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精品】古今书法拾贝之先秦篇(3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00:49
 [图集]古今书法拾贝之先秦篇(32) 2010年03月11日12:00 来源:网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目   录

 

一、            古今书法拾贝之概念篇(1)

二、            古今书法拾贝之近现代篇(2——10)

1、毛泽东题名集(2)

2、四代领导人手迹(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3、中共政要墨迹(4)乔石、林彪、朱镕基、张思卿、胡耀邦、徐向前、陈毅、李瑞环、彭德怀、彭真、吴官正、周恩来、陈云、刘少奇、朱德、华国锋、任弼时、李岚清、聂荣臻、肖克、廖汉生、赵紫阳、吴仪、杨成武、陈永贵、宋庆龄

4、历史名人手迹(5)林彪、江青、康生、姚文元、邱会作、吴法宪、李作鹏、成克杰、毛新宇

5、欧阳中石书法(6)

6、启功等当代书法名人手迹(7)启功、季羡林、柏青、史树青

7、名医手迹(8)萧尤友、施今墨、汪逢春、孔伯华、曹颖甫、余无言、秦伯未、丁福保、李重人、任应秋、章次公、黄文东、程门雪、刘渡舟、董建华、顾筱岩、何其伟、彭泽民、谢观、叶橘泉、黄星楼、魏龙骧

8、近现代名人书法手迹(9)蔡元培、郭沫若、鲁迅、李叔同、舒同

9、国民党首脑及下属书法墨迹(10)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汪精卫、戴季陶、黄兴、胡汉民、宋哲元、阮肇昌(师长)、付曾湘

三、            古今书法拾贝之清代代篇(11——12)吴昌硕、刘墉、郑板桥、邓石如、梁启超

四、            古今书法拾贝之明代篇(13——15)唐寅、董其昌、祝允明、谢缙、王铎、黄道周

五、            古今书法拾贝之元代篇(16——17)赵孟頫、鲜于枢、王安石、杨维桢、邓文原

六、            古今书法拾贝之宋辽金篇(18——22)苏轼、赵佶、黄庭坚、米芾、欧阳修、朱熹、张即之、岳飞、蔡京

七、            古今书法拾贝之隋唐五代篇(23——26)杨凝式、荆浩、张旭、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贺知章、怀素

八、            古今书法拾贝之魏晋南北朝篇(27——29)王僧虔、羊欣、王羲之、王献之、陆机、钟繇、索靖

九、            古今书法拾贝之秦汉篇(30)李斯、蔡邕、皇象、张之

十、            古今书法拾贝之先秦篇(31——32)甲骨文、金文、刻石、简帛

         先秦书法作品 2           先秦文字 2   金文-不x簋(中间缺少的文字详见帖内截图)    金文-戍嗣子鼎(商代后期)          1959年河南安阳后冈圆形殉葬坑出土,同出者还有铜卣、铜爵等器。圆形、口沿二直耳,三蹄足。颈部饰兽面纹。为商代后期器物。器内铭文三行三十字,其中合文三。铭文记商某王某年,九月丙午这天,商王在宗庙明堂大室赏赐给戍嗣子鼎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荣宠,作了这件祭祀交父亲的宝鼎。铭末“犬鱼”就为戍嗣子所属家族的族徽。        铭文字体大小虽不够整齐,但笔道镌刻清晰,雄伟有力,有的字体还具有典型的波磔体风格。器物本身和铭文内容对青铜器断代、商代历史地理、以及古文字的研究都有着一定的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金文-小臣邑斝铭    金文-师寰簋(西周宣王晚期)          师寰簋,西周宣王(晚期)。高27厘米,重9.18千克,口径22.5厘米,底径24.3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盛食器。器形甚大。宽腹,圈足,下置三兽足。腹部两侧有大龙耳,下垂珥。造型庄严而浑厚。盖线及器口饰兽目交连纹,其余均为平行脊纹。盖器同铭,各铸十行一百十七字,盖少四字。大意为:淮夷以前是缴纳布帛财物等贡赋的臣民,现在它的首领竟敢迫使奴隶们停止生产,反叛王宫,造成了东国的混乱。命令师寰率领虎臣和齐国、莱国等联军征伐淮夷,消灭冉、翼、铃、达四个首领,从而胜利班师。铭文提供了周室与淮夷之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重要史料。   金文-逨盘(西周)          逨盘,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 腹深10.4厘米,兽足高4.2厘米。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这件西周青铜逨盘,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6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可映证史书的记述,对夏、西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逨盘优美的造型与纹饰,气势恢弘的长篇铭文,精湛的铸造工艺,都表明它无愧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第一盘"。        释文:
逨曰:丕顯朕皇高祖單公,桓桓克明慎厥德,夾召文王武王達殷,膺受天魯命,匍有四方,竝(普?) 宅厥堇疆土,用配上帝。雩朕皇高祖公叔,克逨 匹成王,成受大命,方狄(逖)不享,用奠四國萬邦。 雩朕皇高祖新室中,克幽明厥心,柔遠能邇, 會召康王,方懷不廷。雩朕皇高祖惠中(猛?)父, 盭(戾)龢于政,有成于猷,用會昭王穆王,盜政四方,撲 伐楚荊。雩朕皇高祖零白,粦明厥心,不惰□ 服,用辟龏王懿王。雩朕皇亞祖懿中(設),諫諫克 匍保厥辟考(孝)王夷王,有成于周邦。雩朕皇考 龏叔,穆穆趩趩,龢詢(均)于政,明濟于德,享辟 厲王。逨 肇纘朕皇祖考服,虔夙夕,敬朕死事,肆天子 多賜逨休,天子其萬年無疆,耆(?)黃耈,保奠周 邦,諫乂四方。王若曰:逨,丕顯文武,膺受大命, 匍有四方,則繇唯乃先聖祖考夾召先王, 勞堇大命。今余唯經乃先聖祖考,申就乃令,令汝胥 榮兌,攝(?)司四方虞林,用宮御。賜汝赤巿、幽黃、 攸勒。逨敢對天子丕顯魯休揚,用作朕皇祖 考寳尊盤,用追享孝于前文人,前文人嚴在上,廙在 下,豐豐勃勃,降逨鲁多福,眉壽綽綰,授余康娛、純 右、通祿、永命、霝終,逨畯臣天子,子子孫孫永寳用享。  金文-大克鼎(西周孝王)          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鼎、钟等器。此鼎铭文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大小统一不失灵动,圆润古拙不失劲健,呈出一种舒展,端雅的风尚。  金文-宰甫卣铭(商)          时间:商,器高31.5厘米,口径1113厘米。   金文-鲁侯尊(西周康王)          西周康王 鲁侯尊 上海博物馆藏。通高22.2厘米,口径20.7厘米。腹内底有铭文22字,记载鲁侯伐东国。   金文-利簋(西周武王)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金文-大盂鼎(西周)          大盂鼎为周唐王时期器物,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浑厚典丽,是世间珍宝。相传此鼎于清道光间在陕西省眉县礼村出土,当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年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潘氏后人损献国家。        大盂鼎铭文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金文-小子蒚卣铭     金文-卫盉(西周恭王)         卫盉 西周恭王 通高二九、口径二〇.二厘米。一九七五年二月陕西岐山董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岐山县博物馆藏 器形是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的式样。器颈和盖缘均饰回顾式花冠龙纹,盖上增饰弦纹一道,腹部有两道折線纹,流管饰三角雷纹。盖内铸铭文一百三十二字,是一篇研究西周中期土地制底和社会经济的极其重要的史料,大意是:恭王三年矩伯因参加周王建大常典礼,向裘卫取了价值八十朋的朝觐用玉章,答应给裘卫土地十田,后又取了赤琥、麂韨、贲□等玉饰礼服,答应给裘卫土地三田。裘卫把这件事报告给伯邑父、荣伯、定伯、□伯和单伯等执政大臣,于是,这些大臣命令三有司会同矩伯和裘卫办理交接手续。 
 金文-x方鼎(西周中期)(中间缺少的文字详见帖内截图)          1975年3月陕西扶风庄白村西周墓出土,现藏陕西省扶风县博物馆 通高27.5厘米,口长17厘米,宽26厘米,重6500克。这件西周中期冬方鼎,通高27.5厘米,口宽26厘米,口长17厘米,重6500克。圆角长方形,两立耳,四柱足,平盖。鼎腹口小底大,垂腹,底近平。鼎盖两端各有一长方形孔,恰与两立耳相套接,不使鼎盖错动。盖中央有一环钮,以便揭提。盖顶的四隅各有一个矩形立扉,倒置成足,可使鼎盖变成俎案。此器设计独具匠心,其鼎盖作法为商周青铜器所罕见,弥足珍贵。全器仅在颈部饰有带状纹饰,其下界以弦纹。纹饰分四面组成,每一面由两个呈对称的顾首夔龙纹构成独立的纹饰单元,四面由四对、八条夔龙互相衔接构成一周纹饰带。夔纹呈横置S形,垂冠,回首,翼及下卷尾呈刀形,无腹足,又称为“变形夔”、“回首夔”、“顾龙”纹等。鼎、盖分铸。鼎耳、足、腹合范浑铸。鼎腹四壁分四范合成,在四角可见合范痕迹。底、足连范,由四范合成,在每一鼎足的内侧可见明显的范痕。全器内外分布着均匀的浅绿色铜锈,惟底部外侧鲜见绿锈,呈黑漆古状,十分光素。器盖有铭文65字,1975年3月陕西扶风庄白村西周墓出土,现藏陕西省扶风县博物馆。  金文-天亡簋          天亡簋 亦称《大丰簋》、《朕簋》。据传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在陕西岐山出土。曾归清末著名金石家陈介祺收藏,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重要藏品之一。此器制作朴厚,纹饰精美,铭在器内底部,铭文记武王克商,西归宗周,于辟雍祭天,颂扬先王功烈,及作器人天亡辅助武王举行祭祀,受到赏赐等内容。它为研究周初立国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         铭文字形参差错杂,变动不居,在拙朴散乱中显示运动与和诣之美,有轻有重的笔画在某种程度上有自然书写带来的笔墨痕迹。其铭文用韵协调 ,开创了千古词赋先河,也是我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   金文-兮甲盘(周宣王)          亦称兮田盘﹑兮伯盘或兮伯吉父盘。西周晩期青铜器。圆形,附耳,缺失圈足。宋代出土。日本书道博物馆藏。铭文十三行,一百三十三字。记述兮甲(即尹吉甫)随从周宣王征伐玁狁﹐对南淮夷征收赋贡之事。清吴式芬《攈古录》卷三作“兮田盘”﹐吴大澄《愙斋集古录》卷十六作“兮伯盘”﹐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卷七作“兮伯吉父盘"”。参阅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金文-四祀邲其壶(商纣王)           《四祀邲其壶铭》为商纣王4年器。拓本,8行,共42字。是现存商代铜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今藏故宫博物院。《四祀邲其壶铭》之铭文集结于壶底平面之内,形构茂密宽绰、疏密交错,十分生动,自由而舒意。充分体现了其书风的虔诚和恬静,具有安谧祥和的美感,实为大家之手笔,令人赞叹。   金文-小臣俞尊铭(商代晚期)           小臣俞尊铭》为商代晚期器铭,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山东寿张县梁山。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拓本,共27字。文物出版社《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收入。        《小臣俞尊铭》线条圆劲,然“丁”与“王”字,则描出较粗的笔画,显得格外突出,很具有装饰情趣。这在商代晚期作品中是颇为多见的,很可能是当时所追求的一种趣尚与审美观念。  金文-六祀邲其卣(商代后期)          商代后期,通高23.7厘米,腹径15.7厘米。传河南安阳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此卣传与二祀邲其卣同出,形制、纹饰也与之相似。盖器对铭四行二十八字。铭文记器。  金文-邓闭敦   金文-邓闭敦(译文)   金文-君夫敦   金文-叔向父敦金文-叔向父敦(译文)   金文-尹氏簠    金文-师虎敦(西周中期後段)    金文-师虎敦(译文)          铭文:
隹(唯)元年六月既朢甲戌,王才(在)杜,(格)于大(太)室,丼白内右(伯入佑)師虎,即立(中)廷,北(嚮),王乎(呼)内史吳曰:冊令(命)虎,王若曰:虎,(載)先王既令(命)乃且(祖)考事,啻(嫡)官(司左)右戲緐(荊),今余隹(唯)帥井(型)先王令(命),令女(命汝更)乃(祖)考,啻(嫡)官?(司左)右戲緐荊,苟?(敬夙)夜勿灋?令(廢朕命),易女(錫汝)赤舄,用事。虎?(敢拜稽)首,對(揚)天子不(丕)魯休,用乍??(作朕烈)考日庚(伯尊簋),子子孫孫(其)永寶用。
   師虎簋 西周中期後段(懿王世) 通高15.2、口徑23.9釐米,重4.72公斤。失蓋,體較寬,弇口鼓腹,獸首耳,矮圈足向外撇。通體飾瓦溝紋。  金文-使夷敦  金文-使夷敦(译文)   金文-孟姜簠    金文-师友敦(译文)    金文-史颂敦(译文)  金文-楚王孙铜钟铭(春秋)  金文-攻吴王夫差鉴(春秋战国)          攻吴王夫差鉴,春秋战国,北京图书馆藏拓。        《攻吴王夫差鉴》为夫差所铸器《说文》金部说:“鉴,大盆也”。《周礼》凌人注说:“鉴如*,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以御温气。”此兽耳衔环。腹饰蟠虺纹及叶形纹。腹内铭文三行十三字。於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在山西州蒙王村出土。春秋时期的书法出现了因地域而风格各异的现象,东南方各国的铜器铭文都有美化的趋向,或作鸟虫书,或作蝌蚪书等。而《攻吴王夫差铿》谷作瘦长体。字形、笔划不加修饰。文字显得质朴规整,线条均匀,起止尖锋。字距、行距较大,布局疏朗。已具后来小篆的雏形。  金文-吴王夫差剑(春秋时期兵器)         春秋时期兵器。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通长53.8cm,格宽5.5cm。台北古越阁藏, 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剑身近格处镌“攻痦王夫差 自乍其元用”八字,为吴王夫差用剑。吴王夫差兵器已发现多件。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刻石-公乘得守丘刻石(战国)          《公乘得守丘刻石》又名《河光刻石》。篆书,两行,十九字(一说二十字)。刻在天然形状的石上,石长九十厘米,宽五十厘米,厚四十厘米。此石原在河北平山县前七汲村外的田野里(战国时期的古灵城遗址西部),四十多年前被该村农民发现,运回家中放在院子里作凳子用。1974年被河北省考古队移至中七汲村第四发掘队保存,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1977年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古中山国陵墓,人们才把这件石刻与墓葬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由于其石刻中有许多字刻得不合规律,故极为难释,后经多人释文,方可粗略读通。    刻石-石鼓文(先秦石刻)          石鼓文 先秦刻石文字 。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畤原,唐初被发现。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一说为宋代司马池(司马光之父)搜得其九,移置府学,皇祜(1049—1053)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1107—1110)中迁至东京(今河南洛阳)辟雍,后入内府保和殿稽古阁。金人破汴,辇归燕京,置国子学大成门内。1937年抗战爆发后,石鼓文南迁至蜀,战争结束后始运回北平,现藏故宫博物院。其刻石年代,唐代张怀瓘、窦皋、韩愈等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以为周宣王时物;宋代董逋、程大昌等以为周成王时物;金代马定国以为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刻;清代俞正燮以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刻;以为秦物者,始自宋代郑樵,清代震钧以为秦文公时物;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叶十一年(前374)刻,详见《石鼓年代考》。刻石文多残损,北宋欧阳修所录已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其中一鼓已一字无存唐初“虞、褚、欧阳共称古妙”(引自《元和郡县图志》)。张怀瓘《书断》云:“《石鼓文》开阖古文,畅其戚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铁针而端委旁逸又婉润焉。”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石鼓》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传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赵孟頫藏本(即范氏《天—阁》藏本)、明代安国藏中权本、先锋本(亦称“前茅本”)、后劲本,皆宋拓本。《天一阁》本已毁于火,后三种俱在日本。有影印本行世。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
     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简帛-青川木牍(战国晚期秦武王二年)-本辑缺高清照片        一九八0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秦墓。青川木牍文为墨书秦隶,牍上三行墨书定为战国晚期秦武王二年(前309)的手迹,被视为目前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此牍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字形方扁,取横势。用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作为大篆快写趋向隶书的过渡期作品,《青川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体字,显示了与其隶变母体——同时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续性。这些都是早期隶书明显的特征。从书体角度而言,牍中那种简率的用笔意识和参差不齐的天然美感与金文所具有的严整、匀衡、对称、凝重的美感已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它已展现了一种与金文系统完全不同的书法语言和审美模式。        1986年发掘出土的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与《青川木牍》相比,此简显得粗重草率,但笔意大致相同。简中横画均藏锋起笔,收笔有向右发锋的波挑意,反映了同期古隶的共同特征。        1975年发掘出上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从简中可以看出其脱胎于秦篆,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母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尽管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比《青川木牍》隶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与石刻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运动的丰富性。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隶的演变过程。   简帛-郭店楚墓竹简(缁衣)          此简于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共有七百多枚。后经整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包括《缁衣》、《五行》、《老子》、《太一生水》五部,为先秦儒道两家典籍与前所未见的古代佚书共十八篇。  简帛-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          此简于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共有七百多枚。后经整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包括《缁衣》、《五行》、《老子》、《太一生水》五部,为先秦儒道两家典籍与前所未见的古代佚书共十八篇。  简帛-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此简于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共有七百多枚。后经整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包括《缁衣》、《五行》、《老子》、《太一生水》五部,为先秦儒道两家典籍与前所未见的古代佚书共十八篇。  简帛-郭店楚墓竹简(五行)          此简于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共有七百多枚。后经整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包括《缁衣》、《五行》、《老子》、《太一生水》五部,为先秦儒道两家典籍与前所未见的古代佚书共十八篇。           简帛-楚简 现藏上海博物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