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远离“平庸的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18:59
应试型教育体制下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中学校长和老师一方面因应试教育导致自己身心疲惫而“痛恨”应试教育,一方面又极力否认自己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认为自己在应试教育方面的所作所为是在应试型教育体制下不得以而为之的。对这种紧紧随着体制起舞而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完全归于体制的现象,使笔者联想到思想家阿伦特的一个著名观点:“平庸的恶”。

  1963年阿伦特出版了《艾克曼在耶路撒冷:一篇关于平庸的恶魔的报告》(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一书。阿道夫·艾希曼1906年生,曾在屠杀犹太人中扮演重要角色。从1938年到1941年,艾克曼负责驱逐在德国的犹太人,1941到1944年,他负责运送整个欧洲的犹太人以及波兰人、斯洛伐克人、吉卜赛人去死亡集中营。1944年3月在德国已经溃败的情况下,艾克曼到了布达佩斯,组织向奥斯威辛的运送。1944年3月15日起,他和他的部下经常每天把1万人送到指定地点。此后四个月中,他组织运送了70多万犹太人。乃至到了战争快结束的时期,火车车皮不够用了,艾克曼便让被捕者自己步行走向死亡营。战后他化名逃往阿根廷,1960年被以色列特工抓获,1961年在耶路撒冷对其举行了刑事审判。面对审判,艾克曼在为自己辩护时,反复强调“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作为一名公民,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的都符合当时的国家法律;作为一名军人,他只是忠于职守,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前往报道该审判,从阅读有关卷宗开始,到面对面冷眼观察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克曼,以及听他“不思想”式地为自己辩护,阿伦特断定被人们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的这个人,实际上并不拥有深刻的个性,仅仅是一个“个人素质是极为肤浅的”、平凡无趣和近乎乏味的人,他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动脑子,他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平庸的艾希曼引起了阿伦特的深思,阿伦特指出这是一种“平庸的恶”。

  阿伦特将艾克曼的行为方式概括成“平庸的恶”,这种恶表现为“不思想”而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实际上现代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着这种“平庸的恶”,因为在一个缺乏思想、核心价值消解以及制度疲弱的社会中,普通人会逐渐堕入“平庸的恶”。如前所述,“把个人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默认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为,或者说成为不道德体制的毫不质疑的实践者,或者虽然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的他者化的冷漠行为提供非关道德问题的辩护,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这就是现代社会技术化、体制化之中个人平庸的恶的基本表现。”(注)

  在当今应试型教育体制中,“平庸的恶”表现得极为普遍,如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在教育和管理中信奉极权主义和智力歧视主义,丝毫不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和地位,压抑学生个性,歧视数理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不占优势或在学习上发展缓慢的学生;以听老师话和学习成绩好作为好学生标准,并把这种标准强加给学生、家长,以培养听老师话、以课本和标准答案为知识标准与思维标准的所谓好学生;向学生灌输“分数至上”的思想,在责任感的培养上仅关注学生为分数负责,而忽视对学生要为社会负责的教育;剥夺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的权利而导致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性丧失”,着力造就在知识记忆和解题方面片面发展的人;通过彰显实用主义强化学生关注眼前利益或实惠,忽视对学生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照;仅营造以“分数”和“升学”成就学生的氛围,并不关心学生可能因价值、人文精神和文化缺失而成为“空心人”;不惜在加分、民族身份、监考等中作假,以传授应试策略和解题技巧为名实则引导学生投机取巧;不顾学生健康与休息而利用节假日随意补课和占用体育课、艺术课、自习课及晚休等时间,等等。

  “平庸的恶”成为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方面说明当今应试型教育业已堕落为极其平庸的教育,另一方面说明教育正在开始逐渐转化为具有“恶”的性质的教育,即通常人们说的“负教育”或“反教育”。这两种趋势或后果,对教育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都是人们不愿看到的。

  教育如何才能远离“平庸的恶”呢?当然,首先需要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发出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号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工作中,就是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培养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要我们能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创新适合科学发展的教育新体制,就能从体制上保证教育远离“平庸的恶”。其次,学校包括校长和教师在内要不断增强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所谓批判,包含有对现实中的言行、事物的审视、判断、质疑和批评之义。具有强列批判精神的人,就不会轻易地在现实中随波逐流,就不会不加思索地、不予抗争地被所谓教育时尚或潮流所裹挟。具有批判精神的人自然能有效地拒绝“平庸的恶”,甚至也能少许多“平庸的恶”;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人,即使不慎堕入“平庸的恶”,也能很快地在自我否定中远离“平庸的恶”。这类例子是很多的,如许多优秀的校长、教师并不甘心在现有应试型教育体制中沦落,而是努力冲破这种体制的束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其教育的理想。

  教育要远离“平庸的恶”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也绝不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只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绝大多数校长、老师一齐努力并持之以恒,“平庸的恶”就会离教育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