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影评 - 《蕾切尔的婚礼》:一半是俗套,一半是情调 | 影评网.co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02:28

《蕾切尔的婚礼》:一半是俗套,一半是情调
作者:vven 日期:2009-02-1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文/灰狼aubrey

  首先我要说我不喜欢这个名字,不但没有创意,而且跟本片主角不搭界,唯一的感觉就是死板、呆滞,毫无新意。与这些大陆译名相比,我们的港台同胞思维就鲜活生动多了,《洛丽塔》翻成《一树梨花压海棠》,《音乐之声》则译为《仙乐飘飘处处闻》,引人遐想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片名是影响票房收入和光碟销量的重要一环,这一点我一直深信不疑,倘若在起名之际好好发挥一下主观想象力,电影会更精彩。

  当然也有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澳洲乱世情》就是这么一部不幸的牺牲品,原来还想乘乘乱世佳人的风,谁知道骑在羊背上竟然越奔越远了,所以这起名的活还是不要急,一点一点来改良好了。倒是像《蕾切尔的婚礼》,个人实在看不惯,还不如叫做《姐姐的盛大婚礼》,至于本片的另一个译名《爱与痛的嫁期》走的则是跟《澳洲乱世情》一样的狗血路子,如果真扶正了肯定雷死一批人。

  其实不光是名字俗套,手法也俗套,乔纳森·德米估计是搞了那《沉默的羔羊》系列习惯了,总是习惯于快摇和跟拍镜头,如果说惊悚片之中这类技巧让摄影机充当了人物背后的第三只眼,配合着快转的“猛回头”效果可以制造恐怖感官的话,那么他在小成本家庭戏中沿用这类手段就有些不伦不类了。还有德米镜头的那种“抖”的效果,如果在恐怖片中可以流露出一点神经压迫下的呼吸感,那么再搬到生活片中来就显得多余搞笑。事实上导演的镜头调度效果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在拍家庭DV(当然是受过训练那种),手提拍摄过多让我觉得眼晕,其实家庭剧也不一定要这样,像迈克尔·李的《无忧无虑》中的调度就不只靠镜头,而是多依赖演员本身来实现。

  乔纳森·德米说:“我们在这方面都达成了共识,让摄像机去真实地记录发生的一切,不去做任何事先的安排。”也许正是这种让灵感引导一切的“对自然要自然”的态度作祟,片子的技法上显得没板没眼,那些剧本上原先设置的冲突也显得刻意起来。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女主角凯姆在片子进行了刚十多分钟就跟婚礼上的伴郎苟合了,此时观众还没预热,乔纳森·德米也见好就收的没给什么香艳段子,估计是安妮·海瑟薇乖乖女演多了,也不习惯于太出位的表演,基本属于一带而过。

  婚礼戏是片子铺陈的重点,导演想要勾勒一个人生百态的众生相,所以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一同坐进了婚礼宴会的长桌上,相互倾心谈吐,毫无种族歧视的念头,这个象征世界和谐的完美画面如果让地底下的马丁·路德·金看到了,真不知道会感慨成什么样子。至于结婚的双方,蕾切尔是白人,西德尼是黑人,这个黑白配不但给了那些种族主义者响亮的一记耳光,而且暗合了美国新总统奥巴马上台之后黑白和谐的主旋律观念,所以蕾切尔的爸妈见到黑如巧克力的女婿和亲家母,一样是和颜开笑,一点也没有因为女儿找了一个黑鬼而发囧的样子,显然人家老美的“和谐社会”理念根本不比咱差多少。

  影片在婚礼开始前是喜剧,后来又演化成悲剧,在这个过程中安妮·海瑟薇充当了一颗炸弹的作用,也成功的为自己赢来一个奥斯卡影后提名。前半段的喜剧是从拉家常开始,一直延续到婚宴致辞的段落,这个过程有点像《无忧无虑》中那样,只有片中人物笑,观众却可以冷眼旁观,说起来电影中的笑分为两个等级:主动的笑和被动的笑,前者是由心的,就像我们看《疯狂的赛车》可以笑到捂肚皮;后者就有点低级了,靠人物一直不停的皮笑肉不笑来带动观众来笑,不知那些演员念着那些本来很没喜剧感的台词怎么笑出来的。至于婚礼祝福的那段群口相声,显然也是炮制笑料之举,一人口中讲一段,估计也是抄的笑话书刊,比较刻意的祝福也是投向了黑白和谐的主旋律。

  影片要讲的故事也是在这个光景铺展开来,婚礼上虽然人多嘴杂,重点还是蕾切尔一家,蕾切尔的妹妹凯姆到姐夫家参加婚礼,一看自己的服装不是伴娘服就大发脾气,以和姐姐撕票相威胁逼自己姐姐和孩提时代的老友破脸,我们就基本可以认清了这是要踢馆来了,等到姐姐说自己有喜了(这是黑白文化结合的产物啊),亲朋好友都团在跟前祝贺,倒是这个妹妹在一旁不高兴、乱说话,仿佛这个孩子跟自己有仇似的。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挡也挡不住,该爆发的还是要爆发,导演的处理却还是很聪明,他让人物冲突在喜庆氛围下升温,是一种慢火山式的升温方式,理发店做头的一场戏成为喷发的一刻,随着那个海瑟薇的小黑鬼粉丝煽风点火,姐妹二人正式破脸,姐姐甩下未做完的头发,愤然离开回家。

  父亲在这里成了一个搅杆的作用,也只有她护着小女儿,让火山不至于快速升温,说起来这种搅杆式的人物早就不稀奇了,《铁齿铜牙纪晓岚》那戏里的乾隆爷估计是这地球上最大最粗的一个搅杆了,而且搅的最高境界就是双方各打五十大板。戏里的父亲没这能耐,也只是护护短而已,对小女儿倒是谈不上爱,仅是性格温和责任作祟罢了,中间插播一翁婿挑战吉尼斯的节目,倒还是蛮有趣。母亲是一个思想有些古板的女性,一上来就禁止小女儿抽烟,影片最高潮的段落则是两人开战,掐脖子、扇耳光,之后女儿愤然离去,驾车逃离这场不属于她的婚礼。

  就在我刚为导演制造冲突的手段感到欣喜之时,影片又落入了俗套,这个本来好不容易堆砌起来的矛盾冲突,居然被老套的推给一场车祸去解决。如果说导演很含蓄的没有给出一个happy end,那么他也是用一个最俗套的车祸去解释了大部分的命题,姐妹和好如初似乎是在转瞬之间,而母亲则始终形同路人,究竟导演怎么拿板尺测量的人心距离,我还真的想不太明白。

  安妮·海瑟薇扮演了一个染上过毒瘾,害死过小弟的不良少女,她放荡、嗜烟、刻薄、爱出风头、太过个人主义,本身就是一颗高危炸弹。众人一直和她小心翼翼的相处,也免不了点燃引线的结果,所以这个看似平静的房屋里波澜不断,那个炸弹般的女孩子,炸伤了别人,也炸伤着自己,很有悲悯色彩。而海瑟薇的这次转型也为她带来了一个宝贵的奥斯卡提名,虽然这次注定只是陪公主读书的角色,谁又能认为这不是她通往演技之路的一个宝贵的踏板呢?

  倒是乔纳森·德米仍然掩不住自己那狼子野心,不但让小姨子在婚礼上喧宾夺主、风生水起,而且那些华丽的音乐舞蹈也代替了剧情成为了本片最大的看点,婚前婚后的演出仪式上,摇滚、爵士都来了一遍不说,热情奔放的非洲土著舞蹈也掺进来。当然这些都非常有吸引了,如果您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最后的附赠舞蹈没过瘾,建议看看这个。

  当然本片还是很有情调的,特别适合那些很萌很小资很多愁善感的女生独自观赏,至于像我这种粗俗男儿,还是很难浸淫到这种调调中去,至于为什么《看电影》杂志把它列为2008年度十大电影,我已经懒得去想了。

本文来源:影评博客 Film Comment
本文链接:http://filmcomment.cn/article/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