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数据库:信息化战场的重要支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17:16
中国网 | 时间: 2004-12-17  | 文章来源: 《中国国防报》
军事专家曾形象比喻:军用信息网络是“路”,系统是“车”,而军用信息数据库则是“货”。“路”和“车”是为运送“货”而建设,没有“货”,再好的“车”、再宽广的“路”也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路”、“车”、“货”要协调发展,避免出现有“路”、有“车”而无“货”的现象。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从表面上看,美英联军获取情报快、指挥决策活、打击目标准,是战胜伊军的重要因素。实质上,在看不见的战场上,美英联军指挥决策、作战计划和武器控制依靠的则是其强大的军用数据库系统。正是战场上各型军用数据库的投入与使用,使得美英联军在广阔的作战空间、不同的作战平台及各种作战力量之间形成了信息的获取、传输和使用一体化,作战中的无缝链接才真正成为现实。因而,军用数据库,是军事信息资源的依托和平台,是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之一,是支撑信息化军队在未来战场展开作战行动并赢取胜利的一个重要支点。
军事信息资源的“集装箱”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20世纪60年代社会信息总量约为72万亿字符,80年代就超过了500万亿字符,而1995年的信息总量比1985年增长了2400倍,而且这种增长仍处于加速发展之中。信息量的超速发展,给传统的信息储存、整合和选择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需求就是动力,军用信息数据库应运而生。有资料表明,目前,世界各国军队已经建成的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多达数千个,并且仍在以几何级数形式不断增长。
军用数据库,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合理地将军事信息存放在一起,具有较小冗余度、较高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充性的,可为多种应用提供共享数据服务的、相互关联的军用数据集合。实际上,军用数据库就是军事领域各种信息的“仓库”,是不同类型、各种数据的集合源,是军事信息资源的“动力源”。
由于用途和范围的不同,军用数据库可以有多种类型,如按作用范围划分,有战略、战役和战术数据库;按军事用途划分,有作战指挥数据库、协同数据库、作战平台与武器控制数据库等;按其属性划分,有作战类数据库、建设类数据库、保障类数据库、相关类数据库等;按时效性划分,有动态数据库、静态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和预测数据库;按不同的载体划分,有文字数据库、声像数据库和实物数据库,等等。尽管军用数据库有多种类型,但它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为军事斗争服务。军用数据库的建立,不仅解决了“海量”信息无法存储的问题,而且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化战场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的难题。特别是在信息化战场上,指挥员所需要的地理环境信息、敌我情况信息、武器装备信息等都可以从不同的军用数据库中获取。
与传统的冷兵器、热兵器时代相比,信息时代,军事优势主要是建立在丰富的军用信息资源基础上的优势。也就是说,谁占有的信息资源多,谁就能形成信息优势,进而夺取战争的制信息权和主动权。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军用数据库是关键。首先,军用数据库的开发和利用可促进信息资源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营造信息数量的优势;其次,军用数据库的开发和利用可促进信息资源质量的不断提高,能够营造信息质量优势;再次,军用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和利用可促进信息资源作用范围的不断拓展,优化信息资源的利用机制和配置,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优势。这三大优势的综合,必然营造出信息优势,进而营造出军事优势。
隐形战场上的“对抗”
1991年的海湾战争,大家所熟知的“爱国者”拦截“飞毛腿”导弹的战例中,“爱国者”导弹系统信息获取和传递能力强,其背后是因为美军拥有强大的军用数据库作支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和印证作战对手导弹发射与运行的数据参数,进而得到了拦截的数据和方案。在科索沃战争中,美空军大量装备了袖珍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由一台膝上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和打印机组成。相当于100张光盘(每张光盘含有1200张地图的数字信息),空间数字信息被拷贝在硬盘上。数据包括全欧洲的地图及卫星影像。该系统如果与美军测绘局的数据库链接,还可以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战争中美军利用袖珍型军事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对若干目标进行了精确打击,并成功地救援了被击落的飞行员。
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美英联军从太空、空中、地面和海上对伊拉克的地理、军事等信息进行了全方位的侦察、监视,适时地获取了相关信息,充实和改进了原有的军用数据库信息。特别是早在2000年开始实施的对包括伊拉克全境在内的全球三维地形数据库建设,更为美军随后的作战行动奠定了基础。据美军方透露,2000年2月升空的美国“奋进”号宇宙飞船在太空中就担负了拍摄地表三维数字图像的任务。据悉,美国已获取了全球除北极和南极之外90%地表和一定深度空间的数字图像,并已将全部数据输入大型计算机制成数字地图数据库。此次测绘的总数据量达9.8万亿字节,相当于1.5万张光盘。对于美军来说,研制开发三维数字地图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精确制导武器的定位精度和打击速度,从而与美军整个的数字化战场及数字化部队建设保持一致。正是美军突出了以军用数据库为主的信息化建设质量,才极大地缩短了战场打击链,提高了战场反应能力。比如,战斧式巡航导弹的任务规划时间,由海湾战争中的22小时,科索沃战争中的1小时50分钟,缩短为伊拉克战争中的10分钟。另外,其作战飞机,在海湾战争中,起飞前确定打击目标的比率为80%,科索沃战争中下降到56%,阿富汗战争中为20%。而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飞行员只需要在“最后一分钟”对炸弹或导弹进行指令编排,甚至可以在发射后再进行实时装定而引导攻击目标。
外军竞逐“支撑点”
目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把占有、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其中,数据库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统计数据表明,1995年全球数据库达到8500余个,美国是唯一拥有上千种数据库的国家,英国为658个,加拿大417个,德国325个,法国257个,日本114个,从数据库的数量看,发达国家己经走在世界的前列。美、英、德等国先后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了国家和军队实力的快速发展。
美军近年来非常重视把夺取“信息优势”视为实施信息化作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美参联会《2010年联合构想》认为:“信息优势”就是能在阻止敌方自由利用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同时,拥有占优势的信息搜集、处理、分发和利用能力。通过近期几场局部战争的牵引,美军加大了信息技术应用力度和信息资源储备,建立了从地下到太空的立体军用信息资源采集系统,在已经建立的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和数千个面向不同主题的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正在完善和开发全球数字化地图数据库建设。
韩国国防部于1999年初,颁布了《2010年信息化军队构想》,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信息战和科技战的信息化组织体系和信息技术体制,要求制订信息化建设法规,争取到2015年将韩军建成信息化军队。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大C4I系统、联合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国防情报通信网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建设。
澳大利亚国防部于1999年成立了“军事革命办公室”,制定了以军队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的“塔卡利计划”,其中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不可忽视的基础工程,并要求到2010年建成澳国防军综合C4I和信息战系统。
日本作为一个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战后大力推行“信息资源化政策”,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信息资源开发,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益,其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亦呈快马加鞭之势。总之,建设并使用军用信息数据库,已成为世界一些国家的共同选择。
发展趋势和特点
军用数据库,是军事信息资源的依托和平台,是军队战斗力的“动力源”和“倍增器”之一,是军队信息化的重要战略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讲,开发利用军用数据库的实质就是将未知的信息资源转化为已知的信息资源,并在开发-利用-再开发-再利用的循环往复中,促进军用信息数量的不断增长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军事活动提供丰富的、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军用数据库,外军近年来对数据库的建设日益加强,其发展正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或特点。
数据库建设趋向标准化。数据库系统的标准化体现在统一数据和编码,统一数据形式、统一存取方法。这种数据库不仅便于用户修改与快速存取数据,而且也能使用户及时得到最新最完整的数据。
数据库建设强调“分布”与“集中”相结合。所谓“分布”是指需要数据库的各用户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库中的内容主要是常用数据,其他用户也可通过一定的手续调用它。所谓“集中”,是要有专用于数据库的计算机,在该计算机上所建的“集中数据库”的内容要覆盖或浓缩各用户数据库里的数据,并包括各用户不常用的数据。这样构造的数据库,一方面,可提高各用户调用数据的实时性;另一方面,可为各用户提供备份从而提高可靠性,还便于各用户之间的相互调用。
数据库建设多媒体化。随着图像、语言和文字等输入输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介质的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日益完善,信息载体和存储介质趋向于多媒体化。不仅在计算机内以统一的模式存储声、图、文、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而且能够提供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用户界面,使用户能用存储在磁盘、磁带、胶片、照片和纸张等多种介质上的各种信息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
总之,军用数据库系统的不断建设,将使军事用户在较短时间内查全查准分布在各种军事信息资料中的信息,可更为方便地为作战指挥决策与管理提供所需信息。特别是当数据库系统与近程或远程通信系统结合在一起时,可以实现军事作战指挥与业务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广泛、高效、简便地应用军事情报信息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