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在礼诗歌的三个审美维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58:36
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30年来,深圳文化已从沙漠走向繁荣。提起深圳文化,不能忽略深圳诗歌,提起深圳诗歌,不能忽略两个代表人物——胡在礼和唐成茂。本期特别介绍这两位充满激情的著名诗人之作品。希望其文字的美感能唤起您对生活的热爱,唤起您对文化时尚的回归。

  在商品经济时代,特别是在深圳这样快节奏的商业城市,要认真而完整地读完一部诗作,不是件容易的事。花城出版社近日出版的《胡在礼诗歌手抄集》,是我这几年来唯一完整而精心研读的诗集。

  字如其人,诗亦如其人。一个人的品格,总是隐藏在他的诗里,而一个人的诗,总是因他的品格而使他的语言更具有震撼力。读胡在礼的诗,能感受到他的底层视角、悲悯情怀和时代使命感。

  底层视角与叙事的张力

  胡在礼的诗,总是在朴素中体现着对底层百姓和生活的关注,对亲情、恩情和爱情的重新思考,对人性与生命价值的灵魂追问。他吸收了古典诗词和新诗的精华,吸收了现代派的某些表现手法,从底层视角出发,通过叙事的张力,还原了诗歌的生活性、纯粹性。

  我们来看看胡在礼的《山里人》:“我是山里人/半岁的时候/妈妈/就将我托付给大山/从此/我就在山的褶皱里爬/爬着追赶日夜爬山的妈妈/爬着找寻油灯下/老爷爷故事中的大海/爬着追逐树梢上/绽放的太阳花……”,全诗以一种近乎叙事的风格,朴素却又厚重地还原生活片段,表现最底层人的生活,刻画出一幅凝重而沉郁的天然画面。

  再来看看他的《黑桃树》:“外婆的土屋旁/有一棵黑桃树/母亲曾说,这是/她当姑娘的时候种下的/外婆就一直没有明白/为何初春叶落/黑发先走/外婆心痛深秋/从此,常见外婆独坐树下/望穿无数个黑夜/有一天,外婆/也坐成了一尊石头……”,短短几行诗,简练却穿透着深情,对母亲的早逝、外婆的悲痛,刻画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悲悯情怀与忧郁之美

  胡在礼诗歌的韵律、质感、节奏以及内在价值,都流淌在他熟练的母语应用技巧里。一如远古的民谣,诗意地栖息着漂泊的世界和情感,那些从深层泥土里发掘出来的充满抒情的元素,是悲悯情怀,或者是忧郁之美。

  “落日的时候/遥望天空/见飞雁南去/风起的日子/独坐亭间/听叶落啸声/思想一种境界/心情便被漂泊了/万物在一瞬间凝固……”

  “……我心中的空白 被那/无数痛苦的日子挤满/没有空间 转身/面对你的陌生/没有勇气靠近你的肩膀/江岸 仍有/刘三姐的歌声/只不见古榕树/也不见红绣球”

  以上两首诗,无论从节奏、韵律,还是感情,都浸透着胡在礼诗歌的更高一层的审美价值,亦即他的悲悯情怀与忧郁之美。

  时代使命感与人文的闪光

  胡在礼诗歌思想审美的升华,在于他后期创作的那些富有时代使命感和闪烁着人文关怀的诗作。正是有了这些作品,使得他的诗歌语言与思想艺术从一个平面变成一个有高度的立体。

  他在2008年“5.12”地震后创作的《捍卫生命之歌》,堪称他后期创作的经典,近200行的长篇组诗,结构宏伟,风格悲壮,以叙事的手法,描绘了中国人在抗震救灾中感人至深的场面。此组诗歌曾经被许多人作为朗诵作品,制作成视频在网上流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合为时”,就是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诗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民生。

  诗歌不仅要有思想深度,更要有精神广度。这就要求诗人应当肩任起时代的使命,应当具有人文精神的闪光。而胡在礼后期创作的诗歌,正是符合这一特点,让人们从基本的审美,到达精神层面的审美,这是他诗歌艺术的升华,也是读者审美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