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歌艺术高峰:红军歌谣(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37:41

当代民歌艺术高峰:红军歌谣(上)


http://www.zyol.gz.cn 作者:   2006-10-10 11:13:02

 


  民歌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样式,数千年延绵不绝,它像社会的晴雨表一样积极地介入生活参与斗争,成为最易传诵最为人民鼓吹呐喊的文化轻骑兵。作为长征前后响彻苏区和红军队伍的“红军歌谣”,它以风格清朗的艺术性和富有斗志的时政性,成为民歌中的艺术瑰宝,也当之无愧地登上了民族民间文化的高峰,是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创新和传播最重要的代表。 B緤霋<
   B緤諕<
  从形式到内容:红军歌谣的民族性 B緤諕<
   B緤諕<
  从时限上说,红军歌谣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十年土地革命时期,亦称红军时期,是伴随着土地革命斗争的兴起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以及长征这―战略大转移而产生、发展和成熟的;从内容上说,它几乎涵盖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生活,是长征文化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B緤諕<
   B緤諕<
  关于民歌,西方学者胡塞尔说:生活世界的精神构成使民歌唱出了朴素的直接的老百姓生活经验和观念。十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国老百姓特别是红军长征经过地的老百姓,他们的生活世界在一般意义便是“红军好”、“红军是我们干人的大救星”: B緤諕<
   B緤諕<
  红军好,好红军,纪律严明得人心;/说话和气脸带笑,不拿群众一根针。/买卖公平不敲诈,借住民房讲卫生,/打富济贫除恶霸,和我们干人心连心。 B緤諕<
   B緤諕<
  而作为红军战士本身,他们在自己的行军、战斗和创建根据地的生活实践中,也借助几千年中国民间文化的民族样式和语言艺术,借助长征经过地的民间流行曲调,填上革命歌词,使之成为脍炙人口、高亢激越的民歌。 B緤諕<
   B緤諕<
  1935年3月17日,红军长征到达贵州的古镇茅台,红军在赤水河边的河滩上,为老百姓举办了演唱会,就有不少红军战士的“即兴之作”,比如“开路舞”、“架桥歌”、“冲锋舞”、“刺刀歌曲”等的对唱、合唱、二重唱,反映了长征期间的红军生活和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对红军长征和当地人民以极大鼓舞和教育。 B緤諕<
   B緤諕<
  红军歌谣基本上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比如在贵州演唱就用“贵州山歌调”、“贵州薅秧歌”、“苗族飞歌”等曲调;在苏区,红军歌谣大都采用“旧瓶装新酒”,比如用民间《十月怀胎调》填词创作的《送郎当红军歌》,比如用民间《花鼓调》填词创作的《同心革命歌》等,一经演唱,就受到群众欢迎,成为影响深远的著名“红歌”。 B緤諕<
   B緤諕<
  从苏区到长征:红军歌谣的战斗性 B緤諕<
   B緤諕<
  一曲“哎呀嘞”开头的“同志哥”、“同志妹”的悠扬悦耳的红军歌谣,曾感动了无数红军战士;而一曲《十送红军》开头的24集电视连续剧《长征》,又征服了成千上万当代中国人。 B緤諕<
   B緤諕<
  中央苏区所在地的赣南、闽西,是客家人的故乡。从中原土地几经流徙来到这里的客家人,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中原文化。客家人也爱唱山歌,所以中央苏区成为了山歌之乡。中央苏区从1929年初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入闽建立长汀红色政权开始,到开辟赣南、闽西红色割据区域,“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中央苏区初步成型;然后经过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全苏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央苏区正式建立;再到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央苏区到了鼎盛时期;最后到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的最终丧失,红军长征;如果加上后来项英、陈毅他们在苏区的三年的游击战争,一共八年的中央苏区,始终充盈着生活气息浓郁、时代特色鲜明、贴近苏区火热斗争生活的红军歌谣,真正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美化生活,建立和谐苏区的有力武器。 B緤諕<
   B緤諕<
  红军不得已退出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后,那么紧张的军情急迫,但是,长征路上,红军将士始终没有丢掉“红军歌谣”这一件武器,他们用“红军歌谣”来武装群众,组织革命队伍,也用“红军歌谣”来激励斗志,完成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途跋涉,直到取得长征的胜利,“红军歌谣”在长征中发挥了与枪杆子一样重要的“两杆子”作用。 B緤諕<
   B緤諕<
  过雪山草地,是长征中摆脱敌军后面对自然最困难的时期,在生存绝境之下,没吃没喝的红军战士依靠革命理想,也依靠革命歌谣,一次次地战胜饥饿、疲劳和死亡,奇迹般地活了出来,七天七夜的草地行军,政治工作者、文艺爱好者都大显身手,蔡畅、李伯钊、危拱之等女红军战士为大家表演节目,危拱之把自编的“凤阳花鼓”唱给战友: B緤諕<
   B緤諕<
  红军强,/千难万险无阻挡。/行军路上打老蒋,/北上抗日打东洋。 B緤諕<
   B緤諕<
  战士们歌风吟露,咽苦如贻,女红军战士们又集体合唱了苏区的歌曲《送郎当红军》: B緤諕<
   B緤諕<
  送郎送到大草坪,/工农齐心闹革命,/小郎哥哎,/快去当红军。 B緤諕<
   B緤諕<
  这边有唱,那边有和,歌声鼓舞着饥饿寒冷的将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荡漾在辽阔无边的雪山草地间。 B緤諕<
   B緤諕<
  按照红军长征途中的“黎平会议”决议,红军拟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地域创建新根据地,因此,一九三五年一月,红军在遵义召开了长征途中最多的群众聚会——遵义“万人大会”,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会前,身穿列宁服、头戴八角帽的女红军英姿飒爽地教唱红军歌谣《决战在今朝》: B緤諕<
   B緤諕<
  红色战士好英勇,/消灭敌人几十军,/俘虏万余敌,/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炮火连天,/战号频吹,/决战在今朝。 B緤諕<
   B緤諕<
  歌声飘扬在遵义城头,征服了遵义人民,动员和组织了五千遵义子弟参加了红军,壮大了红军队伍。陈云同志在他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写道:“在遵义十二天中确有五千人加入赤军。此辈均系川黔滇籍之贫民或退伍者,对于川黔滇之地方情形均熟悉。此辈加入赤军,对于赤军有莫大之作用。以后朱毛能转战于黔北者(系指四渡赤水战役),此辈出力甚大也。”由此可见,红军政治宣传工作和红色歌谣的巨大战斗威力。 B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