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时雍义建董子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10:52

冯时雍义建董子书院

《沧州新闻网》 2009-1-23 8:50:08

    冯时雍,字子际,明弘治乙丑科(1505)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海运副使,陕西苑马寺卿,湖广福建右布使等职,原交河县李道湾村(今泊头李冀北村)人。李冀北村在泊头市西南约7华里,正处在大运河由东南向西北转弯处,因形成一个地势低洼的大湾而得名。清交河著名文人张星潢在《古迹题词》中曾吟道:“倒流河驻秋胡马,泊镇城环烈女堂。七里湾头南运断,新桥古驿剩斜阳。”   “七里湾头南运断”,正是指今苏屯以南,南皮刘八里乡七里口村及李冀北村一带。
    嘉靖年间冯时雍休养在家,时河间府方圆二、三百里文人学子、故友旧交登门探望求教。在谈到“学以静为主,理趣得以养心”这个话题时,冯时雍十分推崇诸葛武侯“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旨”的观点。他苦于家乡学子没有静治之所,决心建书院。主动捐出税田十二亩,供建书院之用,史载“其地即李道湾”。书院选址在一片旷野上,“东濒漕(运)河,洪流襟带,西据高田垅,林木郁蓊,北近梵宇,南望农村,鸡犬不闻,人迹罕致”,正是治学居业理想之地。冯亲自上任督工,捐俸银采木,又动用家中木  料家族壮丁和旧时佣人,义务筑修。从嘉靖十四年(1535年)秋动工,至十六年(1537年)完成,耗时一年半。
    竣工后,他与学子商议为书院命名时,想起自己久仰的“道谊两言传世教,天人三策致君才”的汉代大儒董仲舒。他建议:董仲舒为西汉儒学之宗,又是景州(今景县)人,与泊头“封壤相接”,距不足百里,“流风余响”至今不绝,宜命名为董子书院。书院占地十二亩,建筑规模恢宏,气派非凡,环境清幽。其中祠堂五间,以祭祀董子。讲堂三间,是院长的憩息之处。学舍六间,供诸生用。其次还有沐浴房、伙食房等东西厢房各四间。冯自为山长,另聘主讲数名,教授儒家经典外,还讲授唐宋诗词。书院提倡独立研讨,“次第请疑”,“问至即答”,有时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学规十条,其中“精诚为学,以正其心,以广其才”,“敬师不傲,谨虚为人”,“勤功自励,博学穷理”等,已成为几百年来教书育人的典范。
     董子院在清初塌圮,但冯时雍嘉惠后学的精神至今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