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乾隆皇帝代笔诗人的仕途兴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47:24

为乾隆皇帝代笔诗人的仕途兴衰



  核心提示:民间传说,沈德潜获罪的另一原因,是曾替乾隆帝写诗,后又将这些诗收进自己的诗集。沈德潜去世后,乾隆帝搜其遗诗读之,发现其中确有代作御诗。乾隆帝一生诗作甚多,有史以来首屈一指。其御制诗共5集,4万多首,洋洋大观,令人惊愕。尽管他声称自己才思敏捷,但身居帝位,政务繁忙,要写出如此海量诗作是很有难度的。有些由臣下代笔,或由他乘兴开篇,词臣续就,也在情理之中。他初登帝位时,在《乐善堂全集》的序文中也曾坦率而言:“自今以后,虽有所著作,或出词臣之手,真赝各半。”但是,作为臣下,公然将代作御诗收入自己的诗集,终究难逃违逆之责。




  “确士先生七十余,自删诗稿号归愚。青鞋布袜金阶上,天子亲呼老秘书。”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这首诗,向人们展示了乾隆帝与诗人沈德潜的亲密关系。素以武功著称,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帝,为什么对一位诗翁如此厚爱?沈德潜死后又为什么被罢祠削谥?其中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专制时代皇帝的喜怒无常和知识分子兴衰荣辱的命运。

  晚年的飞黄腾达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先后参加过十多次乡试,均以失败告终。乾隆元年(1736),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沈德潜受荐至京,廷试时再次落选,乘舟南归行至黄河时,又遭风溺水,虽侥幸保得一命,所携物品却荡然无余。此时他年逾花甲,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后,心中充满了苦涩。乾隆三年(1738),66岁的沈德潜终于考中举人。第二年金榜题名,荣登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帝既崇尚武功,又爱好诗文。对沈德潜的诗名,他早有耳闻。乾隆七年(1742)四月十九日,庶吉士们参加例行的散馆考试,沈德潜与袁枚等人同试于殿上。乾隆帝询问谁是沈德潜,沈德潜跪下奏道:“臣是也。”乾隆帝问:“文成乎?”沈德潜回答:“未也。”乾隆帝笑道:“汝江南老名士,而亦迟迟耶?”三日后,沈德潜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六月九日,新官轮班引见。乾隆帝令沈德潜和《消夏十咏》。沈德潜很快便和就进呈,乾隆帝阅后十分满意,欣然颁赏。不久,沈德潜又奉命和《柳絮》、《落叶》等诗,都得到乾隆帝的欢心。从此,乾隆帝每有诗作,便命沈德潜和,多所激赏。沈德潜由此开始了晚年的飞黄腾达。

  乾隆八年(1743)春,71岁的沈德潜迁左中允,后又迁侍读、左庶子、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第二年,充湖北乡试正考官,迁少詹。第三年,晋詹事,充武会试副考官。如此迅速的升迁,令沈德潜受宠若惊,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君恩稠叠,不知何以报称,窃自惧也。”

  乾隆十一年(1746),沈德潜任内阁学士。此时他的夫人俞氏已去世。他夜梦夫人,醒而成诗。乾隆帝阅后为之感动,对他说道:“汝既悼亡,何不假归料理?”八月,沈德潜请假归葬。乾隆帝谕不必开缺,命给三代封典,并赐诗宠行,声称:“我爱德潜德,淳风挹古初。”此诗在文坛宦海引起反响,侍郎钱陈群和道:“帝爱德潜德,我羡归愚归。”一时传为佳话。

  “殿上君臣,诗中僚友”

  “晚达缘诗遇,萧萧白发翁”。沈德潜的际遇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乾隆帝特此颁谕,强调指出,他因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才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并非因进诗而优擢。面对荣华富贵,沈德潜尚能保持清醒。衣锦还乡之后,他写下了《誓墓文》,昭告于父亲灵前,表示今后保持晚节,决不营私嗜利。

  第二年六月,沈德潜假满还朝。乾隆帝高兴地对他说道:“汝满假即来,可云急公。今令汝入上书房,辅导诸皇子,授汝礼部侍郎。”并深情地吟道:“儿辈粗知书,相期道孔颜。”表达了他对沈德潜辅导皇子一事的厚望。至此,乾隆帝与沈德潜关系日密,人称“殿上君臣,诗中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