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典批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9:46:25

宋江妥协路线的哲学分析

双典批判 刘再复猛批《水浒》《三国》 指其荼毒中国人

收藏本书 字号 -+

 

  四、宋江妥协路线的哲学分析

  钱穆先生总结中国领袖人物缺乏英雄性特征,却又成为英雄的领导人,其原因如果从哲学的高度上分析,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领导人如果只一味表现他的英雄人格,势必难以顾及非英雄阶层即最大多数的老百姓利益甚至也无法顾及集团的利益。因此,对于宋江的招安思路,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评价。前文已经提及,如果从英雄人格的视角(金圣叹这类文人的视角基本上也是英雄人格视角)着眼,就会觉得宋江太窝囊、太懦弱、太缺英雄气;但如果从民众的视角着眼,他们重视的不是少数人的英雄业绩,而是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安安稳稳比轰轰烈烈更重要。鲁迅对招安一事的态度,时而理性,时而感性。持感性立场用的英雄视角,便骂招安是“奴才”行为;用理性立场即民众视角则对招安有所理解。对于鲁迅骂招安为奴才一事,台湾学者、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家郭玉雯作了很中肯的批评,她说:

  鲁迅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其实,接受招安而忠于天子是民间叙事才能表现出来的恕道,而非奴性。

  郭玉雯对此又解释道:

  其实,招安的想法未必只出于宋末元初,任何时代,朝廷对于盗贼一定有剿或抚的两手策略;实力如果够,可以直接剿灭;军力若不足,可直接招抚,也可以剿不成而变为招抚。从民间的角度来观察,一旦强盗出现,自然希望朝廷招抚,因为官军与盗贼打仗,必然波及无辜的百姓。招抚之后,如果能帮朝廷打败另外的巨寇,甚至抵抗外族,更为人民所祈愿。

  (《〈水浒传〉之构成与金圣叹的诠释》,

  台北《汉学研究》第23卷第1期)

  郭玉雯从历史的、民众的视角质疑“受招安即奴才”的说法,笔者想从哲学的视角再作一点补充。

  笔者早已说过,人类的生存哲学大体上有三种哲学大思路。第一是“你死我活”,即一个消灭一个、一个吃掉一个。哲学上也常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语言表述。第二是“你活我也活”,即通过对话、谈判、妥协达到这一个和另一个的共存共生,哲学上通常用“亦此亦彼”等语言表述。第三种是“你死我亦死”,即“与汝偕亡”,“同归于尽”。这三种哲学,如果用更简单的语言表述,第一种是斗争哲学;第二种是和谐哲学;第三种是死亡哲学。从中国古代的荆轲刺秦王到当代的恐怖主义哲学都可以划入第三种哲学的范畴。这种死亡哲学,没有规则,但不能不承认其有勇敢赴死的英雄气概。清醒的革命集团的领导人所以缺少英雄性,是他们一般都拒绝这种哲学。中国历代的农民革命领袖多数采取的是第一种哲学,他们和皇帝定要拼个你死我活,不是我打倒皇帝,就是我让皇帝剿灭。宋江创立另一种革命游戏规则,实际上是把“你死我活”变为“你活我也活”,以妥协共存的哲学代替生死一决的哲学。从李逵到金圣叹,都不能理解这种哲学,即使知道了,也只能骂一句“这是什么鸟哲学”。郭玉雯说民众反而可以理解招安,实行“恕道”,就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最根本的问题是活着,生着,有安宁的日子过着。易经讲天地之大德曰生。在老百姓的潜意识世界里,这个“生”字,就是“你活我亦活”。让大家都能活,便是德行。调和妥协,虽不是英雄行,但也不是奴才行,而是智者行甚至艺圣贤行。此行意义重大而深远。今天,这恰恰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符合人性的基本方式。因此,也可以称作“地狱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