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翻市长轿车”成看点背后的社会情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52:02
掀翻市长轿车”成看点背后的社会情绪

     11月4日以来,一则主题为“安徽池州强拆,市长遭村民暴打”的帖子在天涯、猫扑等网络社区广为流传。该网帖称,11月3日,安徽省池州市市长方西屏带城管、公安等力量参与该市贵池区梅龙镇的拆迁谈判,声称“不做市长,也要在20天内把梅龙镇铲平”,激起当地村民的愤怒,其座车被掀翻,本人“仓皇逃走”。(《东方早报》11月24日)

 
         如此活灵活现的描述被当地当地宣传部门指“有夸大之处”,但市长座车被堵路村民掀翻确有其事。“不做市长,也要在20天内把梅龙镇铲平”的霹雳话语在老百姓的愤怒声中似乎烟消云散了,但正如新闻所言:围绕征迁问题的政策博弈和利益竞合成为全国性的征迁困局的一个缩影。

 
     当拆迁困局和“掀翻市长轿车”的字眼联系在一起时,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看点”时,在笔者看来,正视隐藏其后的民众和社会情绪已是必须。


        “掀翻市长轿车”与民众对政府和官员的不信任情绪有关。群体事件的破坏性升级,不是因为老百姓的诉求多了,而是由于一些干部的责任心少了。他们的利益不是与群众而是与官场联系在一起的。“掀翻市长轿车”突出反映出基层政权公信力的下降,当地很多村民把掀车归咎为当地一些官员长期漠视百姓疾苦,并质疑方西屏不愿与群众对话,一些网民甚至将52岁的方西屏与被处以极刑的前安徽省副省长兼池州市委书记何闽旭相提并论,在笔者看来,就是最好的说明。

 

        “掀翻市长轿车” 反映出民众的无助情绪。参与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众所面对的往往是拥有权力和资本的强势一方,自身往往拥有很少的社会资源,这样在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即使可以通过合法的渠道维权,也非常难,所以造成了这些心中的强烈的无助心理。根据国务院发展中心农村部2007年对2749个村庄的调查,因为土地问题上访的农民占到了65%,群众因为征地造成社会矛盾的上访占到了44%。从发生的群体事件看,折射出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无助心理。群众就利益表达来说,其掌握和调动的资源又非常有限,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成本非常大,使他们对经过理性的合法途径不抱太多的希望。由于长期形成的积压的不满心理,一些群众在某些偶然条件促成下参与群体事件以发泄心中的情绪,这是群体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催生“掀翻市长轿车”的心理诱因。


          “掀翻市长轿车” 折射出参与者的盲目从众情绪。当前群体事件的发生与不少群众的盲目从众心理密切相关,所谓从众,是指个人受到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当政府部门和官员忽视群众利益诉求,治理失当时,作为冲突事件的“掀翻市长轿车”表面上看具有偶然性,实则有其发生的必然性。治理失当是群众对当地政府失去信任直至产生对立的原因所在。职能部门的站位是否出现偏差,究竟为谁代言,是影响干群关系的关键环节。而这些因素的发酵就激发了民众的从众行为。“前两年,池州要建九华山机场,把别的村房子拆掉了,到现在也没住进安置房”既是诱因,也可以说是埋下了冲突的种子。“不做市长,也要在20天内把梅龙镇铲平”则是事件的催化剂。

 

       “省里规定一亩田给3万多,政府只给我们1万,两万多强制交养老保险,老百姓才闹的”的原因分析和“掀翻市长轿车”事实的出现,让我们看到,社会情绪已经趋于极端和暴戾,遇有引线事件一触即发,行为激烈,不计后果。更要看到,其中有的是利益关联的群体,有的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而是通过参与群体性事件以泄私愤,表现出社会情绪的不稳定性。


    
     面对“掀翻市长轿车”,给失地农民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机制、平台已经是首要选择,而审视隐藏其中的社会情绪同样是一道社会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