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穷富不过三代的随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01:44

关于穷富不过三代的随想

(2010-11-27 20:58:53)转载 标签:

曾国藩

中国

宋体

宣帝中兴

弘治中兴

杂谈

分类: 随感录

    1、古今中外大量家族兴衰史表明,无论某一家族通过什么途径发家致富,保持富裕状态的时间,很少有超过三代的,故被世人总结出一条定律,叫“富不过三代”。

富人如果自己不能善于守成,而是骄奢淫逸,挥金如土,也不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持家无方,败家有余,也许要不了三代就会败光;穷人如果无志思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发奋图富,仍会继续那种穷的悲惨命运。

2、富不过三代是因为中国人的一些劣性,说句土一点的话,叫“吃祖宗饭”,到了后来开始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国外的教育和中国的完全不同,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等等,我想有一种文章应该不少见-----外国人常常感叹一些中国留学生生活的奢侈,他们的父母都是高官富商,他们在国外便可以买小车,买房子,奢侈程度让人震惊。比尔盖茨家的孩子教育肯定也和普通的孩子不会差太多,也许只是照样自己正常上学,打工为自己挣得零花钱,正是这样的独立自主的培养,让孩子们没有过多地依赖于父母。

外国人在生意场上很少讲究“亲情”,没有本事,父母如果是富商,照样不让孩子在自己的公司里工作,用政治角度来说是因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本性”,其实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中国式的教育方式。

3、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贫穷也会被世袭。穷人们常爱说,富不过三代。这话可能只是心理安慰,阿Q的精神胜利法。因为,穷过三代比富不过三代的可能性要大的多,富不过三代并不能保证穷也不过三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常有人自诩自己往上数八代都是贫农,我想这家人的素质也太差了,遗传基因也太恶劣了。

4、清末名臣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有感于社会风气奢靡不正,曾写了《保富法》一书。他说,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家业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仅有一两家。写《曾国藩》小说的历史学者唐浩明说,与曾国藩同时代的大多数中兴将帅家庭从儿女那一辈起便不努力,到子孙辈曾孙辈,嫖赌抽大烟、游手好闲几乎成为通病,到最后潦倒沦落,将祖宗的脸面丢光,儿孙贤肖的家庭则不多。

“富不过三代”并非中国特色,全球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穷孙子”问题。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

5、所谓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离娄章句下》),即是说开国君主的英明神武,绝不会一代又一代传诸无穷,到王朝的第四代、第五代,国家承平已久,侈靡之风渐长。后来的君主,生在深宫之内,长于宦寺之手,无不天生就一副败家的高强本领,经过几番折腾,整个国势又开始式微了。第六代、第七代通常都会有回光返照式的中兴,出来几个君主挽狂澜于既倒,如周的宣王中兴,汉的宣帝中兴,唐的宣宗中兴,明的弘治中兴,清的同治中兴。这是王朝的自我调适能力使然。

6、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也很严重,但是他们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正常流通,让穷人家出生的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也可以发财致富,甚至当上总统。从而能够有效的化解危机。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会发现它的最大作用就是给了社会下层人民一条出路,尽管这条出路很狭窄。
    现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必须消除那些阻隔社会阶层流通的各项政策和社会潜规则,让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能够正常流通。使穷人家出生的孩子能够感到公正是可以追求的,感到生活毕竟有奔头,感到有希望摆脱世袭的贫困,是“理所当然”的。   

7、所谓的革命就是在穷人与富人之间重新洗牌,有时穷富的变化就在于一场革命。暴动、起义事实上就是使财富从一部分人手里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里。中国的土地革命就是从地主手里掠夺土地再分给穷人,许多时候革命家不仅仅呼吁要剥夺地主的土地,甚至还鼓动穷人去索取富豪们的性命。

建国后的工商业改造也使许多私营业主丧命,他们的罪过仅仅是剥削,退赔的利润要从数十年或上百年前的开业时算起。为了逃过清算,资本家们纷纷跳楼自杀。那时,上海市长陈毅每天都会兴致勃勃地询问下属:“今天又有多少降落伞?”无产阶级革命竟成了许多勤劳致富者的恶梦。
    8、一个人的财富是自己生命时光的凝结,能主动捐出自己财富,是在善良心态的感召下的举动。这种善良情感的萌生和巩固,对后代的成长和成功是极有益处的。财富拥有者参与慈善活动虽然减少了日后的遗产,但对子孙后代只有好处,不会有害处。

  先贤林则徐说得好,“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李嘉诚、曾宪梓等人在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捐献巨资就是很好的典范。上一代人的这种可贵的慈善之举,不仅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而且对其后代产生了激励作用。

今天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如果不去行善,去救济穷人,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谁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再次遭到清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