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自我神性的回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56:08

教育是自我神性的回归

教育是心灵感应,是自我神性的回归,而不是知识灌输。真正有效的是内在潜意识沟通和能量的传递,显意识层面的说教是没有用的。

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自我内在的兴趣,去发现去探求。求学、学问,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索才是有效的,老师只不过是一个引路人,旁观者,学生求老师、问老师,老师才发挥作用。好心的强制的灌输往往会让人的潜意识排斥、反感,老师的好心往往劳而无功、事倍功半啊。若干年后,当年学校学的东西还有多少留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往往只有那些深深的体验和感动,那些灌输的知识早就消失了。

我们的教育太专注于知识的传承了,太不注重自我体验了,为什么不满足、不捍卫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不让学生做回自我?为什么要灌输那么多学生不愿接受的所谓知识?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内在潜意识里潜藏着:我比你高,比你智慧,比你看的远,你不行,你要听我的,你应该这么学、这么做……你自己想的、自己做的是瞎想瞎做,跟我学跟我做就对了。这实际是一种强制他人、否定自我本性的潜意识。这种强制缺失了平等和尊重,缺失了真爱与宽容。

老师不让学生做他自我,源于老师也缺失了自我,源于我们的教育文化没有回归自我。回想自己四年老师生涯和由此形成老师型人格,无形中散发着很多的说教,而心灵的感应、潜意识沟通、能量传递,当时的我不仅缺乏认识,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四年教师生涯,非常难忘。我的内在是匮乏的、缺乏自我认同的,内心里有太多的怨与不满,自我匮乏往往就渴望外在的认同,哪里有多少爱与宽容?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所以不被学生惦记太正常了。

以“爱”的名义,强制学生做老师喜欢而学生不喜欢的事情,把自己左脑知道的一股脑的倾倒给孩子,不仅没有什么用处,其实是一种加害行为,这种行为没有征得孩子的意愿。那些左脑记住的都是外在的东西,只有自己悟到的才是自己内化东西、悟到了经常的运用才能做到,持续不断做到才能得到。成功和幸福就是运用自己悟到的东西,持续不断的做自己内化的东西,失败了调整,只有惊喜的回报。反之伤害越多,幼小的心灵必然逃避、逆反最后到无奈,逃避、逆反、无奈越多,内心就越自我折磨、自我内耗,就越不会有自我,越不会成就。

教育的秘诀是“三分教,七分等”,等待孩子自我内在的爆发,父母的本分尽到了,不必期望什么,让孩子自律、自组织吧。这与刘太医提倡的养生理念:“三分治,七分养”何等相似。

无限接纳孩子的任何优缺点,捍卫孩子的自由、自尊、自律、自组织,而非“好心的”强制、他律、他组织。所有外在的东西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接纳才发挥作用。自由----就是自我内在舒适愉悦的状态;自尊----隐含了人发奋图强的密码,自律、自组织----会积聚无比强大的精神能量。

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素养,堪称教育的第一素质。这与老子《道德经》强调柔弱守雌、而不是强硬、刚强何等相通。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孩子的主动性,捍卫孩子的灵性。人类脆弱、敏感的内心,需要的是倾听、接纳、肯定、欣赏、宽容,只有这样才让另一颗心升起更大的能量,抵御黑暗,度过艰难,到达理想的彼岸。

改变教育,其实是从改变教育者自己开始的,尤其是改变父母开始。潜意识扶正者王铭桓老师讲,在一个普遍相互伤害的文化里,孩子成了父母捍卫自我尊严的最后阵地,父母潜意识中的伤害,会不自觉的传递到孩子身上,父母潜意识的伤害没有扶正,伤害会代代相传,哪里有健康、有出息孩子?

教育是为了不教育,反求诸己、站在孩子的角度自我教化,一切的教育智慧不请自来。教育做到极致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一种状态,一种情怀,一种意识,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融会贯通为一种心灵的感召力,这种力量感知、记录在人的潜意识里。一个民族的文化,全部记录、传承在这个民族的潜意识里。

做回自我、保持自我内在的放松与宁静,岂止是教育的秘密?它是一切秘密的秘密:社交、婚恋、销售、投资、商业、管理、竞技……做人做事莫不如此。很多电影都昭示了这个秘密,电影《功夫熊猫》里的熊猫练成盖世武功的秘密是满足自己好吃的天性练成的,最后和太狼争夺的秘密在卷轴里,卷轴打开来,空的,映照出的只有自己。哪里有什么秘密?外在都是空的,都在内在的自我里,内在的神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