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地震改变中国”是个多大的谎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1:15
多少年之前,我开始踏上旅途,寻找那坛叫做醉生梦死的酒。黄药师说,其实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记性太好,如果可以忘却过去,那以后的每一天都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你说这该多好。
地震刚发生的几天,曾有无数的人无法自拔、陷入末世纪的情绪之中,甚至有人毫不迟疑地说:“经过这次地震,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全变了”。   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流走,随着电视从黑白恢复为彩色、再次充满歌舞升平的娱乐节目,一个月之后、两个月之后,那些号称被改变的人生观,将有多少被打回原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灾难将会从99.9%的人(显然,此处所指的是未受灾的人)的脑海中消失,所有关于灾难的记忆和感受会逐渐沦落为谈资,直到变成不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的历史,被我们的后代快速地跳过。   这就好比哀悼日的三天:当防空警报还没拉响的时候,所有的人各行其是;当防空警报拉响终于拉响,所有的人开始静默、或者哭个稀哩哗啦(再“失态”的行为都属正常!);当防空警报停止的时候,所有的人又各行其是。   如果不是存心自欺,我相信大部分人会理解为什么追悼日只设置了三天,让如此之国殇也要遵循“事不过三”的大规律,而实际的情况是,很多地方的第二天,街上已经听不到防空警报,出租车也不再停车鸣笛——请注意,这可是国务院下的命令,不鸣笛的司机可是公然违抗“圣旨”!但大家似乎心照不宣,印象中也没有人对于汽车司机的“不作为”提出过任何抗议。   对于那些远离灾区的人来说,灾难一定改变了些什么,但这种改变也一定是有时间刻度的。俗语说 “好了伤疤忘了疼”,长在自己身上的伤疤都会被遗忘,更别说伤疤是长在别人的身上——所谓“遗忘”,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李泽厚把中国文化归结为“乐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相区隔。既然生命的追求在于快乐,灾难引发的低落情绪便不是个常态的东西,自然也就要面临“朝生暮死”的命运。   最要提出来的一点是,所谓人生观、世界观,那是多么难以养成、又多么难以改变的东西啊,偏偏有人动辄说自己被改变。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在灾难面前抱有朴素的人道情怀,另一方面又说明我们不太了解人性,极大地低估了人性的坚固——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的民族凝聚力并不会因为地震而有任何改变,地震前是多么赤裸的人性,地震之后依然是多么赤裸的人性;所有在“战时共产主义”阶段表现出来的温情与奉献,会被淹没在世俗生活的滚滚红尘中;而“一个人的时候是一条龙,一群人的时候是一条虫”的判断也将会继续困扰着我们。   而那些过分鼓吹民族凝聚力的媒体,慢慢会发现自己终于陷入了空泛:前期一味是正面报道,突然从某一天开始,负面报道开始打破红色的天空,灾难新闻变成了八卦新闻,对真相的探寻变成了对八卦的追逐——不少前往灾区的人都是疑似灾难旅游者,他们以百倍的热情更新自己的博客,呼朋唤友去点击、去讨论;他们像凯旋的英雄一样“衣锦还乡”,逢人便讲述自己看到的一切,其兴奋程度,不亚于刚刚去了一趟非洲大草原,了解了无数关于动物的奇闻异事。   是的,面对灾难,我们不需要咋咋呼呼,免得灾难变成了一场人人都可登台表演的嘉年华,如果可以,且让我们淡忘这所有的画面,回归世俗的生活,劈柴、喂马、周游世界。   当然,比过于感性更可怕的是:甚至在集体哀伤的几天,都可以心如死水、波澜不惊、“理性”到吓人,此乃孟子所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