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意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12:31
[摘要]在斯坦贝克小说《愤怒的葡萄》中,作者使用了诸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其原型,并且大多源于《圣经》,只有认清了原型意象,才有可能真正了解这部小说的独特意义,进而探讨小说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愤怒的葡萄;原型意象;圣经
一、 引言斯坦贝克于 1902 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萨利纳斯镇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之家,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对《圣经》爱不释手.他对《圣经》的典故不仅有深刻的领悟,还能从《圣经》中汲取营养 , 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约翰.斯坦贝克当时住在加利福利亚州的萨利纳斯谷地,他家附近经常滞留着不少从大平原上迁来的移民,这一农业移民现象很快就引起了斯坦贝克的关注. 1939 年,斯坦贝克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这部作品一发表即引起轰动,一年内销售 43 万本.不少评论家也对此书给予肯定,认为它既是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一部伟大的社会文献,又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愤怒的葡萄》因而荣获 1940 年"普利策小说奖".本书中译本共 30 章,42 万字,真实地写出了美国饥饿的 30 年代破产农民团结斗争的史诗,被视为左翼文学的成就.要真实深刻地解读这部小说,就必须分析小说中的原型意象.二、关于原型意象的理论 1. 原型的渊源在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多层面上构建了《圣经》原型.原型 (archetype) 又译为"原始模型"或"民话雏形",这个词源自希腊语 architypos , archi 意为"始初,首例", typos 意为"痕迹,压痕".柏拉图用此指事物的理念本源,他认为理念是客观事物的"原型". 2. 荣格的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Carl Gustay Jung) 认为 , 人类祖先的经验经过不断重复后 , 便会在各种族的心灵上积淀成所谓的"原始意象",它们被保存在种族成员的集体无意识里 , 世代沿袭,这样的"原始意象"就是"原型".当原型的情景发生之时,我们会感到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强力所操纵,这时我们已不再是个人,而是全体,整个人类的声音在我们心中回响. 3. 弗莱的理论加拿大的文学理论家弗莱 (Northrop Frye) 继承和发展了荣格等人的观点 , 也从神话、仪式等这些被视为人类祖先的原始经验和原始意象的形式出发 , 认为"原型是构成人类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些最基本的因素 , 它们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 , 因而反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弗莱在《文学的原型》中指出",神话就是原型,我们在提到叙述时说神话,在提到意义时说原型".弗莱认为神话都为后来的文学提供了原型.这原型便是在神话中反复出现,并扩展为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成分,最主要的是其形式和结构,构成了文学批评的主要方面.弗莱在构建和阐述他的原型理论时曾广泛借助于《圣经》,称其是西方传统中未经置换变形的神话主要来源,是全面了解西方文学的基础.本文将探讨《愤怒的葡萄》中的原型意象,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伟大作品的深层涵义和精神实质.三、原型意象在小说中的体现 1. 小说情节中反映的原型意象批评家们早就注意到《 , 愤怒的葡萄》的情节与《圣经.旧约》中的史诗《出埃及记》颇为相似.那场由俄克拉荷马至加利福尼亚的苦难旅程与《出埃及记》的故事结构如出一辙;凯绥与乔德一家十二位家庭成员一道西去加利福尼亚寻求幸福生活,与基督带领十二门徒为拯救人们脱离苦难而长途跋涉并无二致. 2. 小说中的景物、动植物等代表的原型意象"尘土"mmm"尘土"的使用烘托了整个小说史诗般的悲剧气氛.遮天避日的"尘土"奠定了文章压抑、悲剧的基调,又预示了乔德一家以及由其所代表的农民们所面临的日益没落的家庭生活.在第一章中,"尘土"一词出现了 27 次之多,作者把它和正在死去的或已经死去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红色"mmm小说的第一章中最引人注目的意象是"红如鲜血的"太阳,用以形容太阳的"红色"一词反复出现了 4 次.而在第二章出现了"巨大的红色运输车". 在西方文学中 , 红色这一原型意象通常暗示灾难和暴力.太阳的红色象征自然灾害:干旱和尘暴;运输车的红色则预示机器对人的威胁:银行收回了农民们抵押的田地之后,便支持大业主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用拖拉机取代人力和畜力,将农民们逐出家园."乌龟"mmm乌龟体现了不屈的性格.小说中以乔德一家为代表的农民正是凭借着这种不屈的毅力向他们心目当中的"乐土"前进.乌龟驮着一穗"野燕麦"跨过马路,把"三颗燕麦粒"掉在地上,又碰巧让泥土盖住了这些种子,这些象征艰难前行的乌龟一路谱就了辉煌的生命之歌."死婴"mmm约翰叔叔把罗撒香产下的死婴装入木箱后投入洪水之中,这情节使人想起圣经旧约《出埃及记》中所讲的摩西的故事:然而罗撒香生下的这个"摩西"却是个死婴.其寓意十分明显:人民已经不需要摩西,因为"希望之乡"并不存在. 3. 小说中体现的"伟大母亲"的原型意象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在这种文化形态中,大地万物的枯荣,季节轮回是与女神的力量消长影响"的结果,她是"自然生殖力的化身和人一样具有生命."这样的女神被尊称为"伟大母亲".在《愤怒的葡萄》中,"伟大母亲"是这部小说鲜明的原型意象,她是自然大地的象征,是原始母系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是改变个人与自然的神秘力量."伟大的母亲"主要表现在作品中"土地"、"猪"、"乔德妈妈和罗撒香两位女性"等人和物身上.首先",伟大母亲"就是养育和填埋人类的大地母亲.作者在小说的开始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土地的荒芜和人们对土地神性的麻木.对"伟大母亲"的疏远带来了离散与放逐的恶果,乔德一家失去了土地和家园,离开了"伟大母亲"的怀抱,他们过的是没有保障、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其次",伟大母亲"的原始意象还表现在猪身上.埃里克.纽曼指出" : 猪是母性原始意象的原型,它是l伟大母亲r的祭品."文中乔德一家在迁徙过程中正是依靠家里所杀的一头猪才得以维持生活,如果没有这些猪肉,他们是绝对不可能到达加利福尼亚州的.在这里,猪俨然也成了抚养人类的"伟大母亲".第三",伟大母亲"的原始意象更是体现在汤姆的母亲和罗撒香这两位女性身上.首先,在整部小说中,母亲始终是汤姆一家的灵魂.在小说结尾处,她说" : 过去家庭的圈子很小,现在却不是这样了,它包括任何人在内."这一家庭概念正体现了大地母亲的实质与内涵.其次,文章最后罗撒香用自己的乳汁喂一个将要饿死的陌生男人,展现的是一幅圣像般"伟大母亲"的意象. 4. 小说中人物名字的原型意象吉姆.凯绥 (Jim Casy) mmm是个牧师,和耶稣.基督 (Jesus Christ) 的姓名缩写 (J . C) 是一样的.他像基督带领十二门徒为拯救人们摆脱苦难长途跋涉那样,凯绥与乔德一家十二位成员一道西行追寻幸福生活.凯绥在旷野和监狱里体悟的普世之道,也对应《圣经》中耶稣的旷野悟道.凯绥在最后的牺牲象征着耶稣受难,体现了耶稣为拯救人类的献身精神,而凯绥死前的一番话,体现了耶稣的宽容.在就义前,凯绥对杀害他的农场主打手们说" : 你们这些人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这好像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话的翻版" : 原谅他们,上帝,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汤姆.约德 (Tom Joad) mmm汤姆 (Tom) 是托马斯 (Thomas) 的昵称,而托马斯就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汤姆一家正好十二个成员,象征着耶稣的十二个门徒.在凯绥被警察打死后,他勇敢地反过来打死了警察,然后藏身在草丛中,琢磨凯绥所说的一切,就仿佛他从自己《圣经》的"荒野"之中走出来.他通过这次教训悟到了许多真理,从几次斗争的经历中体会到凯绥关于"一个人并没有他自己的灵魂,只是大灵魂的一部分"的含义.罗撒香 (Rosasharn) mmm《旧约全书.雅歌》里说"我(指基督 ) 是沙仑的玫瑰花 (Rose of Sharon) ,是谷中的百合花.""沙仑的玫瑰"正是小说中罗撒香的名字.在一所仓棚里,她主动将奶水喂给那个行将饿死的老者.这似乎又照应了《新约全书.福音书》中耶稣的话" : 拿着,吃吧;这是我的身体.喝吧,这是我的鲜血."这样,罗撒香从一个极端自私的女孩变成一个具有普世情感的人类之母和先知. 5. 书名的原型意象小说的标题取自 19 世纪美国诗人朱丽娅.沃德.豪在南北战争期间所作的《共和国战歌》中的诗句.葡萄在《圣经》中有着多重意义.首先,葡萄象征着丰饶和希望.民数记第十三章,上帝赐民以福地迦南,摩西派人查探,使者带回一串葡萄,说那里是"流淌着牛奶和蜜"的地方.其次,葡萄象征着主耶稣的子民.在《新约.约翰福音》第十五章,耶稣对民众布道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在小说中,斯坦贝克用"葡萄"来象征成千上万受尽压迫的劳苦大众.再者,葡萄还象征着愤怒.在《圣经》中",葡萄"也含有愤怒和复仇的意思.《旧约.申命记》第三十二章中,摩西警告那些不忠于上帝的人,上帝将惩罚他们" : 他们的葡萄树是所多玛的葡萄树,蛾摩拉田园所生的.他们的葡萄是毒葡萄,全挂都是苦的.他们的酒是大蛇的毒气,是虺蛇残害的恶毒."四、总结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一书中,巧妙地运用了某些《圣经》原型,把原型意象渗透到这部作品中,不仅为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大体参考框架,而且还使作品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和象征意义,大大丰富和扩充了小说的内涵,并使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了解这些原型意象,我们读斯坦贝克的作品就具有一种隔靴挠痒的感觉,不能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 1 ]董衡巽 . 论斯坦贝克的兴与衰[ J ] . 外国文学评论,
[ 2 ]古斯塔夫.施瓦布 . 希腊古典神话[ M ] . 曹乃云,译.南京:译林文学出版社, 2000.
二、
[摘要]在斯坦贝克小说《愤怒的葡萄》中,作者使用了诸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其原型,并且大多源于《圣经》,只有认清了原型意象,才有可能真正了解这部小说的独特意义,进而探讨小说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愤怒的葡萄;原型意象;圣经
一、 引言斯坦贝克于 1902 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萨利纳斯镇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之家,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对《圣经》爱不释手.他对《圣经》的典故不仅有深刻的领悟,还能从《圣经》中汲取营养 , 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约翰.斯坦贝克当时住在加利福利亚州的萨利纳斯谷地,他家附近经常滞留着不少从大平原上迁来的移民,这一农业移民现象很快就引起了斯坦贝克的关注. 1939 年,斯坦贝克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这部作品一发表即引起轰动,一年内销售 43 万本.不少评论家也对此书给予肯定,认为它既是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一部伟大的社会文献,又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愤怒的葡萄》因而荣获 1940 年"普利策小说奖".本书中译本共 30 章,42 万字,真实地写出了美国饥饿的 30 年代破产农民团结斗争的史诗,被视为左翼文学的成就.要真实深刻地解读这部小说,就必须分析小说中的原型意象.二、关于原型意象的理论 1. 原型的渊源在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多层面上构建了《圣经》原型.原型 (archetype) 又译为"原始模型"或"民话雏形",这个词源自希腊语 architypos , archi 意为"始初,首例", typos 意为"痕迹,压痕".柏拉图用此指事物的理念本源,他认为理念是客观事物的"原型". 2. 荣格的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Carl Gustay Jung) 认为 , 人类祖先的经验经过不断重复后 , 便会在各种族的心灵上积淀成所谓的"原始意象",它们被保存在种族成员的集体无意识里 , 世代沿袭,这样的"原始意象"就是"原型".当原型的情景发生之时,我们会感到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强力所操纵,这时我们已不再是个人,而是全体,整个人类的声音在我们心中回响. 3. 弗莱的理论加拿大的文学理论家弗莱 (Northrop Frye) 继承和发展了荣格等人的观点 , 也从神话、仪式等这些被视为人类祖先的原始经验和原始意象的形式出发 , 认为"原型是构成人类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些最基本的因素 , 它们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 , 因而反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弗莱在《文学的原型》中指出",神话就是原型,我们在提到叙述时说神话,在提到意义时说原型".弗莱认为神话都为后来的文学提供了原型.这原型便是在神话中反复出现,并扩展为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成分,最主要的是其形式和结构,构成了文学批评的主要方面.弗莱在构建和阐述他的原型理论时曾广泛借助于《圣经》,称其是西方传统中未经置换变形的神话主要来源,是全面了解西方文学的基础.本文将探讨《愤怒的葡萄》中的原型意象,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伟大作品的深层涵义和精神实质.三、原型意象在小说中的体现 1. 小说情节中反映的原型意象批评家们早就注意到《 , 愤怒的葡萄》的情节与《圣经.旧约》中的史诗《出埃及记》颇为相似.那场由俄克拉荷马至加利福尼亚的苦难旅程与《出埃及记》的故事结构如出一辙;凯绥与乔德一家十二位家庭成员一道西去加利福尼亚寻求幸福生活,与基督带领十二门徒为拯救人们脱离苦难而长途跋涉并无二致. 2. 小说中的景物、动植物等代表的原型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