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中国建交秘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1:48:58
2010年09月28日 09:48:39  来源: 新华国际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沙米尔主持利库德议员团会议
而今,阿伦斯坐在我的面前,谈起他访华后仅仅五个月以中两国就正式建交,兴奋的话语之中,毫不掩饰对利维的鄙夷之情。他说:“利维后来到北京,只不过是在建交公报上签个字而已。”客观地说,在同中国建交问题上,利库德集团内部两派是没有分歧的,但利益之争却是相当尖锐的。几年后,两派矛盾恶化,利维终于拉起自己的队伍,另组新党,退出了利库德集团。
如果说阿伦斯是以中建交的一位策划者的话,那么,这次来华访问的以色列代表团成员鲁文•麦哈夫(中文名麦宇仁)则是决策的积极执行者。他告诉我,1985年底,他受委派到香港任总领事,当时的总理佩雷斯交付给他的主要使命是“尽快扣开中国的大门”。到任之后,他千方百计同新华社香港分社建立了联系。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到1988年9月,终于首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他同新华社香港分社达成口头协议,拿到秘密访华的非官方签证。他就此解释说,中方给他十天期限的另纸签证,他以“旅游团”的名义到北京。其实,他这个“旅游团”是个“一人团”。他由中国国际旅行社出面接待,外交部官员不出面。“说实话,这些条件够苛刻了,”麦宇仁叹口气说。“但是,在当时,只要能进入中国大陆,什么条件我都能接受。”
麦宇仁接着告诉我,他知道,中国政府在对待同以色列发展关系问题上十分谨慎。因此,他初次访华不可能打开官方的通道。经请示国内批准,他决定“从科学领域寻找突破口”。出发前,他把这层意思透露给新华社香港分社,分社给他提供了必要的协助,诸如为他在北京的活动提供了联系人和电话号码。到北京后,他先是在旅行社导游的陪同下游览一天。之后,他就甩开导游,按照事先的安排,同有关人员一一联系。就这样,四天之内,他会晤了旅游局、科学院和经贸、农业、科技等部门的人员,为以色列在北京设立科学联络处和中国在特拉维夫设立旅游办事处摸清了情况。后来设立的这两个民间机构,实际上是两国建交前的“准大使馆”。9月11日,恰值犹太历新年。麦宇仁因完成首次中国之行的预定任务而兴奋不已,就从北京给佩雷斯挂了一个长途电话,给这位一直关注着以中关系发展的工党领袖“一个意外的惊喜”。
麦宇仁说,在北京完成任务之后,他才真正成为一个旅游者,飞往久已向往的西安等地痛快地游览了四五天。回到香港,他就以最快的速度给国内撰写了访华报告,提出了同中国发展关系的具体建议。他的报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不久,他奉召回国,被任命为外交部总司长,全面负责筹划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问题。
总司长是仅次于部长和副部长的外交部第三号人物,主持外交部的日常工作。麦宇仁说,他担任总司长三年多时间,感到发展对华关系是“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因而花的精力也最多。他这样说是一点都不为过的。我清楚地记得,中以建交之前,我和同事三次访问以色列。其中,有两次是由麦宇仁出面接待并主谈的。他将以色列方面关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想法和计划采取的行动都坦诚地告诉我们,希望通过新华社转达给中国有关方面。1991年3月下旬,麦宇仁再次秘密访华。但是,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是应中国外交部邀请,以官方正式身份来访,探讨两国间的政治问题。他不无自豪地说,在两国的交流历史上,他是应中国政府邀请正式访华的第一个以色列官员。他同中国外交部高级官员举行了“谨慎而卓有成效的会谈”,“打开了两国政治交流和官方互访的大门,把两国关系大大提升了一步”。
麦宇仁透露,在外交部总司长任上,他还为以中关系的发展“完成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物色以色列未来的首任驻华大使。当然,完成这项任务倒也没有花多少时间,因为以色列外交部本来早就准备有这样一个人选。他就是懂中文的资深外交官泽夫•苏赋特。当时,苏赋特担任以色列驻荷兰大使。麦宇仁很快将他调回,先是在外交部内协助开展对华事务,随后就根据两国外长199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期间达成的协议,把他派到北京,“放到发展对华事务的第一线”。
苏赋特出生在英国的伯明翰,早年曾学习中文,是以色列外交部拥有终身大使头衔的少数几个资深外交官之一。我在1990年12月第二次访问以色列时同他相识。他后来一直称,我是他“正式结识的第一个中国人”。这次庆祝中以建交十周年,他以以色列首任驻华大使的身份随团来访。他回忆说,1988年底,麦宇仁悄悄告诉他,很快要把他从荷兰调回,但只说“另有任用”,而没有具体说明到底干什么。他自己作过种种猜想。虽然他当初学习中文的最大心愿就是出使中国,但“看到中国的大门一直紧闭,这个心愿早就淡漠了”。因此,到实现夙愿的机会真的到来时,他反而感到“简直难以相信”了。
1991年3月初,苏赋特“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中国的土地,受到最热情、最友好的欢迎”。当时,他对外的名义是以色列科学和人文科学院北京联络处特别顾问。实际上,用麦宇仁的话说,他是以色列“候任驻华大使”。以色列外交部交付给他的任务是,在北京全面负责对华事务,全权负责建交谈判,争取两国早日建交。
苏赋特说,到北京之初,他因为没有外交身份,“不能公开闯入正式外交场合,只能悄悄进行地下外交活动”。所幸的是,在所有这些活动中,他均“得到中国各界朋友的真诚帮助”。两国建交之前在北京进行的所有秘密交往和谈判,他都记录在后来撰写的《中国以色列建交亲历记》一书中。1992年1月,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苏赋特旋即被任命为以色列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几十年前的梦想终于实现。
现在,那些为以中建交做出重要贡献的以色列人士,有的仍活跃在政界,如佩雷斯和阿伦斯,有的已经退休,如麦宇仁和苏赋特。但是,他们一如既往,非常珍视以色列同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1996年,他们共同发起成立以色列—中国关系促进会,为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与合作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
上一页1 2
上一页1 2
 
搜索更多以色列 中国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