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三绝碑随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00:26
顾俊彦《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12月02日   第 08 版)

青年毛泽东手书屈赋《离骚》
武昌磨山风景区的摩崖石刻中,有一个“离骚三绝碑”。所谓三绝,一是体量绝:碑底宽17米,碑的平面尺寸高14.8米,宽8米,共刻字2940个,为国内之最。二是文辞绝:碑文《离骚》记录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与贵族势力永不妥协作斗争的心声,是楚辞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今还常被人所应用。三是书法绝:碑文是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的手书,字体工整,苍劲有力,反映了正在上下求索的青年毛泽东,对屈原的崇敬心情与对罪恶势力作斗争的坚强决心。最使人感兴趣的是抄录者最后署名为“泳之”。导游解释说,毛主席原先的字是泳之,后来他崇拜湘军第二号人物胡林翼,胡的号为润之,所以后来毛主席才把自己的字改为润之了。
胡林翼是湖南益阳人,在1850年任贵州镇远知府时,以镇压苗民和李元发起义起家,从1854年率黔勇到鄂湘对抗太平军起,转战鄂赣皖,是镇压太平军的主要人物之一,与曾国藩并称“曾胡”。1861年,太平军在迫近武昌时,胡率部返救,在武昌呕血而死,只活了50岁。
在历史学界,有关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争论,近些年来不绝于耳。有争论是件好事,我不是搞历史的,自然不能置喙。不过作为旁观者,过去有些纳闷,例如一讲起镇压农民起义如太平军,不管是谁,出于什么原因,一律持否定态度,因为毛主席说过的,创造历史的是农民起义,他们反抗压迫和剥削,镇压农民起义者自然被否定。现在问题来了,毛主席崇拜的胡林翼,他的主要政绩就是镇压太平军,两下一过招,犹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似地变为难以解开的结。所以扬弃“凡是论”是很正确的。我想还是按毛主席在《矛盾论》中引用列宁的话:“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林则徐任云贵总督时,老病之躯适逢多事之地,极需帮手,又苦于缺乏合适人选。时任贵州知府的胡林翼向林推荐了左宗棠。胡对左的品学极为赞赏,推崇左为“近日楚材第一人。”林虽发出邀请,左因故未能成行。后林则徐因病告老还乡途经长沙,把左请来长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湘江夜话”。林对这位37岁的布衣“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期许良厚。林向左“谈及西域事务”,力主富边强边,给左留下深刻印象。20多年后左统领西北,不但继承了林的遗志,而且为祖国的领土完整作出了贡献,可以看出湘江夜话对左宗棠的深远影响。林则徐对胡林翼、左宗棠的识拔,胡林翼对左宗棠的推荐,他们对人才的爱惜、重视,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在非常重视人才的现今,他们的人才理念和做法,若有借鉴之处,何不来个古为今用?
我以三绝碑为背景,请人给照了一张相。看着相片,想着屈原和青年毛泽东为祖国的强盛而上下求索的往事,感动之余也受到激励。如今祖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我们应该像屈原所说的“年既老而不衰”,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