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复旦附中优质资源 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16:39
借助复旦附中优质资源  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能力学校缘何有“复旦”的“韵味”:衔接遍地芳香(附照片)上海民办兰生复旦中学立足精致“育人”实现高品位    创办于1994年的兰生复旦,有着“复旦”的“血统”和“烙印”。兰生复旦始于复旦附中,周边与复旦大学相邻。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兰生复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复旦“背景”的底蕴,成长有着浓郁的复旦“文化”的元素。
    从创办起,学校就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独到、持续而又优雅地发展作为坚定的办学理念,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秉承了复旦附中的优良传统,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追求,逐步形成重基础、重能力、重思维训练的教学风格,崇尚务实有效,营建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鼓励师生自主发展,创出了兰生复旦的品牌,取得了为社会所瞩目的成绩:近年来,每年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的升学率达100%,其中达到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录取分数线的80%左右,达到区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的95%左右。学校被评为全国首届民办“优秀学校”、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民办中小学依法办学优良学校和杨浦区文明单位。从2006年至今,市区级奖项,学生获得1793人次;教师获得67人次;学校获得56次。
    什么是兰生复旦的品牌,说到底,就是学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在高质完成基础教育后着眼后续效应;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学会做人,基础扎实、视野宽阔、素质能力强、社会适应性好。
   
追求育人的长远效应:衔接未来发展的根基
    兰生复旦与复旦附中在培养学生目标上有着循序渐进的衔接,培养目标定格为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和时代的主人”,将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围绕学做“四个主人”,学校进行的德育实践,不仅形成了养成教育常规化、主题教育系列化、节日专题教育制度化和教育形式多样化的特色,而且对学生成长发挥了引领作用。
    学校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为行为准绳,制定了《学生须知手册》。通过入学教育、争先创优活动、志愿者活动、班级值日制度和学生自主管理、监督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当好学校主人的责任感。
    学校利用元旦、国际劳动妇女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并成为一项德育活动制度。学校开展以公民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奋发有为奔小康、安全教育及“我与世博”等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还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教育,主要有——“读”: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活动,进行读书心得、征文竞赛等;“看”:看新闻、优秀影视片、图片展览,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听”:听先进人物、英模事迹报告等;“做”: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上街为民服务活动,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如从井冈山到延安窑洞,都留下了学生求索的足迹;“赛”:开展“文明之星”、“优秀班级评选”和古诗句大赛等各种富有意义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受启迪、受感染、受教育。
    学校在学生集体意识的培育和合作精神的注入等方面颇有功力。对此,张家付老师对学生“跳长绳”比赛记忆犹新,“七年级的305,八年级的334,连续两年由班级创下的校纪录都被学生一一跃过,仿佛是跃过四年的光阴和努力。如果说六年级凭的是锐气,七年级凭的是练习,八年级凭的是实力,那么九年级凭的是彼此的团结和配合。一个好的班级决不仅仅是成绩可以决定的,而在于它的集体凝聚力,在于彼此间是否有携手共进的默契。‘跳长绳’比赛就让我感受到了这样的默契。”
    画外音:学校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这就抓住了衔接高中及未来发展的“牛鼻子”。
   
培育文化的校园气息:奠定成熟自信的基石
    沉浸在浓浓的复旦氛围中,兰生复旦的学生不仅得到物质文化的惠泽,也得到了精神文化的滋润。
    对于校园文化中的物质部分——环境文化、设施文化,兰生复旦依傍复旦附中,感受其中;复旦附中的操场、图书馆,甚至是实验室,也对兰生复旦的学生开放。
    同样,兰生复旦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复旦附中影响颇深。复旦附中学生的每一次作品展、运动会和专家讲座等,兰生复旦的学生也常去观摩与聆听。复旦附中学生团支部的志愿者活动——与初中学生结对共成长,更使彼此之间有了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复旦附中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努力奋斗成为杰出人才、报效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深刻影响了兰生复旦的学生。而且,复旦附中的优秀学生也成了兰生复旦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目标,这一“志向”足以使兰生复旦的学生比起一般学生显得更成熟、更自信。
    兰生复旦校园文化充实,校风严谨但也不乏活泼,而且和谐。学生十分热爱自己的学校,他们因为自己是兰生复旦学生而感到十分自豪。学生钟镇阅曾在《学校搬迁有感》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八年级学生从新学期开始由原来的老校区搬至世界路新校区,与七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一起学习、生活。老校区浓浓的复旦氛围,是我当初选择兰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两年来,我已熟悉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作为学校的最低年级,我们得到了学兄学姐们的呵护,尤其是复旦高中部的哥哥姐姐们,常常为我们出谋献策。在我遇到困难不知所措时,总会有学长们的支持。他们的成功给了我榜样的力量。”一些学生初听学校搬迁不免有些惆怅,但去新校区实地探访后,留下的印象颇深:“踏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复旦’的巨大校徽、宽阔的操场和那幢建筑风格与老校区截然不同的教学楼,充满了现代气息。大气宽广、干净素雅的校园环境,立即使我的心情变得愉悦、舒畅,让我产生了无愧于‘兰生复旦人’的称号的想法。”
    学生经过学校文化的熏陶,在各项活动中显得十分自信。机器人小组的学生屡获上海市各类比赛一等奖,也许自信与成熟让他们获得成功。学生匡昊南在上海市科技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学生李轶萌被评为上海市第六届“明日科技之星”,学生程嘉颖被评上全国小院士,学生董坤宇、刘嘉诚等在科技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体现着学生敢于拼搏的自信。
    画外音:校园的味道,其实就是学校文化。学子浸染其中,终会有所成就。
   
提供成长的多元渠道:丰富全面发展的个性
    “兰生复旦就是为我而造就的”,不少学生认为学校宽松、自由和良好的条件,激发他们成长的热情,找到前进的方向。
    学校将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作为培养学生个性的精髓,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健康的个性。许多毕业的学生后来之所以能驾驭机会有多方面的出路,与学校推崇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相关性。
    兰生复旦的第二课堂,面广质保量足。在实施中坚持“三原则”:第一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权利选择兴趣课和探究课;第二所有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开设第二课堂,保证学生选择面;第三定点定时,每周不少于四课时,只要是第二课堂时间,雷打不动。
    目前,学校开设了几十门选修课。如兴趣课的几何画板的利用、散打、健身和健美操基础、水彩画临摹与创作、图书馆信息检索和利用、中外广告鉴赏、数学模型制作、名著改编电影鉴赏及原著导读等40余门;探究课的美学入门研究,中西语言、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研究,中国数学史的探究,中西饮食风俗文化的差异探究等,都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拓宽渠道。
    同时,学校每学年都举办各种活动,为各类学生搭建舞台施展才华,如五月歌会、板报评比、少代会、团代会、运动会、艺术节和各学科竞赛,还组建民乐队、体育运动队、志愿者服务队和社会实践队等。业余电台和民乐队的组建,在校内还刮起了一股股踊跃报名的“旋风”。
    精彩纷呈的第二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兰生复旦毕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大部分都担任了学校团委、学生会干部,深受高一级学校的欢迎,这与“个性缘”是相关的。
    画外音:人才的全面性和独特性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未来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向的发展。
   
心声  “复旦味”——“母校教会我发展”
    许多毕业生离开兰生复旦后,最让他们眷恋和着迷的便是“兰生复旦”味。这种味由校园土壤而生,由校风氛围而长,愈是久远,愈有芬香:
    ——“味”在学会做人与学做学问融为一体。毕业生徐昕曾动情地说:“治学与治人是分不开的——兰生复旦是我以前和将来自我实现的起点,很多的成长,在兰生复旦已经完成了它的雏形。”
    ——“味”在努力方向与实施途径融为贯通。毕业生董怡立至今难忘,“母校教给我受用一生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态度,小至学习科学知识,大至学习做人道理。我觉得母校成功的教育理念始终蕴含着三个要旨:第一细水长流,厚积薄发。第二温故知新,趁热打铁。第三稳中求进,步步为营。”曾在耶鲁大学学习的她,觉得这三点将永远是做学问的正确态度。
    ——“味”在优秀师资与校风氛围相得益彰。毕业生于晶有感而发,“在我眼里,兰生复旦更像是位如百年复旦一般阅历颇深的长者,朴素的外貌中散溢出脱俗的特质。这种‘特质’绝非无中生有,兰生复旦有资深的老校长、有高水平的教师,还有优秀的学生,三股‘主流’浑然一体,凝合成一种异常强大的推动力量,优质的授课、活跃的课堂、严厉的教诲、关切的叮咛、温馨的氛围……‘兰生物质’便如此在我心中潜滋暗长,共进中有几分敬畏,在享受中有几分迷恋。”
    聚集于兰生复旦学生身上的“复旦味”,不仅“味道好极了”,而且富有内涵,这就是“复旦味”的“精、气、神”。
   
感言  “复旦味”的浓度
    周萍
    兰生复旦有着“复旦”的韵味,既有复旦附中贴身的榜样,又有复旦大学深刻的烙印,这些得天独厚的基础,是学校形成“复旦韵味”的条件和文化,也是实现教育衔接的元素和途径。
    我认为,“复旦味”,就是学校始终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不为急功近利所动,不一味应试所驱,不以短期效应牺牲长远利益,更注重教育的后发效应,立足素质培养和能力本位,提升学生的综合、全面、优良的素质,使他们基础实、视野宽、能力强、适应性好。
    让学生,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这是一种衔接;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也是一种衔接;从“证明自己”到“服务社会”,更是一种衔接。学校就是为这种科学衔接提供桥梁。一言以蔽之,德育为首、全面发展、个性独特,兰生复旦注重学生经营未来幸福人生的能力的“复旦味”,也许就缘于此。
    (作者为上海民办兰生复旦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