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6:45:26
从《十面埋伏》和《英雄》看张艺谋电影的文化内涵——苏莲托提纲一、《十面埋伏》和《英雄》表现的故事寓意二、《十面埋伏》和《英雄》的色彩寓意三、《十面埋伏》和《英雄》的音乐寓意四、影片的不足之处结束语正文新近上演的《十面埋伏》正在全国各地影院火爆登场。原以为《十面埋伏》写的是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结果电影内容和我们理解的《十面埋伏》相去甚远。此《十面埋伏》非彼《十面埋伏》也。,此《十面埋伏》写的是唐代的官府和民间组织飞刀门之间的故事。显然,故事也已远离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属于过去了的时代。但因这部影片和张导前不久火爆的影片《英雄》有共同之处,既融进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故在此文中将两部影片结合起来分析。一、《十面埋伏》和《英雄》表现的故事寓意看过《十面埋伏》的观众不知是怎样理解片名“十面埋伏”的寓意的。从影片所表现的内容看,可以理解为武打片,可以理解为娱乐片,可以理解为搞笑片,可以理解为观众自己认为的某种影片。但在影片结束之后,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叫“十面埋伏”?说实话,我是一开始就带着这个疑问去看这部电影,看完以后,才为张艺谋的良苦用心而感慨。情节走向:一、影片一开始是一个男人(后来才知他是官府金捕头)在牡丹坊里寻欢作乐,牡丹坊的老鸨推出头牌舞妓——盲女小妹。二、盲女小妹被抓。两个捕头商量救美,由金捕头实施。逃亡途中遇到官府追兵,捕头英勇反击。感动了小妹,捕头要送她回飞刀门。三、县府的追兵没有了,州府的追兵又至,几个回合下来,又面临危急时刻,牡丹坊老鸨带领众人救下了他们。四、小妹现形,并非盲女。原来他们是一伙——飞刀门。而小妹不是飞刀门原掌门之女,只是假冒而已。她是飞刀门派出的诱饵。五、小妹按新掌门要求见刘捕头,原来他们同为飞刀门,小妹是刘捕头的心上人。六、老鸨和新掌门——大姐同时出现,命刘捕头再回官府作卧底,并在他背上飞上一刀作为交差。七、大姐命小妹杀了金捕头,结果小妹真的爱上了他,将他放了。八、刘捕头回来找到小妹,我不能得到你,别人也不能得到你,一把刀飞进小妹的左胸。九、金捕头回来,二人决斗。小妹和金捕头都受重伤而亡。十、受伤的刘捕头独自离去,是再回官府?是会死去?十一、回到开头,金捕头到牡丹坊里去寻欢,引出盲女小妹,他是不是官府抛出捉拿飞刀门的诱饵?看见吗!张艺谋《十面埋伏》的深刻内涵通过这些基本情节已经充分表现出来。“十面埋伏”并不是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全方位埋伏,而是几个不同身份的人的爱情故事,是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正如张艺谋所谈到的一样,“这里的《十面埋伏》不是战争性质的埋伏,而是情感上的纠葛,是真真假假的情感上的埋伏。”巧妙的是,这种埋伏又依托在官府和民间的飞刀门的矛盾基础上,使这种纠葛更加复杂。其中有官府和飞刀门之间的矛盾纠葛,官府捕头和飞刀门人之间的情感纠葛,飞刀门打入官府的卧底和官府捕头及飞刀门自己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些矛盾纠葛和情感纠葛互相缠绕,互相纠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十面埋伏”。情节复杂,悬念叠起让人回味,让人思索,让人看完以后还久久地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中。由此,可见《十面埋伏》内涵的深刻,并非简单的打打杀杀。张艺谋写“过去”年代的故事都对影片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以同被世人在广泛意义上称为武打性质的《英雄》为例。张艺谋的《英雄》取材于《史记卷八十六·刺客》里古老而有名的故事《荆轲刺秦王》,但艺术不同于史实,陈凯歌已导演了《荆轲刺秦王》,如果再单纯地表现此类题材,导演的思维也太过于简单了。《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古老而又悲壮的故事,荆轲的两句名言成为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国的太子丹命令荆轲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图穷匕首现,经过一番搏斗,荆轲和同去的 秦舞阳都被处死。这个悲壮的故事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荆轲的英勇和无畏,也在秦王暴君的身上再一次增添残暴的罪状。在史实的基础上《英雄》的立意是有创新的,这种创新让每一个看了《英雄》的观众都有一种不能释怀的情素。影片中要刺杀秦王的不是燕国的荆轲,而是秦国的无名,赵国的残剑,长空,如月,飞雪这群侠士、侠女。秦王该不该杀?有多少人想杀他?这已经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还原到当初的时代,甚至秦王死后的不远的时代,他活着有众多的人要杀他,他死了有众多的人要清算他。项羽的农民起义军一把火烧了秦王修筑的阿旁宫,大火三月不息,这泄了他们的愤吗?消除了他们的仇恨吗?我们今天有人在谴责项羽烧了阿旁宫,说那也是犯罪,是毁灭艺术,云云。秦王该不该杀,秦王统一六国后,在有两千万人口 的秦国,其劳动力的动用情况是:“北筑长城四十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旁之役各七十余万。”而秦刑法不仅惩罚逃避徭役的农民,也惩罚拖延不发徭役或赴徭失期的基层官吏。秦国的刑法也是严酷的,各种刑法森严。因施行劓刑(割掉鼻子的酷刑)而“劓鼻成车”;因施行宫刑而“割男子之势高积成山”。秦王的残暴由此可见。秦王该不该杀?在《英雄》里,刺杀他的人是不是英雄?秦国的武士是不是英雄?秦王是不是英雄?然而,影片中的刺客为了天下放充了刺秦,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行刺;影片中的秦王为了统一天下,忍痛将放弃行刺的刺客处死,但却厚葬之。为有效地表现影片的内涵,张艺谋在影片中加入了书法、剑法、武术和琴韵。使这部影片的艺术性、民族性、历史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商业角度来看,影片也兼具票房价值和艺术价值。当你在思索《英雄》中谁是英雄的时候,你突然明白了张艺谋所要表达的意图,在影片的两大对立面中,他们全都是英雄。行刺者和被刺者同为英雄。站在历史进步的角度看,秦王也确实是英雄。在此无需多说。两部作品各有所长。《十面埋伏》故事性更强,悬念更多,更吸引普通观众。《英雄》在整个的剧情发展中,通过无名对秦王讲的故事揭示了民间的刺客的种种情况,故事有真有假,让人对无名的命运担心。这也是一种悬念。二、《十面埋伏》和《英雄》的色彩寓意《十面埋伏》和《英雄》在色彩的运用上作了特殊的处理,既让电影在视觉上到达最佳的艺术效果,又根据剧情需要有所侧重,也让观众在特殊的色彩效果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十面埋伏》主色调为绿色。几场官府和飞刀门的博斗都安排在葱茏碧绿的竹林和白桦树林里。捕头穿着绿袍,现身的飞刀门也着绿装。服装和大自然的绿色融为一体,使观众在视觉感观上得到一种享受。从另一个角度看,绿色是大自然的原色,本色,它的象征意义是生命和自然。官府人员和飞刀门同为自然人,他们为了生命而博斗,在阶级社会里,这种博斗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是随时随地都存在着的,看看《十面埋伏》整个情节的安排,真的能够让人体会到“埋伏”的何处不在,博斗的何处不在,这就是自然,这就是绿色所赋予的象征意义。可是,生活是多色调的,并非单一的。《十面埋伏》在色彩的处理上,向观众展示了其它的色彩。鲜花铺就的多色彩,枫树林展示的红黄相融的色彩,显示出生命的意义是多色彩的。看看开满鲜花的山坡,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中还夹杂着一些多色彩的不知名的小花,看看阳光照射着的明朗的枫树林,真让人心旷神怡。与这种背景同时出现的是人类美好的爱情,是充满朝气的青春。画面所显示的山野自然美真有令人置身其中不愿离去的感觉。影片给人的感受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都会有来自不同方向的美好的调味剂。白色。影片所显示的大面积白色是在结尾处。它的效果是意外的好。纯洁、无暇的爱情在这里遭遇暴风雪,遭遇冷冻,遭遇绝望。官员的情感,飞刀门的情感,青年人的爱情在这里遭遇大碰撞,情感的决斗,人格的决斗,尊严的决斗,爱情的决斗,各方实力的决斗在这里汇聚。白色的大雪为 这场最后的决斗作了最好的铺垫,白色的雪面上点缀的鲜红的血迹展示了这场决斗的有情和无情。悄无声息的漫天大雪为即将到来的官府和飞刀门的大决战制造了紧张气氛。常言道:黎明前是最黑暗的,大战前是最沉寂的。据说,影片的这个结果也是意外得来的。2003年九月,《十面埋伏》一行人到乌克兰拍摄,拍摄顺利。到了十月,只要最后一场在花海中大战的戏拍完就能顺利收工了。哪知,10月23日乌克兰的雪季突然到来,打乱了张艺谋的计划。张艺谋最初的打算是三位主演在花海中以三种颜色为背景决战,从而表现出命运的寓意。现在,这种计划明显地不适用了。看着越下越大的雪,张艺谋最后果断地决定;拍雪景。于是修改剧本,赶赴外景地。三位主演真刀真枪地干了起来,因为太投入,两位男主演还受了伤。没想到,正是这场雪,让结尾的寓意出现了意外的效果,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与《十面埋伏》有相同之处的《英雄》其色彩处理也对丰富内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英雄》的主色调为红、蓝二色。蓝色又有分二种,一种是色彩浓重的暗蓝色,一种是色彩亮丽的鲜蓝色。暗蓝色出现时,画面显示秦国森严的宫庭,威严的军队、严阵以待的秦士兵以及发生在宫庭里的让人压抑的剧情。这种色调突出秦国的霸气和蛮横,突出它的暴虐和高压。这也是英雄出现的大背景。沉重、压抑、高压下产生反抗,产生英雄。亮丽的鲜蓝色出现时,画面出现刺客无名在秦宫庭和秦王相对的情节。表现无名的坦荡和无畏,表现无名置生死于度外的气节。红色出现时:屏幕上出现民间刺客之间的故事。这是为英雄铺垫的背景。他们就是英雄,英雄是用鲜红的血造就的。前面说了影片所显示的内涵是刺杀者和被刺杀者同为英雄。张艺谋运用色彩表现被刺杀者为英雄的手法非常巧妙。瞧,秦王背后那一副用红色写出的隶书大字:剑,时不时陪伴秦王占据画面特写。秦王是蓝色和红色陪衬下的英雄,是威压和血铸就的英雄。用人为的、刻意渲染的主色调为电影的剧情服务,把握得好会增添作品的感染力,会增加作品的内涵。《十面埋伏》和《英雄》在这方面都把握得非常到位,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三、《十面埋伏》和《英雄》的音乐寓意电影是综合的艺术,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好的音乐。好的音乐能够为电影的成功筑起坚实的基座。电影音乐是为电影服务的,它要根据电影的主题、根据电影的内容、根据情节的发展、根据电影中人物情感变化来烘托电影的气氛,从另一个角度来突出电影的主题。《十面埋伏》和《英雄》的音乐都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十面埋伏》的主题音乐在开场中盲女小妹的舞蹈表演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十面埋伏》从一个侧面来说可以算是一部武打片。小妹表演的舞蹈音乐由鼓点加金属碰撞组成。刘捕头用云豆弹出的鼓点,小妹用长袖敲出的鼓点组成了一副紧张而又激烈的鼓点曲。这个鼓点由慢到快,由简单到复杂,人们在担心盲女小妹是否能跟上刘捕头的变化莫测的鼓点时,情景也在变得复杂。这种鼓点曲既符合中国传统的音乐,又揭示了《十面埋伏》的主旋律。从中国古代战争的交战双方的情形来看,击鼓就是开战的信号。有的战争由于场面宏大,击鼓的鼓手也就更多。击鼓的气势和击鼓的方法也有讲究。因为它也是鼓舞士气,甚至决定战斗是否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击鼓方式处理到位,击鼓节奏处理到位,会给人一种“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强烈震憾力。所以《十面埋伏》表面上是刘捕头在用云豆击鼓,盲女小妹在用丝绸衣袖跟击,实际上是导演在用特定的方式揭示主旋律。预示着交战双方将会有激烈的拼博。影片采用鼓点敲击乐非常适合剧情的发展,剧情悬念叠起,起起伏伏,让人的心紧张,不安、猜测、担忧。敲击的鼓点时时震憾着人的心灵,使人时时担心前面随时可能出现新的伏击,让观众为剧中人物命运担忧。这是音乐为《十面埋伏》烘托气氛达到的最佳效果。  《英雄》中也有很多武打场景,但因其影片所要表达的内涵不同,它的音乐也不同。《英雄》表现的是秦始皇与刺客的故事。凡是中国人,一提到秦始皇,就会想到暴君,就会想到齐、楚、燕、韩、魏、秦的七国之争,就会想到秦始皇灭六国之威,想到六国被灭之哀。压抑、威严、扫荡、屈服、反抗是当时不同人的不同感受和行为。英雄也是在这样的时代中产生的。史书上记载的这个时代的英雄比比皆是,而且是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英雄都有。《英雄》的音乐把握住这个时代特征,并把握住整个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将每一个乐音控制在一定的音域内。主旋律曲调简单,底沉,主要用弦乐表现。给人的感受就如同《英雄》的剧情一样,压抑,沉重,悲凉,悲壮。影片从开始到最后剧情都是压抑的。一开始在诫 备森严的秦宫,秦丞相宣布:“长空、飞雪、残剑这三名赵国刺客十年来谋刺我王,令我王一日不得安睡。怎料今日,却被我大秦壮士一举击破,从此我王可以高枕无忧了!”到最后,秦王厚葬放弃刺秦的秦国刺客无名,气氛都是压抑,悲壮的。音乐为烘托这种氛围达到了最佳境界。所以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在渲泻和流动中会让听众渐渐地领会到某种特定的形象,在电影艺术中,音乐配合画面这种形象更易形成。《十面埋伏》和《英雄》的音乐恰到好处。四、影片的不足之处在说了这么多的好处之后,笔者想说一点不足之处。这个不足之处主要是针对《十面埋伏》说的。第一、从张艺谋以往所拍的“过去”时代的影片来看,《十面埋伏》的厚重感不够。《十面埋伏》以封建官府和民间的矛盾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飞刀门与官府斗争的故事。其间只是通过盲女小妹提了两句。影片中官府和民间的斗争水火不容,双方都不惜采用种种手段引出对方,并打击之,可是影片中却看不到水火不相容之点。这就使官府和民间的争斗显得有点浅显。其实要点出争斗点,对于张艺谋来说是不难的。从他导演的“过去”时代的影片可以看出。一部《红高梁》,因为融入了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影片细节表现了日本鬼子强迫中国人剥中国人的皮,中国人以特有的方式进行反抗,影片就不再是一部仅仅表现夺人之好的爱情故事。一部《菊豆》写封建制度下人性被摧残、被扭曲的爱情故事。导演多次用整个画面表现一幅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而且是一幅人工图。加上多种电影手法的烘托,观众自然想到这象征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这就使观众不再把《菊豆》看作一部简单的偷情剧。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响起的梆子声,那多次提到那的封闭、神秘的楼台上的小屋,让观众领会到这个大院的神秘和不可捉摸,当悲剧出现的时候,观众自然领会了导演设下的伏笔的意图。由此可见,《十面埋伏》的厚重感的不足,就不需要再说了。其二、个别地方细节有失真之处。如最后那场戏,刘捕头背上插着刀却和金捕头打得激烈,还在地上翻滚。小妹左胸进刀却长时间地活着。如果需要小妹活的时间长一点,可以让刀插进偏右一点的地方。仅此而已,这只是微不足道之处。  总的来说,《十面埋伏》是成功的。在比较了《十面埋伏》和《英雄》的三种不同的寓意之后,我们已经 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部作品所展示的特有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故事寓意,还是色彩寓意,抑或是音乐寓意,都表现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让电影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这其实也是张艺谋的电影的一大特色。从当今电影市场的行情看,武打影片走俏自有其走俏的道理,但怎样才能拍摄出既有商业价值又有文化价值的武打影片,这就要看导演如何把握。笔者认为,张艺谋在这方面是成功的。这两部影片也真的值得广大观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