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事件凸显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9:04:03
晨风
2008,无疑是中华的“多事之秋”,从开春的雪灾,到汶川地震,到“股灾”到瓮安事件,接着又是上海闸北警局的血光。恐怕没有谁不会为之揪心,甚而泪流满面。天灾无法阻止,而类似瓮安、闸北的“人祸”(请原谅我或用词不当)为何近年来何其的多,频率又何其的愈来愈高!难道不应当引起当局的深思吗?一起“简单的‘民事案件’”(南方周末)为何能够引发“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最终酿成严重打砸抢烧突发事件”( 新华网电文中石宗源的话)?
网上亦有很多贴子表达了对瓮安事件官方“发布”的保留、不同甚至激烈批评的意见,同样也应当引起当局的深思——为何政府的公信力会受到如此质疑,如果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阳光社会”,我们的政府已经打造为“阳光政府”,会演绎出诸多的网民 “砸砖”吗?
其实,在一定的意义上,“民事案件”的真相已经不再重要——在“惊天动地”的背景下,应当相信会在未来的司法程序中得到公正的解决。而“打砸抢烧”所构成的,则是一种极具爆发力的危机性的冲击,有着更加广泛更加重大更加深刻的警示意义。
贵州“一把”显然很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样危险,他谈到了“背后深层次原因”,严厉批评了瓮安地方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中“侵犯群众利益”、以及“工作不作为、不到位,一出事,就把公安机关推上第一线”的现象,虽然有些居高临下的意味,但绝对一针见血,拿捏准确。而这一类的现象,包括官员腐败、司法不公等等,更不止于瓮安一处,几乎各地都有,有的甚至还相当严重。也正如贵州“一把”所说的,有这样的“深层次原因”,引发冲突,“实属必然,是迟早都会发生的”,谁是和谐稳定的真正大敌,至此一目了然。
恐怕是地球人都知道,导致这些“深层次原因”发生和愈演愈烈的,是我们的体制,是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是没有足够“权利”保障的规范缺失,是“为民作主”而不由人民做主的观念和“潜规则”盛行。这样的“深层次原因”不仅使一些地方民众的不满愈积愈深,并会因此诱发其“针对性”的扩散,由个别而及全体,由局部而及全部,从而对广义的政府而丧失信任和信心。同时,指望由“发展”来化解此类矛盾的苦心,也会由于导致这些“深层次原因”发生的利益追求而无法实现,甚而更进一步的扩大贫富的落差,加剧底层群众的积怨和苦难;“发展”,最终也会因为“权力”的任意所为对资源的破坏性配置、因为市场秩序的缺失和不能惠及大多数人而难以为继,其既有的成果甚至会在一场危机中灰飞烟灭。
显然,不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就不可能消除这个“深层次原因”。而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政治体制,是转型为现代法治。很难想象,没有法治会有完善而规范的市场秩序,会有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会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权利。矿产资源开发也好、移民安置也好、征地拆迁也好,在剥夺了“交易”另一方的话语权、谈判权,由“权力”一方任意任性地“为民做主”为己牟利,还能指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望和谐与稳定吗?即使按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可“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经济基础,不仅会严重阻滞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导致“革命”而粉碎现存的基础。这样的一幅可能的图景,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每年数以万计的“群体事件”构成了“瓮安事件”的背景,而在这一背景下的“瓮安事件”,则突显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有意见辩解说“政改”实际早就展开,是“分层式”的渐进性的。虽然这也能成立,但这种几乎原地踏步的皮毛清理,于事何补?就一个差额选举、一个行政体制改革就不知折腾了多少年、多少次,仍在起点上徘徊。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没有系统的设计和进度要求,它能整体竣工而不成为“豆付渣”吗?遗憾的是,至今我们尚在期待之中。
“瓮安事件”呼唤政治体制改革,也即呼唤改革的决心与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也就没有决心。像每逢这一类事件发生后,即用“一小撮煽动”、“不明真相”的陈旧套式,多少有着缺乏信心的意味。即便是事实,即便出于可以理解的稳定大局的考虑,这一套式的实质作用又有多大?无非是指望“干扰”和“杂音”的宵遁,如此,也不过是矛盾的悄然积累而陷入轮回。为何不在为什么能“煽动”、为什么“不明真相”方面找“深层次原因”,去勇敢直面,去一一破解?反过来,只要有了足够的决心,信心也会倍增。这就是义无反顾的勇气,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谛——纵有千般不是,只要顺民意顺潮流锐意图新,就会得到民众最真诚的谅解和拥护。
“瓮安事件”或将很快过去,但愿它不是一阵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愿它又是一阵风,能催生新蕊、能使人清醒振作的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