪的夜晚读书,使人心神清朗;在山丘上放声歌啸,使人兴致豪迈。

  【注解】

  心旷:谓心情明朗,心胸开阔。即“心旷神怡”心境开旷,精神愉悦。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临:〈动〉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说文》:“临,监临也。”《尔雅》:“临,视也。”面对。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

  意远:谓胸怀旷达,意趣超逸。唐·杜甫《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悠远,开阔,广阔。《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悠远长怀,寂漻无声。”

  神清:谓心神清朗。《淮南子·齐俗训》:“是故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

  舒啸:犹长啸。放声歌啸。晋·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丘阜:山丘,土山。晋·葛洪《抱朴子·广譬》:“登玄圃者,悟丘阜之卑;浮溟海者,识池沼之褊。”

  迈:〈形〉超然不俗。《晋书·裴楷传》:“风神高迈,客仪俊爽。”豪迈,气度宽广,洒脱豪放。唐·独孤及《唐故特进太子少保郑国李公墓志铭》:“公聪朗奇伟,豪迈旷达,率性忠孝,临节有勇。”

  【评语】

  人依据居处的不同而改变了原有的气度。站在高山峰顶上,俯瞰大地则胸襟自然广阔。坐在清流河畔听水流声和观鱼,则心情自有超越俗性的感觉。在雨雪的夜间读书,四周没有槽杂之音来妨碍,精神自然清静。在高阜岳冈的上面舒清长啸,就使人高迈豪放。通常所说“壮士临风,虎落平阳”,就都说明了高山对人情绪的影响。清代大儒纪晓岚的《登高符》:“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回首红日向云低,四海五湖皆在望。” 写出了登山后的雄伟豪迈气象。其实这里要强调的是环境对人情绪的影响,不论是登高时的心绪,还是临水时的意境,亦或是雨雪夜读书的思绪,山丘顶呐喊的兴致,身临佳境不得不发尔。而孟子更对“登山观水”的感受有深入研究,例如他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现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五○七、利害世常 无事为福

  一事起则一害生,故天下常以无事为福。读前人诗云:“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云:“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虽有雄心猛气,不沉觉化冰霰矣。

  【译文】

  一件事情发生就有一种伤害产生,所以天下人常常以为没有事情就是福分,读前人诗句说:“奉劝大家不要谈论封拜侯爵的事,一个将军功勋成就千万尸骨枯朽。”又说:“天底下能常常使得万般事情太平,剑匣中宝剑封存千年也在所不惜”。读了这样的诗句,虽然拥有伟大抱负和勇猛气概,不禁深深感觉融化冰雪般冷寂。

  【注解】

  事:〈名〉本义官职。《说文》:“事,职也。”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尔雅》:“事,勤也。”事情。《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

  起:〈动〉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说文》:“起,能立也。”产生,发生。陈寿《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害:〈动〉本义伤害,损害。《说文》:“害,伤也。”〈名〉灾害,祸害。《墨子·兼爱中》:“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伤害,使身体组织受到损害。《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民多疾病。”泛指损害。《汉书·赵充国传》:“今虏马肥,粮食方饶,击之恐不能伤害。”

  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劝君”应为“凭君”。语本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后以“功成骨枯”喻为了一己私利,让其它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干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话,〈名〉本义言语。《说文》:“话,合会善言也。”〈动〉说,谈。《尔雅·释诂》:“话,言也。”封侯:封拜侯爵。《战国策·赵策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泛指显赫功名。唐·王昌龄《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语本明·俞允文(1511-1579,字仲蔚,今江苏昆山人。少工临池,久而益擅之。小隶驶驶欧、柳而上,登吴兴“赵孟俯”堂;行书出入褚遂良,稍纵之则米芾;八分自谓得西岳碑体,以方韩、蔡,蔑如矣。卒年六十八。)《宝剑篇》:“吾闻龙泉太阿之宝剑,此物往往钟神英。人间得名千百载,国内惟有征求兵。昆吾之颖茨山精,银花绣出霜雪明。星气朝朝■(辟+鸟)鹈紫,龙光夜夜芙蓉生。文章已足清朝贵,勋业还为猛将惊。七雄五列虽已矣,报仇报恩心未已。非但飘沦古狱边,亦会提携楚城里。峥嵘磊落世两见,断蛟剸兕窃所耻。天下尝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朝驰咸阳暮云中,此间未必皆成功。但看古来功名士,杀身溅血俱英雄。嗟哉神物会遇亦有以,至今升腾变化为飞龙。”匣:〈名〉本义匣子。《说文》:“匣,匮也。”《广韵》:“匣,箱匣也。”这里指剑匣。唐·杜甫《又上后园山脚》“忧来杖匣剑,更上林北冈。”。

  雄心:伟大的理想和抱负。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示之以祸难,激之以耻辱,大丈夫雄心,能无愤发。”

  猛气:勇猛的气势或气概。见一四九【注解】

  沉:〈形〉深,份量重,重。宋·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冰霰:下雪前或下雪时降落的白色小冰粒。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二:“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评语】

  天下事利害得失常是连在一起的。俗语说:“有一利必有一害,有一得必有一失。” 这乃是世间不足为怪的常态。所以说:“天下常以无事为福。”又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老子说:“祸兮福所之伏。福兮祸之所依。”天下事祸福是相互倚存。古人说:“太平本是将军致,不许将军看太平。”真是说尽了天机,话尽了人事。将军立功在战场,从战场上得功名。到了太平的时候,将军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就说明了天下的利害得失都是循环相接的,有了昔日的盛,才有今日之衰,明白这种“盛极必衰” 利害得失相互循环天理的法则,心中藏着雄心勇气,不觉冰霰融化,一切化为乌有了。

五○八、闲云为友 风月为家

  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侵寒毡。

  【译文】

  松林涧流边携带拐杖独自行走,站立的地方云雾生成在破旧长袍周围,绿竹轩窗下头枕书本悠闲躺着,一觉醒来时月色浸染了我寒素的毡毯。

  【注解】

  涧:〈名〉本义夹在两山间的水沟。《说文》:“涧,山夹水也。”涧流,山间的水流。南朝·梁·沈约《锺山诗应西阳王教》:“八解鸣涧流,四禅隐岩曲。”

  携:〈动〉本义提着。《说文》:“携,提也。”牵挽,挽扶。《淮南子·览冥》:“相携于道。”携带,随身带着。《水浒传》第九二回:“凌振、解珍、解寳,领二百名军士,携带轰天子母大小号炮,如此前去。”

  衲:衲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即以为僧衣的代称。白居易《赠僧自远禅师》:“自出家来长自在,缘身一衲一绳休。”此处指宽大的长袍。

  轩窗:窗户。唐·孟浩然《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高卧:安卧,悠闲地躺着。《晋书·隐逸传·陶潜》:“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寒毡:《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郑虔)在官贫约甚,澹如也。杜甫尝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云。”后以“寒毡”形容寒士清苦的生活。寒,〈形〉本义冷,寒冷。《说文》:“寒,冻也。”毡,〈名〉本义加工羊毛或其它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说文》:“毡,捻毛也。”毡毯,亦作“毡毯”,毛毡制成的毯子。唐·白居易《青毡帐二十韵》:“软暖围毡毯,鎗枞束管弦。”

  【评语】

  在长着青青松树的山涧旁边,携着拐杖散步独行,世间的尘埃之气一点都不沾染。这时候伫立遥望天边的白云,仿佛两袖破衲之中都是云朵,大有飘飘然身为神仙之感。在有绿竹的窗下,以书籍当着枕头而卧,一切功名妄念不起,等到一觉醒来,看见明月照着寒凉的毡子,此时却觉得往来于红尘和争名夺利的俗人在一起自己也感染了一身的俗气。倒不如在青松绿竹之间起卧,洗尽一切庸俗之气来得好些。所以,人想要转变心境,必须选择宁静无哗的居处才好。松与竹,隐士高人所称羡之物:云与书,文人墨客不可须离之物。“松涧边携杖独行,竹窗下枕书高卧”的句子,内容充满了老年无为的人生观,诗情画意,闲云野鹤,潇洒舒坦,优哉可羡。闲云野鹤般的优哉游哉生活,是任何人都很羡慕的意境,但这只适合于事业有成的老年退休生活,因为作者洪自诚融会了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身,所以才咏出这种“松涧边携杖独行,竹窗下枕书高卧”的句子,内容充满了老庄无为思想的人生观。反之就儒家思想来说,这种“与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的诗情画意生活,一个有为的现代人,特别是一个有为青年绝不可贪享,如果安逸悠哉,就激发不出创业的斗志。只有在事业成功之后求取淡泊宁静,来过一段修身养性的晚年优闲生活才可取。

  【注107】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七•集韵》同文。

五○九、修养定静 临变不乱

  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译文】

  繁忙的地方不要迷乱本性,必须在平日里心情精神修养得清明;面对死亡时不要妄动心思,必须在活着时一切世事察看得透彻。

  【注解】

  乱性:迷乱心性。晋·葛洪《抱朴子·畅玄》:“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乱性者也。”

  闲处:谓在家闲居,即平时。《晏子春秋·杂上二九》:“闲处从容,不谈议,则疏。”

  心神:心思精力。见○一五【注解】。心情,精神状态。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承命震骇,心神靡宁,顾已惭腼,手足失措。”

  清明:神志清晰,清察明审。见一二四【注解】

  不动心:谓思想、感情引起波动。据《孟子·公孙丑》篇:“我四十不动心。注:‘言四十强而仕,我志气已定,不妄动心有所畏也。’”

  事物:指客观的一切物体和现象。见四二二【注解】

  看破:看透,看穿。见○一七【注解】

  【评语】

  在多事繁忙的时候,能够不乱其性的,除非是在平素闲暇的时候,能够有充分的精神修养,否则在临急的时候没有不乱本性的。人在将要死的时候不动心,能够从容就死。这必须是生前能够看破事物的真相,否则到了生命将终的场面,绝不能无动于衷的,然而人多半是在平常无事的时候放纵逸乐,对于精神的修养全然忽略了,一朝有了困难,或是有意外的变故,就慌张失措了。面对生与死怎样才能做到镇定自若,做到“木乱性,不动心”,关键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更说“吾四十不动心”,他们都能彻悟人生,以天下为已任,以大义为追求。所以当孔子被匡人围困时才发出“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其予何”,而文天祥更在《过零丁洋》诗中咏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名句。从古至今,无数先贤面对生与死,大义凛然,凭借正确的人生观,耿直的正义感,以及良好的品性,而致临变不乱,遇事不慌,镇定自苦。这些人看破红尘,领悟人生不是去消极遁世,老死荒郊,而是积极行道,肩天下重任。

五一○、超越喧寂 悠然自适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

  【译文】

  嗜好寂泊的人,观察洁白云彩幽暗碑石也能通晓玄妙的哲理;趋求荣誉的人,见到清亮歌声美妙舞蹈就会忘却喧嚣的倦怠。只有怡然自得的人士,没有喧哗孤寂,没有尊荣瘠枯,无论到那里都是自得其乐悠然闲适的天堂。

  【注解】

  嗜:〈动〉本义爱好。《说文》:“嗜,嗜欲,喜之也。”嗜好,喜好,特殊的爱好。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岂能弃交修赊,抑遗嗜好,割目下之近欲,修难成之远功哉!”

  寂:〈形〉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说文》:“寂,无人声。”安详闲静,心志淡泊。嵇康《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寂泊,恬静淡泊,不追求名利。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窕窈。”

  幽石:犹墓石。王闿运《邓太夫人锺氏墓志铭》:“既别起丘陇,宜有议铭,乃刻幽石。”

  通玄:通晓玄妙之理。唐·戴叔伦《晖上人独坐亭》诗:“性空长入定,心悟自通玄。”

  趋:〈动〉本义快步走。《说文》:“趋,走也。”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趋求,追求。清·吴敏树《己未上曾侍郎书》:“盖功名形势之会,一世之所趋求,宜有所避以谢于不知。”

  荣:荣誉,良好的名声或社会名望。《吕氏春秋·振乱》:“且辱者也而荣。”

  清歌妙舞:清亮的歌声,优美的舞蹈。晋·葛洪《抱朴子·知止》:“轻体柔声,清歌妙舞。”

  忘倦:谓专注于某物或被其吸引而忘却疲倦。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林四娘》:“又每与公评隲诗词,瑕辄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意态风流,使人忘倦。”倦怠,疲乏懈怠,厌倦懈怠。《礼记·礼器》:“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另见○二六【注解】。

  怡然自得,喜悦而满足貌。唐·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今西成有岁,东户无为。野老清谈,怡然自得;田家浊酒,乐以忘忧。”

  荣枯:喻人世的盛衰、穷达。唐·钱起《初至京口示诸弟》诗:“兄弟得相见,荣枯何处论。”尊荣,尊贵荣显。三国·魏·嵇康《重作四言诗》之一:“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瘠枯,指贫瘠困苦的人。清·姚鼐《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亲入山林,掘盗根株。哀问民生,慰恤瘠枯,直时军兴。”

  无往:犹言无论到哪里。常与“不”“非”连用,表示肯定。晋·孙绰《喻道论》:“意之所指,无往不通。”

  自适: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见四五二【注解】

【评语】

  厌弃世间的喧哗叫嚣而嗜好悠闲寂静的人,入于山林之中静观白云和幽石,而悟透了微妙玄机之理。反之,喜荣耀繁华的人,听见清脆的歌声,看见美妙的舞蹈,不但不觉得喧嚣,反而忘却了倦怠。在前者是厌世的隐士而后者是溺世的俗人,都是走向极端偏颇,行为都不可取。悠然自得的人。多是由于他的内心有所准备,不为外物所控制。因此,也就没有喧嚣闲寂的分别,没有荣华衰枯的差异。他能悠然自适于天地之间,无往而不自得,这才是真正的入世高人。如果受环境改变而动心的人,那就算不得真正入世的伟人。所谓“嗜寂者”,乃指出世的隐士,出世的人追求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雅趣,他们的内心多半有所自得,他们永远能悠然自适于天地之间。反之如果受环境的改变而动心,那就不算是一个真正得道之人。所谓“趋荣者”,乃指入世的俗人。而出世也可解释成厌世,入世也可解释成溺世,两者孰是孰非很难论断,不过是各走极端而不可否认的事实。当年老庄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提出“无为”、“老死不相往来”等主张,是针对当时的环境而言的,以致成为中国文化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作为理想是可以的,只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当成现实生活就难行得通。而唐代竟有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典故,《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元·王恽《归志来图》:“先生践迹高千古,不似终南捷径多。”

五一一、浓处味短 淡中趣长

  悠长之趣,不得于醲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恨之怀,不生于枯寂,而是生于品竹调丝。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译文】

  悠久长远的趣味,不是从醇醲酽冽中得到,而是在吃豆羹喝清水中得到;惆怅怨恨的情怀,不是产生在枯燥寂静中,而是产生于吹管弹弦欢乐中。因此知道浓烈中的趣味常常很短,平淡中的趣味特别纯真。

  【注解】

  悠长:久远,漫长。《汉书·叙传上》:“道悠长而世短兮,夐冥默而不周。” 

  醲酽:醲,〈形〉酒醋味厚。明·刘基《卖柑者言》:“醉醇醲而饫肥鲜者。”通“浓”,厚。《韩非子·难势》:“雾醲而蚁不能游也。”酽,〈形〉本义指茶、酒等饮料味厚。唐·曹唐《小游仙诗》酒酽春浓琼草齐。厉害,剧烈。《歧路灯》:“只是他赌的不酽。”醇醲,亦作“醇浓”,酒味浓厚甘美。汉·焦赣《易林·艮之谦》:“黍稷醇醲,敬奉山宗。”酽冽,浓烈。沉从文《边城》二:“酽冽的烧酒,从大瓮里用竹筒舀出,倒进土碗里,即刻就来到身边案桌上了。”

  啜菽饮水:吃豆类,喝清水。语出《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后因以为贫家孝子事亲之典。指生活清苦。《列子·杨朱》:“啜菽茹藿,自以味之极。”

  惆恨:惆,〈形〉本义失意。《说文》:“惆,失意也。”惆怅,伤感,愁闷,失意。《楚辞·九辩》:“羁旅而无友生,惘怅兮而私自怜。”恨,〈动〉本义怀恨在心,怨恨。《说文》:“恨,怨也。”怨恨,仇恨。强烈不满。《墨子·兼爱中》:“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感伤不平。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琴》:“操者,言遇菑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不惧不慑,乐道而不失其操者也。”

  枯寂:寂静,寂寞。见二○七【注解】。枯燥,单调,无趣味。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上》:“故习杜者,句语或有枯燥之嫌,而体裁絶无靡冗之病。”寂静,没有声音,安静。唐·谷神子《博异志·马侍中》:“四更,东方月上,燧觉寂静,乃出而去,见人马骨肉狼藉。”

  品竹调丝:泛指吹弹管弦乐器。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柳耆卿)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

  【评语】

  人的心时常保持悠闲镇静,这趣味之能够长久,不是由浓厚的美味中得来。喝酒吃肉的味道虽浓,但这享受非常短,入口下咽之后便不再有什么。同时,也不是由富贵的境遇中产生得来,像高官显爵转瞬便成过去,况且,于隆盛荣华时,也末必能有悠闲镇静的趣味。这悠闲镇静的趣味是怎样产生的,它乃是由于淡泊之味所生。这不是喝酒吃肉和功名富贵场合中所能体验得到的,悠闲镇静的趣味,只有在贫贱的境遇当中才能够得到。人常常感到怀物的情肠,这情肠是由于调和丝竹而发生的。所以,人生淡中则有真趣。浓厚的味道只不过是一时感觉而已,所以它的寿命是短暂的。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这话对也不对。有财富使物质生活过得好些总比贫穷好,但为财富丰厚不择手段贪得无厌而沦为财富的奴隶,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在北方民间流行一种《太平歌词》,其中《劝人方》中有“要饱还是家常饭,要暖还是粗布衣”,这就说明了“浓处味短,淡中趣长”的道理。当子路感伤自己“贫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时,孔子训示他说:“啜菽饮水尽其欢斯谓之孝。”可见一个人的生活情趣或为父母尽孝,并不在于物质生活水准高低,完全在于心理精神生活的运用,这也就说明了“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的事实。所谓“浓处味短,淡中趣长”,指的是精神上的追求。曾有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说是有人穷,穷得只剩下钱;有人富,富得除了书本一无所有。这是不正常的。追逐金钱达到痴迷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精神空虚,而精神富足的人固然在理念世界能够做到真趣盎然,但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没有体力来体会乐趣的。因此,看待任何事杨都要有辩证的态度。

五一二、动静合宜 出入无碍

  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

  【译文】

  水流动而周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获得处在喧闹显现寂静的真趣;山高耸而白云浮动没有丝毫阻碍,领悟走出有我进入无我的玄机。

  【注解】

  喧:声音大而嘈杂,《玉篇》:“喧,大语也。”

  见:〈动〉“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广雅》:“见,示也。”《易·干》:“见龙在田。”注:“出潜离隐,故曰见。”

  寂:静,没有声音,《说文》:“寂,无人声。”

  出有入无:出入于有无之中。语本《云笈七签》卷一○四:“或与众仙,策空驾虚,出有入无,分形散影,处处游集。”有,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无,指无我的境界。

  【评语】

  河里面的水流着,在这个河边境地里一点也听不见流水的声音,好比是处于喧哗噪闹的地方,一点也不堕入到喧哗里面,却领会出“闹中取静”的趣味来。水流的时候本来是水在那里动荡,是有声音的,偏偏一点声音也听不出来,这正是在动荡之时不堕入其中,也就是“动中之静”的意思。高山虽然巍峨高耸,但他并不能妨碍白云通过,由此我们可以觉悟到“出于有心,入于无心”的机用。晋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和古人所说的“山高岂碍白云飞”,用在这里恰恰相合。动中之静方见静。一个人的本性己定,就不会被爱憎和是非所动,就能保持一种静态。喧处可见寂趣,高山流云中可悟出进入无我之境的玄机,达到“动静合宜”;“出入无碍”境界。为人处世以能作到“动静合宜”为基本原则,而“出入无碍”乃是待人接物的最高境界,例如《庄子·大宗师》篇就对此种道理有所描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意思是说:“鱼适合在水中游,人适合在道上走。适合在水中游的能在池中游就快活,适合在道上走的,能无事就安闲了。所以鱼在江湖中游就忘掉一切而悠哉游哉,人在道术中就忘怀一切而逍遥自在。”人生在世能达到这种高超境界,就是禅家所说:“邪正俱不用,清静至无余,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的人生。

五一三、俗不及雅 淡反胜浓

  衮冕行中,着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着一衮衣的朝土,转添许多俗气。故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译文】

  穿戴衮服冕冠的行列中,出现一位手持藜杖的山里士人,就会增加一分高尚风雅;渔父樵夫往来的道路上,加入一个穿着礼服的朝廷之士,转眼增添许多世俗风气。因此知道浓艳不如清淡,粗俗不如文雅。

  【注解】

  衮冕:衮衣和冕。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国语·周语中》:“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韦昭注:“衮,衮龙之衣也;冕,大冠也。公之盛服也。”谓登朝入仕。《后汉书·孔僖传》:“(崔篆)尝劝子建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衮服,即衮衣。宋·孔平仲《孔氏谈苑·汗衫所起》:“古者朝宴,衮服中有白纱中单,百官郊享服中有明衣。”借指三公。唐·白居易《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衮服相天下,傥来非我通。”冕冠,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之礼帽。《后汉书·舆服志下》:“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泛指王公贵族,达官显宦。

  着:〈形〉本义明显,显着,突出。《小尔雅》:“着,明也。”〈动〉显现,显扬。《礼记·大学》:“其不善而着其善。”

  藜杖: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晋书·山涛传》:“魏帝尝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山人:住在山区的人。《荀子·王制》:“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隐居在山中的士人。唐·王勃《赠李十四》诗之一:“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士人:古时指读书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俗僧之学经律,何异士人之学《诗》《礼》。”人民,百姓。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世说总其土田士人,令无硗杂扰。”

  一段:一部分,一分,一点。

  高风:高尚的风操。见一九九【注解】

  渔樵:渔人和樵夫。唐·王维《桃源行》:“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指隐居。南朝·梁·刘孝威《奉和六月壬午应令》:“神心重丘壑,散步怀渔樵。”

  朝士: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汉·陆贾《新语·怀虑》:“战士不耕,朝士不商,邪不奸直,圆不乱方。”

  转:〈动〉本义转运。《说文》:“转,运也。”指情况的变化,改变。《史记·管晏传》:“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转眼,形容时间短促。《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转眼艰难声唤频,由不悟无常抛暗号。”

  俗气:庸俗不高雅的情趣、格调。宋·苏轼《答子勉》诗之二:“一点无俗气,相期林下风。”

  浓、淡:颜色的深浅。浓艳,艳丽,华丽,常代指鲜艳的花朵或浓妆艳抹的妇女。唐·杨凭《海榴》诗:“若许三英随五马,便将浓艳斗繁红。”清淡,颜色、气味等不浓。元·陈孔彦《题赵子昂竹石》诗:“何如竹石常清淡,冬雪春风一样看。”

  雅、俗:文雅和粗俗。汉·王充《论衡·四讳》:“雅俗异材,举措殊操。”文雅,温文尔雅,讲礼仪而不粗鄙。《大戴礼记·保傅》:“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粗俗,粗野庸俗,不文雅。宋·曾巩《水西亭书事》诗:“总是白头官长事,莫嫌粗俗向人夸。”

  【评语】

  衮冕行中持一黎杖的山人,为什么增加一段高尚的风雅呢?因为山人是居处在山野乡村的,能够掺杂到朝官贵人当中,必定别具一番超众出群的高风亮节。受朝官贵人尊敬崇仰,所以添增了一段高尚的风度。反过来看,在渔父樵夫往来的地方,本来充满着大自然的景色,过着乐天知命的生活。而着衮衣的朝士,本来是在世俗间热中于功名富贵的。一旦穿了朝衣到乡间原野,同渔父樵夫炫耀它的荣华富贵,自然不免显得俗气。况且,淡泊的滋味长久,而浓美的滋味不长。所以,鄙俗的浓丽之气怎么也赶不上清雅淡泊之风。自古有清流与朝官两立的传统,仿佛一为官便为俗,一入林便成清。从形式上来讲在朝在野是不一样的,但决非在朝无雅士,山林无俗辈,这都不是绝对的,而在于人的品性修养如何。从形式而言,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山野之中,布衣之内,猛地来一位衰衣朝土,似有作威作福依势卖弄之嫌,而朝士中猛地站一位渔父樵夫确也显眼。清淡浓俗于此衬托无遗,但这仅是就形式而言,关键还要看其人之品性是高雅还是低俗,朝服是权力的象征,平民之服却是大众自然的。不论古今中外,在政治舞台上总是布满荆棘,而且处处设有陷井,一不小心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假如在一处富有林泉之美的胜景中,突然来了一个俗不可耐的政坛权势人物,这该有多杀风景。

五一四、圣境之下 调心养神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译文】

  悠闲徘徊在山川林野泉溪岩石之间,而凡尘的心念会渐渐平息,从容留连在诗词书法图轴画卷之内,而世俗的气习会暗中消失。所以有才德修养的人虽然不沉迷玩赏宝物而丧失志向,也要经常假借自然环境来调息身心。

  【注解】

  徜徉:犹徘徊,盘旋往返。《淮南子·人间训》:“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间。”安闲自得貌。明·张羽《秋日苕溪·道中》诗:“闲行无物役,洄沿自徜徉。”

  尘心:指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唐·白居易《冯阁老处见与严郎中酬和诗因戏赠绝句》:“纵有旧游君莫忆,尘心起即堕人间!”

  夷犹:犹豫,迟疑不前。从容自得。见四三七【注解】

  诗书:诗作和书法。《宋书·谢灵运传》:“灵运诗书皆兼独絶,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

   图画:绘画。唐·张泌《春日旅泊桂州》诗:“溪边物色宜图画,林伴莺声似管弦。”图轴,画轴;画卷。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玉画义》:“今古图轴,襞积繁伙,铨量必当,爱护尤勤。”画卷,裱后带轴的长幅图画。宋·苏辙《次韵王定国见赠》:“屡出诗章新管钥,偶开画卷小山川。”

  潜消:暗中消除。见四一六【注解】

  玩物丧志:玩,玩赏;丧,丧失;志:志气。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语本《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调心:调摄心性。汉·陆贾《新语·慎微》:“如调心在己,背恶向善,不贪于财,不苟于利,分财取宽,服事取劳,此天下易知之道、易行之事也。”

  【评语】

  离开了市廛纠纷之地,徘徊于山林泉石之间。胸中的一切尘心自然就止息下去,起了清净幽雅之念。放下帐簿等等繁琐事情,到诗书图画里钻研,鄙俗的气息自然就消除了。这样看来,人是因居处的场所不同,情绪也就大大不同了。君子虽然是不要因为玩弄物品而消磨志气,但也应当藉幽雅的境界来调整心情,不要流入卑鄙庸俗。一一般人建别墅筑庭园,收藏书画古玩,豢养珍禽异兽,表面看来风雅脱俗,但是如果贪婪欲念不消,也只能算是附庸风雅而已,而沽名钓誉更俗不可耐。人是可以改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子绝不可如此。所谓“居移气,养移体”,由于居住环境的雅俗,也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雅俗。一个坐拥书城的人,平日无意中就会读很多书,他的谈吐见解自然也就不凡。所以古人才说:“三日不读书,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可见人不但要借山林泉石的幽雅环境来培养自己的气质,同时也要用书香气氛充实自己的内在美才行。在一种高雅脱俗、充满书卷气的环境里,耳儒目染于其中的人,也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借着山林泉石幽雅的境遇,转移红尘的杂乱,使自己的心性精神得到调和与修养,这就是君子与小人不同的地方。有才德有修养的人隐居林泉是为超凡养性,沉浸字画是为寄情抒怀,融汇自然则是为调节身心愉悦情绪。

五一五、繁华之春 不若秋实

  春日气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译文】

  春天里景象繁荣华盛,使人心情精神怡悦荡漾,不如秋天浮云洁白微风清爽,兰花芬芳桂花馥郁,水天相接浑然一色,天地交合空旷明澈,使人神韵风骨全都清新。

  【注解】

  春日:春天,春季。《诗·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气象:景色,景象。见三一八【注解】

  繁华:繁荣美盛。宋·贺铸《采桑子·罗敷歌》词:“东南自古繁华地,歌吹扬州,十二青楼,最数秦娘第一流。”繁荣,昌盛,蓬勃发展。晋·葛洪《抱朴子·博喻》:“甘雨膏泽,嘉生所以繁荣也,而枯木得之以速朽。”华盛,繁华兴盛。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那同乐院前游春的王孙士女,好不华盛。”

  骀荡:骀(tái)〈名〉本义劣马。《广韵》:“骀,驽马。”(dài)〈形〉舒缓放荡,常作“骀荡”。宋·赵善扛《烛影摇红》:“舞丝千丈飏晴光,骀青春无际。”骀荡,使人舒畅的(多用来形容春天的景物),舒缓起伏,荡漾。汉·马融《长笛赋》:“安翔骀荡,从容阐缓。”怡悦。宋·范成大《行唐村平野晴色妍甚》诗:“云烟酿春色,心目两骀荡。”

  兰芳桂馥: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名〉本义香,香气。宋·苏轼《千秋岁》:“秋露重,真珠落袖沾余馥。”〈动〉香气散发。唐·申欢《兜玄国怀归诗》:“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馥郁,形容香气浓厚。后蜀·顾夐《渔歌子》词:“画帘垂,翠屏曲,满袖荷香馥郁。”兰芳,兰花的芳香,常用以比喻贤人。《楚辞·招魂》:“结撰至思,兰芳假些。”王逸注:“兰芳,以喻贤人。”

  水天一色: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上下:指天地。《后汉书·陈宠传》:“方今圣德充塞,假于上下。”李贤注:“上下,天地也。”

  交合:相连,连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水出西溪东流,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

  空明:空旷澄澈,比喻天地晴朗的状态。唐·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航 北湖之空明,觑鳞介之惊透。”

  神骨俱清:神骨,神韵风骨。明·袁宏道《经太华》诗:“不取色态妍,唯求神骨肖。”清新,清爽新鲜。清·宋匡业《梅花》诗:“不染纷华别有神,乱山深处吐清新。”

  【评语】

  春天的时候,百花齐放,十分芬芳,而小鸟歌唱,蝴蝶飞舞,变成繁华的气象,令人心神舒畅。但是这样比不上秋天的景色,秋天的云白风清,兰桂的花一起开放,香馥之气四散,水色和天光合为一体,上下特别清明使人气爽。春天、秋天的好坏,是因人而不同,同时也难有一定的评判。人不仅喜好春天的繁华气象,对于任何事都喜欢繁华热闹,不愿有冷静清寒的景色产生。相较之下,人还是超越多数人的所好而去喜爱那秋高气爽、清明之容的秋天为妙。世间一般人都说春天是幸福之气,而秋天是阴气。但仔细思考一下,只有近道的人喜秋而不喜春。世人所以爱春天,讨厌秋天,是根据人情来说的,不是对春秋的本质来说的。我们把这话仔细想一下,就不难感觉出其中有极大的道理在。唐朝刘禹锡有名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清到碧霄。”正好说明了这段文字表达的景象。我们所以都喜欢春天,是因为春天能给我们带来蓬勃朝气;人们所以都不喜欢秋天,那是因为秋天会给我们带来肃杀之气。作者于此并非比较春与秋孰美,我们也必须了解一点,夭地万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不过人对景物的爱憎,也完全是基于心情和观念。如果从不同角度来欣赏秋景,就会觉得秋光比春光显得更美。因为春天的清新就好比人的青少年时代,虽然具有青春活力,然而在某些方面却显得不成熟;而秋天的萧瑟就好比人的中壮年时代,虽然具有肃杀之气,但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万物走向衰亡的开始,万物至此得以成熟。大自然到秋天已度过了那雍容华贵万紫千红的夏季,此时已渐渐显出本来之面目,尤如人到本性显现成熟稳健而达到净沽的境界,秋高气爽,水夭一色,上下空明,人在此中神骨俱清。这就是作者“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清爽”一语的由来,可见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超凡的哲人眼光。

五一六、来去自如 融通自在

  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译文】

  身体犹如不用系缆的舟船,任凭它顺流而行遇坎即止;内心好似即将灰烬的树木,无碍于刀具切割香料涂抹。

  【注解】

  不系之舟:指不用绳索缚住的船,比喻自由自在无所牵挂。语出《庄子·列御寇》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系缆,系结船索,谓泊舟。南朝· 宋·谢灵运《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诗:“日落当栖薄,系缆临江楼。”

  一任:听凭。唐·杜甫《鸥》诗:“雪暗还须浴,风生一任飘。”仇兆鳌注引罗大经云:“虽风雪凌厉,亦不暇顾。”

  流行坎止:流,水顺势流;坎,低陷不平。顺流而行,遇险即止。比喻行止进退视境况而定,也比喻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语本《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

  既灰之木:即将被烧成灰烬的树木。灰木,语本《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后遂以“灰木”喻毫无生气或意志消沉。宋· 范成大《再次韵述怀约严子文见过》:“灰木心形雪满头,鹤凫长短不悲忧。”

  何妨:无碍,不妨。《北史·后妃传上·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后美容仪,少言笑,年数岁,父母异之,指示诸亲曰:‘生女何妨也。若此者,实胜男。’”

  刀割香涂:刀割,用刀具切割;香涂,用香料涂抹。意思是羞辱赞誉。

  【评语】

  世间如海一样风波无常,如果不知道渡海的技术,则一生之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困难?所以,渡海的技术要加以讲求。自己的身体好像一艘没有绳缆牵系的船一样,风吹时向前流行,风止时停止,任凭风向吹动绝不会有翻船的危险。其次,自己的心能够像枯木死灰一样,对于外界毫不动心。即使是受到刀割而心不痛,涂上了香料而心不喜。换句话说,遇到顺境就向前求进,遇到逆境就退屈于下。心能离开了名利之念,就是被人侮辱也不生气。接受名誉也不欢喜,这样就能够乐道顺天,安然度过一世。心头功名利禄欲望太强,个人荣辱得失计较太多,必然总处在一种忧郁与不满之中。从做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但是,如果仅仅环境能使你逍遥自在,而内心却不能排除世俗的杂念,不论任何好的环境也无济于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修养上下工夫,使自己达到“老僧人定”的不动心境界。例如菩提达摩就曾面壁九年,其修行工夫之深可想而知。孔子所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以及孟子所说“我四十不动心”,就是属于“来去自如,融通自在”的修养工夫,其实做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人贵自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应强求,即“人贵自然”。这样,才可能有超凡脱俗不计是非恩怨之心,才可能多一份洒脱的气度,增一份人生的真趣,进而达到不动心无所求的自如境界。

 五一七、欲心邪念 虚心正念

  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

  【译文】

  心充满欲望的人,波涛沸腾在寒凉的水潭,深山老林不能见到它的寂静;内心无欲无为的人,凉爽产生在酷热的暑天,朝廷市集不会察觉它的喧嚣。

  【注解】

  中:内心,曹操《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寒潭:寒凉的水潭。见二四一【注解】。波沸寒潭,指寒冷平静的潭水被扬波起浪。

  虚: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韩非子》:“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

  朝市:朝廷和市集。《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泛指名利之场。元·刘时可《春日田园杂兴》诗:“坐睡略无朝市梦,踏歌时有里闾游。”比喻喧闹的场所。

  【评语】

  人的精神往往会产生出难以想象的作用,克服难以忍受的困难。例如日本古时候有个快川和尚,他因为得罪了织田信长,被信长的士兵围住寺院,把寺里的和尚都用火烧死,快川在临终时说了两句偈言是“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的偈语,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静自然凉”。又如当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陆皓东被捕后,清吏以酷刑拷打他供出同党,可是他却神色自若地坚不吐实,并且对清吏表现“我身虽痛而心不痛”,这也是在精神上能把握定、静、虑、得的修养工夫,只要有这种工夫即使身临大难也不会苟且偷生,一切艰难困苦都不会使他们屈服,一切热火与酷刑都不能使他们动心。不像小人的人随着境遇有种种的转变相反,达人的心可以心来转变境遇。故佛家有“行人修德,虽火坑亦是青莲”。有道高僧如法显、玄奘,鉴真,为了信仰,为了传教,克服了无数常人难以忍受之难,最终达到目的。他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来自他们内心的纯静和信念的执着,故不远万里去迫求他们向往的目标。这种精神用之于常人,可钦佩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如变法英雄谭嗣同在危难之时决不苟且,镇定自若,临终还留下千古绝唱。人虽逝矣,精神不死。正由于有崇高的信念支撑着他,才使他面对生死同样心静如止。心中不定,不能把握欲念,即使是远离都市隐避到山林,身体虽得安静,心中却充满了欲念,如滚水一样沸腾,反而烦躁不堪,因此,一切的寂静对他而言是毫无感受的。反之,人若能去人欲存天理,心常放在空虚之地,则精神抖撤。虽然在盛夏酷暑中,也会感到清凉。虽然有车马声音杂沓其心亦不感觉骚乱。所以说,万里均由心念所生啊!

 五一八、人为乏趣 天机自然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落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

  【译文】

  花栽植盆中终究缺乏自然生机,鸟关进笼中因此减少天然情趣;不如山林间的花草鸟鹊交错聚集成就华丽文采,回旋飞翔从容自若,自然是心领神会韵味无穷。

  【注解】

  错集:错,本义用金涂饰,镶嵌。《说文》:“错,金涂也。今所谓镀金。俗字作镀。”此作杂乱,交错。欧阳修《醉翁亭记》:“觥筹交错。”集,《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尔雅》:“集,会也。”集合,聚集,收集。《国语·晋语》:“人皆集于苑。”错集,即相互交错聚集。

  文:〈名〉本义花纹,纹理。《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易·系辞下》:“其旨远,其辞文。”

  翱翔:鸟回旋飞翔,鸟飞的状态。据《淮南子·览冥训》篇:“翱翔四之外。翼一上一下日翱,不摇曰翔。”即上下振翅为翱,展翅不动为翔。

  自若:镇静自如,毫不拘束;一如既往,依然如故。《国语·越语下》:“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从容自若,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自若,自在,如常,保持原样。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悠然:形容韵味不尽。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其事,其诗,俱足千古。篇终结句,余韵悠然。”另见○六九【注解】 

  会心:领悟;领会。见一四二【注解】。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明·吴海《送傅德谦还临川序》:“读书有得,冥然感于中,心领神会,端坐若失。”

  【评语】

  花天生就具有美丽的颜色和芬芳的香味,如果把它栽种在盆子里长起来,终究比不上自然的芳香艳丽,并且缺乏生气,不比自然的茂盛。鸟本来有美丽清脆的声音,如果把它捉到笼子里豢养,教它各种音声来啼唱,总是嫌过于呆板,不若自然来得活泼。人在山间看见花鸟互相交错飞舞,心中自然感到有说不出的乐趣。总而言之,损坏了自然的生机和天然的风趣,就不能领会出天真的妙趣。所以,古人说:“勿背天之道,勿绝地之理,勿逆人之伦。”不仅花鸟如此,无论天地万物,都要顺其自然生长,才能感到真的乐趣。世间人们往往喜欢违背自然而勉强造作,这可以说是人生的虚幻,是怎么样也不会悠久的。俗谚有“家鸡有食汤锅近,野鸡无食天地宽”,照理盆中花笼中鸟也是如此,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庭苑和盆景为人所称道,但与山林野趣天地间飞翔的乌儿相比,它们不但完全丧失了大自然的生趣,而且任由世人摆布。世间万事万物,假如破坏了自然生机,就不会有天然妙趣。其实何止花鸟如此,我们对万事都要顺其自然生长,才能体会出万物的自然情趣。我们常看到都市中一些所谓“园艺家”,竟把很好的花木修成某种特定的形象,这是最破坏自然美而大杀风景的愚行。以此比之于人,盆中花、笼中鸟则喻意束缚了人的自由。历史上为自由而奋争以至献出生命的人成千上万。因此自由之可珍贵就显得更加明显。人们一般都喜欢小孩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不作假,天真、自然而可爱。故李白高歌“一生好人名山游”,就是因为名山大川如画的美景更能显出自然之趣。

五一九、乾坤自在 物我两忘

  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

  【译文】

  门帘窗栊高大宽敞,看见青山绿水吞吐着云雾烟霞,认识到天地的自由自在;竹林树丛枝叶茂盛,任凭雏燕斑鸠送迎着冬去春来,知道了物我的一起忘记。

  【注解】

  帘栊:亦作“帘笼”。窗帘和窗牖。也泛指门窗的帘子。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张华〈离情〉》:“秋月映帘笼,悬光入丹墀。”指闺阁。唐·李昂《赋戚夫人楚舞歌》:“ 汉王此地因征战,未出帘栊人已荐。”。

  高敞:高大宽敞,大开。唐·李中《海上太守新创东亭》:“高敞轩窗迎海月,预栽花木待春风。”

  青山绿水:形容景色秀丽宜人,泛称美好山河。见三五四【注解】

  吞吐:吞进和吐出,比喻出纳、隐现、聚散等变化。见○八二【注解】

  云烟:云雾,烟雾。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乾坤:指天地、世界。见二○三【注解】

  自在:自由,没有拘束。唐·李咸用《游寺》诗:“无家身自在,时得到莲宫。”犹自然。宋·苏轼《过温泉》诗:“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

  扶疏:〈书〉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宋·姜夔《虞美人·咏牡丹》词:“玉盘摇动半厓花。花树扶疏,一半白云遮。”

  乳燕鸣鸠:乳燕,雏燕。南朝·宋·鲍照《咏采桑》诗:“乳燕逐草虫,巢蜂拾花萼。”鸣鸠,即斑鸠。《诗·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燕与鸠都是侯鸟,春天南飞,冬天北飞,此代表春秋季节。

  送迎:送往迎来。《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踰阈。”

  时序:时间的先后,季节的次序。见四八四【注解】

  物我:彼此,外物与己身。见四四八【注解】

  两忘:两者一起忘记。见四一○【注解】

  【评语】

  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打开窗户所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听到的是喧嚣尘埃的喀杂噪音,故而城里人到了田园,进了山林,会马上产生一种舒但开心的情怀,回归大自然竟有一种忆旧之感。故在现代文明的城市里,“躲进小楼成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不可取,远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真趣。住在农村的山边水岸,一年四季都高敞门户,放眼望去都是青山绿水,足以体会陶渊明《四时读书乐》中“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亦文章”的诗句,体会乾坤自在和天地真如的境界。人住在靠近山边水滨的地方,每天在早晚之间高卷窗帘,看见山间白云与江山的烟波荡漾,就识得了天地的伟大与自然了。春天到来的时候,竹子和树木的枝叶都露出青色,燕子也到了构筑巢穴哺育乳燕的时候。等到秋天到来的时候,斑鸠来到枝叶繁茂的树林,不断的鸣唤声音是清脆可听。他们都是顺着天地四时的次序来迎送季节,吾人观物达到了微妙精细的境遇中,就不禁成了物我两忘的恍惚状态。但是,生活在这种足以物我两忘境界中的人却往往向往现代城市生活,千方百计要挤到城里去体验城里人的享受,尤其是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更是如此。人不可能脱离生活环境会谈天地真如,却又难以克服都会与田园两难选择中的矛盾心理。这种科技文明究竟能给人类带来多大的幸福,有赖长期的考验和证明。

五二○、心月开朗 水月无碍

  胸中即无半点物欲,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译文】

  心中如果没有丝毫物质欲望,已然如同雪消融于炉火冰消融于太阳;眼前自然呈有一片空旷澄明,时常可见明月在蔚蓝天空月影在水波。

  【注解】

  心月:佛教语,谓明净如月的心性。见一四四【注解】

  水月:水和月。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行》:“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水中月影。常形容明净。唐·李白《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诗:“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

  即:<连>假若。汉·贾谊《论积贮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胸中: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见○一四【注解】

  空明:空旷澄澈。见五一五【注解】。空旷,视野开阔,无任何阻挡物空寂广阔。唐·鲍溶《沙上月》诗:“水文不上烟不荡,平平玉田冷空旷。”澄明,清澈,明净。南朝·梁元帝《乌栖曲》:“月华似璧星如佩,流影澄明玉堂内。”

  青天:指天,蔚蓝色的天空。见二二七【注解】

  【评语】

  宋代大儒周敦颐说:“无欲则静,静则明。”诸葛亮也说:“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这不是要杜绝欲望,而在于说明欲望淡泊便能使心情轻松,心情轻松就好像“月在青天影在波”,这样既能明心见性又能通达事理。心底清静,本性自现,本性现就会愉快,就会神清目朗,而见山水明而日月新。但无半点物欲不是一无追求,不是弃除物欲。欲望太过强烈,心神就会受物欲蒙蔽,以致头脑昏聩而不明事理。什么事一走极端就会走向其反面,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例如饮酒是乐事,也可成雅事,但如市井之徒光着脊梁吆三喝四狂喝滥饮,其喧嚣是噪音,其形象决非豪爽本性而是粗俗,至于过度饮酒则伤身心。诗是雅事,是情与怀的抒发,但为诗而诗,无病呻吟,以诗为玩物岂非褒读?事过头就会变质。我们接触任何事物的时候,心中如果不起一点物欲的私念,就好像冰雪遇到了日光和火焰,一切障碍都融化于无形了,因此不为物所动,自然不受物所害。其次,被事物所转动的人,都是因为他心中有物欲。如果物欲不起,绝不会受物所转动。这时候眼前自有一段空明,也就是不起尘念,心境豁然开朗。一切烦恼都云消雾散,而心眼的光明对于任何地方都可照透。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恰似明月悬在青天之上,月影映照在河海之中,无碍自在,天地万物莫不被无量(即无量心,佛教语。指佛菩萨普度无量众生而应具有的精神。计有四种,即:给众生欢乐为慈无量心;救众生于苦难为悲无量心;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喜,为喜无量心,对众生无憎无爱,一视同仁,为舍无量心。)灿发的光明所照破了。

五二一、森罗万象 梦幻泡影

  树木至归根,而后知华萼枝叶之徒荣;人事至盖棺,而后知子女玉帛之无益。

  【译文】

  花草树木到了落叶归根,而后才知道花朵枝叶的徒然繁荣;人情事理到了盖棺论定,而后才知道子女财富的毫无益处。

  【注解】

  森罗万象:森:众多;罗:罗列;万象: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语本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夫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梦幻泡影: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语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归根:归于本原。《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王弼注:“各返其所始也。”比喻事物结局归于根本。《传灯录》:“六祖慧能涅盘时答众曰:‘落叶归根,来时无日。’”

  华萼:华,〈名〉本义花,通“花”,花朵。《说文》:“华,荣也。”萼,〈名〉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玉篇》:“花萼也。”《晋书·皇甫谧传》:“春华发萼,夏繁其实。”

  徒:〈副〉徒然,枉然。《乐府诗集·长歌行》:“老大徒伤悲。”徒然,犹枉然,白白地,不起作用。唐·杜荀鹤《乱后宿南陵废寺》诗:“男儿仗剑酬恩在,未肯徒然过一生。”

  人事:人情事理。见○七三【注解】

  盖棺:指身故。明·唐顺之《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君自束发至盖棺,未尝一日不兢兢砥厉名检。”此乃指“盖棺论定”,论定,下结论。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语本唐·韩愈《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

  玉帛:泛指财富。晋·葛洪《抱朴子·嘉遯》:“谓荣显为不幸,以玉帛为草土。”

  无益:没有益处。见五○一【注解】

  【评语】

  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花草树木一旦到了秋天,就受寒霜侵袭而枝叶凋零,这恰如人到了中老年就逐渐接近人生的尽头,所以俗语才有“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无后成”。人生即使享尽荣华富贵,也只不过是短短的数十寒暑,等到盖棺之后才知道子女玉帛并无用处,因此古人才有“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给儿孙做牛马”的说法。这是看破了世事的说法。人能够常作存此想,就可以减少贪欲的私情,也不致起争名夺利的念头了。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是比喻人认死理,不被实际情况碰个焦头烂额决不甘心。林木花草只有春天才生机盎然,到了秋天便落叶翻飞,大雪飘来的时候便只剩下枯枝片叶,其余皆化为泥士至春护花肥田。人不同于花草树木,到了盖棺时节,一切便晚矣,便无缘知晓世人的品评,无法再顾及子女玉帛的用处。既感如此,何必当初呢?做人不可等盖棺时再去行善,做事也不应采取这种临崖勒马始回头的方式,干什么事先应多考虑免致到时手忙脚乱。

 五二二、毁誉褒贬 一任世情

  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马,只是点头。

  【译文】

  熟知人世滋味,任凭他人翻手作云覆手雨,总是懒得睁开眼睛去看:看透人情世故,随意让人去时呼牛来唤马,只是若无其事点头应对。

  【注解】

  饱谙:犹熟知。《旧唐书·裴度传》:“且陛下左右前后,忠良至多,亦有熟会典章,亦有饱谙师旅,足得任使,何独斯人?”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见○三○【注解】

  一任:听凭。见五一六【注解】

  覆雨翻云: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慵:〈形〉本义懒惰,懒散。《封神演义》:“行旅畏威慵举步,佳人怕热懒登台。”

  随教:随,〈动〉《说文》:“随,从也。”依顺,依从。《广雅》:“随,顺也。”听任某人自愿去做。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教,〈动〉本义教育,指导。《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叫,让。《史记·陈涉世家》教我先威众。

  呼牛唤马:即“呼牛呼马”亦作“呼牛作马”。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后以指毁誉由人,悉听自然。语出《庄子·天道》篇:“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

  【评语】

  在国史上,以苏秦的故事最能看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道理,据《战国策》〈苏秦以纵横说秦〉一文说:“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縢履蹻。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面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外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尽可以忽乎哉?’”这里是说以纵横之说闻名六国,以善辨能言在战国时期占据一席之位的苏秦,第一次出门游说,却出师不利,搞得灰头土脸而归。回来家中无人理睬他,他于是发愤苦读,锥刺骨的典故从此而来。再一复出,功成名就,此次则是父母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葡伏,四拜自跑而谢。苏秦说,嫂子前倨而后卑为什么?嫂子说,因为你位尊而多金。苏秦感慨说:“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尽可以忽乎哉?”真是肺腑之言。这一个例子可知家庭尚且如此,何况一般的世道人心呢!实际上还是功名富贵在作怪,假如一个人待功名如黄土,视富贵如浮云,一心只好静,万事不关心,一任世情,谁奈我何呢?俗语说:“看破世事惊破胆,识透人情冷透心。”饱经世故的人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一任世态炎凉,人情变幻,他已经看破世事,识透人情,所以不管世事人情的翻云覆雨,他都无动于衷,认为不值一顾。体会到人情深处的人,对于世间一切毁誉褒贬都不动心,任凭人呼牛唤马挥之即来驱之便去,一点也不加以反抗了。

 五二三、真得天然 造作减味

  意所偶会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见真机,若加一分调停布置,趣意便减矣。白氏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

  【译文】

  意念在于偶然领会就成为美好境界,事物出于天成自然才显现真正机用;如若稍加一分安排处理分布安置,趣味意境就减少了。白居易说:“意念随从无为而舒适,八风追逐自然而清新。”这两句诗真是值得玩味的至理名言。

  【注解】

  意:本义心志,心意。《说文》:“意,志也。”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佳境:美好的境界,美好的意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噉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调停布置:调停,安排处理。宋·范成大《满江红·冬至》词:“着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布置,分布陈列,分布安置。《北史·宇文深传》:“年数岁,便累石为营,折草作旌旗,布置行伍,皆有军阵之势。”

  白氏:唐代诗人白居易。

  无事:指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见○六四【注解】

  逐:本义追赶,含有使追赶对象离开或消灭的意思。《说文》:“逐,追也。“〈引〉随,跟随。

  风:《说文》:“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八风,八种季候风。《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评语】

  物贵天然,人贵自然。但这决不是说一块矿石不经开采提炼或琢磨就能成美玉、金属等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都有一种体会,总感觉电扇和冷气的凉,都远不如自然凉风来得舒服,因为电扇和冷气是人工的,而自然凉风是自然的,所以俗谚才有“扇扇子不如自来风”。世间的万物却又最好是不要违反自然,一旦违反自然姜也容易变成丑,好就可能转成坏。像邯郸学步,失却自然就成笑柄。任何事总有个度,对大自然能否变动要看是什么东西,处在什么条件下,现代文明发展的本身就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结果,像沙漠,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很壮阔,可不去改造它就会对人类生存形成威胁。所以真得天然的前提是不造作,但决不是一点不可变动,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巧夺天工”,这句话是形容人为的技巧比得上天然的造化,但还不能说是胜过天然。以自然造物之妙诚然是不可思议,到底人为的力量是胜不过天然的。凡事不用人为成分在内,只要适合于自己的心意,自己就认为很满意。所谓“顺其自然”,不必勉强。凡物由天然而成长,总比施以人工的要玄妙得多。若其中加上少许人为的成分在内,加以人工的调停与布置,反而失掉物的真趣了。白乐天诗:“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真是值得回味啊!

五二四、真不离幻 雅不离俗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无以来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译文】

  黄金从矿砂中挖出,美玉从石头中生成,没有幻化无从得来真实;真理从杯酒中悟出,神仙从花丛中遇见,虽有雅趣不能离开俗事。

  【注解】

  幻:指事物之空无。据《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演密钞》中也有“幻化,无忽谓有。”

  无以:不采用。《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郑玄笺:“此二菜者,蔓菁与葍之类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时,有恶时,采之者不可以根恶时并弃其叶。喻夫妇以礼义合,颜色相亲,亦不可以颜色衰弃其相与之礼。” 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无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李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核究。”   

  真:真如实相。《唯识论》:“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又《往生论》注:‘真如是诸法之正体。’”道得酒中:在饮酒中悟得真理,说明道理无所不存。

  道:〈名〉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庄子·秋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意思是:超出在有形的事物之上的,就是“道”。“道”无所不在,又复归于一。《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日:‘在缕蚁。’曰:‘何其下邪?’曰:‘在弟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道是普遍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同时也就是道的统一性,因为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要共同依循的。同时,道的普遍性又是抽象的道,以“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的形式存在于事物的个性之中。道在蝼蚁(蝼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生物),在稊稗(一种形似谷的草),在瓦甓(泛称砖瓦),在屎尿(粪和尿),道不仅承认具体事物的存在,而且承认位置微贱的具体事物的存在。合于个性,即合于天,即合于道。

  【评语】

  这段话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说雅的东西并不能脱离它产生的环境,就像一个人不是天生就是一个高雅之士,很可能在俗的环境里成长,关键是以后的磨练,人格的升华。另一方面,是说雅的东西是不断修省锻炼而来,像矿砂不经冶炼不就能成为黄金,矿石不经琢磨不能成为美玉,同理人不经过历练也不能成为完人。但是黄金所以能成为黄金,美玉所以能成为美玉,是因为在先天上都具有黄金和美玉的本质。同理人之所以会成为人,也是因为在先天上具有人的本性与气质。反之假如一个人缺乏这种人生本性气质,即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跟禽兽相差无几。而要成为一个道德深厚的高雅之士更离不开磨练,应该逐渐发现本性中的良知而使之光大。永嘉大师说:“幻化之空身,亦即是法身。”如此说来,真即是幻,贵贱不二,绝不是什么另外的东西。离开了幻化的世法就没有真如的实相可言,除开了生死也就没有涅盘。晋朝的竹林七贤,饮酒遁世,每天都在醉乡,自称体会了老子之道,更有人入武陵桃花源去求仙。虽说是风雅高洁,到底未能免俗;人能在世俗,才真是有风雅高洁的妙趣。如果想要断绝世俗去求风雅,结果仍然坠入俗道之中罢了。

五二五、布茅蔬淡 颐养天和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藜羹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译文】

  神情酣畅地睡在粗布被窝中,得到大自然淡泊平和的气息;味道十足地吃过粗茶淡饭后,见识人生活恬淡泊然的真趣。

  【注解】

  布茅蔬淡,颐养天和:布,〈名〉本义麻布。左思《吴都赋》:“果布辐凑而常然。”布衣,布制的衣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茅,〈名〉本义草名,即白茅,俗称茅草。《说文》:“茅,菅也。”茅屋,用茅草盖的房屋。《左传·桓公二年》:“清庙茅屋。” 杜预注:“以茅饰屋,着俭也。”蔬,〈名〉本义蔬菜。《说文新附》:“蔬,菜也”。《论语》:“饭疏食。”孔注:“菜食也。”蔬菜饭食,指粗食。淡,〈形〉本义味淡,味道不浓,不咸。《说文》:“淡,薄味也。”清淡,指食物含油脂少。明·张宁《方洲杂言》:“平生不经尝五味丰腴之物,清淡安全,所以致寿。”颐养,保养。《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天和,谓人体之元气。《文子·下德》:“目悦五色,口肥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布茅蔬淡,颐养天和,即穿布衣,住茅屋,饭疏食,味清淡,乐于恬淡生活,不以清贫为苦。以保养天地之和气及人体之元气。

  神酣:神,〈名〉本义神灵,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情,人面部的神态、表情。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神情玄定,处之弥泰。”酣,〈形〉本义酒喝得很畅快。《说文》:“酣,酒乐也。”酣畅,畅快,舒适。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四:“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神酣,神情酣畅而甜美地睡眠。

  冲和:语本《老子》:“冲气以为和。”后以“冲和”指真气、元气。淡泊平和。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此子神气冲和,言合规矩,高才妙识,罕见其伦。”

  藜羹: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见三三八【注解】

  淡泊:恬淡,不追名逐利。见○六五【注解】。泊然,恬淡无欲貌。三国·魏·嵇康《养生论》:“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评语】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生活就是这样,强求而不自然的东西往往很别扭。人间的苦乐不在于物质,而在于自己的心中。自己的精神衰弱,即使是在绫罗锦绣中起居睡卧,也感到不安逸暖和。反之,精神充沛,即使是睡在布被窝中,也能得到天地冲和之气而心情愉快。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求得精神上的愉快,所以孔子才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日本大汉学家赖山阳也有“木梯衾里亦生春”的说法。同理吃东西也是如此,不一定美酒佳肴才有滋味,“真味在藜羹”。只要心情愉快,真正了解饮食之道,粗茶淡饭中也能感觉得出淡泊的滋味无穷体会人生真趣。然而,一般人衣服要穿绫罗绸缎,饮食要吃山珍海味,得不到就不快乐,贪求多而欲海难填,永久不能满足,这样是错误和痛苦的人生。人生贵在真诚,做人应当自然,往往布衣之交、一饭之情、真心相助最让人珍惜。或许是富贵以后人的外壳包裹太厚,心理上的包袱太重,或许是人富足后往往贪求满足更大的欲望,人们对同患难之情,中小学同学之友谊,同为平民布衣之交时的情感更是非常珍惜。因为这种情谊真挚,足见人之本性,所以,才会使人唤起更加美好的回忆。

 五二六、断绝思虑 光风霁月

  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帘卷雨;三杯后,一真自得,唯知素琴横月,短笛吟风。

  【译文】

  斗大的陋室中,万般思绪全部捐弃,说什么雕粱画栋飞檐入云,珍珠帘子舒卷暮雨;三巡杯酒过后,一切真情自感得意,只知道明月当空拨弦弄琴,清风微拂吹笛奏曲。

  【注解】

  光风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语本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斗室:狭小的房间。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一:“因揭寓舍之斗室,屏迹杜门,思索旧闻,凡数十则,缀缉之,名曰《玉照新志》。”斗大,用于对大的物体,形容其小。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斗大一城,尚如海上神山之可望不可即。”陋室,简陋狭小的屋子。《韩诗外传》卷五:“彼大儒者,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矣。”

  万虑:思绪万端。唐·韩愈《感春》诗之四:“数杯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

  捐:〈动〉本义舍弃。《说文》:“捐,弃也。”捐弃,抛弃。《管子·立政》:“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

  画栋飞云,珠帘卷雨:都是形容房屋的极度华丽,由王勃《腾王阁序》而来:“珠帘卷西山之暮雨,画栋朝南浦之飞云。”三杯:三巡,斟酒三次,亦泛指多次。《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二人对酌,酒至三巡。”杯酒,一杯酒,亦泛指饮酒。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未尝衔杯酒,接殷懃之欢。”

  一真:一,〈形〉全,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洞庭一湖。”一切,全部,所有。明·李贽《答焦漪园书》:“今世俗子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真,本性,本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真情,本心,真实的感情。《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王逸注:“真情,本心也。”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见五○九【注解】

  素琴横月,短笛吟风: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短笛,短笛古横吹管乐器,竹制。见四五二【注解】横月,横陈月下。横陈,横卧,横躺。语本战国·楚· 宋玉《讽赋》:“内怵惕兮徂玉床,横自陈兮君之旁。”月下,月光之下。南朝·梁武帝《七夕》诗:“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吟风,在风中有节奏地作响。唐·杨巨源《红线传》:“忽闻晓角吟风,一叶坠落,惊而起问,即红线回矣。”素琴横月,短笛吟风,即在月下拨弄素琴,在风中吹奏短笛。

  【评语】

  身体虽然住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但杂念妄想都能捐除的话,心中开阔就成了潇酒自如的境界。至于那些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都可以不必去享受。饮酒数杯之后,能够自得其乐,这时候对明月弹素琴,临清风吹短笛就感觉有无限的趣味。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篇《陋室铭》最能描写“斗室中万虑都捐”的情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人的超脱豁达于此是最能显现的,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与俗、雅与粗在此更能表现。在贫困的状态下能表现出高雅情趣的人是最有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故古来许多名人学士于此道有不谋而合的咏叹。卢倚有“揿然坐我斗室底,满室岗气生清香”的诗句,而历来对竹兰梅菊的诸多咏叹同样表达这样一种情感。人缺乏追求就会陷于抱怨、自堕和麻木的状态,产生无穷烦恼。

  【注108】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同文。列三五五后共为一条。

五二七、任其自然 万事安乐

  幽人清事总在自适,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

  【译文】

  幽居隐士清雅之事总是在于自我舒适。因此饮酒以不劝酒为欢乐,下棋以不争棋为胜举,吹笛以无腔调为适意;抚琴以无鸣弦为高雅:会面以不期待约见为真诚坦率,待客以不迎来送往为坦率平易。如果一旦注重繁文缛节拘泥于礼貌规矩,就落入凡尘俗世的苦难海洋中了!

  【注解】

  幽人:幽隐之人,隐士。见一六九【注解】

  清事:清雅之事。 宋·赵师秀《送沉庄可》诗:“清事贫人占,斯言恐是虚。”

  自适:自我舒适,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见四五二【注解】

  笛以无腔为适:意思是只为陶冶性情不一定要讲求旋律节奏。笛无腔,语本宋雷震《村晚》诗:“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短笛无腔即短笛吹奏没有旋律节奏(腔调)。适意,宽心,舒适。宋·陆游《饮酒》诗:“人生适意即为之,醉死愁生君自择。”

  琴以无弦为高:无弦琴:传说晋代诗人陶渊明,置有无弦琴一张,名为素琴,每逢吟诗作对,则抚而和之,并作诗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弹琴不用弦上发声,同样能领略到素琴的乐趣。鸣弦,拨动琴弦,使之作响。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之一:“援琴鸣弦发清音,短歌微吟不能长。”

  会以不期为真率:会,<动>本义会合。《说文》:“会,合也。”《广雅·释诂三》:“会,聚也。”会面,会见,见面。《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期约,约期,约会。宋·晏几道《醉落魄》词:“对酒当歌寻思着。月户星窗,多少旧期约。”真率,真诚坦率,纯真坦率。宋·梅尧臣《哭尹子渐》诗:“阮籍本真率,感慨寿不长。”句意即会面以没有相约意外相遇为纯真坦率。

  客以不迎送为坦夷:客,〈动〉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说文》:“客,寄也。”以客礼相待。《战国策》:“孟尝君客我。”待客,招待客人,接待客人。《墨子·七患》:“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迎送,迎来送往。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坦夷,语本韩愈诗有“颖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坦率平易,自然。清·先着《张南邨先生传》:“南邨为人,坦夷近情,不为矫激之言,不为崖异之行。”

  牵文泥迹:牵文,谓拘泥于字面。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较仿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此处“文”指“繁文”,繁琐的礼仪。《淮南子·道应训》:“繁文滋礼,以弇其质。”(滋繁,益繁,滋生繁多。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文礼,谓行礼如仪,不失其度。《韩诗外传》卷四:“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致爱恭谨谓之礼,文礼谓之容。”弇,〈动〉《说文》:“弇,盖也。”语意:滋生繁多的礼仪,用来掩盖他的本质。)泥,拘泥。迹,形迹,礼法,规矩。唐·张鷟《游仙窟》:“亲则不谢,谢则不亲。幸愿张郎,莫为形迹。”牵文泥迹,即注重繁文缛节,拘泥于礼法规矩。

  尘世苦海:尘世,犹言人间,俗世。见四四九【注解】。苦海, 佛教指尘世间的烦恼和苦难。见三六九【注解】

  【评语】

  高人隐士超然卓立于世外,所做的事也都很清高,凡事总以自适其性而不违反自然。喝酒时,总以不强劝他人才是快乐。饮酒本为尽欢,被人劝酒而不饮就是失礼,因而有时得勉强的喝下去。但勉强的饮酒是很痛苦的,这样一来,反而与当初饮酒取乐的目的不合了。所以,无论是主人和宾客双方都要适度,千万不可勉强。下围棋固然是乐事,但互争胜负,亲友之间也就变成仇敌了。所以,与人相处总要以不争为先。吹笛子是不在其声律曲调的巧拙,而在乎怡情自乐,所以说‘笛以无腔为适’。琴有弦才能发音,也和笛子一样,若论声音好坏,那趣味就薄了。陶渊明抚无弦之琴说:“要知琴中趣,何弄弦上音。”便是说琴以无弦为高。和知己的朋友相会,如约定了日期反而不如偶然相遇来得真诚和率直。宾客来往,则更不必计较于迎送的礼仪,以平淡来往才显得大方。若一经拘泥于形迹,注重哪些繁文缛节,彼此心中就陷到尘世的苦海之中,不能得到什么愉快了。我们也常看到,有很多人在下棋时,为了一步棋而争得面红耳赤。吹秦乐器本应讲求旋律,但是作者一本老庄无为思想,所以才主张以“无腔为适”。琴如果没弦根本弹不成,但是作者却以琴无弦为雅,历史上以陶渊明抚无弦琴着称,所以经常以抚无弦琴自娱。和知己好友相约会,约定日期远不如偶然相遇有趣,与朋友游乐同样以恰神陶性为高,不受时间限制为真。做人的确应当自然,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实在让人心累。不仅外形宜免世俗之相,要把自己的身心融汇于大自然,让自己的生活适合自己的本性,为自己而活着。但是自然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迎送是不宜为礼所累,“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境界就不在此列。

五二八、自然真趣 闲静可得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权。

  【译文】

  清风鲜花的潇然飘洒,瑞雪明月的空明清朗,唯有超然恬静的人成为它的主人;溪水花木的荣盛枯萎,翠竹顽石的消失生长,唯独悠闲宁静的人操弄它的权宜。

  【注解】 

  潇洒:洒脱不拘、超逸绝俗貌。见二二五【注解】

  雪月:雪和月。唐·李商隐《无题》诗:“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另见一六八【注解】。

  空清:空明,空旷澄澈。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指空旷澄净的天空。宋·苏轼《海市》诗:“东方云海空复空,羣仙出没空明中。”清朗,清净明亮。晋·潘岳《闲居赋》:“微雨新晴,六合清朗。”

  静者:深得清静之道,超然恬静的人。多指隐士、僧侣和道徒。《吕氏春秋·审分》:“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诗:“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黄节注引《论语》:“智者动,仁者静。”

  主:〈名〉本义灯心。《说文》:“主,镫中火主也。”主人,东道主。《三国志·诸葛亮传》:“主不能守。”

  水木:语出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水木清华,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荣枯:草木茂盛与枯萎。南朝·宋·颜延之《秋胡》诗:“孰知寒暑积,僶俛见荣枯。”另见五一○【注解】。荣盛,谓茂盛。明·刘基《感怀》诗之六:“荣盛方及时,采捋一何频。根枯不盈拱,何以御霜辰?”

  竹石:竹与石。唐·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诗:“闲吟步竹石,精义忘朝昏。”

  消长:增长与消减,旺盛与衰落;也指变化,《人境庐诗草·游箱根》:“举国无名川,一湖何滉瀁!环抱三百里,下窥五十丈。神武开辟来,亘古无消长。氿泉日穴出,洑流失归向。一碧湛空明,万象绝依傍,昂头只日月,两轮互摩荡。我来驾一舟,杳茫迷所住。谓是沧溟游,乘风破巨浪。何图众山顶,乃泛海荡荡。关东昔豪杰,割地争霸王。汤池据此险,漆城莫敢上。迩来司农官,又作填海想。凿脉干此湖,可得千沃壤。纷纷校得失,尧桀我俱忘,且作烟波徒,容与打双桨。”

  闲:〈形〉悠闲。前蜀·韦庄《谒金门》:“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安静。《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

  操:〈动〉本义拿着,握在手里。《说文》:“操,把持也。”操弄,把持玩弄。晋·葛洪《抱朴子·汉过》:“当涂端右阉官之徒,操弄神器,秉国之钧,废正兴邪,残仁害义。”

  权:秤锤,用来称物的轻重,《论语·尧曰》集解:“权,称也。”《广雅·释器》:“锤,谓之权。”权宜,谓暂时适宜的措施。《后汉书·西羌传论》:“计日用之权宜,忘经世之远略。”

  【评语】

  是不是大自然的风光只有闹情逸致的人才会去欣赏呢?虽然大自然的山川草木奇花异石,都是供人欣赏调剂情绪陶冶身心的,假如把全部时光精力都消靡在风花雪月中,就儒家的激进人生来说也未免太浪费时光。此生只好静,万事不关心,是不是太自私了呢?春夏秋冬,四时景色任何人都能够自由自在欣赏,可是奔走于名利场中的人们,他们没有空余的时间来欣赏。在水边的树木和窗前的竹石,春夏之际分外的茂盛繁荣,秋冬之时却凋落衰飒,这些大好的景色,在繁忙的人们看来是不会感觉什么兴趣的。唐诗说:“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所以说,忙者是迷于富贵功名,闲者是恋于风花雪月,同是一个人生,情趣各有不同。这也是一种否定功名利禄,主张清静无为。但是置身大自然之中是为了陶冶性情,体察世上万物的变化是为了寻求其规律,只有以闲情,以心静才可以耐得寂寞,才能体会自然的情趣。只有沉浸于对万物变迁的细察,才会忘却人世喧嚣,抛却人际烦恼。

 五二九、天全欲谈 虽凡亦仙

  田父野叟,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鼎食则不知;语以缦袍短褐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译文】

  田间农夫村野老叟,告诉他们白切鸡老米酒就非常愉快喜悦,问他们美味珍馐就茫然不知;告诉他们粗棉袍布短衣就自然而然欢乐,问他们龙衣官服就浑然不懂。他们保全了纯朴本性,所以他们的欲望很淡泊,这才是人生第一等的境界。

  【注解】

  田父野叟:金·元好问《登封令薛侯去思颂》:“方春劝耕,遭田父野叟于途,慰以农里之言,而勉之孝弟之训。”同“田夫野老”。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乡间父老。语本《北齐书·王琳传》:“当时田夫野老,知与不知,莫不为之歔欷流泣。”

  语〈动〉:本义谈论,议论,辩论。《说文》:“语,论也。”(yù)告诉,使知道。《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论语·阳货》:“吾语女。”

  黄鸡:肥鸡煮熟后上面有一层黄色的油皮,黄鸡指一般所说的白切鸡。

  欣然:非常愉快地,喜悦貌。见四四七【注解】

  鼎食:列鼎而食,指世家大族的豪奢生活。形容美味珍馐的食味。唐·张九龄《感遇》诗之十二:“鼎食非吾事,云山尝我期。鼎是中国古代盛食物的锅。鼎食鸣钟,鼎:古代炊器。钟,古代乐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生活排场。语出宋·王禹偁《贤人不家食赋》:“将期乎鼎食鸣钟,宁虞往吝。”

  缦袍:缦,〈名〉本义无花纹的丝织品,《说文》:“缦,绘无文也。”缦布,粗朴的布帛。宋·沈辽《踏盘曲》:“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缦袍,粗布棉袍。《论语·子罕》篇:“子曰:衣敝缦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短褐:粗布短衣,古代贫贱者或僮竖之服。《墨子·非乐上》:“昔者 齐康公 ,兴乐万,万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糟糠。”孙诒让间诂:“短褐,即裋褐之借字。”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庄子·知北游》:“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

  衮服:衮,本义画龙于衣,也指古代帝王或三公(古代最高的官)穿的礼服。衮服,天子穿的礼服,即卷龙衣官服。泛指官服。晋·陆机《答贾谧》诗:“鲁公戾止,衮服委蛇。”

  天全:谓保全天性。宋·苏轼《李行中秀才醉眠亭》诗之一:“已向闲中作地仙,更于酒里得天全。”谓天然浑成,无斧凿雕饰之迹。即完全天然的本性。明·高启《太湖石》诗:“又嗟此石何献巧,自召凿取亏天全。”

  欲 <名>:本义欲望,嗜欲。《说文》:“欲,贪欲也。”《荀子·正名》:“欲者,情之应也。”

  【评语】

  乡间农村的耕种老人,生性纯朴未被世俗习染,每日三餐饮食简单。一旦谈论起吃黄鸡喝白酒来,他们就感觉非常满足了。如果再谈论起达官贵人的美味食品,他们反而贫乏无知。他们四季所穿的衣服只是些粗布的袍懊,如果和他们谈论起缊袍布衣,他们都懂得怎样穿着制作,如果再谈论起大人王公的朝服衣冠,反而认为是台上作戏人穿的服装。由此看来,乡间的农人得天独厚,不失本真,所以欲念淡泊,心性纯良,而人生本是苦乐相伴的世界,唯有农人乐多而吉少,这是在人生的第一等境界啊!说到黄鸡白酒,苏曼殊有一首《憩平原别邸赠玄玄》诗说:“狂歌走马遍天涯,斗酒黄鸡处士家,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人的欲望是随着年龄而增长的,例如小孩整天嬉戏玩耍尤如快乐小天使,这是由于他们的欲望有限;反之,大人所以会经常陷于烦恼,是因为欲望太高太多。要想消除烦恼恢复童年般的快乐,唯一的办法就是降欲望少奢求,象这位老农夫一般只懂得白切鸡和老米酒,在穿的方面除了粗布短袄别无所求。乡村生活用清淡二字来形容是适当的,正因为清淡惯了,见得少,知道得少,懂得也少,所以欲望就少得多。宋词中有不少写农家生活的佳篇,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家家扶得游人醉,稻花香里说丰年”。人们留恋的不仅是农家清淡简朴天然的食物,更怀念乡村纯朴、真挚、热情、热情的古风。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怀念乡村,怀念友情,怀念童年,实际上是在回忆那份真情,那份天性,自得其乐,别无所求。

五三○、人我合一 云留鸟伴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

  【译文】

  兴致随时机到来,花草丛中放开步履悠闲前行,野鸟忘记危机时常来做伴;景致与心灵融会,落花檐下敝开衣襟独自端坐,白云没有话语随意相挽留。

  【注解】

  兴逐时来:兴 <动>,本义兴起,起来。《说文》:“兴,起也。”〈名〉兴致,情趣。王勃《 滕王阁序》:“遥呤俯畅,逸兴遄飞。”逐 <动>,本义追赶。《说文》:“逐,追也。”随,跟随。唐·储光羲《江南曲》:“逐流牵荇叶,沿岸摘芦苗。”时,〈名〉本义季度,季节。《说文》:“时,四时也。”时机,机会。唐·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兴逐时来,即兴致跟随时机到来。

  芳草:香草。汉·班固《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

  撒履:撒,〈动〉抛开,放开。《红楼梦》:“说着先就撒马前去。”履,〈名〉鞋。《说文》:“履,足所依也。”步履,指脚步。明·杨基《春日出郊》诗:“偶临春水赏春晴,便觉身随步履轻。”

  闲行:本意潜行,微行。《史记·项羽本纪》:“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闲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此处作字面解,闲,〈形〉悠闲前。蜀·韦庄《谒金门》:“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行,〈动〉本义走路,行走。《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前行,向前行走。唐·李白《登太白峰》诗:“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忘机: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 宋·司马光《花庵独坐》诗:“忘机林鸟下,极目塞鸿过,为问市朝客,红尘深几何?”机,此作〈形〉危险解。《淮南子·原道》:“处高而不机。”

  作伴:做伴,当陪伴的人。唐·孟浩然《同张明府碧溪赠答》诗:“仙凫能作伴,罗袜共凌波。”

  景与心会:景,〈名〉本义日光。《说文》:“景,日光也。”风景,景致。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与,〈动〉本义赐予,施予,给予。《正字通》:“与,赐也,通作“与”。“<连>和,同。心,〈名〉本义心脏。《说文》:“心,人心也。”心灵,思想感情。唐·权德舆《侍从游后湖宴坐》诗:“心灵一开旷,机巧眇已疏。”会,〈动〉本义会合。《说文》:“会,合也。”融会,融合会通。宋· 苏轼《卓锡泉铭》:“初住南华,集众须水。水性融会,岂有无理。”景与心会,即景致与心灵融会。

  披襟:敝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战国·楚·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兀坐:独自端坐。唐·戴叔伦《晖上人独坐亭》诗:“萧条心境外,兀坐独参禅。”

  无语:没有话语,没有说话。唐·任翻《惜花》诗:“无语与花别,细看枝上红。”形容寂静无声。金·元好问《寄答赵宜之兼简溪南诗老》诗:“黄菊有情留小饮,青灯无语伴微吟。”

  漫:〈副〉随便,随意。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

  相留:挽留。《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两人见是真仙来度他,不好相留。” 

  【评语】

  古人说:“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当我心与天地之心互相联系的时候,则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一体。此时不但猛兽可以驯伏,就是野鸟也与人来亲近。宋·翁森《四时读书乐》中就有诗:“山光照槛水绕廊,舞樗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t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当人心能与天地的景色相融相合,则落花片片白云朵朵都是我的伴侣。此时是山光照耀春风吹送,使人如醉如痴,鸟雀不惊景物宜人,人生就感到万分的快乐啊!人应当善于调节自己的生活。古代的知识分子很讲究生活的情趣,处雅地而行雅事,处大自然之中体地心跟天地之气相通,感应天人合一,使身心跟万物浑然成一体,人怡然陶醉在人来鸟不惊的忘我境界中,这种佳境该说是快乐似神仙了。一个人如果总在世俗的争斗与尘世的喧嚣中度过一生,却不知大自然之乐,不识不间真趣,岂不可悲。

  【注109】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七•集韵》有“散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

五三一、雨后观山 静夜听钟

  雨余观山色,景象便觉新妍;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

  【译文】

  雨后观赏山川景色,情景就觉得清新美好;夜静聆听钟楼金声,声音更加的清脆悠扬。

  【注解】

  雨余:余,后,以外。劫余,谓灾难之后。周咏《感怀》诗之六:“举目新亭挥掬泪,刦余谁是济时才?”雨余,即雨后。

  山色:山的景色。唐·岑参《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

  景象:情景,气象,景色。唐·郑谷《中年》诗:“漠漠秦云澹澹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妍 <形>:本义巧慧。《说文》:“妍,技也。一曰慧也。”按,慧巧之意。美丽。江淹《杂体诗》:“浪迹无妍蚩。”注:“犹美恶也。”美好,唐·韩愈《送穷文》:“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金声:指钟声。唐·沉佺期《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诗:“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复传。”

  音响:声音(多就声音所产生的效果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尤:〈副〉尤其,更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义兴人谓三横,而处尤剧。”

  清越:声音清脆悠扬。《礼记·聘义》“叩之,其声清越以长。”

  【评语】

  同是一座山,在睛天日照之下和阴天下雨的时候,看法就有不同了。在雨过天睛之后后,山被雨洗洁,平添一番清新悦目的气息。同一个钟的声音,白昼与夜间的感觉大不相同。白天人马喧嚣,钟声不如夜间人静时清晰响亮。所以, 因时而观物听物,就可使心神清明,精神修养上也就有所裨益。大自然给人的美感不仅在视觉,听觉上同样给人以享受。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恐怕更多的是通过听觉来感受。很多东西在听觉视觉上的感受可能是一样的,对于万事万物的善恶美丑,每个人的观察角度各有不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在于个人性趣之雅俗,个人修养之高下;另外还要看当时的心境。我们既不可勉强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也不随便附和他人的见解。人的生活当然以能品味些自然山水之情趣为好,“雨后观山,静夜听钟”,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清新与清澈之感,足以去雅士之烦,恰隐者之情。

 五三二、观物有得 勿徒留连

  栽花种竹,玩鹤观鱼,亦要有段自得处。若徒留连光景,玩弄物华,亦吾儒之口耳,释氏之顽空而已。有何佳趣?

  【译文】

  栽培花草种植竹木,玩弄白鹤观赏金鱼,也要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情趣。假如仅仅留连于风光景色,把玩摆弄自然景物,也只是我儒家的“口耳之学”,佛家的“顽空虚无”而已,有什么高雅的情趣呢?

  【注解】

  玩鹤观鱼:玩弄琴鹤观赏鱼虫。琴鹤,琴与鹤,古人常以琴鹤相随,表示清高、廉洁。唐·郑谷《赠富平李宰》诗:“夫君清且贫,琴鹤最相亲。”鱼虫,鱼类和虫类。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徒〈动〉:本义步行。《说文》:“徒,步行也。”〈副〉独,仅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徒以喏。”

留连:不愿意离开,留恋不舍。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之二:“飞鸟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

  光景:风光,景象。见○六一【注解】

  玩弄:把玩,摆弄。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严感遇》:“(严)一日米尽,友人遗白金一饼,携之市米,遇小汉玉器,辄买以归,玩弄之。” 

  物华:自然景物。唐·杜甫《曲江陪郑南史饮》诗:“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 

  口耳:口传耳听,形容无利于身心的教学。也即:“口耳之学”,语本《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谓只是耳听口说的学习,后用以指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顽空:佛教语。指一种无知无觉的﹑无思无为的虚无境界。见四二八【注解】。顽空有只知逃避现实而冥顽不化的意味。

  佳趣:高雅的情趣。见三二六【注解】

  【评语】

  栽花种竹,养鹤观鱼,这些都是风雅的事情。但是必须领会其中的妙趣,内心始有怡然自得之感,才能感受到真正的乐趣。如果只是留连眼前的光景,玩赏物品外形的话,这也不过是像从耳朵进去、嘴里出来而已。小人就完全不同,他们仅仅注重表面形式,或为装点门面附庸风雅,结果变成口耳顽空之辈,毫无超逸雅趣可言。他们听闻了圣贤的道理,并不去身体力行,只是用嘴说说罢了,一切不过是在仿效君子的动作,佛家叫做“顽空”。佛家有些小乘的学者,变未悟得真空妙有的妙理;大乘的学者不同,他们所说的空,并不是虚无之义,而是“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不像小乘的空如同顽石枯木没有一点生气,似是而非。君子是以“栽花种竹,养鹤观鱼”来陶冶性情和领悟自然的,可是,如果只一味留连于美景异物之上,忘记了应负的社会责任,又有何益可言?人好静不可逃避社会义务与责任,人修身不可只从教义出发,只知在自我的圈子里徘徊而与世隔绝,人好自然之物决不能玩物丧志,以所乐而迷身心。

 五三三、陷于不义 生不若死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于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译文】

  隐逸山林的人,清贫困苦而超逸脱俗的情趣自我富足;农村田野的人,才华低劣而朴实纯真的天性浑然具备。如果一旦失去控制置身于市井交易之中,还不如弃尸于山沟水渠神韵风骨仍然清白。

  【注解】

  山林:借指隐居。见一九七【注解】

  逸趣:超逸不俗的情趣。南朝·梁·沈约《锺山诗应西阳王教》:“君王挺逸趣,羽斾临崇基。”

  饶: <形>本义饱。《说文》:“饶,饱也。”富裕、丰足。《小尔雅》:“饶,多也。” 余,剩。《玉篇》:“饶,余也。”

  农野:村野;田野。汉·班昭《东征赋》:“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鄙略:本义轻视忽略。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孔子犹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为之犹贤乎己,况投壶者,又可鄙略而轻废哉!”此处作字面解,鄙是浅鄙,略是计谋、才华。鄙略是指才华低劣。

  天真: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语本《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谓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南唐·冯延巳《忆江南》词之一:“玉人贪睡坠钗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浑:〈副〉全,都,皆。浑然,全然,完全。《西游记》第一回:“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失身:身子失去控制。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李氏子为千牛,与其侪类登慈恩寺塔,穷危极险,跃出槛外,失身而坠,赖腰带挂钉,风摇久而未落。”

  井:人口聚居的地方,市街。《管子·小筐》:“处商必就市井。”《白虎通》:“因井为市,故言市井。”

  驵侩:亦作“驵会”,“驵阓”,“驵狯”;说合牲畜交易的人。后泛指经纪人﹑市侩,居中介绍卖买之人,古代称市郎。《汉书·货殖传》:“节驵侩。”颜师古注:“侩者,合会两家交易者也。驵者,其首率也。”

  转死沟壑:指弃尸于山沟水渠。语本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国相会稽骆俊素有维恩,是时王侯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或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而陈独富强,邻郡人多归之,有众十馀万。”

  神骨:神韵风骨。唐·元稹《画松》诗:“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评语】

  居住在山林中的文人隐士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们的高风亮节、情逸超群的风度,却使人在尊崇敬仰之余感觉神骨清高,使人可望而不可及。在田野里劳动的农夫,外表虽然粗鲁,但他们由衷诚挚的浑厚模样,却表现出天真纯朴的作风,使人在敬重之外,更有一种说不出的羡慕之情。这时候回想一下在市井中生活的人,不免会与利禄之辈、贩夫之徒为伍,实在让人感觉陋劣污秽,惭愧不已。古时候的忠臣义士,宁愿为国尽忠而死,绝不肯投降失节以求生,就是怕失掉了人格身分。这就是孔孟所说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因为一个人假如能保全名节而死,连枯骨都显得特别干净一尘不染,所以,宋末文天祥被元朝俘虏而不投降,并且作了两句诗以明心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同时又在狱中作“正气歌”来抒发他的民族正气。临临刑之前在衣带上面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就是“陷于不义,生不若死”,君子宁愿杀身以成仁,也不可受辱失节损失名誉。古代的义利观是重义而轻于利。所以,古人对中介经纪,对于经商贸易的人是看不起的,以为他们奸滑而失去人的本性。此处不论其对错,但历史上确实涌现出了许多重义重名重节的忠臣义士。当国破家亡时,他们宁肯为国尽忠舍身以殉义,也木愿失节投降以求生,宁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全名节,也不愿卑躬曲节一味苟且偷生,这样的无私无畏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

 五三四、茫茫世间 矛盾之窟

  淫奔之妇矫而为尼,热中之人激而入道。清净之门,常为淫邪之渊薮也如此。

  【译文】

  淫荡私奔的妇女诈称要到庙里去做尼姑,沉迷权位的人一时激进人空门去当道士。远离恶行与烦恼的佛门,常常成为淫荡邪恶之徒的聚集地,如此而已。

  【注解】

  淫奔:旧谓男女私相奔就,自行结合,多指女方往就男方。《诗·王风·大车序》:“礼义陵迟,男女淫奔。”孔颖达疏:“男女淫奔,谓男淫而女奔之也。”

  矫:〈动〉本义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把弯曲的物体弄直。《广雅》:“矫,直也。”假托,诈称。《大戴礼记·曾子立事》:“非其事而居之,矫也。”

  热中之人:指沉迷于功名刮禄之人。语本《孟子》:“仁则慕君,不得于群则热中。”即“热中人”,指热衷于俗情世务的人。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时事·玉魫生言志》:“夫此四者,人生不可无。如此清福,几生修到?然而热中人断不能解也,则生有俗骨耳。”

  入道:谓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城南高阳王寺》:“及雍薨后,诸妓悉令入道,或有嫁者。”

  清净: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南朝·梁·王僧孺《礼佛唱导发愿文》:“愿现前众等,身口清浄。”

  渊薮:渊,深水,鱼聚之处;薮,水边的草地,兽聚之处。泛指人和事物集聚的地方。《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也:〈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清·袁枚《黄生借书说》:“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评语】

  喜欢同人私奔的淫妇,本来是很多情的,但是其情却容易走入歧途,终致完全断绝淫欲与色情而削发为尼。再说,热中于事物的人本是极富感情的,但往往受了意外刺激,就冲动的遁入空门去做和尚。自古以来,美色倾城的歌妓,和英勇将士们出家入道的很多。寺院本来都是离开世欲尘情清静之门,却时常成了淫邪人们遁入的场所,不免成为犯罪者的巢窟。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世事有很多看似矛盾其实却为必然的事。例如清修于山林而为隐士,本是高雅之士所为,却成了求功名者扬名的途径;佛门本是信徒清修的场所,偏偏有许多六根不净的人要托身其中。至于杨贵妃、武则天出家为尼更是由于政治需要,人际需要。这些人要的只是形式。以此论世事,很多人做事不唯实只求形式,不行善却得以善名行事骗人,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欺骗性。因此,人事纷陈,真假虚实相叠;天地辽阔,时时处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