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woody alle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40:52

为什么喜欢Woody Allen- -

BY 老皮皮

Tag
: 大仙    石康    woody    allen                                          

好久没看电影了。家里的碟有几百张,还是单单先拎出了他的片子。如果不是因为在看电影之前,刚刚和朋友们吃了饭喝了酒,我还真可能不会这么明确地回答,我为什么打心眼里喜欢Woody Allen。

饭和酒的快活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饭桌上老颓幸灾乐祸地报告说,石老K三个月才憋出七集电视剧本,现在正在云南急得上窜下跳;大仙说他为新杂志招了38名员工,要淘汰18个,且辞退员工都用短信,最后还加上一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还有众口纷纭即将到来的六太太长得像徐静蕾...徐静蕾的照片是众多记者编辑的电脑桌面,于是众人极盼望...... 席间大家还仔细地研究了一下在座文艺中青年的年龄问题,发现68年的猴子有好几只,另有两名家眷延展到70代,还有两个80作者却文笔成熟老道,最后一个50年代生但最喜欢与80后混  -- 总之我们的心理年龄汇集在70年代似乎恰恰好。就这样的一帮人,饭后齐刷刷地冲向了一个名为"生于70年代"的酒吧。每次能看到他们思想高度统一地吃完了接着混,我总是很振奋。

坐在酒吧里接着讨论地域问题,发现大部分是北京人,苗师傅在北京以外居住的时间居然没超过15天 -- 给自己倒杯straight Vodka,同时很认真地说,“呆在外边儿会想北京”。问起是否可以考虑因为工作去外地住段时间,回答还是:“我只会编杂志,而编杂志需要的人才、作者,最好的都在北京。”又说起去年他们穿越欧亚大陆的旅行,50年代生的大仙曾在贝加尔湖畔高举着诗集朗读 -- 好像这样的浪漫姿态、离苏联艺术这样的接近,也只该出现在北京的诗人身上。完全没有歧视外地的意思,不能否认的只是,北京在这些人的身体里,有绝对的优先级:为北京而自豪,被北京的丰富霸占,因为北京而风流倜傥,这一切天经地义。聚会到最后,写《钟鼓楼》的何勇还出现了 -- 这是不是明里暗里巧合多了点?

所以回来后坐在家里,当“Melinda & Melinda”片头字幕的音乐,一点点从string quartet滑向甜蜜蜜的老jazz,我忽然觉得亲切得不得了。先声夺人哪!或者说拜了Woody Allen教之后的心理暗示:我立刻想到第一个镜头一定是曼哈顿Upper East Side某个街区的中景,剧中人一定会风风火火正在从Point A走到 Point B的过程中,到镜头前一定会有一句非常干脆利落的对白正好带我们进入主题...

Woody Allen电影的主题、场景、人物的社会阶层、角色的谈资、机灵的语言包袱、尖刻但从不恶毒的讽刺、没有大起大落但紧凑灵巧的结构、有质感但毫无炫耀的制作,在我这个号称文艺爱好者的北京人看来,不仅亲切,而且整齐:几十年如一日,unapologetically中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口味,不避讳那一点点精英状态,但也决不因此招人讨厌,挺好。整齐,乃稳定也 -- 他永远生活在那个和北京一样鲜活庞杂处处有戏的城市,永远是那么一个唠唠叨叨的好玩的犹太老头儿,生活中和电影里他周围都永远围着一堆编剧、画家、音乐家、心理医生、小餐馆老板、某种二百五...,对他的电影就像对那些老朋友一样,可以细水长流地喜欢、接受和信赖,如不散的酣宴。

所以就想起,饭桌上的那帮人真像是Woody Allen的电影里那份文雅神经质的翻版 -- 年复一年,没有意外,但往来无白丁,乐子不断,我似乎永远也不会厌倦;而这些人的北京 vs. Woody Allen的曼哈顿,更不知道是哪里似乎息息相通。

谁都知道Woody Allen是纽约这个城市最大的fans。忘了是"Manhattan"还是"Annie Hall"的片头,是Woody Allen自己嘚吧嘚吧试了无数版的开篇,每次都是曼哈顿的地平线在George Gershwin的音乐声中缓缓升至或慢慢落入画面,为的是找到一个能对纽约有个公平交代的电影开头。不易啊!北京作家冯唐不是也曾在他的杂文中说:“不知道为什么,每每想就北京为题写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却每每心中肿胀,字不成句,句不成篇,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和头绪。”除了北京人和纽约人,我没见有什么其他人对自己的城市怀着这样的热爱与虔诚,《大堰河我的保姆》那一类故乡情结跟这个好像还不是一回事。

记得曾在New Yorker上面读到过一篇Woody Allen的采访。他说他一直梦想拍到的,就是从Park Avenue的那些公寓窗前一一摇过的一个长镜头,看看每家都在干什么。他从小对此充满好奇,觉得每个窗口都有一个故事等着他。我的头脑中出现了这个情景:一个戴着黑边眼镜的小老头像猴子一样摽在大摇臂摄像机的最前端,一只眼紧紧凑在取景框前,随着摇臂的缓缓滑动,他非常认真而紧张地偷窥着他的邻居们,耳边的摄像机里胶片刷刷地翻转......

可以让我们心中充满了故事和憧憬,除了北京和纽约,还有哪个城市可以做到呢?实际上这问题没有答案,因为北京对于我们,正如纽约对于Woody Allen,都是太个人的东西。只知道Woody Allen在拍电影,我在看,好像一场双城对话。

看了一天的书,满脑子的字,以至于现在什么都不想写了。

转一篇很不错的文章,老狼的媳妇写的,以前看过马格写的一篇随笔,说老狼的媳妇是一个个子高高,文静安淑的人,而且还会自己作衣服。

有段时间,这一度成为了我择偶的标准。

我对北京这座城市充满了迷恋,它的气味让我着迷。不多说了,所有的话已经让狼媳已经写出来了。

晚安,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