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南方律学传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03:45

 

徐文明

    内容提要   南北朝时期南朝律学以《十诵律》为主,有系统的传承。本文对于南朝律学自卑摩罗叉之后的各系传承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指出了南朝律学的特色和作用。  

  关键词   南北朝 律学 《十诵律》 传承  

   

  南北朝时期南方义学非常发达,宗派众多,名僧如云,相形之下,禅律则稍显不足。不过,南方也出现了一批以弘律名世的高僧大德,并且大都有系统的传承。对于南方律学,汤用彤先生等有过初步的梳理,但系统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南方律学以《十诵律》为主。《十诵律》由鸠摩罗什(344—413)译出,其后卑摩罗叉将之传到寿春,后来又于江陵治定。这是《十诵律》在南方最初的弘传。因此江表第一代律师,大多属于罗什一系,或为其嫡传弟子。  

  《十诵律》的翻译和校订,经过弗若多罗、昙摩流支、卑摩罗叉三位律学大师的相继努力,罗什担任传译,也为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卑摩罗叉完成了最后一个环节,同时对之进行宣讲,对于《十诵律》在南方的弘传有开创之功。  

  据《高僧传》卷二:  

  卑摩罗叉,此云“无垢眼”,厕宾人。沈静有志力,出家履道,苦节成务。先在龟兹弘阐律藏,四方学者竞往师之,鸠摩罗什时亦预焉。及龟兹陷没,乃避地乌缠。顷之闻什在长安大弘经藏,又欲使毗尼胜品复洽东国,于是杖锡流沙,冒险东渡,以伪秦弘始八年达自关中。什以师礼敬待,叉亦以远遇欣然。及罗什弃世,叉乃出游关左,逗于寿春止石涧寺,律众云聚,盛阐毗尼。罗什所译《十诵》本五十八卷,最后一诵谓明受戒法及诸成善法事,逐其义要名为“善诵”。叉后赍往石涧,开为六十一卷,最后一诵改为“毗尼诵”,故犹二名存焉。顷之南适江陵,于辛寺夏坐,开讲《十诵》。既通汉言,善相领纳,无作妙本,大阐当时。析文求理者,其聚如林;明条知禁者,数亦殷矣。律藏大弘,叉之力也。道场慧观深括宗旨,记其所制内禁轻重,撰为二卷,送还京师。僧尼披习,竞相传写。时闻者谚曰:“卑罗鄙语,慧观才录。”都人缮写,纸贵如玉。今犹行于世,为后生法矣。叉养德好闲,弃谊离俗。其年冬,复还寿春石涧,卒于寺焉。春秋七十有七。又为人眼青,时人亦号为“青眼律师”。  

  卑摩罗叉于后秦弘始八年(406)到长安,弘始十五年(413)罗什卒后来到寿春,在石涧寺对《十诵律》进行了治定,开为六十一卷。大约义熙十年(414)初时来到江陵,在辛寺坐夏,并开讲《十诵》,当时慧观亦与觉贤来到江陵,便把罗叉所讲记录整理成书,送还京师,以致洛阳纸贵,风行一时。义熙十一年(415)八月,慧观与觉贤随刘裕回到京城,罗叉亦于其年冬回到寿春,卒于石涧寺,春秋七十七,如此他应生于东晋咸康五年(339)。   

  卑摩罗叉(339—415)虽然是《十诵律》流传南方的创始者,但道场慧观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可以说慧观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一代最为著名的律师。慧观可能参与过《十诵律》的翻译,据僧传,罗什卒后昙摩流支住在长安大寺,慧观欲请其下京师(建康),被他谢绝了,道是彼土有人有法,足以利世,欲往无律教处行化。慧观请昙摩流支下京师,当在义熙十一年(415)他回到京城之后。昙摩流支言当时建康已然有人有法,这显然是出于对慧观的信任和赞美。  

  由于慧观为江东佛教领袖,一代名僧,而且他在义学方面非常突出,后人往往忽略了他在禅学和律学方面的成就。其实他作为禅学大师觉贤的首徒,在禅学上同样十分出色,并且他也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律师之一。   

  慧观不仅是《十诵律》的弘传者,还参与了《摩诃僧只律》的翻译,对于《僧只律》也很有研究。他在律学上与慧询(375—458)齐名,同在京城弘扬二律。  

  据《高僧传》卷十一:  

  释慧询,姓赵,赵郡人。少而蔬食苦行,经游长安,受学什公。研精经论,尤善《十诵》、《僧只》,乃更制条章,义贯终古。宋永初中,还止广陵,大开律席。元嘉中至京,止道场寺。寺僧慧观亦精于《十诵》,以询德为物范,乃令更振他寺,于是移止长乐寺。大明二年卒于所住,春秋八十有四矣。  

  慧询也是罗什的门人,他擅长《十诵》、《僧只》,并为之制作条章。宋永初中(420—422)来到广陵,元嘉中(424—453)至京,住在道场寺,由于道场寺住持慧观同样精于《十诵》,便令其更于他寺弘律,由是住止长乐寺。  

  慧观、慧询不仅同师罗什,同弘二律,还有共同的传人。  

  据《高僧传》卷十一:  

  释道营,未详何人。始住灵曜寺习禅,晚依观、询二律师谘受毗尼,偏善《僧只》一部,诵《法华》、《金光明》,蔬素守节。庄严道慧、冶城智秀皆师其戒范。张永请还吴郡,蔡兴宗复要住上虞。永后于京师娄湖苑立闲心寺,复请还居。讲席频仍,学徒甚盛。升明二年卒,春秋八十有三矣。时有释慧祐者,本丹徒人,年三十出家。厉身苦节,精寻律教。齐初入东山,讲《摩诃僧只部》。齐竟陵王子良遣迎出都,仍止闲心寺焉。  

  道营(396—478),应作“道荣”,《明律论》中称“璩、俨、隐、荣”,《名僧传抄》载《名僧传》卷十八(律师)有“宋闲心寺道荣十一”,闲心寺本是张永为其所建,因此实为“道荣”。始住灵曜寺习禅,当是师从昙摩蜜多(356—442)。据《高僧传》卷十一,僧审(416—495)“专志禅那,闻昙摩蜜多道王京邑,乃拂衣过江,止于灵曜寺,精勤谘受,曲尽深奥”。昙摩蜜多于元嘉十年(433),住钟山定林下寺,十二年建定林上寺,为当时京师最著名的禅师。灵曜寺亦在钟山,当属于昙摩蜜多一系,后世亦为禅窟。  

  道荣门人有庄严道慧(451—481)和冶城智秀。庄严道慧大明五年(461)年十一时为僧远(414—484)门人,住灵曜寺,后来又受业于智猛、昙斌二法师,他曾与名士张融辩论,为当时著名的少年才俊。  

  智秀早年“投蒋山灵曜寺剃发出家,及年满具戒,业操愈坚。禀访众师,搜检新异,于是大小兼明,数论精熟,尤善大小《涅槃》、《净名》、《般若》。及讲筵一建,辄王俟接驾,负袠肩随。为人神彩细密,思人玄微,其文句幽隐,并见披释。以天监之初卒于冶城寺,春秋六十有三”。  

  如此道慧和智秀都是早年在灵曜寺出家,因而于此从道荣习律,但他们后来都是知名法师,以义学见长,并未成为著名律师。  

  道荣在律学上应该还有传人。据《高僧传》卷十一:  

  释志道,姓任,河内人。性温谨,十七出家,止灵曜寺。蔬素少欲,六物之外,略无兼畜。学通三藏,尤长律品。何尚之钦德致礼,请居所造法轮寺。先时魏虏灭佛法,后世嗣兴而戒授多阙。道既誓志弘通,不惮艰苦,乃携同契十有余人,往至虎牢,集洛、秦、雍、淮、豫五州道士,会于引水寺。讲律明戒,更申受法。伪国僧禁获全,道之力也。后还京邑,王奂出镇湘州,携与同游。以永明二年卒于湘土,春秋七十有三。  

  志道(422—484)于宋元嘉十五年(438)十七岁时出家,住止灵曜寺,其时道荣四十三岁,已是知名律师,并且亦住此寺,因此志道的律学应当出自道荣。志道最大的贡献,就是率领同道到北方弘法,使经过灭法之后的魏地戒律得以重兴。  

  卑摩罗叉的律学传人除慧观外,还有慧猷,他主要在江陵传法,著有《十诵义疏》八卷。罗什门人还有僧业(367—441),被誉为“后世之优波离”,他有门人慧光和僧璩。僧璩曾在宋孝武帝时任京师僧正,是当时的佛教领袖。  

  江东第一代律师之中,有系统传承的还有僧隐。  

  据《高僧传》卷十一:  

  释僧隐,姓李,秦州陇西人。家世正信,隐年八岁出家,便能长斋,至十二蔬食,及受具戒,执操弥坚。常游心律苑,妙通《十诵》,诵《法华》、《维摩》。闻西凉州有玄高法师禅慧兼举,乃负笈从之,于是学尽禅门,深解律要。高公化后,复西游巴蜀,专任弘通。顷之东下,止江陵琵琶寺,谘业于慧彻。彻名重当时,道扇方外,隐研访少时,备穷经律,禅慧之风被于荆楚。州将山阳王刘休祐及长史张岱,并谘禀戒法。后刺史巴陵王休若及建平王景素,皆税驾禅房,屈膝恭礼。后卧疾少时,问侍者:“日中未?”答云:“已中。”乃索水漱口,颜貌怡然,忽尔从化,春秋八十矣。时江陵上明寺复有成具律师,亦善《十诵》及《杂心毗昙》等。  

  僧隐初从学于玄高(402—444),后在江陵受业于慧彻。慧彻也是当时江陵名僧,可惜在后世不得其详。僧隐长期在江陵传律,宋山阳王刘休祐、巴陵王休若、建平王景素于泰始元年(465)至七年(471)间相继为荆州刺史,皆恭敬受法。他春秋八十,其生年当在玄高之后,是故可能活到齐初。与他同时,在江陵上明寺还有一位成具律师,亦善《十诵》,其师承不明。  

  僧隐有弟子法琳(?—495),法琳于僧隐在蜀时便从其受法,后又随其东下江陵数载,“诸部毗尼,洞尽心曲。后还蜀止灵建寺,益部僧尼,无不宗奉”。  

  僧隐还有一位更加著名的弟子,即安乐智称(430—501)。据《高僧传》卷十一:  

  释智称,姓裴,本河东闻喜人,魏冀州刺史徽之后也。祖世避难,寓居京口。称幼而慷慨,颇好弓马。年十七,随王玄谟、申坦北讨猃狁,每至交兵血刃,未尝不心怀恻怛,痛深诸己。却乃叹曰:“害人自济,非仁人之志也。”事宁解甲,遇读《瑞应经》,乃深生感悟,知百年不期,国城非重。乃投南涧禅房宗公,请受五戒。宋孝武时,迎益州印禅师下都供养。称便束意归依,印亦厚相将接。及印反汶江,因扈游而上,于蜀裴寺出家,印为之师,时年三十有六。乃专精律部,大明《十诵》,又诵《小品》一部。后东下江陵,从隐、具二师更受禅律。值义嘉遘乱,乃移卜京师。遇颖公于兴皇讲律,称谘决隐远,发言中诣,一时之席,莫不惊嗟。定林法献于讲席相值,闻其往复清玄,仍携止山寺。于是温诵《小品》,研构毗尼。后余杭宝安寺释僧志,请称还乡,开讲《十诵》。云栖寺复屈为寺主,称乃受任少时,举其纲目,示以宪章。顷之反都,文宣请于普弘讲律,僧众数百,皆执卷承旨。称辞家入道,务遣繁累,常绝庆吊,杜塞人事。每有凶故,秉戒节哀,唯行道加勤,以终眷功之制。朱方沙门慧始请称还乡讲说,亲里知旧,皆来问讯。悉殷憨训勖,示以孝慈,临别涕泣,固留不止。还京憩安乐寺,法轮常转,讲大本四十余遍。齐永元三年卒。春秋七十有二。著《十诵义记》入卷,盛行于世。弟子僧辩等树碑于安乐寺。称弟子聪、超二人最善毗尼,为门徒所挹。  

  智称为齐世最著名的律师之一。他历事多师,三十岁时从南涧宗公,这位宗公当为南涧僧宗(438—496),他虽然年龄不大,但自幼出家,曾从慧观门人法瑷(409—489)受业,后又从学于昙斌、昙济,以精通《涅槃》而著称。智称后又从益州印禅师,泰始元年(465)三十六岁时有蜀裴寺从印公出家。不久东归,在江陵从僧隐、成具二律师习学禅律。泰始二年(466)二月,江州长史邓琬等奉晋安王刘子勋为帝,改景和二年为义嘉元年,故史称义嘉之乱。其时智称回到京城,又临兴皇法颖(416—482)律席。泰始六年(470),他开始宣讲《十诵》,前后讲解四十余遍,并有《义记》八卷行世。  

  智称对于南朝律学贡献最大,据《高僧传》卷十一《明律论》:  

  虽复诸部皆传,而《十诵》一本最盛东国。以昔卑摩罗叉律师本西土元匠,来入关·中,及往荆陕,皆宣通《十诵》,盛见宗录。昙猷亲承音旨,僧业继踵弘化。其间璩、俨、隐、荣等,并祖述猷、业,列奇宋代。而皆依文作解,未甚钻研。其后智称律师竭有深思,凡所披释,并开拓门户,更立科目,齐梁之间号称命世,学徒传记,于今尚焉。  

  如此在智称之前,诸师不过依文解释,钻研不够,只有智称竭诚深思,最有创造性,其所宣说,都是自立门户,别开科目,因此其讲说著述,流传久远,后世一直遵行。  

  据《广弘明集》卷二十三《南齐安乐寺智称法师行状》:  

  自方等来仪,变梵为汉,鸿才巨学,连轴比肩。《法华》、《维摩》之宗,往往间出;《涅槃》、《成实》之唱,处处聚徒。而律藏宪章,于时最寡,振裘持领,允属当仁。若夫渊源浩汗,故老之所回惑;峻阻隐复,前修之所解驾,皆剖析毫厘,粉散胶结,钩深致远,独悟胸怀。故能使反户之南,弯弓之北,寻声赴响,万里而至。门人岁益,经纬日新。坐高堂而延四众,转法轮而朝同业者,二十有佘载。君子谓此道于是乎中兴。  

  这表明当时义学盛行,《法华》、《维摩》,不乏其人,《涅槃》、《成实》,最为兴旺,而致力律藏者势力最弱,幸赖智称大力弘扬,得使此道中兴,门人日益。  

  智称曾受齐竟陵王萧子良之请,在其邸寺讲律,并辩论律学,所遇摧折,无人当锋。但他本人不事权贵,绝迹朱门,体现了出家人的风骨。  

  智称之所以地位崇高,不仅由于他本人,还由于他培养出了许多出色的弟子。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释法超,姓孟氏,晋陵无锡人也。十一出家住灵根寺,幼而聪颖,笃学无倦,从同寺僧护修习经论,而雅有深思,幽求讨击,学论归仰。贫无衣食,乞勾自资,心性柔软,劳苦非虑。晚从安乐寺智称,专攻《十诵》。致名命家、语其折中者,数过二百,自称公殁后,独步京邑。中岁废业,颇失鸿绪,后复缀讲,众重殷矣。帝谓律教乃是像运攸凭,觉慧阶渐,治身灭罪之要,三圣由之而归,必不得门,如闭目夜行。常惧蹈诸坑堑,欲使僧尼于五篇七聚导意奖心。以超律学之秀,勃为都邑僧正,庶其弘扇有徒,仪表斯立。武帝又以律部繁广,临事难究,听览佘隙,遍寻戒检,附世结文,撰为一十四卷,号曰《出要律仪》,以少许之词,网罗众部,通下梁境,并依详用。普通六年,遍集知事及于名解,于平等殿勃超讲律,帝亲临座,听受成规。以众通道俗,恐陷于愆目,但略举纲要,宣示宏旨,三旬将满,文言便竟。所以导扬秘部,弘悟当机,遂得四众移心,朝宰胥悦。至七年冬,卒于天竺住寺,春秋七十有一。天子下勃疏慰,并令有司葬钟山开善寺墓。  

  法超(456—526)是智称最出名的弟子之一,他还参与了梁武帝断肉食的讨论,并长期担任都邑僧正,学术威德,并为一时之望。  

  智称还有一位同样出众的弟子,即奉诚僧辩。智称人灭后,僧辩率众于安乐寺为其立碑。僧辩还与同门法超一起参加了梁武帝断肉食的辩论。据《续高僧传》卷六《梁扬都冶城寺释僧询传》,“辩性廉直,戒晶冰严。好仁履信,精进勇励。常讲《十诵》”。  

  僧询(483—517)于齐隆昌元年(494)十二岁时敕令出家,为奉诚僧辩弟子,后来住冶城寺,操行高尚,勤奋好学,从光宅法云(467—529)听受经论。  

  僧辩在后世最有影响的弟子为奉诚智文(509—599),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释智文,姓陶,丹阳人。母齐中书阮韬女也。怀文之始,梦睹梵僧把松枝而授曰:“尔后诞男,与为尘尾。”及文生也,卓异恒伦。志学之年,依宝田智成,以为师傅。既受具后,专构玄津,以戒足分为五乘,律检开成七众,岂止通衢生死,亦乃组辔道场,义须先精,方符佛意。值奉诚僧辩,威德冠众,解行高物。传业之盛,独步江表,推其领袖,则大明彖公。文初依办学,后归彖下,《十诵》诸部,罔弗通练。以粱大同七年,灵味、瓦官诸寺启勃,请文于光业寺首开律藏。陈郡殷钧为之檀越,故使相趋常听二百许人。属梁末祸难,乃避地于闽下,复光岭表。时僧宗、法准,知名后进,皆执卷请益。又与真谛同止晋安,故得讲译都会,交映法门,边俗信心,于斯风革。酒家毁其笮器,渔者焚其罟网。僧尼什物,于是备焉。有陈驭宇,江海廓清,讲授门徒,弥繁梁季。宣帝命旅,克有准淝,一战不功,千金日丧。转榆运力,遂倩众僧。文深护正法,不惧严诛。乃格词曰:“圣上诚异宇文废灭三宝。君子为国,必在礼义,岂宜以胜上福田为胥下之役?非止延敌轻汉,亦恐致罪尤深。”有勃许焉,事即停寝。尔后凡所详奏,莫非允惬;理众摈罚,咸符时要。尚书令济阳江总,踵道造房,无爽旬月。是知学而有禄,德必有邻,法位宜升,众望悦矣。大隋革运,别降纶言,既屏僧司,宪章律府。大军之后,荆棘攸生,十滥六群,滋彰江表。文又案法澄剪,寻得无声,深可谓少壮免白发之妖,梯莠绝青田之葳矣。前后州将,甫及下车,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柱国武山公郭衍,只敬倍常,躬携妻子,到寺檀舍,盛设法斋,请敷律题。抑扬剖析,有克壮之姿,听侣千余,罔不嗟服。以开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迁于住寺,春秋九十有一。即窆寺之南山东垄,与辩律师墓相望。自文之据道也,器宇刚物,风范肃人,戒品圆净,处断明白,然剖折章句,词省义富,众家修撰,罕有出其右者。又金陵军火,遗烬莫留,乃誓志葺治,惟新旧址。讲《十诵》八十五遍,《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余遍,《金光》、《遗教》等各有差焉。著《律义疏》十二卷,《羯磨疏》四卷,《菩萨戒疏》两卷。学门传贵,以为口实。僧尼从受戒者三千余人。学士分讲者,则宝定、慧峙、慧嗽、智升、慧觉等。惟道志、法成,双荚竹箭,拥徒建业。文昔梦泛舟海钓,获二大鱼,心甚异之。及于东安寺讲,麈尾绕振,两峰俱落,深怪其事。以询建初琼上人,乃曰:“斯吉之先见,必有二龙传公讲者。”其言果矣。志名解最优,太尉晋王,家僧礼异。以仁寿之岁,志为树碑寺内,慧日道场释法论为文。  

  智文为僧辩在后世最有影响的门人,他十五岁从宝田寺智成,受具之后,专攻戒律,恰逢奉诚僧辩威德出众,独步江表,便从之受学。当时僧辩门下人才济济,其著名者为大明彖公。智文初从僧辩,后从彖公。  

  大明彖律师为僧辩在当时最杰出的弟子,从其受学者不仅有智文这样的著名律师,还有兴皇法朗(507—581)这样的义学大师。据《续高僧传》卷七,法朗“年二十一,以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于青州人道。游学杨都,就大明寺宝志禅师受诸禅法,兼听此寺彖律师讲律本文。”大通二年(528)智文冠岁受具后从学僧辩,而其年法朗于青州人道,后到扬都,从学于大明寺宝志禅师(此宝志当另有其人,与神僧宝志非一),兼从彖律师习律,不及见僧辩。这或许表明僧辩在大通二年(528)后不久便去世了。  

  智文以梁大同七年(541)始受诸寺之请,在光业寺讲律。梁末乱离,他避难到福建,僧宗、法准皆从其受业,又于晋安遇到真谛三藏(499—569),联璧同辉,译讲交会,使得边地风俗,为之改移。他门下的僧宗、法准等杰出人才又成为真谛门人,使真谛一系得以光大。陈朝建立之后,他又回到京城,门徒更盛。他在陈朝曾任大律都,历受朝廷及地方大吏崇奉,但他颇有气度,风骨傲然,并非趋炎附势之辈。太建九年(577),陈宣帝命师北伐,因运力不足,曾下旨令僧众承担,智文不惧威势,犯颜直谏,要求朝廷收回成命,最终获得了成功。隋灭陈后,金陵毁荡,寺宇为空,开皇十二年(592)他曾与龙光寺法令、光宅寺智胜等上书智者大师,要求他转告晋王,停止拆毁佛寺。  

  智文门下有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宝定、慧峙、慧嗽、智升、慧觉等,还有僧宗、法准等,其中最为出众者,为道志、法成二人。  

  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释道成,字明范,俗姓陶氏,丹阳人也。祖诞,齐招远将军,永嘉太守。文(父)佥,梁贞威将军,上虞令。成少而入道,住永嘉崇玄寺,事式法师为弟子。仪貌环美,奇姿拔众,群伍目曰神童。具戒之后,学超侪辈。大同之初,栖游京辇,受业奉诚寺大律都沙门智文《十诵》,才经两遍,年逾未立,别肆开筵。数论毗昙,染神便悟;无繁工倍,闻一知十。是以京邑耆老,咸称后生可畏。讲《十诵律》、《菩萨戒》、《大品》、《法华》诸经律等一百四十遍,又讲《观音》一百二三遍,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至于意树心花,增晖且曜,析理质疑,听者忘倦。学士慧藏、法祥等,并游方讲说,法轮常转,传兹后焰,利益弘多。咸蔬素洁己,珠戒居心;神解严明,深禅在念,兼六时虔忏,三余暇日,渔猎文史,欲令知无不为也。然其性用安详,威仪合度,天人揩模,罕有其俦。软语爱言,不常忤物。后现疾旬余,犹牵讲演。以开皇十九年五月五日,迁神于兴严寺,春秋六十有八。大渐之际,惟称念佛,肢节软暖,合掌分明。即以其月八日,窆于奉诚寺之南山。墓志高坐寺僧慧嵷所作。  

  道成(532—599)即法成,为智文最出色的弟子之一,与道志齐名。僧传言道成大同之初(大同元年即公元535年)游京师,从学于奉诚智文,这一记载恐有问题。一则大同之初道成不过数岁,二则智文大同七年(541)始于光业寺讲律,时间地点都不对。依僧传,道成是受具之后、而立之前从学智文,如此则在公元551到561之间。;由于智文在梁末变乱之时在闽避难,不在京城,道成也不可能在此时人京,因此他从学智文当在陈初。  

  道志号称“名解最优”,后来受到晋王杨广崇奉,被引为家僧,并于仁寿年间为智文在寺内立碑,请当时最为著名的文学僧人法论作碑文,其他事迹不详。  

  与僧隐、智称、僧辩、智文一系相并列且有交叉的南朝律学宗系还有源自凉州的法颖、僧祐系。据《高僧传》卷十一:  

  释法颖,姓索,炖煌人。十三出家为法香弟子,住凉州公府寺,与同学法力俱以律藏知名。颖伏膺已后,学无再请,记在一闻,研精律部,博涉经论。元嘉末下都,止新亭寺。孝武南下,改治此寺。以颖学业兼明,勃为都邑僧正。后辞任还多宝寺,常习定闲房,亦时开律席。及齐高即位,复勃为僧主,资给事事,有倍常科。颖以从来信施造经像及药藏,镇于长干。齐建元四年卒,春秋六十有七。撰《十诵》戒本并羯磨等。时天保寺又有慧文律师,亦善诸部毗尼,为琅琊王奂所事云。  

  法颖十三出家,为凉州公府寺法香律师弟子,与同学法力俱以明律知名。他于元嘉末年到建康,止新亭寺,其南下原因应当与玄畅一样,都是由于魏武法难。宋孝武时,他被敕封为都邑僧正,后辞职归多宝寺,日常习定,时开律席。齐高祖又为僧官,资给丰厚,他将信施财物用于在长干寺造经像及药藏。  

  法颖最出色的门人当为僧祐(445—518)。据《高僧传》卷十一:  

  释僧祐,本姓俞氏,其先彭城下邳人,父世居于建业。祐年数岁,入建初寺礼拜,因踊跃乐道,不肯还家。父母怜其志,且许入道,师事僧范道人。年十四,家人密为访婚。祐知而避,至定林投法达法师。达亦戒德精严,为法门梁栋,祐师奉竭诚。及年满具戒,执操坚明。初受业于沙门法颖,颖既一时名匠,为律学所宗。祐乃竭思钻求,无懈昏晓,遂大精律部,有迈先哲。齐竟陵文宣王每请讲律,听众常七八百人。永明中,勃入昊试简五众,并宣讲《十诵》,更申受戒之法。凡获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及修缮诸寺,并建无遮大集舍身斋等,及造立经藏,搜校卷轴。使夫寺庙广开,法言无坠,咸其力也。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故光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并请祐经始,准画仪则。今上深相礼遇,凡僧事硕疑,皆勅就审决。年衰脚疾,勅听乘舆入内殿,为六宫受戒,其见重如此。开善智藏、法音慧廓皆崇其德素,请事师礼。梁临川王宏、南平王伟、仪同陈郡袁昂、永康定公主、贵嫔丁氏,并崇其戒范,尽师资之敬,凡白黑门徒一万一千余人。以天监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卒于建初寺,春秋七十有四,因窆于开善路西定林之旧墓也。弟子正度立碑颂德,东莞刘勰制文。初祐集经藏既成,使人抄撰要事,为《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及《弘明集》等,皆行于世。  

  僧祐为齐梁时期最有影响的律师之一,也是后世最著名的律师之一,但他的成就不限于律学,他善于制作,集成经藏,造立佛像,而且著述极多,是当时最有名的佛教学者,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史料。僧祐曾于永明七年(489)和智称一起受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之请,讲《十诵律》,又于永明十年(492)人吴简试五众,说法传戒。  

  僧祐门人极多,除传中提到的开善智藏(458—522)、法音慧廓和正度等外,还有撰述极多的宝唱,在律学方面则有明彻(?—522)等。  

  据《续高僧传》卷一《梁扬州庄严寺金陵沙门释宝唱传》:  

  释宝唱,姓岑氏,吴郡人,即有昊建国之旧壤也。少怀恢敏,清贞自蓄;顾惟只立,勤田为业。资养所费,终于十亩,至于傍求,佣书取济。寓目流略,便能强识。文采铺赡,义理有闻。年十八,投僧祐津师而出家焉。祐江表僧望,多所著述,具如前传纪之。唱既始陶津,经律谘禀,承风建德,有声宗嗣。住庄严寺,博采群言,酌其精理。又;惟开悟士俗,要以通济为先,乃从处士顾道旷、吕僧智等,习听经史庄易,略通大义。时以其游涉世务,谓有俗志,为访家室,执固不回。将及三十,天荫既崩,丧事云毕,建武二年,摆拨常习,出都专听。涉历五载,又中风疾。会齐氏云季,遭乱入东,远至闽越,讨论旧业。  

  天监四年便还都下,乃勃为新安寺主。帝以时会云雷,远近清晏,风雨调畅,百谷年登,岂非上资三宝、中赖四天、下藉神龙,幽灵叶赞,方乃福被黔黎,歆兹厚德!但文散群部,难可备寻,下勃令唱总撰《集录》,以拟时要。或建福禳灾,或礼忏除障,或飨接神鬼,或祭祀龙王。部类区分,近将百卷。八部神名,以为三卷。包括幽奥,详略古今。故诸所祈求,帝必亲览,指事祠祷,多感威灵。所以五十许年,江表无事,兆民荷赖,缘斯力也。  

  天监七年,帝以法海浩瀚,浅识难寻,勅庄严僧曼于定林上寺,缵《众经要抄》八十八卷。又勃开善智藏缵众经理义,号曰《义林》,八十卷。又勃建元僧朗,注《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并唱奉别勃,兼赞其功,纶综终始,缉成部帙。及简文之在春坊,尤耽内教,撰《法宝联璧》二百余卷,别令宝唱缀比,区别其类,遍略之流。帝以佛法冲奥,近识难通,自非才学,无由造极,又勃唱自大教东流,道门俗士,有叙佛理,著作弘义,并通鸠聚,号曰《续法轮论》,合七十余卷,使夫迷悟之宾,见便归信,深助道法,无以加焉。又撰《法集》一百三十卷,并唱独断专虑,缵结成部。上既亲览,流通内外。十四年,勅安乐寺僧绍,撰《华林佛殿经目》。虽复勒成,未快帝旨,又勃唱重撰。乃因绍前录,注述合离,甚有科据,一帙四卷,雅快时望。遂勃掌华林园宝云经藏,搜求遗逸,皆令具足,备造三卷,以用供上。缘是又勃撰《经律异相》五十五卷,《饭圣僧法》五卷。……  

  唱当斯盛世,频奉玺书,预参翻译,具如别传。初唱天监九年先疾复动,便发二愿,遍寻经论,使无遗失;搜括列代僧录,创区别之,撰为部帙,号曰《名僧传》三十一卷。至十三年,始就条列。其序略云:……窃以外典鸿文,布在方册;九品六艺,尺寸罔遗,而沙门净行,独亡纪述;玄宗敏德,名绝终古,拥叹长怀,靡兹永岁。律师释僧祐,道心贞固,高行超邈,著述《集记》,振发宏要。宝唱不敏,预班二落,礼诵佘日,捃拾遗漏。……然唱之所撰,文胜其质,后人凭据,揣而用之,故数陈赏要,为时所列。不测其终。  

  宝唱生卒年不详,僧传云其年近三十时父母去世,在办完丧事后于建武二年(495)出都,可见他应生于泰始二年(466)左右。永明之初,宝唱十八岁时师从僧枯,博听经律,挺出时辈。天监四年(505),宝唱回到京城,被敕为新安寺主。有梁一代,佛法兴隆,梁武帝信心既重,学识更高,故邀集名僧,策划主持了多部佛教大典的编著,其中出力最多的便是宝唱。  

  宝唱的著作,《历代三宝记》卷十一道是八部一百零七卷,《大唐内典录》卷四道是九部一百二十卷,多出的一部为《出要律仪》二十卷。然而宝唱实际著作更多,单是祈福的《集录》就近百卷,又有《续法轮论》七十余卷,《法集》一百三十卷,《名僧传》三十一卷,其白著达数百卷,另外参与编著整理的还有《众经要抄》八十八卷(僧曼主持)、《义林》八十卷(智藏主持)、《大涅槃经义记》七十二卷(僧朗主持)、《法宝联璧》二百卷(简文帝主持)等。可以说宝唱参与了梁武帝时期所有最重要的大型佛教著作的编著整理工作,其总数将近千卷。  

  宝唱继承了由僧祐开创的律师治史的优良传统,其代表作《名僧传》虽然有文过于质之讥,但还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与之前后同时,慧皎(497—554)也撰有《高僧传》十四卷。慧皎“学通内外,善讲经律,著《涅槃疏》十卷、《梵网戒》等义疏,并为世轨”,既善讲律,又有律学著作,也很有可能为一律师。此后作僧传者如唐之道宣、宋之赞宁等皆为律师,对中国佛教史的记录研究有极大贡献。  

  据《续高僧传》卷六明彻本传,明彻在僧祐永明十年(492)在吴简试僧众时与之相遇,拜其为师,后来又从庄严僧曼(467—527)习经论。梁武帝对之格外器重,引为家僧,恩渥甚隆。  

  在《法超传》中曾提及,梁武帝撰有《出要律仪》十四卷,颁行梁境,这一工作事实上主要是明彻完成的。据《续高僧传》卷六:  

  帝以律明万绪,条章富博,欲撮聚简要,以类相从。天监末年勃入华林园,于宝云僧省,专功抄撰。辞不获免,每侍御筵,对扬奥密;皇储赏接,特加恒礼。故使二宫周供,寒暑优洽。当时名辈并蒙殊致,未有恩渥如此之隆。以其鸠聚将成,忽遘疾沈积,于寿光殿移还本寺。  

  因此此事的发起和创意者为梁武帝,实际从事抄撰工作的为明彻,当然武帝也并非只是挂名,他与明彻“对扬奥秘”,共同探讨,并且给予明彻特殊的供养,虽然如此,这项工作还是显得过于繁重,明彻不堪其累,在大功告成之际染疾,以致不治。  

  一部《出要律仪》,道宣自己就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梁武帝撰,一说是明彻撰,一说宝唱撰。其实应当是梁武帝为发起人和策划者,明彻为实际编撰者,宝唱也参与了这一工作并最终完成。如此宝唱应于普通三年(522)后卒。;值得注意的是,此书作梁武帝撰时为十四卷,言宝唱撰时则为二十卷,这除了可能包括“翻梵言三卷”外,更有可能是宝唱作过增补。此书颁行在普通六年(525)梁武帝请法超讲律之前。  

  南朝律学最初《十诵》与《僧只》并弘,其后《十诵》流行。《十诵》律学传承虽以卑摩罗叉、慧观一系为肇始,但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两大支系却都源自凉州,这也是十分有趣的。  

  南朝律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自慧观以下,许多大律师都是佛教领袖,担任僧正等高级僧官者代有其人,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二是多才多艺,著述甚多,这方面以僧祐、宝唱为代表,既是律师,又是佛教史家和学者,这方面的人才很多;三是三学一体,禅律并重,玄高是流传最久的律系的始祖,故此系既是律师,又多禅师。禅律皆重实修,不尚空谈,且戒为定根,是故禅律并重成为后世禅门的宗风。  

  南朝律学虽然不如义学声名显赫,但特点鲜明,成就突出,对于南朝佛教和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贡献很大,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