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掀翻市长轿车看毛主席的“群众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10:25
从农民掀翻市长轿车看毛主席的“群众观”
时间:2010年11月29日 10时08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缪金华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人民网11月25日报道 11月4日以来,一则主题为“安徽池州强拆,市长遭村民暴打”的帖子在天涯、猫扑等网络社区广为流传。该网帖称,11月3日,安徽省池州市市长方西屏带城管、公安等力量参与该市贵池区梅龙镇的拆迁谈判,声称“不做市长,也要在20天内把梅龙镇铲平”,激起当地村民的愤怒,其座车被掀翻,本人“仓皇逃走”。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当地宣传部门指网帖有夸大之处,但市长座车被堵路村民掀翻确有其事,导火索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征迁风波。
是征迁?还是强拆?安徽池州这场“突如其来”的征迁风波旋即轰动国内外,媒体纷纷聚焦———
关于征迁, 村民对“新”政策不“买账”。 村民介绍说“省里规定一亩田给3万多元,政府只给我们1万元,两万多元强制交养老保险”,“担心今后生活没有保障,老百姓才闹的。”“最先是几个老妇女到路上去拦车子,见到人就要反映问题。车子上的人不听,把车子往前开,还拖伤了人。”那两天,围堵公路和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办公室的群众少时几百人,最多时达上千人。
失去耐性的人群显然被激怒了,有人高喊“滚出来”,有人给车轮胎放了气,有人直接拿起石头、砖块砸向车头车窗。一位妇女忽然大喊一声:“这不是市长方西屏么?”于是,市长的座车奥迪A6终于被农民彻底掀翻……
事实上,征迁矛盾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很多村民把掀车归咎为当地一些官员长期漠视百姓疾苦,质疑方西屏不愿与群众对话。透过农民掀翻市长的座车,使人们不由的想起54年前毛泽东主席的一次讲话。
毛主席在党的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领导干部“搞官僚主义,见了群众一句好话没有,就是骂人,群众有问题不去解决,那就一定要被打倒。现在,这个危险是存在的。如果脱离群众,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农民就要打扁担,工人就要上街示威,学生就要闹事。凡是出了这类事,第一要说是好事,我就是这样看的。”
毛主席说,“早几年,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不给农民安排好,没有说清道理,就强迫人家搬家。那个庄的农民说,你拿根长棍子去拨树上雀儿的巢,把它搞下来,雀儿也要叫几声。于是乎那个地方的群众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小孩子,第二道是妇女,第三道是男的青壮年。到那里去测量的人都被赶走了,结果农民还是胜利了。后来,向农民好好说清楚,给他们作了安排,他们的家还是搬了,飞机场还是修了。这样的事情不少。现在,有这样一些人,好象得了天下,就高枕无忧,可以横行霸道了。这样的人,群众反对他,打石头,打锄头,我看是该当,我最欢迎。而且有些时候,只有打才能解决问题。共产党是要得到教训的。”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不注重实事求是,脱离群众,忽视群众切身利益和群众意愿,漠视百姓疾苦,政策或措施与实际相违背,致使全国各地因拆迁而引发的各类矛盾不断且又大量出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屡遭损失,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调查发现,池州基层组织和工作体系不完善,基层矛盾基本处于无人排查的状态。正由于一些矛盾长期积累没得到有效解决,部分群众因自身利益受损而压抑的不满情绪,借这一偶然事件形成了集体宣泄。
关于地方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毛主席认为“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不搞好,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末,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
毛主席始终把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利益、关系群众疾苦,视为党的生命和党的事业的根本保障之一。关心群众最需要关心的问题,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群众身边无小事”,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与人民群众一致,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目标才能一致。毛主席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
关心群众的实际问题,就是号召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实现目标,把群众的事情当做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关心群众的生活方面,实际的去做,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谋利益。毛主席认为,“对于此,必须作为日常的主要工作,要讨论研究,要决策分析,要真正的去做,要有实际的结果。”
既要关心群众生活,更要注意工作方法。毛主席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
群众工作如何做?群众路线如何讲?毛主席说,“我们历来主张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但是在有些同志的工作中间,群众路线仍然不能贯彻,他们还是只等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做工作。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做一件事情,总不愿意向被领导的人讲清楚,不懂得发挥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主观上也要大家动手动脚去做,但是不让大家知道要做的是怎么一回事,应当怎样做法,这样,大家怎么动起来,事情怎么能够办好?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当然要从思想上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同时也要教给同志们许多具体办法。”
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毛主席认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等项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如果什么人有了这类弊病一定要改正,就是因为它们脱离群众。”
毛主席意味深长地指出:“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有许多时候,群众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改革的需要,但在他们的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群众还没有决心,还不愿实行改革,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经过我们的工作,群众的多数有了觉悟,有了决心,自愿实行改革,才去实行这种改革,否则就会脱离群众。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
实践证明: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兴盛须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无论何时何地群众利益都轻视不得,群众愿望忽略不得,群众工作淡忘不得,群众路线疏忽不得。毛主席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工作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主席的“群众观”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传承,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意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里,践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推动和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新奥特集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