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咋就变成了丧家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40:15
作者:殷孔子    发表日期:2009-9-17 16:59:27   来源:中思网
关键字:
孔子咋就变成了丧家狗?
2007年05月17日 11:11:36  来源:东方网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在新书《丧家狗:我读<论语>》中认为,《论语》是一部孔门师生一起聊天的书,孔子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是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而任何像孔子一样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5月17日《新民晚报》) 被称为一代圣人的孔子,到了李零教授那里就这样变成了一条郁郁不得志的“丧家狗”,李零教授的“新说”让人瞠目结舌。据说《丧家狗:我读<论语>》是一部畅销书,作者以其“犀利如刀锋的语言”和对现实世界的“一贯审视”,将《论语》这部千百年来读书人视作命根子、当权者视作统治法宝的经典,作了深入浅出的解剖。在作者的眼里,孔子就是“一条郁郁不得志的丧家狗”,奔波一生而无所得,他是读书人的宿命的缩影,是所有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者的缩影。 《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而自从央视开播《百家讲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于丹为观众朋友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后,国人再一次掀起了解读、学习论语的热潮。于丹教授在解读《论语》时认为,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编纂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因为其语言严谨而富有哲理而备受人们推崇,两千余年来,人们对《论语》一直抱有很大的热情,至今不减。就在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下,李零教授也加入了对《论语》的研究行列,出版了自己的专著《丧家狗:我读<论语>》。教授的眼光果然与众不同,在对论语作出解读后,对孔子的印象就是一条“丧家狗”,一代学术大师,一个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的孔子,就这样变成了一条“丧家狗”。李教授的观点不可谓不新颖,无疑具有轰动效应,《丧家狗:我读<论语>》的畅销,应该说与此观点有关。 《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很多富含哲理的语言,在今天仍然适用。而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孔子,是怀才不遇的“典型性代表”。孔子因无人赏识自己而周游列国,以“求见用而为王者师”。然而,生活是无情的,政治是残酷的,孔子周游列国而不遇伯乐,而且还遭遇了如何弘道与如何保身的生存困境,一代英才孔子的遭遇确实让人惆怅,也让孔子更加失意和落魄。因此,有人形容孔子“累累如丧家之狗”。   此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的“丧家狗论”,其实算不得首创,早在2002年10月,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邓曦泽在其《进退之间:孔子遭遇的困境》(《鹅湖》2006年第5期)一文中就写道“夫子忧道谋道,奔走于诸侯,却累累如丧家之狗”。笔者认为,“丧家狗”虽然很符合孔子的遭遇,但是,用来形容孔子,却并不贴切和符合史实。孔子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让自己的才华有用武之地,“以求见用而为王者师”而周游列国的,而丧家狗却是家道中落的代表,是为了苟求安身之地而四处狂奔。尽管孔子与“丧家狗”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但两者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是怀才不遇,一个是苟且偷生,两者岂可混为一谈?   今天我们研读《论语》,应该感悟论语的哲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应该感受孔子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心境,为孔子鸣不平,而孔子在如此凄惨的境况下,尚且能坦然面对弟子,不惜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弟子,无疑是值得敬佩的。《论语》的短小精悍和富有哲理,无疑是一代大师思想精华的凝结,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孔子的学识和才华,再以“丧家狗”视之,我们于心何忍,良心何在?今天我们再读《论语》,再读孔子,感受的应该是安邦治国、处事立命的道理和哲理,孔子是一代儒士的典范,是人中豪杰,而绝非李零教授所说的,是“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所以,我们绝不能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去看孔子和去读《论语》。 (作者:池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