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地楼市新观察:上涨压力依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32:12
2010年11月29日 10:24:54  来源: 央视《经济半小时》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2010年11月28日播出的央视《经济半小时》通过对全国多个城市楼市调查发现,限购令对楼市销量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但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却还一时难以产生实质性作用。市场上博弈的力量仍然很强大,在境内外热钱和各种资金的驱动下,房价上涨压力仍然没有彻底消除,楼市调控还面临挑战。以下为节目实录:
大家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今天我们来关注房地产市场。自从9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之后,两个月时间,全国已经有16个城市陆续出台了限购令。这个被称为力度空前的调控手段,究竟实施效果如何呢?我们选择了杭州、深圳、大连、上海等几个城市进行了调查,一起来看看。

记者首先来到了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一家楼盘销售处——金地·自在城,尽管今天并不是周末,但是前来看房的人还是不少,大厅内的销售板上十一月份开盘的楼盘几乎全部标着已售完的标记。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本周末又有一次新开盘,而因为现在销售火爆,必须预定并交纳2万元的定金才可以有选房的资格。
杭州某楼盘销售人员:目前的话整个楼市还是比较小热,因为本身资金流向、国家调控啊,各方面利率增长啊,加上一些投资环境比较恶劣,相对来说楼市还是一个比较保值的方向。
记者又前往位于市中心上城区的赛里绿城丽园,这里销售的都是160㎡以上的大面积并且是高层住宅。
杭州某楼盘销售人员:二期的话还有一些剩余房,一期已经卖完了。
当记者问及价格会不会受调控影响有所下跌时,销售人员肯定的告诉记者楼价不但不会跌还有涨的可能。
楼盘销售人员:绿城的房子你看08年降的最厉害的时候都没有打折。这个项目不可能降的,可能下个月我们还要涨价。
记者随后前往的雅戈尔·御西湖、上尚庭等新开楼盘询问时,现场销售客服人员均高调声称房源非常紧张。但开发商声称销售火爆背后并没有强硬的数据支撑。记者从杭州市房地产信息网透明售房网获悉,截止到11月25日11月18日,上午8:00金地·自在城可预(销)售楼盘为50套,已预(销)售2套,预定0套。赛里绿城丽园10月29日开盘的可售楼盘为144套,已销售43套,预定0套。其他各楼盘情况也基本类似,并没有开发商说得那么紧俏。
根据杭州透明售房网上提供的信息,记者也把二次调控前后杭州楼市的表现做了一个梳理:2010年9月杭州主城区成交5960套商品房,创年内商品房成绩最高,日均成交量达199套。调控后,10月杭州主城区成交3007套商品房,同比去年10月下降49.5%,而环比今年9月下跌达47.4%。11月的第一周(11.1-11.7)杭州主城区成交451套,创下新政后周成交量新低。价格方面,2010年9月,杭州主城区商品房成交均价为23121.2元/平方米,相比8月份上涨12.3%。10月份杭州商品房成交均价为23134.2元/平方米,基本与9月持平。11月第一周(11.1-11.7)交易均价为19251.3元/平方米,环比下降24.5%。
房产调控政策出台后,调控效果相当明显,杭州市一手房商品房在交易量上有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价格也处于胶着状态。那么二手房市场的情况怎么样呢?记者走访了多家杭州市二手房中介公司。
联美地产 分行经理 沈霖
沈霖:反正成交量明显下降。
中瑞置换 经理 王军
王军:有一些变化了。很多刚性需求的客户开始观望,犹豫不决。
透明售房网数据显示,10月份杭州五城区二手房成交1798套。交易量环比9月减少近三成。不少中介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交易量最差的10月,一天连一套房子都没有成交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司甚至只能靠租赁等其他业务来维持正常的运营。
相比交易量的下降,二次调控前后二手房成交均价变化不大,继续在两万以上的区间运行。10月二手房成交均价在20587元/平方米,环比9月的20717元/平方米仅下降了0.63%,
王军:上升没有。小幅的下降。
周包军:那么从二次调控来看基本现在从10月份、11月份两个月价格来看的话,价格跟前期的话变化不是非常大,相对来说表现的还是比较平稳。
11月24日,记者走访了位于深圳罗湖区清平路附近的京基凤凰印象售楼处,凤凰印象这次给出的是降价加送装修的优惠条件,11月20日开盘至今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卖出了一半的楼盘,这里以中小户型为主。
京基集团凤凰印象楼盘置业顾问
记者:这些红的(标记)什么意思啊?
置业顾问:已经卖掉的。
记者:你这个销控表这一套大概多少套房子?
置业顾问:598套。
记者:那已经卖了多少套?
搜索更多房价 调控 的新闻
谁动了保障房资金的“奶酪”?
杭州人才房政策追踪:是打造人才高地还是制造新不公
购房阴阳合同:省钱背后有风险
"以房养老"模式如何可行?如何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