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随想_在路上..._李德嘉心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3:12
 

大学随想

时间一晃,两年已经过去了,大学生活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了一半。想想自己高三最苦的时候,在教学楼后的空地上幻想大学,想象中的大学不需要是“名校”,不一定有“名师”,只要有独立人格的教授和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能够不为担心考试而读书,这样的大学就足够了。

及至进了一所三流学校,自己依然保有希望,因为我坚信大学的前途在于民间,当国家权力从高等教育全面撤离的时候,大学才有希望。在这所学校的时间里,我的感受是复杂的。一方面,体验着这所三流学校的自由,因为没有太多的老师,所以很多管理都是学生自治的。(我相信学生自治才是大学的前途,如果学生会和科协这样的学生组织没有指导老师,或者指导老师仅仅管一些大方向,这样的学生组织才有前途。)自治是最为真实的人生,没有管理者的秩序是最值得称赞的秩序。另一方面,我也体会到了没有大学教授的痛苦,学校里没有有远见卓识的教授,而是一群行政老师充斥其中,行政老师只是官吏,他们不配称作老师。充满着官吏的大学不能称作大学,没有教授为这个校园撑起一篇学术的天空,一群官吏混迹其中,校园里就多了些功利,少了些学术。这些老师往往喜欢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将学生视作被管理的“客体”,用一种主客体的思维模式去经营管理一所大学。从这种思维出发,就会诞生“行为学分”这样的产物,他们把学生当作客体,以为用冷冰冰的分数和教条就可以使学生的行为趋向“善”的标准,这些可怜的老师们,他们太无知了。

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三流学校的特例,北大清华都有这样的毛病。用教条可以管理一群机器,可以训练工人和奴隶,但是不能培养独立的人格。当大学的老师无耻到不知廉耻的时候,一个社会就失去了道德的标准。当钱学森写论文论证“水稻亩产一万斤”的时候(此篇论文写于五十年代大跃进的人民日报社论之后),大学就已经轰然倒塌,社会的混乱与道德沦丧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一个大学不把钱花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上,而是去盖大楼阔地盘甚至建五星级宾馆,这样的大学没有希望,这个社会国家也不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