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民币区域化? - 大众理财顾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19:11
人民币的区域化并非指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而是指通过与区域内货币的长期合作和竞争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

人民币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在目前阶段,人民币的区域化并非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而是通过与区域内货币的长期合作和竞争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在区域内金融、贸易中发挥其关键货币的职能。那么,人民币区域化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当前是否已经具备条件,人民币能否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呢?

中国具有支撑人民币区域化的综合经济实力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人民币区域化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区域关键货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市场选择的基础是货币发行国要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英镑和美元称霸世界时,英国和美国都是当时的世界经济枢纽。德国马克和日元在成为全球主要国际货币时,德国和日本的经济都在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1~2007年更是保持了 GDP年均10.6%的增长速度。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英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巨额外汇储备成为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保障

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必须保持充足的国际储备,尤其是外汇储备。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稳步上升,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到2008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68万亿美元,中国有能力运用充足的外汇储备参与建立亚洲货币基金、亚洲借款安排乃至货币互换安排,支持建立有利于本地区投资和贸易发展的金融合作机制框架。

人民币币值稳定,且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成为人民币区域化的强大推动力

一方面,从1994年实现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区域内货币竞争性贬值设置了防火墙,稳定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得亚洲金融危机得以提前缓解,人民币也因此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人民币区域化具备了牢固的信誉基础。2002年以来,在美国、日本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人民币并未立即升值,而是根据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进程,按自身逻辑进行渐进改革,人民币的国际信誉进一步提高。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并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新汇率体制的实施,人民币进入了缓步升值期,2005 年、2006 年和2007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分别为2.43%、3.13%和6.9%。人民币升值最直接的影响是加速人民币区域化,这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会使人民币的境外需求更加旺盛;同时,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会选择人民币计价或支付,从而增大人民币的对外供给,境外人民币的数量会随人民币的升值而不断增多。

另一方面,人民币对内价值稳定。价值稳定性是判断一种货币是否能成为区域关键货币的主要标准之一,人民币币值稳定是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区域关键货币应当是强势货币,而强势货币是在市场作用下形成的,市场参与者愿意接受它用于价值储藏,这就要求货币发行国的通货膨胀率必须是较低且稳定的。如果国内通货膨胀率较高,就会影响人民币作为国际价值尺度和计账单位的作用。另外,通货膨胀率较高,会增加持有人民币的风险。

中国的巨大市场为人民币成为区域关键货币创造了条件

一国与区域内其他成员的贸易关联度越高,成为本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目标市场的可能性越大,则引起对本币的需求也越多,同区域内经济主体开展货币合作的可能性越大。近年来,中国从亚洲国家和地区进口额不断上升。2007年中国进口总额达到9558亿美元,从亚洲国家进口额为3785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9.6%。

近年来,人民币作为贸易定价和结算货币在我国边贸地区备受欢迎。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发展和合作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境外空间和职能范围的扩大。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市场整合的进展,人民币在我国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国被认可和使用,人民币将陆续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登陆并获得可兑换资格。例如,从2006年12月1日起,人民币被列入菲律宾中央银行可自由兑换货币名单,这意味着当地银行可以通过中央银行买卖人民币,普通民众在银行兑换人民币时会更加容易。因此,在美元走势疲软、人民币升值的局势下,亚洲国家使用人民币替代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成为可能。人民币虽然距离全球性的国际货币差距还很大,但在亚洲区域内已经开始发挥一定的国际货币作用,这为中国实施人民币区域化战略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历史机遇。

人民币成为区域关键货币的可能性不断加大

一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越高,其货币成为区域关键货币的可能性越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贸易开放度不断上升。中国对外贸易比率从1996年的34.4%上升到2006年的 66.6%,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开放的积极进展。

金融开放度不断上升。对外金融比率从1996年的19.66%上升到2007年的 50.6%,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开放的发展变化。

利用外资额逐年上升,市场的对外吸引力不断提高。其中来自亚洲国家(地区) 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额占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额的比率自1993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5%以上,占有绝对比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产业循环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国家。

人民币区域化的内部金融环境不断改善

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生产基地、外资流入国和最活跃的贸易体。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的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币区域化的内部金融环境日益改善。

人民币区域化要求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从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情况看,早在2001年年底,中国就允许在华外资银行在全国开展各类客户的外汇业务,陆续开放主要城市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从2006年12月11日起,取消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经批准外资银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向其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截至2007年10月末,在华外商独资银行20家,下设分行95家;合资银行3家,下设5家分行和1家附属机构;外商独资财务公司3家;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72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130家分行;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1家银行在我国25个城市开设了241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是1539亿美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24%;负债合计是1389亿美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负债合计的2.14% ;实收资本是135.7亿美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实收资本的5.91% ;外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是0.59%。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业务都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已有35家境外机构投资入股23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210亿美元。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促进了中资银行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对我国银行业深化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民币区域化要求中国的银行走向世界。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还刚刚起步。在此情况下,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推行。截至 2007年4月底,香港共有38家银行开办了人民币业务,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约255 亿元。2007年1月,香港获准发行人民币债券。2007年6月,《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为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制定了政策框架。该办法发布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相继获准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有助于推动香港地区的债券市场发展,并促进人民币区域化目标的实现。同时,中国银联向海外扩展业务,也为人民币走向海外创造了条件。

人民币区域化正面临难得的外部环境

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立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固定汇率制己经解体,美元依然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而美元贬值及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在面临着严重问题。如果国际社会对美元失去信心,国际金融贸易秩序就会陷入混乱,从而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有赖于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早在2000年,罗伯特·蒙代尔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会议上就曾经预言,在21世纪最初10年内,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世界很可能出现一个以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为中心的金融稳定性三岛。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区域因素已经成为制约一国汇率制度选择和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条件,人民币区域化有利于整个东亚地区摆脱美元贬值的不利影响,从而摆脱由于美元霸权造成的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随着近年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迅速进展,人民币区域化的外部条件日益成熟。一方面, 东亚货币合作有了突破性进展。东盟10国在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和金融领域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各成员还就在2020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达成一致;东盟10国和中日韩的对话合作机制发展顺利,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对话合作机制也得到了发展。2000年5月,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的财政部长在泰国清迈举行会议,就东亚地区的货币金融合作进行了广泛交流并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签署了《清迈协议》,该协议的目标是在未来建立更大的亚洲储备基金, 以便当亚洲国家货币遭受攻击时可以互相支持, 保证各国货币免遭投机性攻击。另一方面,中国在未来的东亚货币合作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提升人民币竞争力,中国可以借助东亚货币合作的契机,通过制度性的区域货币合作,使人民币能够参与到区域性汇率制度安排当中,成为汇率合作的主导货币,并在区域货币体系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