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價值與文化多樣性(提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7:02:12
普世價值與文化多樣性
蔣勁松
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100084
Jiangjingsong999@yahoo.com.cn
http://blog.sina.com.cn/jiangjinsong
現代性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極端強調普世價值。啟蒙運動的思路就是用普世價值來衡量和批判一切有悖於普世價值的文化傳統,從而促進現代化的發展。處於高速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提倡普世價值似乎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的。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普世價值逐步為中國人民所接受的歷史。科學、民主、自由、法制等等價值,正在中國日益成為政治正確性的標誌。對於努力推進現代化的人來說,回首歷史,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欣慰!當然,這些價值的準確理解和真正落實,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持續不懈的努力。但在許多媒體上以及在大多數知識份子、青年網民心中,普世價值在合理性上似乎已經不容置疑,現在要做的只是利用一切資源,採取各種方法將普世價值在社會進行全民落實。
然而,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對神聖語彙史無前例的“惡搞”,經歷了後現代主義的洗禮,啟蒙運動的樂觀情緒成了樸素幼稚的標誌,一切宏大敍事都不可避免地成為懷疑和警惕的對象。普世價值同樣也不應該成為可以挪用透支的空洞口號,不應該成為可以兜售其他私貨的騙人幌子。不要以為只有像“鬥私批修”、“塑造社會主義新人”、“革命工作需要”、“階級利益”這樣的話語才會被濫用。我們今天推崇的普世價值,也常常被無知和偏見者所誤用。例如,今天在中國對“科學”的崇拜與迷思助長了科學主義的氾濫,產生了諸如假借科學之名以排斥中醫等傳統文化,將宗教當作迷信打壓排斥的現象。又如範跑跑之流,假借自由的名義,違反必須遵循的職業倫理,逃避應盡的社會責任等等。並不是所有貼上“普世價值”標籤的貨色都是真材實料,假冒偽劣產品俯拾即是,“普世價值”必須名實相符。所以,我們必須要認真鑒別,警惕“偽普世價值”的魚目混珠。
更重要的是:尊重文化多樣性也同樣是當今世界所強調和推崇的普世價值。如何處理好普世價值與文化多樣性的複雜關係,就構成了當今世界深刻的理論課題和迫在眉睫的現實挑戰。一方面,不能以文化多樣性作為藉口來否定普世價值的意義,為各種傳統中所包含的所有落後、野蠻、愚昧的成分辯護。例如,各種黑幫、邪教不能以其獨特文化為藉口,為其踐踏人權的野蠻行徑辯護。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估計都再不可能以其文化特色為理由來堅持種族隔離制度、奴隸制度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也不能以普世價值為藉口來否定文化的多樣性,推行某一種特定文化(如西方文化)的文化霸權。例如,澳大利亞政府為了對土著實施同化政策,以改善土著兒童生活為由,從1910到1970年,隨意從土著家庭中帶走近10萬名混血土著兒童,把他們集中在保育所等處,接受白人文化教育。他們稍大一點被送到女童和男童收養營;另一些膚色較淺的孩子則被送到白人家中收養。這些人後來被稱為“被偷走的一代”,他們受到了嚴重的精神創傷。這一野蠻政策背後的藉口是要讓土著兒童過上更加幸福、文明的生活方式,顯然傲慢的白人殖民者認為他們對於幸福、文明的理解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標準。
諸如科學、民主、自由、法制等所謂“普世價值”也不是一種可以簡單搬運的物件,它必須要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相適應。科學、民主等原本並非一切文化中原發的現象,而是在少數、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意義與作用都不能脫離具體的語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的社會文化固然不能無視科學、民主之類的價值,必須要在科學、民主的視角下進行重新詮釋和挖掘,這就是胡適之等人強調整理國故的意義;必須要隨科學、民主的引入而作相應的調整、改變,這就是魯迅先生等人提倡改造國民性的合理性。
而在另一方面,科學、民主的表現方式也必須要隨所在地的文化傳統做相應的調整和本土化,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要借用本土的符號象徵等等。例如,新加坡雖然並沒有採用西方式的民主制衡體制,新加坡領導人所強調的“亞洲價值”也備受到許多西方人士的嚴厲批評,但她卻是個高度發達的國家,現代化程度很高,經濟競爭力很強,公務員的清廉程度也高居世界前列。並沒有證據表明,採用西方民主制度就一定會比目前新加坡的體制能給人民帶來更大的幸福。
民主不能簡單地搬用,人們心目中普世價值的典範——科學同樣也要不斷變化以適應文化和社會變遷。例如,女性主義就曾指出在父權時代中科學也同樣滲透了父權的意識形態,將客觀性理解為主客體之間的截然分割,客觀性理解為無批判、無立場的中立性,將自然秩序理解為富有强制和暴力色彩的自然法則。在對於生命現象進行研究時,在父權制的意識形態影響下,科學家往往將雄性物種的表現當作物種的積極、主動、典型的表現,將雌性物種的表現一概視為消極、缺乏、邊緣的現象,凡此種種,都嚴重地扭曲了科學,扭曲了自然的真實面貌。而在女性主義長期影響之下,科學研究的方法與觀念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展示了自然的全新形象。
空間上如此,時間維度同樣也如此。普世價值並非固定不變的現成之物,它同樣也要更新生長。隨著時代的變遷,普世價值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改變。比如,人權的概念就有一個不斷擴展的過程,從白人擴展到有色人種,從男性擴展到女性,從異性戀擴展到同性戀,甚至有將權利的概念擴展到動物保護的趨勢。所謂普世價值,剛開始的時候毫無例外都不過是少數人提倡的“異端邪說”,在大多數人眼中都是荒誕無稽的。而過去廣為接受的普世價值,隨著歷史的演進,也會在成為批判的對象,也將會轉變為落伍的意識形態。因此,堅持所謂“普世價值”,可能是在推動社會發展,批判落後、野蠻的文化傳統;也可能是在維持現狀,捍衛目前仍然流行的罪惡。所以,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在流行的普世價值之外,傳統的、似乎已經過時的文化價值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文化意義。因為,價值的更替並不是單向的、一勞永逸的事情。歷史的發展具有複雜性,人類的文化常常會在新的層次上向傳統回歸。歷史不會終結。所謂“過時”的文化價值,不僅在新的視角下可以經過詮釋而重獲生機,而且可以幫助我們對流行的所謂普世價值保持一種批判的態度,幫助我們對時代的偏見與盲區保持一種警惕。保留“過時”的文化價值,其實就是保留了人類面對複雜多變的未來適應的豐富可能性。例如,中國古代的三綱五常思想常被視作落伍過時觀念的典型。然而著名哲學家賀麟先生就曾對三綱五常思想做了重新解讀,賦予其全新的普世意義。
所有的普世價值都是具體的,都有其特定的內容和規定性,因此也都是有限的,有其內在局限性的。歸根結底,普世價值是服務於人類生活的。人類活生生的實踐是檢驗普世價值的最後的唯一標準。普世價值並非絕對神聖,不可批判的偶像,它今天之所以廣為世界所接受並不是天經地義的,而是因為經過了人類漫長歷史的多次檢驗,其中不乏痛苦的血淚教訓;而人類生活仍然在繼續,過去通過檢驗的普世價值現在和未來未必能通得過,它今天仍然要在人類的新的經驗中接受檢驗。普世價值並非是僅僅衡量其他事物的尺度,同樣要接受批判。
臺灣3.22大選之後,有人發表文章說,就算民進黨再次贏得大選,民主的自我修正機制失靈,也不能否定民主選舉的價值。這當然是對的,因為,即使民主選舉的結果不理想,民主選舉也可能在其他方面產生正面影響:如促進公眾參與,非暴力的方式決定領導人選擇等等。但是,這些對民主選舉的肯定評判,必須是在具體語境下經驗性的評判,也就是都要根據民主選舉過程所產生的具體後果來得出,而不能無視實際後果,先驗地認定只要是民主選舉就一定是好的。這種評價就不是一種理性的評判,而是一種盲目的信仰了。因此,理性的態度就是在具體的經驗研究之前至少在理論上承認這樣的可能性:在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下,民主可能反而會是不太合適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態度同樣也適用於法制、科學、人權等等。
各種普世價值之間也存在者複雜的相互關係,並非鐵板一塊,完全一致,所適用範圍也並非邊界清晰,可以劃疆而治。在不同價值之間出現衝突時,並不存在著什麼普世的元價值,可以程式化地決定這些價值之間如何取捨、協調、兼顧。比如,科學事務並不遵循民主原則,不是多數人意見所決定的。而當代政治事務則往往循多數人決定的民主原則。然而,當某些科學事務涉及到與公眾利益相關時,則既不可簡單地交由少數專業人士代為決定,也不可簡單地通過表決由多數人的意志所決定。其他各種普世價值之間的關係也同樣如此。我們必須在不同普世價值的相互衝撞、糾纏之間,保持一種冷靜的心態,從人類生活實踐出發,以一種批判的態度審慎反思普世價值。
總而言之,普世價值凝結了人類痛苦探索的寶貴經驗,為我們解決人類的各種實踐問題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文化資源,我們應當善加利用;卻不能將其固化為新的神聖教條。普世價值應該成為促進我們深入思考的推進器,而不是終結我們思考、探索和批判的緊箍咒。當然,必須要說明一點:從總體上說來,對於目前中國現實狀況,當務之急應該是強調普世價值的正面、解放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