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峡工程遗留问题还任重道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18:28
鲁家果
2008年第5期 炎黄春秋杂志98613

三峡工程
世界瞩目的三峡工程,历经12年的建设,将于2008年全面完工。2007年11月27日,三峡建委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对世人所关注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回答。他们的看法十分乐观,认为库区淤积、地质灾害、生态、气候影响、移民等问题都已解决或正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防洪效益明显,等等。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三峡工程的社会公众,衷心期望三峡建成后能经受实践的检验,安全高效运行,发挥防洪、航运、发电三大效益。但愿望不等于现实,几位负责人的回答还不能令人释疑,他们乐观的看法与严峻的现实相去甚远。我认为,三峡遗留的问题是严重的,影响是深远的,绝不能掉以轻心。有些问题早已预见,但至今仍未找到解决的办法;有的尚待作出缜密的科学评估,制订对策;有的才初露端倪,需要历史的检验。现就会上涉及的几个问题,提出商榷。
一、三峡淤积有自身特点,其危害将远远大于三门峡
答问称,在2006年和2003年对入库泥沙量进行观测,原预测为每年5亿吨,实测仅2亿吨,说明来沙量减少,而排沙功能已达到设计要求。认为“三峡水库是淤不满的”,“三峡水库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似乎确认三峡水库淤积问题已经解决。窃以为这一结论下得过早。长江三峡的淤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造成的危害也远远大于三门峡。三峡库区的淤积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长江及其支流的沉积物。与黄河不同,黄河河床是黄土,造成三门峡淤积的是随河水入库的悬移质黄沙。长江上游河床的造床质则主要是砾卵石和底沙推移质,悬移质则为泥沙。悬移质可以测得,推移质则不易测得。建坝以前,长江三峡段有120米的落差,重庆寸滩库尾只是微淤,而三斗坪坝址的覆盖层有35米之厚,说明建坝前推移质的淤积主要在坝址。建坝后,流速大减,悬移质入库,推移质卵砾石和底沙将全部沉积于库尾重庆港。黄万里根据部分实测资料估算,重庆以上长江卵砾石夹底沙的年输移量约有一亿吨。这些推移质沉积物将随洪水堆积在库尾,形成拦门坎,不仅会造成库尾的洪水灾害,而且淤塞航道,给重庆港造成永久性的破坏。1991年张光斗也指出:“看过清华大学重庆港区的模型试验,淤积问题较复杂,整治工程量很大,不很落实,希望抓紧研究工作。”研究结果如何,以后未见下文。
2.三峡库区自身产生的淤积亦不容忽视。据统计,1990年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4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8%,库区年均土壤侵蚀量达2亿吨。这些流失的泥沙绝大部分将进入水库,形成淤积。
3.水库建成,库岸的崩滑体及易发泥石流,体积将达34亿立方米。其中有的正在活动中,有的将因水库蓄水水位变动,每年将数以亿吨计的岩体、巨石、块石、泥沙涌入水库,将成为水库中的永久沉积物,不是用“蓄清排浑”的方式可以除掉。
由于长江上游已建在建一系列大中水库,减少了悬移质泥沙数量,但对三峡影响为何?尚有待历史验证。2003年水量偏枯,2006年是枯水年,四川、重庆大旱,水库又正在蓄水,如以这二年观测数据来推断今后入库泥沙量,难免以偏概全。只有经过一、二次较大洪水,我们才能较确切地判断河床推移质卵砾石及底砂对库尾淤积的严重程度。
三峡不会像三门峡似的被泥沙淤满,但不等于说三峡淤积问题已经解决。650公里长的水库,库尾是港口大城市重庆,一旦发生严重淤积,水位提高,洪水泛滥,后果不堪设想。库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堵塞,将造成碍航,乃至断流。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预为之谋,不能高枕无忧。
二、库区地质灾害难以控制
对于库区的地质灾害,发言人的评价是:“得到了有效控制”。是否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且看事实:
据长江综合勘察局提交的调查报告,需要关注的库岸干流15段长132.1公里,支流157段长253公里,泥石流易发支流8条15处;崩滑体1190处,面积135.9平方公里。如万县至云阳、奉节一带,崩滑体规模为4000~6000万立方米,秭归境内的范家坪滑坡体积达1亿立方米,万家坝古滑坡体的涵盖范围达10平方公里,估测体积为2亿立方米以上。蓄水后,由于水位变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可能引发崩滑体的复活。在三峡库区650公里狭长地带上,如果某一地段发生大面积的滑坡崩塌或泥石流,可能导致大江断流,危害极大。
史载库区发生岸坡塌崩体积超过千万立方米的就有40余处,不下百余次,其中5次堵江断流。1523年西陵峡瓦岗发生一次大崩塌,山裂石滚,堆积江中,大江断流,形成新滩,即今青滩。1998年的一次大滑坡,竟把青滩填夷为平地,幸事前有预报,千余居民得以平安转移。
地质灾害仍是现实的威胁,如上述青滩滑坡体积3000万立方米,可能复活;对岸上游1公里处的链子崖危岩体,正处于持续的变形中,极可能以块体分离崩落。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中曾假定新滩滑坡按1000万立方米土石体以每秒100m滑速入江,链子崖假定临江的250万立方米危岩整体崩落入江。据说其涌浪传至坝址也不致危及大坝安全。姑且不谈涌浪的危害,如果在长宽都不过1公里的范围内堆积1000万立方米的滑体和250万立方米的岩石,加原滑入江的青滩340万立方米滑体,总体积将达1590万立方米,堆积物可能高达数十米至百余米。形成巨大的水中坝。三峡大坝混凝土浇灌量不过1492万立方米,在大坝上游有一个超过三峡大坝体积的水中坝,对水库的危害可以想见。如果距坝址66公里处的黄腊石滑坡体复活,又有2000万立方米的滑体滑入江中,又将形成另一个大于大坝体积的水中坝。那时,水库还能正常运行吗?
三峡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三峡水库175米蓄水位岸线长5972公里,水库蓄水后的库岸再造过程是复杂多变的,暴雨、洪水、地震、水位变动可能使库岸再造演变为多发的巨大地质灾害。目前尚未可预卜。现在三峡库区尚未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1998年以来,长江尚未发生流域性的洪灾,真正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现在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还缺乏科学根据和实践的验证。
三、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答问称: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指出“生态环境问题不影响工程可行性,总的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利大于弊”。查阅当年两次论证报告书,均未见此结论。
中国科学院于1987年提交的《长江三峡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论证报告》基本结论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将产生广泛复杂,深刻长久的影响。这种影响利弊交叉,相互制约,但综观全局,系统分析,综合评价,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作出弊大于利的结论是明确的,无疑的。”与上述答问的结论恰恰相反。1991年经三峡论证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论证报告中也指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各因素之间,应从流域全局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结论是“有利影响主要在中游”,“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此外还有“潜在或目前难于预测或定量的影响”。指出“库区移民环境容量是工程决策中比较敏感的制约因素”。并对工程论证决策和规划设计提出六项建议。报告并未得出“利大于弊”或“不影响工程可行性”的结论。可见,在三峡论证及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生态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造成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来自上游城乡污染物的排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等,但不能否认水库蓄水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蓄水后流速减缓,大量污染物沉积库中;35.69万亩农田被淹没,大量有机物入库,加速库水的富营养化。625个厂矿淹没,120万城乡人口搬迁,大量建筑毁后沉积库中,估计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建筑垃圾将达数亿吨。其中有害化学物对库区水质的污染亦不容忽视。水库淹没6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多为库区较富饶的地区,因而大大压缩了库区环境容量。
为了控制污染源,国家拨了专项国债资金392亿元,在库区建了50多座污水处理厂和40多座垃圾处理厂。建厂以后,能发挥多大效益,还有待观察。不少地方建了厂,由于缺少管网配套设施建设资金,不能正常运作,甚至长期闲置。所以,不能说投资建厂就解决了问题。要真正发挥效益还有待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污染物处理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同时还需大量后续资金的投入。
水库及上游的污染和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关省市和部门通力协作,才能逐步解决。专家认为,三峡水环境保护治理应分三个层次:一是库区,包括重庆市主城区22个区、县以及湖北省4县、市。库区应继续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完善管网等配套设施,坚持实施库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防治水土流失。这方面还需增加资金投入。二是库区影响区,包括宜宾以下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岷江、涪江、沱江、嘉陵江等42个区县市,这一区域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及生活污水处理率均低于全国水平。这也是水库的重要污染源,需加强治理。三是上游区,主要是在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上游建设生态屏障。自上世纪末以来,国务院决定实施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在水土流失重点县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始取得初步成效。为了确保环保工程建设的投入,应依法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完善补偿机制,使这一工程的实施具有可持续性。
总之,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是严峻的,保护和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要当作无关轻重的“一只小猫”。(答问者告诫人们对待库区污染“不要把一只小猫当成一只老虎”)。
四、重庆400万移民与三峡库区密切相关
当记者问及重庆400万移民问题时,负责人答称:“重庆有400万移民的说法,这不是三峡移民概念,三峡移民规划除国家批准的以外,没有其他的提法,而地方政府为统筹城乡发展,将来调整产业结构,有一个就业结构的调整,这和三峡工程移民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这一回答并不否认重庆将移民400万的事实,只是在“提法”和“概念”上做文章,认为与三峡移民是两回事。现在让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来考察重庆库区(不含湖北库区)的移民问题。
截至2006年底重庆库区计划移民95.13万人,其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