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育群关于四川中医绝食事件的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56:19

廖育群关于四川中医绝食事件的评论  

 

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

 

  记者:前一段时间,四川的一位中医做了49天绝食演示。司马南对此强烈质

疑,而舆论中也出现对司马南这些质疑的“反质疑”。您对这场沸沸扬扬的辩论

有何评价?

 

  廖育群:我没有看见什么真正的辩论。绝食实验方在四川说,我这是真的;

司马南在北京说:你就是假的。这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地争论下去,究竟

谁有理?我想还是要有个实证。如果大家都是针对具体的实验,可能会好些。

 

    记者:绝食演示者找了不少方面的人为演示的真实性作证明,这些证据足够

吗?

 

  廖育群:四川方面曾经说,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这样了。司马南毕竟没有应

邀去做观察。

 

   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够代表科学?什么样的人可以做“科学与否”的仲裁?

 

  廖育群:从根本意义上说,没有。既没有这样的人,也没有这样的组织。

 

  记者:既然如此,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个绝食49天的事情是真是假?

 

  廖育群:可重复性是科学结论必备的。人不吃饭究竟能活多久?这在科学上

原有结论。要推翻那个结论,多次重复的实验必不可少。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实验较易证伪一个事件,但很难证伪一类现象。(在座

的另一位学者补充:例如,说一架机器不是永动机,这比较容易;但要把“世界

上没有永动机”这一判断形成为一个物理定律,则是异常严谨而困难的科学工作。

司马南对绝食事件的评论,有些话并不严谨)。另外,重复实验时,实验对象的

身体情况与上次相比有无变化,也应该给予足够的考虑。

 

 

  记者:容忍质疑,是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司马南做出质疑不也是正当

的吗?

 

  廖育群:司马南不仅可以质疑,而且是科学就必须被质疑。质疑的对象也是

没有限制的,对谁的说法都应该有怀疑的精神,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现这是不是

真的。

  但司马先生把这种质疑,用到了“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的边缘。对于现

代科学体系已知范围外的一些东西,我很佩服钱学森先生的态度。他没有去说这

些现象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而只是从科学家最本质求新精神出发,去看待这些问

题。有人说伪科学这么猖獗是因为钱学森,但究其本意,并无错误。钱学森表现

出的开放心态和大家风度,司马南有所不及。

  以不屑一顾的态度封杀,这种做法不利于人们探求新知。问题最终还是要通

过实证的方法解决。实证的办法首先能够认定一个现象是真还是假,而科学研究

则可以解决其所以然的问题。假设绝食是真的,也要通过科学研究,才能知道这

位老中医为什么能够49天不吃饭,而其他人却不能。这样大家对客观世界的了解

就增加了。

 

  记者:作为中医出身的学者,如何看待这次绝食演示对中医学的意义?

 

  廖育群:在我国第一本目录学著作中,将“方技”类的书籍分为四种:医学

理论、治疗方剂、房中术、神仙术。正像这类书籍只能称为“方技”,而不能称

为“医学”,后两种和前两种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后两种更多的是以追求长寿,

甚至是以修炼求仙为目的。所以尽管绝食实验者拥有中医的身份,但“辟谷”并

不在中医的知识体系内。

 

  记者:在争论中,“证据”、“谁主张、谁举证”、“科学规则”、“法律

权威性”等种种字眼不免令人难以辨析。作为自然科学史学家,你认为科学的高

尚信誉究竟是怎么得来的?

 

  廖育群:科学获得信誉并不是通过赢得官司得来的,而是通过不断揭示了客

观现象后边的本质,一点逐渐积累而成的。

  无论任何一个学科,都会不断出现假说。这些假说是过去不知道的东西,或

者只是有人臆想出来的理论。假说不断被推翻,有时也被证实。直到让大家都可

以无数次地重复它。这样,就使得科学越来越可信。这是科学良好信誉的最主要

来源。

  不容忽视地是,科学的信誉也有其他来源。古时人们崇拜天神地神,恋爱的

人们会崇拜心上人。科学界也会出现崇拜心理。有时候自己发展了理论,也不说

是自己,而说是从古人的微言大义里领会出来的。中国古代儒学、玄学、佛学、

理学、实学都曾为不同时代的“显学”,而现在的显学是科学。

  有的人是真正能够理解科学的价值、理念和内涵,但也有人并不理解。

  在《西方科学的起源》一书中作者说:科学在西方已经成了正确的代名词。

在中国同样如此。平时说话时就是这样,认为你对,就说你这是科学的;认为不

对就说这是不科学的。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科学在社会生活中只是一部分,很多

问题是不需要科学或者科学不能解决的。

 

  记者:对科学的崇拜,我听着比“对迷信的崇拜”顺耳。这有什么不妥吗?

 

  廖育群:这种心理用到科学上,同样会导致一些僵硬的、简单化的、不那么

科学的观念。例如,街上的科普读物经常能看见这样的内容:红糖和白糖有什么

区别?书里说,红糖嘛,是制糖的初级产品。因为含有杂质才出现那种颜色。因

此呢,中医讲产后喝红糖水就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作者看来没有注意到,就制

糖产业而言红糖是初级产品含有杂质,但对人体来说那些杂质是不是有营养?他

对杂质问题的追究,是科学的态度。但其中表现出的简单化完全占据了舆论,就

不大好。这会使大家停留在一种简单的角度上想,哦这是科学那是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