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意境”鉴赏浅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0:32

作者:高 潮


  “意境”是诗歌领域形象思维的具体形式和结果。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诗人的创造和读者的再创造都是形象思维活动,“意境”不仅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同客观的景象事物相统一而产生的境界,而且也是读者借以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受到感染和陶冶,提高思想情操的诱导物。它是诗人的终点,读者的起点,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中介,是诗人把读者引向理想彼岸的桥梁。因此,在古诗词的阅读鉴赏中,以“意境”作为抓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鉴赏“意境”,形成扎实有效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我认为,应该坚持“四性”。
  
  一、把握整体性
  
  任何一首诗或一首词,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我们在鉴赏时,如果只是看到作品中单个的“意象”画面,是不大可能准确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诗人词家的情感意旨的。“意境”往往是诸多“意象”彼此组合连缀起来形成的一个情感氛围与艺术世界。即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同“意境”相比较,“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或词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体性,传达着诗人词家在作品中的整体的情感意旨。鉴赏“意境”,就是要先从作品所描绘的具体的风物、景象切入,再从整体上把握作者贯穿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方宅”“草屋”“远村”“墟烟”“桃李”“鸡狗”等,都是平淡无奇的“农家物”,而把这些单个名词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平静自然的田园生活风光,质朴而醇美的“意境”,结合诗篇创作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再如,白居易《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营构的是一种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的就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又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从赣江的流水起兴,用“清江水”和“无数山”这些“眼前景”道“家国之悲”“今昔之感”“心上事”。看到这些“意象”,再联想到九十多年前的民族英雄,特别是作者最后用“鹧鸪”自比。借以明志,一个沉痛的追怀国事艰危、深情萦念失土的“意境”浑然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由此可见,古典诗词中的种种“意象”,诸如“柳絮榆荚”“寂水寒山”“清霞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橘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湖光山色”“田园桑麻”等等,无一不是意境的构成要件,无一不倾注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感受。鉴赏“意境”,只有从整体上理解感悟诗歌中这一个别的、零散的“意象”,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丰富的意旨、复杂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二、突出层次性
  
  “意境”通过事象、物象、景象的融合,创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统一的诗歌画面,形成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但是其呈现的层次性却是十分明显的。在“意境”鉴赏的审美活动中,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来体味其特色。
  
  1、从表达内容上看,一般来说,“意境”包括物、情、理三个层次,三者常常是各有侧重。
  ①物境。其特点是景重,情浓,意淡。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通篇“诗中有画”,写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景象,透露出宁静幽深的境界。
  ②情境。其特点是情重,景散,意明。如韦应物的《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这首五言山水诗意境深远,诗人借助眼前所见的秋山暮钟,江上烟雨,独鸟飞归之景色,构成凄迷寂寞的气氛,以烘托怀念亲故的心情。
  ③理境。其特点是意重,情浓,景淡。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含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又给读者以启迪。再如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
  
  2、从表达形式上看,一般也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即景生情”,另一种是“移情人景”。
  ①即景生情。“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秋兴发。”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是首登高怀人之作。诗人登山远望,不见友人踪影,但见雁飞长空,一颗思友之“心”自然随着雁阵飞向远方的朋友。接下来言“愁”道“兴”,均说因何而起。该诗“意境”的创造,可谓“即景生情”的具体写照。
  ②移情入景。“……梧桐树,三更曲,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写一位年轻女性的离情愁思。雨滴梧桐,原本普通之至,可是一为词人点明“不道”,即“不懂得不理解”,秋雨之无情立刻跃然纸上,加上诗人特地用了“一叶叶,一声声”等叠字,属于景物之中的感情就显得格外强烈了。这种“移情人景”的“意境”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取境不可执一。按照诗歌呈现的不同层面鉴赏创设的“意境”,我们就能做到“由景到情”,“由情人理”,“渐入佳境”了。
  
  三、注重多样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指出:“境界有大小”,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这确实是精辟的见解。大量的诗歌创作中,既有宏伟开阔、气势非凡之篇,也有活泼清新、小家碧玉之作。作为读者,我们品赏诗歌的“意境”,应当开阔视野,兼收并蓄,多方汲取各种流派、风格的艺术精华,并进而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比较和揣摩中,窥视出诗歌艺术的奥秘。
  下面以“大小境界”为例,谈谈多样性的特点。
  “诗圣”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忧国思家,他的诗篇大多沉郁顿挫,雄浑苍劲。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便是充满凄凉冷落、无限悲愤之境的典范之作。杜甫为构筑和经营草堂花了不少心血。生活也相当拮据,依靠友人的接济勉强度日。凭借自己的诗心慧眼,杜甫很快和草堂四周的禽鸟花木为友,同它们“相亲相近”,关系非同一般:梁上的燕子自由地飞来飞去,娇小的黄莺欢快地啼叫,诗人爱花心切,“只恐花尽老相催”,那花果然也善解人意,正在悄悄“商量”“细细”开放……这真是一个自然和谐的田园世界,那春意葱茏、生机盎然、幽静而美丽的境界至今令人神往。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一位胸怀大志的爱国诗人。他坚持抗敌,勇于同投降派作斗争。另外,他又关心劳动人民,写了不少以农事劳作为题材的诗篇,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等,“意境”十分清新。
  再如,备受钦敬的苏轼。人们对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这类豪放旷达的长篇佳构的“意境”赞叹备至。但也不会忘记他那些描写农村寻常景物,“意境”清新的诗词,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等等。
  以上这些例子生动地说明,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风格,始终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在这当中,诗人营构出的与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相通的审美“意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四、探究创造性
  
  社会不断发展,人的思想感情也不断变化,所以,诗的意境永远不会被前人写尽。大凡高明的诗人,往往不囿于旧的传统,不蹈袭前人的老路,能够从变化了的现实生活出发,以真情和至诚创造出他们自己特有的新“意境”,赋予诗篇以新的生命与活力。我们读诗时,要特别注意探究诗歌“意境”的创造性。
  诗人对“意境”创设所采取的典型处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境”的个性化。因为“意境”中有诗人主观的成分。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诗人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的情趣和性格,构成了“意境”的个性化。比如,陶渊明笔下的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以致一提起陶就想到菊,一提起菊就想起陶,陶和菊已融为一体。再如,李白笔下的月,陆游笔下的梅,辛弃疾笔下的青山,龚自珍笔下的落红,也莫不如此。
  第二,“意境”的深化与开拓。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所谓炼意,就是“意境”的深化与开拓。而炼字、炼句又旨在炼意。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韦庄“卧看南山改旧诗”……他们在锤炼字句的过程中,同时也在改变构思,另辟新境。例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首诗的语言是再浅显真率不过了。然而就在这平实之中,意境却极其深沉阔大。开头两句境界就不凡:在一片月色的背景下,长安城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多么浓郁的秋意啊!何况这寒衣是预备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的,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边关的思念。“秋风”二句,通过秋风将长安、玉关两地遥遥连接在一起,意境更加开阔。这不能不看做是诗人创意的独到高明之处。
  第三,运用语言形式美体现“意境”。有创造性的诗人常常利用声律造成的韵律感节奏感的音乐性来烘托“意境”。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人靠同一个韵把许多形象串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又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诗篇三次换韵,推动了“意境”的发展变化和统一。再从对仗来说,也可以利用它构成“意境”。例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不是春去夏来的天生境界吗?李商隐的《锦瑟》更是这方面的代表。诗中旖旎的语言,不常见的典故,工整的律句,绣织成情意绵绵的气氛。语言形式同“意境”是统一的,即使不懂它们含意的人,也可以通过它们的形象被深深吸引而进入“意境”。因此,对善于驾驭语言形式的有独特风格的诗人来说,他们创造的“意境”必然呈现出各具个性的五光十色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