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讲记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14:41

目 录... 1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卷)... 4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卷)... 13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卷)... 21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卷)... 29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卷)... 37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卷)... 46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卷)... 55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八卷)... 62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九卷)... 69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卷)... 77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一卷)... 84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二卷)... 92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三卷)... 100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四卷)... 108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五卷)... 117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六卷)... 127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七卷)... 134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八卷)... 141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九卷)... 148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十卷)... 155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一卷)... 162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二卷)... 169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三卷)... 176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四卷)... 183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五卷)... 190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六卷)... 197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七卷)... 204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八卷)... 211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九卷)... 218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0卷)... 225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一卷)... 232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二卷)... 239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三卷)... 247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四卷)... 255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五卷)... 263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六卷)... 271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七卷)... 279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八卷)... 286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九卷)... 293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0卷)... 300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一卷)... 307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二卷)... 313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三卷)... 320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四卷)... 328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五卷)... 335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六卷)... 342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七卷)... 349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八卷)... 357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九卷)... 364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0卷)... 371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一卷)... 379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二卷)... 385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三卷)... 391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四卷)... 396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五卷)... 403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六卷)... 410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七卷)... 417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八卷)... 424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九卷)... 431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0卷)... 439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一卷)... 445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二卷)... 452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三卷)... 459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四卷)... 465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五卷)... 473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六卷)... 479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七卷)... 486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八卷)... 492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九卷)... 498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0卷)... 504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一卷)... 510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二卷)... 516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三卷)... 523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四卷)... 529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五卷)... 535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六卷)... 541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七卷)... 549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八卷)... 555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九卷)... 565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八0卷)... 572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卷)

 2000/4/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01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将《感应篇》讲圆满了。《感应篇》的文字虽然不长,古人汇编的这些公案、因缘,也就是历史上感应的故事,蒐集得非常丰富,有理论,有事实,如果详细的介绍是永远说不尽的。过去有很多感应的事实,现在更多,我们在中国、在外国,常常在报纸、在电视资讯里面得到许多这一方面的报导,这些报导确实增长了我们的信心。绝对不可以说,我们没有亲眼见到,我们就不承认。过去老师常用比喻讲,他说:「你的爸爸你见到了,你承认。你祖父你见到了。你的曾祖父、高祖父要是都没见到,那你都不承认了?哪有这种道理!」我们见不到的事情太多了。以现在科学来说,我们眼睛的功能很有限,所见到的光波只有在适合的波度,我们才能看到,比我们能见光波长的光波我们见不到,短波也见不到。但是今天用科学仪器去测量,确实有长波、有短波,有我们见不到的,见不到不能说它不存在,见不到不能说它不是事实,这就属于迷信,这是属于武断。

佛是非常讲求科学的,他让我们去证明宇宙之大,无奇不有,这是事实。今天科学家知道空间有不同的维次,我们常常听讲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在理论上讲,空间是无限度的,不同维次的空间,我们就见不到,就无法接触。科学家了解这个事实,确实有不同维次空间存在,但是怎么突破,现在技术上还做不到。佛家做到了,有许多高级的宗教做到了,因为他们知道不同的空间维次,是由于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所以空间维次是无量无边的。知道它的根源,如果把这个根源消除,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佛家用禅定的方法,让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于是不同维次空间突破了。你放下得愈多,突破的层次愈大,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神通」,中国人讲「特异功能」,就是这么回事情。

心愈清净,你能够接触的境界就愈广大;妄念愈多,烦恼愈多,你的圈圈就愈小,你就无有方法突破。人住在三维空间里面,四维空间决定没有份,佛晓得这个事实现象是怎么来的,所以他有方法。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那是讲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手段,全是修禅定。换句话说,全都是消除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恢复我们的真心。真心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话是真的,不玄,有很清晰明白的理论依据,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所以诸位同修到此地来参学,最重要的就是从佛法里面学得「看破、放下」。我常常跟大家讲,我们的根本若是错误,就好像树的根本烂掉了,没有救。根本是真心、本性,我们的真心本性染上了自私自利就完了。

佛经里面告诉我们,真心离念;换句话说,没有妄念的心就是真心,有妄念的心就是妄心。妄是妄念,妄念里头最严重的就是我执,起心动念是我、我的利益,这就完了,你这个圈圈划得太小,只有我,都没有别人。我听很多人说,夫妻彼此都有秘密。有一次,有一位在此地很有名的「唐城」的一个老板,看到我们「佛教居士林」这样坦承公开,他很佩服。他跟他太太就有秘密,他有多少钱,太太不知道;太太有多少钱,他也不知道。这个我执还得了吗?真的只有「我」,「我」之外一个人都没有。他不相信这个世间有可靠的人,一生不敢跟人说真话,这种人生活在世间多么可怜!这是佛经里讲的「可怜悯者」。我们学佛的人,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对待任何一个人都坦承公开,没有丝毫秘密。

所以学佛想成就,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如果你有私心,念佛念得再好,都去不了。因为佛在经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不但是善,是最善、上善人的俱乐部。我们不善,阿弥陀佛纵然慈悲欢迎,那里的大众不欢迎,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上善」是决定没有自私自利。你有自私自利,说实在话,再大的福报,你的享受是一生,你这一生享尽了,没有了!舍弃自私自利,把念头转一转,一切为社会、为众生。这还不够大,佛菩萨的心量不止是为我们地球众生,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所以那个心量才大,才是「上善」。首先把心量拓开,决定不为自己。

不为自己的好处太多了。你们诸位同修冷静观察,细细思惟,许多为自己的人(也有出家人),他们的形象怎么样?我们是不为自己的,每个星期都有两三个团到这里来看我,这是很明显的例子。我要是自私自利,你们决定不会到这儿来看我,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聚集在「居士林」、「净宗学会」。没有自私自利,一切公开。你们供养我的钱,我转手就布施了。李木源居士手不摸钱的,你对于居士林任何供养,即使是支票,他也叫别人收,他自己不收的,对这个东西害怕。一切为正法久住,正法是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一切好事里,这是第一等好事。

所以我跟大家讲过很多遍,社会要安定,世界要和平,一切众生要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整个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怎样才能落实?政治做不到,武力办不到,经济、科学、技术都办不到,这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看得很明白,能够办得到的只有教育。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他可以作国王,他知道这个事情政治不能解决,所以舍弃王位。经典里面记载,释迦佛年轻的时候武艺超群,他可以作将军、作元帅,但是他知道这不能解决问题,舍弃了,终身从事于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的身份,用现在的话说,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者」,他做这个事情。而且是义务教学,他不收学费,他不取人家的供养,过最简单的生活,每天三衣一钵,清净自在,快乐无比,给我们做示范。

当年在世,游学五印度,印度分五个区,那时都是小国,没有统一,跟中国周朝时候一样。周朝时候,我们在书上念到有八百诸侯,就是八百多个小国。大的国,大概像现在一个县那么大;小国,则像一个小村镇的大小。这些小国当然有矛盾、冲突,当然有战争,释迦牟尼佛教学把这些都化解了。所以我们在书上看到,当时十六大国王都皈依佛法,都依释迦牟尼佛作老师。

中国古圣先贤也懂这个道理。佛法是后汉明帝时传到中国,在还没传到中国之前,古老的中国就提倡孝道、师道。汉武帝制定国家教学的方针,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教育政策,是根据《礼记·学记》实施的。这是中国古老的教育哲学,里面有两句话:「建君民,教学为先」。诸位要知道,一个国家治乱关系在教育,家庭兴衰关键也在教育。你这个家能不能兴,看你家的小孩。做父母的要知道小孩的想法、说法、作法,你要了解他,一切的错误要帮助他纠正,这是教育。最重要的不可以存自私自利的心,要努力,要好学。学习里面最重要的是德行,智慧、技能学成之后,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全世界人类服务,这些父母从小要教。

有些愚痴的父母,只知为自己的家庭赚钱,家庭享受。谚语说得好:「一家饱暖千家怨。」你一家很富裕,不照顾别人,别人都是你的冤亲债主,恨你入骨,到你运衰的时候,群起而攻之,这个家就灭亡了。所以要布施恩德,自己有能力、财富,就要知道布施贫穷的人,你的家道永远不衰。因为贫穷人拥护你,「你是好人,你肯帮助我们,我们希望你发大财,你发大财我们沾光」,各个人都帮忙。你要不照顾别人,你发财,人家就恨你,你家失火了,他决不来救火,还说「烧得好!烧得好!」你家里要被强盗抢劫的时候,他在旁边看,也说「抢得好!该抢!」都会变成这个现象,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一定要帮助别人,要帮助社会。我们帮助别人,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帮助我们,互相帮助,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我也遇到很多同参道友,甚至于一些老法师来问我:「净空法师,我要跟你学习。」

我说:「学什么?我有什么好学,我什么都没有。」

他说:「你的法缘殊胜,你教教我。」

我说:「这个很简单,布施。你布施法缘就好,你不肯布施,你哪来的法缘?」

我在台上讲经至今年四十一年了,我们的录像带、录音带、光碟以及书本,版权页都是「欢迎翻印」,绝对没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个字样,所以我们的东西流通到全世界,法缘这么胜。假如我也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法缘就完了。今天在世界上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很多同修告诉我,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两亿人,就是没有版权,大家欢喜流通。你要版权,能拿的钱太有限了。我们是利益社会大众,不要版权,人气多旺!

我住在新加坡,每个月都有从国外来的几百人来看我,来看我的都会带一点供养,钱太多了,比版权收入不知道超过多少倍,这都是事实。我们拿这些钱做更多的东西,跟全世界各个地方结缘。所以钱多多做,钱少少做,没有钱最好了,我没有事,可以找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去隐居,去读书,去念佛,多快乐!所以你们送这么多钱来,我要想办法很快把它用出去,决不能留。财是古人讲的通货,通货要流通才行,像流水一样,一定要流通,大去大来,小去小来,不去就不来了。佛在经上讲「积财丧道」,财不可以积,一积就错了,道就没有了。所以财一定要用,特别要帮助苦难的人。我们要多做利益社会、利益大众的事情,这是真实功德,这一生才没有白来。

诸位到此地来,最重要的是「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放下,只要把这十二个字放下,你学佛就决定能成佛。你学佛不能成佛,这十二个字当中总有几个字没放下,造成障碍。佛菩萨之所以能成佛菩萨,他这十二字完全没有了。学佛,大家听说诸佛菩萨乘愿再来,什么是「乘愿再来」?我们如果发个愿,愿力超过我们的业力,我们现在就乘愿再来了。佛菩萨是什么愿?我们知道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是为大众服务的,不是为自己。我们今天得这个身体,念念是为我的,为我是业力。身体不是我的,身体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一个工具,你就是乘愿再来,你跟佛菩萨没有两样。所谓凡夫跟佛只在一念之差,一念迷,迷这个身是我,一切都为我,这是凡夫。佛菩萨觉了身体不是我,身体是为众生服务的工具,尽量发挥这个工具,为一切众生造福;就这么一个念头,转过来,凡夫成佛了。不为自己,自己的福报无量无边,智慧无量无边,我们在这里做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学佛在这一生当中肯定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卷)

 2000/4/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02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还是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答,因为同学们这两天就要要离开此地回到中国。第一个问题,他问: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是不是马上可以回来度众生?还是需要等到「花开见佛悟无生」方可?

这个问题《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弥陀非常慈悲,对于悲心很重、法缘殊胜的人,有特别的加持。如果是他发愿要先度众生,后成就自己,佛也帮助他,只要跟阿弥陀佛见了面,就能够得到弥陀本愿的加持,无论在哪一道受生,都不会迷失自性。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也是自古以来许多祖师大德们讲的「难信之法」。这个法是佛在一切经里面从来没有讲过的,一切诸佛刹土从来也没有这些事情,唯独西方世界有。这个理非常之深,事很明显,我们要相信。

佛法是教育而不是宗教,我们已经把它认识清楚了。佛陀的教学跟孔老夫子的精神完全相同,都是「有教无类」,也就是对一切众生平等教化。但是夫子教学的范围是在世间,而且只在人世间。至于天道鬼神,夫子常讲「敬鬼神而远之」,我们奉祀他,但是不能够亲近学习。「远」就是不跟他学习。而释迦牟尼佛的教学范围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范围广大而没有边际,这其中包含十法界,就是现在科学家讲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不同维次到底有多少数目,没有人知道,在理论上讲是无量数的,而佛统统都教化。

佛有什么能力?佛不是说他有能力,佛说这是每个人自性的本能。自性就是真心,我们的真心本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无量相好。我们常讲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而实际上佛在大乘经上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都是你本来有的。所以佛说他没有东西教人,他所教的全是一切众生的本能。佛的本能恢复了,但是众生的本能是隐藏的,有东西把你盖覆住,使你的本能透不出来,不起作用;不是没有,确确实实有。所以佛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不但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佛常讲「生佛平等」,生是众生,佛是诸佛如来。生佛平等,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是大乘经上讲的经义,是事实真相。

世间有聪明的、有愚钝的,皆因盖覆的烦恼有轻重厚薄不同。烦恼轻的人,智慧就高一点;烦恼重的人,智慧就低一点;造作善业多的人,相貌就端严;造作恶业多的人,相貌就丑陋。这个境界没有一定,千变万化。跟我们身体一样,身体也是属于境界,这是现相,「相随心转」。所以一个修行人认真断恶修善,过几年他相貌变好了,变得很慈祥,这说明他修行功夫得力。

相随心转,境界也随心转。如果你一生都被外面境界所转,也就是说你会受外面境界影响,你是凡夫,自己做不了主。不会受境界影响,而能够转境界,这个人就是佛,《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之后,无论到什么地方度众生,别说是到人间来,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哪一道都能去,因为他突破了空间维次,他不受外面环境影响,有功夫了。这个功夫当然一方面是自己修的,更大方面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使你恒住「念佛三昧」,你才有这个功夫。

我们要问,有没有必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绝对有必要。所以我们肯定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明末清初,蕅益大师说极乐世界确实有,阿弥陀佛确实有,所以他别号叫「西有道人」,这是我们要肯定的。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是决定不同维次的空间,他是高维次,极高无上,把所有一切不同空间维次全部突破了。所以世尊赞叹他「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光中极尊」是赞叹他的智慧能力突破全部的空间维次,「佛中之王」是赞叹他的德行。我们要相信,释迦牟尼佛决定不讲假话。

而诸佛菩萨在世间示现,必定是针对现前社会需要提供拯救解决的方法,对我们才真正有利益,决定不说对现前不适用的理论方法。我们今天的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我们要知道,这个危机是教育彻底失败了。过去虽然全世界对于道德伦理的教育疏忽了,但是中国人重视,所以世界还能维持一个祥和。《十善业道经》序文讲,十分之一的人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十分之九的人沾光。我们中国人口占全世界比例有五分之一,五分之一里有一半的人接受儒家的教育、佛法的教育,这个世界就能够维持安定。在二十世纪当中,前半个世纪还好,我还受到一点教育。抗战是个界限,抗战期间到胜利之前,家庭父母、学校老师还跟我们讲一点伦常道德,我们还受一点薰习,抗战胜利之后就没人讲了。

所以现代人不懂得作人,我们看到小朋友的思想、言行,仔细观察感觉得很恐怖。三、四岁的小孩天天霸占着电视,家里客厅有大电视,房间有小电视,父母要看的节目跟他不一样,对他说:「你到你的房间,去看你的小电视。」他回答:「不,小人看大电视,大人看小电视。」这种思想言行,我们听到之后提心吊胆,现在目无尊长,他长大之后怎么办?他从小就这样子来养成,现在是可爱,大了就不可爱了,这是教育上的疏忽。所以外国宗教讲的世界末日我很相信,这个问题现在若不重视它,要不认真的想办法来挽救,二三十年之后,这世界没救了。今天学校教育不讲了。这个社会,你打开电视,拨接网路,里面内容几乎都是杀盗淫妄。全世界的众生脑子里都想的这些,这还得了吗?大家都造恶业,恶业天天增长,众业所感,果报就不可收拾,世界末日真的就到了。基督教讲世界末日,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也讲世界末日,佛教虽然不讲世界末日,佛讲有末法时期、灭法时期。

佛家讲善恶果报,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决定有恶报。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在这一生短短期间当中,要懂得修福。必须有能力、有智慧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凡是利益一切众生,帮助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是善。凡是利益自己,利益自己的团体,损害别人,欺骗别人,这是恶。恶的果报在三途,人在世间,就算你活上一百岁,也不过三万六千日,想一想,太短暂了。这么短暂的时间去造作罪业,堕落在三途,那个时间就长了,不值得!所以在这个世间读圣贤书,受好的教育,必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克服自己的欲望,真正发心利益众生。

你说你要想回来度众生,我常讲要度众生必须先度自己,你自己都没有得度,你如何能度得了众生?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全部改掉就是度自己,《十善业道经》是标准。杀生是习气、是烦恼,我从今而后不杀生。不懂这个道理,常常看到蚊虫、蚂蚁、苍蝇这些小动物到我们房间来干扰,有意无意就把它杀死了。学佛之后再也不杀,它也是一条命。蚂蚁到这儿来也是出来觅食、谋生的,它没有犯死罪,我们决不可以杀它。我们用慈悲心对它,要布施供养它,它找东西吃,我们给一点东西放在门外院子里面,它慢慢就到那边去了,以后它就不会再来干扰了。不需要杀它,不需要防范,不需要用杀虫剂,什么都不需要,我们可以跟它沟通,它有灵性。凡是有灵性,你杀它,它会有报复的心理,将来它得人身,我们变蚂蚁,他又来杀我们,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这个事情决定不能做。

偷盗是最容易犯的,凡是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都是属于偷盗。有些人说损人才能利己,这个观念是错误、是迷惑,他不知道利人才是真正利己。佛教我们「广修供养」,「广」是广大,没有边际,真诚心去利益众生,对一切众生我们尽心尽力布施供养,果报不可思议。你布施这一个国家的人民,要是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生的果报一定是在这个国家作国王,因为你对他们有恩惠。你要是布施全世界,你就作轮王,佛经里面讲的统治全世界的大王,世界的盟主,许多国家都情愿听你的教诲,都服从你的号令,这是从布施得来的。你今天赚了很多钱,是你前世修的财布施;你今天有智慧,是你过去生中修的法布施;你得健康长寿,是你过去修的无畏布施。修什么因就得什么果,如果没有修因,今天想尽方法去得果报,得不到!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做哪一种行业能赚钱,我不相信!哪一种行业都不能赚钱。你真正命里头有的,布施多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赚钱。你做的事业是缘,你有因,因结到缘,果就现前了。你没有因,缘再殊胜,什么也得不到。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唯有佛讲得透彻明了。

所以度众生先要度自己,度自己先要改变自己的烦恼习气。头一个是把自私自利的心改掉,学佛菩萨没有自己,《金刚经》上说得好:「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随类化身,到这个世间来就是行菩萨道度众生的。度自己就是度众生,因为度自己就做一个好榜样,是社会大众的模范,让人家看到尊重你,向你学习,你就度了他。你不能度自己,你说得再好,人家看看你不像个好榜样,你决定度不了别人。释迦牟尼佛、诸大菩萨、历代祖师大德做榜样给我们看,一生唯有修善,绝不作恶;只有利益众生,绝不利益自己。众生就是自己,利益众生是真正利益自己。所以心量要大,谚语说得好:「量大福大。」量小福就小。一丝一毫的善行,如果心量大,他这个善行就变大了;心量小,做再多的善事,果报还是小,它不会超过你的心量。所以头一个要把心量拓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遵守佛菩萨的教诲。我们今天把圣教归纳为五个纲领,我们很容易记,很容易学习,一定要很认真努力,天天去做。

第二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示现有「马麦之报」及三天头痛。阿弥陀佛如果到这边来示现,是不是也有这个现象出现?

有,这是教化众生,告诉众生因果可畏。成了佛,不是过去造的恶没有果报了,成了佛恶报也会现前。虽然现前,他无所谓,他知道这是还债,一笔勾消了,非常欢喜接受果报。世间人迷惑,接受苦报他不甘心,怨天尤人。佛菩萨知道业因果报,所谓「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是没有因果,「不昧」就是对于因果清楚明白。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卷)

 2000/4/2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03

诸位同学,大家好!从网路上传来的问题,汇集起来已经不少了,我想我们另外找时间来答复。有一些同学这一两天就要离开新加坡,时间非常宝贵,今天我们开始讨论《十善业道经》,在这一部经典里面,也能把我们许许多多的问题解释了。像此地有一个问题:宗教融合是一大胜事,若我们也去听外教的经典,是否与「一门深入」相违背?对于非正教的教派,譬如清海、卢胜彦,当如何应对?

这个问得好,教确实有邪正,要辨别清楚。可是对于深位的人,他们的见解就不一样了,这些人真正到了不受外境的干扰,所以邪正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是凡夫,会受外面环境影响,于是邪正就必须要辨别,要远邪亲正,这是随顺根机来说的。

今天大家请看《十善业道经》,前面有雍正皇帝的「上谕」,我们来看这一篇。清朝的帝王都是佛门的弟子,而且在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是前清鼎盛的时期,我们在记载里看到,他们请法师在宫廷里面讲《无量寿经》,以《无量寿经》的理论教诲来治国,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宫廷里面读经讲经,建立了共识,这是非常有智慧、非常高明的作法。他不用自己的意思,不叫别人听他怎么说,而是听佛说,皇帝听佛的教诲,臣子庶民也听佛的教诲,人心平了,所以天下大治。我们看他这一篇,就晓得清朝怎样把国家治好,这个地方透了一点消息。

【上谕】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皇帝的训辞。

【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这一段是主旨、总纲,一语说破了。「朕」这个字是上古时代所有一切人的自称,就像现在称「我」,上古时代都称「朕」。自从秦始皇用「朕」自称,变成皇帝专用,以后一般人称自己就不用这个字,我们要晓得这个字的来源。『朕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认为、我以为」。

『三教』,是中国古时候「儒、释、道」三家,都是属于教学。诸位要晓得,「教」是教学,不是宗教。在中国确实是很晚才有「宗教」这个名称,而且不是从中国来的,是从日本传来的。所以中国没有「宗教」这个名词和概念,这是从外面传来的。中国讲「教」是教化、教育的意思,怎么样教化众生。「教化」这两个字的意思非常好,教是行为,化是结果,我们接受圣贤人的教导,于是就产生变化,所谓变化气质,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是教学的效果。所以中国人用的词汇,教是因,化是果,意思非常的完美,这是讲儒家、道家、佛家这三种教育。

『觉民于海内』,是教人民觉悟。「海内」是指中国,在中国推行觉民的教育,这个意思多好!决不是迷信,是教众生觉悟。

『理同出于一原』,它的理论根据是相同的,在形式上来看,都是依据孝道、师道。「儒、释、道」三家都讲孝道,都讲尊师,虽然他们说法不一样,方法也有差异,他们的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的,所以『道并行而不悖』。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从前国家没有立很多的学校,「儒、释、道」三家就担负起教化众生的责任,帮助国家,帮助帝王,帮助社会,使社会大众真正得到安和乐利幸福的生活。这是把这三教的殊胜利益,一语道破!

可是人他有分别执著,他有烦恼习气,于是互不相容,这种情形不难理解。这个问题在现代社会更是严重,毛病发生在哪里?雍正皇帝也一句话道破。

【人惟不能豁然贯通】

这是根本的毛病。为什么互不相容,互相嫉妒排斥?就是没有『豁然贯通』。「豁然」是大悟,能够悟入圣贤人的境界,事理贯通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于是人各异心】

『异心』就是讲妄想分别执著,每个人妄想分别执著不一样。

【心各异见】

每个人的看法想法不一样,于是烦恼习气现前了。

【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

『道』就是道教,道教的信徒说佛没有道那么尊贵,这就是尊道贬佛,问题就出来了。

【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

佛弟子尊崇佛,认为道没有佛大。

【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

孔子的学生把道跟佛辟作异端,『异端』就是不是正法,比邪法讲得客气一点,不是正道。于是三教就互相排斥。

【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就有,尤其是信徒与信徒之间存在矛盾对立,彼此争胜而不相下,往上面去则没有。前几天李木源居士还跟我说,从前太虚法师的门下弟子跟圆瑛法师门下的弟子互不相容,彼此攻讦不相让。以后两位老法师见了面,非常客气,信徒们一看,「怎么回事情?怎么两位老和尚见面这么客气?」上面其实没有事情,下面不服,总以为自己的师父了不起,别人都不如。现在这种习气更深了,到处都能看见。所以我们读这一篇「上谕」,感触很深;换句话说,上面没有过失,过失都在下面。我们再往下看。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

这是雍正皇帝自己说的,他对于三教的看法跟别人不一样,可见他对三教都下过功夫,这就是前面讲的豁然贯通。『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平是平等,三教确实平等。

新加坡现在是九个宗教,过去这九个宗教彼此不相往来,也是各个以为自己第一,别人总是不如,在佛法里面叫「自赞毁他」。「自赞毁他」这一条在《瑜伽戒本》里面是重戒,《梵网戒本》里也列入了戒条,不容许的。「自赞毁他」是在造业,你对别人并不了解就轻易毁谤,这个罪很重。「自赞」是傲慢,是属于贪瞋痴的一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法法平等,佛在《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有些人说佛讲「法门平等」,大概是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教。这是我们这样想法,是不是佛的意思?谁也不敢讲。我们今天读《华严》,从《华严》里面的启示来说,佛不是这个意思,佛讲的法门平等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平等,包括所有宗教,还包括邪法,这样才能与「大方广」相应,邪法不收在里头,就不是「大方广」。

邪法与正法也平等,这个道理很难懂。为什么说它们平等?因为它们同出于一源。正法是心现识变的,邪法也是心现识变的,离开心识,世出世间无有一法可得。我们大乘经读多了,晓得与法性相应的是正,与法性相违背的是邪。我们姑且不去讨论相应与否,但是根是一个,都是从法性生的,我们要深明这个道理。然后回过头来观察自己,我们一念善心是正,一念贪瞋痴是邪,邪正就在本身。一念恶,是妄想分别里头变现出来的;一念善,是正知里头变现出来的。妄想跟正知是一不是二,迷的时候叫妄,觉的时候就叫正。由此可知,正法邪法就是觉迷而已。觉悟了,邪法就变成正法;迷了,正法也变成邪法,这才是真正明白道理。所以三教的教人都叫觉,觉就是正法,教人转迷为觉。迷了的相是六道三途,觉悟的相是四圣一真,现相不一样,果报不一样,迷的果报苦,觉悟的果报乐。

【能得其平】

以清净平等心来看。

【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

你真正明白通达,你就不在乎形式,而着重它的内涵与实质。我头一次与纳丹总统见面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他在所有宗教里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而不重视形式」。这个话内行,不是外行人说得出来的,所以我们对他很尊敬。能透过这一关,不但世出世间的的宗教平等了,一切诸法都平等,我们的平等性智才能够现前,分别执著才能放下。大乘法里面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又跟我们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妖魔鬼怪也是佛法。佛是觉的意思,你只要通达明了觉悟了,这个法就是佛法;你要是不明了、不觉悟,迷在其中,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要明白这个道理。「法」是一切诸法,这是我们平常解释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的总代名词。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通达明了,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他对于一切法不迷惑。

佛法的标准是「觉、正、净」,与「觉正净」相应的就叫佛法,与觉正净相违背的叫邪法。法没有邪正,邪正在迷悟,悟了就「觉正净」,迷了就是「迷邪染」。觉的对面是迷,正的对面是邪,净的对面是染。如果这个法教我们「迷邪染」,这就不是正法,我们称它作邪教、邪法;他教给我们的是「觉正净」,这是正法。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所以我们在十法界里面要学正法,要远离邪法,等到我们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里面去了,邪正就没有了。在十法界里头有,一真法界里面没有,一真法界是圆满大觉,这个道理要懂。好,今天时间到了,这个「上谕」后面还有一大段,我们明天接着再讲。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卷)

 2000/4/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0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经本,我们接着看雍正皇帝的「上谕」,第一面倒数第三行下半段看起,我把这个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从这儿看起。前面一段,是把三教宗旨(它的根源)为我们说出来,这也正是佛家讲的契机契理,理是同出于一原,机就不一样,所以才有这三种教学的方法,接引三类不同的根性。这个跟大乘佛法讲的教学原理原则完全相应,方法、形式虽然不一样,它的方向目标相同,那就是同归于善。善的标准是要与心性相应,与性德相应,这是不变的原则,但是与心性相应的程度,确实有浅深广狭不同。我们知道法身大士是最清净的,四圣法界比法身大士就稍微远一点,天道又远一点,人道就更远了,三恶道完全违背性德。佛的教诫,就是佛给我们制定的一些规律,也就是佛家常讲的戒律,都是本着这个原则而说出来的,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然后才能体会到诸佛菩萨的真实智慧,无尽的慈悲,善巧方便。

尤其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于「形迹」绝不把它放在心上,而重实质。「形迹」是关于契机的,实质是契理的,果然契理。众生的根性无量无边,我们没办法了解,《华严》里面居然用贪瞋痴接引一类众生,我们看起来好像是与性德相违背,其实他不违背。我们去做就违背了,他去做就不违背,原因在哪里?他心地清净,他不染着,和光同尘。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我们染着。换句话说,我们接触境界会起妄想分别执著,法身大士接触境界,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高就高在这个地方。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与法性相应;染妄想分别执著,这就相违背,那叫造业。于是佛给我们制定戒行,我们是最初级的,所以一定要明了、要能肯定,我们今天是最初级。佛教给我们什么?十善业道,这是最初级的,等于佛教的幼稚园。我们能不能做到?要不能做到,那是连佛教幼稚园的资格都没有,这是我们自己要反省的。我们学佛究竟在哪个阶段、在哪个等级,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晚近太虚法师所讲「五乘佛法」的人乘,五戒十善属于人乘,天乘还要加四无量心,多少都有一点定慧,才能从这个向上提升。

我们今天接着看『夫佛氏之五戒十善』。这个「夫」没有意义,是语助词。佛家所说的五戒十善,这是佛法的基础,佛法的大根大本。『导人于善也』,「导」是引导,诱导人向善。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别人不能做,我们一定要做,决定要遵守。戒跟善在形相上相同,在果德上不相同,这个要知道,所以受戒跟行善不一样。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里面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看起来好像都一样,但是他的果报不相同。戒是你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诲,你自己发愿,就如世间人所讲的发誓,你曾经发过誓愿要学。十善没有,十善是你没有发这种心。就果报而言,十善是希求福报,五戒不是福报,这里头不一样。五戒求的是什么?求的是得清净心,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形式上是一样的,目的、方向迥然不同,一个是希求福报,一个是希求定慧,这是戒跟善有差别。五戒一定要在佛菩萨面前受,十善不必要。所以同样修学这几个科目,用意在哪里?目的在哪里?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学佛法,清净心比什么都重要,戒能断「贪瞋痴慢疑」,善没有这种能力,用意也不在此。所以这是最基础的,引导人向善。

『吾儒之五常百行』,我们从这个地方看,雍正皇帝他称「吾儒」,他用这两个字,他是中国人,认同中国,他不是外国人,满清入主中国,跟中国就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吾儒」,意指我们儒家,你看看这个味道!儒家讲的「五常」跟佛家讲的「五戒」,非常接近。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就不杀生,杀生就不仁;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跟佛家的五戒相同。人能够持五戒,来生一定得人身。我们能得人身,是因过去生中持五戒,这在大乘法里面叫「引业」,引导你到人道里面来受生。我们都得人身,是同一个引业;但是每一个人面貌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富贵贫贱不相同,这是另外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叫「满业」。满业是什么?善恶业。过去生中修的善业多,这一生就富贵;修的善业少,这一生就比较贫困。这两种力量,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然后就不会怨天尤人。纵然生活在逆境当中,也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过去生中造的不善因,这一生得的这个果报,自己当然能够乐于接受,这个人才能够修道,才能够行道。如果怨天尤人,这个念头就造罪业。

「五常」,是中国几千年祖宗教导子弟处事待人接物的常规,「常」就是不可以间断的。中国人接受这个教育几千年,虽然在近代失去了,大家不讲了,那个根总在。今天我们讲仁义道德,讲大乘佛法,中国人容易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它还有根。我们从五戒、从五常这个教育来观察,中国人看一切人、看一切物都是善的,一切人都是好人,所谓:「仁者无敌」。五常第一个就是「仁」,仁慈的人没有敌对。如果跟我是敌对的,这个人就不仁慈。别人可以跟我敌对,我决不跟别人敌对。叫别人不跟我敌对,那个难!这个不是圣贤人的教导。圣贤人教导我们,我自己不可以跟别人作对,别人跟我作对是他的事情。他轻视我,我们不敢轻视他;他毁谤我,我们不可以毁谤他;他侮辱我、陷害我,我们决不能用报复的心理来看他,这是学圣学贤,圣贤人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凡夫造业,圣贤人积德修功,两者不一样!否则的话,我们读圣贤书、学圣贤教,学到哪里去了?这几个科目要牢牢的记住,一时一刻都不能违背,这叫修行。

如果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违背了五戒五常,你错了。知道错了,赶快把它修正过来,这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善恶的标准,这叫善。符合这个标准才叫善,不符合这个标准,那就不善。别人不善,我们不可以跟着他做不善,我们要行善去感化他。众生为什么造作不善?烦恼习气太重,没有人教导他,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太好了,「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可以原谅他。他的父母没有教过他,他的老师没有教过他,他的长辈没有教过他,他怎么会知道?没有人教,他也知道,那是佛菩萨再来的,那是圣贤人,不是凡人。凡人没有人教诲,烦恼习气哪有不现行的道理?所以我们明了,此地虽然讲「儒释道」三教,实际上内容只讲到佛跟儒。「百行」,行是行为,百是形容多,绝对不是指一百条。五常这个「五」,是实实在在的数字,百行就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字,是一个形容词。儒家所讲的「三千威仪」,这在《仪礼》里面所说的,百行就是指这些,都是『诱导奖劝』,引人为善。

下面雍正皇帝举了一段公案,这段公案是宋朝时候的一段故事。

【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

《六经》是儒家的,儒家全部的典籍(《六经》是儒家全部的典籍),大家都知道《十三经》,它一共有十三部。《六经》实际上也就是指《十三经》,它的宗旨,教学的宗旨是『济俗』(它教学的宗旨是『济俗』);换句话说,就是端正社会风气,它的目的在此地。

【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

讲到心性之学,佛经是第一,也就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讲得非常透彻。佛经的内容,用今天学术界的科目来说,无所不包,真正是经典里面常讲的大圆满。这个事情,宋文帝他懂。

【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

这句话是推崇佛教。『率土之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举国的人民都能够学习佛法,都够接受佛陀的教育。『淳』是真诚的心,『此』就是讲的佛教,都能够以淳朴的心、真诚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诲。宋文帝说,那我就『坐致太平』,天下无事,作太平天子,什么心都不必操。

这是从前国家领导人对于三教的认知,雍正能够举出这几句话,当然他认知、他赞同这个说法,他欣赏这个说法,我们也就晓得他当然学习这种作法。至于他做到多少,与他的领悟有关系;他做不到的部分,与他的习染有关系。习染是烦恼习气,功夫愈深,烦恼习气就愈淡薄。真正契入境界,皇帝都可以不做了,清朝顺治皇帝就出家了。释迦牟尼佛通达这个,王位不要了,一心一意从事于教学的工作,这比做皇帝快乐,这是大乐,比做皇帝还要富贵。那必须真正通了的人才行,没有完全通达,还是不行。雍正算是很不错,雍正为他的儿子奠定了根基,所以乾隆是清朝最盛的一代,这是他奠下的根基。我们知道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宫廷里面天天念《无量寿经》,讲《无量寿经》,这是他们的理念,以《无量寿经》来治国,他们有这个共识。

下面是何尚之的对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何尚之的对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诸位如果是明了了,今天世界虽然乱,我们认真努力修学,你会有信心帮助社会,帮助这些苦难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要以为我们个人修持这个力量太渺小了,那我们是(那是我们)不了解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不会有这种分别执著。我们一个人认真修行,纵然一点作为都没有,但是潜移默化的这个力量还是不可思议,会影响你周边的人,会影响世界,会影响后世。一个人的修持,功德之大,我们要不深入经藏,没有法子了解,总认为一个人修行,有什么了不起?一个人造罪业,有什么了不起?一个人造罪业,连累社会,连累后世,过也是没有法子说的。必须要把这些理事搞清楚,断恶修善,破迷开悟。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卷)

 2000/4/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0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雍正皇帝「上谕」第二面,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我们看这一段。这段话是雍正皇帝引用过去宋文帝跟何尚之的一段对话,这些人都非常明了儒释道三家在那个时候教学的成果,对于社会安定、政权的巩固、和平和人民的安乐有积极的贡献。所以文帝说「六经本是济俗」,《六经》就是指儒家的教学,如果讲到「性灵真要」,这是属于佛家讲得最清楚,要是全国人民都能够接受儒跟佛的教导,他说,我就可以坐享太平,就是太平天子。

接着何尚之这一段对话很重要,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信心。『百家之乡』,一百家,我们用概略的估计,在当时如果是一家四口,百家就是四百人。这四百多人里面,他说只要有十个人持五戒,这十个人淳厚、谨朴(谨慎、朴素),他就能感化这一百家。我们想想,这是百分之一、二的数字,一百个人里头有一两个人真正接受儒、佛的教育,真正能够理解,依教奉行,对于社会风俗就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千室之邑』,邑是一个都市、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有一千户,里面有一百个人持十善,真正能依十善业道去修学,这一百个人和睦,他就能感化这个都市。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这个世界乱了,人心坏了,感觉到失望无救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修学,他们做不善,我们行善,要有耐心,时间久了必定能够感化这些人。我们看上古时代,中国历史里头记载的舜王,他的父母、兄弟都是很恶劣的,时时刻刻要置他于死地。他能够尽孝,真的像六祖能大师所说的「不见世间过」,只看到别人的好处,而不看别人的缺点。「父母对我不好,」他总是反省:「我做得不如法,我做得不好,才让他生气。」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过,这样三、五年下来,全家被感动了。这一家和睦之后,就感动他的邻里乡党,最后感动到国王,也就是尧王,尧王听到这个事情,特地来访问他。所以中国讲孝,舜摆在第一个。尧王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把王位让给他,孝感天地!一个人积行,以真诚心积集一切善行,能感动一家,感动一乡,感动一国,这在佛法里面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我们不要看到社会风气不好,自己就灰心,就退转了,这个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要更积极舍己为人,做社会、做大众的好榜样。

佛家的教学,它的根本跟儒家讲的完全相同,在「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三句就落实在十善业道。如果没有十善,这三句是口号,是空洞的。用十善来落实孝亲尊师,在佛家里面,这个意思讲得更深更广,「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家讲的孝顺是孝顺一切众生。谁做到了?在中国历史上舜做到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没有人做到,不是没有效果。佛菩萨做到了,在经典里面的记载,那总是外国。舜做到了,舜是中国人,中国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这样的人历代都有,诸位如果读《二十五史》,你就能发现。现在在新加坡,我们常常提到的许哲居士,她也做到了。你看她一个人,不仅影响整个新加坡,讯息传播出去之后,影响东南亚整个地区,可惜能够这么做的人太少了。

我们今天虽然学佛,五戒十善没有做到,要真做!一个人做就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所以我们相信何尚之的话,如果这个地区有十个许哲,新加坡不是这个样子。我们亲眼看到了,我们要发心学习,舍己为人,为整个社会,为一切众生。我们今天持五戒、学十善,不是光为自己,光为自己,这个心量太小了。希望来生得福报,这一生能改善自己生活环境,这个意义太小了。我持五戒,我修十善,是为一切众生。所以佛菩萨的心量大,他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们今天只要把心量放大到整个地球,我今天修行是为他们修的,是为他们做一个好样子,希望他们从自私自利回过头来,一切能为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为众生造福。

我们这个人的身体,我常讲、讲了很多次,身体在世间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一个工具,不是「我」,一切为我就错了,这个世界没有前途,一片黑暗。一切为众生,决定没有自己,念头转过来,一切众生是主人,我是仆人,我是伺候主人的,这是佛菩萨。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为一切众生服务,做个好样子,这就是救度一切众生。这种人在中国很多,我们常常听说,他们没有被发现,没有人去宣扬,要宣扬才能产生效果。所以许哲居士,我还想找专门的摄影师给她录一套记录的录像带,向全世界流通。她虽然没有读过佛经,没有接触过佛法,佛经上所讲的她全做到了。一百零一岁才发心皈依,在我们讲堂皈依的时候,我连五戒证书都送给她,她全做到了。这要像一般打分数的话,她满分,她打一百分,这是我们的好样子。

这种『风教』,风是风气,教是教化,这样良好的风气教化。『以周寰区』,寰区是讲国家。『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这个「仁人」就是能够持五戒、持十善的,只要有一百万人能够做到,整个国家风气就变了,就能够改过来了。下面举例来说,人能够行一善,他就去一恶。譬如说能持不杀生,杀生之恶他就不做了;能持不偷盗,偷盗这种念头行为,他就断掉了。『去一恶,则息一刑』,国家的刑法是制裁那些违法之人,人人都守法,刑法也就息了,没用处了,『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所以人,尤其是佛的学生,一定要做社会最好的榜样,怎么样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先要从本身做起。善恶的标准,就在这个小册子上。这个小册子,佛家经典分四大类:教、理、行、果,这是属于行经,是教我们要拿行为去落实,这个不是研究讨论的,是要切切实实去做到。

佛菩萨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我们今天讲的模范、表率,「学为人师」,师是表率;「行为世范」,他的行为是一切众生的模范、榜样。于是我们就要想到,我们起心动念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如果不能做好榜样,这个念头不能起。我的言语对社会大众有没有正面的利益?没有利益,这个话不能说,我的行为、一切造作都要利益社会大众。不利于社会大众的,不但是不能做,念头都不能起,这才是佛弟子,这才是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否则的话,我们的书念到哪里去了?我们到底学的是什么?

雍正皇帝用这一段对话,换句话说,他肯定。在过去中国社会是儒释道三家的教育,他有智慧,他看得清楚,三家教学虽然在手段方法上不尽相同,根本是相同的。我们今天把这个意思展开来,新加坡有九个宗教,九个宗教在形式上不一样,教化众生方式上有差别,理念上是相同的,所以九大宗教可以团结,可以合作。宗教之间不相同的是枝叶,根本相同,哪有不能和睦相处的道理!我们试验试验,这两年来成果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新加坡九个宗教就像兄弟姊妹一样,往来这么样的亲切,确实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道虽然不相同,但是不违背,这是我们在此地亲所目睹的,这是在全世界做了一个好的样子,好的开始。李木源居士我称赞他,他是菩萨,他是真的菩萨,九大宗教这些领导人、传教师,也真正都是菩萨,为这个地区、为全世界人做出好样子,这就是贡献。希望永远化解种族的冲突、宗教的战争,你说这个功德多大!

末后这一句话说,『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洵」是深信的意思,我深深相信。这是国王大臣在讨论,宋文帝相信,何尚之也深信不疑,只要把「儒释道」这三种教学好好的推广,必定可以垂拱坐致太平。中国历代帝王,那个时候学校不普及,怎样教化众生?这是治国平天下第一桩大事。就像一个家,你要想你的家庭兴旺,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小孩,你的儿女他每天想什么?他说什么?他做什么?你要好好的诱导他,要教导他,去恶为善,破迷开悟,你的家庭怎么会不兴旺?国家也是这个道理,国家的领导人:帝王、大臣,他要懂得人民在想什么,人民在说什么,他在做什么。如果这个要不懂,没有办法去疏导、诱导他、教化他,这个国家社会怎么可能安定?

用什么方法教他?道德教育,「儒释道」都是人文教育。今天讲的人文教育,在中国古人讲是德行的教育,教导你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是生活教育。第三种就是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天地鬼神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世间所有的宗教。讲天地鬼神,就是我们要懂得世间有许许多多的宗教存在,他跟我们是什么关系,我们跟他怎样相处,是说这么一桩事情。都是现实的,都是在我们生活周边,没有办法脱离,只要你把这三种关系处好,你就真正过幸福美满的生活。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就能做到。《礼记·学记》是中国最古老的教育哲学,是中国古圣先贤为我们说的宝贵教训,里面有两句名言,「建君民,教学为先」。这个意思用现在的话说,建立一个政权,领导全国人民什么最重要?教学。在现在的话来说,建立共识,这是属于现在人讲思想的教育,教你怎么去想;想要想善的,不要想恶的。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太好了,这一段最重要的话,我把它写出来放在这个本子的最前面;放在最前面,这是最重要的。这可以说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教我们什么?昼夜常念善法,昼夜思惟善法,昼夜观察善法。这个善法就是十善为标准,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念头善,观察善法是行为善,这个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人要这样修,他怎么会不作佛?他怎么会不作圣?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个「不见」是绝对不把世间一切过失、不善放在心上,不可以!让你的心纯善,你的念头纯善,行为纯善,你的前途一片光明,你的生活自在安乐。即算过最贫穷的物质生活,也快乐无比,就像夫子赞叹颜回一样,颜回的物质生活缺乏到极处,颜回天天快乐无比。他乐个什么?他明了「道」,就是心善、念头善、行为善,不在乎物质生活。所以社会才能够永久的安定和平,不会去争利,争名逐利这个事情,他决定不干。

后头一句我们把它念掉:

【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

到这里是一个大段,这是这一段的总结,这一段是雍正皇帝说的。「斯言」是指上面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对话,这个对话是劝善。能够劝全国人民行善,这是治天下之要道。清朝初期开国的君王都非常聪明,都很有智慧,他们推行宗教教育,那个时候佛教还是教育。佛教变成宗教,大概是嘉庆以后的事情,在乾隆时代佛教还不是宗教,还是属于教育。所以佛教变成宗教,非常不幸,变成宗教的时间也只是两百多年而已,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我们学是学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绝对不是搞迷信,搞迷信我们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只有教学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卷)

 2000/4/2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0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二面,雍正皇帝「上谕」最后的一段,倒数第三行第二句看起。

【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于此。】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小段。前面说过,中国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使命,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每一个朝代执政的这些帝王,没有一个不推崇三教的教学,帮助这个社会达到长治久安,也帮助帝王垂拱坐致太平,这在历史上很明显的能够看到。诸位如果仔细去观察,不是说某一个时代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佛教就兴旺;国家衰弱,佛教就衰败。你如果从这上面看,因果就颠倒了,好像佛法的兴衰是随着时局的,而不知道佛法的兴衰决定社会的治乱。佛法兴旺,善人多,社会安定,所以天下大治;佛法衰,学佛的人少,善人少,社会就动乱了。所以三教的教学是因,治乱是果,一定要在这个地方辨别清楚。

儒家《礼记·学记》里面说:「建君民,教学为先。」这就是懂得因。建立一个国家政权来领导人民,什么事情最重要?教育,教学为先。只要把教育搞好,人民能够和睦相处,能够平等对待,能够修善断恶,岂不是天下太平吗?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最重要的是教育。治国如是,治家也不例外。你希望你的家庭兴旺,家庭兴旺必定出好子孙,好子孙从哪里来?还是从教育来。你不教,儿女怎么会好?一定要教他。由此可知,无论哪个环境,教育最重要。工商界里面能够发达,事业能做得很成功,是得力于对员工的教育。如果疏忽了教育,制度再好,都有弊病。我们看到外国许多大公司,老板出了问题,公司就倒闭了。你要问什么原因?失败在教育,疏忽了培植接班人,疏忽了对全体员工的教导。

所以儒家提出来「作之师,作之亲,作之君」,「君、亲、师」这三个字是一贯的,并不单单指对于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而说的,是对于每一个众生讲的。任何一个人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德行、成就事业,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作之君」,是领导他。什么叫领导?领是率先,领队他走在前面,后面人跟着他。导的意思跟领很接近,你带他走一条正路,跟在你后面的人才不会走上歧途。领导的人要有智慧,要有德行,要有善巧方便。「作之亲」,亲是布施恩德。我们在佛家三种布施来讲,领导是无畏布施,「作之亲」是内财布施,「作之师」是法布施。你要以父母爱护儿女的那个心情爱护别人,你做一个公司的老板,将所有员工看作是你自己的子弟,以亲情爱护照顾,你想想看,员工哪有不尽忠的道理?「作之师」,师是教导他。人有「作之师,作之亲,作之君」这三个使命,「君、亲、师」这三个字都能做到了,你个人的德行成功。「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三不朽,儒家所赞叹的事业。人人都能做得到,你做不到是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没有认真去奉行,你没有把它做到。

历代帝王明白这个道理,他从小有最好的老师来辅导他,所以他明了、他懂得,知道所有圣贤的教学,理论基础都是相同的,虽然方法善巧不同,那是对象不一样,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都是劝善,还举出宋文帝跟何尚之的一段对话做证明,这一段对话说得非常明确。在总结里面,他说劝善才是治天下之要道,而佛家对于劝善的理论方法,说得非常透彻,非常周详。

『佛教之化贪吝』,「贪吝」是一切众生的病根,三途地狱的根本。人能够离贪瞋痴,就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贪吝要连根拔除。吝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帮助人,不知道帮助人是真正的福报。

我在没有接触佛法前也不懂,这些大道理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对他老人家相信,相信的原因是什么?「君、亲、师」这三个字他做到了,我们年轻人亲近他,真的把我们当作儿女看待,非常关心。我那时候有工作,只有每个星期天去跟他见一次面,接受他的教诲。初学佛,有时候也偷懒,朋友邀约要去玩,就不去了。没有去,过几天他就打电话来问我:「你怎么没有来?是不是生病了?」非常关切,搞到以后不能不去。那种关心、那种爱护,慈悲摄受,爱心!使我真正心生感激。章嘉大师教导我,我才明白这个道理。他教我一定要放下悭吝,要放下贪爱,这个东西没有好处只有害处,害得你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轮回,害你堕三途地狱。多少次的教诲,这才唤醒了,才明白了,然后依照他教导的方法去做,果然有效。

昨天晚上我跟刀会长他们三位、李木源居士,我们几个人在一起会谈,悟泓师也在。他们谈到中国边缘落后地区很可怜,也谈到如何帮助他们。我说我希望在贫困的地方办小学,帮助他们建学校。昨天晚上我跟他们讲,用「中国佛协」的名义去办,我拿钱,办一百间小学。我说这是我第一个阶段,先办一百间小学,后续再有力量,我再多办。办教育,你不教人怎么行?这些小学由「中国佛协」来监督,因为是佛教办的,小孩从小就对佛教有个好印象,将来长大可以接受佛的教诲,我们要认真努力做。钱放在那里是罪业,多少人需要,你却把它放在这个地方扣到不给人用,这就是罪过。你认为「我没有做坏事」,其实这就是做坏事。很多人做坏事自己不知道,他自己以为这是正常的,没有罪恶感。总而言之,钱放在手上,不给需要的人用,就是罪过。

昨天我跟刀会长建议,谈到培训佛教的人才,应该分两个部门,一个是培养管理寺院行政业务的人才,一个是培训弘法人才,两者要分开来。管理行政的不必学讲经说法,弘法人才决定不管理行政。弘法人才要清高,名闻利养统统要放下,专心做学问,一生讲经教学,除这个之外,什么都不管。不要叫我们培训的这些人才,请回去将来作方丈、作住持,那就完了,我们前功尽弃。所以我们谈到底下第五届的招生,我就特别要求刀会长,跟学生们要讲清楚,将来想作方丈、想作当家、住持的不要来,还想有名闻利养的也不要来。

我们这批人培训出来之后,请国家组织一个弘法团,毕业出来之后,讲经这些人员都是弘法团团员。弘法团将来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这一生生活由弘法团来照顾。不讲经的时候,自己在弘法团练习讲,同学们听。总而言之,我们讲经绝不中断,天天讲。哪个地方需要听经,向「中国佛教会」、「佛协」去请法,「佛协」派团员去讲经;讲完了,回来,不住他的地方,这样才行。昨天刀会长听了也很欢喜,他说这个好,将来培训弘法人才,由「北京佛协」来主持,培训管理人才,让各个省他们这些佛学院去培训。我说这就对了,我们真的要求三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你的心多清净!

我答应建一百个学校也要不少钱,钱从哪里来?有一些人专门喜欢做功德而不愿意出名的,我电话跟他们联络:「行不行?」「好,没有问题。」这个钱就来了。一个电话,一百所学校的钱马上就来了。钱不一定经过我的手,学校接洽好了,你们自己去送。一定要多做好事,多积德,你这个福报就无量无边。

你们谈到回国讲经,到哪里去讲?你们也提出意见了,今天下午再聚会的时候要提出来。刀会长就讲,他说从北京广济寺开始,我们先一个点,在广济寺讲。我说行,你广济寺如果要开放讲经,我叫你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间断。他呆了!我说行,我现在这里有十多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回去讲一个月,轮流去讲,你一年都不会缺乏了。这是个好榜样,我们去讲一个月,讲完之后回来,第二个同学接着去讲。昨天议定,从今年八月开始,你们同学要积极做准备。我说我去开端,我只讲三天,不能讲多,第四天同学们接着去讲,我们要把中国寺院讲经的风气带动。

他们昨天看到居士林,感触很深,「百闻不如一见」,听不行,一定要亲自来。昨天向李木源居士要求,希望「北京佛协」的干部、「中国佛协」的干部都能够到新加坡来参学两个星期,仔细看看,仔细听听。李木源答应了,将会发邀请函邀请他们来。我们一定要有好的表现,一定要做出个好样子给人看,把这个好榜样向全国推动,将来在全国弘法,在全世界弘法。你们如果有什么意见直接可以说,一点都不要客气,发言愈踊跃愈好,让刀会长多听听;确实他们有决心在改进,希望把佛教教学提升。

佛教不但是讲善,是究竟圆满的大善。不但教我们成为一个贤人,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佛的终极目标是要帮助我们转凡成圣,不是说贤良而已。下面说:

【茍信而从之。】

『茍』是假设、如果,如果你真正相信;『从』是依教奉行。

【洵可以型方训俗。】

『洵』是深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深深相信可以型方;『型』是模范,是社会、是大众的好榜样,好模范;『俗』是一般平民、俗人;『训』是训导,可以训导黎民百姓,转移社会风俗。

【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

『助』是帮助,很大的帮助;『君』是国家的领导人,『民』是人民,『泽』是恩泽。国家领导人布施人民恩泽,如果推行三教的教学,对他来讲,是最有利益的助力。所以历代帝王哪一个不是在全心全力推行三教,他们自己以身作则。中国历代帝王大部分,差不多十之七、八,都是佛门的皈依弟子,都礼请当代高僧大德在宫廷里面教学,称为「国师」。章嘉大师就是清朝的国师,从康熙一直到清朝的末代,慈禧太后也是皈依章嘉的,可惜迷于权力,对于佛陀的教诲阳奉阴违,导致亡国。她要果然能够深信,依教奉行,学她的祖宗雍正,我们相信今天还是大清帝国,它不会亡国的。所以这才明了真正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是多么重要!后面说:

【其任意诋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颜色。失平之瞽说也。】

这是社会一般对于三教教义不了解的,互相毁谤。佛教毁谤道教,儒家毁谤佛、道,这些前面都说过了,这是一个绝大的错误。『其任意诋毁』,这是说佛、道之间;『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这就是讲佛跟道是异端,这一句是讲儒家的。雍正说的一个公道话,『皆未见颜色』,他们都没有见到真实;『失平』,这是失去公平;『瞽说』就是瞎说,胡说八道,这是错误的。

雍正在《十善业道经》前面加上这一篇文章,等于是序言一样,可见得他对于《十善业道经》的重视。我们就想到,《十善业道经》在前清教学,在佛法教化众生,这是最重要的一部经论。经文不长,普遍流行,利益国家,利益社会。这一篇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我们就可以讲到经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卷)

 2000/5/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07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一次新加坡九大宗教组成一个访问团,接受中国「国家宗教局」叶局长的邀请,正式做十六天的访问,这其中包括在香港的三天。这一次的访问很成功,九大宗教其中有许多宗教的代表们都是第一次访问中国。我们去的时候正好遇到中国放长假的期间,我们是五月二号抵达北京,他们放假是从五月一号放到五月七号,没有人上班,当然也没有人接待我们。所以「宗教局」给我们特别安排了旅游,三号叶局长宴请我们的团体,四号我们就飞往宜昌,由「国家宗教局」外事司的司长和一位处长陪同我们,他们做了全陪。到达宜昌我们就上船,从宜昌往重庆逆流去游览长江三峡。我们沿途所看到的村庄,在抗战期间农村里面那一种茅草的房子,现在一间都看不到了,所看到的都是钢筋水泥砖瓦的建筑,而且三、四层楼很普遍,这个说明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跟十年前完全不相同。十年前我去的时候,沿途还看到茅草屋子,这一次我仔细去看,已经看不到了。

三峡风光依旧,可惜的就是森林没有了,像这样长的河流,两岸必定是原始森林,森林被砍伐之后,才有洪水泛滥的灾害。现在中国政府极力提倡造林,现在是决定不可以砍树,鼓励大家种树。我们看到三峡的水利大坝工程,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将整个长江造一个大坝,把水截流下来,这是外国水利专家、工程师都很不容易做到的。现在中国做成了,我们看了之后,对于中国科学技术、造桥造路,我们充满了信心。他们现在的高速公路,谚语常讲「后来居上」,确实比美国的高速公路造得好,后来居上。而且公路相当普遍,我们从重庆乘车到成都,是走高速公路。在成都住了两天,我们游览了峨嵋山,我到「万年殿」去礼拜普贤菩萨,这是多少年的一个愿望,无意之中「宗教局」给我们安排,我们非常感激。因为我们现在正在讲《华严经》,在香港讲「五十三参」,与普贤菩萨的关系非常密切。

我们九个宗教的代表们,在这一次旅游之中收获甚多,大家有个感叹,所谓是「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亲眼看到中国进步的快速,实在是令人非常惊讶,十年之中超过我们想像。北京的机场都是新建的,它的格局类似香港的大屿山机场。我们上一次到吉隆坡看到马来西亚首都的机场,也都建得非常之好,令人赞叹不已。在中国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访问当地的宗教道场,在重庆、在成都,我们访问了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在中国只有五个宗教。重庆现在是特别市,从四川里面划出来做特别市。四川副省长接见我们,他说原本四川这个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分,有一亿一千万人,因为现在重庆划成特别市,特别市的人口就有三千多万人,所以现在四川人口是八千多万人。物产也非常丰富,古人常讲四川是「天府之国」。古迹之多让我们叹为观止,但是我们时间太短了,没有办法仔细的去游览观赏。

从成都飞回北京是十号,他们的政府机关都上班了,就安排接待我们。我们在北京看了道教的道场白云观,现在正在恢复;也看了天主教的道场以及伊斯兰的清真寺。这些道场的建筑都是一百年以上,现在正在恢复。我们仔细看到它的碑记、匾额,都是敕建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在过去只有佛教的寺庙是敕建的,敕建是皇帝下命令建的。所以在那边看到天主教教堂也是皇帝下命令敕建的,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也是帝王敕建的,我们看了很欢喜,可以肯定过去帝王时代,国家政策对于许许多多宗教都一视同仁对待,正是突出多元文化的社会教学。我们仔细去观赏,与各个宗教交谈,在北京还特别举行了一次座谈会,我们新加坡九个宗教跟中国大陆的五大宗教谈得非常欢喜,也很有受用。十四号我们离开北京,在离开之前,也就是十三号,国家领导人司马义先生在中南海接见我们的宗教访问团,这是给我们很高的礼遇。

十四号我们到香港,香港有六个宗教。我就感到奇怪,怎么会出来六个宗教?到以后一打听,原来是孔教,儒家也变成宗教,这是我头一次听到的。他们来参加香港的宗教联谊,我们也特别去访问。香港六个宗教我们都访问,我们把新加坡宗教的团结、宗教的和睦这个讯息传达给他们。我们非常欢喜,中国在政府倡导之下,宗教也是一个团结联谊、互助合作的方式在推动传教的工作,这在其他社会地区很少看到。但是香港宗教之间的交流,没有新加坡密集。我们新加坡九个宗教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次代表领导人的交往,他们是几个月才有一次。

我们回来正好赶到卫塞节。卫塞节的前一天,「居士林」举行传灯大会,虽然刚刚下飞机,我们九个宗教都参加了。佛教庆祝佛诞,其他宗教都来参加、都来祝福,跟我们一样拿着莲花灯,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是头一次,很希有。所以每一个宗教里头重要的活动我们都参加,真正做到不分彼此。尤其是这一次的旅游,我们有十六天的时间在一起共同生活,所以谈话交流的时间非常之多,我们彼此交换意见,等于说是每天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上课。我告诉他们,佛法或者说是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其他每一个宗教又何尝不是?随着科技的发达,地球缩小了。现代的资讯,让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什么事情,我们立刻就知道。交通的便捷,在过去要从北京到新加坡,坐船要走几个月才能到,现在飞机只要五个多小时,不到六个小时,所以缩小了。人与人往来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跟过去的时代不相同。

今天我们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助合作,使社会安定、繁荣、兴旺,人人都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所有一切人共同的愿望。这个愿望如何落实,我们必须要知道。政治做不到,今天决定不可能有一个国家用武力来统治全世界,做不到的。政治做不到,武力也做不到,经济、科技也无能为力,只有宗教教育可以做到。所以我劝导所有宗教的领导人、传教士,我们要建立共识,要有一个传道宣教共同的方向目标,那就是祈求全世界的「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我们用这十二个字,做为我们宣教传道的方向目标。

宗教与宗教之间能不能融合?绝对可以融合,我跟他们讲解,做了一个比喻,东方五个宗教,像我们右手的五个指头,西方五个宗教像左手的五个指头,各个虽然不一样,走到掌心都是一个手生出来的。东方人讲心性,西方人讲上帝,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同一个上帝。东西方两个不一样,再往深处一看,是一个身体生出来的两只手,还是一家,所以我们要往深处去下功夫。我们今天不能够融洽相处,是我们所入的浅,深度不够;真正入到深处,就会晓得虚空法界是一家。

所以我在传灯的时候,又重复的说明我们袈裟所表的表法,我在中国跟他们说,在香港也跟香港六大宗教说。佛家讲法身,法身就是本体,哲学里面讲的本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乘经上常说「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根、是本,是能生。宇宙之间一切万法是所生,所生差别再多,它是一个根,哪有不能融合的道理?所以中国古大德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那个「法」并不是限于佛法,我们今天能体会到,所有不同的学说,所有不同的宗教,真正到彻底开悟、见到根源的人,宗门常讲「彻法底源」,他来讲没有一法不圆融,法法皆圆。我们不能圆是没有见到根,没有见到本,这个才是格格不入。见到根本就晓得没有一法不圆融,十法界是圆融的,正如天台大师所讲的「百界千如」,显示出法法圆融。所以无论我们修学哪一个法门,包括其他宗教,问题是要深入,你入得愈深,你对于法法圆融愈能够肯定,你才能欢喜接受,才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的问题,也才能真正帮助一切众生的需求,这样我们修学就有意义、有价值,我们也真正能够像佛法所说的度自己、度众生,帮助自己、成就自己,帮助众生、成就众生。

所以我们觉得旅游非常好,旅游真正就是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上课。平常我们很难得有这么长的时间把各个宗教都能够聚集在一起,旅游是个非常好的方法,这很值得提倡。旅游就是上课、就是学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欢喜,也确确实实有很大的进步。这是我利用这短短时间,将这一次的参访做一个简单的报告。明天开始我们就恢复讲《十善业道经》。好,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八卷)

 2000/5/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08

诸位同学,大家好!

【佛说十善业道经】

我们先简单的将经题做一个报告。本经的经题一共有七个字,「佛说十善业道」叫别题,后面这个「经」字叫通题,同学们都能够熟知。所谓别题是与其他的经名不相同,有区别,专指这一部经。末后「经」字是通题,通一切经,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在七立选题当中,别题的六个字是人法立题,题目里有人、有法,「佛」是人,「说十善业道」是法。

我们特别要留意的,这个地方的「佛说」,与净宗的三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罗什大师翻译的小本《佛说阿弥陀经》,三经的经题上都冠上「佛说」。这一部经的「佛说」跟净宗三经的「佛说」意思相同。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到,那就是不仅是释迦牟尼佛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说,差别在这个地方。其他经典在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未必全都说,唯独净土三经跟这一部经,佛是决定要说的。由此可知,这部经的重要性。

首先跟诸位说明的是『佛』这个字,在现代社会许许多多人把这个字误会了,说成佛教是迷信,这是对这个字不了解。这个字的来源是从古印度梵文里面音译的「佛陀耶」,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舍掉了,单单称个「佛」。在古时候没有这个字,这个字是佛教传到中国来新造的字。中国古字里面有「弗」这个音,是没有「人」字边的「弗」,但是从印度传来的这个「佛」是个人,所以就把它加上一个「人」字边。所以,这个字是翻译经文新造的字,古时候没有,取「弗」这个音。

这个人是什么人?现在大家都晓得释迦牟尼,印度人称他作「佛陀」,我们简称为「佛」。「佛」这个意思跟中国人讲的「圣」是非常接近的,中国人称「圣人」。中国人称的「神」意思也接近,「神、圣、佛」都是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达明了,都有这个意思。但是在程度上来讲可能有些不同,我们中国人讲「神圣」,这个意思比较含糊;而印度的「佛陀」,这个意思非常清楚,一点都不含糊,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性相、因果」彻底明了通达而没有丝毫的错误,谁做到这种功夫,他就称之为「佛」。「佛陀」在佛的教学当中,确实是个学位的名称,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所以,在「弗」这个字旁边加了一个「人」旁,我们要认识清楚。

中国人称「圣」也有这个意思,但是并没有讲把宇宙人生性相、理事、因果彻底通达明了,没有这个说法,只说通达明了。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层次不一样。在佛法里面,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尤其是《华严》,《华严》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个层次都称之为佛。诸位在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就看到,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性相、理事、因果他们都通达,但是通达的层次不相同,所以有五十一个阶级,都称之为佛。这个地方称的「佛」是最高的一个阶级,我们通常讲的究竟圆满,没有比这个更高,他到了顶点,这称之为佛。在佛教里面,圆教称之为究竟圆满佛。

这个人就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说这部经。这个『说』,古人给我们讲解是生欢喜心,为众生说法。欢喜心从哪里来的?是看到一切众生缘成熟了,可以接受这个法门,可以接受这种教诲,用现在的话来说,可以接受这个课程,佛就很欢喜的来跟大家上课,教导大众,劝化大众,在里头生无量的欢喜。看到众生可以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佛看到欢喜,帮助一切众生当生成就。

净宗法门是一切诸佛说法终极的目标,而十善业道是一切诸佛说法帮助众生在一生成就里头最重要的手段,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说什么?说十善业。本经里面所讲的十条,这个『十』不是数字,我们要把它看作数目字,那就看错了。「十」跟《华严经》里面表法的义趣完全相同,它代表的是大圆满。大圆满的善法归纳为十个纲领,每一纲领里面它的境界深广都是没有边际的,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

『十善』,善与恶,佛在此地指示我们一个标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读这部经要细心去体会,如果没有十善业的基础,念佛是不能往生的。何以见得?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告诉我们,未修净业之前要先修三福,三福是大乘佛法的基础,像我们盖房子、盖大楼,这是打地基,十善业道是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所以它是共同的基础。

佛在「净业三福」上最后的结语说得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两句话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当然修行成佛不是一个法门,有无量法门,但是不管是哪一个法门,都要以三福做基础。好像你盖房子,不管你盖多高,不管你盖什么样式,你的地基决定是相同的,你的地基打得牢,你的建筑才坚固。

「净业三福」的头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跟大家讲过很多遍。前面三句是愿,后面这一句是行,如果没有行,前面这三愿就落空。你用什么孝养父母?用什么奉事师长?用什么去做慈心不杀?就是十善业。所以《十善业道》这部经,在我们佛家常讲,经典有四大类:教、理、行、果,这是属于行,偏重在行门,我们要老老实实去做。真正做到了,前面的愿都满了,「孝养父母」这个愿满了,「奉事师长」也满了,「慈心不杀」也满了,完全要靠修十善业。

『业』这个字怎么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每天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有一切的作为,正当在做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事」。你现在在做什么事?这个事做完之后,它的结果就叫做「业」。所以你做的事是好事叫善业,不好的事叫恶业,业是做事的结果。我们在学校念书,功课叫作业;课程念完了,叫结业;我们将学校给我们规定所有的课程都学习完毕,叫毕业。

业在哪里?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佛告诉我们,业在阿赖耶识里面。这个话一般人不好懂,什么叫阿赖耶识?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业在你的印象当中。譬如你过去做的一切善恶业,现在一回想就能记忆起来。你为什么会想到昨天的事情、前天的事情、前年的事情、几十年前的事情,你为什么会想得起来?必定有一个地方替你保存这些档案。这个保存档案的地方,在佛家讲就叫做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藏识」,是仓库、资料库,你的点点滴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放在资料库里储藏,不会漏掉的。我们人死了,什么都带不去,业会带去。为什么?有形的东西带不去,业是无形的,它跟着你走。我们想到这一桩事情就很可怕,世间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这一桩事情真正值得我们畏惧。我们的思想不善、言语不善、行为不善,阿赖耶识里头永远不会磨灭。你说这个东西麻烦不麻烦!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我们决定不造恶业。

就像佛在这部经里头给我们最重要的开示,也就是纲领的开示,我们把这几句经文节录出来写在这部经本的前面,这是这部经最重要的几句话。我们断恶要把恶断干净,我们修善要把善行修圆满。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别人不管他用什么方式对我,他对我好,我感激他;他对我不好,决定不可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所以佛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你的心善;「思惟善法」,你的思想善;「观察善法」,你的行为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你的恶才去得干净,你的善才会修圆满。别人得罪我们、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必把它放在资料库里头做档案?我们要学佛与法身大士一样,资料库一打开,全是善的,没有一点不善的东西在里面,这个人成佛了。十善业道修圆满,就是无上菩提,就是圆满的佛果。

我们常常看到佛像,佛像的圆光顶上有三个字,画的佛像上都是这个作法,有梵文写的,也有汉文写的,也有藏文写的,这三个字是「唵、阿、吽」。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我初学佛的时候不知道,曾经请教章嘉大师。我那个时候向章嘉大师求他的墨宝,他老人家写了这三个字「唵、阿、吽」送给我,他是用藏文写的。这是什么意思?章嘉大师告诉我是十善圆满。「唵」是身善圆满,「阿」是语善圆满,「吽」是意善圆满。十善业道从初学佛开始学起,学到圆满就成佛了,比五戒还要深、还要广。因为人没有入佛门的时候,还没有受戒,先修十善。五戒是佛为弟子们传授的,十善是佛对一切众生的宣化,这个意思多广多深,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都要遵守这个原则。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题的意思还没讲完,明天我们接着再说。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九卷)

 2000/5/3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09

【佛说十善业道经】

这个经题前面讲过一次,没有讲完,今天我们接着讲。「佛说十善」介绍过了,我们今天来讲「业道」。什么叫做『业』?我们这一切的活动,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正在进行的时候叫做「事」,我们常常问「你现在在做什么事」?事情做完之后,那个结果叫「业」。佛把我们所有一切造作分为三大类,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善业、恶业、无记业,分为这三大类,总不出这三大类。「无记」就是说不上是善还是恶,这个称为无记。譬如我们拿毛巾擦个脸、喝杯茶,这无所谓善与恶,这一类的叫无记业。

善恶有标准,标准层次很多,通常在佛法里面,我们讲「五乘佛法」,五乘佛法就是五个标准,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每一个阶层的标准都不一样,但是它有一个不变的原理原则,就是利益众生的事业是善业,利益自己的事业就是恶业。这个说法许多初学的人不能接受,哪一个人不为自己?我为自己,这有什么不好?可是在佛法里面真的是不好。为什么?因为佛法的目的跟世间的目的不一样,佛法的目的是要作佛,作佛一定是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你才能做得了佛。作佛何以不可以有自利?佛说你为什么不能作佛,你为什么会生活在六道轮回里面,就是因为你自私自利的心太重了。佛法讲你执著有个「我」,有「我」你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

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破我执,破我执就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要为自己想,这个「我」才能够淡化,才能够断掉。无论什么事情,起心动念还想着有「我」,你这个「我」的念头天天在增长,换句话说,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修得再好,也不过是享天福而已,都脱离不了六道轮回。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佛为什么不许可我们为自己利益去着想,可惜这个道理世间人不懂。换句话说,你不想脱离六道轮回,那就另当别论,那就可以,如果你想超越六道轮回,「我」是非断不可。

《金刚经》上说得多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要「无我相」才能超越三界,超越三界是小菩萨。超越三界出不了十法界,就是我们讲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四圣法界里面还有佛法界。他们是什么原因?我执没有了,不再执著「我」,但他执著「法」,所以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还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没有了,他不执著,可是他还执著有人、有众生、有寿者,所以出不了十法界。必须四相、四见断尽了,你才超越十法界,你是法身菩萨。《金刚经》的标准是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里面的权小菩萨,所以它的要求是要破四相、要破四见。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的教学是真实的,我们要很认真努力在这里学习。怎么个学习法?念念为众生着想,不要为我着想,为别人服务,不要求别人为我服务,要懂这个道理。这些话,回教《古兰经》里头都说,它说「施者比受者更有福」,这是《古兰经》上说的。这个话要用现代话来讲,我们替别人服务,比我们接受别人对我服务更有福。换句话说,什么人是有福的人?为众生服务的人,这个人有福了,这个在《新旧约》里头也有提及。「为众生服务」这里头还没有忘掉「我」,佛是更进一层,佛家是为一切众生服务而把「我」忘掉了,于是这个福报就更大了,这个福报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没有忘掉,决定在六道轮回。这是我们讲到善的标准,善业的标准在此地。

我们就要自己好好问问自己,这一生想不想脱离轮回?轮回太苦了,想不想离苦得乐?真想离苦得乐,我们就要一心一意奉献给一切众生。这种奉献,跟诸位说,决定有好的果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不需要求,你要有求,得到的反而少,不求得到的更多。这个道理很深,如果我们冷静观察,事实很明显。你看看我们周边的这些人物,凡是行好事的一定得善报。有些人在这一生当中得大富贵的果报,我们看起来好像他并没有行什么善,甚至于还做很多恶事,这是什么原因?善是他前生修的,前生修的因,这一生得果报。这一生当中很可惜,他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明白人教他,于是他迷惑了,迷惑才造这个不善的业。由于造不善的业,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很容易消失,到来生福报就没有了,他所造的恶业,恶报就现前。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看透了,无非是一个因缘果报的循环、转变、相续,这一句话把世出世间所有的现象都说尽了。

诸佛菩萨明了真相,「体解大道」,体是体会,通达明了;解是解说,他能够跟别人讲解得很清楚;大道就是这么一桩事情。『道』,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法」是一个意思,「道」也是包括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性相、理事、因果,这是道,在佛家叫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善业,这部经虽然是佛教初学,但是它直通如来果地。换句话说,这里面所说的十善业道,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始终都是在奉行,没有一天、没有一刻远离它。这是佛法的基本法,也是佛法的圆满法,我们不能不重视。

经不长,你看这薄薄的一个小册子,我们现在开始学习,如来是完全做到了,做得圆圆满满,这个人就叫佛陀。虽然说了十条,这十条前面讲过,就不再重复了。每一条里面理甚深、事甚广,深广无有边际,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学不完,所以不可以把它看得太轻;看轻了,我们就疏忽了,以为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我们常常在犯过失,这会对自己修行造成重大的障碍,就是连佛法里面的易行道|念佛求生净土都会被它障碍住。恶业障碍住了,念佛也不能往生,这个道理要懂。佛在净土三部经上都讲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善的标准就是这部经上所说的。纵使我们佛念得再好、念得再多,我们不是善人,所以极乐世界去不了。阿弥陀佛再慈悲,要接你去,那一边的大众不欢迎,他们都是善人,你这个不善人在里面,人家怎么能容纳你?所以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念佛决定要修善。实在讲,无论在佛法里面修学哪一个法门,都得要修善。

「道」是双关语,一个是从理上讲,这是大道,宇宙人生的大道;另外从事上讲,事上讲就是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看你十善所修的标准。修十善也分高下,也分等级。上上品的十善在一真法界里作佛,上中品的十善在十法界里面作菩萨,这样一直往下降,降到下下品十善,下下品的十善是饿鬼道,地狱道没有善。地狱道很糟糕!如果十善统统没有,这是地狱道。这些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

你能把这部经典参透,自己起心动念落在哪一道,很清楚,很明白,不必去问人。不但是来生到哪一道,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现在我们这个身体住在哪一道也清楚。可是现在住在哪一道,很多人不知道。我们不都是人道吗?不尽然。正如天台大师讲的「百界千如」,人道里面有人中之佛道、人中菩萨、人中的声闻缘觉、人中天道、人中畜生、人中饿鬼、人中地狱。我们现在在人道里头,在人道这个十法界我们是哪一道,也要清楚明了。人一定要做个明白人,不要做个糊涂人,作糊涂人就坏了。所以在处事待人接物,在生活工作里面,记住古人一句教训:「吃亏是福,难得糊涂」。那个糊涂是假糊涂,不是真的;决定不可以存占便宜的念头,你想占便宜,那你就吃了大亏。

我在讲席当中常跟大家说,我说的是比较深一层,我常讲到持戒,有占便宜的念头戒就破了,这个戒是什么?偷盗戒。有占便宜的念头,你就犯了偷盗戒,这是我们特别要小心谨慎的。我们还有这个体力,还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多为一切众生服务,多为这个社会服务,多为世界服务,你服务的面愈广,福就愈大。但是我们不是希求福报而服务,我们是希求佛果,我们是希求无上菩提,决不是求福,希望大家深深体会这个大道理。

末后这个『经』字是常讲的,可以省略。不过今天我们有不少从中国来的新同修,我把这个字略略的再说一遍。中国人称书本为「经」是非常尊重,极其尊重才称它为「经」。这个字在佛法里头的解释很多,《华严经》有十种解释,太繁琐了,一般古代讲经的法师常常用「贯、摄、常、法」四个字来解释它。

「贯」是讲它的语言文字有层次、有条理,一点都不乱,从头到尾都能够贯穿。在「科判」里面特别能看出来,真的,它的文章做到不能加一个字进去,也不能少一个字,少一个字它断了,加一个字是累赘、多馀的。是好文章、好言语,这一点世间高明的文人也都能够做得到。像我们中国自古传下来的这些作品,「贯」这个字几乎都能够做到。第二个是「摄」的意思。这个意思深,是说它能够摄受人心,让你接触之后欲罢不能,就像磁石吸铁一样,它有这个能力。我们看一般报纸,看一遍决定不想看第二遍,它没有这个能力。可是佛经看一辈子也看不厌,愈看愈欢喜,这是「摄」的能力。「常」是说它里面所讲的道理方法永远不会变。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在哪个环境,它都是正确的,它对你都是有利益的,这是「常」。「法」是法则,无论在什么处所、在什么年代,任何一个众生依照这个法则修行,决定能成就。所以具足这四个意思,称之为「经」。

这整个题目:「佛说十善业道经」,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这个地方的「佛说」,不同其他经典,它就像净土经里面所讲的「佛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说,不是一尊佛说,而是所有的佛都说,说这十种善法的业道帮助我们,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甚至于无论你修学的是哪一个宗派,在这个基础上用功夫,你决定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经题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卷)

 2000/6/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0

请掀开经本第三面,经题介绍过了,接着介绍人题。佛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佛灭度之后,佛的弟子把它集结写成文字,成为经典。当时写的文字是印度古老的文字叫梵文,现代印度人也不用了。流传到中国必须要通过翻译,所以佛经一定有翻译人的名字。翻译人是主持翻译经的人,实际上参与翻译的人很多。在中国最著名的译场,像早年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我们知道就有四百多人,而玄奘大师的译场增加到六百多人,所以是个很大规模的译经院。翻译人是当时译经院的院长,也就是负责的人。我们要知道译经的人员很多,所以非常慎重,不是一个人自己译,是有很多人参加的。

人题:

【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唐』,在此地是代表年代,说明这部经是什么时候译的,「唐」是指唐朝时候。『于阗』是法师的籍贯,法师是什么地方人,这个地方给我们标示出来,他是于阗国人。于阗在现在的新疆南部,现在这个地方叫和阗,在当时是西域的一个小国,也是中国通往欧洲的一个主要的商埠,就是商业文化的中心,法师是这个地方的人。『三藏法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的学历通达三藏,才能称为三藏法师,主持翻译经典的这个人必须要通达三藏,所以译经的大德皆是三藏法师。『实叉难陀』是他的名字,这也是用梵文命名的,他的意思是「喜学」,名、义都非常好,欢喜学习,这在我们学佛过程当中,无论在家出家都非常重要。中国人称为「好学」,人能够好学决定能成就。无论是世法佛法,如果不好学、懒散,学业道业当然不能成就。所以我们读这位法师名号的含义,我们也要认真的向他学习。

实叉难陀法师是唐朝武则天的时代来到中国,他译经当中最著名、最盛行,且为中国人非常喜爱读诵的,大概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另外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是《八十华严》,我们现在学习《华严》所采用的八十卷的本子,就是实叉难陀大师翻译的。由此可知,法师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很大,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也不亚于罗什、玄奘,在译经史里面,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后面这个字是『译』,「译」是翻译,将梵文翻译成华文,这个意思就不多说了,我们在《华严经》、《地藏经》都曾经详细报告过,这就简单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这一段经文我们要特别留意,千万不能够疏忽。为什么?它跟其他的经文不一样。我们读《弥陀经》,《弥陀经》是佛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是在人间讲的。而这部经是在龙宫里面讲的,换句话说,不是在人间讲的。于是现代人就产生疑惑,这部经是不是后人伪造的?哪里有龙宫?现在科技发达,潜水艇走到海洋底下,几乎没有地方没有经历过,却从来没有发现过龙宫。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有合情合理的解释,才能帮助我们断疑生信。

我们从第一句看起,『如是我闻』。「如是」这一段文字是结集经典时,阿难尊者附加上去的,这一段不是佛说的,从下面一句在《大智度论》里面,才是佛说的。「我」是阿难尊者自称,「如是」就是指这一部经,这一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闻」是亲闻,不是传说,释迦牟尼佛亲自说的。所以「如是」是指法之词,就是专指这一部经。这个意思浅,它还有很深很深的意思,在《大智度论》里面,我记得好像是占了四卷之多来解释这一句四个字。如果用《大智度论》的注解来讲,可能我们这一句一个月都讲不完。由此可知,佛经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这个话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

「如」是说真如、是讲自性,唯有真如自性才是「是」。换句话说,真如自性以外的都叫「非」,都不是。这是佛法里面讲的真与妄。为什么说真性之外的都不是?因为真性之外是幻相。《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有没有?有,虽有它不是真的,能变的真如是真的,所变的现象是虚幻的,是不实在的。不但是虚幻不实在,而且告诉我们它不存在。所以《金刚经》末后说,「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能看到宇宙现象的真相。我们凡夫被这些虚幻的境界蒙蔽了,就如同我们现在看电影,被电影画面欺骗了,以为那是真实的,其实它是假的。说这个是假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体会得到,但是说我们现实这一切境界是假的,我们很多人没有法子体会,我们总以为这是真实的。这个道理我们过去在《华严经》里面详细跟诸位介绍过,也费了很多的时间说明所有现象刹那不住,它是刹那生灭,所以它不是真的,它不是真实的存在。真实的存在是能变的法性,法性也叫真如。

世尊为我们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所以称「如是」,绝对不是从我们念头里面生出来的。现在一般人讲我们的念头、思想、观念,在佛法里面是讲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就是我们讲的第六意识,世尊所说的一切法决不是从这里头流露出来的。但是十法界的众生他们的思想知见不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就脱离十法界,脱离十法界,佛经里有个名词叫「一真法界」,就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这就是诸佛如来,《华严经》上称为法身大士,这是到究竟解脱,真正得大圆满。禅宗里面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就找到了,回归到自性。

回归自性有什么好处?好处太多了,回归自性是找到自己,自己真心自性变现出来的虚空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用现在的话来说,你就能掌握。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享受、受用的境界,这个我们称他作诸佛菩萨。没有能够证得,我们在自性变现虚幻的境界里面,我们的生活不自由,我们的生活被境界所转,这就苦不堪言。自己在境界里做不了主,谁作主?业力作主。明心见性之后,就不是业力作主,是自己作主。

没有见性,决定没有「我」。佛法里面讲「常乐我净」,这叫四净德,是真有,决定不假。但是没有见性,那就有名无实。我们这个世间有「常乐我净」这四个名字,实质上完全没有。「常」是永恒不变。在我们现实的环境,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的变化,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哪里来的「常」?「常」没有。「乐」也没有,乐是什么?佛说得透彻,我们都没想到,乐是我们的苦暂时停了一下,你就觉得乐。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每天要吃三餐饭,一餐不吃就饿得很苦。所以你吃饱了,那个饿的苦暂时停一下,感觉得不错,很乐。到时候不吃,苦马上就现前,只有苦没有乐。所以跟六道凡夫讲苦是真的,乐是假的,没有乐。「我」是什么?我是自己能做得了主,才叫「我」。我们自己做不了主,自己果然能作主,那年年十八多好!这个我们做不到,自己跟自己都做不了主。「净」就不必说了,「净」是身心清净,我们心里不干净,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身更不干净,在新加坡这个热带地区,一天不洗澡,你看身上流的臭汗,哪里会干净?所以「常乐我净」这四个字,不但六道凡夫没有,四圣法界也没有,只有一真法界的人真有。我们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跟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万物常住不变。「常乐我净」他们统统都具足,是真的,不是假的。

一切诸佛如来跟十方法界一切众生所说的经教,说些什么?「如是」二字而已。这个「如」是什么?事实真相。佛所说的决定跟事实真相完全相应,佛没有加一点,也没有减一点,所说完全跟事实真相相同,这叫「如是」,这个意思比较深一点。所以佛决定没有自己的意思,决定没有自己的创造。实际上讲,创造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佛所说的完全是就事论事,把宇宙人生的道理、事相、因果的循环、因果的转变、因果的相续为我们说出来而已。由此可知,诸佛如来所说的句句话,都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状况。然后才晓得,佛法跟我们自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佛法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真实环境,不过是如此而已。

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是世间第一真实究竟圆满的教学,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学习。通过这个学习,我们才真正认识自己,明了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契入这个境界在佛经里面就称他作菩萨,如果达到究竟圆满就称作佛陀,所以佛陀、菩萨是佛教育修学阶段的名称。但是这个阶段是你有成果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你作阿罗汉,第二个阶段称你作菩萨,最高的阶段称你作佛陀。所以这些名称不是神仙,我们把佛菩萨当作神仙看就错了,他是代表修学的阶段。

这四个字是阿难尊者为我们说出,这些话不是他自己说的,是亲自听佛所说的。佛所说的也不是自己的意思,是宇宙人生事实真相。所以这四字说出来之后,让我们生起恭敬心,生起尊敬心、信仰的心,所以它叫做「信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闻」叫闻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这一句。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一卷)

 2000/6/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1

请看经本第三页:

【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看这段经文。『一时』是时间,佛说经的时间。时间不用年月日而用「一时」,这里面的意思很深。我们凡夫,尤其是中国人,对于历史非常重视,时间、地点都一定要考证得非常精确,不可以有错误。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时间跟空间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非事实。所以「一时」的意义不但是很深而且很真切,比我们记载年月日时,可以说还要来得正确。

「一」,古德有很多种讲法,最通常的说法,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机缘成熟了。机缘成熟的这个时候,叫「一时」。如果缘不成熟,说了也没用处。所以说师资道合,这是「一时」。要是从理上讲,禅宗有一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而又所谓是「万法归一」,这个「一」就是与自性相应,这个意思深。在净土宗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所现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心一乱,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如果我们真正心归一,一念不生,一心不乱,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经都圆满的现前,这才叫真正的「一时」。这是从理上说的,法身大士才能证得。对我们现前的境界,说「师资道合」非常好,听经的缘分、讲经的缘分这个时候成熟,所以这叫「一时」,不记载年月日时。

在中国史传里面,记载着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诵《法华经》,诵到「药王品」这一段经文的时候,他忽然入定,在定中他见到灵鹫山,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参加了这一会,听了这一段。出定之后,他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这一会还没有散。」这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法华经》上所说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现在科学家也说,如果我们有能力超过光的速度,就可以回到过去。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经是过去,我们回到过去,就能参加那个时候的法会,说明时间、空间不是事实。如果你的机缘成熟,像智者大师有这样的定功,他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契入未来。

这个世间有很多预言家讲未来的事情,他怎么会知道?他能够超越时空,他见到了。古人又说,预言大概是两大类,一类是从数理上推断的,不见得会正确,准确率不是百分之百,因为有的时候会推算错误,在所不免。如果推断得不错,那就很正确。另外一种是定功,定中境界是他亲自见到的现量境界;数理推论是比量境界。现量境界是最可靠的,这是亲眼见到的,这个现量境界就叫做「一时」。由此可知,如果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参与了。「一时」,好!我们只要到一心不乱,我们就有能力参加这个法会。佛的心是一心,我们的心也是一心,一心与一心交感,境界就现前。所以这两个字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告诉我们一切诸佛如来的法会,我们都有缘分参加,只要做到一心不乱就行了。

下面这一句,『佛』,这是讲经主讲的人。这个「佛」是称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这部经是他讲的。『佛在』,「在」这个字我们不能够疏忽,经典上没有说「佛住」,我们今天观念当中说「住」,我们住哪里,「住」是错误的,「在」是正确的。佛无所住,《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凡夫坏就坏在一个「住」,「住」有坚固的执著。「住」我们一般讲是攀缘,「在」是随缘,我们要细细体会这个意思。实在讲佛住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是佛的住处,你说他这个境界多大!心量多大!我们凡夫观念上,「我有个小房子,这就是我的住处」,境界很小,心量也小,迷失了自性。所以,经典上字字句句都含着很深很深的意思,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决不是「住」新加坡,「住」新加坡那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都起来了;「在」没有,无处而不在,哪个地方有缘,哪个地方就现身。诸佛如来如是,我们现在虽然做不到那么自在,但是有相似,相似我们可以做得到,哪个地方有缘,我们也要到哪个地方去参加法会,讲经弘法。哪个地方有缘就哪里去,决定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有固定住处就坏了,与「无住生心」完全相违背了。「无住生心」是觉,违背是迷,所以在佛经里面我们看不到「佛住」,统统看到「佛在」。

『娑竭罗』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咸水海」。我们知道大海的海水都是咸的,佛当年在世可能就是指印度洋这个咸水海。『龙宫』,我们知道这是大龙菩萨他的道场,这位菩萨也是法身大士,于是我们就想到,他跟我们是不同的空间维次。这个话如果大家不容易体会,我用比喻来说你们就好懂,像我们现在看的电视银幕,大龙菩萨他跟我们确实是在一个画面上,但是在不同的频道。我们今天对于电视非常熟悉,换一个频道就换了一个画面。所以大龙菩萨有没有?有,不是没有,你换一个频道,就见到他了。你要不换频道去找,怎么找也找不到。我们今天科学发达,潜水艇造得非常精密,深入海底,整个地球的海洋找遍了,没有发现龙宫。什么原因?频道不相同。

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问题就得到答案,不但是大龙菩萨跟我们是不同维次的空间,许许多多的鬼神跟我们也是不同维次的空间。像我们在史传里面看到,唐朝的法照大师他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大圣竹林寺。我们相信他不是妄语,这是他有特殊的缘分,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进入了时光隧道。他进入另一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见到大圣竹林寺,文殊菩萨在讲经,他还听了一会,还向文殊菩萨请教了许多问题。问到末法时期人的根性逐渐迟钝,修学哪一个法门比较适当?文殊菩萨教他修念佛法门。他向文殊菩萨请教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萨教他念阿弥陀佛,还念了几句给他听。他模仿,他学来了,这就是以后所传的「五会念佛」。「五会念佛」是文殊菩萨亲口传给法照的,以后他不参禅了,他念佛,他建念佛堂,当时人称他作「五会法师」。

但是现在我们听到有录音带里面念「五会念佛」,我想恐怕不是法照禅师的念法。为什么?现在我听的这个音乐心定不下来。心定不下来,那怎么会成就?这是我们辨别利害的一种方法。这个佛号我们接触之后,身心清净,这是好境界,对我就有利。如果我听了、接触之后,我身心不能够安定下来,这个法门就不适合我修学。编这个谱子的是民国初年的一位法师,他懂音乐,编得也不错,接引初机很好。像现在许多聚会的场合当中表演好,让这些初学的人把它当作歌曲来唱,这个好。真正用功夫的人,这个念诵的方法不容易摄心,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这是一个例子。

法照禅师离开竹林寺之后,他还一路上做记号,不要忘记了,不要迷路了,下一次还再来。正在做记号,回头一看,大圣竹林寺不见了,只看到是一片荒山,这才知道菩萨示现。那就是离开大圣竹林寺,他又回到我们这个时空,回到这个频道,那个频道不见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还有一个很殊胜的例子,在佛门里面大家常常拜的《慈悲三昧水忏》,这是唐朝时候悟达国师的故事。悟达国师在四川见迦诺迦尊者,那也是个不同频道。悟达国师是得人面疮,没法子。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个穷苦生病的出家人,他非常诚心诚意,全心全力照顾他。这个出家人就告诉他,你将来有大难的时候,你到四川某个地方,那边有两棵树,你找到那个地方的时候你来找我。这个故事在《三昧水忏》前面的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他得人面疮之后,他找到迦诺迦尊者,尊者用慈悲三昧水给他洗,替他释冤解结。这是冤家债主找来,尊者替他化解,这冤家债主走了,他的人面疮就好了。这是阿罗汉的道场,悟达国师离开之后,再回头一看,道场没有了,宫殿楼阁全部都没有了,也是一片荒山,这都是说明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要去执著。不但不执著,连分别都不可以,稍稍有一点分别执著,就落在攀缘里面。所以佛教给我们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你在一切境界里面就得大自在。所以十法界有没有?有,肯定是有,今天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活,我们决定不能怀疑。每一个维次空间都有众生,诸佛菩萨心地平等清净,因此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在哪里讲经说法。所以这部经不是在人间说的,也就是说不是在我们这个三度、四度空间讲的。

本经听众跟我们一般经典记载不相同,一般经典常常记载「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这个地方大比丘众有八千人,菩萨众有三万二千人,这些数字都是表圆满。『比丘』是印度话,『菩萨摩诃萨』也是印度话。比丘加一个「大」,就不是普通的比丘,是大权示现,大乘菩萨以比丘的身份来示现,其实全是菩萨摩诃萨,合起来有四万人,这是无比殊胜的法会。这些名相我们听多了,可以省一点时间。

『众』这个字要略略解释一下,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这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团体,我们一般讲人民团体、宗教团体。所以佛家这个「众」字,在此地是表团体。『比丘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宗教团体,或者说是佛教团体。但是这个团体跟一般团体不同,叫和合的团体。所以我们在「三皈依」里面,念到「皈依僧,众中尊」,这个团体是世出世间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为什么?人人都遵守「六和敬」,这个团体就可贵,这个团体就值得人尊敬,是六和敬的团体。比丘尚且如是,何况菩萨?菩萨就更不必说了。所以佛弟子的团体是「六和敬」的团体,我们一定要明了、要尊重、要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二卷)

 2000/6/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2

请掀开经本,《十善业道经》经文第二行第二句看起: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这是一小段。世尊在此地明白的告诉我们,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这一句话就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了,正是大乘经里面我们常常读到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此地讲的「心想」,由于心想不同,造业就不一样。业虽然有三大类:身业、语业、意业,这三大类总是以意业为主宰,也就是念头,身、口之所造作都是随着念头走的。念善,这个人造的是善业;念恶,这个人造的是恶业。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想生,这是事实真相,世间人所讲的真理。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兴旺、世界的和平与否,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从哪里看起?看一切众生的心想,他想什么。

世尊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十法界的众生,最高的是佛法界,最下面的是地狱法界,心想固然是非常的繁杂,但是无量无边的妄想、念头哪一个最重要?在一切妄念当中,我们要找到第一个妄念。第一个因素,佛告诉我们,我们从下面说起。地狱的第一个业因是瞋恚、嫉妒,嫉妒、瞋恚心重,决定破坏别人的善事,自私自利的念头非常坚固,这种心想就造成地狱这个境界。地狱是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从谁的心想生?从自己的心想生,与别人不相干。个人造业个人受报,任何人都不能够代替,这个大道理我们学佛首先总得要搞清楚,我们才知道自己决定可以得救。为什么?只要我不造这个恶业,我不起这个恶念头,恶的境界就不会现前。

饿鬼道第一个业因是贪心,贪而无厌。其实无论哪一道十恶业都具足,但是十恶里头偏重在哪一条,佛就用这个来说第一个业因,所以贪心变饿鬼。有人学佛,世间法放下了,贪爱佛法,他到哪里去?还是堕饿鬼道。贪心堕饿鬼,决定不是说我把贪的对象换一换,我不贪世法了,我贪佛法,不管你是世法佛法,你的贪心没有变。所以佛在《金刚经》上劝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佛法都不可以贪。明白佛法是教我们明理、教我们觉悟的就好,不能在佛法里起贪心,世出世间法起贪心都是在饿鬼道,这个要懂得。畜生道是愚痴。什么叫愚痴?没有智慧,颠倒黑白,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真假,甚至于没有能力辨别善恶、是非、利害,极容易听信谣言,心里犹豫不决,这是畜生道,畜生愚痴。这是三恶道。

三恶道上来还有一个阿修罗道。其实《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除了地狱里头没有阿修罗,其他的四道里头都有,饿鬼、畜生、人道、天道,里头都有阿修罗。阿修罗在哪一道,就随这一道的名称不再建立,经上常讲「五趣轮回」,是这个意思。如果把阿修罗算一道,通常都是把天阿修罗算一道,这就在人的上面。人道第一个业因是什么?佛跟我们讲的五戒十善,人能修五戒十善才能得人身。所以佛常讲「人身难得而易失」,这个话我们听听想想也不无道理,我们现在人身得到了,可是下一生能不能得人身?仔细去想想看,我们五戒做得怎么样?十善修得怎么样?如果自己想想五戒十善不及格、不够水平,来生人身就得不到。想想自己的贪瞋痴慢跟五戒十善,对比一下,如果我们五戒十善确实超过贪瞋痴的念头,那恭喜你,来生还能得人身。假如你五戒十善跟贪瞋痴一比,五戒十善不及贪瞋痴,贪瞋痴的意念很重,五戒十善很薄弱,来生决定堕恶道,这是佛给我们的警告:「人身难得而易失」。

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我们想想有没有?然后想想天上我有没有份?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常说,她非常有自信,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看看她的信心,「老天爷会保佑我」,死了以后决定生天,前途一片光明,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现在她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们知道她决定往生。怎么知道?她贪瞋痴确实没有了、断掉了,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她皆具足,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这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人家何以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的障碍究竟在什么地方,要把障碍找出来,把这些障碍消除,我们也能做到。

天道再往上面去,这当中修罗道也说一说,修罗也是修五戒十善,也修四无量心,为什么会变成修罗?好胜的心没放下,样样都是要走在别人前面。例如在佛门上一炷香,他也决定要上头一炷香,第二炷香他都不甘心,这叫阿修罗,果报在阿修罗,做好事也都好胜,这是阿修罗道的业因。所以阿修罗好胜、好斗,好跟别人争胜,在天上常常跟天帝斗争,在人间也喜欢跟别人斗争,在哪一道他都喜欢斗争。他有福报,福报是由于过去持戒、修善、积德。如果他能够谦虚、能够退让,这个人决定是生天道,就不是阿修罗道了。

六道概略的介绍一下,一切皆因心想不同。往上去,声闻是四谛心,辟支佛是十二因缘心,菩萨是六度心,诸佛如来是平等心,这是佛把十法界第一个因素告诉我们。我们一天到晚在想什么?自己冷静思惟,就知道自己要往哪一道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事情哪里需要问人?真正明白之后,古大德劝导我们「自求多福」,这是任何人都帮不上忙的,诸佛菩萨怎么慈悲都帮不上忙,菩萨的慈悲只能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至于受什么样的果报,都是自己去抉择。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回过头来看看今天的世界,世界之构成,我们也应当记住佛陀所讲的话:「依报随著正报转」,这一句话是真理、实话。依报是什么?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生活环境里面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是随着我们念头转的。许哲居士跟我们见过面,你想想她的谈话,她心目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众生都是善良的,所以她生活在善良、美好的世界。而我们的生活环境是五浊恶世,原因在哪里?『心想异故』。她看到一切人都是善人,她专看别人的好处,专忆念别人的善处。李木源居士问她:「你看到那些不善的人、不善的事,恶人恶事你怎么看法?」她举的比喻很好:「就像我上街,看到街上来来往往的那些陌生人一样。」有没有看到?看到了。有没有印象?不落印象。试问问你们从街上来的时候,你们看到哪些人,你还记得吗?你听到街上的人在说话,你记得他说什么吗?不落印象,所落的印象全是好的印象,这不就是心想异故吗?「一切法从心想生」,物质环境里面她也记得好的环境,绝对没有看到恶劣的环境,她这种理念、见解、行为岂不是蕅益大师所讲的「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跟外面物质,说实在话没有好坏,没有善恶,也没有是非;所有一切是非、善恶、好坏,都是从自己心里头生起来的。自己心是纯善,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自己心不善,极乐世界也是浊恶世界。所以佛这一句话我们要牢牢记住,『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果报就不同。

诸佛菩萨是真正大修行人,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他的境界是美好的。美好的境界要自己去求、自己去修,不是别人给你的,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今天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世间的芸芸众生,众生的心想不善。怎么不善?专门看别人的缺点,专门记别人的过失,这个糟糕了,世间没有一个是好人,世间没有一桩是好事,堕落在这个里面,这是人间的恶道。

为什么今天离婚率这么高?诸位要晓得离婚率高,社会就动乱。整个社会的结构是什么?家庭。你看看儒家讲的,儒家讲的是大道理,是不能变更的真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是天下得到公平、得到和平,是这个意思。「平天下」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世界和平,世界和平寄托在哪里?寄托在国家的兴旺,每一个国家都兴旺,世界和平。国家兴旺寄托在家庭,家庭寄托在夫妇。两个人两情相悦才结婚,结婚之后彼此都看不顺眼,都看对方的缺点,好了,没有几天离婚了,家破了。家不齐,国就不能治,天下就乱了。所以男女结婚不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他们两个人是小事,他们害了整体。一个世界就好像我们这一个身体一样,家庭是我们身体上一个细胞,这个细胞坏了,就会影响整个身体健康,这个道理几个人懂?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专看对方的好处,专记对方的优点,怎么会破裂?不会!就在一念之差,把自己的前途整个毁掉了,这是真正愚痴到极处。

为什么会这个现象?没人教。《无量寿经》上佛很慈悲的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可怜!所以世界的安定、和平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头一个是家庭教育,再者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这是四大支柱。如果教育崩溃,众生决定要过很痛苦的生活,社会不安定,世界不和平。所以古时候男女结婚是一桩最大的事业,礼节非常隆重,那是告诉你,你们两个人的结合不是你们两个人的事情,是天下国家的大事。就是希望这整个身体,你这个细胞健康健全,你不是坏细胞,这个大道理我们要懂。所以我们读这一段经文,就晓得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社会的安危、世界和平是从什么地方建立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三卷)

 2000/6/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经本的第三面,经文的第三行后面一段看起: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到这里是一段。前面世尊一开口,就把六道轮回的业因告诉我们,也可以说把六道轮回的事实真相一语道破。我们从前面一句的言词,与世尊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面告诉我们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来观察,这个地方所说的一切法,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整个宇宙,从小的方面来说,所谓是「毛端微尘」,正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些话我们现在想想,他怎么会说得出来?如果不是真正究竟明了通达事实真相,这个话是决定说不出来。这些话也正是佛在《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万法的真相。

今天我们接着看这段经文,佛进一步让我们仔细观察。『龙王』是我们这些大众的代表,如果说在现代这个社会制度之下,这是非常贴切的一个称呼。现在全世界都在高唱着「民主自由开放」,人人都是主,「王」就是「主」的意思。在古时候帝王时代,帝王说的话才算数,他做得了主,一旦发号施令,全国臣民都要听命于他。听命的人不自在,发号施令的人自在,所以称之为「王」。今天民主了,每一个人都是王,每一个人都做得了主。「龙」是千变万化,要用现在的话来说,说得不好听是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你自己做得了主的,天天在那里打妄想,这就是代表一切众生。佛讲经说法,我们深深体会到他具足圆满智慧、高度的艺术,所以说起来非常生动,让人听起来很欢喜、很欢迎,容易接受。

『汝见此会』,今天启建十善业道的大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这一次举办这个活动」。这个活动目的何在?是来讨论十善业道。佛的法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活动,我们举办一个活动,这个活动是讨论十善业道。参加这个活动的人,前面说有八千大比丘众,有三万二千菩萨众。这是大乘法,不是小乘法,虽然只说两类,而实际上把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包括在其中,比丘代表出家众,菩萨在家出家都有。像在中国,诸位都知道中国有四大菩萨:地藏、观音、文殊、普贤,四大菩萨当中只有地藏菩萨的相是出家相,观音菩萨是在家的,文殊、普贤也都是在家相,这说明在家比出家多。凡是依照佛所传授的理论方法去修学,修学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里面,也就是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这个人就叫做菩萨。我们明了这个意思,经文你就会懂得,你就会没有障碍了。

这一次参与大会,『及大海中』,「大海中」是比喻社会。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一部经是佛在什么地方说的?佛在娑竭罗龙宫讲的。「娑竭罗」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咸水海」。我们知道大海水都是咸的,所以你立刻要体会到佛的意思。佛说法都是意在言外,听了你要懂,你要体会得到,要是依文解义,叫「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解错了,你要懂得他是意在言外。「咸水海」,我们就很容易体会到是苦海,海水是苦的,很不好吃,这正是形容苦海无边。你在苦海里面好像还过得很快乐、很自在,这叫龙王;娑竭罗龙王,这是不觉悟。娑竭罗龙王是佛的学生,是皈依三宝虔诚的佛弟子,他也是菩萨摩诃萨,是诸佛菩萨示现在这里面。这个苦海就是形容六道,特别是三恶道。龙是属于畜生道,不是人道,所以代表三恶道的意思非常明显。

大海就是让我们观察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形状不一样。纵然同是人类,人类的形状也不一样,有个子高的、有个子矮的,有胖的、有瘦的。『色』,肤色不一样,有白种人、黄种人、红种人、黑种人,肤色不一样。种类差别就更多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如果再扩大到一切生物,有陆地上的动物、大海里面的动物。形色种类差别太多太多了,先把这些现象说出来。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别?佛在下面说,『如是一切』,「一切」不但包括我们刚才讲的动物,还包括植物,还要包括矿物,真的是各别不同。矿产蕴藏的种类很多,有些被人发现了开采出来,这个地区就富裕了,像石油。诸位要知道,还有时节因缘也各别不同。譬如石油这个矿产,如果两百年以前被发现,开采出来有什么用?一文不值。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汽车,没有这些动力,它没用处。今天科技发达,利用这个做动力,这个发现变成珍宝。这就晓得矿物蕴藏在下面,开采有时节因缘,古时候虽有,一文不值。所以你仔细去想想,这个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的复杂性。

这个东西怎么产生的?今天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哲学家也在研究,宗教家也在研究,但是始终没有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有没有讲清楚、讲明白?有,在大乘佛法里面。但是佛法在世间,现在被人家蒙上一层迷信的阴影,说它是迷信,说它是消极,于是许许多多人不敢接近。这是真的宝,所以叫三宝:佛宝、法宝、僧宝,蒙上这么一个阴影,许许多多人不敢接触,摆在面前不得其受用,你说这个多可惜!我们非常幸运,这是少数当中的少数,有机会接触到、认识它,有缘去学习它,真的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还不能得到圆满的受用,那就是我们还没有圆满的觉悟,这个要懂得。

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宇宙现象,包括今天科学家所讲的不同维次的空间。往年黄念祖告诉我,现代西方科学家已经证实有十一度维次空间的存在。但是在理论上说,不同维次空间是无限度的,在佛法里面它不叫空间,佛法里面叫法界,界是界限,他们讲不同维次,我们讲不同界限。实在讲,佛法通常讲的十法界加上一真法界共十一种,这跟他们科学家讲的十一度维次空间是差不多。这十一种是大分,佛经上说的。天台大师跟我们讲得更清楚、更具体,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里面又具足十法界,就有一百法界。这一百界里面,每一界里头还有一百界,重重无尽,这个话才是对的,才真正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换句话说,法界不同维次的空间,是随着我们的念头在变。我们是不是生活在同一个维次空间?不是的。有修行的人他的心地清净,他入定时,定中的法界跟你清醒时不是一个法界,是不同维次空间,所以在定中能见到过去、能见到未来、能见到远方,这是修定的人都有的经验,都出现过这个境界。

往年我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的总干事简丰文居士,他在没有遇到我之前修禅,打坐入定大概还有一点小功夫,在定中见过十殿阎王,不是一次,有很多次,他说他们身体很矮,大概只有两三尺高,常常跟我讲这些事情。我就劝他,常常跟他们往来没好处。如果你跟佛、跟菩萨常往来有好处,跟鬼道往来有什么好处?以后他念阿弥陀佛,这个境界就没有了。所以定中会出现不同的维次空间。我们一般凡夫,我问问大家,你有没有做过梦?你说:我做过梦。梦中又是不同维次空间。所以我们现在也不是固定生活在一个空间,也是生活在多元空间之中,只要你自己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你会发现。

这些界限怎么来的?或者我们说科学家讲的不同维次空间是怎么造成的?佛在这里告诉我们,『靡不由心造善不善』业所致,我们这才恍然大悟,整个宇宙人生的现象。我们在此地说的「人生」,这是一个代名词,包括不同现象里面所有的生物,「人生」是这个意思。大家不要把这一句话看成很狭义的,那就错了。在佛法里面通常不叫「人生」而叫「众生」,这个名词很好。众生是怎么来的?由心想变现出来的。前面讲的「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异」就变成不同的界限。我们每一个人天天在造,从来没有停止过,佛讲的妄想、分别、执著,你所造的总不外乎这三大类。由于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才变成凡夫,凡夫跟佛菩萨的差别就在此地。

佛与大菩萨们,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菩萨,这是大菩萨不是小菩萨,小菩萨还做不到,他们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换句话说,他们不造妄想分别执著了。不造了,他到哪一个境界去?一真法界。什么叫一真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也就是今天讲的各种不同维次的空间,他全部突破了,这就叫一真法界。现在科学家知道,却没有办法突破。在物理学里面发现了一桩事情,叫「加速度」,如果我们的速度能够超过光速,在理论上讲就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到未来。换句话说,时空的障碍突破了。这个突破,我们现在懂得是有限度的突破,不是无限度的。为什么?因为你是有造作的。正如同我们现在,我们跟美国的距离是一万多公里,我们在此地讲堂里面来讨论研究课程,美国那边同修从网路上立刻就能看到,这个时空好像也是突破了,是用机械的办法来沟通的。机械的能力有限,而且对方还要有设备,没有设备还是收不到,这个不自在。佛教给我们的方法自在,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得自在。

所以晓得,无量无边的法界是由于一切众生「心造善不善」。是什么东西造?你的身体在造,你的言语在造,你的念头在造,造作无量无边,不出身业、语业、意业这三类。你天天在造,也就是说你天天在障碍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那是一切通达。你天天在干这个,你把你的智慧德能愈缩愈小,小到最后是无知无能,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佛一语道破,我们要记住。下面这一段完全讲理论,这一段意思很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明天继续再讲。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四卷)

 2000/6/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三面,倒数第二行第二句看起: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佛跟我们说明事实真相的根源,前面跟我们说出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在这些现象上说得很清楚。这个现象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从哪里来的?佛说过,「从心想生」;皆由心造善不善业,变现出这个境界,所以它的根源是心。这个「心」非常难懂,古来的大德常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佛法讲悟道,讲证道、证果,这是什么意思?无非就是你真正明白「心」是怎么回事情,所以叫「明心见性」,这就是大彻大悟,这就是证到无上的菩提佛果,就这么回事情。

「心」,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字,马上会想到身上这个肉团心,这个心是不管用的,这是错误的。《楞严经》一开端,世尊就问阿难尊者:「你最初发心入佛门,是什么因缘?」他很老实的答复世尊,他说:「我看到世尊的相好。这个相太好了,决定不是父母所生,一定是你修行成就的。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我也想得这样的相好,所以发心出家来修行。」世尊听了点点头:「你是心里想的?」佛就进一步问他:「心在哪里?」这个「心」,佛法常讲有真心、有妄心,不管是真心还是妄心,心在哪里?他比我们聪明,他想了七个地方,我们怎么想得出来!七个地方都被佛否定掉了。于是他就慌了,向世尊请教心在哪里。

《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是真心,「识」是妄心,真心跟妄心是一个心。什么叫「真心」、「妄心」?完全觉悟而没有迷叫真心,带着有迷惑,我们就叫它妄心。是什么迷惑?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讲的妄想、分别、执著。你心里头只要这三样东西没有淘汰干净,这就是妄心,真心不能现前;这个东西统统淘汰尽了,完全没有了,真心就现前。决不是说妄心外面还有个真心,那就找不到了,真心也没有了;所以说「真妄不二」,就是这个道理,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去掉,真心就现前。真心是能现,能现宇宙虚空,在佛法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连一真法界都是真心所现的,所现的这个境界里头产生变化;它现的原来是一真,叫一真法界,那是完全没有妄心的,真心现出来的。《华严经》上的华藏世界,西方净土讲极乐世界,都是真心现的,所以它没有变化,生到那个地方的人,个个都是无量寿,个个都是年年十八,他不老,永远不衰、不老、不病。为什么?他是真心现的。

由此可知,我们今天会老、会病、会死,是什么造成的?妄心造成的,妄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假如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尽,我们跟诸佛如来一样,也是不生不灭,不老、不衰、不病。这些大道理,佛在所有大乘经论里面都跟我们提到,我们就是求这个东西。所以,佛跟众生是平等的,决定平等,没有高下。

为什么众生不像佛?问题就发生在此地。佛告诉我们,这三类烦恼习气,如果我们把执著放下,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你就超越六道,这个人在佛学里面称他作阿罗汉。阿罗汉、菩萨、佛,是佛陀教学里面三个学位的名称。你拿到学位,永远不会退转到六道里面去受苦,阿罗汉是第一个学位拿到了。如果再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分别妄想也断掉了,那就称你作菩萨。由此可知,阿罗汉虽然不执著,他还有分别。菩萨不执著也不分别,比阿罗汉高,但是他在十法界,没有超越十法界的范围。必须把妄想也要断个几分,这个妄想叫「无明烦恼」。《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品,也就是依烦恼多少,把它分成四十一类,只要断一品你就超越十法界,就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之后,剩下的那些微细的妄想慢慢再断。这个「慢慢」,大乘经上讲要三个阿僧祇劫,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能把妄想习气断干净,这叫成佛,拿到最高的学位,佛陀是最高的学位。

我们今天讲「妄想、分别、执著」,大家好懂,佛学上的名词不是这么说的,佛学上的名词是说「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执著,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妄想,我把它换个名词大家好懂,意思很深很深。所以我们真的是被妄想分别执著害了,我们连作人都不自在,天天生烦恼。为什么?我到哪里去,都要分别身份、执著身份,要有我的地位,要有我的名誉,糟糕不糟糕!全是假的。有这些东西就有生死,就有因缘果报。你有善念,就在佛家讲的六道里头的三善道受报;你存恶念,就在三恶道受报;这个念头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六道的因没有了,哪来六道的果?这些罗汉、菩萨、佛,他们很自在,想到六道里面来他就来,他来不是受报,他来是帮助众生解脱的,我们常讲「乘愿再来」,所以他在六道这个关口出入境是自由的;我们不自由,我们在里头出不去,他们来去自由。

虽然在六道里面现身,像观世音菩萨,你们《普门品》念了很多,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你看他多自在!我们执著这个身是我,这个相是我,所以有一个身相,就不能现第二个身相。佛菩萨没有执著,所以就随类变化,变化自在。不是自己心里想:「我想变什么东西」,那就坏了,那就是凡夫。为什么?他又有分别执著了。佛菩萨的变化不是自己想,是随顺众生心里想。我们想观世音菩萨什么样子,他就现什么样子,随着众生心想而变;不是随自己想,自己决定没有想,想是执著。

我们中国古老祖先造的字很有味道,思是分别,你看「思」,心上面画许多格子,那个「田」就是格子,那个格子是分别。「想」是心上有相,执著那个相,所以想是执著。「心」是什么?把「田」拿掉,「相」也拿掉,剩下来那部分叫「心」。所以你看看中国文字之美、之殊胜,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找不到的,是智慧的符号,让你一看就觉悟、就明白了。所以思想不是好东西,今天说「某个人的思想」,他就完了,他是六道凡夫。阿罗汉有思没有想了;思、想两个都没有了,这个人是菩萨。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佛这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佛要说法,他就有思想了;佛没有思想。所以佛经不可以用思想去研究,佛没有思想,你用思想去研究,变成你的胡思乱想。佛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要怎么去解?离开思想,没有思想,你就能够体会到佛的意思,这是真实智慧,圆满的智慧。

我们看这段文,这段文的意思很深,三十分钟讲不了。『而心无色』,「心」不是物质,「色」是讲色法,像五蕴里面讲的「色受想行识」;心不是色法。现在科学把它分成两大类: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佛家讲的色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佛家讲的心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可以这么说法。因为它里头有真心、有妄心,我们凡夫的这个心是属于精神这一部分。无论是真心、是妄心,它不是物质,所以你眼看不见,耳也听不见,身体也接触不到,连你心里头想都想不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那个「意」就是念头,都达不到。六根里面能力最强的、功能最殊胜的是意根,我们常常打妄想,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可以想前想后,想过去无始劫,想后面未来的无量劫,想这一个世界,想外太空,想诸佛的这些刹土,你都可以想。但是这个心想不到,决定想不到的,因为它不是色法。

所以佛说「不可见」,六根决定达不到,「不可取」;『不可见取』这四个字是两句话,是「不可见」、「不可取」。「取」是什么?执著。你决定没有办法执著。实在讲「不可见」、「不可取」,不但是心,色也是如此。色,第一个跟我们关系最亲密的是我们的身,我们的身可见,决定不可取。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有「占有」、「我得到」的意思。我们这个身体自己能不能得到?不能。现在科学家证明,我们身体的细胞刹那刹那的在那儿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生了,不可取。如果可取的话,我的细胞是永远是这样子,不生不灭,那我就取到了。不可取!你知道这个身都不可取,何况身外之物?换句话说,哪一样东西是你的?连自己身体都不是,你才叫真的觉悟了,你真的看破了。看破是明白了,彻底明了了。

佛法里头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世出世间法就是一个因果,因果何以不空?我们要问:「因果在不在万法之内?」在。万法皆空,为什么因果不空?这个要搞清楚。因会变成果,因空了,果又会变成下面一个因,果也空了,所以因与果都不可得。所谓「因果不空」是说什么?因果转变不空,它互相转变,因转变成果,果转变成因,因又变成果,果又变成因,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讲这三桩事情:转变、相续、循环,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这部经好,佛在这部经上言简意赅,经文不长,教人要断恶修善;你能够断恶修善,你的转变愈转愈好,你的循环、相续也是愈来愈自在。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麻烦了,你的转变就愈转愈恶劣,相续、循环是往下堕落。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别人给你做主宰,自作自受,佛也不能帮你的忙。一般宗教里面讲的上帝,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心、讲的性。昨天伊斯兰的穆斯林他们报告,给我们简介,一切都是阿拉主宰的,阿拉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主宰,他说的阿拉就是我们讲的心性,但是他还没有讲到真心,他讲的是妄心。为什么?他要做主宰,那个主宰是妄心,真心不做主宰的,真心里头没有这个妄念。也讲得相当高了,只隔一层,那一层翻转的时候,真心就见到了。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我们要常常记住这句话。《般若心经》上就讲得很具体、很透彻,经文头一句,「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观就自在了。观是观照,什么叫「观照」?菩萨用心叫观照,也就是说他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他跟我们一样,不是没有,但是他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叫「观照」。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在里面,就叫「思想」。我们凡夫用思想,他们不用思想,就叫做观照。观照能见一切现象的真实相。这里头夹杂着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看所有一切境界是看成虚妄相,把这个真实相扭曲了,我们见不到真实相。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见到真相。扭曲真相是我们自己,不是外面的现象真的被你扭曲了,没有那个道理!是你自己扭曲你自己六根的功能,与外面境界绝不相干,外面境界永远是中立的。为什么?外面境界是唯心所现的。

所以佛菩萨跟我们坐在一起,手拉着手,两个人境界完全不一样,他在一真法界,你在六道轮回。决不是六道轮回之外有个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以外有个六道轮回,不是的,都圆融在一起。譬如说夜晚月光很好的时候,很多人在赏月,大家看到一样的月光,但是各人感触不一样。这个现象你很容易理解,各人的境界不相同,外面景色是一个,绝不因为你的感受而起变化。你从这个小的例子慢慢去思惟、去体会,不可以研究,一研究就坏了,那是愈想愈离谱,愈想愈讹,这个道理要懂。这一段我们慢慢讲,今天时间又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五卷)

 2000/6/1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5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还是将经文念一遍。《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三面,倒数第二行,从第二句念起: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这是一小段。昨天讲了两句,说明这个心不是色法,不可见、不可取。今天接着说心是从哪里来的。经上说的这些话,我们一看就知道它是识心,不是真心;因为真心不是虚妄的,它是真实的,所以这一看就是阿赖耶识。『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大家学过相宗的《百法明门论》,如果对这部小论有一点基础,这几句话就非常好懂。我们知道《百法》是天亲菩萨将《瑜伽师地论》里面六百六十法归纳成百法,便利于大乘初学,这是相宗初学入门第一门功课。《百法》说什么?如果你懂得《百法》说什么,你就懂得《瑜伽师地论》里头六百六十法说的是什么。它是将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归纳成一百条,每一条里面所包含的都是无量无边,没有法子计算的。

无论是属于哪一个科目,心法能变,我们有的时候也说能生能变,能生也能讲得通。但是诸位要记住,能生可不是能现,能现跟能生的意思不一样。能现的是真心,妄心不能现,妄心能变,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它有这个功能。妄心从哪里来的?「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虚妄」是说它不是真实的,怎么有这种现象?集起的。《中观论》上有一首偈说得好,都是讲到宇宙人生诸法的根源,它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我们可以说一部《中观论》五百颂,就是说明这个事情。这一桩事情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彻法底源的现象,你搞清楚、搞明白了,在佛家就称你为法身菩萨,等于说你拿到这个学位,你是法身菩萨了。如果对于这个现象完全模糊、迷惑、不了解,这个人就叫凡夫。凡夫跟佛菩萨没有差别,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认知上的不同而已。正如同我们现在在学校读书一样,你拿到博士学位,他拿到硕士学位,这个人没有文化,连小学都没有念过,但大家都一样是人,没有两样,只是文化程度上有差别不同。

在佛法里面十法界,实在讲就是文化程度的差异,他们过的日子不相同。从这个地方我们应当恍然大悟,我们要过好的日子,要把自己的生活品质向上提升,应该靠什么?靠教育。今天世界上许许多多贫困地区,我们看到生活过得那么苦,怎么去救济?物质救济是解决不了问题,应该要办学校教育他,提升他的文化水平就提升他的生活品质。在佛法里面讲的是大的界限,我们能从人道提升到天道,欲界天提升到色界天,色界天提升到无色界天,从六道里面提升到四圣法界,从四圣法界提升到一真法界,这一切全靠教学,世出世法没有例外,我们要有这个认知。

阿赖耶是从哪里来的?阿赖耶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是藏识,藏就是含藏。藏的是什么东西?诸法,我们现在的话讲诸法的印象,佛经的术语叫「诸法落谢种子」,现在人讲印象。我们这一生生活当中,每天从早到晚六根所接触的境界都有印象,这个印象永远不会磨灭的。你说:「印象很浅,我记不得了。」是记不得,但统统归档,阿赖耶识好比是档案室,你造的一切善、一切恶、一切无记,全在这个里面,永远不会忘记。佛在经上讲,纵然经过百劫千劫,因缘遇会的时候,这个因,也就是阿赖耶里面的印象,或者说是阿赖耶里面含藏的种子,遇到缘,果报就现前。我们自己的第六意识,实在用个「粗心大意」来说它不为过。第六意识是粗心大意,阿赖耶则是非常非常微细,极其微弱的现象,也就是微细的念头造的业,往往第六意识还没有觉察到,但是档案室已经存了、已经归档。归档的速度非常快,都是刹那刹那。

但是这个东西没有形相,印象不是色法。如果阿赖耶识的种子,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印象,印象要是个色法、要是个物质,佛讲我们无量劫到今天的造作,就是虚空这么大都容纳不下,你就晓得我们造的业有多少!我们在一生过程当中,在菩提道上三大阿僧祇劫,怎么可能没有魔、没有难、没有障碍?往昔、今生造的恶业太多了,恶业障碍我们,善业也障碍我们。善业引起我们的贪爱,恶业引起我们的瞋恚,贪瞋痴全是障碍。所以佛教我们修净业,几个人修净业?几个人懂得净业?修净业的人就没有障碍了。

实在讲,到什么时候才修真正的净业?纯净不杂是法身大士,净里面还掺杂着少分不净是四圣法界,六道法界里面总是染多净少。在我们凡夫,真正很好的修行人,染业掺杂在里面的分量比较少,掺杂个百分之二十、三十,在六道凡夫修行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已经相当不错了。像我们现在这种程度,大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染业,我们的净业只有百分之二、三,甚至于百分之一、二,如此而已!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这些确实是虚妄的,虽是虚妄,你要不知道它是虚妄,你就受它的害;真正知道它是虚妄的,你就不受害,你就觉悟了。所以这个地方关键还是在迷悟,迷的时候你永远被妄境束缚、受妄境支配。我们举个非常现实的例子,我们眼前这个世界是虚妄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它是虚妄,我们受它的影响,起心动念、一切生活行为都受环境影响。什么原因?不知道它是虚妄的。如果真的知道它是虚妄,决定不受环境干扰,你在环境里面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得大自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在中国历代祖师、大德居士当中,有不少人证得大自在的境界,正如《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他不被环境所诱惑,不被环境所转,他在环境里能做得了主,他能转境界。善人遇到他,善人会更善;恶人遇到他,恶人会改过迁善。他转环境,能转人事环境,也能转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有许多天灾,我们今天讲风灾、水灾、旱灾、地震,他到这个地方来,天灾就减少了。这不是神话,这是事实,这里头的理太深了。所以佛经里面讲密,不是讲「秘密」,是讲「深密」,这个理太深了。再深的理,只要你依照这个方法循序渐进,你一定可以证得,证得的时候所谓是「豁然大悟」。

《金刚经》上跟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百法》前面的九十四法,后面六法是「无为法」。无论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都是诸法集起的。

『毕竟无主』,「无主」是没有主宰。怎么集起的?缘。佛法非常重视缘,佛法讲「缘生」,不讲「因生」,讲得非常有道理。佛家讲一切万法的现象是「缘起」,但是缘起决定是性空,性空就是「毕竟无主」。

『无我我所』,所有一切法的真相皆是如此,所以说「万法皆空」。现在科学家也懂得这个道理,科学家用什么方法看到这个真相?他用分析的方法,分析一个人身或一个物体,从细胞里分析成分子,分子再分析成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这才晓得这个东西是空的。原来所有一切法都是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组合的现象不一样,有的组成矿物,有的组成植物,有的组成动物,都是一个东西组成的。科学家现在了解这个道理,知道这一切不过是组合方程式不相同而已。这个话,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说过,依照外国人的说法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依照中国历史记载则是三千多年。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讲,这个世界是「一合相」。你们想想「一合相」是什么意思?基本物质是一个,小而微尘,大而世界,这个世界也就是今天我们讲的星球,是同一个基本粒子组成的,也就是「一合相」组合的。这个组合,缘聚它就形成,缘散它就散开,聚散无常,它哪里有主?聚合永远不散这才叫有主。

一切法聚散无常,刹那变化,我们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为什么?了解透彻,你对于世出世间法决定没有贪恋的心。为什么?它是假的。你贪恋是迷惑,你想执著占有是妄想,这都是不可能的。我们连自己的身都不能占有,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刹那变化,所以确实是「无我」。世间人执著这个身是我,这是第一个迷惑,从迷惑「我」产生自私自利,造无量无边罪业。造这些罪业,在一般讲堕落在轮回,真实的说不是堕落,是他这些业力把境界变成轮回的境界、变成地狱的境界。

地狱从哪里来的?自己变的,不是别人造给他受的,是自作自受。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是佛造的,佛从来不干这个事情,佛哪里管这些闲事!我们觉悟了都不管闲事,佛还管闲事吗?佛如果管闲事,他就不如我们;实际上佛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告诉你事实真相,一切都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正如前面所讲的「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话大乘经里讲得太多了。

于是我也常常遇到有一些同修问我:「鬼有没有?龙有没有?」我都点头说:「有」。为什么有?你心里在想,它就从心想生,只要你想,它就会想出现相;换句话说,本来没有,这个相是你想出来的,你天天想鬼,当然鬼就一大堆了。然后你才晓得,「净业三福」里面告诉我们「深信因果」,那个「深信因果」是什么意思?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也是心想生,我天天想佛,佛就现前;也就是说基本粒子组合的时候,它是从心想佛来组合的,那就组合佛的世界。天天想鬼,就组合成鬼的世界,鬼是什么?鬼是贪爱,天天念念不忘贪爱,变现的境界就是鬼的法界。念念瞋恚、恨别人,认为世间没有一个好人,都是讨厌的,都是可恶的,他就变现出地狱法界。十法界都是虚幻不实,所以佛讲「梦幻泡影」。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佛才劝导我们要想善,不要去想恶;要行善,不要造恶。彻底明了之后,知道佛跟我们说的这些话是真实话,是他老人家真实的教诲,慈悲爱护到极处的教导,我们才会感恩。

「我」尚且没有,哪来的「我所」?我所就是指我所有的,这个房子是我所有的,财产是我所有的,地位是我所有的,权力是我所有的,假的!我所有的更是没有,「我」都没有,哪来的「我所」?所以佛家讲的清净平等,是从这个地方来的。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怎么会平等?总是觉得我比别人高,人家不如我,你不晓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道理的时候,万法是平等的,佛跟饿鬼是平等的,跟畜生是平等的,跟地狱也是平等的。佛尚且如此,我们怎么会不平等?我们上跟诸佛平等,下跟地狱平等。平等,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障碍都没有了。平等是佛法界。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理没有障碍,事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真的是大圆满、大自在。

《十善业道经》这部经虽然很浅显,但是这一段理很深),理要是不明、不透彻,这十善教你,你也不肯做。为什么?劝你,你也知道善是好、不善是不好,可是善偏偏做不到;贪瞋痴慢是烦恼,常常欺骗别人不是好事情,但是天天还干。什么原因?这个道理没有透彻。真正透彻了,决定不再做恶事。别人骗我,我不骗他,别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我们受他的陷害,也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我们还是诚心诚意一片善心对待他,这是你真正觉悟了。为什么不报复恶人?这些人是佛经上讲的「可怜悯者」,他很可怜,他糊涂,他不知道事实真相,你不可以责备他。正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他的环境不好,没有遇到好人,「先人不善(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有人教他;「殊无怪也」,不应该责怪他。他对我再恶劣的行为也是对的,是应该的,我们了解他,他不了解我们,我们要原谅他,决定没有一念报复的念头,依旧是诚心诚意对待别人。纵然生命被他害死了,害死了很好,我们正好早一点生天,换好环境,感谢他都来不及了,你怎么可以怪他?所以不了解这个道理,你才有怨恨心,了解这个道理,怨恨心就没有了。只有真正透彻明白的人才懂得,不了解不行,总是堕落在这个里面。

所以这三句,「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这是讲阿赖耶。无我、无我所,这个「无」字是贯下来的,「无我」、「无我所」,这是事实真相;不仅是六道的真相,也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佛是一语道破。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六卷)

 2000/6/1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三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前面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而心不是色法,也就是说心不是物质,所以我们眼、耳、鼻、舌、身,连意都缘不到。它确确实实存在,它能现一切万法,能变。这个「变」是让一切法产生变化,所以它是能现、能变。今天接着告诉我们,『虽各随业,所现不同』,佛家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是从大的差别现象说起的,如果细说,法界是无量无边,每个人都不一样。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念头不一样,所以所现的境界当然就不相同。尤其是心想,经上讲「心想异故,造业亦异」。而世间谚语有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两句话说得好,如果这两个人心相同,这两个人面貌就相同。

所以我们仔细去观察,如果看到有两个人面貌相同,你再仔细观察,他们很多动作也相同;再深入观察,他们对于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这就证明佛经上所讲的话是正确的。一切众生心想不同,所以他感得的报身,身相不一样,容貌不一样,肤色不一样,健康状况不一样,这些全是从心想生。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再仔细去观察,多病的人妄想、忧虑、烦恼一定多。你去观察,身体健康、很活泼、很快乐的这个人,妄念少,烦恼也少。这些事实都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很容易观察体会到,这些原理原则佛在经上讲得很透彻。

所有一切现象,我们今天总的来说,虚空、宇宙、动物、植物、星球,这许许多多的现象,都是从自己心想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间,不可能两个人世间完全相同,不可能。我们同样见一桩事情,但是我们的感受不相同。就以我们现前而论,我们展开《佛说十善业道经》,我们经本相同,里面的字句也相同,我们每个人读这部经感受不一样,理解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心想异故」。开经偈里面教我们:「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能做得到吗?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我们有心想。佛没有心想,心想是八识这一边的事,佛是「转八识成四智」,所以佛没有心意识。我们什么时候心里不想了,想是执著,思是分别,如果我们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再看这些经典,如来真实义就现前,岂不是「虽各随业,所现不同」吗?由此我们也能体会到,佛在许多大乘了义经上告诉我们的,世间所有一切万法皆是「不可得、无所有」。

《金刚经》很多同学都念过,佛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是《大般若经》上所说的「不可得、无所有」。能得的心不可得,经上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得的是外面境界,境界是缘生之法,缘起性空,所以外面境界也不可得。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是十法界里面的这一切现象不可得,一真法界里面的现象也不可得。现象有没有?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你说它没有,这是错误的;你说它有,也是错误的。在佛经我们常常看到,这不是佛的说法,是古时候许许多多宗教家、哲学家的说法。它既然非有也非无,把它合起来,非有非无行不行?亦有亦无行不行?都不行。为什么不行?只要你有这个念头,你就落在情识里头。这是佛法的究竟处、高明处。

佛教我们在一切境缘之中,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实际生活里面,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教我们一念不生,随缘而不攀缘。普贤菩萨教得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普贤菩萨作人的态度,是究竟圆满的真实智慧,我们应当要学习。虽然学不到,要认真努力去学,学到一分就有一分受用,学到十分就有十分受用。不可以说学不到就不学了,不学你就随顺烦恼,永远生活在六道轮回,这就错了。「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这两句话是讲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现象。

下面两句话是讲它的真实,『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所以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很难突破,他要追问:「这个现象是从哪里来的?」「这个现象是怎么产生的?」诸位要晓得,你起这种念头,都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虚空法界所有一切现象是妄想执著变现出来的,再用妄想执著去理解它是不可能的。要怎样才能够明了通达事实真相?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佛家讲的「禅定」,《楞严经》上说得很好:「净极光通达」,一切统统放下,心净到极处,自性般若光明就现前,对于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全都通达明了了,这是真实智慧。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彻底觉悟的。

所以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如来讲经说法,归结到总纲领就是「戒定慧」三个字,这其中定是枢纽,慧是目的,戒是手段。戒是什么意思?守法,决定要遵守前人的道路,我们就省事了。释迦牟尼佛走的是哪一条路,十方一切诸佛走的是哪一条路,我们紧跟,不能够舍弃。「我另外找一条路」,你找不到。无量劫来,人家从这个路走都走通了,哪里会有错误!这是正道不是邪道,正道决定能达到开智慧,邪道决定不能开智慧,邪正是这么分的。要依中国禅宗来讲,正道一定会达到明心见性,邪道就不可能。诸佛菩萨走的是正道,正道里面的纯正。对我们的根机来讲,纯正之道是简单、稳当、方便、快速,这无过于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佛菩萨教导我们就一句话:「老实念佛」。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是什么原因?不老实,原因在此地。果然老实,效果很快。真正老实人,这部《十善业道经》还需要讲吗?不需要讲,他全做到了。你要不相信,新加坡有一位许哲居士,她现在皈依了,我可以称她居士,她是一百零一岁才皈依,从前没有学过佛,但是《十善业道经》里的每一条她不学就都做到了。什么原因?老实,她是个老实人,规规矩矩的做人。所以她问我,她有没有资格做佛弟子?我说:「你是标准的佛弟子,我们这些佛弟子,在家出家都比不上你。」没有学都做到了,这叫老实。我们天天在学,天天头脑里还在想新花样,没有依教奉行,不老实!所以天天学,没有一样成就。

我们见一切法还要不要去追究?世间人常讲「打破砂锅问到底」,佛法是许可你问到底的,决定没有忌讳。为什么?有疑,这个疑惑一定要断除,问到底是帮助你断疑生信。所有疑惑都没有了,人就老实了。你还有疑虑,你怎么可能老实?老实人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善根福德深厚,像许哲这个人,虽然没有学,她没有疑惑,这是过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缘;另外一种,就是把这些事实真相都搞清楚、搞明白了,决定没有怀疑,他就老实了。中间这一段占绝大多数,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这样的人难度,因为他妄想分别执著多。老实人看到这一句话,心就定了。

法界虚空一切现象,佛在这里跟我们讲「无有作者」,这话是真的,不是佛造的,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要是上帝造的,那上帝又是谁造的?「无有作者」是真的。「无有作者」,佛讲心现识变。所以你要问到底,佛到最后答复你:「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识能变,确实没有作者。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龙树菩萨在《中观论》上告诉我们「诸法不自生」,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决不是自己生的,说是自己生的讲不通;「亦不从他生」,也不是他生的。是不是自他共同生的?也不是自他共同生的。是不是没有原因生的?那也不是,「不共不无因」。后面下的结论是「是故说无生」。你要真正把这四句话懂得了,真搞清楚、搞明白了,那恭喜你,你证得了「无生法忍」的地位。无生忍的菩萨,《仁王经》上告诉我们,下品无生忍是七地菩萨,中品是八地,上品是九地。到达这个地位,《中观论》上这四句话,他才透彻的了解。

他用什么方法了解?不是天天在想,天天在想永远不会了解,是用甚深禅定的功夫,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看破、放下」。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禅定。禅定,总的说法就是我们六根接触一切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在这里面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禅定,不一定天天面壁、盘腿打坐。接触外面境界,你真正做到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样样应付得圆圆满满,这是慧;自己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定慧等学,定慧等运,这是佛菩萨的生活;凡夫则在这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所以要知道,一切法确确实实没有作者。

这一桩事情,我们在《华严经》上曾经说过。「故一切法,皆不思议」,佛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此地所说的这几句,《华严经》上世尊全部把它落实在菩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跟《华严》合起来看,非常有趣味,我们能够体会到更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七卷)

 2000/6/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7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四面第一行,从当中看起: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自性如幻』是说它的起用,它起作用的时候,正如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梦幻泡影」。这个事情,世尊常用「不可思议」这句话来说明事实真相,而我们乍听之下,对这个讲法实在是很难满意。世尊为什么不把这个真相说出来,只用「不可思议」这句话,好像是搪塞一样?其实佛说的是真话,只有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下,事实真相才会大白,你才能完全明了。「思」是意识,「议」是言语,而这个事实真相绝对不是言语能说得出的,也不是思惟想像能达得到的。因此「不可思议」是一句真实语,绝对不含糊,绝对不是来搪塞,是跟你说一句真话,只要你不思不议,事实真相就现前了。为什么?前面说过,一切法是由心想生,只要你把心想止住了,然后你便能见到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原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这是《中观论》所讲的「八不」,这个时候你才真正体会得。

我们是凡夫,我们始终离不开思议,所以永远不能见道。这个「道」就是自性,宗门讲「明心见性」,有思有议永远没有法子见性。什么人能见性?他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思不议,他就见性。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佛在经论里面常讲,「言语道断」是不可思,「心行处灭」是不可议,所以「不可思议」就是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真相就现前了。可是世尊在不思议当中他教给我们思议,不可说之中他跟我们常说,这里头有个奥秘,我们要明了。佛的说法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谁能懂得?会听的人「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他就契入了,这叫根熟的众生,是上上根的众生。佛说得没错,是我们听错了,我们为什么听错?因为我们有思有议,我们不解如来真实义,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谈何容易!自性起用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仅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也是自性起用,十法界如幻,一真法界也不真,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世出世间。所以觉悟的人、法身大士,住一真法界、住华藏、住极乐,一丝毫沾染都没有。为什么?他知道那都是「梦幻泡影」。

底下一句,『智者知已』,这个「智者」是诸佛菩萨,菩萨中特别是指法身大士,因为他们知道、了解诸法实相。知道之后,他怎么生活?他跟我们生活的理念、行为不一样,他修善业;不但是行善、言善,心里面一丝毫的恶念都没有。我们今天办不到,为什么办不到?我们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所以做不到。

佛在此地这个「应」是劝告的话,是对我们讲的,『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蕴处界」是所生,自性是能生、能现、能变。自性能现是属于它的本能,至于能变,是迷失了自性,自性所现的现象就会产生变化,将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这三句,「知」是缘,「修善」是因,下面讲的「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是果。末句『见者无厌』是善报,种善因得善果。

为什么要修善业?修善业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的,「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一桩事情,中国的圣人也说到了,没有佛经讲得这么透彻。但是细细想想,这些人很可能也是诸佛如来应化的。孔夫子、孟夫子、老子、庄子,是不是诸佛如来应化的?在理论上讲决定讲得通,但在事相上没有证据。儒家所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相近」是一样的,本性是一样的,本来是善,这跟佛法里面讲的无二无别。佛法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哪个人不是好人?哪个人不是佛陀?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无量寿经》上有一句了不起的话:「一切皆成佛」,他怎么会不善?纯善!我们每个人都是纯善。纯善现在为什么变成不善?去造恶。这就是佛家常讲的「迷」,迷什么?不是迷别的,是迷失了自性。迷了的自性是说这个自性还起作用,起作用时带了迷,于是就造恶业,就这么回事情。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是看本性,所以他的心里一个恶念都没有;凡夫看一切众生是看习性,所以世间没有一个是好人。因为这一念的差别,把外面的现象就转变了,如果是善念,外面的现象就变得很好。

所以一定要肯定世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切法里面,跟我们最贴近的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容貌。心细一点的人很明显能够觉察到,心地善良容貌就慈悲,举止柔和、温雅;心行不善则容貌可畏,别人看到就感到害怕,我们一般人讲这个人杀气很重。杀气是讲观气,气功里面看人的气,外国人则是讲磁场,那个磁场很不好,叫人看到你、跟你接触,觉得一身恐惧,感觉很不舒服。心地善良慈悲的人磁场好,人家接触的时候都生欢喜心,觉得清凉自在,很愿意跟他相处,这是我们在生活经验当中观察到、体会到的。

我过去接触的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三位老师,我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亲近他们。纵然一句话不说,我坐在那个房间里面都能感受到很好的气氛,这就是磁场好。这是说明人心善,你的磁场、气氛就善,这个善的气氛就能感动人,令人生欢喜心。

这个地方讲的「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这是善果,因为你修善业善因,你感得的是善果。「蕴」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你的身,「受想行识」是你的心,这四蕴都是讲心理。《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把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了。「色」是说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现象,用这一个字代表。心法说得详细,说了四个:「受」,是你的感受;「想」,是你的思惟;「行」,比较难懂,行是刹那不住,这个生灭的念头永远不会停止的,前念灭后念就生,这叫行,念念不住;「识」,是含藏,你所造作的无论是善法、恶法、无记法,落谢种子都含藏在阿赖耶识里面。佛经上说它是种子,这个东西麻烦!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永远不会消失消灭,遇到缘它就起作用、起现行,就生起现相,也就是我们讲的受报。佛经上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阿赖耶识里含藏的永远不会消灭,「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跟我们说出事实真相。如果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人决定不会作恶,为什么?造作毫发之恶,也要自己受诸恶报。我们所造作的不是别人受,是自作自受,要懂这个道理。

「处」是讲十二处,这是讲得详细一些,也就是我们讲的六根六尘,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说法,心法只讲了一条│意是心法,色法里面展开来讲了十一法。佛为什么要这个说法?众生迷悟不相同,有人对于色法迷得轻、对心法迷得重,佛跟他讲五蕴,所以心法讲四条。因为你心法迷得深就多讲,色法迷得轻就只讲一条。因此佛讲的十二处,意思就明白了。这个当机的人恰恰相反,是心法迷得轻、色法迷得重,迷得重的就多讲,所以色法讲十一条、心法讲一条。「十八界」是对于心法、色法迷得都重的人说,于是十二处里头又加上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十二处里面的「意」,就有七条,这是心法。十八界中七条说心法、十一条说色法,对于色法、心法都迷得很重的人,佛是这个说法。所以总归纳起来就是二法│色、心二法,心是能变,色法是所变。蕴、处、界是一桩事情,只是开合不同。正如我们今天讲归纳、演绎,归纳是合,演绎是展开,说法不同,其实是一桩事情。用现代的话来说,「所生蕴处界等」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现象,就是这个意思。

『悉皆端正』,这个好!从自己的身相到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身相端正,我们居住的环境端正,我们居住的社会端正,我们居住的国家端正,我们居住的世界端正;再扩大,现在人讲我们居住的星系(银河系)端正,岂不是依报随着正报转吗?今天我们说这个社会不好、世界不太平,原因从哪里来的?从不知道修善法,不知道自性起用的真相。我们今天明白了没有?如果真的明白了,就要真干。还没有发心真干,说老实话,你没有明白。

早年我跟章嘉大师学习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这个事实真相,说佛法是「知难行易」。我听他讲了很多,真的知太难了,行太容易了。真正知了,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念头转过来就成佛了。念头为什么转不过来?不知。所以佛法是解在先,行在后。清凉大师为我们讲解《华严经》,把全经分做四分:信、解、行、证。信解难,真信真解,行证就不难,那真是轻而易举。我们今天感觉到行证这么难,是信解的基础没有奠定。然后我们就想到世尊为什么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目的何在?帮助我们信解。行、证,佛根本不用说,你只要信、只要解了,行、证是你自己的事情。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八卷)

 2000/6/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8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四面,第三行看起: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

到这里是一段。我们读这段经文,要深深的去反省,应当要向佛学习。『龙王』是我们六道众生的代表,为什么用「龙王」来做代表?龙是变化多端,变幻莫测。就自身来说,我们起心动念千变万化;就我们生活环境来说,我们面对的一切人事物也是变幻莫测,所以用「龙」来表法。「王」,这种变化不知不觉,好像是自然的了,佛家常说「法尔如是」,似乎是这个情形。「王」有自在的意思,没有丝毫勉强,这表习性已经成了自然,「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像天性一样,自自然然的他就起心动念,刹那不住,所以用「王」来代表。由此可知我们业力之深,佛在经上常说,但我们自己无法体会。自己也常说「我的业障深重」,而业障深重之程度、之所以然,自己完全不能够觉察。所以在这个地方佛以「龙王」来表法,意思就很深很深,这是指六道众生。

佛教我们,『汝观佛身』,所以我们观察佛身,佛是现身说法,正是经教里头常常教导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看佛身,一切经论里面都记载着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教乘法数》、《佛学辞典》都有记载,是最容易查的。江味农居士著的《金刚经讲义》、周止菴居士著的《心经诠注》,也都引经据论,详细的跟我们说明。相好是果报,果必有因,我们常常说「相随心转」,这个话一点都没错,实实在在的是这么一桩事情。不但我们自身相貌体质是随心所转,我们的生活环境又何尝不是?除了自身之外,都是生活环境。换句话说,全是依报,跟我们一起生活的这些人是人事环境,物质是物质环境。咱们外面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是随心所变的、随心所转的,几个人知道?

我们说我们今天生活环境很不好,人事环境不好,物质环境也不好。我们现在同生在新加坡这个社会里头,许多同学见过许哲,你问问许哲,许哲说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非常美好,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我们觉得不好,她会觉得很好?你再问问李木源居士,李木源居士的环境跟许哲居士的环境相同,一切人事物很美好,这个道理在哪里?道理在起心动念,在你的心。这部经前面佛说得很明白,「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想是美好的,则一切人是美好的,事是美好的,环境是美好的;你的念头不好,人事物没有一样是好的。这岂不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所以人心要好,起心动念都好。

『百千亿福德所生』,「百千亿」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真的,佛的每一个念头都是福德。我们就晓得,我们从早到晚有多少个念头?「百千亿」真的一点都不过分,它是个形容,不是真正的数字,真正的数字比这个不晓得要多百千亿倍都不止。

我们在佛经里面读到,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念头。我们过去也粗略的估计,一秒钟则有两个十万八千念头。这种微细念头,我们凡夫不能觉察,谁见到了?佛经上跟我们说,八地菩萨见到了。八地菩萨定功深,也就是心清净,清净到那样的程度,所以能觉察到微细念头的生灭。我们六道凡夫的念头,佛把它归纳为「善、恶、无记」这三类。善有福,但是不是德。六道众生有福,谈不上德,德的水平太高了。德是什么?念念都是善念,念念无住,正如《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什么?离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极微细的念头都堕在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晓得妄想分别执著的根有多深。所以佛教导我们,我们学起来却这么困难,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这个根太深了。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生灭,每一个生灭都具足妄想分别执著。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讲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是放下粗相,好像一棵树,放下几片叶子、放下树梢而已,枝干根本一丝毫都没有动摇,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佛?

我们供养佛像的用意在哪里?就在此地,让我们看到佛像,想到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圆满的福德,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的心,众生有感,佛立刻就有应。这个「生心」我们很难理解,因为我们凡夫讲到生心就会起心动念。佛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所以「生心」的意思很深很深。佛与菩萨随类现身,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佛与一切众生随机说法,也没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要了解这事实真相。

学佛从哪里学?从这些地方学。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因此入门也不一样,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根性。古德常讲:「人贵自知之明」,自己一定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你的修学就方便了。世间糊涂、迷惑颠倒的人,他不认识自己,狂妄自大,这种人世法佛法都不会有成就。古人这样说法,我们再仔细观察,果然不错,凡是狂妄自大的人在社会上不少,一无所成。真正有成就的,连《了凡四训》里面都说得很多,谦虚恭敬,处处不如人。袁了凡看准备去考试的这些举子,只要看到这个人谦虚恭敬、样样不如人,就说这个人决定考中。若见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便预测这个人决定落第,结果都被他料中了,这里头有大道理,所以我们在此地要学。

福德的根是什么?根就是十善业道,怎么能够疏忽?诸佛如来百千亿福德的根本,就是「净业三福」的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讲的是这一句,但是它有轻重的差别,是以「孝亲尊师」为重;《十善业道经》跟《地藏菩萨本愿经》无二无别,但偏重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部经合起来看,「净业三福」第一条就圆满了,诸佛菩萨从这里修起,也在这个地方完成。发心起修,就是发心住的菩萨;功德圆满了,就是究竟的佛果。究竟的佛果只不过是把这一条十六个字圆圆满满做到而已,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然后才晓得怎样修学。

所以「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想想我们今天的身,从百千亿业障所生。照《地藏经》上讲的话,「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是从罪业生。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其实我们在经教透过这么长的时间修学,不是不懂,懂得!我们的罪业是念念都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念头从来没有一秒钟、一分钟放下过,没有!念念都是自私自利,这就是罪,《地藏经》上讲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佛起心动念决不为自己,怎么知道?《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所以他成就的是无量福德。我们起心动念自私自利,具足四相,无不是罪。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事实真相也明白了,我们应该怎么做?要不要学佛?

「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这是因;下面讲佛的果报,『诸相庄严』,这一句是果报里头的总说。佛陀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这个世间众生福薄,总是与一切众生现同类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同类身里头的好相。经中赞叹佛的报身,譬如《华严经》里面的卢舍那佛,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跟我们凡夫说,我们凡夫也没有办法理解。但是我们对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比较能够理解、体会到一点,因此佛就现此相好为我们说法。世间有志之士,就如同阿难尊者,见到佛的相好光明,发心向佛学习,这是佛把果报展现出来,你们看看这果报好不好?如果你觉得这个果报好,你也想要,那你就要像佛菩萨一样修因,因圆果就满了。你不修因,果报是决定得不到的。这一段文意思深广无尽,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要知道怎样去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九卷)

 2000/6/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四面,经文第三行: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

昨天讲了这一句,今天我们接着看下面:

【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经文看起来好像是很平常,实际上含义很深很深。佛家修行方法里面,尤其是念佛法门,诸位知道四种念佛有一种叫「观像念佛」,此地所说的正是观像念佛的要领。昨天将这个意思跟诸位报告过,我们要懂得、要留意,怎样向佛学习,知道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即使是极其微弱的念头跟我们的依报正报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无论得的是什么样的身相,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环境之中,无一不是自心所变现的,这才是真正懂得、真正明白心现识变这个事实真相。正因为如此,佛才说「智者知已,应修善业」,这个「应」在我们看起来这是劝导的意思,而实际上它真正的意思是「法尔如是」,自自然然他就修善业,哪里需要人劝?哪里带一丝毫勉强?由此可知,我们今天不懂得修善业,就是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是这么造成的。由此可知,教学是多么重要!我们在《华严经》里面反反覆覆看了无数次。

今天这个经文一开端是显示果德。『光明显曜』,这个地方所说的「光明」,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气氛」;气氛好,非常明显,让一接触的人就能感受到。外国人说「磁场」,练气功的人说这是「气」,在佛法里面称作「光」。无论是说气氛也好,说光明也好,说磁场也好,凡夫所感触到的,只是贴近这一个发光的物体,而感觉到目眩。这个光明,实际上它的范围是遍虚空法界。从情识里面生的思想波,虽然不同于物质的波动,但是它也是愈远波动的力量愈微弱,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自性里面的光明就不一样,像我们在大乘经里面常常念到的「诸佛菩萨,光明遍照」,他那个光明是均匀的。但是我们凡夫依旧不能够觉察,不能觉察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烦恼障碍。如果把烦恼习气断掉,我们所感受佛的光明遍照是圆满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你的感受都是圆满的。

这就是性德跟修德不一样,修德确实是有这种浓淡之分,像我们感受这个气氛如此。我们接近、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在他住的房间,或是他坐在这个房间,那就感觉得气氛特别的浓。不在他的房间,在他的房子也能感受到,甚至于在他庭院当中也能感受到;庭院之外就愈来愈薄,就感受不到。其实在理论上讲,他的磁场、他的气氛、他的光波也是遍虚空法界的,但跟佛、法身菩萨不一样,他的气氛虽然是好,烦恼没有断尽。他的烦恼比我们轻,我们感受他的气氛就好;如果他的烦恼比我们重,我们感受的气氛就非常不好。我们是混浊的气氛,他的混浊程度比我还严重,就是这么个道理,我们要明了。

不但理如是,事亦如是,一个人不修善怎么行?最明显的感受,人没有修持,心地不清净,充满贪瞋痴慢,他身上的气味、口里面吐出来的气味、呼吸的气味,你接触之后,你都感觉到很难闻,这是非常明显的,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经验。年岁愈大这个气氛愈不好,什么原因?这一生当中累积的恶业,恶的气氛、恶的念头造成我们生理的变化、生理的不正常。有修行的人不一样,虚云老和尚我没有见过他,香港有不少同修见过他老人家,他那个时候大概也有一百岁,这么高的高龄,不但他身体气味清香,他们说他衣服的气味都清香。我们大家都晓得,虚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一年剃一次头,衣服从来不换。衣领子上油垢很厚,闻闻是香味不是臭味,每个人都喜欢闻。由此可知,我们善恶的念头确实影响我们生理,影响生理的组织,影响分泌,泄露在外面的气氛跟凡人不相同。

又何况经典里面所讲的『佛身』,佛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断尽了,这个境界我们无法想像,在佛法称作『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蔽」是隐蔽,「大众」是指下面讲的『自在梵王』,这是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他们在三界里面富贵到极处了,福德很大。这种人也是福慧双修,烦恼习气完全伏住了;他没有断,他要是断了就证阿罗汉果,就不是凡夫了。虽然他烦恼习气没有断,但是完全伏住了,所以他的气氛、他的磁场也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他们修的是四禅八定。

我们修行要懂得在这些地方常常勘验自己,从这个气氛里面勘验自己有没有进步。如果感觉得我们这个身体的气味、衣服换下来的气味很难闻,我们没有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这种难闻的气味,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淡,一月比一月淡,这是证明我们自己功夫有了进步;一个星期不洗澡,身上虽然有污垢,但是它不难闻,真有功夫的人并不染着。这都是佛菩萨为我们现身说法,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要认真努力修学,绝对不是给人看的,是自受用。真正得自受用,才能够利益别人;自己都得不到受用,如何谈到他受用?他受用必定是先自受用。

诸佛菩萨教诲我们一句话,要「真干」!这些年来,我们将佛法做了一个总归结,归结二十个字,我们写了一副对联,大家都熟知,都能记得很清楚,念念不忘,依教奉行。我们修什么?修「真诚心」,真就不假,诚就不虚伪;「清净」就不污染,「平等」就没有高下,「正觉」就不迷,「慈悲」就决定没有自私自利。这是佛心,这是菩提心,我们要如是存心。落实在生活,要「看破」、「放下」。看破是什么?一切通达明了,这叫看破;放下是一尘不染,丝毫不染着。表现在外面,就是此地讲的「光明显曜,蔽诸大众」,是什么?「自在」、「随缘」。末后结归到「念佛」,前面九句十八个字统统是念佛,以念佛做归结里面的总归结,这个样子我们一生当中就圆满成就。起心动念都要如是修、如是学,自自然然做社会大众的榜样,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念念都是为利益一切众生。

下面这是假设的话,为我们做个比喻,『设无量亿自在梵王』,这不是一个,是无量亿,比喻很多。大自在天王坐在佛的会下,他们的福德光明都不能现。好比是什么?我们从另外一个比喻来说,我们把无量亿的蜡烛统统点燃了,但是在太阳底下,蜡烛的光都显不出来了,这个比喻大家好懂。我们世间再明亮的灯明,在太阳底下,那个光都没有了。这是说明你所感受到的气氛,在佛面前只感受到佛的气氛,大自在天他那种气氛就没有了,『悉不复现』。

末后这一句是劝勉也是赞叹,『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我们凡夫做不到,实在讲也没有这个福分。我们今天生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佛去我们三千多年了。刚才我说过,实际上佛的气氛是永恒的、是周遍法界,我们能不能感觉到?能。怎样才能?必须如教修行。我们果然能够将妄想分别执著断除,你就能够感受到诸佛如来的气氛。诸佛如来的气氛,跟诸位说,就是我们真如本性的气氛,不是外头来的。真如本性的气氛,哪有不尽虚空遍法界的道理?当然之理。由此可知,众生跟佛确实是平等的。

今天的不平等是我们自己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确实是平等的。自性本具的德能、本具的相好,佛是展现给我们看,那是我们的果德。我们今天不幸,染上无明、尘沙、见思,就好比吸毒的人染上毒瘾,现在搞得人不人、鬼不鬼。佛的教学就是帮助我们戒毒,我们要肯接受,要把我们的病毒从根本拔除,恢复正常,正常就是诸佛如来。这个比喻大家好懂,实在讲也很亲切。所以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个什么立场,佛是怎样来帮助我们、来援助我们,我们应当接受,要认真努力来学习,恢复自己的性德,恢复自己的智慧德相。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十卷)

 2000/6/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20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四面,经文第五行,从第二句看起: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前面佛教我们观佛身,佛身是从百千亿福德所生,接着就教我们观菩萨的妙色身。佛身是表性德,性德是究竟圆满的。「百千亿」是形容,实际上是无量无边的福德,不但我们说不尽,即使是诸佛如来异口同音共同来宣说,说无量劫也说不尽。这个道理我们现在懂得了,能够体会到,所谓是「称性」的,没有人能说。可是菩萨没有成佛,菩萨的妙色庄严是属于修德。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菩萨的『妙色』,这是讲色相庄严清净。经上我们常常读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菩萨的修德。如来果地上,大经里面常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是修德圆满、性德现前,才有这样的殊胜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我们这个世间常讲的「劣应身」,这都是属于修德,非常明显。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示现成佛,正如同《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现的这个佛身决定是现同类身,这句话我们要细心体会。所以在我们人间,释迦牟尼佛示现一定是在人道,这就现同类身,示现成佛。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果报,果必有因。譬如经上跟我们讲佛的「广长舌相」,是生生世世不妄语的果报。佛说一个人如果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我们今天舌头伸出来舔不到,就说明我们还是常常打妄语。佛的示现是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住,说明生生世世不妄语。由此可知,虽然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讲这么多,它的基础都是十善业。如果真正把十善业道修好了,『妙色严净』是自自然然现前。

「妙色严净」这四个字里面最重要的是「净」,净是清净心。诸位要晓得,「净」,我们归纳佛陀的教诲:真诚,你不真诚决定不会清净;你不平等,你也不会清净;你迷惑、没有智慧,你也不会清净;你心地不慈悲,你也不会清净。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一条必定五个都具足,大家要懂这个道理。任何一条,比如说真诚,心很真诚但不清净,没这个道理!不清净决定不真诚,不平等决定不真诚,不慈悲决定不真诚。有一条必定是五条圆满具足,所以色相才庄严。

色相称之为「妙」,妙在哪里?妙在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妙了。换句话说,着相就不妙了。再说得清楚明白一点,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就不妙了。诸佛菩萨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人家的本事就在这里。他们能够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见色闻声会起心动念?这个起心动念,当然是你受外面境界的引诱。合自己意思的,实在讲,什么叫「合自己意思」?随顺自己的烦恼,随顺自己喜爱就起了贪心,随顺自己的厌恶就起了瞋恚心,这是凡夫,这叫造业,你所感的果报当然不殊胜。

诸佛菩萨的色相是随顺性德,性德是善的。中国《三字经》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是自性、是本性,本性是善的。我们很难体会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善,所以我们一听到「性本善」,马上意识就落在善恶相对的善之中,这错了,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善恶相对的善是习性,不是本性。底下所讲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这个「性」是真性、是本性,大家都一样,一切众生无二无别。可是习性里面就有善、有恶,这个善恶是相对的善恶,跟前面讲的「性本善」意思完全不相同,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的。

没有见性之前,全是修德。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四圣法界:声闻(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其中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经上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修德,不是属于性德。为什么?他没见性,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性德才现前。这个时候就像前面所说的「千万亿福德所生」,这个「千万亿福德」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具的,完全恢复了自性。前面这一段教我们观佛身,是体会性德,这个地方教我们观诸大菩萨,是教我们观修德。

我们今天是凡夫,自己一定要承认,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圣贤人常常教导我们「人贵自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才谈得上修行。如果自己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这个修为是谈不上的。修为里头的关键在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对于什么叫善恶他不懂,什么叫迷悟他也不懂,他从哪里修起?不但是「修」做不到,「学」都做不到。我们每天在读诵、听经,是不是真的听懂、真的理解?没有。为什么说你没听懂、没理解?你真听懂理解,你的念头就转过来了。

所以佛家不讲「教学」,佛家讲「教化」。教了你,你真懂得、真明白了,立刻就产生变化,化迷为悟,化恶为善,化凡为圣。古人所谓「读书变化气质」,这个「化」,现在的话讲,是从成绩上来观察。「教」是从事相上说的,「化」是从成绩上说的。到底有没有成效,效果如何,就看你有多大的变化。小的变化,是你得少分明了;多变化,你有多分明了;大变化,那你真的是明了了。

凡夫业障习气非常深重,障碍了佛菩萨圣贤的教诲。虽然天天学习、天天听,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年,依然没有一丝毫变化,你就晓得自己业障是多么重。但是业障重不怕,用什么方法消除业障?不断的薰修,这个方法很妙,佛祖传下来的「长时薰习」。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会这么重,也是长时间薰修成的,是这么个道理;而我们对于圣贤教诲薰修的时间太少,所以如果能有长时间的薰修,总会有一天觉悟过来。我们看看中国古来的大德,宗门教下,也不是短时间闻经听教就觉悟的,也是有多少年,少则三年五载,这是我们讲根性利的,晚则有三、四十年才开悟的,我们在《高僧传》、《高士传》上都看到的。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出来,众生根性不相同,各人努力也不一样,如果十分认真努力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缩短时间,提前觉悟,因此一定要认真努力。

不但在经论当中要努力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把经典的教学落实在生活当中。离开了实际生活,悟门就堵塞了,这一点我们要明了。为什么古人三年五载、十年八年开悟了?他能够把所学的东西落实。所谓「信、解、行、证」,课堂里面经本上的学习是信、解;解了之后,你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是行;行是实验,通过实验,证实你解的没有错。证就是转凡成圣,行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所以你要不能够落实在生活里面,生活包括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不能落实,你怎么能够契入?契入就是证。怎么能够入佛菩萨的境界?所以没有行、证,虽学不能化。

从这些地方,我们深深体会到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长时间不舍弃众生,有耐心、肯耐烦,慢慢来教,一遍一遍重复的来教导、诱导、劝导,总有一天你会觉悟,你会回头。但是「总有一天」,时间长短各人不一样,这是佛家所谓「上、中、下」三根。上根之人所需的时间短;中根之人可能在这一生,需要二十年、三十年;下根之人这一生不会开悟,要等来生。佛菩萨有耐心,来生后世,后世可能是多少劫以后,你的缘成熟了,你才搞明白、才开悟,佛都不舍弃,「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善友的提携,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总在遇缘不同」。遇缘最重要的是善友,也就是佛家讲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提携是很重要的一个增上缘。我们能够遇到,有机缘常常在听,天天在听。现在经本得到容易,《大藏经》轻而易举我们就可以得到,能够天天读诵。今天我们的善知识是什么?经书是善知识;现在科技发达,录像带、光碟是善知识。可是你要懂得修学的方法,方法的秘诀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为什么?一门容易得定,定就能开慧。同时学很多就很困难了;换句话说,把你得定开慧的时间推迟了。你要是一门的话,会把你得定开慧的时间提前,所以你要懂方法。

『修集善业福德』,这一句话特别偏重在十善业道,我们真正要觉悟,真正要有坚定的信心,永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永离,是说从内心里头把这十恶拔除,这是从修德上说。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一卷)

 2000/6/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21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四面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到这里是一小段。前面世尊教导我们先看佛身,看佛身是观察性德,自性本具的。其次佛教我们观察菩萨,菩萨是修德,接近圆满。今天的经文,佛教我们观察世间『大威势者』,「威」是有威德,「势」是有势力,这些人在世间是各个行业里面的领导人,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业福德』,这个威势是决定得不到的。「大威势」是果报,果必有因,正是说的种善因得善果。

世尊为我们举的例子,『诸天』,这是讲天王。无色界天就不说了,因为它没有身相,也就是没有色相。从有色相的来说,色界天四禅天顶摩醯首罗天王、初禅天顶大自在天王,下面是欲界六层天,这是说「诸天」。诸天往上去,一层比一层福报大,他们的大福报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往下再看人间的人王,首先你看看每一个国家的国王,现在民主时代称为国家的领导人,这些在一个地区也是「大威势者」,没有一个不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所生,决不是偶然的。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能够很明显的体会到,这些人有许许多多的人拥护他、听命于他,为他效命。诸位想想,这不是多生多劫的因缘,怎么能办得到?

我们今天办事情很辛苦,是过去生中没有修福。以我们现前这个例子来看,这是个很小的团体:居士林、净宗学会。诸位同学、同修们,如果你们细心观察,李木源会长(居士林林长)非常辛苦,一个得力的助手都没有。我一生不能建道场,为什么不能?没有助手。我们能怪别人吗?不能怪,只怪自己过去生中疏忽了,没修福报。佛经上讲的「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阿罗汉证果了,到外面去托钵没有人供养。我们的修学偏在一边,偏重在修慧,疏忽了修福,清清楚楚,所以我们不怨天、不尤人,这一生多修福,来生的状况跟这一生就不一样。业因果报,丝毫不爽,理事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么样的清楚、明白,我们要能体会、通达,要知道现前怎样作法,知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业因果报。

我们自己感觉到现在这个局面,做得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像「亚视」这种专业的传播媒体到这里来一看,立刻就发现这里没有一个内行人。虽然我们的机器是最高级的,甚至于超过他们专业的电视广播公司,但是我们的缺点是不会操作,没有好好的来利用。这是真的,我们都是业馀,没有专业人才来给我们规划、指导、来操作。现在社会走上科技,是高科技的时代,如果不常常接受新科技的培训,就跟不上时代,所以一年应该至少有两、三次的培训。世法里面对高科技都已经很重视,佛法也不例外,如果不懂得这些科技常识,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高科技,佛法决定会衰微,决定会落伍。大家都晓得,佛法是智慧、德能,德能里面就涵盖着科学技术,它的果报是相好。经上讲的「妙色严净」,这是相好,相好属于果,果是由因跟缘结合的,因是智慧,缘就是科学技术,我们用这个方法把佛法推广到全世界,普及到一切众生。

昨天亚视到这里来访问,问我:「佛法的理念跟其他宗教怎样结合?有没有可能?」我说这是可能的。世间所有宗教的根本都是仁慈博爱,宗教就是爱的教育,其目的在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所有的宗教都有共同的根本、共同的目的,只是教学的方法、仪式不一样,这正是佛家所说的「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都是归结到世界和平、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怎么不能够团结?

前天我们义走的时候,新加坡外交部的政务次长一直陪同在我的身边,我们一路走一路在交换意见,非常难得有这么长的时间。他提出非常重要的建言,宗教与宗教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要密切的交往,这个话非常有道理。经常不断的往来,建立友谊,时时在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增长智慧、增长学问、增长见识,我们所希求的目的决定能够实现。所以他对于新加坡每一个宗教的领导人非常赞叹,认为都有广大的心胸,能够接纳不同的宗教。新加坡虽然是个小国,足以给全世界做一个好榜样,这是他们引以为荣的,确实是如此。

我们听到这番话,跟佛在经典里面对我们的教诲不谋而合。我常常跟同学们提到,佛教我们处世待人之道就是六度四摄。六度四摄必须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穿衣吃饭,落实在家庭,落实在夫妇之间。夫妻在一起过生活是行菩萨道,谁懂得?家庭是道场,人人皆是菩萨;团体是道场,你经商开个商店,店铺就是道场,老板员工都是佛菩萨,顾客是你度化众生的对象。佛法要如是落实,世界才可以达到永久的和平、安定、兴旺。

这个事情难不难?实在讲不难,难在要有人去推动。我们今天在这里办培训班,目的就是劝导同学发大菩提心,来推动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落实,真正肯推动,你是菩萨。你的悲心要常度众生,你来世可能以国王的身份出现,应以国王身份度众生,就现国王身;应以大臣身度众生,就现大臣身。《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也会应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身上,否则我们这一生在佛法上的修学都叫白修了。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苦口婆心教导我们,要「真干」!

我们今天最大的障难,就是没有办法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真要命!这个事情,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多次提到,如何来挽救?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我们细细观察他们的自行化他,就能够悟明他们的诀窍。诀窍是什么?天天讲经说法,劝化大众。诸位要晓得,劝化大众当中,不知不觉就在劝化自己。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时间长的话,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不知不觉自己的气质就变化了。我也没有刻意去改过自新,是这四十八年的薰习,自自然然的长成;长成得非常明显,我自己都能够觉察得出来。从什么地方觉察出来?每年所讲的经,境界都不相同。诸位若是看我过去讲经的录像带、音带,《无量寿经》讲了十一遍,你们仔细听听、仔细看看,境界不相同。最近这几年,不但是每年不相同,我自己已经感觉到月月不相同,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教学方法有效。初学的时候是比较困难,没有契入境界,功夫不得力。只要能够锲而不舍,天天干,认真的干,决定不放弃,对于名闻利养、物质生活的享受愈淡薄愈好,这样就能够巩固自己的道心。

昨天同学们传讯息给我,亚视来访问,在我们这边吃饭时谈起,觉得我们这边物质生活太好了,他们感觉到非常满意。但是他们也非常担心,我们这边出家、在家人有这样好的物质生活享受,恐怕道心会退转,不知道世界上许许多多苦难众生处在饥饿的边缘。他们说这个话很有道理,我们过这样的生活,慈悲心一天一天的衰落,虽然将来学成了,恐怕没有慈悲心,不能过苦日子,没有办法去帮助苦难众生。他不是佛教徒,没有学过佛,他这种感受提醒了我们,我觉得这是菩萨化身,给我们严重的警告。生活富裕,钱财多了,往往人就变心,道心没有了,邪思恶念增长,这还得了?过一种富裕奢华的生活,那是什么人?在佛法里面是法身大士,决定不染着,决定不动摇,他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行!权教菩萨都不敢,为什么?没有到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世尊在入灭之前提出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能持戒、能受苦,你才能保住菩提心不退。

世间「大威势者」都要修善业福德,善业福德就是舍己为人,今天的话是牺牲自己,奉献给别人。如果我们不能够舍己为人,必定是贪瞋痴慢增长。贪瞋痴慢增长,虽然学佛,虽然讲经,也要堕三恶道。安世高的同学-共亭湖的龙王,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跟安世高是同学,安世高在传记里面赞叹这个同学「明经好施」,对教理通达,喜欢讲经,是讲经的法师,又喜欢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干。分卫,就是到外面托钵,托的菜饭不好,他心里就不欢喜,就觉得:「我对社会贡献这么多,你看看社会对我的回报」,心里感觉到难过,就是这一个恶念堕到畜生道去作龙王。我们今天的德行、福德比不上他,我们造的恶业比他更重,他堕龙王,我们堕到哪里去了?鬼王都得不到。我们看这些公案,要自己认真去警惕,一念之差,万劫难复,这是实话。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二卷)

 2000/6/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2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四面,倒数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到这里是一段。世尊首先让我们看世出世间善业福德的果报,然后再回头看看六道里有情众生造作不善业的果报;从果报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就可以显示出为什么佛说「智者知已,应修善业」。「大海」是比喻我们这个世间的有情众生。谚语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们每一个人的面貌不一样,健康状况不相同,生活环境亦有差别,这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佛在此地所说的,『皆由自心种种想念』,这正是大乘经里面佛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所感召的果报,自己决定不能够避免。

真正通达明白的人,晓得这个事情确确实实是自作自受,决定没有一丝毫外力的干涉。世间人不懂,怨天尤人,好像都是别人、环境给他造成的,其实这是极大的一个误会,是他太粗心大意了。佛法里面讲「四缘生法」,他只看到一种缘,其他三种缘没有看到。说是外面干扰,这就属于增上缘,他忘掉自己本身具备的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他把这个疏忽掉了。如果前面这三个缘好,外面增上缘是决定不受干扰。这个例子很明显,为什么诸佛菩萨不受干扰?为什么修学禅定的人不受干扰?由此可知,干扰是什么?是你自己的三种恶缘跟它相结合,真正的因素在此地。

『大海中,所有众生』,我们看看今天世界,世界上所有这些人物都一样。『形』是我们讲的体质、身体的形状,『色』是肤色、容色,『粗鄙』是粗恶鄙陋;跟真正大威德的人来相比,人家是妙色严净。『或大或小』,这是说形状,在大海里面有很大的动物,也有很小的鱼虾;这是让我们仔细观察,都是众生,众生的福德差别太大太大了。

『皆由自心种种想念』,这个「想念」是不善,思想不善,言行当然就不善。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德行,从哪里看?思想看不到,就从言行当中看,言行就是思想的自然反应。『作身语意,诸不善业』,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瞋、痴、慢,所以才感召这些不善的果报,『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就应当要知道自求多福,那你是真的觉悟了;还不知道自求多福,那是绝大的一个错误。我们今天生活在新加坡,这个地区在今天世界上来说,算得上是个上善的地区,社会安定,人民守法,繁荣富裕,这在今天世界是很难找到的。我们生在这个地区,不要应了谚语所谓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利用这个环境成就自己的道业德行,这就错了。

可是苦、乐两个境界,乐是最容易淘汰人,所以佛教人「以苦为师,以戒为师」。小乘的修学非常重视苦行,在苦行里面锻鍊自己的意志,磨鍊自己的身心,成就法器,以迦叶尊者为代表。大乘则是在无障碍的法界里面成就自己圆满功德,不是小乘能相比的。大乘在顺境,以善财童子做代表,生在富贵的家庭,过荣华富裕的生活,在这里面成就圆满功德,比小乘高得太多了。

我们从历史上看,中国外国都没有例外,富贵家庭有几多好儿孙?英雄豪杰都是从苦难当中磨鍊成就的,这就说明富裕淘汰人比苦难要增长很多很多倍。我们是凡夫,不是圣人。大乘是圣人,他可以在极乐世界成就。这一等人所以称为圣人,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都不动心,都没有分别执著,他才有资格享受极乐、华藏圆满的世界。如果在顺境善缘还有贪爱,逆境恶缘还有瞋恚,你是凡夫,你没有资格,你在顺境里面必定被淘汰。最明显的是懈怠、懒散,不知道上进,堕落了,这是最普遍的。

世出世间,佛在《金刚般若经》上讲了真实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诸位冷静观察,人世间确实是一场梦,昨天过去再不会回来了。昨天不会回来,眼前刹那刹那也都不会回来,我们往哪里走?往坟墓里头走,往死亡线上勇猛精进,刹那不住,你说有什么意思?一口气不来,这个世间什么是你的?连身体都保不住。「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佛陀提出的忠告,这是真的,跟着你走的是业力。既然业力会跟着你走,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人事物都不会跟你走,不会跟我们走的我们要放下,决定不能在带不去的这一方面起心动念,否则我们就错了。我们要想着带得去的,带得去的是业。你造的善业福德你会带去,你造作的恶业也会带去,为什么不断恶修善?为什么不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通达事实真相的人,这个人就觉悟了。觉悟的人决定不造恶业,不但不造恶业,连一个恶念都不会起。为什么?对自己有害,不会自己害自己。不但言善行善,起心动念都善,知道这个是带得去的,这个对于自己有大利益,所以前途一片光明,成就大威德的福报。如果我们念头恶、行为恶,必堕恶道。

平常造作善恶业,很多人不晓得。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旅行很普遍,你们从中国、台湾各个地方组团到这儿来,组团要出发了,告诉你七点钟上车出发,你要是耽误五分钟、十分钟,叫那么多人在车上等你,这就是恶业。这个事情很少人知道,你亏欠那么多人的债务,还的时候就辛苦了。你不能守规矩,处处就是占别人的便宜,这是占别人时间的便宜,每一个人都要付出十几分钟时间等你,这是恶业。所以从前弘一大师,我曾经听说,他老人家是北方人,性格非常爽直,曾经待在日本一段时期。跟朋友约定八点钟来见面,八点一分这个人还没有来,弘一大师就把门关起来。过一会儿友人来了,弘一大师就在窗口把他臭骂一顿,赶他回去,因为他不守时间。这是一个最普通的例子,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知不觉不知道造多少恶业!一个人迷惑颠倒太久太久了,觉悟很困难,不是一个容易事情。

我们都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但是不知道什么意思;虽念阿弥陀佛,不能真正落实在生活上,所以功夫不得力。「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照字面上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加上「南无」是「皈依无量觉」。「无量觉」是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于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做到觉而不迷。怎么可以常常迷失了自己?我们讲了很多很多遍,佛法是生活教育,教我们怎么生活,怎么过日子,怎么工作,怎么处事待人接物。不但佛法如是,印度教、伊斯兰教也是这个说法。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别的,教导我们如何过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圣贤教育。

我们今天学佛,我们的生活依旧过得非常苦,这是什么原因?我们食而不化。天天在学,但是不能跟生活结成一体,不知道如何生活,不晓得怎么过日子,错在这个地方。这种学习就是所谓「所学非所用」,学得很多,一条也用不上,这是错误。佛家的寺院庵堂,你一走进去,跟你第一个见面的是谁?弥勒菩萨,他坐在天王殿大门口来迎接你,这是生活教育,教你笑面迎人,教导你量大福大;弥勒菩萨的肚皮大是代表量大。量大福大,要能够包容,要懂得笑面迎人,这是生活教育。

四天王的含义我们讲过许多遍了,持国天王教你负责尽职,增长天王教你天天求进步,广目天王教你多看,多闻天王教你多听,没有教你多嘴。多看、多听、少说,「多说一句话,不如少说一句话,少说一句话,不如无话」,你的心地清净自在。觉明妙行菩萨忠告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所以在大威德、大福报跟没有威德福报的强烈对比之下,我们应当觉悟,懂得佛陀教诲的义趣,从这里面才能体认到佛陀的真实慈悲。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三卷)

 2000/6/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2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四面,最后一行看起: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这是一小段,世尊到这个地方是劝勉我们;说话的对象虽然是娑竭罗龙王,龙王即是代表我们大众,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了。第一句话就是勉励我们『当应』,现在应当要做的;『如是修学』,「如是」两个字是彻前彻后。前面教导我们,最重要的是要认知一切都是由心想所生,以及《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是心现的,决定没有善恶好丑,相是平等、清净的;清净平等的妙相(佛经上也讲「妙色」),为什么会变成这么复杂?这是由心想所生的。后面说得就更具体了,一切「皆由自心种种想念」,「想念」里面有善、有恶,把清净平等的相改变了。我们要问,是不是真的改变?没有,决不是真的改变,真相永远不变;改变的,是你的妄心在操纵,妄心显的是妄相不是真相。真相是什么?一真法界是真相。我们读《华严经》,华藏世界是真相;我们学净土法门,极乐世界是真相,常住不变。

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此地,所以古人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个话非常难懂,但是现在科学家逐渐明白了,科学家的说法是「不同维次的空间」。我们把它比喻作电视的银幕,不同的频道都在这个画面上,你按哪个频道,这个相就出现了。佛家常说十法界「一法界现,九法界隐」,就像电视银幕一样,有十个频道,我按一个频道,这个频道的相现前,其他九个频道都隐没了;换一个频道,另外一个相出现,这个相又隐没了;其实都在一起没有分开,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确实是一个法界。诸位从电视银幕频道里面去想,你能够得到一个彷佛,实在讲,真相你得不到,但是比较接近真相,然后你才懂得古德所讲的「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就是你转换了空间的维次,将我们人间的空间转变成华藏空间,转变成极乐世界的空间,有如换频道一样。按钮在哪里?按钮在起心动念,从心想生,就好像频道是由这个按钮在转。古人说的这些东西真是难懂,所幸现在我们藉着这些科学工具帮了很大的忙,让我们逐渐体会到佛在经上讲的宇宙人生真相,佛家的术语所谓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通达明了,如是修学。

这个地方「如是」,应该特别重视的是佛在前面所讲的「应修善业」;不但自己应当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了」是明了,「达」是通达。佛教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因果的教学上,因果是事实,绝对不是迷信,种瓜一定得瓜,种豆一定得豆,瓜子是因,结成瓜是果,这叫因果,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法华经》讲一乘因果,《华严经》讲五周因果,哪一部经论不是讲因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人心善、念善、行善,必定得善报;你对别人好,人家也对你好。「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人是善因,别人尊敬我们是善果,这叫因果。我们以恶意对人,这是恶因,人家也以恶来回报我们,这是恶果,要懂得这个道理。

《了凡四训》是一本很好的书,对于「了达因果」说得很具体、很详细。过去印光大师在世,一生不遗馀力的弘扬这个小册子;在当时那个环境里面,我概略的估计,他老人家一生《了凡四训》印了一百多万册。那个时候印刷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印这样大的数量,确实是惊人的事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有真实智慧,他有大慈大悲,知道挽救现前这个社会。

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崩溃了,佛法的教育也逐渐没落、变质,学校教育着重在科技、工商经济,疏忽了人文教育,这个世间是可以富裕,但必定是灾难重重。科技发达到一定的饱和点,世界就会毁灭,这是有科学证据的;地球上的人类发展高科技,在过去已经有过很多次发展到最后就毁灭,毁灭之后又从头来起。我们今天的发展就如同过去的模式,挽救之道还是伦理道德,如果伦理道德没有了,人就不像人,家不像家。现在我们全世界的人,生活纵然很富裕,物质条件不缺乏,但是身心没有安全感,这就是古人讲的不是人的生活。人身心没有安全感,就像动物一样;动物到外头去觅食,说不定就被别的动物吃掉了,没有安全感、没有保障。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间,生命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失去,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明了,不能不通达,所以印祖一生弘扬《了凡四训》很有道理!

我是深受印祖他老人家的影响。我跟他没有见面,他是我们再上一代。我的佛法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的,老师是印祖的学生,所以我们的净宗是跟苏州灵岩山寺一脉相承。老师在世的时候常常劝导我们以印祖为师,印祖虽然不在了,《文钞》留在后世,读《文钞》依教奉行,就是印祖的学生。

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讲经,那个时候在香港住了四个月,住在九龙「中华佛教图书馆」。「中华佛教图书馆」是倓虚法师建立的,里面收藏了不少佛书,「弘化社」的书相当齐全,他们尽量蒐集。「弘化社」是印光法师办的,印祖把所有别人给他的供养都用来做法布施,他一生当中所有财力就做这么一桩事情,这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们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的开示,这是老和尚公开跟大家讲开示,一生当中就这么一次,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一开端老和尚就叙说北方那个时候有灾难,大家发起救灾,他也在印经的款项里面拨三千大洋去救灾。从这里我们就体会到老人家一生就做印经弘法的事情,赈灾是从印经的钱拿出来,他做得专而不杂。现在我们看有些道场分好多个部门,有印经的,也有慈济的,分了好多科目;但是印祖只有一个科目没有第二科,这个作法是正确的,他心思专,智慧增长。我们今天要想减少烦恼,增长智慧,印祖一生的行谊,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印祖一生倡导的有三本书。第一本书是《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教我们了达因果。第二本书是《感应篇汇编》,这是道教的;『修习善业』,善恶的标准在哪里,《感应篇》讲得好。他为什么不用佛经?佛经说得太散了,散在许多经论里头,而《感应篇》可以说把佛经所讲的一些善恶都集中,也等于是会集,这个好。用《感应篇汇编》做标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用《安士全书》做为「修习善业」的总结。《安士全书》里面有四个部分,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也是道教的,文字比《感应篇》还要少,愈少愈容易受持;《感应篇》一千多字,《文昌帝君阴骘文》只有七百多字,都是善恶的标准。第二篇是「万善先资」,专门讲戒杀,第三篇是「欲海回狂」,专门讲戒淫,把「杀」跟「淫」做为最重要的重点,特别详细的介绍。最后一篇是「西归直指」,希望大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你这一生就圆满了。

这三本书都是中国人作的,不是从印度传来的,不是翻译本,所以这些书我们读起来很顺口、很习惯,整个佛法的精髓就在其中。所以我们今天接着《感应篇》来跟诸位介绍《十善业道经》,这是有很深的意义。

「了达因果,修习善业」这两句话就是印祖一生的事业。如果没有缘接触到佛法,有印祖一生所提倡的《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部书,果然能够相信、理解、依教奉行,你这一生决定往生作佛。

这三种书合起来,「弘化社」所印的数量超过三百万册。我当时非常惊讶,常常想:印光大师是一代的祖师,为什么不弘扬佛经,而去弘扬这些书籍?佛经他们也印,数量都很少,为什么这三部书是这样大量的在流通?今天我们晓得了,才真正体会到祖师的悲心。佛经说得太深,能够读诵、理解的人不多,而这三种书容易理解、容易看、容易懂,完全是契机契理,广度苦难众生。

今天我们看到世尊这一句开示,其实就是印祖一生救度苦难众生的总结,言语非常简单,意思太深太深了,深广无尽。我们要细心体会,要认真努力学习,在这一生当中取得决定的成就,不辜负这一生,这一生到人间没有白来,我们目标就达到了。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四卷)

 2000/6/2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2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四面最后一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这是这一大段最后的一小段,世尊总结劝勉我们。龙王是我们大家的代表,『汝当于此』,是我们对于这桩事情,要做到『正见不动』,「正见」是正确的见解,决定不可以为邪思邪见所动摇。尤其不可以再『堕在断常见中』,「断常见」是古印度一种错误的看法。「断见」,所谓是「人死如灯灭」,死了一切都没有了,不相信有来世,不相信有报应,这是决定错误的见解。「常见」,人死了,过二十年之后,投人胎又是一条好汉,这也是错误的。这两种见解广泛的在世间。

我这次在香港亚视访问的时候,何守信先生曾经说了一句话,他说:「谚语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哪个人不为自己?」他说:「为自己是正当的。」我当时就跟他说明,这一句话是错误的,这句话不是正见,误导了许许多多的众生。什么是正见?人应当为社会、为众生,不要为自己,这是正知正见。

新加坡过去有一位大财主陈嘉庚,在南洋大家都知道他,他白手起家,发了大财,可是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年纪老了去检查身体,营养不良,钱到哪里去了?全做社会慈善事业,新加坡南洋大学就是他办的。在国内自己的家乡,到处兴办学校,提倡教育,帮助一些苦难的人。他自己有钱并不享受。我听李木源告诉我,坐飞机的时候,他儿子坐头等舱,他自己坐经济舱,下了飞机跟他儿子讲:「我们同时到达,何必花那么多冤枉钱?」并不是你花那么多钱你就比我早到,我们同时到。所以这老人不一样。听说他儿子有一次被强盗绑票,强盗提出条件,要多少赎金。他通知强盗:你把我儿子杀掉好了,我一分钱也不会给他,我的钱全部拿来做公益慈善事业,绝不给后代。那个强盗接到通知,把他的儿子放掉了。真正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念念为人想、为社会想,没有为自己。所以今天在南洋提到陈老先生,哪一个不尊敬?这叫正知正见。

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他可以享富裕的生活,他为什么不享受?为什么天天要出去托钵,要树下一宿?这是告诉我们万缘放下,我生在这个世间是为众生、为社会的,不是为自己。所以他没有业障。诸位要晓得,为自己就有业障,为众生哪来的业障?我们今天要把业障彻底消除,这一个念头转过来就消了。所以,「为己」是决定错误的观念。菩萨行里面,释迦牟尼佛讲六个要领,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为众生服务,为社会服务,这就叫布施。「持戒」是什么意思?守法,遵守佛菩萨的教法,遵守国家的宪法,遵守地方上一切的规章,除这个之外,有不成文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我们都应当遵守,这叫持戒。佛菩萨每一句话里面,含义都无限的深广。

我们的心要常常住在正知正见,才不会为社会种种不善的风气所动摇。凡是心行不定、容易被动摇的,没有别的,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他才会动摇。如果把这些念头放下,他怎么会动摇?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因缘果报的一个现象,佛在一切经里面都是这个说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没有例外的。说穿了,就是因果的转变、循环、相续,所以它不是常见,也不是断见,这是世出世间、虚空世界一切众生的真相,我们要明了。

明了之后,底下说『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敬」是尊敬,「养」是供养。「田」是比喻,一般田地能够生长五谷杂粮,而这种田能够生福,就叫做「福田」。福田,在佛经里面通常讲有三种。第一种是「敬田」,所谓是「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对别人尊敬,别人对我们就尊敬。敬田主要的代表是三宝,我们对三宝恭敬。但是要晓得,必须把对三宝的恭敬,用在一切众生身上,我对佛如何恭敬,我对于一切众生也同样的恭敬,这就对了,你这个作法叫普贤行。普贤行跟一般菩萨行不相同的地方,普贤行是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没有高下。看佛与众生是一律平等,一味恭敬,所得的果报不可思议,这叫敬田。

第二种是「恩田」,恩田是以父母为代表。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知恩报恩,将报答父母之恩的心行,用在一切众生身上。佛门的同修,不管你是修哪一个宗、哪一个法门,天天都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们有没有报恩这个心?心尚且没有,哪有报恩的行为?我们用什么报恩?用善心、善念、善行。一生努力修善,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用这个行为报答亲恩,报答老师之恩,报答一切众生提供我们一切生活条件之恩,这是恩田。

第三种是「悲田」,世间一切苦难众生,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脱离贫困。这里面除了需要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学的帮助。诸位要知道,物质的帮助是一时的,解决他眼前的困苦而已。中国古人说得很好,「济难不济贫」,他眼前有灾难,我们要救济他,贫穷没有办法救。贫穷要救的话,那是他一生的事情。可是贫穷怎么帮忙?教育他,教他技术能力,让他自己可以独立谋生。所以办学校是济贫唯一的方法,帮助他破迷开悟,他觉悟了就能过幸福圆满的生活。

古圣先贤,无论中国、外国,没有不重视教育的。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是德行的教育,孔老夫子教学的四个科目,第一个就是「德行」。德行教育是教你作人之道,你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你就懂得怎样作人,在业因果报里面,你会逐步向上升,你才不会堕落。教你作好人,教你作善人,教你作贤人,教你作圣人,这是教育。其次是「言语」,正所谓是「口为祸福之门」,教你知道说话的分寸。这在中国古时候,七岁上学就开始教了。在家庭、在群众当中,有长幼、辈分,对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从小孩的时候就教起,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懂礼!这是古时候的中国人,礼从什么时候学的?从小学开始教的,言语、行为一定要懂礼,不愧是「礼仪之邦」。第三才谈「政事」,政事就是今天讲的技术、能力的训练。我们今天讲的职业教育、科技教育,都是属于这一类,你学会了,将来在社会上就有谋生的技能,发展的条件。最后才谈到「艺术、文学」,那是你物质生活已经富裕,再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这是中国古老教学的四个层次,不能颠倒。

现在的教育前面两条没有了,只剩下后头两条,所以社会发生问题。前面两条是根本,后面两条是枝叶花果,今天根本没有了,虽然社会看起来很好看,那是什么东西?花瓶里插的花,没有根。所以看起来好看,但是整个社会动摇、混乱,人人担心世界末日。这是舍弃了古圣先贤的教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教学是真正的福田。将来的趋向是怎么样?还是要走老路,谁能够走古圣先贤的老路,谁将来就是世界的领导人,是世间真正的救护者。凡是新起的这些把戏都不可靠,没有通过实验。古人这个老路子实验过几千年,是通过实验证明的;今天你创新一个方法,没有通过实验,不能证明你这个方法到底正不正确。所以我们首先要真正认识福田,我们才晓得怎样去种福,欢欢喜喜尊敬福田,在这里面广修供养。

佛经里面关于这些事情说得太多太多,世尊在本经下面一段是最精彩的,把这些话具体落实了,教我们「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一句与祆教的教义完全相同。祆教,我们一般也称它为拜火教,火象徵光明、象徵智慧,他们的中心教义就是讲求心善、念头善、行为善,跟世尊在这里讲的完全相应。祆教到我们讲堂来讲经那一天,我们可以把这一段写出来赠送给他们,这一段与他们的教义完全相同。我们能够这样做,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养。

在新加坡,我常常提起一百零一岁的许哲修女,她一生就干这个事情,她真正能够认识福田,特别是悲田,帮助世间苦难的人。她一生专门照顾老人、病人,照顾贫穷苦难的人。她告诉我,她经常不断的在照顾二十多家很贫穷的人。我们看看她是不是得到人天尊敬供养?没错,是这样的。社会大众听说许哲,哪个不尊敬她?哪一个不供养她?供养她的钱,她自己没有用过一分钱,她拿这个钱去救济帮助贫苦的人,帮助需要的人。她常常走在贫穷困苦的群众当中,她了解,她去救济,我们对她非常有信心。我这里人家供养我的钱,我也送给她,让她去救济那些贫苦的人。贫苦人我们不认识,我们也没有时间去找,她一天到晚在街上转,太难得了。佛在此地讲的,我们在现前社会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种善因得善果,这是真理,丝毫不虚。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五卷)

 2000/6/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25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两天,来自中国甘肃、北京、山东、辽宁等地区,还有澳门、香港、法国、台湾南部与台北的参访团,总人数差不多将近两百人,因缘无比的殊胜。

《十善业道经》今天这一段经文,是全经的核心,是世尊在十善业道会上的精华,最精彩的开示。因为我们今天晚上讲经,所以这些同修没有到这边来听经,我想这一段经文我们保留着,等他们大家来的时候再跟他们细讲,对我们修行、往生、证果有决定性的关系。

世间人心、想法非常的复杂,确实如前面经文所比喻的,大海中所有的众生形色不同,无不是从心想生。我们看看社会大众,到底他想些什么、他说些什么、他做了些什么?仔细观察,弘法利生才能契机。如果不知道众生的根性,不知道当前的需要,这个法是白说了,所谓是契理而不契机,古德讲,这是戏论。契机而不契理是魔说,魔讲的东西契机。现在的根机是什么?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魔就专讲这些,大家一听喜欢得不得了。这些说法诱导你堕地狱,所以是魔说。佛说法如果不契机只契理,虽然不害人,但是众生听了不得利益,这个说法等于白说。

我们学佛,通过这么多年探讨、学习,真正觉悟到「死生事大」。如果没有这个警觉,我们学佛叫白学了,这一生必定是空过。有没有成就,善导大师说得好,「总在遇缘不同」。缘里面最重要的是善知识,《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一句话就教导我们要求明师。古人亲近善知识的标准,自己没有开悟(这个开悟是讲明心见性),决定不能够离开老师。你们去看《禅宗语录》、《五灯会元》或者大家读过的《六祖坛经》,便会明了。为什么?没有明心见性,等于走路不认识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在前面走,我们跟着他走,不会走错。一旦大彻大悟之后,就可以独立,不必跟别人,你走的路决定不会错误,因为你在教下已经大开圆解。

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不但说是小有成就,甚至于根本就没有成就,自己就要去闯天下,就想去独当一面。没错,到最后都落在三途。好心去弘法利生度众生,结果被众生度了。好名、贪名,被名度了。被利度了,被财度了,被色度了,被世间五欲六尘度了。诸位要晓得,「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一条就要堕地狱,五条具足,永不翻身!悟道的人不怕,「财色名食睡」在面前,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行,那样才能度众生,不到这个境界怎么行?

昨天中午,德教的主席请我与李木源居士、傅居士三个人吃饭。他们有七个人,这一餐饭从十二点吃到三点钟,谈了许多现在社会上的现实问题,我们彼此交换意见,虽然是吃饭,实际上是在研究讨论。德教是属于道教的一个支派,他们的主席前一个星期曾经在「居士林」介绍《道德经》,他本身是个律师,非常难得,也很好学。怎样把中国固有文化提倡起来?要想挽救下一个世纪的灾难,英国汤恩比博士说得好,「只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我跟他们在一起会话,我特别强调专修专弘。

回到居士林后,我还跟李木源居士谈这个问题,悟道法师也在。道业、德行的成就,真诚、慈悲的显示,跟凡夫行不一样。前几天有人告诉我,茗山老法师说:「净空法师一生专门讲经,他才讲得好。我又要作会长,又要作方丈,许许多多的杂事,不能专心。」这个话的用意很深。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就明白这个道理。我有两个好榜样在前面。一个是方东美先生,一生教学,不搞行政事务。另外一个是我的同学傅乐成居士,图书馆也有不少老同修跟他见过面,他是台湾大学博士班的教授,一生教书。当中有一度好像是台南成功大学请他作文学院院长,做了一个学期,辞职回头。我们在一起吃饭,他告诉我:「简直不是人干的事情,要应付很多人与事,心都乱掉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佛法有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一生立志当教员,就是讲经教学,除这个之外,一切事情不闻不问。这是走向成功之道,确确实实能断烦恼、开智慧、得清净心,这一生当中决定超越六道轮回。另外一种是护法。出家人做内护,就是作住持、作当家、作寺院的执事。内护心地要真诚、公平、清净,建立道场,管理道场,请法师到道场来讲经说法。过去韩馆长做内护,在此地是李木源居士做内护,全部精神管理道场,应付方方面面,让讲经的人、学道的人心安理得。这是修福,这个会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谚语常讲「福至心灵」,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得生。

韩馆长有什么功德?我今天的成就就是她的功德,没有她的护持,我们早就完了。三十多年前那个环境,我当时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个是还俗,一个是去赶经忏佛事,哪有今天?怎么可能在此地讲《华严经》?不可能的。所以管理道场、建道场,所有一切都归她,由她来护持,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她往生的时候福报现前,我们同学们都看到的,她生病没有病容,容貌、气色很好;死没有死相,她往生大概是两个星期才入殓盖棺,这期间面色红润,身体柔软。往生的前两、三天,两次见到阿弥陀佛,一次见到莲池海会。

所以要晓得,弘法与护法的功德是平等的,不仅是平等,我还时常强调,护法的功德超过弘法。弘法容易护法难,不是真正的菩萨不会护法,护法决定要承受许多的折磨苦难,受许多人的毁谤、侮辱,甚至于陷害。李木源居士被人家诬告,政府调查他六次,查完之后证明他是清白的,人家确实是诬告。法院的法官告诉李木源:「你可以反过来告他诬告,他有罪。」李木源一笑:「我们学佛的人一切以慈悲为本,不追究。」这位法官非常佩服,这是世间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受一些苦难,就不愿意再叫别人受这些苦难;别人折磨我们,我们不愿意用这些方法再去折磨别人。所以护法的功德不可思议。

以后我看到《大涅槃经》里面,佛也是这个说法。佛讲护法的功德超过弘法,这是为我们证实了。我们看《六祖坛经》,惠能大师要是没有得到印宗法师的护持,他也无能为力,谁认识他?谁知道他?印宗不得了!不是平常人。印宗当时在岭南是最受人尊敬仰慕的高僧大德,他遇到惠能,知道他在黄梅得法,先为他剃度,剃完之后拜他为师。你们想想,谁能做到?把自己一生的成就全部奉献给惠能大师,凡人做不到,这是诸佛如来示现。凡夫哪一个不贪图名闻利养?自己得到了,怎么肯奉献给别人?所以惠能大师的成就,就是印宗的成就。在世间法里面,诸位念书的时候应该知道,管仲的成就是鲍叔牙的成就。没有鲍叔牙,管仲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平民一个,他一生的学问抱负没有办法施展。所以,护持人的功德超过当事人。

护持人是什么身份?好像办学校,他是这个学校的董事长,是这个学校的董事,是这个学校的校长。当事人是教员,教员有学问、有品德、有能力,要是没有学校来聘请你,你有什么用处?你到哪里去发挥?一定要有好的学校,好的董事长、校长来聘请你,你才能发挥,才能够施展抱负,教化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将护法的工作付托给国王大臣,让他们来护法。佛法传到中国,中国朝野接受了佛陀的教诲,帝王大臣护法,由国家来推动佛陀教育,所以佛陀教育就变成中国文化,跟中国固有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现在分不开家了。从前我们读书,甚至于在古文里面都读到地方政府护法。地方官员对于出家人十分尊敬,很多官员都亲自听法师讲经说法,执弟子礼。

佛陀的教学,《十善业道经》这一段是中心,归结到心善、念善、行善,念是思想,行是行为,这样才能够「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成就纯善。儒家讲的「止于至善」,没有能提出一个很详细、很具体的办法,而这办法在佛经里面;儒家只讲一个纲领,佛家则讲细则。所以我们要觉悟,要救自己。印光大师常常把一个「死」字贴在额头,非常有道理。天天想到「我就要死了,死了就堕地狱」,你能有这个警觉心、恐怖心,你才真的会断恶修善。没有这种警觉心,迷惑颠倒,非常可怕。

李木源居士告诉我,决定要办「培训班」。这是中国跟新加坡第一次合办。过去是我们自己办的,这是合办的第一届。修学期间一年,大概是前半年在新加坡,后半年在中国。这些细部的事情,由居士跟「中国佛协」去商量,我们负责教学。我们要把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除了讲经教学之外,什么都不闻不问,把心定在这个上面,我们的道业才有成就。要把名闻利养舍得干干净净,烦恼就轻,智慧就天天增长。人没有智慧,就是烦恼不肯舍尽,归根结柢就是我常讲的「自私自利」,这是我们的病根。病根不拔除,就是有不善夹杂在其中,你纵修善业,不纯;不是纯善,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一句话要特别记住。我们不是纯善、不是上善,念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何必在这一生造罪业?在这一生堕地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六卷)

 2000/6/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2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五面,经文第三行: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这一段开示是这部经的中心,不仅是这部经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中心。释迦牟尼佛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谓是「佛佛道同」。由此可知,这一段经文的重要性。我们修行修什么?这一段话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修的是净土,为什么要去读《十善业道经》?甚至于还有人问:「为什么你还要讲《华严经》?」一些初学的人不明了这个道理。净土从哪里学?

《观无量寿佛经》上韦提希夫人遭了大难,家庭的变故、国家的变故,令她痛不欲生,向世尊求教,有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她想求生。世尊非常慈悲,将十方诸佛刹土变现在她的面前,让她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她选择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选对了,世尊对她的选择非常赞叹。

她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教她的,这个我们不能不留意。佛没有教她往生方法之前,先教她「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又告诉她,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所修的法门不相同,意思就是说,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三条是根基,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纲领、总原则。而总纲领、总原则实际上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这两句,佛法的修学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圆满,这是根本,向下都是方便。怎样圆满这两句?就是后面的九句,从「慈心不杀」往后是方便。方便当中,最重要的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而《十善业道经》就是讲解这两句话。若是不懂得十善业道,孝亲尊师是两个空洞的口号,不能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才是「净业正因」。

特别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净土,净土怎么才能往生?「心净则佛土净」,心清净了,语业清净、身业清净,三业都清净。如果你细心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开头提醒我们修行的纲领,也是净业三福,佛教我们要「善护口业」,善护口业里头最重要的是「不讥他过」,跟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讲的完全相应。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天天讲是非,天天批评别人,天天意见多多,这个人不是修行人,这个人不是佛弟子,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佛教给我们善护三业,教我们要做到纯善,从哪里做起?今天这段经文就是的。经文一开头佛叫着『龙王当知』,娑竭罗龙王是本经的当机者,娑竭罗龙王是代表我们。「娑竭罗」是梵语,意思是「咸海」。海水是咸的,表什么意思?表我们的心不清净。海水是咸的、是苦的。我们晓得,海水是陆地上所有河流统统往海里头流,各个不同的河流的水,就代表一切众生不同的业,会集在大海。这个大海就是代表「业海」,《地藏经》上我们常常读的。「龙」代表什么意思?龙代表变化,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念念不住,千变万化,表这个意思。佛经里面最困难的就是它的表法,你懂得它的表法,佛经就不困难了,你就很容易理解,才真正知道佛说法的意思,正如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所以,这是叫着我们六道众生「当知」。

『菩萨有一法』,「菩萨」是什么意思?觉悟的众生就叫菩萨,玄奘大师翻译菩萨为「觉有情」。「有情」就是讲六道凡夫,十法界的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几时觉悟了,这个人就叫菩萨。所以菩萨的意思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一般凡夫是迷惑的有情众生。我们说,这个人开始觉悟了,什么叫做觉悟?想离苦得乐,这个人觉悟了。我们世间人哪一个不想离苦得乐?人人都想离苦得乐,但是他想错了,把苦当作乐,把乐当作苦,他搞颠倒了,这叫愚痴、迷惑。世间人以为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乐,他不知道这其实是苦的根源,决定不是乐,这个东西享受的结果是三途苦报,佛经上常常用「刀口舐蜜」来做比喻,这个人没有觉悟。人真正觉悟了,一定跟着佛菩萨走,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过的是什么生活?第一个,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为众生、为社会、为正法久住,这个人觉悟了。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这个人叫菩萨。

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菩萨有一个方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诸恶道」不仅是指三途六道,把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三途之苦,佛在经典里面说得很多,诸位纵然读经不多,《地藏菩萨本愿经》我相信大家都念过,《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三途的苦就讲得不少,常常念、常常警觉自己,我们要不真正好好的干,要不求觉悟,《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讲的那些果报,就是我们将来必定要受的。我们怕不怕?决定不能够避免的,因为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它都相应。人间之苦,我们现在是亲身感受到的。天上虽然乐,有坏苦、有行苦。四圣法界有不能够破无明、证法身的苦。十法界统苦。只要是苦就是恶道,我们称四圣法界还是恶道。四圣法界跟六道比,它是善道;跟一真法界比,它是恶道。所以这部经是大乘经,不是小乘经。

菩萨有什么方法能断十法界的苦难?『何等为一』,菩萨到底用哪一个法?佛在此地给我们指出来,『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个「善法」是一直贯到上面去的,也就是说「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我们这样念,大家就很容易懂得。善法是什么?后面的经文给我们指出来,「此法即是十善业道」。这是我们修行的基础、根本,连这个都没有,不用谈念佛,更不必谈修行了。「昼夜」是不间断,今天讲的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常念」是心里头真有,心善。「思惟」是念头、起心动念,念头善。「观察」是行为、言语造作。身、语、意无有不善,这个才行。心里面还有自私自利,心不善,这是根本不善。你为什么会造罪业?你为什么会造十恶?无非是为了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个错是根本的错误,而菩萨觉悟了。由此可知,我们凡夫迷,迷就是念念自私自利,这是迷。

佛在《金刚经》上讲了几句话,可以跟这个拿来对照。《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后半部说得尤其好,「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见」是什么?见是起心动念、见解,我们今天讲,你还有这个想法、这个看法,你就不是菩萨,你就是迷,你就不悟了。真正觉悟的人「无我」,这个人就觉悟了。「无我」,就是没有自私自利,这个人觉悟;还有自私自利,这个人迷惑,没有觉悟。

凡夫有的时候听经闻法,兴起一念光明,这一下觉悟了,可是第二个念头又迷了,这个觉悟不能保持、不能延续。我们在讲堂听经,好像是明白了,出去之后就迷惑了,禁不起外面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立刻就退转了。所以昼夜不能间断,你才是菩萨。偶尔放个光,像个闪电一样,不起作用。虽不起作用,相当可贵,为什么?无始劫来从来没有放过光的,虽然放光很短暂,一刹那也挺可贵。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心善,要学念头善,要学行为善。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决定不能有伤害众生的念头,这是杀生。不但不能杀,令众生生烦恼也等于是杀生。人的生命,有物质的身体,有精神的法身慧命,所以经上常讲,诸佛菩萨是令一切众生常生欢喜心,绝对不会令一切众生生烦恼。令一切众生生烦恼的,这个人是魔、不是佛,佛不会干这个事情。

也许这是佛菩萨来折磨你、来考验你的,有没有这个事情?有。魔也学会这个本事,魔是真的折磨你,不是考验你。佛菩萨考验你,你通过这个考验,你决定成就。像宗门禅宗里面的「棒喝」,这是禅宗教学的方法,人家真有本事、真有智慧,一棒打下去,这个人开悟了,那真的叫方便。打死都不开悟,那是魔,决定不是佛。佛知道一板子打下来、一声喝斥,他就会开悟、明心见性了;如果说打他、喝斥他,他不会开悟、明白,绝不用这个方法。魔学菩萨这个方式,害一切众生,还美其名说「我成就你的」。所以我们对于佛跟魔要有能力辨别,不能上当。这是提出纲领,昼夜都要思惟善法,要心善、行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七卷)

 2000/6/2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27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五面,经文第三行,我们从头念起: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我们念到这里。昨天跟诸位说过,『一切诸恶道』范围包括得非常广。昨天晚上,我们听巴哈伊教朱先生的简介,了解这个宗教的一般理论与修学的方法,其中许多都是佛法里面说到的,若要讲得精微、透彻,无过于佛法。今天佛法之所以衰,不是衰在法,是衰在我们这一些佛弟子没有能够依教奉行,衰在这个地方。普贤菩萨教我们的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就没有做到。古人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说的是没错,做的不是他所说的,这就是夹杂不善。佛度一切众生,教化众生,是从本身做起。我们学佛,最重要的也是要从本身做起。试问问,我们走进基督教堂,见到耶稣的像会不会去拜他?走进印度教,看到印度教供的大梵天王、神像,我们有没有去拜他?没有,那你讲的话不算话。

「礼敬诸佛」,「诸佛」是什么?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所有不同宗教里面的神圣全是未来佛,也可能是过去、现在佛应化的。我们不懂,所以我们没有做到礼敬。我们对他行礼,不是用佛教的礼节,而应该是入境随俗,他们教徒用什么样的礼节对他们教主致敬,我们就要学习。单单凭口说不行,一定要入境随俗。这是在形式上,而内心决定是平等的恭敬。世出世间教学,第一课就是「敬」。《礼记菁华录》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普贤十愿第一条「礼敬诸佛」,从哪里学起?人与人之交往,人与一切物的交往,就是敬。这一条没有做到,其他都是空话。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定要认真去学习,这是善法。不但是善法,是大善。

今天我们接着看底下这一段经文,『昼夜常念善法』,心善。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时,我写了个缘起,提出日常生活当中应当修学的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观经》里面的「三福」,第二个科目是「六和」,第三个科目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是菩萨的「六度」,第五个科目是「普贤十愿」,大家好记,这是善法,比此地讲的善法高。此地讲的善法是基础,没有基础,高的就不必谈。再高的善法,都要从基础上扎根。这五个科目,我们应该常常放在心上,常念,这个不难。

五个科目我在此地重说一遍。第一条「孝养父母」,我们有没有这个心?有没有落实?父母在,要常常关怀,时刻照顾:第一、「养父母之身」,这是物质生活不让父母缺乏,生活照顾到。第二、「养父母之心」,是要让父母欢喜,不要让父母忧虑,父母要是忧虑,儿女就是不孝。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常生欢喜心」,我们如何令父母常生欢喜心,这是尽孝。第三、「养父母之志」,是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对子女的期望,要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不能叫父母失望,这叫孝养父母。从这个地方开始去做,展开来,大乘经论里面常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要把这个孝养推广到一切众生。这是佛教导我们,其他宗教没听说过。换句话说,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有供养的义务,尽心尽力去照顾、帮助一切众生,这是孝顺之道。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跟别人相处,人家对我们不欢喜了,是我们对不起人,应当要检讨,应当要反省,我们不能叫一切众生对我失望。由此可知佛家教育的博大精深!

「奉事师长」,师长跟父母一样,我们也要照老师的物质生活,不辜负老师的教诲,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佛法从这里开始,佛法也到这个地方圆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是根本,其馀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是方便,以方便法落实这个根本,圆满这个根本,这叫佛道。从哪里做起?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做起。能够孝养父母师长之心,孝养父母师长之志,这个人才具足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大菩提心,落实在修十善业。父母希望我们在社会上是一个好人、是个善人,老师也期望我们在社会上是个善人,我们能以全心全力帮助社会,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是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期望。这是教学的基本,是根本教学。从这里再提升,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升了一级。再提升一级,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深信因果」我讲得很多,不是普通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相信这个因果。这三条十一句,世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要从十善业道落实。

与人相处,范围最小的是夫妻,同一个房间。如何相处?修「六和敬」。跟一切人相处,六和敬不是要求别人做到,是要求自己做到。佛法高明、令人赞叹的地方,就在此地。佛法从来不要求别人,都是要求自己。我自己要做到六和敬,对方做不到没有关系,没有障碍,障碍永远在自己这一方,决定不会在对方。现在人颠倒、错误,认为所有障碍都是在对方,不在我这方,错在这里。许哲居士一生修行能成功,她明白这个道理,她一生总是责备自己、检讨自己,绝对没有说对方有过失,这是她成功之道。

「见和同解」怎么修法?我有私心,我的见解就不同。「见和同解」,是跟谁同?不是跟对方、跟别人同,那你就搞错了;是跟佛同、跟菩萨同、跟真如本性同,是这个意思。佛没有私心,菩萨没有私心,心现依正庄严没有私心,是跟这个同。「戒和同修」,这是随缘,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从事上讲。「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这三条落实在十善业道。凡是不能跟大众相处的,你决定在造十恶业,不是修十善。你修十善业,哪一个人不欢迎你?哪一个人不尊敬你?哪一个人不喜欢亲近你?十善是行门的基础,是行门的根本。最后是「利和同均」,真正觉悟的人,舍己为人,一切利养总是别人多一点,自己可以减少一分,自己欢喜过最低的物质生活,欢喜!释迦牟尼佛日中一食,三衣一钵,过最低的生活,欢喜!利养给别人。看到别人物质生活过得很好,快乐!决不是嫉妒,是快乐。

「三学」,就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戒定慧三学。戒学是清净,净而不染;定学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慧学是觉而不迷,这是三学。「六度」、「十愿」都要落实在生活当中,都要落实在起心动念之处。净宗法门是这样修法的,然后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这五个科目,我们常常放在心上,常常落实在行为上,这就是断恶修善,跟这里讲的就相应。

『思惟善法』是念头善,起心动念我们就思惟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净宗学会的根本依。『观察善法』是行为善。昨天巴哈伊教也讲,他举的比喻很好:人有十个好的地方,有一个缺点,我们看他十个好处,不看他一个缺点;如果人有十个缺点,有一个好处,我们看他一个好处,不看他十个缺点。这就是观察善法,巴哈伊教也讲。可是我们多听、多接触,还是佛法讲得圆满。当然,佛教经典多,在经典分量上来说,是任何宗教都不能相比的,所以佛经能够讲得详细、讲得透彻。这三千年当中,祖师大德注解、造论,发挥佛陀的教诲,给我们后人留下真实的宝藏,帮助我们开发自性的珍宝,这样才『令诸善法,念念增长』。

下面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毫分不善都不可以夹杂。要是大量的不善夹杂,就不能成就了。我们每一个学佛的同修,哪一个不想成就自己的圆满善法?为什么成就不了?因为修善法里面夹杂不善。所谓「不善」,在本经具体而言,是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些东西夹杂在我们修善里头,于是把我们的善行全部毁掉了,所以我们不能成功。记住,毫分都不可以夹杂,若是夹杂多,还得了吗?我说过很多很多遍,不善的根是自私自利。凡是起心动念有「我」,我总比别人强一点,我有优越感,我要站在前面,这就夹杂了,这不是少分的夹杂,是多分的夹杂,所以你不能成就。

这一段经文里面,「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一段讲的是善因;「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这一句是讲善果;末后,「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馀圣众」,这是善缘;因、缘、果。今天时间到了,底下这两句,我们留着明天再讲。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八卷)

 2000/6/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28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五面,经文第三行看起: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昨天我们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接着看:

【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馀圣众。】

看到这个地方。《十善业道经》这一段经文,从「龙王当知」到「瞋恚、邪见」,我们这个本子总共是七行,这七行一定要能背诵,要念得非常熟,常常想着,起心动念都要想到佛陀慈悲的教诲。我们果然能够做到,心地善良,念头善良,行为善良,我们将来决定能够生至善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至善的世界,华藏世界是至善的世界,那个地方,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寿命长远。西方极乐世界人人都是无量寿,人人都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无量寿命,我们为什么不去?往生的条件决定在善心、善念、善行。如果我们心行不善,念佛也不能往生;虽然「信、愿」都具足,「行」不具足。「行」里头不但是要念佛,还要修善,这一点非常重要。

特别记住佛在这里教导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一句话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修行不能成功,就是夹杂不善,而且夹杂得太多、太严重,所以虽具足三资粮都不能够往生,因此这一句话比什么都重要。这个不善的根就是「我执」,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执著一个「我」,我是第一,一切都为我。这个念头就是六道轮回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要不拔除,决定脱离不了六道轮回。所以六道是这么来的,我们要晓得。我们如果要出离六道,必须把自己这个病根拔除,念念想众生。我们只要看到、听到,如果有能力,我们立刻就要伸出援手。

昨天我听说天主教他们有一个医疗队,要到缅甸那边去帮助一些穷苦的病人。我听了之后,刚才我打了一个电话问天主教,他们告诉我不是到缅甸,是到非洲。非洲那边,我们所听说的,苦难的人非常之多,他们要派一些义务的医生、护士到那边去义诊。我通知他们说,我们要帮助他们一点医药费。他们做跟我们做是一样的,不能说「那是天主教、基督教做的,我们不应该帮助」,错了,决定是错误的。不管是哪个宗教、哪个团体,真正在做好事,我们就要尽心尽力的帮助。如果没有能力去帮助,我们也要赞叹。我们只看他做的是不是善事,我们的心、我们的行永远是个圆满的,这是经上讲的『令诸善法,念念增长』。

这一段,到「不容毫分,不善间杂」都是讲善因,种善因一定得善果。底下一句讲的是善果,『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善法圆满」就是止于至善,这个果报殊胜。后面这一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馀圣众』,尤其是殊胜到极处了。也就是说,你能这样修善,你将来的果报一定是在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跟诸佛菩萨在一起。这是从果报上讲,这两句都是讲果报。

从我们现前生活环境里面讲,有因必须有缘。缘是什么?缘是要亲近善知识,常听善知识教诲。善知识会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个很重要,没有人提醒,我们会忘记。六道凡夫非常健忘,特别是我们生活在现代环境里面,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都是在诱惑我们迈向歧途,不是正道。所以这一点就非常重要,一定要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我们找不到,到哪里去找?诸佛菩萨是善知识,诸佛菩萨不在我们面前,我们供养诸佛菩萨的形像,天天瞻仰佛菩萨形像,恭敬礼拜佛菩萨形像,每天读诵经论,这就是亲近诸佛菩萨。我在此地帮助诸位同修理解经论的奥义,虽然我们相隔得很遥远,但是我们利用科技,每一场的讲演同时都上网路,用网路来传播,这样就方便很多。现在新的科技不断在进展,最近我所看到的,比网路还要进步,用电话传真,可以把传真的影像放大在大银幕上,就跟看电影一样,几百个人可以同时在一起开会。譬如我们在新加坡,跟中国、跟美国那边的同修,几百个人在一起开会,如果利用这个工具,就会像在一个教室、一间房子里一样。这个科技是刚刚开发,现在价钱很贵,一台机器,机器不大,现在价钱美金大概是八万到十万。我想再过两年,它再进步,价钱便会降低,愈来愈普遍,我们就可以从网路换成这种高科技的传播。

随着科技进步,整个地球不是一个村,不是一家,是一个房间,我们同在一个讲堂里面学习,这是从前人无法想像得到的。不但我们的音声、影像藉着科技传播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同样道理,佛教的经典、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诲,都可以利用这个方式传播到全世界。当然,分量太大了,我们必须要节录。像这部经,我们节录这一段就够了,这一段是这部经里头最精彩的部分,我们将这些文字放在网路上、放在传播工具里面,传达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把这一段文字翻成每一个国家的文字,讲解也是以这一段为主。

所以我们必须要肯定,生命不是只有这么短暂的一世,我们有前世,我们也有来生,我们的身命是有生死,我们的慧命没有生死。肉身有生灭,法身不生不灭,法身是我们的真身,禅宗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不生不灭的。这个道理,佛在《楞严经》里面说得非常详细,如果我们细读深思,是可以接受的。他讲的有理,有理必定有事,理事不二。但是这些道理太深了,我们凡夫业障烦恼太重,见不到,圣贤人跟我们讲解,我们也很难体会得到,这就是佛家讲的「业障深重」。什么叫业障?自私自利的执著,这是业障。坚固的执著自私自利,坚固的执著贪瞋痴慢,我们有这种情执,障碍了智慧,障碍了善根。善根与此完全相反,佛讲世间法的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我们具足了贪瞋痴,贪瞋痴的念头与日增长,善根就没有了。善根什么时候能生起来?断贪瞋痴,善根就生。贪瞋痴从哪里来?自私自利。所以自私自利是根,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转,我们要真正学佛菩萨,舍己为人,看到人家有苦难,牺牲自己身命在所不惜,希望别人离苦离难。

为什么说牺牲身命在所不惜?对「我」不执著,没有自私自利,这个身舍掉了,得更庄严的身;这个世间舍离掉了,生更庄严的世间,这是事实真相。佛告诉我们,十方世界都是我们的生处。不要以为太空当中的的星星与我们没有关系,那就错了。每一个星球、每一个地区,我们都曾经在那里都住过,将来也许还会去住,怎么没有关系?所以,我们用现在的话说,佛家教学的地理,是虚空当中所有的星球。不是给你介绍这个城市、这个省分、这个地区、这个国家,不是的,那个活动空间太小了。佛跟我们说,我们每个人活动空间都是周遍法界的,跟我们统统都有关系,我们对于那些环境,地理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人事环境,都要了知。《华严经》上跟我们讲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的环境,说得那么详细,我们将来要到那里去。极乐世界的环境,佛在净土三经里面是专门介绍。偶尔在讲经提到极乐世界,片面不是完整的,有几百部经。所以,这个事情哪里是假的?西方极乐世界是至善圆满,所以我们决定要修善法,要有这个认识。下面经文告诉我们: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到这儿是一段。『善法』是什么?这儿说出来了,这个善法在六道里面,你得『人天身』,人天是因善法而得的。『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这是圣人所修的。「声闻」是阿罗汉,为什么称「声闻」?他是因为听佛讲经而觉悟的,所以叫声闻。「菩提」就是正觉。这些人不是凡夫。前面『人天』是六道里面的善道。阿修罗不算善道,阿修罗虽然修善,夹杂严重的贪瞋痴慢。阿修罗所享受的福报,在世间是第一等的殊胜,但是福报享完之后,没有不堕地狱的。什么原因?福报大,造业就重,造业也大。我们平常人没有福报,杀一个人就要去抵命,就要判死刑。有大福报的人,杀几千人、几万人、几亿人,人家还恭维他,赞叹他伟大,他不会被判死刑。虽然世间法律不能制裁他,因果会制裁他,为什么?杀人、害人决定是恶业,他将来果报决定堕三途,这是迷而不觉。从声闻觉悟了,独觉觉悟了,菩萨觉悟了,声闻、独觉、菩萨的菩提法也就是觉悟的方法,都是从善法成就的,没有善法他永远不会觉悟。

我们今天学佛求什么?求觉悟,求正觉、求正等正觉、求无上正等正觉。在此地佛告诉我们,觉悟是从善法做起的。中国古老的谚语常说「福至心灵」,福是福报、善的果报,善的果报现前,心也就开窍、灵了,聪明起来了,智慧现前。所以佛教我们福、慧双修,是把福放在前头,没有把慧放在前面,不是说慧福双修,而说「福慧双修」。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人不能不修福,不能不修善,一定要行善修福。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二九卷)

 2000/6/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29

诸位同修,大家好!今天早晨辽宁本溪的居士打个电话来,他们正在打佛七,佛七非常殊胜,要求我给大家讲几句话。我告诉她我们今天早晨九点到九点半的时间,他们会在网路上收看。

佛法教人,最要紧的,是让人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究竟圆满的觉悟,觉悟之后,做人就能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融合成一体。这是世出世间的大学问,也就是说,学佛就是学怎样与别人相处,如何跟一切众生相处像自己的家亲眷属一样。家亲眷属的比喻还不恰当,为什么?现在社会不孝父母的人很多,儿女跟父母不能相处,婆媳不能相处,兄弟不能相处,甚至于夫妻都不能相处,这个问题严重,非常非常的严重。我们展开世尊的经典,仔细去观察研究,我们在这里得出一个结论,佛无非教我们做人而已。由此可知,学佛就是学做人。如果我们在这个世间,人与人都处不好,你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你怎么能跟极乐世界的人相处?说老实话,极乐世界的人比我们今天社会复杂太多了。何以知道?他是从十方无量无边刹土去往生的人,形形色色、各种类别,没有法子计算的。这些人能往生的,都是很会做人,很懂得做人。

做人的最高原则,就是《十善业道经》这一段开示。我们把这一段落实了,你无论在哪一个法界,你是真的菩萨,你是真佛,你不是假的,不是相似,不是观行。佛教我们的原则,就是要常常念着别人的善。我们在居士林听过伊斯兰教、印度教与巴哈伊教的简介,所有宗教的圣人都是教我们做人,都是教导我们要心善、念善、行为善。但是所有宗教经典当中,实在讲,佛的经典讲得最究竟、最圆满,为什么?他讲「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其他的经典里面我没有看过的,这就讲得彻底、究竟,不可以夹杂。这个人有十分是恶,有一分是善,我们只赞叹他一分善,只取他这一分善,把他的十分恶忘掉,不要放在心上,这人还是个善人。这个人有十分善,有一分恶,那一分恶当然更要把它忘掉,决定不能放在心上。我们心上放别人的过失、放别人之恶,就是我们自己的恶。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里面说得好,境缘没有好恶。境是我们物质生活环境,缘是我们的人事生活环境,外面人跟物都没有好坏,好坏从哪里生的?好坏是从自己心里头生的,你自己喜欢他就好,你自己不喜欢他就坏,好坏没有标准,好坏是随顺各人的烦恼习气。所以佛教导我们,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世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所有一切的众生,都是诸佛如来。《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我们真修行、真用功,也就在这个地方。

我们讲席当中常常举舜王做例子,诸位读历史都知道这个事情。舜王的父母兄弟,可以说天下人都认为他们是坏人,公认的。可是他们在舜王心目当中是好人,他没有看到他父母兄弟丝毫的过恶,只看到自己的过失、缺点,天天自己改过自新,没有要求他的家人。三年将全家感化了,「自行化他」,这不是佛经说的一个最鲜明的例子吗?自行就是化他,自己不行,怎么能化他?我们从舜王身上去看就恍然大悟,原来这样才叫做自行化他,成就自己圆满的性德,自己真的一点缺点都没有了,自然就感化一切有情众生,自己成佛就能令一切众生成佛。

所以《十善业道经》第五面,从第三行,「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到最后这一行,「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总共六行半的经文,这是我们修行的纲领。佛在这个地方讲得很好,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都不能离开这个法门,都是依这个法门成就的。这里讲得清楚、讲得透彻,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你的心善;「思惟善法」,你的思想善;「观察善法」,你的行为善。观察什么?看别人的善,不要看别人的恶。于是我们就生在善好的世间,这个世间没有恶,纯善无恶是真的,不是假的。这就是大乘经里面常讲的随顺法性,不是随顺烦恼。常常我们在经论上读到这些句子,「随顺法性」,不晓得怎么随顺法,怎么去做不知道。随顺烦恼知道,随顺法性就不知道。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这是随顺法性,法性是至善圆满。

什么时候我们不见世间过,世间一切人、事、物,人是我们的有情世间、人事环境,事跟物是物质环境,在这一切环境里面,只见善而不见恶,那就是惠能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修道人。心里面还有是非人我,这不是真修道人。是非人我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真正修道人,佛常常教我们,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能现前,念佛的功夫才能成就,决定往生不退成佛。由此可知,我们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还有人我是非,要知道这是自己菩提道上的障碍。

诸位听了这些话,也许又有问题来了。世间真有很多恶人,真的找麻烦的,我们遇到怎么办?我们单看他善。若是他看我不善,我虽不惹他,他却来找我麻烦,我们处在这种环境怎么办?佛教我们断烦恼、开智慧。怎么断烦恼?前面讲的常念、思惟、观察善法,烦恼就断尽了。烦恼断尽,智慧现前,在生活环境当中,你有高度的智慧,你有高度的艺术,你自然能够回避。纵有种种障难,实际上障不住你,也难不倒你,你在一切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必定得法喜充满,你有智慧能应付,决定是自他两利,绝对不会是自利害他,没这个道理,这个就是佛法。

末后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从人天到佛果地,都依善法成就。这法是什么?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永离杀生』,杀害的念头永远消灭了。无论对什么人,对极恶的人,对伤害自己的人,甚至于像《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故事在《大涅槃经》里面讲得很详细,仙人无缘无故被凌迟处死,他没有一丝毫的瞋恚,决定不会起个念头「我对,你不对」,没有,这叫真正修道人,这才叫做「永离杀生」。所以,这个意思的延伸,就是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念头尚且没有,哪里会有行为?念念帮助众生,念念利益众生,哪有念念去妨碍众生,去障碍他的?这是「永离杀生」的实义。

「永离」是贯下去的。永离『偷盗』,偷盗是「不与取」。这个物有主,主人没有答应,我就把它拿来,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都叫偷盗。我们把这个意思做一个总结,说个最容易懂的话,「占别人的便宜」,这就是偷盗罪。我们念念是帮助别人,决定不能占别人的便宜,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尊重别人。

『邪行』是淫欲,要从念头上把它拔除。没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念头,这才叫永离。世间人如果能够把这个念头伏住,根虽然没断,决定不起现行,将来往生是色界天,不是欲界。这个念头没有断,纵然很轻微,还会有这个念头起来,你出不了欲界,修行功夫再高,你也在六欲天,因为「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没有断尽。这些念头如果是严重的话,那是堕地狱的。佛在经上常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把这个放下,把这个舍掉,地狱的根就断掉了。世间人对于五欲六尘的享受贪恋,那个根非常坚固,你什么时候能够脱离地狱?这个坚固的根如果不断掉,念佛也不能往生。这个根拉住你,你去不了,念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心地再清净也不能往生。纵修善因,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决定出不了三界。

所以佛教学生,不但是「以戒为师」,还要「以苦为师」,这个意思深。我们能忍受,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宁愿苦一点,苦的生活有出离的心,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生活太舒服、太富裕,对这个世间会有留恋,舍不得离开就不能往生。所以佛家为什么那样赞叹苦行?苦行对我们修出世间法障碍少,道理在此地。这是讲「杀、盗、淫」,身三业一定要永断。

接着是永断口的过失。『妄语』,说话不诚实,说假话欺骗人;『两舌』,挑拨是非;『恶口』,说话粗鲁;『绮语』,花言巧语,说得非常好听,目的在害人。这是口的四种过失。念头里面,『贪欲、瞋恚、邪见』,邪见是愚痴,都得要永断。这一段经文是世尊对一切众生无上的教诲,真实的开示。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例外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0卷)

 2000/7/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30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五面,倒数第二行:

【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向下的经文还要细说,但是这一段是全经的总纲领,必须要深深的体会,牢牢的记住。前面佛在经文上告诉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纯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知道那个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的心行不善,念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夹杂不善,把这一生往生的机会错过了。

「永离」两个字是一直贯下去的,从『永离杀生』,贯到『永离邪见』。前面虽然跟诸位略略的报告过,实际上是永远说不尽的,义理无量无边。不但不可以杀生,杀生的念头都要永离。「永离杀生」之后,要能生起护生的心,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佛教菩萨修学六个科目,佛经里面称为「六波罗蜜」。第一就是「布施」,布施的对象就是一切众生,布施财物,布施佛法,布施无畏。如果令众生畏惧,这也包括在杀生这一条里头。虽然没有杀害他,但你让他感到恐惧、害怕、不安,都属于这个范围之内。甚至于众生对于我们所作所为不满意、不高兴,我们都错了,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把这些微细的毛病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第二条是「永离偷盗」。偷盗我也讲得很多,佛经里面对于偷盗的定义,说之为「不与取」。这个物有主,主人没有答应,你就把它拿来,或者是据为己有,或者是暂时使用,或者是移动了位置,都不可以。也许诸位以为树木花草是野生的,应该是无主,你错了。出家人很多都住在山上,因此就地取材,砍几棵树,搭一个小茅篷。世尊教诫出家人,这些树有没有主?有主。谁是主?山神是主,树神是主,我们肉眼看不见。佛说这棵树的高度只要有一个人这么高,你要砍它的话,三天之前要去祭祀,为它诵经念咒,说明要用这棵树搭个小茅篷在这边修行,请树神搬家。如果不这样做,这是属于偷盗。所以一草一木不要认为它没有主,很难讲,它的主人我们肉眼看不见、身体接触不到。哪一样东西没有主?所以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小心谨慎。

在偷盗里面,佛在一切经论里面都警告我们,三宝物得罪最重。三宝物的主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佛法僧,这个偷盗是你永远还不尽的。大乘经上常讲,你造五逆十恶,诸佛菩萨都有办法来救你,盗三宝物,盗常住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没有办法救你。所以谚语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非常有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佛门常住物轻易窃盗,这还得了吗?你用的时候很方便,可是你将来还不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常住一根针、一条线、一张纸头,都不可以用盗心取。可是今天大家疏忽了,看到别人这么做没事,我也这么做。现在是没有事,等事情到面前了,后悔莫及。这个地方常住很慈悲,把《地藏经》上这一段经文影印,到处粘贴,告诉大家,这是大慈大悲。并不是常住怕东西被你拿去了,不是,此地常住很大方,你要拿尽管拿。你将来果报怎么办?所以,你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我常常讲,现在跟过去的时代不一样,科技发达,我们点的电灯要不要付电费?电费是常住付的。我们打电话也得要付话费。没有必要而浪费常住的能源,让常住去缴费,也是属于偷盗。有一些明理的居士,我看到很佩服,他们用常住的电话,用完之后一定要放钱,这是对的。点点滴滴很小的事情,就是此地讲的「毫分不善」,不是大的不善,只是很小的一点不善夹杂在这里面,就把你的善法毁掉了,我们不能不知道。

偷盗说到最贴切之处,就是我们今天讲占别人便宜,这个范围就包括很大了。别人便宜不好占,别人损失不大,我们自己的损失太大太大了。为什么?障碍自己的道业,毁掉自己的清净心,把这一生往生作佛的机会错过了,你说这个损失多大!真正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何必干这个事情?别人占我的便宜可以,没有问题,不要去计较,这是布施,不放在心上。如果要计较,那我们又错了,我们又变成不善。我们决定不能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占一个人的便宜尚且不可以,你怎么可以占公家的便宜,像地方政府的、国家的、三宝的?自然就没有了。一定要记住永离,我们这一生肯定成就。

『邪行』,此地是指淫欲,男女的情欲。我也常讲到,情欲泛滥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太普遍了,所以社会动乱,世界不太平。这个事情不是小事情,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如果是两个人的事情无所谓,那个罪不大,这是大事情。你看看中国的古礼就晓得,中国古人对这个事情看得多么重。我讲经的时候常常做比喻,整个社会、整个地球,在佛法里面讲虚空法界、法身,就像一个身体,而一个家庭就像身体上一个细胞,夫妻就是细胞的细胞核。夫妻不和,男的在外头有外遇,女的或者也在外面有外遇,这个细胞核坏了,细胞坏了影响整个身体,你的身体就病了。所以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你说你背的因果多大?整个世界不安,社会动乱,就是从这里起来的。今天我们看到全世界离婚率这么高,说这个世界不乱,哪有可能?关系太大太大了。

如果没有这么严重的关系,佛怎么会把它定作根本戒?中国古大德常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我们要细细体会这句话,要了解这个道理。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国家的兴亡都在家庭,所以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世界和平的意思。现在讲世界和平,中国古时候讲天下太平,那个根是家,家的根本是夫妇。在宗教里面,特别是佛教与儒家,对这个事情讲得很多、很透彻。起心动念的时候,立刻就要想到你背的是什么因果。我们一念恶,叫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一切众生遭难;我一念善,能叫一切众生得福。社会的安危,众生的祸福,都在我们起心动念之间,不是小事。《十善业道经》是佛法修学的根本法,现在人讲基本法,从初发心到无上道。

『妄语』,有意无意欺骗众生。「妄」是虚妄、不诚实,现在所谓说假话欺骗别人,这是口恶里头最严重的,而且最容易犯。为什么会作恶、会毁犯佛陀的教诲?现在人说,无非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其实,哪里是自己的利益?说实在话,无非是包庇自己的罪恶。罪恶不能积,佛教我们积功累德,功德要积,罪恶怎么可以积?罪恶积得愈大,你将来的果报是堕落得愈苦。

『两舌』是挑拨是非,斗乱两头,这个罪过尤其是重。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果报在拔舌地狱,端看你造作的业。当然,这里面最严重的罪过是「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之一。我们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看到,出家人嫉妒出家人、毁谤出家人,毁谤讲经说法的法师,把他的道场破坏,让他的信徒对法师失去信心,不再去听这个法师讲经。这个嫉妒的人目的达到了,可是他的果报,我们在经上看到,他堕落在地狱里面,以我们人间的时间来算,是一万八千年。诸位要晓得,我们人间跟地狱有时差,时差很大,在地狱里面他所感受到的是无量劫。时间不是实法,是从抽象概念上造成的,它不是真实的,所以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念劫圆融」,一念展开是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把它缩短成一念,因此在地狱里面感受确确实实是无量劫。我们想想,何必造这个罪业?如果看到别人有好事,我们随喜赞叹他,帮助他,成就他,我们所获得的功德跟他一样大。

所以自利跟自害也是一念之间,吉凶祸福存于一念,一念觉,得无量无边的福报,一念错了,招来无穷的祸患。不学佛的人不知道,学佛的人务必深明此理,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会小心谨慎,不至于毁犯。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一卷)

 2000/7/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31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经本,《十善业道经》第五面最后一行。『妄语』、『两舌』介绍过了,其次的是『恶口』。「恶口」是说言语粗鲁,就是一般人讲的没有礼貌。不但是显示出自己没有修养,说得更不好听,是没有接受过教育,所以才有这样粗鲁的行为。纵然在现代念过大学,甚至于拿到很高的学位,在儒佛眼目当中都不算是受过教育,此地所说的教育是指圣贤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读书志在圣贤;换句话说,受教育没有别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涵养、境界,以佛家的话来说,是超凡入圣。圣者,这十恶业他们确实是决定没有,永远断除;大圣确确实实做到「毫分不善间杂」都没有。今天一般学校教育是属于知识的教育、科技的教育,不是圣贤的教育,换句话说,不是做人的教育。所以人格的发展不健全,纵然拿到博士学位,自私自利并没有放下,念念之中依然还是做自尊自大、损人利己之事,这跟圣贤教导是完全相违背的。大圣大贤,不但在儒佛,诸位看看全世界任何一个宗教创教的教主,以及追随他们的这些信徒们,无一不是舍己为人,能够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决定没有自私自利,这是圣贤教育。

恶口之人-对人没有礼貌,对事很粗鲁,对物决无爱惜之心,都是显示烦恼习气现前。我们应当要晓得,这样不但伤自己,也伤害社会、伤害别人。所以孔子教学,把言语看得很重。他教学有四个科目,这四个科目是有次第,不能够颠倒的。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你说他看得多重!说话一定要懂得分寸,要懂得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古时候儿童上学的年龄是七岁,六、七岁就开始训练,让他养成习惯,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这一代非常不幸,生逢乱世,整个社会都在动乱,造成今天对于圣贤的教育,纵然不否定抛弃它,也是以冷漠的眼光轻视它。

今天早晨有个同学送一份杂志给我看,封面上的题目-美国现在有些科学家在研究人类的基因,有了重大突破的发现,人的寿命可以延长到一、两千岁。下面有个副标题-究竟是福是祸,现在还很难下断语。在我看来这是祸,不是福。他们发现的,实在讲太渺小了,人类的寿命怎么只有两千岁?佛在经上讲的,人的寿命最长是八万四千岁,他有没有发现?人应当活到八万四千岁,科学家差太远了。这就说明,研究这个机器是属于物理。这个机器,在中国古籍《黄帝内经·灵枢》里面讲,至少可以使用两百年。机器可以用两百年,也可以用到八万四千年,问题是操纵机器的人,那就是一般人讲的灵魂、神识,神识有没有这么大的福报?神识有福报,机器坏了,这个寿命就结束了。所以生命是心物之融合,不是一方面的。

佛家说过,我们思惟想像最大的领域可以达到阿赖耶识。那是一个界限,没有法子突破;突破之后,才明心见性。我们今天寿命短促,是什么原因?业报。能不能延长寿命?能,就是把业转过来,不必藉这些科学仪器。基因可以改变,这个道理佛经里头讲得很多、很清楚。《十善业道经》我们前面就刚刚念过,佛说「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无量寿。但是这个发现会障碍许多人在这一生当中往生,因为他觉得不必往生了,寿命这么长,在这里很快乐,积极求往生净土的念头就淡化了,这真的是祸不是福。我们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无量寿,那是金刚不坏身,所以念佛就是修集无量无边的善业福德,这个道理几个人能懂?

不必修善,不必积德,什么罪业都可以造,什么坏事都可以干,寿命还能够延长几千年,天下哪有这种便宜事情?果真如是,这个地球我们也不愿意住。为什么?不是一个好的世界。至少我们要寻找天堂,为什么?神、上帝是至善的,是仁慈博爱的。科技发展到极处,伦理道德完全推翻了,「神爱世人」,没有人相信。到后来谁是神?科学家是神,奴役一切众生,到后来演变就是这样子。所以许多宗教家讲世界有末日,这是末日的现象,不是好事。看看他们是不是能把末日的预言推翻?好在中国外国所有预言讲末日,时间愈来愈近,我们也许都能够见得到。

下面讲『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诱导众生去行不善业。好比现在的电视、电影、戏剧、舞蹈、音乐,乃至于美术,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很能够讨大众的欢心,可是内容是不善的。今天这些美其名为艺术,它的确做的是社会教育,教些什么东西?教人杀盗淫妄,教人贪瞋痴慢,它教这个,所以佛把它列入禁止。这样发展下去,这个社会还得了吗?哪一天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的圣贤都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世间人就苦了。圣贤的教诲是人天眼目,如夜暗之明灯,圣贤教育没有了,这个人间是一片苦海。寿命长是什么意思?就是受苦的时间延长。我们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口有四种过。身有三种,心有三种,口有四种。《无量寿经》上佛讲善护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条,「善护口业,不讥他过」,道理在此地。中国谚语也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业三条,第一个是『贪欲』,这是三恶道。在佛法里面,贪瞋痴(邪见是痴)叫三毒烦恼,世间所有一切的恶业都是从这里生的,所以这是根本严重的大祸。今天西方人提倡贪欲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人要没有贪心,社会就没有进步,鼓励贪欲,诱导贪欲,让你贪欲念念增长。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贪心变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这是三恶道的业因。居然今天提倡贪瞋痴,要消灭戒定慧,这是什么世界?

我们今天到底是要相信科学,还是相信佛陀教诲?我们要做一个决断,这需要真正的智慧,真实的福德。这个决断,会造成我们将来两种不同的果报:如果随顺贪瞋痴,决定堕三途;随顺佛陀的教诲,如果真正相信净宗法门,如理如法的修学,你必定生净土。这两年来,我们在新加坡看到念佛同修往生的瑞相。最近从中国来的同学愈来愈多,他们也给我们带来大陆念佛往生的事迹,都是眼前的,瑞相希有!一般宗教里面讲「见证」,在佛家里面说「作证转」,这些人给我们做证明,这个事是真的不是假的。去年此地「观音救苦会」会长林医生,往生的前一天我去看他,我送他佛像、念珠。第二天走的时候,有些同修在他面前帮他助念,他告诉大家,他眼前一片金光,金光愈来愈大,到最后他说:「我看不到你们了。」都是大家亲眼看到殊胜希有的瑞相。他那天往生,李木源居士在场。佛来接引是先放光,接触佛光罪障消灭了,就跟佛走了。林医生他有病,还有许多没有病自在往生的,站着往生的、坐着往生的,我们看了相不相信?希不希望我也有这个能力往生净土?

世出世间的事、理,都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事繁杂,理深密,谁能够彻法底源?我们学佛的人知道,只有佛能彻法底源。这个决定不是抬高佛教,藐视别人,你要有这个想法,你错了。谁能够彻法底源,这个人就称之为「佛」。科学家能彻法底源,那这个人也是佛。像一棵大树一样,从根本到枝叶完全贯通,毫无障碍。你的智慧只能够知道一个树梢、一个树枝、一个树干,不行!你的智慧不圆满,你的见解不普遍,你的想法作法依旧有错误。所以在佛经上讲,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的智慧德能就没有到究竟圆满。佛法是平等法,于法界平等,于一切众生平等,这才是真正可以赞叹、值得尊敬的,我们学佛在这些地方必须要辨别清楚。

『瞋恚』、『邪见』都不必多说了。这一段经文,从「龙王当知」到「瞋恚、邪见」,一定要背诵,要念得很熟,常常以这个来警觉自己。佛法讲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这一段,这一段是佛家的行经。向下经文会再一条一条的细说,修十善业道我们得什么样的果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二卷)

 2000/7/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3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六面,从第一行看起: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这是一段。诸佛菩萨在一切经论里面不断的告诉我们,杀生是恶业里面最严重的,果报也最苦。虽然这部经上只说不杀生的好处,而杀生的果报我们应当晓得,佛虽然没有说,这十种离恼法翻过来就是杀生的果报。过去蕅益大师为我们做了这个工作,将杀生的十种恶报与不杀生的十种善报,一条一条都写出来了,我们附在这部经的后面,大家可以参考。蕅益大师这个著作可以弥补经文之不足。实在讲,经文是具足了,我们读经的人往往不能体会,所以祖师才帮助我们。因此,杀生一定要断除,要从心里面把这个念头拔除,才叫真清净。

前面经文佛一再的教导我们,日夜要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如果不杀生我们做到了,可是念头上还不清净,那就叫夹杂。大小乘戒律里面,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就跟我们世间法律判案一样,一定要有事实证据。譬如杀生,确实你是杀了众生,这才有罪;如果起心动念要杀他,但事实上没有杀害他,这不犯罪。但是大乘法里面就不行,大乘法是「论心不论事」,你心里面起个念头要杀害这个众生,这个罪就成立了。由此可知,小乘的善法里面有夹杂不善,大乘的善法里面决定不容许夹杂不善,有念头就是不善。念头尚且没有,哪里会有现行?决定不可能有现行。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培养,培养自己真正的善心。

可是这个事情很难,难在什么地方?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的,第一个,是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太重。见到不如意的事情,尤其是对自己不利的众生,杀害的念头就起来了。另外一个是贪心,见到这些小动物,想吃它,这属于贪心,是你喜欢它,想吃它。所以你爱它也杀它,恨它也杀它,这是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这是一个因素,你没有办法断杀害众生的念头。第二个,是不了解事实真相。这是一个教育问题,特别是圣贤教育。儒家没有佛法讲得这么严格,但是我们在儒书上也常念到,「君子远庖厨,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换句话说,儒家所赞成的是吃三净肉:没有看到杀、没有听到杀、不是为我杀的,这是世间的圣贤。宗教里面的圣贤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在新加坡回教徒很多,我们的邻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是回教国家,《古兰经》里面说,宰杀畜生都要有传教师去祷告祝福,没有经过阿訇祝福的畜生肉就不能吃,都是有爱心在其中,这里头都有仁慈。

佛法讲得究竟,不食众生肉。佛教大家吃三净肉是不得已,为什么?佛当年在世,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托钵,佛法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决不要叫信徒添麻烦,信徒吃什么就供养什么,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这才吃三净肉。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托钵的制度在中国就不能流行,直接接受信徒的供养。初期佛法传到中国,印度一些高僧大德是由国家供养,以后时间久了,国王大臣、普通百姓都知道供养三宝,可是在早期还是吃三净肉。素食运动是梁武帝提倡的,这个年代比较晚。梁武帝读《楞伽经》,佛在经上说菩萨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梁武帝读到这段经文很受感动,于是自己就断除肉食。他是佛门的大护法,他提倡素食,出家的二众弟子立刻就响应。所以今天诸位要知道,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国佛教吃素。到其他国家旅游,看到其他国家的佛教徒不吃素,不要觉得奇怪,要知道历史的渊源。

素食决定有好处,为什么?真的「永离杀生」。那些屠户为什么杀害众生来卖肉?因为有人吃。如果这个世间都没有人吃众生肉,这个行业就没有了。由此可知,纵然是吃三净肉,心不清净,业也不清净。想想看那些屠户,天天杀生,你是吃肉的,你是他的顾客,你也有一份责任,推卸不掉的,所以要了解素食决定有好处。

这十条里面我们一样一样来看。十种『离恼法』,「恼」是烦恼,十种永离烦恼的方法。第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佛教菩萨,佛教所有大众,教什么?没有别的,布施而已,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布施」。你能行布施,你就是菩萨,你就是佛陀;你不能行布施,你就是凡夫。凡夫跟佛的差别就在此地。菩萨法「六波罗蜜」,头一个是「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后面五条诸位仔细看看,「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五种都可以归纳到布施里面。持戒是无畏布施,忍辱是无畏布施。无畏是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没有恐惧。一个持戒的人,众生遇到他心里很安,纵然有财宝被他看到,「不要紧,他持戒,他不会侵害我的」,他心安,这就是属于无畏布施。忍辱的人,你得罪他,「没有关系,他不会报复,他不会怀恨」,他心安,这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属于法布施。所以六度要总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波罗蜜。

你对于一切众生杀害的念头没有了,众生看到你,就会像朋友一样,知道你不会害它。你能够爱护它,还能帮助它,它会亲近你。这种情形,我们常常在外面旅游,就能看得很清楚。在中国,这些鸟兽看到人,都吓走了,为什么?大概我们的心不善,常常有杀害众生的心。杀害众生的心就是一般讲的杀气,中国人杀气很重,这些畜生一看到,赶快跑,逃命!在国外,山野、公园里面,有许多野生动物,你想喂它吃东西,一招手,它就来了,它不怕人。为什么?只有人去帮助它,没有人去伤害它。

有一年我们住在旧金山Cupertino这个地区,附近有个公园,我们每天都去公园散步。这里面野生的野鸭、鸽子都很多,全都是野生的,我们常常去喂它。有一次,有一只鸽子走路非常不方便,我们仔细观察,它的脚被人用绳子绑起来,绑了很多圈。我们仔细观察它。到第二天再去喂它,它又来了,我们向它招手,它走近,我们把它腿上的带子松开,除得干干净净,它懂得了。再隔一天,它又引来两、三只,都是这样绑着,它来找我们帮助它。所以它懂得,它有灵性,它知道我们会帮助它。它自己没办法,不知道是什么人把它拴着很细的线,绑得很紧,皮肤都受伤。这是布施无畏,只要我们永远断除肉食,决没有伤害众生的意念,我们身上的杀气就完全没有了。杀气没有了,杀气就转变成慈光,慈悲的光明,小动物看到会欢喜接近你。这是第一条,这个功德在佛法里面就不可思议,果报是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是得长寿的果报。

第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这是真的,你不忍心伤害众生,你对于一切众生决定有爱心,不但对动物,对植物、对所有一切生物,都会起真诚的爱心。只要遇到了,众生需要帮忙,你决定去帮助他,欢喜去帮助他。大乘戒经里面佛教出家弟子,「清净比丘,不踏生草」。你看那草坪的草长得那么好,长得那么美,你怎么忍心去践踏它,从它上面走过?可是佛有开缘,如果这个地方没有路,而你必须要经过这个道路,这个时候可以从生草上踏过。如果有路,决定不能够为了抄捷径而踏生草,再迂回的路也要走,除非有紧急之事。这是离恼法,长养自己的慈悲心,修学自己的忍辱度,要有耐心。

第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瞋恚」果报在地狱。人在世间,古人常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你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如意事情?因为过去今生造种种不善业。我们一生的际遇都是果报,不是别人给你的,是自作自受,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明了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的念头就没有了,怨天尤人都是瞋恚。纵然自己心善、行善,还遇到许许多多不如意的事情,修行人知道,这是过去生中无始劫来的业报,他能够逆来顺受,心里不生烦恼。烦恼是贪瞋痴慢,他不生,他能够忍受。

第四、『身常无病』,第五、『寿命长远』,这两条是世间人所希求的。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纵然是我们现在讲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没有不求健康长寿的。健康长寿不是佛菩萨赐予的,不是神明给你的,向神明祷告没有用,这是自己的业报,我们一定要清楚。诸佛菩萨、神明保佑我们,用什么方法保佑?教诲,用这个方法。我们要肯接受教诲,依教奉行,才能够转自己的业报。我们命中是短命,命中多灾难、多疾病,这是能转得过来的。怎么转法?认真努力修十善业,就转过来了。如果继续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还是造作种种不善,你的命运、你的业报转不过来。不但转不过来,罪业里头再加新的罪业,这个果报愈转愈劣。

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不但在古圣先贤著述当中我们常常读到,历史的记载、古人的笔记小说里面,这些果报事相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我们读到了、听到了,要认真细心的去观察、去思惟,这个道理真正懂得了,我们才晓得杀生这个罪过决定不能做。纵然我们遇到恶人杀害我们,我们也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更不可能有报复的行为。像《金刚经》上讲的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故事很长,佛在《大涅槃经》说得很详细,在《金刚经》上只是提了几句)。忍辱仙人成就了忍辱波罗蜜,成就了自己真实的德行。他虽然被人杀害了,立刻生天,享天福。如果他有恨意、有报复的念头,被人杀害了,果报是立刻到三途去了。

如果一生没有做重大的罪业,但有恨意,多半投什么胎?毒蛇猛兽。他的恨意没有消,他就变畜生。如果心依旧能保持清净、保持慈悲,他上升,至少也到天上去作天王去了。所以你想想看,他怎么会怀恨?人间很苦,天上很快乐,他把我杀害了,立刻送我到天上去,我感谢都还来不及,怎么会恨他?吉凶祸福就在一念之间。这要在平常去培养,否则的话,境界一现前,习气敌不过,你的恨意生起来,那就糟了,就往下坠落了。所以在平常天天去修养,把它养成一个习惯,遇到逆缘、恶人,不生瞋恚,还是慈爱,这就对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三卷)

 2000/7/1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3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六面,我们从第一行念起: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

上一次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接着往下面看: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非人』是指人道之外的,多半是指鬼神。谚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纵然是饿鬼,他对于善心的人也会尊敬,不会去伤害。纵然有冤业,是过去的冤家债主,遇到慈心的人,他一样恭敬,不但不来找麻烦,反而会拥护你。为什么?你的善心善行,让他也沾光、也得福,所以心善、念善、行善,比什么都重要。

在一切病痛当中,我们知道病痛的来源,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方面:第一、是饮食起居不调(我们今天讲不卫生)招来的病痛,这个是要找医生,医药能帮得上忙。第二、就是冤亲债主找来了,像悟达国师得的人面疮这一类的,佛法里面讲「非人」,世间人讲冤鬼附身。这个事情,我们在中国、在外国遇到很多。遇到怎么办?被这些冤鬼缠身,需要调解。凡是遇到这一类的,看医生吃药只是有一点帮助,决定不能够治好,最要紧的是诵经拜忏来调解。像《梁皇忏》、《慈悲三昧水忏》,这一类都是属于调解的。对方如果接受调解,他就离开了,你的病就好了。第三、业障病,不是冤家对头,是自己造的罪业太多了,这是业报。这个病很麻烦,医药不能治,调解也调不好,佛教给我们忏悔,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讲的「忏悔业障」。从哪里忏?从心地上忏,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行!这个病就有转机,转危为安。后面这两种病,断恶修善都非常有效果。尤其一个人真的回头,知道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错了,彻底改过自新,不但是业障病消除了,就是冤家债主也不会再找你的麻烦。

善人念念为社会、为众生,所以「非人」也得福,他们不但不害你,他们还来守护你。我们同学当中,有人念佛、诵经的时候,感觉到旁边有非人,甚至于自己毛骨悚然。有这种感觉不要害怕,旁边确实是有,可能还不在少数,如果只有少数,你不会有这么明显的感觉。这个时候真诚念佛诵经给他回向,你就是在超度他们。念经念给他们听,他们听了会觉悟。就像过去禅宗惠能大师,偶然的从人家窗户外面经过,里面有人念《金刚经》,他一听就明白了,他就觉悟了。鬼神当中喜欢听经的很多,所以你常常会得到天地鬼神的守护,我们佛门里讲护法神,护法神会保佑你。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这是你每天晚上休息睡眠非常安稳,没有恶梦。我们要常常用这一条来检点自己修行的功夫,功夫得不得力,可以从这个地方来勘验。没有学佛的时候常常做恶梦,几乎天天都做恶梦,学佛之后一段时期,恶梦少了,这就是功夫得力,你有成就了。再往上提升,恶梦没有了,一年当中难得有一次恶梦,你功夫不错了。功夫更要纯,那就会常常梦到圣贤,梦到佛菩萨,梦到经典上讲的殊胜的境界,这是好相。如果我们学佛,一个星期当中还会有两三次恶梦,要特别警觉,我们的功夫不够。应该要从哪里修起?断恶修善,一定要很认真的改过自新。所以,这是最容易、最平常,测验我们修行功夫的一个方法。

【第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怨结』就是我们常常说跟人家有过节,有不愉快的事情,世俗里常讲「得罪人」。得罪人的事情太多了,得罪人的事很容易触犯,特别是在言语上,有意无意跟人结了怨。我们的言语、态度,在古时候从小就教学,父母教,老师教。教的目的何在?不要得罪人,目的在此地。一个人果然能做到一生不得罪人,这人就很了不起,所谓是正人君子。可是在现前社会,古老的教学我们都没有遇到,处事待人接物的规范我们没有听过,所以有意无意当中,我们得罪的人就太多太多了。聪明人,所谓是常常碰壁,逐渐学乖了,知道谨慎,这个人在社会上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他都会成功。为什么?他得到许多朋友帮助他。不明白这个道理,处处得罪人,得不到别人帮助,孤立无援,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是失败的。出家也不例外,得罪人多了,护法就没有了,内护外护都没有,你就会相当艰难困苦。所以佛法常说结缘,要结善缘,要结法缘,这个重要。

我过去跟李炳南老居士,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跟他学佛、学讲经,他交待我们第一桩重要事情,就是与大众结缘。他告诉我们,如果不与一切众生结善缘、结法缘,你学得再好,你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没有人喜欢听。上台讲经听众很多,你的法缘殊胜,你跟人结的好缘多。决定不要结恶缘,结恶缘麻烦就大了,你的障碍就多,你的仇敌就多。恶缘也要把它化解,化解的方法是自己真正断恶修善。所以说『灭除怨结,众怨自解』,只要你真的回头了,真的是善人了,为社会大众所肯定,你的冤家债主看到、听到,他心也平了,报复的念头息掉了,这是解冤释结的方法。

【九。无恶道怖。】

自己有信心,肯定将来不会堕三恶道。为什么?三恶道的业因纵然有(这是不能避免的,无量劫前造的恶业),可是因要起现行,就是要结成果报必须有缘,因要是没有缘不会结果。好比我们一个瓜的种子,那是因,把它放在玻璃杯里,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瓜。为什么?没有缘。它一定要土壤、要水分、要阳光、要空气,你把它的缘断掉了,虽有因不会结果。我们知道每一个众生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统统具足。我们有三恶道的因,我们也有作佛作菩萨的因,统统都有。所以在十法界里面,我们要想有怎样的成就,你只要懂得缘就行了。我想作佛,我把我这个佛的缘让它念念增长,其他九法界的缘,我控制远离它,我这一生当中就作佛了。

作佛的缘最重要的是什么?念佛,念念都跟佛相应,你就决定作佛。不要怀疑自己没有善根、没有佛种,那就错了。一切众生皆有佛种,所以自己要有信心。「净业三福」第三条里面,「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我们已经讲了很多遍,那个「深信因果」不是别的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定要相信念佛就作佛,念菩萨就作菩萨。所以真正明白人,他一天到晚只念阿弥陀佛,他也不会去念经,也不会去念咒,也不会去修其他法门。为什么?杂了,杂了乱了功夫就会不纯,最重要的是功夫纯。功夫纯,你就决定有把握。为什么有些人他对于自己往生具足十分的信心?他专修,他不杂。夹杂,你能不能往生是个未知数。功夫纯一,是决定肯定的,所以还搞其他的干什么?

我们每天听经、读经,为的又是什么?为的是断疑生信。如果你已经相信了,决定没有丝毫怀疑,这个经教就不需要了,你还在听经读经干什么?一句佛号念到底。往年印光大师的念佛堂,就是一句佛号,决定不掺杂其他的。起香的时候念一遍《弥陀经》,那是为什么?为了摄心。在进念佛堂之前心是散乱的,一卷《弥陀经》念下来收心,意思在此地。如果心清净,心不散乱,这一卷《弥陀经》都是多馀的,然后才知道人家用最上乘的功夫是怎么用法的。我们今天念佛,又想念《地藏经》,又想念《行愿品》,还又想修密宗,掺杂许多法门,这是没有福报,我们一看,这是薄福之人,不是佛法里面讲的最上乘人。我们要明了,最上乘就是一句佛号。

我们道场每天还讲经,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接引初机,帮助社会消除灾难。所以讲经就很有必要,这是帮助社会。世间多一个人学佛、多一个人明了佛法,世间就多一个善人,多一个善人就少一个恶人。善人多,「恒为非人之所守护」,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就有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我们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消灾免难,所以讲经说法,对于自己,决定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信心不具足,还有怀疑,遇到境界还会动心,就要听经、读经。读经最好也是一部,你才专,专念《无量寿经》,专听《无量寿经》。还要不要听其他的经?信心不足,疑惑不能解除,去多听。没有怀疑的话,你听它干什么?这是古圣先贤、历代祖师帮助上上根人的方法。

你如果是发菩提心要普度一切众生,帮助一切大众,那你要多学。为什么?众生根性不相同。「广学多闻」是为谁?为别人,不是为自己,这个一定要知道,我学得很广泛,我就能度很多不同根性的众生。所以学是为别人,念佛是为自己,自利跟利他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利他绝不妨害自利,自利也能帮助利他,这样就好。所以决定自己有信心,绝不堕三恶道。

【十。命终生天。】

这是说你没有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你决定生天,来生不会在人道,而去天道享天福去了。何以故?天人是慈悲的,你能一生持不杀生这个善法,你的德行水平跟天道等齐,是这个道理去生天的。不是说天天供养天神,你就能生天,天天巴结他也不行。你的德行水平要跟得上他们,你不拜天,你也会生天。

【是为十。】

这十种果报都是善的果报,所以永离一切烦恼。这是教我们,若能离杀生,就能离这些苦恼法。末后这条: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不杀生是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所以你能够把这个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就得佛的无量寿,『随心自在』的无量寿。我们晓得果报这么殊胜、圆满,就应当认真来学习,对于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伤害之心。不但不能够伤害,使众生生烦恼,我们就错了。我们使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们自己就常常有烦恼,不能断烦恼。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四卷)

 2000/7/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3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六面,从倒数第三行看起: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这是一段。这一段是世尊为我们开示不偷盗的十种殊胜果报。第一条就是财富,『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这是佛经上常讲的财为五家共有,你不会遭这个难。「王」,是在古时候如果犯罪了,你的家产会被国家没收,叫抄家。「贼」是盗贼。「水火」,是容易知道,被大水漂、火烧。「非爱子」是败家子。所以这是五家共有,你能够免除这个灾难。

财富是所有一切众生,可以说念念希求的。不爱财富的人很少,那是真正有道之人,安贫乐道,这种人是极少数。我看绝大多数的人,都在那里追求财富。财富是不是能追求得到?如果说我们有能力追求到财富,圣贤的教诲就可以放弃了,你可以推翻因果的定律。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法都不出因果定律,世间法如是,出世间法亦复如是。清凉判《华严经》五周因果,智者判《法华经》一乘因果,佛法离不开因果,这个道理我们总得要懂得。种善因一定得善果,因不善要想求得善果,没有这个道理!

圣贤人的教育,总结起来是教我们什么?无非是教我们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这是因;帮助我们认识吉凶祸福,吉凶祸福是果。什么是邪?什么是正?凡是与灾祸相应的,果报是灾祸、是凶,这就是「邪」,这就是「非」。如果果报是吉祥的、是福,这就是「是」,这就是「正」。吉凶祸福的定义、标准,一定要在果报上看。佛家对于果报讲得很多,也讲得很深很广,果报通三世。现前得福报,将来没有福,这个福报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就看现前的社会,有很多人少壮的时候发达,真的是「资财盈积」,有亿万财产,经营个十年、二十年,听说他的公司亏债倒闭、破产了,我们在现前社会看到很多。他的发达、财富不是真的,实在讲,是给你在眼前看几天而已,时间不长。如果他的财富能够绵延到他的子孙后代,代代都能够保持,这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中国古人所谓「富不过三代」,这一句话的意味深长,三代就衰、就败了,这哪里是真的?这不是真的。三代尚且不是真的,自己在这一生当中都保不住,可见得更是虚幻。

佛法里面讲的福报,是这一生有福,来生有福,后世有福,生生世世都有福,这是真的。现在人眼光短浅,只看眼前,这是没有智慧,这是愚痴。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没有道理,它怎么能够绵延几千年,这当中都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古人的教诲推翻、否定掉?我们要多想想。古人教诲当中决定不掺杂私人的利害,他跟我们无亲无故,他不求我们任何一点的报酬,不但在物质上供养他不希求,我们后世对他的礼敬赞叹他也不求,真正到无所求。无所求而说的话是真话,凡是有所求的、有条件说的话,未必是真的。无条件、无所求,诸佛菩萨、古圣先贤对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的一个态度。所以我们要认识哪个是善知识、哪个是好人、哪个是恶人,要有能力辨别。所以他们看事情看得透彻,对于因果的理论、事实、转变、相续、循环,他们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指导我们一个总原则:种善因一定得善果,不善的因决定有不善的果报。圣人所以成为圣人,贤人所以成为贤人,都不出这个道理。

财富怎么来的?财布施来的。财布施是因,财富是果报。果报好不好?很难说。我过去讲经也常讲,你这一生得财富,是你过去生中修的善因得的果报。果报现前了,是福是祸很难讲,问题在你有没有智慧。用钱是智慧,你要是没有智慧的话,你的钱用得不恰当就造罪业,那就变成祸,不是福,几个人会用?由此可知,真正会用钱的是要靠大智慧。大智慧还是从教学当中得来的。归结到最后是个教育问题,吉凶祸福的关键在教育。人有智慧自然能够趋吉避凶,而趋吉避凶的手段是断恶修善,你因果才相应。再能破迷开悟,这样就真正能够离开凶灾,趋向吉祥,这是圣贤的教诲。

下面讲「王贼水火及败家子」,这些都是自己过去今生跟一切众生结不善的缘造成的。由此可知,我们生活在世间,处事待人接物,言行举止不能不谨慎。菩萨绝对不会跟一个众生去结怨,结怨后面总会遇到冤冤相报。这五家是冤冤相报,你跟人结好缘就不会有这个事情。所以,真正的福报是财富与社会大众共享,而不是一个人独享。你发财了,别人赞叹,别人欢喜,为什么?他沾光,你肯散财。

中国在古代真有智慧、会用钱的是范蠡,他是吴王夫差的一个大夫。勾践复国之后,他离开去经商,没有几年发达了,发了大财。发了之后,他散财,到处布施,把钱统统布施尽了,再从小生意做起,过几年又发了。命里有,丢都丢不掉。发了之后再散,三聚三散。所以中国大陆上供财神是供范蠡,这是有道理的,他是我们修积财富的一个典型人物,真正是财富人的模范,肯帮忙救济苦难众生。所以财你尽管去散,散不完的,愈散愈多。

这几年东南亚遭受金融风暴,经济普遍衰退,为什么「居士林」不衰退,收入月月都在增长,什么原因?散财,「居士林」不积财。你们仔细去观察,佛家讲的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居士林」天天在做,积极在做,所以你们看到「居士林」财富源源不断。从上到下,你仔细观察,人人都有智慧,健康长寿,果报我们都看到,所以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看到马来西亚丹斯里李金友,他做得很如法。他是私人企业,我们到「古晋」去看他,他买下了一片荒山,许多人都说决定赔本,不会有前途。他经营六年,六年没有赚一分钱,都在赔。这个山没有开幕,六年的经营。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人都是打猎的,打猎不是好事情,他把他们的猎具统统收买过来,把他们这些人统统找到山上,分配给他们工作,做他公司的员工,给他们很好的待遇,让他们可以养家,不打猎了。前面我们讲不杀生,这一个地区的人不杀生了。不但不杀生,还吃长素,山上员工三百多人,终年吃长素。他说,最初这些人不习惯吃素。半年之后,他们很欢喜了,为什么?皮肤改变了,脸上皱纹没有了,大家高兴,所以现在欢喜吃长素。你想想看,他布施这十几个村庄,这么多人感恩他,都做他的护法,所以他这个山庄非常安全,不会有坏人进去,这些村庄都保护他们的。

所以一个人有福,整个地方人都得福报、都享受,这是正确的。决定不是为一家、为你的一个小团体,不是的。对整个社会、对一切众生做出全心全力的奉献,他后面的福报不可思议。这是出自他内心的,他做得心安理得,做得非常欢喜。人必须要有大菩提心,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可是如果有丝毫要占众生便宜之心,这就犯了偷盗戒,偷盗叫「不与取」。

今天我们在新加坡,团结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得到全世界人的赞叹。我们是不是为了希求这些赞叹来做?不是的,你赞叹也好,你毁谤也好,与我不相干。我只是仔细衡量这件事情该不该做,衡量的标准是与社会、世界的安定、和平、繁荣、幸福这几个条件相不相应。如果相应,应当要做,不相应,我们决定不可以做,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我们今天看到世界要遭大灾难,这种灾难的徵兆,全世界有智慧的人、政治家、科学家、各个行业里头都能够深深的感觉到,但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原因在哪里?原因是教育彻底失败。中国把圣贤教育丢掉了,西方把宗教教育丢掉了,不再相信《圣经》的话,宣布上帝已经死亡,这还得了?所以这个世间有灾难。家庭教育没有了,学校教育没有了,社会教育也没有了,宗教教育也破产了,这怎么办?我们今天联合宗教,团结一切宗教,我们帮助他们、提醒他们,一定要重视宗教教育。不能够一味在宗教仪式上去做,有仪式没有教育,人家会说我们是迷信。必须恢复宗教教育来团结族群,弥补圣贤教育。大众把它忘失掉了,所以要从这个地方来恢复、来提醒。唯有真正恢复圣贤教育,这个世间灾难才能够避免。心量一定要大,不能只为自己。

我们今天帮助别的宗教、帮助别的族群、帮助别的国家,如果你这个心马上就不高兴了,我们这个世间就要同归于尽,最后是毁灭,为什么?你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管全世界别的地方是否都毁掉,你只要这个地方保住。这个世界就好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我们这是个头部,如果全身都烂掉了,你这个头能活得了吗?佛跟我们讲得更广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法身,所以经典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道理在此地。我们决不能只顾自己,要顾全整个大局。大局是全世界,起心动念要为整个世界着想,整个世界和平,社会安定,我们大家都得福。哪个地方有灾难,与我们都有密切关联,我们想逃避,不是个容易事情,无论在理论、在现实上说,都不能成立。所以今天全世界是一体,要有宏观,要有真实智慧。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五卷)

 2000/7/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35

这里有一位同修是范生华,他现在在网路上等待,他问的是:「外婆信佛念佛多年,最近中风变成植物人,如何使失去意识的人往生西方?她本身是非常厌离娑婆,乐生净土,为了帮助她往生西方,我为她念佛和《地藏经》。不知道念《地藏经》和《无量寿经》是否有差别?我小时候学《地藏经》,现在学《无量寿经》。」

这个问题的确非常严重,因为往生第一个条件就是要神智清楚。人能不能往生,决定在最后一念。最后一念很清楚、很明白,欢喜往生,就决定得生。最后一念迷糊了,很麻烦,超度都不容易。超度佛事,但看他在接受超度的时候,是不是回心转意求生西方,由他自己决定。如果为他做超度佛事,但他自己还是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他还是不能往生。所以往生肯定有把握,是最后一念清清楚楚。

在佛法里面,中风变成植物人、老年痴呆症都是属于业障。孝顺的子孙能不能为他转这个业?必须要学《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光目女、婆罗门女发那样的大心,那个力量很大,才可以转他的业报。如果发不了那么大的心,只能够减少他的痛苦,往生很困难。《地藏经》上有明文,你《地藏经》念得这么多,应该明了,就是你决定要发心作菩萨,普度世间一切苦难众生,你的外婆就得度。你要不发这样的大心,不作菩萨,你就度不了外婆。你做了菩萨,你的家亲眷属都得度。这个事情决定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诸佛菩萨也帮不上忙。

请看《十善业道经》第六面,我们从倒数第三行念起: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保』,是保持而不会丧失。这十种保信法,前面第一种已经跟诸位介绍过了。第一种是『资财盈积』,不会被王贼水火以及败家子所散灭,这是第一条。第二种果报:

【二。多人爱念。】

人不偷盗,不偷盗跟前面不杀生一样,属于无畏布施;换句话说,令一切众生离开恐怖忧虑。世间人常说「财不露白」,你的财物别人知道,他会起恶念来偷盗你,或者来抢劫你。如果这个人是持戒的人,你有再多的财富,虽然他看到、他知道,但他不会动心,他不会起恶念,你可以很放心,可以很安全,所以这是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必定得『多人爱念』,你在这个世间,你会得到许许多多人的拥护、关怀,这是很殊胜的果报。

【三。人不欺负。】

业因果报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不欺负人,就不会有别人欺负我。我不欺负人,还有别人欺负我,那是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决定不可以说,我行善,为什么还有这么不好的遭遇?这是消业障,你的业障报掉了。业障消了之后,你的善果一定就现前,所以决定要有信心。这十种可保信法,要有信心,对于圣教决定没有疑惑。

前面经文佛跟我们说的总纲领,一个人心善、思想善、行为善,决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纵然遇到苦难,苦难不重要,也不必害怕,遇到灾难现前,自己深深相信佛菩萨在照顾,这只是消业障而已,过去今生所造的业障,在这个地方都报掉了,决定不能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如果有这个念头现前,不但业障消不了,还要增加,还在增长。

所以我们学佛,这是很不容易,佛经里面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样的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这是实话不是假话,很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后决定要珍惜,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知道这个机会不是轻易能遇到的。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换句话说,无量劫才遇到一次,哪有那么容易!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什么样的烦恼习气也要把它克服。知道这个烦恼习气不克服,后头又要无量劫的受苦,在六道轮回受苦,这不是一个聪明人,不是一个觉悟的人,这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一阐提」。一阐提是没有善根,不会觉悟。遇到了,偶然之间好像石火电光,闪电一样闪一下,立刻就灭了,又退转了。

这种情形、这种人非常非常之多,我们在现前念佛的人,一万个人里面就有九千九百个是属于这样的人。所以李炳老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两、三个。」那两、三个是什么?真的明白了,真的不想再搞生死轮回,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贪瞋痴慢,他这一生成就了。我们一定要明了,如果我们不能克服烦恼习气,还堕落在贪瞋痴慢里面,我们将来一定还是无量劫的生死轮回,所以要晓得这桩事情可怕。

知道这个事情可怕,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距离愈远愈好,不要靠近它。你自己没有功夫、没有定力、没有智慧,你一靠近,你的烦恼就起现行。所以古大德建道场,为什么建立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就是叫你不方便。现代交通便捷,所以只有自己真正发心照顾自己;别人想帮助也帮不上忙,只有自己懂得远离。远离的方法,没有必要不接近,没有必要少会话,要多念佛、多读诵经典,只有用这个方法。觉明妙行菩萨教导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是在《西方确指》上的一首偈子。我们要不是这样真干,你有什么能力在境界里头而不染污?那是真功夫。五欲六尘境界里面确确实实身心不染,这是净业功夫成就的人。

在十大宗派里面,净土跟密宗都是修清净心的,我们必须要晓得,密宗是上上乘清净心,净土则是上中下都有。密宗普通人学不成的,密宗是不离名闻利养、不离五欲六尘,在那里头得清净心、得决定不染污,这是真功夫。所以一般人学密,如果没有这个真功夫,必堕地狱。密宗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成佛,一个是堕地狱,没有当中的。净土宗的殊胜,对于我们这种凡夫、没有功夫的人,它的殊胜好处是远离五欲六尘,不接触,这才能保住自己,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我们能远离,诸佛欢喜,善神拥护,多人爱念,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谁赞美你?十方诸佛如来,十方法身大士,赞美你很难得,你能够克服你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真功夫。

【五。不忧损害。】

实在讲,纵然别人来损害我,也不忧虑。就像我们最近往生的「居士林」一位副林长李秀琴,我听说她开一个小店,有些小学生到她店里去偷东西,她看到了,就叫他回来:「够不够?还要不要?随便拿」,『不忧损害』,感动邻里乡党。她往生,街坊上的人都送她。她不但不偷盗,而且欢喜布施,这是我们末法修行的好榜样。我们损害无几,可是那些人需要,他又没有钱,所以应该要帮助他,不责备他,以好心对待他、感化他,这是菩萨教化众生。

【六。善名流布。】

社会大众都赞叹你是好人、你是善人。好人、善人,连恶人都不会去侵犯他,连恶人都会去爱护他,这是你的德行感召。

【七。处众无畏。】

『众』是团体,无论在什么团体里面,你都很从容、都很自在。哪些人处众身心不安?造作不善业的人身心不安稳,所谓是内心有愧疚,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祖师大德,对不起这些护法,心里有愧疚,所以在团体里面才表现神情不安。如果真正做到仰不负于天,俯不愧于地,做人聪明正直,决定不会有一丝毫害别人的念头。

不但人不能害,连小动物都不害。每天我们自己家里或许有一些蚊虫、苍蝇、蚂蚁,绝不伤害,知道它不是为别的,也是来觅食,跟我们一样,每天工作讨生活,那有什么罪过?我们看到绝不应该杀害,要能够体谅。佛家祖师大德教给我们,道场要保持整齐清洁,这些小动物自然就少了,它是往脏乱的地方去,保持整洁就不会有。晚上,如果有蚊子来骚扰,我们可以把房间里面的灯熄掉,因为这些小动物它是往有光的地方去,门窗打开,它就往外去了。有很多人不懂,房间里面点着灯,因为外面没有灯,而房间里面的光强,门窗要是开着,它就会飞进来。不必去捕杀,你有慈悲心、有善意,小动物也通情达理,它不会来骚扰。

印光大师是菩萨示现,我们晓得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早年居住的房间也有蚊虫、跳蚤,他的侍者想为他清理。我们要知道,佛是绝对不会杀生的,是把它捉起来养在小竹筒里面,或者拿到外面去放。印祖告诉侍者:「不必,就让它在这里,警惕我自己。」「为什么?」「我自己的德行不够,不能感化它。我看到有这些东西在,我能生惭愧心,把它们当作老师看待,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自己要认真去反省,改过自新。」果然,祖师七十岁之后,无论住在什么地方,即使是这些小动物很多的地方,只要他老人家到里面去坐坐,去住几个晚上,一个都找不到。所以人家说这些小动物迁单了,迁单就是搬家。德行能感动这些小动物,怎么不能感动人?人为万物之灵,不能感动是自己没有德行。所以进德修业是我们做人的一桩大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

【八。财命色力安乐。】

『财』是你的财富,『命』是寿命,『色力』就是现在讲的健康,这三样东西都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财富不必多,够用就好了。所以不仅是佛法,任何一个宗教,乃至于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教我们知足常乐,知足则富。你看佛成佛,佛成佛的条件是什么?知足,知足才能成佛,不知足不能成佛。所以后补佛都住在知足天,兜率天就是知足天,他住在那个地方就是代表知足,知足才是圆满,圆满就成佛。不知足,再富有他也是贫穷;知足的人,乞丐他都圆满了。由此可知,吉凶祸福都系在一念之间,看你怎么想法。一念觉悟了,凡夫作佛,一念迷,就永堕恶道,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明了的。

所以《十善业道经》这个小册子,我们一定要熟读,当然最好能够背诵,每天受持,做为我们修净土的辅助。祖师常讲净宗法门正助双修,我们依《无量寿经》、依六字洪名,这是正修;用《十善业道经》每天来检点我们的思想、身心,这是助修。正助双修,决定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六卷)

 2000/7/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36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澳洲净宗学会」第一次主办跟土著交往的聚会,过去没有这个经验,但总算是办得很成功,我们大家也都很满意。来宾有联邦政府、州政府跟我们地方政府的官员、议员,还有各个宗教的代表们,大家看到心里面都很欢喜,我听到的都是赞叹的声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与交通的便捷,这个地球确确实实是变成「地球村」。同住在一个村庄上,人与人的关系自然就密切,唯有交往、沟通,我们才能够在这个地区和平共存。如果彼此不往来,像过去,确实是交通不方便,信息不发达,讯息传递非常缓慢,那就很困难,山川海洋的阻隔,自然就引起了互相的猜疑。由于猜疑,就引起很多误会,更严重的就引起战争。所以天灾人祸都是从「贪、瞋、痴、慢、疑、邪见」里面产生的,这是佛家讲的见思烦恼。不仅是人为的灾难,自然灾害也是起因于此。所以佛教导我们「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把不善的因缘断掉,不善的果报自然就消失了,这个道理世间人很不容易体会到。

科学技术愈发达,世间人对于神权愈来愈淡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没有鬼神存在?答案是肯定的。鬼神有没有权力干涉我们?这个话不是完全肯定的,在佛经里面讲,鬼神无权干涉我们,鬼神也是一类众生。所以吉凶祸福,实在讲,是我们自己造作善恶业的感召,这是真的,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讲真话,鬼神充其量不过是个外缘而已。像我们社会上执法的人,法官、警察,人民不犯罪,他没有权干涉;你犯罪了,他才会干涉你。鬼神里面也有一类执法的,类似这种情形。所以科技发达就否定鬼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我们肯定鬼神的存在,但是我们也肯定吉凶祸福是善恶的业感。

世尊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是个好地方,纯善无恶。它为什么会这么好?那个地方的人没有作恶的,不但没有造作恶业,连起个恶念都没有,所以叫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不是佛菩萨造的,是大众业力感召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能不能把娑婆世界变成极乐世界?这是肯定可能的,只要这个世间的每个人都能够回心向善。

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这段话在我们这本小册子的第五面: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

『一切诸恶道』,除三恶道之外,三善道要比四圣法界,那是恶道;四圣法界要比一真法界,它还是恶道。由此可知,从相对的方面来说,十法界都是恶道,这里头都苦。六道里面,佛经里面讲的,我们有「苦苦、坏苦、行苦」,大乘经上常说「三界统苦」。四圣法界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有没有苦?有苦,他们没有明心见性,无明烦恼一品都没有破,他有苦。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与诸佛如来做同生性的菩萨,这才真正是离苦得乐。所以此地讲的「一切诸恶道」,就能把十法界全包括进去。因此,菩萨这一法,我们就要注意了。

【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

这个要紧!我们要想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这一段开示比什么都重要。此地讲的『善法』是一直贯上面的,就是「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昼夜』是决定不能间断,日夜不能间断。「常念善法」,你的心善。我们怎样修心?思惟善法,我们今天讲的思想、起心动念都是善法,决定不会落在恶法里头。『观察』是行为,观察自己,也观察一切众生。这个「观察」是多方面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叫观察,都是善法。

【令诸善法。念念增长。】

这叫修行,这叫功夫。下面这一句话非常重要:

【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我们修行,长年累月收不到效果,功夫没有进步,所谓是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就是夹杂着恶法在里头,也就是夹杂不善。所以这一句很重要,能不能成就,关键在这一句。如果还夹杂着不善,成就就难了。夹杂不善里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私自利」,这是我们的病根。我们学佛不是今天才开始,无量劫就学了。无量劫的修学,今天还搞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修习一切善法里面,夹杂不善。现在我们把这个原因找到了,如果能把这个原因消除,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要消除这个原因就是得真正修行,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要在这里做功夫。这个功夫做成功了,下面讲的是效果:

【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馀圣众。】

这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只要『诸恶永断,善法圆满』,无量无边诸佛菩萨就现前。『及馀圣众』是指辟支佛与阿罗汉,以及这些圣众示现的种种不同的应化身。那么要问,「诸佛菩萨及馀圣众」在哪里?就在我们现前。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无一不是诸佛菩萨化现的,就跟《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境界完全相同。我们今天见不到,是因为夹杂不善太多,六根混淆,眼视而不见,耳听而不闻,我们过失在这里。不是诸佛菩萨不现前,诸佛菩萨永远现前,从来没有间断过。所以我们必须要除自己眼目中之翳,现在人讲白内障,把这个除掉你就见到了,你也能听到,你也能够接触到了。

善法、恶法如何区别?佛在此地也告诉我们:

【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如果没有出六道,你来生能够还得人身、得天人身,这是好事情,你能不堕三恶道。乃至于超越六道轮回,你得阿罗汉身、你得菩萨身、你得佛身,这就叫善法。换句话说,你来生连人天身都不能得到,这个法就不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贪吝得饿鬼身,瞋恚、嫉妒得地狱身,愚痴得畜生身,傲慢得修罗身,这种身不好。得不善的身,业因就不善。

所以这里把善恶的标准跟我们说出来了,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学说,也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而是事实真相,佛所说的全是事实真相。善、恶,佛归纳十条,这个善法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的反面就是十恶业,十恶业的果报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由此可知,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境界,没有别的,转恶为善而已。

决定要做到永离杀生。不但对于一切小动物、蚊虫蚂蚁都不杀害,连杀害一切众生的念头都要把它断尽。我没有杀害一切众生,但是杀害众生的念头还有,那就是掺杂不善。我不偷盗了,可是偷盗的念头还有,那也是掺杂不善。偷盗,我讲了很多次,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都是偷盗。所以一定要修布施,要肯帮助别人。

邪淫,这是一切众生严重的烦恼。佛法里面常说,六道受生的业因就是淫欲。淫欲不断,决定不能出六道轮回。我们在六道里头太久了,六道太苦了,如果不想再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根本的业因不能不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业因是念佛,所谓「念不一不生净土」,净土必须得一向专念,「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一句佛号就圆满了。这是身三业。接着,口业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业是贪、瞋、痴;贪欲、瞋恚、邪见,邪见就是愚痴。这十种业能够永离,叫十善;如果具足,叫十恶。六道十法界是这么形成的,我们要懂,要牢牢记住。祖师大德常讲,「爱不重不生娑婆」,这是爱欲;「念不一不生净土」。这真叫一语道破世出世法的根源,我们要想超凡入圣,转恶为善,转迷为悟,关键都在此地。

世间,一定要把它看破,它是虚假的,不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包括我们身体都不是真的,都是无所有、不可得,何况身外之物?所以在这个世间,无论对哪个法,乃至于对佛法,决定没有贪恋。佛法也是因缘所生法,凡是因缘生法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金刚经》上佛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都要永离,何况世间法?

「永离」,不是叫我们拒绝、离开它,而是绝不把它放在心上。事没有关系,事事无碍,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决定不要放在心上,心里头要永离。宗门的话,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就是这个意思,心里头决定没有,心里面充满智慧、充满慈悲。慈悲跟智慧是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要把自性本具的智慧慈悲发扬光大,普度众生,这叫行菩萨道,过佛菩萨的生活,这就是佛家常讲的大圆满。

我们这一次回到布里斯本,没有安排讲经。这几天,跟着我来的有几位同修,我们想在这个地区多拍一点外景,将来在讲经录像带里头穿插,使画面活泼一点,这次是来做这个工作。所以利用这点短短的时间跟同修们见面,希望我们共同勉励,我们要走佛道,不要走魔道。现在西方人鼓励贪瞋痴、赞叹贪瞋痴,他们说贪婪是这个社会进步的动力,如果不贪了,社会就没有进步。你们想想,这是什么道?鬼道、地狱道、畜生道,他们走的是这个路。我们今天要走佛道、要走菩萨道,要知道他们的观念错误,那不是正法。《楞严经》上讲「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佛所讲的一点没错。鼓励贪瞋痴,推动贪瞋痴,这些人就是邪师说法,我们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要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这是决定不会错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七卷)

 2000/7/2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37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六面,倒数第三行: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

我们上一次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接着看: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佛在经上,不仅是这部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相,就是因缘果报的真理。不但世间法如是,出世间法也离不开这个定律。定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真理,我们要深深的去体会、信仰。作恶,恶的果报就是此地讲的十种保信法的反面。了解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为什么不断恶修善?人都希求好果报,世间人,无论是今人古人、此界他方,一切众生无不求财富、寿命、智慧。能不能求得?答案是肯定的,决定可以求得,所以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可是求一定要如理如法的求,不合理、不合法,这个求没有感应,只要如理如法,没有求不到的。

「不杀生」这一条里面,果报无比殊胜。殊胜的果报里面,最重要的是长寿,健康长寿。这是第一德,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可是这一条许许多多人都很难做到,原因在什么地方?习气太重,瞋恨、贡高傲慢的习气在对人、对事、对物之时,不知不觉就起现行,依旧造恶业。所以佛教导我们烦恼要断,习气更是要断。

我们看到佛门造像的艺术,你看看阿罗汉的像,各个不相同,但是仔细去观察,他的像还是慈悲的。菩萨的造像就不一样,几乎菩萨的面貌都相同的,这是什么原因?阿罗汉的恶业是断掉了,但是恶的习气没有断,菩萨是连习气都断了,所以面貌慈祥和蔼,一切众生看到都生欢喜心,跟阿罗汉不相同。我们在这个地方要能够体会得到,要知道如何学习。所以,最重要的是断习气。

习气怎么个断法,我们必须要讲求方法。当然,最有效果的方法,是把我们的生活行为、待人接物录成录像带,然后带回来自己看看。这是个好办法,可是没有人帮你录。于是我们想到古人,古人用什么方法?天天对镜子,当你心里有喜怒哀乐的时候,你用镜子照照自己,看看自己那副德相,这就能省悟过来。其实只要自己留意、肯用心,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别人。看自己看不到,看别人,别人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看到人家颜色、表情、语气不善的时候,我们做何感想?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对待别人是不是这个样子?夫子跟我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看看善人的样子、不善人的样子,只要自己肯留意,就知道改过,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会很用心的去学习。

粗心大意的人就难了,但是这种人多。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一类的人正是佛在经典上常说的「可怜悯者」。可怜悯者,我们决定不能责怪他,为什么?他可怜。可怜在哪里?没有人教,中国古人所讲的,他没有受过教育。中国古人所讲的教育与现在的教育意义不相同,现在念到大学、念到博士,即使博士学位拿到了,在中国古人心目当中,你还是没有受过教育,因为你没有受过做人的教育。今天学校教的是科学技术、技能,孔老夫子教学的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这两门没有,只有后面「政事」与「文学」。

古圣先贤教人,不但在中国,我们在外国看到所有宗教的经典,宗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每一个宗教教学都是超越时空、超越国土、超越种族,也超越宗教,这是德行的教育,今天讲人文教育,教你怎么做人。只要会做人,人与人才能够和睦相处,才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的根本基础是平等对待,没有平等就决定没有和睦。贡高我慢就是没有平等,总觉得我比人高,人不如我。

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何以能成为圣贤?就是他们的心平等。在佛法里面讲到业因果报,佛的第一条业因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六度心是菩萨。连菩萨都还没有做到圆满的平等,所以平等难,一定要学。平等心现前,又能够自卑而尊人,也就是在平等里面能够尊敬别人而自己谦让,这是佛,这是大圣,我们应当要学习。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今天会变成这个样子,真正的原因就是没有接受圣贤教育,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所以前途一片黑暗。

佛法的基本法就是十善业道,在这第八句所讲的『财命色力』,「财」是财富,「命」是寿命,「色力」是健康,力还包括能力,能得『安乐』。不仅如是,还得『辩才具足无缺』。「辩才」是处事待人接物必须具备的,不但自己得利益,而且还能够帮助别人。

【九。常怀施意。】

『施』是帮助别人,常常存帮助一切众生的意念。常存这个心,遇到众生有需要的时候,自自然然他就欢喜施舍,这是真实的德行。

【十。命终生天。】

这是说明你如果还没有发愿出离三界,你的果报是在天上。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能够觉悟,偷盗连生天都办不到,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要把这桩事情看轻了。偷盗的范围深广无限,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犯,犯而不能够觉察。所以念佛念了一辈子,到临终的时候不能往生,还要怪佛不灵,「我都依教奉行念了一辈子,为什么不能往生?佛为什么不来接引?」不知道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这个「心散乱」就是你的心里头还夹杂着许许多多的恶业在里头,你怎么能往生?你这个佛号念得不相应,道理在此地。

偷盗,我平常讲也讲得很简单,大家应该容易懂,就是习惯占便宜的念头,这个念头是盗心。占别人的便宜,占公家的便宜,在寺院里占常住的便宜,太容易犯了。拿起常住的电话跟朋友聊天,都是偷盗,谁懂这个道理?有必要的事情,言语愈简单愈好。今天谁懂得爱常住物?我们要多想想,我们有没有浪费常住物?《地藏经》上讲的果报太可怕了,盗十方常住物,佛不能救。

佛在经上讲,你破戒、造五逆十恶罪,佛都能救。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过,造五逆十恶罪,临终忏悔,佛还能帮助你往生。但是盗十方常住物的罪,佛不能救,为什么?不通忏悔。所以这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我们往往把它疏忽掉了。实在讲,这比杀生的罪更重。你杀人、杀众生的身命,你没有断他的慧命,那是一对一的责任,容易忏悔。偷盗,特别是偷盗常住物,尽虚空遍法界四众弟子都是债主,比偷盗国家物的罪还重。国家是一国,人口的确还是有限,像中国是个大国,也不过是十二亿人,你欠十二亿人的债。可是虚空法界就没有数量了,常住是通虚空法界的,懂得的人太少了。而且看到大家好像都占常住的便宜、都占别人便宜,看成习惯了,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后果这么严重,障碍生天。所以常住物要爱惜,点点滴滴都要先想想。末后一句: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如来果地上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他是怎么证得的,必有因由。佛法讲因缘,必定有因缘。因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这是因;缘是在行菩萨道时的积功累德,这是缘。你有因,没有缘,果报不能现前,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把它想通。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的『清净大菩提智』没有圆满,是缘还欠一分;缘是修功修德,还欠一分。所以,偷盗的意念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偷盗的行为当然就没有了,这就是从根本修。

这是世尊在此地跟我们讲的十种可保信法。《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儒家讲,人要是无信,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如何能保持?现在人讲信用,在佛法更深一步,保持信心,自信信他。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跟我们讲六个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如何能保信?就是这十种方法。成就我们在修学菩提道上的「信、愿、行」三资粮,信是头一条。盗心不舍,你的信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三资粮头一个「信」都没有,后面「愿、行」两个就不用谈了,你怎么能往生?古大德常讲,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们读读这部经,细细去思惟,我们就明白,了解肯定为什么往生的人这么少。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自己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往生?这个对我们的关系非常非常之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八卷)

 2000/7/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38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晚上,我们去参加回教的母亲节,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回来之后,我们又在「居士林」五楼的佛堂参加了一个回教的简介。所以,昨天整个下午都是参加回教的活动。

现代许多国家地区,都很盛大的来办母亲节活动,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提倡孝道。昨天他们选出十位模范母亲,我们也听到她们个别的访问,这十位母亲在她子女心目当中都是英雄,都是了不起的人物,确实是在无比艰苦生活当中奋斗,把儿女抚养成人,而且儿女在社会上也都很有成就、很有贡献。她们的早年生活非常困苦,多半是帮佣,替人家做工,赚一点点钱来抚养子女,任劳任怨。

很可惜,在这个场合当中,没有更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我们晓得,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家庭。儒家的教学,到底教人什么东西?我们可以在《大学》里面看得非常清楚,它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是很有体系的一篇文章,开宗明义就说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老夫子一生教学就教这三句,这三句是总纲领。自古以来有许多人讲解著述,说得很多,可是如果我们要把儒跟佛,甚至于将世间所有宗教的经典综合起来看,我们对于夫子这三句话就会体验得更深刻了。

「明明德」,「明德」是名词,而上面这个「明」是动词。明德的「明」是光明、是智慧;在儒家讲「明德」,在佛家讲「本性」。佛家说本性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德相。无量的智慧德相就是《大学》里面所说的「明德」,这正是佛在大经上常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明德」是我们本有的。但是本有的明德现在不明了,这就是佛家讲的「无明」。诸位要晓得,无明跟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无明是我们迷了本性、迷了性德,所以就变成无知。儒家教学教什么?教「明明德」。我们的心性现在不明了,所以帮助你恢复你的明德,恢复明德就是佛家讲的「明心见性」。佛教学就教这个,儒家教学也教这个。

昨天晚上我们听蔡努丁先生介绍回教,回教崇敬唯一的真主阿拉,他说阿拉不是一个人,阿拉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时一切处无所不在。这就跟我们讲的「真如自性」一样,也跟儒家讲的「明德」是同一个意思。他也说得很好,阿拉是真理的化身。所以,每一个宗教从根源上找,是殊途同归,只是名称不一样,其实意思都相同。这正是佛家所讲的「方便有多门」,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讲法,那是方便多门;所讲的是一桩事情、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真理。

如果我们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这就叫「亲民」。「止于至善」,是要做到尽善尽美。我们的生活与性德相应,我们日常工作与性德也相应,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与性德相应,那叫「止于至善」。

所以世出世间圣贤所说的大道,皆是相同,我们可惜迷而不觉,没有做到。光是口说不行,一定要做到,而且要从自己本身做起。回教没有请我去讲经,他要请我讲经,我就会做出样子给他看。进他的教堂要用他的礼节,入境随俗,我们用最敬礼向阿拉致敬。这是「明德、亲民」,是「明明德」的落实。同样的道理,到佛堂来的时候,一定要向佛致敬。我们进基督教堂、天主教堂,一定会对耶稣、十字架致敬,对圣母致敬,跟我们对诸佛如来致敬是相同的,无二无别,这才叫真正落实。要有人带头,要认真去学习。

我们今天在世界各地讲经弘法的总标题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的行为、作法要给世间人做一个好榜样,一定要去做,不做不行。口说而行不至,没有人肯相信你,很难收到教学的效果。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这个世间示现作佛,教化众生他旁边的出家学生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在家的学生,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数量更多。这里面许多都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化身来的,来干什么?佛说法,他们表演,真的是有唱有作,唱作俱佳,这样教化众生,才帮助这个世间迷惑颠倒的众生省悟过来。佛在法华会上说出来了,这些弟子都是诸佛再来的,舍利弗、目犍连久远劫前就成佛了,地藏、文殊、普贤也都是古佛再来,他们担任表演,释迦牟尼佛解说。你们看看这场戏,演得成功。

我们天天在研究经教都没有看出来,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作法。我常常劝勉同修,要先看看现代的人得的是什么病,我们才知道要怎样去帮助他。现在人迷,我们要用觉悟帮助他;现在人邪知邪见,我们要以正知正见帮助他;现在人身心严重污染,我们用清净去帮助他。我们自己一定要常住在「觉、正、净」当中,观察众生的弊病,做出样子给他看。譬如今天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在争名夺利,这是迷、邪、染,我们要做出什么样子?我们要舍弃一切名利,做给他看。

清朝末年的印光大师做了样子给我们看。印光大师常常跟人说:「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我也不怕死。」一无所有!世间人样样都要争,他彻底放下。最早做模范的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切都得到了,却全部舍弃,过着三衣一钵、树下一宿的生活。他彻底放下,告诉人不用去争,世间什么都是假的。他舍尽名闻利养,做样子给我们看,我们要从这些地方真正体会得。

现在世间人不孝父母,我们要特别做出孝敬父母的样子给他看。今天世间人不敬老师,不知道尊师重道,我们要做出样子,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现在人忘恩负义,我们要知恩报恩。这是教育。我们课堂里面挂上老师的肖像,念念不忘老师,供养韩馆长的肖像,知恩报恩,所以人家看我们的教室跟普通教室不一样。

现在世间人不知道自己有过失,纵然知道了,也不肯悔改,为什么?为了面子问题,错了。古人讲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有过失,你肯改过,诸佛护念,天龙赞叹。你若不肯改过,不知道忏悔,你就完了,你没有救。这一点天主教教宗给天下人做了一个榜样。几个月前,我在新加坡报纸看到两篇文章,教宗对全世界人忏悔,过去一千年他们做错了,特别是对于其他宗教歧视,不能容忍,他求上帝宽恕,在两千年这个时代当中,他们要改过,要跟其他宗教平等对待,互相交流。了不起!不愧为世界的领袖,勇于改过。

社会的和平、安定、繁荣、兴旺,人民的幸福,基础是家庭,而家庭的核心是夫妇。夫妻好合,天下就太平;夫妻不和,社会就有灾难,世界就不太平。这个关系多大!所以我们常讲,社会安定和平是寄托在教学。教学有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这四种教育搞好,和平、安定、幸福就落实了。今天社会这么乱,原因在哪里?教育彻底失败了。

儒家教导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天下太平,我们今天讲的世界和平。所以他在总结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诚意、正心」就是「明明德」,而「明明德」的方法是在「格物、致知」,「格物」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障,「致知」就是破所知障。所以我们的烦恼习气一定要断,这样才能够救自己,才能够帮助世间苦难众生。觉悟的人跟迷惑的人用心不一样,觉悟的人念念为一切众生,没有想到自己,迷的人念念想到自己,而忽略众生,迷悟差别在此地。我们看世出世间,几乎没有一个圣人不着重家庭教育,儒讲得多,佛也讲得多,我们看看其他宗教经典,也都讲得不少。家庭教育是根,儒、佛讲孝,讲的是真正达到究竟圆满,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来推行孝道。

孝道的落实,就是十善业。佛教我们「净业三福」,那是佛家修学的根本,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换句话说,孝亲、尊师、慈悲都是落实在十善业。如果不修十善,前面都是空话,都是不着边际的口号而已。一定要落实,落实就是要修十善。而十善不仅仅是佛说,所有宗教都说,儒家也说。由此可知,十善是世出世间圣人教学的共同科目,我们要认真修学,奠定出世法的基础,决定不可以疏忽。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九卷)

 2000/7/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3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七面第四行: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讲邪淫,『邪行』是讲邪淫。如果能够永离邪淫,就得四种智慧所赞叹。『智』就是智人,有智慧的人一定会赞叹你。哪四种法?第一种是『诸根调顺』,这一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身体健康。「根」是根身。身体健康是所有一切众生第一个希求的,人纵然得大富大贵,如果身体不健康,也是终身的遗憾。尤其人在中年以后,健康是真正的福报,过度的淫欲决定损害健康。年轻的时候不懂事,中年以后所有的毛病都出现了。所以古大德教导年轻人,这一条是非常重视的。

第二是『永离喧掉』。「喧」,在此地讲是夫妻家庭不和,吵吵闹闹,喧是吵闹。「掉」,是身心不安。一个家庭里面,夫妻不能和合,现在人讲外遇,多半是先生有外遇,或者太太有外遇,这个家庭问题就来了。由于怀疑、嫉妒、瞋恨,口角就决定不能避免,影响之大,不只两个人,直接受害的是子女。尤其子女在童年的时候,父母是他心目当中的榜样,他天天在看,如果父母做出不善的榜样,这是影响他一生。他再影响社会,这个影响逐渐逐渐扩大。由此可知,邪行造无量无边罪业,很少人能想到这些问题、能了解事实真相。如果你能够永离邪行,你们夫妻和好,家庭和睦,永远不会有这些现象。

第三是『世所称叹』,这是显而易见的。夫妇好和,家庭美满,不但你的家人赞叹、父母兄弟赞叹、亲戚朋友赞叹,你的邻里乡党、社会大众,没有不赞叹的。

我们前天看到回教「传道协会」举办他们的母亲节,表扬十几位贤妻良母。这些模范母亲多半都是年轻的时候先生过世了,或者是离婚了,她们一生守节,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将儿女抚养成人,使儿女受很好的教育,今天在新加坡社会都有杰出的贡献,所以这个母亲在子女心目当中是英雄,无比的伟大。回教协会举行盛大的宴会来表扬她们,她们是社会的榜样。这个榜样的核心、中坚,就是远离邪行,我们中国古人讲的守节。

今天社会的动乱,根在哪里?根在家庭被破坏了,年轻的男女不懂得这个大道理。结婚,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中国古礼非常的重视。为什么要那么重视,那样隆重来举行?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以我们细心检讨现前的社会,整个世界动乱不安,每一个地区都埋伏着严重的危机,这个基本的因素在哪里?就是在家庭教育疏忽了。家庭教育要是没有了,我们的教育就全盘失败。今天世界上学校很多,大学很多,受教育的机会很普遍,但是接受的是什么教育?功利的教育,鼓励人们贪瞋痴,鼓励人去做杀盗淫妄,这个社会怎么能好?这样发展下去,真的世界末日就现前了。

我们今天看到社会这个现象,现象就是预兆,是什么样的预兆?世界末日的预兆,非常可怕。人与人之间没有道义,只有利害。对我有利,这个人是朋友,对我没有利,这个人是敌人,这还得了?古时候虽然是君主专制的时代,有不少很好的帝王,他讲仁义。佛教帝王以十善治国,儒家教导社会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从帝王一直到社会各个阶层的领导,甚至于一家的家长,都教他「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轻财利,重仁义。如果社会大众都争名夺利,最后的演变决定是世界大战。从国家的领导人到平民,心目当中只有利害,这还得了?唯利是图,不知道道义,这个社会就没有救了。

所以挽救现在的社会,挽救这个劫难,劫难是天灾人祸,政治做不到,武力也不能解决问题,儒跟佛都讲得很清楚。用武力只是结冤仇,但是因果通三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个报复会一次比一次残酷。我们细心在历史上观察,你就能够体会得到。你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大战,一次比一次残酷。第三次大战,有人说这是世界最后的一次战争,为什么?这一次战争若是爆发,世界上的人就差不多死尽了。法国中世纪的预言家讲,这个战争发生之后,世界上人口只剩七个大数。「七个大数」有人说是七亿人,也有人说是七千万人。人差不多都死尽,那就不打仗了,所以这个战争是最后的战争。我们能够相信,如果今天世界上所有核武的国家的核子弹统统都爆发,这个世界差不多是毁灭尽了,真的到那个时候,活的人羡慕死去的人,活受罪!这是怎么造成的?大家争名夺利造成的。所以世出世间的圣贤,无不是教导我们节俭、忍让,以真诚的善心帮助别人,这才能得到永久的和平。

今天世界有许多人说「中国威胁论」,说这个话没有智慧、学问,何以故?展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从来没有侵犯过其他的国家,历史上找不到。中国人接受的是圣贤教育,从古代帝王的时代一直到清朝都不例外。附近许多国家向中国朝贡,朝贡就是外交礼节送礼,进贡时送一些礼品。中国人回礼比他送来的要厚好几倍,绝不占人家的便宜。中国人懂得礼尚往来,这个情谊愈结愈厚。圣人没有教礼尚往来要平等,而是要多加一点。现在人不重视这个,古时候就连乡下没有念过书的人都懂得,亲戚朋友送礼,自己要用本子记下来。为什么记下来?他有喜庆的时候我们送礼,看看他送多少给我们,我们不能够少过他,送一样的再加一点,人情厚!中国古老的社会是这样的,国家更是如此,任何一个国家对中国送礼都记下来,送的礼品是些什么东西,我们回报的是哪些东西。决定回报得厚,这是泱泱大国的风度,怎么可以占别人便宜?所以解决当前灾难的问题只有教育,圣贤的教育、佛菩萨的教育才能办得到。

第四条是『妻莫能侵』。「侵」是侵犯,侵犯里头最严重的就是离婚、分财产,侵是这个意思。永离邪行的话,你决定不会有这个事情,也绝对不会有这个念头。我们今天看看这个世间离婚率多高!中国有一些同修到此地来,跟我讲过这个问题。他说中国现在离婚率也很高,差不多有百分之二十五,可是社会大众认为这是好现象,这是真正民主自由开放。这是西方人的思想。西方人的离婚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听说台湾已经占百分之五十了,这个社会怎么能不动乱?离婚的人,他们的子女是直接受害人,这些人从小思想、情绪就不正常,缺乏爱心,充满了瞋恨。这样发展下去,后果我们就不难想像得到。所以圣贤人的教育,我们用一个字做总结,就是「爱」的教育,圣人教我们人与人要互相敬爱,要互相尊重。

佛在这部经前面跟我们讲得非常非常好,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这是什么法?「昼夜常念善法」,善法就是十善业道;「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你就永断恶业,恶道就没有了。恶道是恶业变现出来的,这一段开示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要落实在家庭里面、夫妇之间,落实在工作、同事之间,落实在社会。处事待人接物,只记别人的好处善处,绝对不要想别人的恶念恶行。纵然别人有恶念恶行,我们根本不放在心上,只念他的善,时间久了,恶人会被你感化成善人,你就做了好事。你感化一个人回头,那个影响力很大,可以影响无数的人回头、无数的人省思。

由此可知,十善我们必须要学习,要认真努力去学习,这对自己决定是利益。不但是自己不犯邪行,还要劝勉你所认识的亲戚朋友,把这个功德利益为他们说清楚、说明白。救自己、救社会、救一切众生,就在这一念。一念随顺佛陀教诲,我们走的是佛道、是菩萨道;违背佛陀的教诲,你走的是三恶道。所以,永离邪行得有智慧的人赞叹,有智慧的人他看得清楚,他知道这里头的利害得失。

末后,你能够回向无上菩提,果报是佛的『隐密藏相』,「隐密藏相」是三十二相之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善的果报,这是儒家讲的「止于至善」。果必有因,因缘虽然很多,无量无边,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这十种,所以十善展开就是无量无边的善行善法。希望我们同修们带头来做,做出榜样给人看,别人就会相信,就会模仿,这样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0卷)

 2000/7/2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40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七面倒数第二行: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

我们一句一句的看。现在世间有不少人相信科学,对于宗教里面所讲的鬼神,大概都很难接受,而一致的否定。我们这部经上面,佛是对龙王说的,这个话能相信吗?龙王究竟在哪里?我们要懂得佛说法的善巧,佛所说的每一句、每一字都含着无量义,问题是我们要会解释。这部经一开端写得很清楚,是在娑竭罗龙宫里面讲的,所以有人问我,娑竭罗龙宫究竟在哪里?我告诉他,就是我们现前的社会。

「娑竭罗」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咸水海」。海水都是咸的,你们有没有尝过海水的味道?海水苦涩不能喝,这是形容我们这个世间是苦海。「龙」代表什么?这在佛法里面讲得非常非常之多,龙代表变化,我们这个世间人情事理变幻无常,而龙是个善变的,取这个意思。我们生活在这个苦难的社会当中,这就是「娑竭罗龙」。「王」是什么?各行各业的领导人是王,不一定是指国王。你是公司老板,你在公司是王;你是一个家庭的家长,一家都听你的,你是家里的王。各个行业领导人称为王,龙王就取这个意思。所以「娑竭罗龙王」这个说法,叫你立刻想到这个社会变化多端,这个世间是苦海,你想想看,它的味道多足!要是喊着某一个帝王、某一个长者居士,来跟他说法,就没有这么多广泛的义趣在里头了,这是佛说法的善巧方便。

我们再问一问,龙真的有吗?天龙八部真的有吗?这是真有,他是在另一个维次的空间,我们见不到。佛有能力突破一切不同的空间,所以佛说法,他眼睛里看到的广大听众,各个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都有,这是我们人看不到的。等你的境界提升,你能突破几个空间,就要用另外一种解释我们才知道。「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一切众生听佛说法都得利益。我们住在三维空间,没有能力突破四度以上空间,用这个解释一点都不错。

所以,「娑竭罗」是比喻我们这个世间是个苦海,「龙王」,在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里面,是各个阶层领导人。佛教我们真实的善法,你看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的果报多殊胜。如果你违背了,不但这些殊胜果报没有,带来的是灾难。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只要你细心去观察,都在造十恶业。谁将十恶业做得广、做得大,这个人是英雄,被社会赞叹。反过来,修十善业、不造十恶业的,社会人看这个人无能、窝囊。我们今天究竟是要行十善,还是要造十恶?诸位一定要记得,人生苦短,死了以后,很可能就换另一个不同维次空间。

「来生」,是现在人也不能相信的,他要能相信有来生,我相信他起心动念就会谨慎。确实是有来生,一点都不假。我过去在美国看到一些杂志、报纸常常刊登这些讯息,有人把它蒐集起来,翻成中文给我看。现在这个例子很多,应当多蒐集、多发表、多流通,让大家晓得这是事实,决定有来生。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也不难体会。我们每天晚上会作梦,梦中的空间维次跟我们现实不一样。我们的生命会舍掉,那个梦境不会舍掉,为什么?梦境跟我们身体不相干,它会存在,佛法里讲得很清楚,梦境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起现行。只要细心观察,佛所讲的十法界我们都能够接受,都能够体会得到。

今天从这一段到往后四段经文是讲口业。一切众生,特别是娑婆世界,「身、语、意」三业里面口业最重,所以佛说了四条。第一条是「妄语」,妄语是存心欺骗别人,这个罪重。其次,有意无意的传播妄语伤害别人。所谓「别人」,包括我们的社会、国家、世界。结罪,是要看他这个妄语影响多大。影响愈大,受害的人愈多,这个罪就愈重。如果这个妄语欺骗的人少,受害的人少,这个罪就轻。我们言语不能不谨慎,不能不想想这个言语出去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我们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的故事。这是说有两个比丘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法缘很殊胜。就有嫉妒的人,以两舌、妄语来破坏,使信众对法师丧失信心,把这个弘法道场破坏了,果报是在地狱。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堕在地狱里一千八百万年。这是以我们人间年代来算的。因为在地狱所受的苦,所谓是「度日如年」,所以人间的时间是一千八百万年,他的实际感受是无量劫。你要是知道这些果报,为什么要造这些恶业?造业真的很容易,甚至几分钟、几个小时的造谣生事,哪里晓得果报这样惨!

不妄语的功德是无比的殊胜,佛在此地说,『得八种天所赞法』,「天」是天人,天人、天神都赞叹你。第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优钵华」翻成中文是「青莲花」,你口中出香气。这一点我们也常常要警惕到,我们口里出的气味是什么味道?如果气味很难闻,对修行人来讲,并不是坏事,为什么?正好警策自己,「我口业不清净,应当努力修学」,所以这是好事情。跟大众相处,有的时候距离近,说话就闻到别人很不好的气味,你也不要嫌弃,你嫌弃他就错了,心里要知道他的口业很重。口业,就是此地讲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古人有所谓四十岁以前,我们的果报还受过去业报的影响,是残馀的果报;四十岁之后,自己这一生所造的业就会逐渐现前了。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过去生中造的恶业不怕,只要真正觉悟,真正回头,断恶修善。

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像袁了凡这样的人,在中国过去,乃至于现代,都有很多,都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佛陀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改造命运。断恶修善是改造命运,破迷开悟是转凡成圣。我们想改造自己命运,就要好好的跟着佛学。

佛对我们慈悲到了极处,完全是义务的。说实在话,我们得到佛的教诲,我们没有东西可以报答他。他什么都不要,在世的时候不过是三衣一钵,你给他什么,他都不要,何况佛陀现在不住世。我们为了纪念他、尊敬他,不忘他的恩德,造佛像来供养,他是不是有意要我们造像来供养纪念他?这是出于我们报恩之心,他没有这个念头。佛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教诲,你能够善护口业,你一定得口常清净,青莲花香。

一九七七年初次到香港讲经,香港同修告诉我,虚云老和尚曾经到过香港,那个时候香港佛教界四众同修都希望老和尚常住香港,给他建了一个精舍。他的精舍我去看过,听说老和尚只住了几天,就又回到中国大陆去了。老和尚告诉香港的同修:「这个地方不能住,」「这个地方」就是香港,「这个地方是花花世界,不适合修道人在这里住,这里会堕落。」所以他回到中国。香港同修告诉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所以你看虚云老和尚的照片,头发很长,因为他一年只剃一次头。他一年洗一次澡,衣服都不换的,领子上有一层好厚的油垢,但是闻起来很清香。他不像我们,我们的衣服三天不洗就有臭味,他的衣服出清香,清香就是青莲花香。所以我们就知道,老和尚三业清净,才感得这个果报,我们没有办法跟他相比。像这些地方都值得我们警惕,我们三天没洗澡,换下衣服闻闻看,是什么味道?从这些地方可以知道自己的功夫境界。所以,勘验自己的修行功夫,方法比比皆是,只是我们自己太粗心、太大意了,才不能够觉察。自己必须知道自己的境界,你的修学就有信心,能增长信心,也能够帮助自己、警策自己勇猛精进,确实得好处,确实不一样。

说话口里面的气味很难闻,不一定是年岁大,年轻人也一样。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自己不觉得,常常接近的一些居士他们知道,知道也不说。我还记得当时有一位老居士,是临济寺的一位老信徒,名字我忘掉了,那个时候他大概有六十多岁,退休了。我在「华藏图书馆」讲经的时候,他也来听。这个图书馆的建立是我讲经二十年,满二十年才有那么一个图书馆。有一天他告诉我,他说:「法师,从前你口里头气味很难闻,现在没有了。」从来也没有人讲过,这位老居士告诉我,我才知道。

所以,我们真正依照佛法修行,时间久了,确实得到好处。可是经天天要读、天天要讲,如果离开了经教,我们就会胡思乱想。离开了佛陀的教诲,今天社会上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你决定抵不住,肯定会堕落。我们等于是在大风大浪当中的一条破船,还能不沉没,全靠佛法天天提醒我们。我们要天天勉励自己,境界现前,立刻就想到佛陀教诲,才不至于淹没。

我们常讲,心清净,身就清净,体质就清净。能够依教修行,这十善业道可以改变你的体质,可以改变你的容貌。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头一个好处,口里面的气味没有了,转变成清香,这是「不妄语」的第一个好处。我们勘验自己的不妄语做到什么样的功夫,可以从这个地方看出来。「广长舌相」太难了,不容易,这个容易,小善就得小的果报。佛讲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鼻子。释迦牟尼佛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住,这是三十二相之一,生生世世不妄语的果报)。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一卷)

 2000/7/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41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七面,倒数第二行: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

昨天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接着看第二句,这都是讲果德。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

古人常说:「人无信则不立。」在中国古代社会上,对信用非常重视。「五常」,常是恒常,这是决定不能够失掉的,所以称为常道,也就是做人基本的道理:仁、义、礼、智、信。在佛法里面,对「信」也非常非常重视。净土宗里面三个条件:信、愿、行,「信、愿、行」三个条件,不仅仅是净土宗,无论修学哪个宗派,无论哪一个法门,都不能够缺少。尤其是信,佛在大经大论中说明:「信为道元功德母」,这个话的意思是说,信是入道的根源,能生功德,所以称「功德母」,母是能生的意思。

常去外国的人应该都发现,外国现在都是用信用卡,你要是没有信用的话,你在那个社会就很难生存。社会的发展,将来可能都不用现金,完全用信用卡,所以对于如何维护自己的信用,外国人非常重视。他们重视信是为了利,佛家讲信是为了道。

如果常常妄语,就是你的话不可靠。我们与人接触,别人是不是用妄语对待我们,关系不大,我们受一次骗、受两次骗,就会学到教训,不会再上第三次当。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有没有打妄语?我们有没有欺骗别人?可是在现前的社会,妄语成了一种习惯。为什么?只有用妄语才能保护自己,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能不打妄语。可是你有没有想到,你的权益究竟有多少?非常有限,你的损失可就太大了。你纵然打妄语可以得到整个地球,你还是免不掉生死轮回。你因为妄语,决定不能超越三界,决定不能往生净土。你要是一比较,你的损失多大!所以不了解事实真相,往往随顺自己烦恼习气。

现在人不懂得说话,也不能怪他,没有人教他,《无量寿经》上佛讲得太好了,让我们真正明白人,要体谅现前社会一切众生,他们是佛经里面讲的「可怜悯者」,为什么?「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明理的人,虽然不责备他、不怪他,但是他不能不受果报,他自己造的业因一定有果报,因缘果报是谁都不能代替的,这在大小乘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

所以我们的言语不能不谨慎,纵然你是善心善意,你一定要明了,听话的人能不能体会到你的善心善意?许许多多地方,你的善心善意,人家听了之后产生误会,说你是恶心恶意。所以开经偈里头一句话,「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我们修学所以不能成就,说实在话,是误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这个现象太多太多了。佛的意思我们误会了,我们曲解了,日常生活当中人与人往来,别人的意思,我们往往也把它错解了,等到自己知道错了,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不能不学习。

佛指导我们一个原则,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就是「诚实」,诚实就是不妄语。说话要有分寸,一定要顾到现实周边的状况,让人听了不至于产生误会。所以诚实的言语,是为世间人所信,为世间人所尊重。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因为别人相信你,相信你诚实,相信你不妄语,往往引用你的言语、你的说法来作证。就像我们常常引用经典作证,引用古大德所说的为证,因为他们不妄语。这是第三种,诸天所称赞的:『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众生因为迷惑,随顺烦恼,随顺习气,造作种种不善,所以得的果报不善,常常生活在苦难之中。这个苦难不分贫富贵贱,有很多人地位很高,财富很多,但是生活非常痛苦。地位高了之后,变成没有朋友了,朋友不敢跟他接近,找个朋友聊聊天都找不到。得的财富太多了,时时刻刻提防别人陷害他,所以出门都要请很多保镖,行动不自由。真正知心的朋友没有了,所遇见的人他都提防:「他来见我,他是什么目的?他有什么企图?」真正变成孤零零的一个人。所以富贵人有富贵人的苦难,贫贱有贫贱的苦难。

说到苦难,大家都一样,唯有菩萨能帮助他。菩萨于世间一无所求,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种人能够以爱语安慰他。爱语是爱护他的言语,不一定是好听的,对他有真实的利益,打他骂他都是爱护他,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是真正的有爱心。现在在今天的社会,大概只有父母对子女还有爱心、还有爱语,老师对学生都未必有了,朋友之间就更难。所以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悲惨的世界,伦理道德全部沦丧了,这是一个大乱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总算是有幸,过去世还修的有一点善根福德,在这一生当中还能闻佛法,还懂得要发心去修行,这个非常希有而难得,一定要保住自己这一念善心。要保护自己一念善心,一定要认清楚。

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灾难,大家自己看。你若是能够通达社会的现象,就是古人所讲的「审而明之」,你就明白了,吉凶祸福了如指掌。人与人之间果然充实仁、义、礼、智、信,你到处都能看得见,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是有福,是佛家讲的福地、福城。「仁」是仁慈,「义」是道义,「礼」是礼节,「智」是智慧,「信」是信用,这个社会有福。如果是反过来,没有仁慈、没有道义,无礼、无智、无信,这个社会必定有凶灾。

你冷静仔细去观察,先从历史上看。看过去历史上所说的治世,就是天下大治、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之时,你看看那个社会是什么现象。再看看过去动乱的时代,这个时候社会人事又是什么一个现象。我们看过去,过去是一面镜子,再看看现前社会现象,就知道了。

我常讲,社会的治乱,吉凶祸福,它的根是家庭。这个社会基本的组织是家庭,家庭这个组织要是破坏了,社会永远不会得到安定。家庭的核心是夫妇,从前夫妇是道义的结合,有「恩」、有「义」、有「情」、有「爱」,现在这四个字没有了。现在我们看一般夫妻的结合是什么?是「利」、是「欲」,你说多可怕!女的看到男的有钱、有势力,这是利;男的看到女的长得还不错,这是欲。没有爱,这个社会还得了吗?

今天有很多人讲,夫妻结合是爱,我听到摇头。你哪里懂得爱?什么叫「爱」?没有。这个「没有」,是没有人教他,所以他不懂。今天社会的结合,从基本家庭的组织到整个国家世界,都是一个利、一个欲,还得了!几个人看清楚这里头的业因果报?又有几个人肯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我们一个人回头,一个人得度,两个人回头,两个人得度。大家不知道回头,我们自己要晓得回头,才不辜负佛菩萨的教诲。修行,古人很多人讲,「从不妄语始」。从哪里开始?从不妄语开始。第五个好处: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胜意乐』,就是佛家讲的「法喜充满」,儒家所说的「不亦说乎」。「说」是胜意乐,不是从外面刺激,是内心里面生的喜悦,像泉水一样,它不是从外来的,这叫法喜,这是乐道,所以『三业清净』就乐了。「三业清净」,《无量寿经》上世尊跟我们开示:「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业展开,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你统统都做到了,你就得「胜意乐」,经论里面常讲的「常生欢喜心」,这个果报你真的得到。诸佛菩萨得到,祖师大德们也得到,真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依教奉行的人都得到,我们只要肯干也能得到。这是真的,这种喜悦能消除一切烦恼、业习,天灾人祸都能够消除,这是三业清净之德,可见得言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一句。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二卷)

 2000/7/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42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晚上我们接受伊斯兰教「皈依协会」的邀请,我们也去了不少的同修。昨天他们问了一些问题,我给他们解答,你们听了怎么样?满不满意?

大乘经里面,佛跟我们说了一个最高的原则,就是「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法华经》上讲的「佛知佛见」,宗门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诸位仔细想想,如果伊斯兰教跟佛教是二,你就不能入门。世出世间是二,你也不能入门。我与人是二,也不能入门。不二就是一,叫一真法界。所以有了「二」这个妄想分别执著,就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什么时候你能够回归到「不二」,回归到「一」,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是入佛位,佛跟众生的差别在此地。所以修学掌握到原则,进步很快,违背原则就不得其门而入。所以佛讲的是性相不二、因果不二、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皆是不二,一定要晓得这个原理原则。

好,今天我们继续再讨论「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八种前面的五种我们说过了,现在从第六看起,在经文第八页第二行第二个字: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一个不妄语的人,他的言论不会有过失。为什么没有过失?他有智慧。常常妄语是烦恼作主、习气作主,所以错误总是不能够避免的。人诚实,心地真诚清净,不欺诳众生,没有妄语,这个人常开智慧。常开智慧,言论当然就没有过失。『心常欢喜』就是佛法里面常说的「常生欢喜心」。喜悦,对于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古人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如果人要是遇到悲伤、痛苦,身心健康就受很大的伤害。多愁的人决定多病,杂念多的人决定不健康。健康的人一定是常生欢喜心。常常愁眉苦脸,这个人决定不健康。所以离妄语得这么多的好处。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一个人诚实、可靠,他所说的话大家都相信,不怀疑。这个地方说得好,不但人不怀疑,诸天听到都欢喜。天神高高低低层次很多,佛在经上常讲,天有二十八层,高级的天人五通的能力很强,叫五种神通。六通里头,天人没有漏尽通,其他的都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你心里想什么他知道,叫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神足通是变化),唯独没有漏尽通。漏是烦恼,他烦恼没有断尽,也就是说他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干净。但是比他以下的人来说,他的功夫的确殊胜。比上,他不能比,比下,他就殊胜,这是我们跟他不能相比的。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太重了,所以根本就不通。妄语是烦恼,严重的烦恼,所以古来祖师大德劝人修行,头一个要断妄语。其他的烦恼容易断,妄语不断,就肯定你的妄想习气一条都断不了。烦恼习气不断犹罢,它是不会止在那个地方的,不断掉就会天天增长,真的是不进则退。所以离妄语天人都尊敬,天人也会奉行。末后这一句: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这就是讲无碍的辩才。无碍辩才是不是学来的?不是的,无碍辩才是属于果报,这个果报是从智慧来的。我们一定要明了,「烦恼轻,智慧长」。也就是说,烦恼重,智慧就少,烦恼轻,智慧就增长。我们要想开智慧,就不能不断烦恼。『智慧殊胜』就辩才无碍。『无能制伏』,「无能」是哪些人?烦恼习气没有断的人,他没有能力跟你辩论。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要度外道。佛经里面讲的,那个时候的社会,著名的外道有九十六种。「外道」不是毁谤人、不是贬低人,这两个字的定义,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心外求法叫外道。所以我们自己要细心去检点、去反省,我们是不是心外求法?如果是心外求法,那也是外道。外道在佛门有个术语,叫「门内外」,佛门里面的外道,虽然学佛、皈依受戒了,还是心外求法。换句话说,对于佛的经典没有深入,不了解经教的义理,念念还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这都叫外道,所以外道的意思很广很广。

与外道相对的是「内学」。所以,佛法应该从哪里学起?从内,内是心性。换句话说,内是能现能变,外面是所现所变,能现能变是真的,所现所变是假的。你在假的那一面去求,哪一年才能见道?「见道」就是你见到心性,宗门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才入门,佛家通常讲「入大乘之门」,但是距离登堂入室,那还相当遥远。入门,在《华严经》里面就是初住菩萨。《华严》是圆教,圆教初住菩萨才入门。换句话说,圆教十信位的菩萨还没有入门,但是他接近了,他向着这个大门的方向,没有错,但是还没有走到大门口。这一步踏进去,这叫初住菩萨。还没有进门,还在门外,这是十信位的菩萨。佛家讲位次,入门才算拿到了学位,所以十信菩萨没有位次,初住以上就有位了。

由此可知,佛法是从内求的,内反求诸己,不求诸人。佛法的殊胜,实在讲,在内证的方法好,直接稳当不迂回,直接教我们从内证。但是我们往往不懂得佛的意思,不明了佛教导我们方法的所以然,于是有意无意当中,我们的思想言行跟佛所教的恰恰相反,这是我们不能证果、不能入门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懂得佛的意思,知道他的善巧方便,如理如法的修学,在一生当中契入境界不是个难事。

话说回来,现在佛教我们不妄语,我们能做到吗?难,做不到,有意无意违反了。是什么原因做不到?「我」没有忘记,我要是说老实话,对「我」不利。你看看,总有个「我」在那边,这个关就不能突破。《般若经》上一再跟你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为什么还要坚固执著「我」?诸佛菩萨为什么敢讲真话?他「无我」。换句话说,没有利害,所以他讲真话。我们凡夫起心动念头一个就有「利害」,所以明知故犯。明知故犯是愚痴、是无明,你的损失太大了,你所得到的利益太小了。你的损失大在哪里?「明心见性」损失掉了,这个损失多大!所以,如果真正知道利害得失,肯定会随顺佛陀教诲。

伊斯兰教里面,他们自己总结伊斯兰教,只有两句话:「顺从真主,和睦待人」。这与佛家讲的没有两样。在佛法里面,我们常说「随顺性德」,他们则说「随顺真主」。没错,性德就是真主,真不假,只有自性是真的。他那个「主」是主宰,主宰是什么?就是《华严》上讲的能现能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心性变现的。佛家称「心性」,他们称「真主」,名称不一样,意思是一个。

诸位想想,虚空法界里面,有多少不同的族类,有多少不同的宗教,有多少不同的文化,有多少不同生活的方式,全是心现识变的。佛在大经上不知道讲过多少次,离开性识,无有一法可得。所以法相唯识宗里面讲「唯识」,「唯」是独一。就跟他们的宗教一样,他们说「唯一的真神」,法相宗说「唯一的性识」。所以你把它会通一下,不是一桩事情吗?

不同的部分,我昨天跟他们解释了,是因为我们生活习惯不相同,居住的地理环境不相同。譬如新加坡人住在热带,西伯利亚人住在寒带,生活方式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衣服穿得单薄,那个地方穿皮衣服,这是地理环境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历史文化不相同,差异在这里。我们到北方,我们穿这个衣服也不行,也得要穿厚衣服,他们到此地来,厚衣服也要脱掉穿单衣服,这就是入境随俗。不同的是这些地方,这是小事、小节,不是根本。根本是相同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教我们生活得舒适、生活得幸福。于是你就晓得,为什么教法不相同、手段不相同,那是有原因的。

所以佛家求的没有别的,佛家所求的是智慧,彻底明了通达宇宙人生真相,也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真正通达明了的人,在佛教里面称之为「佛陀」、「菩萨」,在其他宗教里面称为「神」、称为「圣人」、称为「神的使者」,名称不相同,实质没有两样。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所以佛法跟其他宗教很容易沟通。如果重形式疏忽实质,那就很难沟通,我们总要明了这个道理。智慧开了就圆融。所以,《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说他修行证果叫「圆通」,二十五个人个个都圆通,所以个个都第一,没有第二的。「通」很重要,「圆通」就更妙了。这是八条说出来了。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这是如来果地上得的相好-『如来真实语』,是从「不妄语」这个业因得来的。如果从相上讲,即得如来广长舌相。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三卷)

 2000/7/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4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经本,《十善业道经》第八面第五行: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这一段经文,可以说是我们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的修学,都不能够离开的重要开示。『两舌』是挑拨是非,造谣生事。世间一切诸法,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跟我们说了许多许多,一切诸法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邪正、没有真妄,也没有利害。你要是入这个境界,恭喜你,你成佛了,入不二法门。佛为什么这么说?佛跟我们讲的是事实真相,是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所谓「法尔如是」。佛家用「法尔」,我们一般人讲「自然而然」,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所有的邪正、是非、真妄、利害,都是从人心生出来的。从什么心?从妄想分别执著里生出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才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凡夫,换句话说,戴着有色的眼镜看外面的风光,把它变质、变形了。离开分别执著,才能见到真相;不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造业了。

所以造的业,实在讲,也是虚妄的。得的果报也是虚妄的,可是这些虚妄你会真正在感受。就如同我们一个人作梦一样,你做个恶梦真的受苦,吓了一身大汗醒过来。如果你要晓得是个梦,这是假的,你就没有恐怖,也没有惊慌。可是我们不知道那是在作梦。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他们是知道自己在作梦,来度我们这些不知道在作梦的这类人。他们是梦中省悟过来的人,我们是梦中迷惑的人。所以菩萨名号的意义叫做「觉有情」,「有情」就是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有情。他虽有情,他觉悟,他不迷了,他了解事实真相。凡夫没有觉悟,不了解事实真相,认假作真,这就受苦了,无量无边的苦难由是而生。

而口业里头最严重的是「两舌」。妄语虽然很普遍,两舌之害超过妄语太多了。小的两舌,搬弄是非,让你一家不和,破坏人的家庭,破坏人家夫妻。大的两舌,挑拨两个国家不和,甚至于发生战争,伤害许许多多的人命财产,这个罪就重。更大的两舌是挑拨佛法,这是佛家讲的五逆罪里面的「破和合僧」,这个罪大了,比挑拨两个国家发生战争的罪还要重。两国战争伤亡的是身命,破和合僧是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

许多人都读过《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佛在这部经里面举出一个例子。有两位比丘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法缘殊胜,结果有嫉妒的人(也是出家人)来破坏,对法师造谣生事,让信众对法师失去信心,这个弘法的道场就被破坏了。他的罪过堕在地狱,佛跟我们讲,时间是一千八百万年,这是我们人间一千八百万年。我们晓得,现在人讲「时差」,人间跟地狱有时差。

从前我们在台中大专佛学讲座,老师跟我们介绍地狱状况,他说地狱里面的一天,时间之长不可思议。经里面有许多说法,佛为什么要用很多说法?那是告诉我们,时间不是真的。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时间是属于「不相应行法」,它不是事实,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地狱一天,最短的一个讲法,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多年。我们中国号称五千年的历史,在地狱是两天。佛讲他堕地狱是我们人间一千八百万年,这是不是说他在地狱的时间不多?不是的,地狱里的时间是度日如年,他感觉得时间特别长。人在受苦的时候,感觉时间特别长;欢乐的时候,感觉时间特别短。所以,时间是感觉里面产生的,不是真的。经上讲的长时,我们要能够思惟得到,一千八百万年的时间非常非常之长,在地狱里面感受是无量劫。所以造作一切罪业,无过于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种罪是堕阿鼻地狱,我们要知道。

出家人纵然有过失,,我们应该如何来向他学习?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解释《四十华严·文殊菩萨十信章》最后一段,这一段是文殊菩萨教导善财童子出去参学应有的态度。参学,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寻师访道。文殊菩萨跟善财童子说,有些人造作杀盗淫妄,他的行为好像是违反了道德,这后来在五十三参里头真有,其实那是真善知识。佛法里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得度,他就用什么方法。喜欢赌博的人,天天上赌场,菩萨要度他,菩萨也一样进入赌场,跟他们一块赌,而且每赌必赢。大家都看着菩萨:「你用什么方法?」菩萨就把佛法教给他,这是大权示现。如果看到这样的人,你就舍弃不亲近他,而他其实是个真善知识,那就可惜了,你的法缘就断了。这是说菩萨在世间大权示现,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测度的,也不是凡情能够理解的,他决定是利益众生,决不是自私自利。然后又说了一句,纵然他是真的作恶,我们求学的人也应当真诚、恭敬向他学习,我学习他好的这一面,他不好的那一面我不学,你才能亲近天下真善知识。这是教我们寻师访道应当有的心态。

换句话说,诸佛菩萨在世间示现,佛门里面常讲,「龙蛇混杂」。为什么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是决定没有分别,善人恶人皆有佛性,我们心目当中都要把他看作真佛来看待,我们才能成得了佛。如果我们心里面还夹杂着一些不善,就不能成就,这是我们修行能不能成就最大的一个关口,也正是《坛经》里面所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什么时候我们能不见世间过,念佛人功夫决定得力,为什么?你的心纯善,纯善的心是真心,纯善的心是本性。

我们今天这个心坏了,坏在什么地方?把外面许许多多不善放在自己的心里,使自己本来是纯善的心变成不善了。可是佛常讲,世间的众生是迷惑颠倒、可怜悯者,他迷在哪里?颠倒在哪里?可怜在哪里?就是专门蒐集外面所有的不善,外面的善法,他统统遗漏掉了。他不蒐集善的,他蒐集不善的,所以给自己带来了许许多多灾难,最严重的灾难是三恶道。

新加坡有个很聪明的人叫许哲,她跟我们讲,她一生心里头专门蒐集别人的善法,别人不善的,她都当作垃圾丢掉了,她决定不要,这是我们修行的好榜样。她是个天主教徒,到一百岁才接触佛法、才看佛经。还是善根深厚,看了之后,她就发心皈依。她到「居士林」来皈依,我连五戒证书都送给她了,为什么?她五戒全做到了。我们受五戒未必能持,她五戒十善都已经修得圆满了,这是我们的好榜样,一百岁回头也不迟。

前几天,东北有一位同修打个电话给我,说那边有一些出家人,在他们眼目当中所看到的,是非常非常不如法。有些人就说:「我们要不要去控诉,把这个事情揭露?」但是又想想,这个事情可能会破坏佛教的形象,让许多学佛的人退了心,这个因果怎么办?他还不错,还能相信因果。所以我就跟他说:「你自己好好的去衡量,最好还是不要管。」他是他的事情,我是我的事情。他为非作歹,将来堕三途。我如果揭穿,让许许多多信众对佛教丧失了信心,我要堕阿鼻地狱。这里头业因果报、利害得失要明了。

这个时代,南北朝昙鸾法师备注《往生论》,就有预言,说我们末法时期修罗、罗刹当家,跟世尊在《楞严经》的悬记完全相同。《楞严经》佛说我们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要有智慧抉择,更重要的,要有智慧保护自己,要护法。保护自己,护什么?护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护自己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的菩萨行。

昨天晚上我跟印度驻新加坡大使在一起吃饭,他问了很多问题,我们也谈到这一方面。护法最重要的是护持自己的佛性,护持自己的善心,决定不被外境影响,这是禅定。他昨天问我「三摩地」,印度教也修三摩地。《楞严经》里面讲的「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三种都是禅定的名词。我们中国人讲止观,「奢摩他」偏重在止,「禅那」是止、观都重视。「止」,就是不受外境影响,人事的环境、物质的环境,不受它的影响;你听到了,你见到了,你有智慧拣别,在这里面断恶修善。

恶怎么断?看到恶人、恶事,绝不放在心上,恶就断了,是这样断法的。怎么修善?看到善人、善事,要去效法,这叫修善。我们能守住这个原则,菩提道上就一帆风顺,才不至于有退转。凡夫修行不能成就,最大的障碍就是进的时候少、退的时候多,进一步退十步,这才需要无量劫,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如果只有进步没有退步,决定是一生成就。怎样能够真正做到只有进步、没有退步?关键就在此地,在「奢摩他、禅定」。

我们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决定不把恶、非放在心里头,这就是这部经前面佛教我们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要培养我们自己纯善之心。善知识有过失,我们有怀疑,心动了,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很容易退转。真正善知识必定会找你去谈话,给你解释,帮助你断疑生信。

我过去初到台中,也有人常常讲李炳老的闲话,说得很多,可是我绝不在意。因为我知道,连释迦牟尼佛、孔老夫子这样的大圣大贤,过两千多年了,还有人毁谤他们。一个人要不遭毁谤,那不是容易事情,佛菩萨都做不到。你毁谤是你的事情,我看这个老师有道德、有学问,我还是要跟他学,决定不受影响。可是这些造谣生事的事情很多,老师自己也晓得,有一次找我到他房间里讲解。其实他用不着对我讲解的,那是他的好意,他要坚定我的信心,不让我离开他。所以我跟他十年,恩德太厚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四卷) 

2000/7/3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4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八页,经文第五行: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

昨天我们将两舌的过失略略的做了一个说明。一切过失当中,最严重的可以说是这一条。这一条是属于行动,而它的根本则是三毒烦恼。如果没有三毒烦恼,身与口决定不会造恶业。由此可知,三毒是能造,身口七支是所造。古大德教我们,修行要从根本修。根本,就是要转三毒为戒定慧,这是如来世尊教导我们的。三毒是烦恼的根,戒定慧是一切善法的根,这是善、恶两个根本。

「从根本修」,我们要知道根本说的是什么。根本从哪里下手,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的。根本的根本就是我执,「我」不能不破。破我执是真实智慧,只要有我执存在,也就是说我执不破,你不能入佛法之门,大小乘都不能入门。小乘须陀洹果是怎么证得的?断尽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才证得须陀洹果,这是小乘初果。大乘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初信位也是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惑里面头一条是「身见」,身见就是「我执」,这是我们不能不认清楚的。

我们学佛学了多少年,功夫不得力,天天还在生烦恼。为什么功夫不得力?你没有去真干。天天读诵、天天讲解、天天研究讨论,不管用,这是在「信、解」里打转转,没有去「行」。要「行」才能「证」,你不「行」怎么能「证」?所以真正肯行,就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给我们带来两种殊胜的利益:第一、开悟,智慧现前,《无量寿经》上讲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一句话实际上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你要放得下才行,佛家讲「舍得」,你要把身见舍掉、见思烦恼舍掉,才能得真实智慧,才能得明心见性,这是智慧成就了。第二、你得「真实之利」。真实之利,我们讲是物质上的享受不缺乏,圆满了。

你得两种利益,福慧二足尊,这才有一点像佛。距离究竟佛虽然很远,但是你已经有个样子了。如果见思烦恼断不掉,不像,你还是十足的凡夫,无论怎么样修行,你都出不了六道轮回,修得再好,也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一生得不到结果。人天福报不算是果,在五乘佛法里,勉强说是人天小果。实际上,佛法里面讲小果,是阿罗汉与辟支佛。超越六道轮回,才算是真的有了结果,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不算。所以真正佛法是三乘:小乘是声闻、阿罗汉,中乘是缘觉、辟支佛,上乘是菩萨、佛。这才是真正的果报、真实的果报,都是由断见思烦恼开始。

我们今天如果不把自私自利舍弃掉,怎么行?这是自己的障碍,头一关很难破,但是这个关口破了之后,往后就顺利多了。困难当然有,可是比起这个困难来说,那是容易解决多了。所以,只要你证得初信位的菩萨,或者是小乘须陀洹初果,佛在经上讲,你就有了学位,在三不退里头是「位不退」,你决定不会退转六道作凡夫。须陀洹跟初住菩萨都没有离开六道,但是他们在六道里头决定不堕凡夫;换句话说,他们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真的得到了保证,为什么?他们不再造三恶道的业了。他们只有往上提升,提升有快慢不一样,根利的提升得快,根性钝的提升得慢,但是决定不会下坠。

现在我们如何来做一个回转?佛法真实的说,是转业,不是灭业。为什么?五逆十恶业,业的性是真如本性,如果这个业的性灭掉了,那善的也没有了。所以佛法讲「断」、讲「灭」,都是一个形容词,不是真的断了,也不是真的灭了,那是怎么回事情?转变了。「转恶为善」,善性跟恶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为什么会有善有恶?关键在迷悟,悟的时候纯善,迷的时候纯恶,是这么回事情。本性上没有迷悟、没有善恶,善恶是从迷悟上分的,这才重视转迷为悟的教学。整个佛法,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大乘小乘,就是教你怎样转迷为悟。迷悟一转,善恶当然转,自自然然转恶为善,不需要用力的。

我们今天就是迷悟转不过来,所以转恶为善那么样的困难。在转变功夫上来讲,迷悟是根本,善恶是其次、是枝末。从根本上下手,就是转迷为悟。我们执著自己的根身以为是我,自私自利,这是迷,不是悟。由于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才造十恶业。而十恶业里面,对自己伤害最极严重的是两舌。挑拨是非、斗乱两头的果报非常可怕,看你造作恶业的影响。你影响得愈大、影响得愈深,你的罪业愈重,你堕落在地狱的时间愈长,你所受的是极苦。我们要细心观察,时时反省,要常记圣人教诲,成人之善,决定不成就别人造恶。两舌是成就别人造恶。世尊在此地教导我们『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不可沮坏。

【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

这就是『不坏身』的定义,没有能够伤害你的。为什么没有能伤害你?因为无我。人有「我」才会受人伤害,无我就不受人伤害。《金刚经》上有一段小故事,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故事详细的记载是在《大涅槃经》里面,《金刚经》上只是提了一下。忍辱仙人是谁?是释迦牟尼佛没有成佛的时候修菩萨道,是他过去生中的事情。「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残暴、无道」。歌利王就是君、无道之君,是这个意思。这个修行人,在深山里面。国王到山上打猎,带着许多人,里面也有一些宫女。这些宫女遇到仙人,围在旁边向他请教,仙人就为她们说法。国王看到后非常生气,说这个修行人不老实,调戏他的宫女,立刻凌迟处死。「凌迟」是用刀割肉,一片一片的割,这是最残酷的刑罚。菩萨一丝毫怨恨的心都没有,成就忍辱波罗蜜圆满之相。菩萨不但不恨这个国王,反而感激,为什么?通过这一次的试验,他知道他修的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所以当时他发了一个愿:「将来我成佛的时候,第一个度你。」因此,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得度的是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就是从前的歌利王。

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受别人一点侮辱就生气,怀恨在心,念念不忘,这还得了?这一种心态会跟对方结下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多痛苦!这个苦是从哪里来的?自作自受,你自己没有智慧,执著这个身是我。忍辱仙人为什么被割截的时候,他也不痛苦,是什么原因?无我相。我们今天被人家刺了、割了,为什么会痛苦?有我,执著这个身是我,所以你就有痛苦。他要割别人,你为什么不痛?因为你不执著别人的身是我。你要是不执著这个身是我,你也没有痛苦。

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我执来的,所以佛讲凡夫的受有五种。「苦、乐、忧、喜」,心有忧、喜,身有苦、乐,当你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的时候,叫「舍受」。舍受是正常的,可惜你的时间很短,保持不住。舍受要是永远保持,那就叫禅定、三昧。这五种受都是不正常的受,凡夫有,圣人没有,须陀洹以上就没有了。我们在经论里面常常看到,佛跟我们讲的,色界天人没有瞋恚、没有傲慢,他面对逆境、恶人能够心平气和,所以他才能够超越欲界生到色界天。愈往上面去,烦恼习气愈淡薄,但是他的根没有断,所以出不了三界,比不上须陀洹。须陀洹觉悟了,知道这个不是身,这个不是我。

什么才是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这个话很难懂,我常常用比喻说:我们今天的根身,就像我们身体上的一个细胞;我们整个身体,就像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觉悟的人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一个身,所以他不会执著这个细胞是我,他知道全体是我。佛跟我们说出来了,在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谁都会念,你没有证得。你几时证得十方三世依正庄严原来是自己,你证得这个境界,那就恭喜你,你就是法身菩萨,你证得法身。法身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肯定是自己,不是别人,所以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你这才『得不坏身,无能害故』。

什么东西能够害虚空法界?今天的原子弹也不能把虚空法界炸掉,对虚空法界它无能为力,这是真的「无能害」。你得的身,就是佛家讲的比喻,「金刚不坏身」,身如虚空,用周沙界,身体六根的作用,见闻觉知都周遍法界。我们遇到佛法,要不能在这上面做真功夫,不能得这个真实利益,我们岂不叫白学了?所以,放弃这个肉身,你就得法身;你要不能放下这个肉身,你永远不能证法身。你能证法身,你就是法身菩萨;你不能证法身,你是六道凡夫。这个道理总是要懂得,要认真去干。

佛在这个地方教我们修十善,教我们断十恶。十善的反面是十恶,十恶决定不能做,十善一定要修。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五卷)

 2000/7/3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4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八面,经文倒数第四行,从当中看起: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

这一个果报,我想不论古今中外,是所有一切众生都希求的。人人都希求,可是未必人人都能够得到。我们看看现前的社会,夫妻不和,为什么会不和?这里面有一个重大的因素,就是被第三者挑拨,而自己听了之后信以为真,不求深入的了解,两个人彼此怀疑、彼此不信任,就将整个家庭破坏了。别人离间、挑拨,这是缘,因是什么?因是自己曾经造不善业。我们自己常常去破坏别人,到后来果报还自受,也有很多人来破坏自己,一定的道理。

夫妇、家庭如是,你的团体,社会、国家亦复如是。因果报应是世出世间的定律、真理,菩萨修行成了佛,也没有办法改变因果,这个道理在佛经里面讲得很多、很透彻。佛法里面跟我们讲的,确实想想看,是很有道理,善恶因果不能抵销。不能说是我过去造了很多恶业,现在我都做善业了,我用善业来抵销它,将功折罪。这在世间法有,佛法里头没有。所以这是不能抵销的,抵销是不合道理。

佛告诉我们,造不善业是因,这个因要变成果,当中一定要有缘。不善的业因遇到不善的缘,不善的果报才现前。佛说我们不善的业因早就造了,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就造了。你没有遇到佛法,怎么会知道善与不善,因此就随顺自己烦恼,天天在造业,所以这个不善因是三恶道的业因。五逆十恶的业因哪个人没有?各个人都有。可是作佛、作菩萨的善因,也是每个人都有。佛常说,我们是十法界的业因统统都有。将来我们到十法界,是在哪一个法界去受生?我们当然希望生天享天福。更高的希望,是希望作佛、作菩萨,得大自在、大智慧。我们这些业因全都有,关键在缘上;换句话说,我们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随哪一个缘。如果我们随顺佛的缘,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决定作佛。如果你还要随顺烦恼的缘,随顺自私自利、随顺贪瞋痴慢、随顺十恶业,你将来的果报决定是在三途。

一切果报不是有人在主宰,佛菩萨不能主宰这个事情,阎罗王也没有权力主宰,天神、上帝也主宰不了。什么人作主?自己主宰自己,这个事在佛的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所以,我们纵然受了不善果报,决定不能够怨天尤人。纵然是别人欺骗我们、毁谤我们,我们上了当,我们也不能够怪他,为什么?他是个缘,是我过去生中造作的不善,所以才遇到。如果我生生世世都行善,这个恶缘我不会遇到的。

我们再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世出世间至善之人,没有比这个更善的。可是你看现在这个社会,毁谤阿弥陀佛、毁谤净土经论的人有多少?毁谤释迦牟尼佛的就更多了。这是什么原因?释迦、弥陀在没有作佛之前,跟我们一样是凡夫,所造的恶业,作佛了还要受报。由此可知,因缘果报不可思议。

许多同修都知道,唐朝百丈禅师一个野狐禅的故事,这是历史记载,决不是虚妄的。百丈大师每天讲经说法(唐朝时候的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变成宗教是清朝中叶以后,时间并不长,我们算算顶多也不过两百多年,不到三百年。唐朝佛教还是教学,寺院、庵堂天天上课),听众当中有一个老人,他每天都来听,所以大家对他很熟悉。人家问他住在哪里,他说他住在后山。每会必参加,大家都很尊重这位老居士。百丈禅师知道他是个狐狸精,不是人。

有一天,这位老人向百丈大师请教。说明他自己过去生中也是一个讲经说法的法师,有人向他问一个问题,说:「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回答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他这一个答复答错了,因为这个错误,他堕落到畜生道(堕到狐狸五百世)。因为他修得不错,现在还能变成人形,但是没有办法脱离畜生道,所以求百丈大师帮忙。百丈大师说:「好,明天我在大众面前讲经的时候,你把从前别人问的这个问题,再提出来问我。」

所以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他就出来请教:「请问老和尚,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师给他改了一个字:「不昧因果。」如果说「不落因果」,就没有因果了。大修行人指谁?佛是大修行人,法身菩萨是大修行人,他还有没有因果报应?有,不是没有。而这个老狐狸过去答复的是没有,这个答复错误了。百丈大师是说「不昧因果」,因果有,但是很清楚,一点也不迷惑。

我们知道,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所累积的业习种子,善、恶都是无量无边。所以佛成佛之后,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也遇到很多悖逆之事,那是过去生中的不善业因现行。虽现行,佛很清楚、很明白。不像我们,我们遇到挫折,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他们遇到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一笔帐,现在销了、报掉了。所以「不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修行人应该怎样做?从今之后不再造恶业了,这是真正回头,转恶修善。顺境里面,绝不生贪恋之心。逆境里头,决定没有瞋恚的心。顺、逆境缘都要以平常心,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来处事待人接物,这就对了。挫折、冤枉决定是有,不要说没有,连释迦牟尼佛都有,「佛中之王」阿弥陀佛也有。所以真正觉悟的人,对于因果非常慎重。我们从这个道理省悟过来,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就转变了,这就是《法华经》上所说的「入佛知见」,佛是圆满大觉。

人与人之间要和睦,人与事、人与物,再发展到家与家、国与国、族群与族群,都不要竞争。竞争不好,要和睦、要合作,合作大家都有福,竞争到最后,就变成斗争。竞争的发展,不可能不斗争,斗争是非常凄惨的,这是极重的罪业。所以真正觉悟了,就对冤家债主的怨恨,也要把它化解。他对我们不和睦,我们对他一定是和睦的,他对我们的心不平,我们对他的心是平等的,时间久了,自然就能感化了,化开了。这个决不是一时,是需要长时间的。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世尊、弥陀都是久远劫前已经成佛了,一直到现在,这个社会上还有许多人毁谤,你才晓得这个业因果报非常严重。

我们要在起心动念上去改过,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应当和睦相处,都应当互助合作。我们看到一朵花、一棵小草被别的枝条妨碍、压抑了,我们就把它解开,让两面生长都很活泼,对物都应该如此,何况对人?世出世间圣贤常常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跟人结怨,有冤结要把它化解。这是智慧,这叫善心、善行,学佛就要从这里学起。

这一段告诉我们,我们决定不两舌,决定不挑拨是非。这个要注意,为什么?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有意的,大概是与自己利害发生冲突,所以想方法破坏别人,怕别人妨害自己的名利。无意的,是听信谣言,人云亦云,于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就是喜欢听信谣言、传播谣言,这个习气很多人有,造这种业,还是要受报。换句话说,我们如何对待别人,一定感得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所以中国圣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深明因果报应,我自己不愿意受的,我决定不能够加诸别人。我不愿意别人挑拨我的家人,不愿意别人破坏我的家庭、挑拨破坏我的事业,我就决定不可以破坏别人。

两舌的果报,是要随着它的影响。影响的范围愈大,影响的程度愈深远,罪报就愈严重。特别是佛门里面,我们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佛法是人天眼目,诱导人断恶修善,帮助人超凡入圣,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善行、第一等的事业。如果你轻易的去破坏、去阻扰,毁谤、陷害,果报是在阿鼻地狱。

经论里面常讲,杀人罪很重,你是断人的身命,其实这个罪与断人慧命的罪业不能相比。什么叫断人慧命?把别人学佛的机缘断掉了,对于佛法的信心破坏了,这个罪过重,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重罪,果报是堕阿鼻地狱,五逆罪里最重的就是这个罪,「破和合僧」。五逆罪都是堕地狱,但是堕地狱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都是堕阿鼻地狱,时间比较短,若是破和合僧,堕阿鼻地狱的时间就长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尤其是一个纯正的佛法,你要是破坏,可不得了。

业因果报我们必须要晓得,我们不希望别人来破坏我们的家庭、眷属、事业,所以我们决定不能够挑拨别人,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六卷)

 2000/08/0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4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八页倒数第四行,最后三个字看起: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

这是离两舌所得的第三种殊胜果报。『本业』是指我们在世间从事的一种行业。这句意思是说,无论你从事哪一种行业,你都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信任与随顺,当然你的事业就一帆风顺,决定会成功。这是我们现在人所谓的人缘好,你能够得到许多人来协助你,成就你的事业。得到很多善友来帮忙是缘,真正的因是在离两舌,不妄语。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看到不妄语的殊胜功德,确确实实是不可思议。就因果道理上来说,我们能够不破坏别人,所以自己无论经营什么样的事业,也不会遭别人来破坏,这是果报。

如果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我们在事业上还遭受别人嫉妒破坏、恶言相向,那是什么原因?是因为过去生中做的不善,一定要懂这个道理。绝对不是我这一生所修的没有感应,你有这个怀疑就错了。佛家常讲「因果通三世」,我们这一生的造作所受的一切果报,业因是前世种的。前世修的不善,这一世修的虽然很善,还是不能够免恶报。但是我们心里明白,来生这一种恶缘恶报就不会有了。所以这一生当中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一定要随顺佛陀,一定要有信心,决定不怀疑。

以往没有遇到佛法,做错的事情太多了,这是肯定的。如果我们积极断恶修善,真的像了凡居士那样的认真努力,过去生中的不善果报也能改善,这就是佛家讲的勇猛精进。如果不是勇猛精进,这个定业不容易转。我们这一生所修积的,是来生得报,所以不能不勇猛精进。勇猛精进断恶修善,我们这一生得的是花报,果报将会比这一生所受的花报更要殊胜。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

『法行』是讲我们修行,也就是讲学佛。你学佛也不会被人破坏。有一些在佛法里面修得很好的,也学了很多年,遇到一位知识劝导他:「还有法门比你修学的法门更殊胜的。」这一劝,他心动摇了,舍弃了这个法门,去跟别人学了。这就是破坏他的法行,这是恶友,在现在的社会我们见得很多。正如《楞严经》里面所说的,「末法时期」,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有不少同修来跟我说,他的同参道友们以前都念《无量寿经》、都念阿弥陀佛,修了很多年,修得不错了,现在却跟别人走了,不相信《无量寿经》,也不念阿弥陀佛了,来跟我说,他忧愁得不得了。我说不必忧愁,各有因缘,要懂这个道理。各人有各人的业因业缘,连佛都奈何不得,我们有什么能力?我们劝导他,尽到做朋友的责任,他信不信是他的事情,我们不能干涉,干涉就把自己的道心扰乱了。这个人虽然舍弃净宗法门跟别人走了,说不定过几年他会回头,这是很难讲的。我们自己修得很好,这是个榜样,过几年比较比较,他觉得你修得不错,觉得不如你,他很可能就回来了。这个时候用言语劝他是起不了什么效果的,决定要以真正的行持,长时间去感化,这才能起作用,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想想,这个因与缘都是两舌、挑拨。挑拨的人有两类:一种是有意破坏的,一种是无意的。

无意的也很多,他本身不认识,修了邪法,也劝朋友们都一起去信邪法,把邪法当正法,把正法看作邪法。尤其是我们今天提倡的《无量寿经》会集本,一直到现在,反对的声音还是很多。好像在民国三十九年(一九五0),李炳南老居士得到这个本子,在台中开讲,那个时候就有人批评。不过那个时代的人心地比较淳厚,批评还不是很直截,这是人家的德行,讲得很含蓄。现在的人没有这种涵养,只有严厉的指责。有许多人受到影响,所以有同学来问我怎么办。我说随他去,各有因缘。这是自己认识不清,道心不坚固,才会受两舌离间动摇了法行。

佛常常在经典里头教导我们,要深解义趣。你对于经教的义理了解得愈深愈广,你的信心才愈坚定、愿心愈坚固,终不动摇。正如夏老居士往生之前所说的,这个会集本会传遍全世界。世界上明眼的人很多,有智慧的人也不少,九种本子摆在面前,他自己可以选择。九种本子都好,无论用哪一个本子,只要老老实实去修行,都能够往生净土,都能够见阿弥陀佛。九个本子,到底哪个好、哪个不好,没有标准,标准在自己:哪个本子你看得很顺、很畅通,意思很明显,这个本子对你就契机,契机就得利益。

诸位要晓得,讲经说法是给你介绍,是缘,能不能成就是你的功夫。功夫是什么?功夫是「信、愿、行」。信什么?不是信这个经本,是信阿弥陀佛。所以不管是哪一种经本,它的内容都是教你信阿弥陀佛、信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没错。所以只要建立信心,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行,决定要依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的纲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里面,决定圆圆满满包含了十善业道。为什么?如果你造十恶业,你决定没有办法收摄六根;果然收摄六根,这个人决定是纯善之人。以善心、善行,念佛才得往生净土。

我们通常讲「发菩提心」,这都是泛泛而言。怎么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哪些条件?《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前面三位善知识,就是代表「佛、法、僧」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所以教念佛法门。海云比丘代表二住菩萨(治地住),代表法宝,跟我们讲发菩提心,说得很详细。我们读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菩萨发菩提心跟我们完全不一样,要真干。妙住比丘代表三住菩萨(修行住),代表僧宝,教我们怎样修六度万行。《华严》虽然讲了许许多多法门,但是指归净土。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宗初祖,在华严会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我们自己要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决定不能够妄语、两舌。这个毛病不能改掉,菩提道上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你的逆境、恶缘总是不容易摆脱。这些障难从哪里来的,一定要晓得。都是自己过去今生所造的。如果你要怨天尤人,你是罪上又加罪,堕落、受苦还是自己,没有人代替。不懂佛法的人,往往受到灾难自己心不平,总是觉得别人陷害他,总是觉得别人对不起他、社会对不起他,甚至于是老天爷对不起他、佛菩萨对不起他,这个造业就重了,这是不解如来所说义。

真正通达佛教诲的义趣,我们就觉悟了,世出世法不离因果。因决定是自己造的,佛没有办法给你。佛要是能给我们,我们就不要修行了,佛大慈大悲,让我们都成佛。实际上这是办不到的,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佛的慈悲,只是把道理跟我们说清楚,修学的方法提供给我们。他是个过来人,把他修学的经验提供给我们做参考。我们能相信,顺着他的道路去走,我们决定有成就。佛对我们的加持,只是如此而已,这个诸位要懂得。就像我们作学生听老师的,老师对我们的加持,是教导我们,路一定要自己走。你在学校念书,老师是教导你,作业要自己做,不能由老师代你做作业,哪有这种道理?老师代你做作业,你能成就吗?作业一定要自己做。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的修行,修什么?把错误的行为修正。我们前面念过的,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这是错误行为。把这些错误行为修正,永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就叫修行。

所以诸位,「修行」两个字的定义一定要认识清楚。不是说我每天读经是修行,我每天拜佛是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杀盗淫妄,那有什么用处?拜佛也没有用处,做再多的好事都没用处。这种例子很多很多,我们在古人笔记小说里边看到很多。有些人在一生当中造了很多罪业,发了大财,但是这个发财都是昧着良心欺骗别人赚得来的。到晚年也知道后悔,也知道错了,天天拜佛,修桥补路,尽做好事,最后还是得恶报,什么原因?这个业转不过来。转不过来,实在讲,是做得不得力。欺骗别人,赚了十万,拿个两万来做好事、来拜菩萨,这有什么用处?所以我们仔细去观察,都是对于教理欠通,他所行的不力了。

如果真的通达、真的勇猛精进,业报的确能转,哪有不能转的?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恶,临终忏悔还能够上品中生,由此可知,勇猛精进是真能转。转不过来的,是不够勇猛精进,确实是想转,但是贪瞋痴没有完全放下,以为做一点好事就可以弥补了。你做了十分恶,才做两分善,当然转不过来。做了十分恶,必须有十二分的善,那就可能转过来了。这些道理、事实经典上有,古人笔记、传记里头也有。如果你自己冷静的观察,在我们周边环境、认识朋友当中的确有,活生生的就在我们面前,我们能看到。这才知道世出世间业因果报是真理、是定律,不但是六道凡夫不能改变因果,三乘圣人、诸佛如来也不能改变因果。所以世尊对于一切众生的教诲,十善业道是头一堂课。我们从这部经入门,也在这部经上得大圆满。十善都做到了,都做得非常清净圆满,你就成佛了。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七卷)

 2000/08/0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47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八面,经文倒数第三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

这一段是说明离两舌过失所得到的五种殊胜福报。前面四种介绍过了,最后这一种是第五种,『得不坏善知识』。善知识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同学伴侣,对于我们学业、道业的成就关系最密切,可以说在增上缘里面,是第一个重要的增上缘。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头一条就告诉我们,要亲近明师,就是此地讲的善知识。「明」,不是说这个老师名气很大,知名度很高,这不见得有效果。佛家讲的「明」是明心见性,真正有修、有学、有证。当然最好他是证果的,纵然没有证果,也是有真修实学,亲近这样的老师,我们决定得利益。

可是善知识很难得到,自古以来所谓是「可遇不可求」。善知识到哪里去求?愈是真善知识愈谦虚,决定不可能自赞毁他。说「别人不如我,我什么都行」,这种善知识古时候没有,现在很多,现在都是赞叹自己、毁谤别人。我们要晓得,凡是自赞毁他决定不是善知识。善知识都非常谦虚,处处都忍让,绝对不会任何场合都站在别人前面争着出风头,他们决定不会干这种事情。真正修道人,说老实话,他们的态度是「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极清净的。所以只有我们凡夫去找他,他也很慈悲的教导我们。如果我们不找他,他不会主动找我们。所以自古以来世出世间法,大家都听说「求学」,学是我们要去求的,他不会主动来教你,没有这个道理。

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是尊师重道,你才能求得到。求的态度要真诚、要恭敬、要谦虚,这三个是必须具备的条件。没有这三个条件,诸佛菩萨来教导你,你也得不到利益,这个是一定道理。可是真正善知识,无论是世法、佛法,决定是仁慈的,你只要具备真诚、恭敬、谦虚的条件去求,他绝对不会拒绝的。他要拒绝你,一定是这三个条件当中缺一个,他才会拒绝你;三个条件统统具足,没有拒绝的理由,他会很认真的帮助你、成就你。

我在年轻的时候,曾经亲近很多善知识,没有一个拒绝的。我有作学生的良好态度,真正想学,所以得到善知识特别的教诲。一九四九年我到台湾,常常想着人间的苦难,常想着要如何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都是人的关系。古人讲得好:「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于是我才真正体会到,制度是次要的。很多人问我:「法师,你到底赞君主,还是赞成民主?」君主、民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好人。这个领导人是好人,君主也好、民主也好,大家都享福。这个人不是好人,君主、民主大家都遭难。都是人的问题。

研究人的问题,就不能不去研究哲学了。怎么做个好人?怎样开智慧?这才一心一意想学哲学,也亲近了几个老师,最后我选定方东美先生。他很慈悲,我原先的目的,只是希望他准许我到学校去听他的课,我就很满足了。我对老师恭敬,态度非常谦虚,百分之百的接受教导,他看出我确实有诚意想学。所以他不让我到学校,而在家里教我。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上课,学生就只有我一个。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在他家小客厅的小圆桌,泡一杯茶,这样上课,我的哲学是这样跟他学的。他对我特别爱护。他的学生很多,为什么要特别照顾我?因为我具足「真诚、恭敬、谦虚」这三个条件。具足这三个条件的学生不多,可遇不可求。学生要找老师不容易,老师要找学生也不容易。以后很多同学们知道了,对我都很重视、很赞叹,说:「老师眼睛长在头顶上,没有瞧得起任何人。他能这样对待你,你一定很不简单。」

香港的同修,大概都知道君毅先生。君毅是先生的学生,非常有成就。师对唐先生也非常爱护,常常跟我提起。所以,我们自己本身要具足求学的条件,也就是说,要懂做学生的道理。你是个好学生,自自然然佛菩萨、上天就会给你安排个好老师。如果你不是个好学生,遇到好老师也枉然,你也得不到利益。

以后我接触佛法了,我亲近章嘉大师,亲近李炳南老居士,都得到特别的照顾。由此可知,我们自己能不能有成就,得不得到善知识、善友的帮助,全靠自己。自己要有真因,外面才有好的助缘。因、缘都具足,果报才会现前。凡事怨天尤人,决定不会有成就。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不对的,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连老天爷也对不起我,就没救了,为什么?所有善知识、善缘看到你敬而远之,不敢碰你。这个道理要懂。真诚、恭敬、谦虚,处处忍让。

做学问的人,没有领袖欲、没有占有欲,他都是非常热心的站在旁边、退在后面帮助别人,所以能与一切人和睦相处。我一生都是帮助人。只要人家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他的所作所为是正法、是利益社会大众的,我们就会相处很好。过去韩瑛馆长,我们相处三十年。她往生之后,我们接受李木源居士的邀请到新加坡来,我们全心全力的帮助他。因为他们是居士身份,所以我们在一起时,他总把我摆在第一位,他们在第二位,这是在家人尊重出家人。如果他们两位是出家人,我一定让他站在当中,我站在他旁边,这是一定的道理。谦敬不只是一生,是生生世世。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永远是谦敬的。《论语》里学生赞叹夫子的德行,「温、良、恭、俭、让」。让是忍让,让是谦虚。处处让,时时让,让是美德。

什么叫「不坏善知识」?你亲近善知识的缘,绝对不会有人破坏,就是你得不坏善知识。亲近善友,特别在这个时代,毁谤嫉妒在所不免。我亲近的三位老师,真的是三位大德。有人知道我跟他们学,因为嫉妒,就来阻碍,劝我退心去找别的善知识。说他们不是真正的好人,说章嘉大师是政治和尚,说李炳南老居士是四宝,说方东美先生厌弃他的元配。说闲话的人很多,我听听皆一笑置之,还是一心一意的跟他们学。轻易听别人两舌挑拨,心就动摇,信心就丧失,这是自己没有福报、没有善根,才会听信谣言。他说的是不是事实,我们不经过调查就轻易的相信,就是愚痴到了极处。到底我们有没有调查的必要?如果你去调查,你的心就已经不诚不敬了。为什么?你产生怀疑。如果对老师真的有信心,就会对这些话听而不闻。要用这种态度,才能保住自己道学,不至于受到别人的妨碍。

『不诳惑故』。「诳」是欺骗。老师不欺骗我们,我们做学生的人也决定不欺骗老师,以真诚心相待。人生在世,古人都感叹,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若能遇到一个知己,可以没有隐私、没有隐瞒的说话,这一生就值得了。我这一生还遇到好多个。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具备不诳惑别人。不但是对老师,对父母、对尊长、对朋友、对一切众生我们都不欺骗,也没有欺骗的理由。我不欺骗别人,别人欺骗我,我也欢喜接受,为什么会有这个果报?我这一生懂得这个道理,不欺骗别人,但是过去生中没有遇到佛法,大概骗了不少众生,所以今天别人才来欺骗我。冤冤相报,帐就这样结掉了,好事情。他骗我,我不骗他;他毁谤我,我赞叹他。帐结掉之后,善缘成熟了。所以总要记住,真正修道人、真正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懂得化敌为友,跟人不可以对立。

我也常常劝人,在这个社会不要竞争。我们学佛人要懂得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现在这个世间,一切有发明的人都申请专利。我也曾经劝一位科学家,他现在在美国,是一个中国人,他发明的东西也有一百多种,样样都申请专利。我告诉他:「放弃专利,你得的利益更大。你那个专利很小,一点点。要为社会众生造福,你要专利干什么?」这要智慧,要真正想得通。文人的著作也应该不要版权。如果你的东西是好东西,是一个利益社会东西,你何必要用版权限制住,「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你的善,本来可以扩散到虚空法界,你却把它画个圈圈,死在这个地方,不能够产生广大的影响,这是绝大的错误,都是自私自利害了自己。

圣人、贤人,中国人称圣贤。什么叫「圣贤」?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称圣人、称贤人,在佛法里面则称佛、称菩萨,他们通达明了。通达明了的人哪里会有什么专利、所有权?不可能的事情。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善知识不诳惑我们,我们也不诳惑一切众生,你才能得真善知识的教诲,你才能够亲近诸佛菩萨。这是五种不可坏法,这五种不可坏法的真因是不两舌。这五种不可坏法,能成就世出世间一切善业、一切真实功德。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前面所讲,是对不是学佛的人说的。要是学佛,志在无上菩提的人,

【后成佛时。得正眷属。】

『眷属』,是讲法眷属,你的团体、僧团,大家在一块修行。

【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为什么?你没有恶的因。诸魔外道虽然是恶缘,你没有恶因,恶缘再多,它也不起作用。因要正,因不能不正,十善业是正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八卷)

 2000/08/0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48

诸位同学,大家好!古时候国家有灾难、地方上有凶灾时,皇帝与地方的官员都知道用佛法来教化众生,而全国上下也都能够依教奉行,蒙佛的感化消除灾难,我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的例子。到底有没有效果,史实可以给我们做证明。为什么会有效果,这个道理很深很深。佛教大乘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儒家跟其他宗教也有讲,但是没有佛法讲得清楚,这是因为佛法的典籍非常丰富。

佛告诉我们,虚空法界诸佛刹土一切众生,是同一个因生的。因,就是佛法讲的心性。换句话说,虚空法界诸佛刹土一切众生,是同一个心性生的。就像我们人的身体一样,它是一个身体,身体有许许多多的细胞。我们现在知道,细胞并不是最小的,细胞是由原子、电子组合的。近代科学家告诉我们,原子、电子也不是最小的,还有比电子更小的、亿万分之一的,称为「夸克」。所有一切众生就像最小的物质一样,不知道整个身体是自己,而执著那个小粒子以为是自己。他什么时候知道整个身体是自己,然后就晓得,任何一个粒子都能影响全身。就像我们身体一样,任何一个细胞、任何部位,你用针扎一下,全身都会感觉到疼痛。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佛教导我们,当有灾难的时候,一定要反省、要改过、要自新,这样就能够化解灾难。它有很深的道理在。佛陀的教育,确确实实是世出世间究竟圆满至善的智慧教育,能帮助我们解决世出世间所有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一些不祥的灾变,水灾、旱灾、地震、风灾,确确实实都是我们有情众生所做不善业所感召的。如果要说这些自然灾害与我们思想行为不相关,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在中国过去两千年当中,可以说很少帝王是没有接受过佛法的。佛法是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传到中国来的。传到中国之后,中国士大夫阶级,也就是现在讲的知识分子,无论他相不相信,多多少少都读佛书,影响很深。许多人年轻时血气方刚,成见很深,不能接受,到晚年的时候就接受了,最具代表的人物是韩愈。韩愈在年轻的时候排斥佛法,晚年的时候皈依大颠和尚,认真学佛,知道过去见解思想错误了。所以从前读书人有个好处,他知道自己的过失,他能忏悔、改过,这是很难得的。现在有些人非常顽固,虽然知道错了,既不承认,也不肯改,这样果报就很凄惨。我们不能不懂这些道理,不能不细细观察过去、现在这些事实,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

佛法是从日常点点滴滴的生活教育,一直到你彻底明了虚空法界真相,所以它是一个圆满的教学,我们应当理解,遇到是大幸。许多政治家对于宗教产生怀疑,这是他认识不够。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改朝换代,每一位帝王都尊崇佛教?原因是他了解、他认识,佛、菩萨、自身以及他教化的所有众生。对国家来说,《梵网经》里面有两条:

第一、「不作国贼」。佛法里决定不许可作国贼。不作国贼,则国主欢迎,因为他对国家有大利益。

第二、「不谤国主」。国家领导人纵然有过失,不可以毁谤,为什么?他是全国人民信赖的中心,如果对于国家领导人毁谤,引起全国人民的猜疑,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可以规劝国主,不可以毁谤国主。不谤国主,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领导人都欢迎。

儒家教人,譬如世间报仇,「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个大仇一定要报。可是这个仇人如果现在是政府的官员,你就不能报。为什么?他为人民服务,做得很好,你要是把他杀掉,报了仇,你让许许多多百姓没福了,你的罪过就重了。什么时候报仇?等他退休了再报。这很有道理。他还没有退休,现在是为人民、为社会、为公益事情在献身,杀父之仇都不可以报。我们想想,圣人教人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

《璎珞经》里面也有两条。佛教导我们:

第一、「不漏国税」。现在多少人想尽方法逃税,这是佛法所不许可的。佛弟子不尽义务纳税,这是错了、犯戒了。纳税,是人民应尽的义务。国家是靠税收,以这个收入来建设国家。如果政府国库空虚,没有钱从事建设的事业,人民就没福了。所以纳税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群,这是慈善事业里面第一个,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第二、「不犯国制」。国制是国家法律,一定要守法。

你们想想这四条戒,政治领袖如果读佛经,知道有这四条戒,他一定主动来推行佛陀教育。许多人问: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这四条戒就是界订邪正的标准。不知道爱国家、爱民族,倾向外国,欺负自己的国家,这是国贼,这不是佛法。毁谤国家领导人,批判国家的行政,分离人民的感情,挑拨族群的纠纷,这不是佛弟子,佛从来没有这样教过。

逃税,是全世界中国、外国都有。外国人从前老实。我跟方东美先生学习,是在四十多年前。他曾经告诉我:「五十年前,」那个时候他讲五十年前,现在还需再加上四十年,也就是九十年前。他说:「那个时候的美国人还很可爱,有正义感。现在美国人被东方人同化了,东方人逃税种种聪明技巧,美国人也学会了。文化交流,我们把他们坏的东西学会了,他们把我们坏的东西也学会了。」好的不学,专学坏的,也学着逃税,也学着贪污。一味讲求利害,讲求自私自利,道义没有了。钻法律漏洞,这就是犯法。佛教导我们「不作国贼」、「不谤国主」、「不漏国税」、「不犯国制」,这都是佛教化一切众生如何爱护国家。你这四条做到了,才叫爱国。你这四条做不到,爱国是假的,不是真的。佛陀字字句句教导我们,含义都深远无尽。

《大集经》里还告诉我们,这是假设的话,而实际上也是真的,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一万二千年过去了,世间没有佛了,贤劫第五尊佛是弥勒菩萨示现成佛。这个时间很长,《弥勒下生经》上告诉我们,他什么时候再来?五十六亿万年之后。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法运过后,有五十六亿万年世间没有佛,要等弥勒佛下生讲经说法,这时佛法才会再出现。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真是不容易!我们恰恰好能够生在这一万二千年当中,才能遇到佛法。没有佛法的时候,佛说了,「善事父母即是事佛」。于是我们就晓得,佛法在这个世间消灭之后,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将度化众生的事情付托给观音、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而单单付托地藏菩萨,是什么意思?地藏菩萨代表「孝亲尊师」,世间没有佛法的时候,你懂得孝亲尊师,就是跟事奉佛陀没有两样。这是个表法的义趣,我们都要懂。

佛陀的教诲,始于事亲。净业三福第一句话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佛教人从这里开始,也是到这里圆满。千经万论,长劫修行,到最后就是这两桩事情圆满,圆满就成佛了。你把孝亲尊师的道理搞清楚了,圆圆满满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处世待人之处,就叫成佛了。由此可知,千经万论,四十九年的说法,说些什么?无非是说孝道与师道的大道理、孝道与师道的落实,佛就是说这个。

说到究竟处,佛指示我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老师。这个话初学的人很难体会,愈是深入,你就愈发现佛这两句话有道理。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够肯定接受?觉悟。大乘圆教初住菩萨接受了,完全没有疑惑,所以认真奉行。从初住到等觉,菩萨位次四十一个阶级,他们修什么?无非是落实这个理念而已。十法界里面的人,只能说是听佛有这个说法,纵然不反对,也没有法子证实,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著,所以只能是听说而已,听佛有这个说法,是不是事实,还不敢肯定。这是我们凡夫的想法,因为对佛尊重,不敢反驳。不是佛教徒,对佛没有这种尊重心,就提出批判了。佛说的是真话,要用智慧、要用实践去证实。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四九卷)

 2000/08/0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49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台北净宗学会居士打电话给我,要我跟他们谈谈修行的方法。现在他们也在收看我们的网路。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首先要搞清楚。「行」是行为,行为包括的范围就太大太大了。佛跟我们说法,将无量无边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这是大家都熟知的:身、语、意。再多的行为,也不出这三类。「身」是身体的造作,「语」是言语,「意」是思想、见解、念头。「修」是修正。如果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有了错误,将错误修正过来,就叫做修行。佛陀的教导着重在修行,只有修正自己错误行为,我们才能得真实的利益。

学佛的同修都能够肯定,这个世间确实有六道轮回,这个事情不是假的。六道轮回也不是释迦牟尼佛首先说出来的,最早讲六道轮回的是婆罗门教,就是现在在新加坡大家熟知的兴都教。兴都教古时候称婆罗门教,在中国则称印度教,他们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他们自己说有一万多年,但是今天世界上肯定他们大概是八千五百年),比佛教早得太多了,是很古老的一个宗教。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介绍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修禅定。婆罗门教的禅定是世间禅定,也就是四禅八定。

我们知道六道是六种不同的空间,虽然畜生道有一部分我们见到,有一部分我们见不到。畜生的种类很多,见得到的,是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的,生活在不同空间的,我们就见不到了。可是禅定能够突破,我们在讲席当中说了不少。空间怎么来的?六道是六种不同的空间,四圣法界又是四种不同的空间,一真法界也是一个不同空间。从理论上讲,空间维次是无限量的。佛跟我们讲十法界、讲一真法界,是讲大的,没有讲细的,细的则是太多了。怎么来的?是从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于是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所以不同维次空间当然是无尽的。

应该如何突破?今天科学家都在想方法,还是没有办法突破空间维次。如果能突破四度空间,你就能见到过去、未来了。古老的修行人修禅定,禅定是什么?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放下得愈多,突破的层次就愈多,于是六道他见到了。天道很复杂,佛经里面讲天有二十八层:欲界有六层、色界有十八层、无色界有四层。所以只要把原因找到,将原因消除,这个事情就不难解决了。所以六道的状况,古老的婆罗门修行人很清楚、很明了,他们说得没错,今天西方科学家也确实证实有轮回的存在。

我们在前两、三个月,还收到美国同修寄来的一篇报纸剪下来的报导,这是美国最近发生的。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说她前生是美国的原居民红番投胎的。才一岁多,她就能够说一百多年前红番的土话。现在懂得这种土话的人,他们说在全美国也不过只有几十个人,很少人能懂了。她说的是红番的话,确实被人证实。她说,是一次跟白人战争,她在战争里面死去,也说出那一次战争的状况,确确实实证明她真的是转世轮回。像这种例子,现在在世界上、在中国都很多。不要说过去,专门收集现前的。

但是,轮回之所以然的道理,婆罗门教就没有法子说出来了,他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世尊因此才出现在世间,他来干什么的?他出现在世间,就是为大家解决疑难的。我们世间人能解决的,佛不会多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我们想解决而解决不了,而且这个问题是一个正确的问题,佛菩萨大慈大悲,我们有念头想解决问题,这个念头就是「感」,众生有感,佛菩萨决定有应,感应道交,于是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佛出世之后,不仅是六道轮回所以然的道理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而且告诉我们轮回之外还有法界,有四圣法界、有一真法界,这是古老婆罗门教里面全都没有提到的。

四圣法界是相似的法界,六道纯粹是虚妄不实,我们一定要晓得。生天,天不究竟。许多人把天当作究竟,佛告诉我们天不究竟。天的福报比人间大,寿命比人间长,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非想非非想天的寿命八万大劫,寿命之长我们无法想像,但是八万大劫到了怎么办?还是要搞轮回。那是到最高的地方,最高的地方寿命完了,往下堕落,没有法子向上再提升。所以这些事实真相,我们总要清楚。佛跟我们说的话,没有一句话是妄语,没有一个字是欺骗众生。《金刚经》上说得好,「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说得这么清楚。

我们做学生的人,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对老师要诚敬。印光大师说得很好,诚敬就是入道之门。不但是在佛法,世间的圣人、儒家、道家教人,也都是从诚敬入门。再看看西方的宗教,没有一个是例外的。不诚,你什么都学不到。你能够学到的,仅是世智辩聪而已。也就是儒家讲的记问之学,你听得很多,你能够记得一些,于是道听途说。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不是从你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你所讲的是别人的。

释迦牟尼佛、孔老夫子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不是叙说别人的,而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并且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众生虽然无量无边,真心本性是一个,决定没有两样,所以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这些佛在经上讲得太多了。所以,我们应从哪里入门?从诚敬。《观无量寿佛经》佛教导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没有诚敬就不孝、就不敬,所以孝敬是从诚敬里头生起来的。因此,十善业道就成了基本的科目。

修行不能成就,不单是现前(现前不能成就的人就多了,太多太多了),古时候的修行人,也是成就的人少,失败的人多,原因在什么地方?内有烦恼,外有诱惑,这真的叫「内忧外患」。内里面有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外面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这怎么得了?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是地狱五条根。你贪着一条就会堕地狱,五条都贪的话,还得了?又贪名、又贪利、又贪地位、又贪权力、又贪女色、又贪财宝,非堕地狱不可!儒、佛典籍里面所讲的「大丈夫」,佛典籍里面所讲的「大英雄」,什么叫大英雄?什么叫大丈夫?能够克服这些欲念的人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而他能做到,这个人就是大英雄,这个人就是大丈夫。

世出世间圣贤都做出榜样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他是王子出身,别人求富贵未必求得到,他的富贵是现成的,而他舍弃王位,舍弃富裕的生活,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一生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这个生活是最健康的生活,是回归大自然的生活。回归大自然是正常的、是健康的。他是全面的回归,今天讲的是全方位的回归。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才是佛经上所讲的真正的离苦得乐。佛说的「离苦」不是苦乐之苦,佛说的「得乐」也不是苦乐之乐,苦乐是相对的。「苦、乐、忧、喜、舍」他全都放下了,他得的是真乐,我们现在的人体会不到。

所以,修行要想在这一生道业圆满成就,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有把握,一定要严守五戒十善,决定不能够犯,决定要放下自私自利。我们最常听说的政治家、政客,政治家跟政客从哪里分?有什么不一样?其实很简单的就能够辨别出来。无私无我,绝不贪图地位、名分,念念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政治家。政客怎么样?念念为自己,只顾保全自己的地位、权力,这是政客。由此可知,为众生的是政治家,为自己的是政客。在佛法里面分,佛菩萨是政治家,凡夫是政客,这是凡圣的差别。自古以来,在中国、外国,历史上确实有不少政治家。在中国,最著名的是周公。古圣先王里,尧、舜、禹、汤是孔老夫子常常赞叹的,这些人没有私心、没有自己,从政做到帝王,舍己为人,对于自己的权位毫不留恋,看到有贤人、有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人,他就让位,这是政治家。

同样一个道理,在各行各业、在学术界,世间人称他为「家」,那就是大公无私。在佛门里面讲,是菩萨示现、菩萨应化的,他是为社会、为众生服务,不是为自己。如果起心动念还是为自己的利益,这是凡夫,这是迷,没有觉悟。觉悟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为社会的安全、人民的福祉、世界和平。如果对这些事情没有利益,他不会做,也不会说,想都不想。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怎样修行,怎样在这一生当中圆满证得无上菩提,我们这一生过得就有意义、有价值,就没有空来一趟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0卷)

 2000/08/0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50

诸位同学,大家好!古人常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再好的制度,也必须要有人执行,才能产生效果,教学也不例外。再善的教育,如果学习的人不能落实,那就变成清谈,对自己修身齐家,对社会、对国家都没有实质的贡献。宗教教育也不例外,今天社会普遍的厌恶佛陀教育,原因在哪里,我们要知道。我们接触之后,深深的明了,佛陀教育确确实实是古今中外至善圆满的教育,但是今天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这个责任谁要负?佛陀的学生要负,不能怪别人。佛已经不在世间了,祖师大德也已经远离我们而去,现前的佛门弟子,在家、出家,我们对于佛陀的教诲不能够认识、不能够理解、不能够奉行,我们就是佛菩萨的罪人,是祖师大德的罪人。

昨天晚上,何云先生告诉我,此地国大古振美教授这些年来写了一本大书,分量很大,专门研究佛教在中国两千年来对国家、民族、政治、社会的巨大贡献。何云先生非常赞叹,他说这个工作过去没有人做。我认识教授时,他还在大学念书,我认识他大概有三十多年了。他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很难得,足以启发现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的领导人。

我知道西方。我在美国住得很久,美国这个国家非常欢迎信仰宗教,从小学就是如此。他们调查小学生有没有宗教信仰,不管你信仰哪个宗教都好。不信仰宗教的,就给你打上问号,你是个问题学生。确实跟我们东方人观念不一样,为什么?宗教教育在西方人心目当中,是道德的教育。你心目当中敬神,你会受神圣教诲的约束,这是一桩好事情,他们不把这个看作迷信。我们仔细观察,西方人的领袖,美国的总统、英国的首相,星期天都上教堂去做祷告,那是宗教教育。

佛教讲宗教教育,但是「宗教」的定义跟一般人的观念绝不相同,这是我们学佛人必须要辨别的。佛教讲「宗」,是专指禅宗。除禅宗之外,其他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宗门、教下,这是为什么我们佛教本身称「宗教」。诸位要晓得,宗门、教下都是教育,都是教学,所以佛教是教育。我们称释迦牟尼佛,并没有称他作「主」、称他作「神」、称他作「上帝」,我们是称他作「本师」。你们看看这个称呼,「本师」是什么意思?我们最初的老师。佛陀教育创始的老师,我们称「本师」,我们自称「弟子」。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味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教育里面才有师生关系,宗教里面有父子关系、主仆关系,没有师生关系,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在后世,社会一般大众称出家人为和尚。「和尚」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亲教师」。要用我们现代教育的名词来说,和尚是两种身份。第一种身份是学校校长。校长是和尚,校长之外的其他人不能称作和尚。其他的人在佛法里面称「阿闍黎」,我们中国人称「法师」。和尚是主持教育的,他负责整个教学,他聘请教授、老师来帮助他执行教学,他也管教育政策,决定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是校长。所以和尚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另外,在大学研究所里面的指导教授,也算是和尚、亲教师。所以和尚是两种身份,一个是校长,一个是指导教授,这是极其尊敬的称呼,不能随便称的。「阿闍黎」也是梵语,它的意思是说,这位老师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样,所以古时候翻作「轨范师」。我们一般称教职员,教职员的言行可以做学生的榜样,做学生的轨道、模范。

唐朝时代,佛教在中国起了一次很大的革命,那就是丛林制度的兴起。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这个好。丛林制度是什么?就是正规的大学。释迦牟尼佛一生讲学,跟孔老夫子一样办私塾,没有正式成立学校。传到中国还是这个样子,还是属于私塾教学这一类的。到禅宗第八代马祖、百丈禅师,我们一般俗称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徒孙,他们两位发起建丛林,就是把佛教教学正规化,有系统的组织起来,所谓是「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学校的章程,里面的一些规章制度,是百丈大师拟订的。这是佛教大学,丛林里面的分工,与现在大学没有两样。丛林的主席也叫做「方丈」,就是校长,因为他居住的房子不大,方圆一丈,所以称为方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出家人生活的简单、节俭。这是主席、是和尚,所以称「大和尚」。

和尚下面有三位纲领执事。一个是「首座和尚」,管教务的,就是现在大学里头的教务长。「维那」是管训导的,「监院」是管总务的。其实首座就是教务长,维那是训导长,监院是总务长,与现在学校的组织一样,只是职位名称不一样。首座有很多位,里面有一位领导的,称「首座和尚」,他们管教学。所以仔细去研究、去观察,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

但是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佛教丛林寺院造有那么多的佛像,叫人看到好像是迷信?这是没有深入去理解。我们今天社会,一般大学与博物馆是分开的,有许多课程要到博物馆去调查、去参观、去研究。佛教很特殊,重视艺术,雕塑、美术、音乐,乃至于建筑,的确是高度艺术化的教学,它把博物馆与学校集合在一起。这种教学好,让你六根接触境界全是教育,一切时、一切处都提醒你,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表法」。

古大德在经书里的注解,特别是清凉大师注《华严》,都为我们指出种种表法的意思。譬如菩萨,菩萨是彻底觉悟的人。诸天天王,则是代表社会政治制度各级的领导人,像国家领导人、省级领导人、县市领导人,这一类是属于天王。《华严》上的杂神众有几十种之多,杂神代表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导人,不是属于政治领导人。你开个公司、开个商店,老板就是这一类的领导人。《十善业道经》里面的龙王,他就是属于杂神类的,不属于政治。你要懂得其中的含义,就知道佛教没有迷信,它把教学升华,用艺术方法来表达,含义就深了,也活泼了。

佛讲《十善业道经》,是在娑竭罗龙宫讲的。娑竭罗龙宫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娑竭罗」是梵语,照字面翻,是「咸水海」,这个海水是咸的。我问你,海水好不好喝?海水不好喝。对,这代表什么?我们这个人世间是苦海,苦海无边。娑竭罗代表苦海。「龙」是什么?这个社会上的人心、事理变幻无常。龙是善变的,龙跟蛇在古人的心目当中是最会变化的,这是形容世间人情事理变化多端。所以龙宫在哪里?就在我们现前社会。谁是龙?每一个人都是龙,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叫龙。「王」,就是各个行业里头的领导人。你在家里是家长,你是家里的王,你开个小店,你是老板,你就是小店的王,就是这个意思。哪来的迷信?你要懂得佛说法的深义。

所以佛法里头常讲:「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要照着文字来解释、去理解,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全解错了,你不懂得他说话意在言外。这才美,让你去体会,一句话意思无穷,这是说话的艺术。赵朴初老居士讲得很好,「中国人会说话,是受佛教的影响。如果没有佛教,中国人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为什么?你仔细去想想,我们说的话里头,很多名词术语全是佛教的,所以离开佛教的文化,就不会说话了。他老人家说得很有道理,这是对于佛法有研究、有认识的。

因此,我们从各个方面去观察,我们才真正理解释迦牟尼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今天社会大众的观念给释迦牟尼佛定位,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我想这是学佛的人都会肯定的。释迦牟尼佛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值得我们尊敬,我们学佛就要效法释迦牟尼佛。我们献身从事于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们也要学习释迦牟尼佛,做义务的教学。

所以,人不能不学佛,学佛与信仰宗教不发生冲突。这个话大概是在三、四十年前,我在辅仁大学讲过。我记得我在辅仁大学讲演的时候,前面两排坐的是神父、修女,后面坐的是辅大的学生。我看到这么多神父,很欢喜。我告诉他们:「你们跟上帝是父子关系,你们来学佛,跟释迦牟尼佛是师生关系,没有冲突。」你在家有父母,到学校有老师,哪里会冲突?我还特别劝他们一定要好好的跟释迦牟尼佛学,否则的话上帝会很感叹:「我的儿女不错,是很好,可惜没有上过学。」上帝也很难为情。如果你学佛,上帝会感觉到很荣耀:「我的儿女是最有智慧释迦牟尼的学生。」他也增光。我说了,大家都哄堂大笑。那天同学们来告诉我,这些神父要我留半个小时,他们要提问题。我讲完之后,一个问题都没有。

所以佛教是究竟圆满的教育,任何宗教徒都应当要学佛。它是智慧的教育,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真的,上帝不反对学佛。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上帝常常请佛菩萨到天宫去讲经说法。所以我说:「现在你们不学也没关系,好好的去修你的法门。将来你真的到了天堂,你的上帝请佛菩萨讲经,你跟着听也一样。你若上不了天堂,你这个机会就错过了。」所以我们要明理,要认识佛教,要肩负起教学的使命,要做好榜样给社会大众看。如果我们不能做个好样子,我们就是佛菩萨的罪人,是祖师大德的罪人,我们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社会。没有机缘接触到佛法,那就另当别论。既然接触到了,我们就有使命感。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一卷)

 2000/0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51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台北净宗学会开始与我们做双向的联系。我们全世界的同修,得利于高科技的发达,确实可以做到每天面对面的接触。这是在过去我们梦想不到的事情,现在已经变成事实了。科技不断的进步,我们的技术也是不断的革新,画面、音响愈来愈逼真、愈来愈清晰,这是一桩好事情。

今天世界不安,社会动乱,有许多人探讨其中因素,希求解决之道。我也遇到许多人来问我,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问题。儒家说:「人不学,不知义」。「义」,就是应当做的事情。不应当做的事情,我们去做,这是不义。应当做的事情,我们去做,这是义。所以有所谓的「义务工作」。由此可知,教学非常重要。

中国古代朝野的贤哲都懂得这个道理,因此都重视教学。《礼记》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建君民,教学为先」。这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建立一个政权,什么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育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项目,这四个项目是一体,决定不能够分割:第一、家庭教育,第二、学校教育,第三、社会教育,第四、宗教教育。这四种教育是以家庭教育为根本,宗教教育则能达到究竟圆满。如果将这四种教育办好了,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如果把这四种教育疏忽了,天下焉有不乱之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今天西方人已经重新肯定中国人,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九八三年我在纽约弘法的时候,当地的美国人就是这样称赞,他说:「全世界一个人一个人比,中国人第一。两个人两个人比,犹太人第一。三个人三个人比,日本人第一。」这个意思很明显,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世界第一,可惜不团结。全世界最团结的是日本人。所以他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团结?」我看他们都是基督教徒,我就说:「这是上帝安排的。」他们听了很惊讶:「为什么是上帝安排的?」我说:「中国人若是团结,你们哪有饭吃?」我们就一笑了之。外国人佩服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却挖苦中国人的不团结,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深的反省。

中国人本来是团结的,所以「团结」这个名词在中国古时候没有,中国人用不上,为什么?五伦的教育就是团结。外国人没有五伦的教育,所以他们才要讲团结。中国人本身天生就是团结的,现在为什么不团结?因为我们把祖宗的教法丢掉不要了。外国人讲团结,而我们现在既不讲伦理、又不讲团结,所以比不上外国人。我们要细心体会祖宗的教育,那是千万年智慧经验的结晶,不可以疏忽,它有长治久安、繁荣兴旺、离苦得乐的大道理在。很可惜,近代中国人忽略了,以为这些是旧的东西,应当被淘汰。

两千年前汉武帝为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教导人民遵从孔孟学说。没有多久,明帝时代佛法传到中国,为朝野所认同,全面接受。于是主宰中国教育的,就是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两千年来改朝换代,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典章文物制度有改变、有革新,唯独教育没有改变过,甚至连蒙古人、满清人入主中国也没有改变。我们有没有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不改变教育政策?细细想,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确实是真理的教育。真理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怎么能改变?一改变就天下大乱了。可是民国以来改变了。满清被推翻之后到现在,还不到一百年,但是社会人心所产生的变化,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所没有的。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有没有去多想一想?所以教学重要,我们应该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

我们要问,孔孟学说、大乘佛法,古圣先贤的教育教些什么?可以说儒佛都是一致的,教人要「诚敬、仁慈、博爱」。古圣先贤的教育,这六个字涵盖尽了。可是我们放弃了,现在的社会充斥的是不诚、虚伪,不敬、傲慢,不仁、自私自利,不慈、没有爱心。不但不能够爱人爱物,甚至自己作践自己、糟蹋自己,不知道爱自己。我们仔细想一想,现在的社会是不是需要儒佛大乘教育?

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呼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所以现在西方人重视汉学、重视佛法。这几年来,英国小学、中学、大学的课本里面,都有佛经的内容了。去年我在澳洲,那边的同学送了两本学校教科书给我,是英文写的,我也看不懂。他告诉我,内容是佛学,学生上佛学课程。这是基督教的国家,学校采用佛学课程,真是难得!我们看到非常欢喜。所以,将来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是由外国人带头修学,然后我们中国人才跟进。我们不要老祖宗东西了,现在外国人请去供奉。我们这里打倒,人家在那个地方供奉,正是《论语》所讲的「德不孤,必有邻」。我们的老祖宗,子孙不要他,外面有朋友爱他,他不孤单。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深的去反省。我们要觉悟!不觉悟,永远还是跟着外国人走。

我们国家虽然独立,我们的思想意识型态没有独立。所以今天虽然讲教育很发达,发达的是科技教育、工商业教育,这是功利的教育,不是诚敬、仁慈、博爱的教育。不是仁慈博爱的教育,就不能解决社会问题。

我昨天从香港回来,今天早晨这边同修拿了一份报纸给我看。印尼现在有七个宗教,听说有一万多人在一起做和平祈祷,这是好事情。所以,我们今天只有祈求世界上的宗教家、志士仁人,个个深入自己的经典,推动仁慈博爱的教育。「诚敬、仁慈、博爱」,是全世界所有宗教教学的根本。宗教会变成迷信,就是过分重视形式的祭典,把教学疏忽了。每一部经典都是古圣先贤教化众生的宝训,我们要有智慧认识清楚。

居士传真给我,问我佛七念佛如何得力?还是「诚敬、仁慈、博爱」,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一心专念,决定往生。

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里面告诉我们,念佛最怕的是夹杂,所以他教我们「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决定成就。他这三句话,实际上是从大势至菩萨那里学来的。大势至菩萨教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就是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六根就都回来了。「净念相继」要用清净心。真诚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念佛就是净念。具足不怀疑、不夹杂,才是净念。如果夹杂、怀疑,就不清净了。「相继」是不间断。我们如果懂得大势至菩萨所讲的方法,念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过去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众「放下万缘,一心正念」,也是这个意思。古德常讲「老实念佛」,这样念佛才是老实,有疑惑、有夹杂就不老实了。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老实的人没有什么大成就。纵有善根福德,因为他不老实,也很快的耗尽。唯有真正老实人能够积功累德。这一桩事情,头脑冷静一点,观察细密一点,都在我们眼前,不必看古时候,现前就很多了,确实证明业因果报丝毫不爽。

同修们若是真正要求往生,一定要放下万缘。具体而言,就是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又能诚敬、仁慈、博爱,你念佛决定往生,而且往生品位高超。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台北念佛堂的画面很清晰,我们看得很清楚。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二卷)

 2000/08/1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5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九面第一行: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

经文很明显,意思无尽的深远。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如何成就净业。特别是对念佛法门而言,大家都知道念佛法门是修净业,净业从哪里修?先净其口。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的,佛教我们修行的基本法是善护三业。善护三业里面一开头就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此地所说的。由此可知,修净土是从善护口业开始。我们知道了,应该明了这一段教诲的重要性。

什么是「恶口」?这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恶口是说话粗鲁,音声、态度、词句都令人家难以入耳,现在所谓是命令的句子。纵然是你的下属,不得不服从你,充其量也是表面服从,心里头不服,这是失败的,往往在某一种关头的时候,下属背叛了。为什么会叛离?必有原因,其中因素决定少不了平时言语不当造成的后果,这是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

人与人相处,人之待人,言语占的分量太重了。所以儒家教学,言语是列在重要的科目上。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由此可知,他把言语看得多么重。言语是德行的表现,看你的言语,看你的表态,看你的动作,你的德行高低就一目了然。我们要怎样修德、累德积功,佛菩萨在经论里常常嘱咐教导我们。教诲说得很多,诸佛菩萨又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柔和爱语,这是济众。

我过去亲近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我站在旁边观察他们接待宾客、接待来学,看了深受感动,同时也在这里面学习。他们对待亲近的学生与对待大众不一样,对学生常常有严厉的教训,但是对大众没有。对学生,老师有责任帮助他、成就他,看到他有过失,决定要说。所以从前老师对我们讲,没有人愿意说人过失,谁愿意与人家做冤家对头?聪明人、有学问的人绝不干这个事情,只与人结善缘,绝不与人结恶缘,你有过失不会有人说的。说你过失的只有两种人:一个是你的父母,一个是你的老师。

朋友、同学说你过失,也是一而再,顶多讲两次,两次你不改,不会讲第三次了。为什么?因为再说就变成冤家了。那会怎么对你?敬而远之。什么叫「远之」?就是不与你共事。你在社会上做任何事业,得不到别人帮助。你所得到的,都是与你有利害关系的朋友。至于道义的朋友,你一个都没有。因此德行、言语不能不学。德行的落实,就是世尊在这部经上所讲的十善业道。所以口业重要,你能够『离恶口』,你就得到『八种净业』。

第一种『言不乖度』。「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分寸,你的言语恰到好处,也就是一般说的如理如法、合情合理,不过分,也不会不及,这是第一种净业。言语过分,会显得巴结、讨好人。言词不及,则显得傲慢、瞧不起人。言词要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要常常练习,养成习惯。

【二。言皆利益。】

『言皆利益』很重要。无益之言,在佛法里面称作「戏论」,也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开玩笑。诸佛菩萨、修道之人没有戏论。戏论与幽默不一样。世间人的幽默,不见得是对对方、对社会大众有利益。而圣贤、君子所谓是「出言成则」,说出来的话都可以做为社会大众的准则,这就是「利益」。由此可知,净业是有利益的。如果于社会大众没有利益的,就不是净业。最重要的利益是让我们得清净心,帮助我们断烦恼、长智慧,这是真实利益。

【三。言必契理。】

『理』是真理,决定不会违背真理。圣贤君子决定没有悖理之言,为什么?他见到真理了。佛家常讲「明心见性」,所以他的行为、言语决定与性德相应,言行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二部经教,都是从性德流露出来的,契理。

【四。言词美妙。】

这是契机,让人家听到欢喜接受。契机契理的言语,才能广化众生。《坛经》上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契入境界了,不是凡夫。他为什么不见世间过?我们用相宗的话来说大家好懂,他已经转识成智了。相宗修行的纲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是分别,一切都不分别了,这个观是妙观,智慧现前了。我们今天对世间人分别,他已不分别了。「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末那识是执著,他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了。诸位想想,离开分别、执著,你要找过失,了不可得,世出世法都没有过失。

佛在《楞严经》、《圆觉经》、《法华经》、《华严经》里,都说贪瞋痴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即是贪瞋痴,这是平等观。贪瞋痴与戒定慧是极不平等,但是他说平等,是怎么平等的?贪瞋痴与戒定慧是一个法性,觉悟了叫戒定慧,迷了叫贪瞋痴。迷悟不二,迷的是法性,悟的还是法性。法性没有迷悟,迷的时候变的是贪瞋痴的相,悟的时候变是的戒定慧的相。但是你要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不是真的,是妄相。心平了,理得了,于是清净心现前。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贪瞋痴与戒定慧都清净了,这是法身大士。

法身大士应化到六道里面来,他怎么做?他还是严持戒律。为什么?六道众生在迷,他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上舞台去表演,一定要顾及大众与当前社会。这个表演于众生不利、于社会不利的,就不可以做。譬如今天的社会,大家都不懂得孝道,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佛菩萨到这个地方来,一定示现孝顺父母、奉事师长。现在社会大众不懂得尊师重道,忘恩负义、背师叛道,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一定是特别示现孝亲尊师,一定是这个作法。为什么这么做?为了挽救世道人心。诸佛菩萨在哪个地方示现、哪个时候示现,一定先观察时节因缘,也就是此时此处众生犯了哪些毛病。佛法是教育,能够纠正众生,帮众生改过来,这是善知识。

今天这个世界上,已经不懂得尊师重道,如果我们还要毁谤老师、批判老师、斗争老师,这就是教社会大众不孝父母、不重师长,果报是在三途。这种教育、这种表演示现,是把众生带往三途恶道,这种人是恶魔,不是菩萨。

菩萨作法与此恰恰相反。菩萨随顺性德,所以菩萨决定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教化众生懂得整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成全大众。对于恶人的毁谤、侮辱、陷害,格外敬重。这个敬重不是装的,而是出自于真诚来感化恶人、劝化社会。这是菩萨。

『言词美妙』不单是音声说得好听,音声好听固然在其中,「美妙」的意思更深更远,是让别人听到能够欢喜接受。你的言语是金玉良言,这叫美妙。我们现在讲,是合情、合理、合法,真正是从仁慈、博爱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是属于净业,决定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亦能够净化人心、净化三业,这是真正契理,真正美妙。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三卷)

 2000/08/1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53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晚上我们听了犹太教的简报,这是一个古老的宗教,我们比较少接触。中国大陆只有五个宗教,他们接触的机会更少。我们听了之后,知道犹太教的历史有四千多年,他们最主要的经典是《旧约》。而天主教是《新约》、《旧约》都采纳,基督教则偏重在《新约》。他们所崇奉的是一个神,差别是基督教偏重在耶稣,天主教偏重在圣母。昨天我们也听他们的报告,他们肯定上帝就是真理,是宇宙之间的大能。这个概念很正确,确实能被现代人所接受。

佛弟子广学多闻,尤其是出家,肩负起教化众生的使命,对于众生的机宜不能够不知道,弘法利生才真正能做到契机契理。好在这一次我们邀请各个宗教来传道,不是短期的、是长期性的,每一次我们都留有录像带,英语讲演的部分,希望能够用中文做成字幕,我们要很用心的来学习。

我们要在不同的宗教里面找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所公认的真理。佛陀的本意是智慧、是觉悟,他们则说真理、说大能,这与佛家讲的大智大觉是同一个义理。可是宗教教育要真正利益世人,就必须将真理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

真理所表现在外面的就是仁慈博爱。我们今天将佛法的中心理念拈出来,五句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不仅是佛法的精义,也可以说是世间所有宗教精华之所在。上帝爱世人,神爱世人,佛菩萨大慈大悲。佛、菩萨、神、上帝是什么?在哪里?就是当人自性本具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它的大用就是慈悲、就是博爱,不分国土、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的仁民爱物。

一般宗教里面说爱人,佛经讲的范围就更大了,《华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就是说明,连对于植物、矿物,我们都充满了爱心与善意,何况对于有情众生?果然对情与无情充满了真诚、清净、平等的善意与爱心,这个人在佛法里面就称之为「佛陀」、称之为「菩萨」。如果还夹杂着不善,夹杂着恶意,什么是「恶意」?不善就是恶。佛跟我们说的标准是十善业道,犹太教的标准是摩西十诫。十诫的内容与十善是相同的,所以十善业道是所有宗教典籍的明文教诫,信徒们一定要知道遵守。离开这个基本教学,我们就不善了,就造作恶业,变现出三途苦报。

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学佛要从哪里学?从根本修。根本是念头。念头要善,念头要清净,念头要平等。在大众当中,觉得自己身份特殊,觉得自己的地位跟别人不一样,这是不善,这不是善。我们看世出世间的圣哲,中国人讲世间法、重视世间法,孔老夫子是个代表。夫子一生的行谊,处世待人的态度是自卑而尊人,这是圣人给我们做出的模样。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就是凡夫。比人高一等的念头、行为,在佛法里面讲,是深重的业障习气。谁知道?佛晓得。做佛的弟子,就要把佛法里面所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做出来给大家看,这是教化众生。你自己真正做到了,这是你的自受用,给别人看是化他。要认真去做,努力的去做。

各个宗教的信徒,也跟佛法一样,要通达、深明经典的义趣。「义」是道理、义理,「趣」是方向、目标。明了之后,要把这些大道理落实,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为社会造福,给众生做好样子,远离名闻利养,舍弃五欲六尘。一般宗教说,这个人才得救。是谁救你的?是自己救自己。大乘佛法里面则是说,自己度自己。诸佛菩萨、一切神圣是给你做自救、自度的增上缘,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人生苦短。昨天中国有位同修打电话告诉我,说他到美国去了一、两个月,回来了。他有三个很好的朋友已经过世,年龄都不到五十岁,深深感触人是这么样的脆弱。「人命无常,国土危脆」,要想长久,这是妄想,是痴人说梦,六道里面决定没有长久的。

佛告诉我们真相,世间是无常的,刹那变化。有智慧的人知道掌握现在,现在这一刹那掌握住,就成功了。忽略现在,就一定堕落。佛家讲「常乐我净」,常乐我净从自性里面才能见到。自性确实是无形无相的,横遍十方三际,里头有真常、真我,具足常乐我净四种净德,而现相里头决定没有。相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能把这一点看清楚、看明白了,相可以受用,绝无执著。不但没有执著,也不可分别。远离分别执著,你就见到诸法实相。见到诸法实相的人,在佛法里面称为「佛陀」、「如来」。

所以我们学佛要知道从哪里学,从哪里下手,怎么样成就。日常生活里充满了真诚、清净、平等,处事待人接物充满了大慈大悲,这个人就真正离苦得乐。苦是妄想分别执著,他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他就没有苦了。他乐的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真诚、清净、平等的总体,这个理念、受用无时无处不圆满,所以他得大圆满、大自在。这是真的,除此之外都是虚妄的。所以学佛是学圆满周遍的爱心,也就是佛家讲的大慈大悲。显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皆是大圆满。你的受用,点点滴滴都是大自在。佛法里面能得这个受用,所有宗教教学,如果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也都能达到同样的境界。所以佛在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法门」不局限于佛教的法门,而是旁通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这正是大乘所说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悟、圆修、圆证。在一切法里面,确实大乘讲得更为透彻、明显,我们要在这里下功夫。

下功夫不仅仅是在研教,也要落实,解行要相应。解帮助你行,行帮助你解,解与行相辅相成,这才把我们提升到无上道。有解无行,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无济于事,不能解决问题。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头讲得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教导我们解行要相应,这是正法,这是正教。偏在一边,就邪了。什么叫「邪教」?偏在一边。走路不是走在正当中,而是走在两边,走边上、旁边去了,偏邪。邪正我们要有能力辨别,我们自己走的是个什么道路,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四卷)

 2000/08/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54

诸位同学,大家好!最近我们听说联合国要召开一个世界的宗教会议,这桩事情好像在过去还没有过,这是第一次,是好事情。人类祈求和平、祈求上苍的保佑已有千千万万年了,可是和平一直都没有到来。相反的,天灾人祸,尤其是战乱,一次比一次严重,伤亡的生命财产无法估计。以近代来看,人们已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大战,恐怕将来还会有第三次大战,所以和平的希望太渺茫了。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幸的现象?

中国古代的圣贤,虽然也祈求上苍、祈求神祇,但并不完全依靠,而是依靠圣贤人的教诲。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在中国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鼎立。可是讲「教」,并不是现在人观念当中的宗教,而是教学、教育。换句话说,这是三大学派,各有千秋。就如同雍正皇帝在《十善业道经》前面的上谕所说的一样,「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这三种教育都是教导人民觉悟的,「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雍正皇帝的话不错,完全正确。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宗教,可以说理都是出于一源。什么理?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我们现在总结佛的教诲,就是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道」是什么?爱人。新加坡的许哲居士,李木源居士问她:「什么是宗教?」她说:「宗教就是爱。」

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说「上帝爱世人」、「神爱世人」,佛教里面说佛菩萨一片慈悲。此地大多数人民信仰伊斯兰教,邻近的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也都是回教国家。回教的经典展开,每一段的头一句话就是「阿拉确实是仁慈的」(他们称上帝为「阿拉」)。所以世间宗教再多,它的根本是一个,都是真诚、清净、平等,智慧、仁慈、博爱,这是根本。宗教教学的目标也相同,教人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它不分国家、不分族类。任何宗教在传教的时候,都没有限制一定要同一国家、同一族的人,才可以信仰他的教,没有。每一个宗教都传遍全世界,它们确实是平等的。唯有教育才能够达到和平。

宗教原本都是教学,用现代话来说,都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诸位仔细去看所有宗教的经典,你就会明了了。宗教心胸都是广大的,佛家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任何宗教都如是。为什么现在宗教人士心量变得这么窄小,只有自己,贬抑别人?那不是神的意思,不是宗教教义里所说的,而是个人造成的。

我们不讲其他宗教,单单讲佛教,我们有没有照佛的经典去做?没有。自己的道场,希望它兴旺。别人的道场,希望它衰败,希望它的信徒都到我这儿来。本身就排斥了,这是不是佛的教诫?不是。「自赞毁他」是菩萨重戒,这是佛在菩萨戒里面制定的戒条。标榜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这是极大的错误。

佛怎么教我们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每一位善知识都是自己谦虚,尊重别人、抬举别人。这样子「道并行而不悖」,世界才有和平。佛跟我们说,世出世间一切法个个都平等,个个都第一。如果分第一、第二、第三,麻烦就来了,绝对不能和睦相处,唯有平等才能够和睦相处。「和」从哪里来?从「平」来。不平等就决定没有和平,所以一切宗教都是教人平等。

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宗教?我们要了解,过去交通不发达,人与人之间很少往来。我们在古书里面看到,确实有老死不相往来的。譬如在乡村,他住在这个村庄,另一边的村庄,他可能一生都没去过,他一生的生活范围就是这个小村庄、小圈圈里面。他在这个小圈圈里面,要与大众和睦相处,也必须有圣贤教育。由于居住环境不相同,文化不相同,历史背景不相同,所以圣贤设教,建立教化,这样才形成许多宗教。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代,印度有一百多个宗教,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百多种的教学,教化印度所有不同族群、不同国土的居民。宗教是这么来的。

中国宗教不发达,原因是秦朝时代秦始皇就统一了中国。他统一中国的时间虽然短,影响非常大。接着的汉朝时间就长了,前汉、后汉约四百年。汉朝的汉武帝制定教育政策与教学方针,那时佛教尚未传到中国来,是以儒家为正宗。汉明帝时候,佛教传到中国来,逐渐形成儒、释、道三家的教育教导中国人民。此一教育理念,一直绵延到满清都没有改变。两千年中改朝换代许多次,政治制度也有革新,只有教育政策与教学方针没有变,连蒙古人、满清人入主中国也没有变更。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接受这三家的教导,用佛学的名词来讲,有了深厚的善根。

中国是个和平的民族。展开中国的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在外国的国土上打过仗的。什么原因?接受了圣贤的教育。中国不会侵略别人,只是爱护别人,以德服人,不是以力。历代帝王都是修养自己的道德。附近的国家归顺中国,这是他们对中国的尊敬,不是中国对他们的要求。他们尊敬中国,于是他们对中国朝贡(朝贡就是现在讲的送礼),可是中国的回礼比他们送来的要厚许多倍。中国厚待小国,尊重小国,我们只要看看历史就晓得了。

满清中叶以后,逐渐远离了古圣先贤的教诲,于是烦恼习气就现行了,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败坏了社会风气。再加上接触西方之后,外国人洋枪大炮侵略中国,中国几乎被列强瓜分了,所以受这两百多年来的苦难。这是中国人从来没有想过的,中国人一直都是重视文字,不重视武力。于是中国人对自己古老的道德文化产生怀疑。我们讲道德,人家讲武力。我们打不过别人,受别人欺负,所谓是好人被人欺。中国人现在是觉悟了,我们也着重军备,发展新武器。这是不是为了侵略别人?不是的,这个发展是喝阻外国人不能再欺负中国了,如果再欺负中国,我们有能力抵抗,这是属于自卫。没有一点武力,再讲道德仁义,还是被人家消灭。释迦族就是好榜样。释迦族为什么在印度消灭了?没有武力,完全讲仁义道德,人家一打过来,这一族就毁灭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中国建立武力,不是为了侵略别人的,是两三百年的教训告诉我们,不能不有一点武力,否则的话,别人还是欺负你,世界和平依旧不能达不到。这是武装保护和平。

我们向全世界推行和平的理念,和平如何达到?教育。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这是根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被破坏,社会就完了。家庭的核心是夫妇,夫妻不和,天下大乱。所以,中国儒释道都重视家庭教育。佛家教人,最根本的理念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部《十善业道经》,就是讲这四句话。儒家教的五伦八德,都是从家庭做起。家庭教育要是败坏,其他全部都完了。好像四层大楼,家庭教育是第一层,没有第一层,哪来第二层?第二层是学校教育,第三层是社会教育,第四层是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精神的教育,教导你超凡入圣,将你的仁慈博爱发挥到极处,爱护世出世间一切众生。真诚的爱心,用宗教教育把它扩大了。这四种教育落实了,世界就有永久的和平安定,人与人之间就懂得互相尊敬,互相敬爱,互助合作,真的是共存共荣。如果没有这四种教育做基础,这些好听的话都是口号,决定不能落实。

但是我们看今天的世间,家庭教育没有了,子女不听父母的话。学校教育也没有了,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至于社会教育,大家每天看的报纸、杂志、电视、电影,都是教人杀盗淫妄。宗教也完全流于形式,只有宗教仪式,没有宗教教育,经典会读,不懂意思。意思都不懂,怎么能落实?四种教育都没有了,天下焉能不乱?今天世界上的志士仁人,要想挽救世间的劫运,没有别的,必须要恢复这四大教育。

有没有再建立新宗教的必要?没有,不需要了。古来宗教里面的内容太丰富了,我们能够做到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世界和平都有希望,不需要新兴宗教了。再搞新兴宗教,是画蛇添足,毫无意义,只不过是扰乱秩序而已,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过去讲六大宗教,这是全世界承认的。新加坡有九大宗教,经典、教义都好。我们如何把它融会贯通,认真学习,发扬光大,挽救社会,挽救劫运,落实世界和平、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这是当前迫切的问题。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他说得也很有道理。对一切众生的教学,这两家说得具体而透彻,是值得我们认真努力学习、发扬光大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五卷)

 2000/08/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5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九面第二行,最后一个字看起:

【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

我们从这儿看起。离恶口能成就八种净业,前面四种已经说过,现在看『五、言可承领』。「承」与「领」都是接受的意思,不仅仅是接受,而且是欢喜接受。言语温和,自然能够让对方深受感动,永远不忘,这才是成功。

我年轻的时候,在政府机构上班。因为工作并不繁忙,所以没有工作的时候,都是看看书报。年轻人比较放逸,我坐在那里,身体靠在椅背上,椅子前面两个脚就起来了,这样靠起来很舒服。有一次,我的长官从后面走过来,看到了。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你这个坐法很危险,容易摔倒。」他很温和的说,所以我这个毛病从此就改掉了。如果他把我叫去骂一顿,他走了,我照样靠,生的是反效果。所以你才晓得,真正做大事业的人物愈是不一样。谚语常讲:「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愈是大人物愈能包容,愈温和;愈是小鬼,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这一点我们随时随处都能体察到。

我们要效法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但是自己恶习气、恶毛病还不能改,怎么能教别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不能让人生起信心。令人感受到的,是你跟人一见面,人家看你的脸色、听你的音声,《论语》所谓「人焉廋哉」,人家就把你看穿了。为什么佛门要把弥勒菩萨摆在大门口?就是教你第一个就要学弥勒菩萨笑面迎人。再不好听的话,用柔和的态度言语来表达,人家的感受就不一样。即使是责备人,人家听了也感激你,这就是佛家讲的「爱语」。

爱语是真正爱护你的言语,不一定是你欢喜听的话,但是决定对你有利益。为什么你不喜欢听?因为毛病习气太重了。圣贤人教诲,不会随顺你的毛病习气。随顺你的习气,是害你、帮助你堕落。纠正你的毛病习气,这真正是爱语。虽然是爱语,也要谦虚、和敬,真正爱护对方。如果对方听了之后,永远改过来,你就成功了。若是对方阳奉阴违,你还是失败的,你没有成功。所以口业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决定不可以犯。

『六、言则信用』。这是说你诚实,你说的话人家相信。不但表现在言语当中,也一定表现在事实上,言而有信是决定要遵守的。可是佛法是讲智慧的,佛菩萨是讲道义的,有时候在特殊情形之下,言语可以不守信用,事情可以不必有结果。那是什么?在特殊情形之下。要符合道义,不违背道义的,可以示现,做事情可以终止。

有一年,台湾中部的禅林寺请我去讲《禅林宝训》与《佛学常识》。《禅林宝训》的分量很大,《佛学常识》是李炳南老居士编的,分量并不大。我记得讲到第十一课时,庙里出了问题。这座庙是新建的,老和尚的徒弟到处去化缘,把这个道场建好了。道场建得不错,很庄严。但是徒弟们吵架,争地位、争权力。这个说,我化了多少多少钱,当家师应该是我做。那个说,我化多少多少钱,知客师应该是我做。天天在吵,吵得不像话,老和尚也没办法,回避,躲起来了。我回到台中,把这个事情向李老师报告,老师说:「算了,不要再去了。」我说:「可是还没讲完。」他说:「没讲完也不要紧。」这个就是义。道场里不和睦,我们去讲也没有用处,所以没有讲完也可以中断。

义,是应不应该。我们都晓得,佛法的僧团叫和合僧团,如果天天吵架,天天争名夺利,这像什么话!虽然天天讲,一句也没听进去。若真听进去,他就能放下了,争这些干什么?人没有智慧,不聪明。真正有智慧的,谁要争,全给他们,当清众最舒服。在道场,就像做义工一样,什么事情都不操心,没有任何责任,你分配给我的工作,我老老实实把它做好,不背因果责任。这个道理,明了的人就不多了。如果明了,他就不争了。不但不争,还处处推让,你请我做,我还未必做。为什么?做事情要负责任,做得不好就是过失,做好是应该的。这些道理,儒与佛都讲得很多。

今天我们在这里讲到信用,要知道特殊状况之下,违背道义可以背信。所以,我们不要看古圣先贤也有背信的,那不是过失。一切是以道义为标准,符合道义,决定要守信,决定要做到圆满,这是应该的。

【七。言无可讥。】

『讥』,用现在的话说,是议论、批评。你的言语没有人能够批评,为什么?是正确的。所以,古人非常重视言语。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语不能不谨慎,话多决不是好事。话多的人,你的老板、长官决定不会重用你,为什么?容易败事。谨言慎行的人,是各个行业的领导人所器重的,即使是中人之才,也乐意培养,因为这个人能成就。如果闲话多、废话多,喜欢开玩笑,领导人绝对不会重用你,怕你坏事。中国在古时候教小孩,就开始教他谨言慎行。现在我们对于这个教学疏忽了。言语多,言语不负责任,当然人家讥刺你的多,批评你的多,你怎么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最后一句:

【八。言尽爱乐。】

『乐』念去声,不念「勒」,念「要」。「乐」是爱好、欢喜接受的意思。你所出的言词,别人都欢喜接受。

世出世间所有的事业,无论大小,决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愈是大事业,愈需要人。新加坡居士林这个团体,林友有两、三万人,它才能成就教化一方的事业,没有这么多人怎么行?这么大的一个团体,领导人就多了,董事会里面有几十名董事共同来策划、领导。所以言语是第一个条件,因为开会、沟通意见都离不开言语。领导人的想法、看法、作法跟大家宣布,如果大家听到不欢喜,这个事业就不能成就了,由此可知言语的重要性。

应该从什么地方培养,从哪里去学习?都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平常见到人都会说话,这就是我们练习、学习的场所。尤其要多看别人。因为自己的毛病很不容易发现,别人的毛病却非常容易看见。看见别人的毛病,自己不但不能包容,而且轻易的批评毁谤,这是自己造业。别人到底是否真的有过失,我们并不清楚,任意的批评,反而造成自己严重过失。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我们从早到晚常常犯,犯了自己并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你、提醒你,为什么?不愿意与你结冤仇。

古礼里头,一个人成年了,对他就很尊重。即使你有不善,只会对你敬而远之,不会说你的过失。不像现在的人,很容易得罪人,很容易与社会大众结冤仇。古人不与人结怨,有过失也不会说。不但当面不说,背后也不说,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什么人说你过失?父母与老师才说你过失,他们与你有密切关系,不一样。再好的朋友,看到你有过失,顶多劝你一次、两次,不会劝你三次,劝三次就变成仇人了。中国这个民族,能够绵延几千年而没有被消失,就是有这些道理在。

今天中国人把祖宗的教诲完全舍弃了,就有亡国灭种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忘祖宗的遗训,虽受苦难,不至于亡国灭种,这个要知道。诸位读历史就晓得,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都灭亡了,只有中国还在。中国为什么还在?我们祖宗的教化是真理,只要记住,依教奉行,这个古老的民族永远不会衰。

现代西洋文化出了问题,社会动乱,找不到方法来对治。所以现在有很多西方的学者提出言论,要向东方学习。东方是指中国。

佛法在两千年前就移植到中国来,现在印度已经没有佛法了。我们展开经卷,看看佛菩萨怎么教导我们的?句句都是好话。古德所谓「世间好语佛说尽」,这个话没错,我们怎能不感激佛菩萨?

这一大段是说明离恶口有八种好处,这八种都属于净业,对我们修学净土关系太大了。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如果还常犯恶口,就不能往生。为什么?这个习气不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很慈悲,可以接受你,可是海会大众不欢喜你,你没有办法入他们的团体,所以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要修净业,三业清净,念佛才能往生。三业里头最重要就是口业。末后一句: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大乘经上世尊常常告诉我们,佛的音声叫圆音、圆满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的殊胜梵音从哪里来的?这里告诉我们,从不恶口来的。我们要想得到如来果地上的梵音声,这个不能不学。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六卷)

 2000/08/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5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九面倒数第四行: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这是口业里的第四类。口业无量无边,佛把它归纳为四大类。这四大类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透彻的理解,认真努力的去修学。在十善业道里,佛给我们排列的顺序是:身三、口四、意三,按照「身、口、意」来说的。但是在《无量寿经》里,佛教导我们修十善业,是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口业」是总说这四段: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善护口业」的果德,就是「不讥他过」。「他」不完全指人,而是把人事物都包含在其中,范围非常之广大。其中的深义,我们一定要细心去参究。

所以,学佛从哪里下手?从「善护口业」下手,其次再「善护身业」、「善护意业」。中下根性的人依此循序渐进,这是渐教。如果是顿教的话,就不是这个顺序了,顿教第一个是「善护意业」。意清净了,身口哪有不清净的?所以顿教是从意业下手,渐教是从口业下手,这是佛教化众生的方法,我们要能体会。我们体会得,也就懂得怎样去帮助别人。

佛法如是,世法又何尝不如是?中国古代的贤人司马光,人家问他:「学问德行从哪里开始?」他说:「从不妄语始。」这与佛的意思完全相同。要知道,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接触的大众,决定是中下根性的人多,而德行的成就没有别的,真诚而已。真诚就是佛。离开真诚,你就离开佛了。我们每天跟在佛身边,每天围绕着佛像,算不算亲近佛?不算亲近。内心真诚,就是天天跟佛在一起,时时刻刻没离开,这个道理要懂。

今天这一科是『绮语』,什么叫「绮语」?这是从比喻上说的。「绮」,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绫罗绸缎一类的,非常华丽,人见人爱。由此可知,绮语就是花言巧语,大众很喜欢听,可是内容不善。电影、电视、歌舞、音乐、绘画等等,绮语是包括整个的文艺,哪个不爱?但是这里面的内容不善,教人贪瞋痴慢,教人杀盗淫妄,与十善完全是相背的,这还得了?今天全世界的社会是绮语的社会,影响的面太大,影响的力太深。

古老的时代,文明的发端是歌谣。现在世间还有很少数没有开化的民族,我们称之为「土著」,他们没有跟外界社会接触、没有文化,但他们很喜欢唱歌,他们也会跳舞。所以,歌舞是文化的根源。中国过去的古圣先王真有智慧,对于歌舞,无论在形式、内容,都知道加以防范,用它来提倡正面的教学,这个功德就大了。

佛也是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众生。佛门里面重视仪规、音乐,佛家讲「梵音」、「梵呗」。但是晚近这一、两百年当中,佛教里头没有音乐艺术的人才,没有人教,也没有人提倡。再看看基督教、天主教,他们非常重视,所以他们宣扬的成就超过佛法是有道理的。这是乐教,「乐」包括歌。

佛法不是不重视,而是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这是因为过去学佛的人,拘束在戒律里面,造成了很多障碍。这个障碍的形成,是由于不能深解义趣。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佛的经论接触得太少,了解得太少,深度不够,所以不晓得怎么作法,造成佛法在末法时期弘传(弘扬跟宣传)有障碍。

诸位在《大藏经》里面,可以看到《归元镜》这本书。这本书我们曾经把它翻印出来,印了好几次。这是剧本,可以用昆曲与平剧的方法来表演。但是今天一般人也看不懂昆剧与平剧了。我们从中国古籍来看,大家文化水平是降低了,确实一代不如一代。现在大家看的是电视连续剧。古人的作法,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佛法的宣扬方面,应当要走向舞台,要去表演。表演的内容,佛法实在是太丰富了,所有经典都能够把它写成故事。

《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内容很丰富、很好。有这种天分的人,可以把这一部经写成连续剧,每一参是一个单元。当然,五十三参的内容长短不一样,短的也能够编写五、六个剧本,一个星期播完,长的可以播一个月。用这种方法去弘法,比我们讲经所收的效果更好。我们讲得口干舌燥,没有几个人听懂。但是舞台上一表演,收的效果非常大。所以我们要利用现前的高科技,把佛法转型。

最近我们在香港建立了一个小道场。是香港那边的居士发心,买了一层楼送给我,有三千平方英尺(香港计算面积的单位跟新加坡一样)。三千平方英尺在台湾不到一百坪(台湾的一坪是三十六尺,一百坪是三千六百尺),大概也有七、八十坪。那边同修现在正在装修,前天还打电话给我,要请佛像。我说一律不要佛像,让人进到这个地方,不感觉这是佛教的道场。他问我该怎么做。我说完全用电视台摄影棚的作法。一进去,就是一个摄影棚。佛像有几尊,放在橱柜里,用的时候搬出来做道具。不供佛像,完全用现代艺术将佛法表达出去。

绮语不是不好,人人爱听,人人欢喜,问题是在内容。孔老夫子很慈悲,删《诗书》,将误导众生的地方删除。夫子删《诗书》的标准,《论语》里头说得好:「思无邪」。我们所读的《诗三百》,是古时候的三百篇诗篇、诗歌、歌谣,孔老夫子把它蒐集起来,审查鉴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也就是佛在本经教导我们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那就好了。如果我们能够编出现代的电视广播连续剧,遵守孔老夫子「思无邪」的指导原则,也就是佛在本经所说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样就能够教化众生。

可是我们看看现前的社会。报纸,特别是报纸的副刊,内容教仁义道德的少。电影、电视、戏剧、歌舞,教的是什么,我们仔细去想就知道了,都是教人做不善,教人争利、纵欲,这还得了?人人都争利,演变到最后,决定是流血战争。孟夫子讲得好:「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一个国家,从领导人到底下的小民都争权夺利,这个国家就危了,社会就乱了,国家危亡。今天是全世界上下交征利,这个世界危矣。

许多人在讲世界末日,我听了,我相信。世界何以有末日?社会宣导的是争利、是纵欲,就会有世界末日。不仅是佛菩萨,连各个宗教里的圣人、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都劝导我们寡欲,劝导我们自己生活节俭、忍让,劝导我们对别人布施供养,哪有争的?所以圣人之道与今天的社会,恰恰是一百八十度的相反。我们这个世界有没有救?世界末日能不能缓和?能不能推迟?能不能消除?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大家能回头,不竞争。世间出世间圣贤典籍里头都没有竞争,只有让,完全的奉献,决定不与人争。

命里面有,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求也求不来。《了凡四训》把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讲得很清楚、明白。佛告诉我们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教我们自求多福。我们要财富,财富从哪里来?财富从布施来的,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决不是为自己,是为社会大众,是为苦难众生。我们自己知足常乐,每天三餐能饱肚子、衣服能保暖,够了,多馀的留给需要的人,世出世间圣贤是这样教我们的。大圣大贤都教我们「于世无求,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就是寡欲、知足,知足常乐。「于人无争」,绝不和人争利,名闻利养决定不争。生活离不开五欲六尘,我们得少为足,不必多求。住房子,住个小房子足够了,收拾也容易。如果你住大房子,每天要用很多时间去整理,这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几个人能够想通多欲苦、竞争苦?

所以,首先我们要认清楚绮语的内涵,然后我们可以用这个手法来弘法利生,只要把内容调整,就正确了。教化众生,一定要晓得现在众生生的是什么病,要知道怎样去对治它。现在众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我们的教法就要提倡忠孝、要讲仁义。别人对我不义,我对他要义,他对我不仁,我对他要仁,这是教化众生。他不知道恩德,我们知恩报恩。他不懂得孝顺父母,我们孝顺父母。他不懂得尊师重道,我们懂得尊师重道。做给社会大众看,这是表演,人生如戏。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是当演员,演给大家看,说给大家听,这就叫做普度众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七卷)

 2000/08/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57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九面倒数第四行: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

昨天我们将「绮语」两个字略作说明。口过无量无边,小从一个家庭夫妇不和,大至国与国之间的争执、战争,祸患无穷。古圣先贤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非常重视这桩事情。孔老夫子教学的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德行与言语两个科目,应该要从小养成。

昨天有一位同修来问我:「管教儿女,可不可以打骂?」可能是对小孩打骂,好像是虐待他,心里头不忍心,不知是否有罪过,所以来问这个问题。由此可知,现代的社会是非混淆。

像我这个年纪,大约七十五岁以上的人,从小都受过父母的打骂,也受过老师严重的处分,打手心、罚跪等等体罚。我们不但不怨父母、不恨老师,我们更爱父母、更敬老师,这是父母老师对我们真正的爱护。你有过失,父母、老师不惩罚你,你不会回头。这是打记性,让你永远记住,不再犯过。中国人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过失里面,头一个就是口过。妄语、两舌、挑拨是非、花言巧语,父母与师长一定是严重教训,不许可犯的。古人讲的话有道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不教,到五、六岁就不能教了。古人讲「教儿婴孩」,你不从婴孩的时候教起,到五六岁再想教他,他不受你的约束了。到最后大人要听他的,这个麻烦就大了,要随顺他的爱欲,稍不随顺,叛逆的行为就表现出来了。

现在我们常常在报纸上看到,儿女杀父母、杀兄弟的,学校里学生杀老师、杀同学的,我们听得太多了,这是管教不严。小学教育是根本,这个根本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家庭父母不严加管教子女,老师就束手无策。口过的严重性,我们一定要明了。大人是儿童的榜样,我们自己不诚实,说话常常有过失,就没有办法教儿童。你教他,他会说:「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你有什么法子?

过去我住在台湾的时候,有一年,一位中学老师来看我。他也是很虔诚的佛教徒,有儿子、女儿,大女儿那时念小学五年级,不知道在书店里买了一本什么书,回家去教训她的父母:「你看看,这一条你犯了,这一条你也犯了。」搞得父母非常难堪,所以他来问我。我说:「你是老师。做老师的,首先不能犯过,你的学生才不会指责你。你自己的言行不谨慎,你的学生指责你,你如何去应付?现在不但是你的学生会指责你,连你的女儿都指责你了。」他非常感慨。

现在这种风气愈来愈盛了。我们看许多同修聚集在一起,对于儿女的教学都摇头。当老师的,是找不到好的工作,逼着没有办法,才做这份工作。这是社会的危机,是世间的灾难。灾难的萌芽已经看见了,再过个二、三十年,灾难就真的现前了。

所以,教育儿童是和平、安定、幸福的真正的基础,是关键的所在。我们学佛的四众同修必须要从自身做起。从善护口业做起,决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纵然在这一生当中我们处处吃亏,要记住古训:「吃亏是福」。在吃亏忍让里面修忍辱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才能修成功。

只要能忍,随顺佛菩萨教诲,断恶修善,你的儿女、学生纵然现在不听话,时间久了,他会省悟的。十年、二十年后他觉悟了,他就会想到,从前老师、父母的所作所为与教诲,对自己是有真实利益的。要求急效,想要立刻就能见到效果,是不太可能的。这个社会恶缘诱惑太严重、太广泛了,所以一定要懂得身化教育。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离绮语的过失,能得三种利益:

【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

谁是智人?诸佛菩萨是智人,真正善知识是智人。这些人在我们现前的世间不多,在他方世界就多了。诸位念《无量寿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智人(没有住真实慧,决定不能往生),他们的人数,没有人能够计算。我们每天在这里读《华严》,华藏世界也都是智人,皆是法身大士。『定为智人所爱』,换句话说,我们能够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日常生活当中,你的心是平和、是安定的,你明理,理得心安,这是第一桩好事。经文里的词句非常肯定,你得到这三种决定,一丝毫犹疑都没有。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

与别人交谈,你的言词决定是智慧的真实语。智慧的语言不是学来的,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佛教人要求明心见性,修净土的人也不例外,决定要求明心见性。心性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也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来具足的。现在我们为什么心不明、性不见?佛告诉我们,这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

佛讲的次数讲多了,我们听了几十年,渐渐省悟过来。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于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第一个障碍就破了,在佛法里面讲,你就证阿罗汉果。再进一步,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第二重障碍破了,你就成了菩萨(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修平等心、清净心、六度心,你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再能把最后一品无明障碍也能够除掉,你就超越十法界,入华藏世界。

华藏世界的人,是真佛不是假佛,是天台大师所谓的「分证佛」。也就是说,虽然没有圆满证得佛果,你已证得部分,这个部分是真的不是假的。经典里常用月亮来做比喻。十五的月亮是圆满的,佛将它喻作究竟佛果。初三、四虽然是月牙,它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水中的月影,它是真月,这就是宗门常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分证佛。

我们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在一生当中可以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怎么知道?《华严经》上,善财给我们做了示范,善财童子一生圆证佛果。《法华经》上,龙女也给我们做了示范。究竟圆满的佛果是可以证得的,为什么你不能证得?你不肯把烦恼放弃,关键问题在此。只要你肯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成就了。你的智慧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当然面对一切众生就能『如实答问』,这哪里是学来的?别人所问,你所答的,无需要去读经、去研教。翻开佛经,你答的与佛所讲的一样,佛也是这么答复的。

所以,经典有什么用处?在这个时候,经典的作用是给我们做证明的。真开了智慧,你的一切言行,决定与经上所讲是相同的。如果你的言行与经典上讲的还不一样,自己要反省,要明了自己烦恼没有放下。智慧不开,答复别人问题,多半是从自己成见上来答复的,是自己的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把问题愈搞愈乱,愈搞愈混淆。由此可知,言语多么重要。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威」与「德」,都说的是智慧言行。智慧言行依于道德,这是真正的『威德』,人天敬仰,诸佛护念,这是『最胜』,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不一定要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

孔老夫子生前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做过大官,是个平民,贫穷不富有。他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于道德,不违背道德。千年万世提到孔老夫子,哪一个不肃然起敬?这是「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我们应当学。

释迦牟尼佛虽然有地位、有财富,他放弃了,他乐意过贫贱的生活,乞食来维持生命。乞食,在中国人讲的是乞丐,他过这种生活。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于道德,不违背道德,教化遍及全世界。三千年之后,对释迦牟尼佛敬仰的人不计其数。

这两位圣者年龄都不是很高,释迦牟尼佛圆寂的时候七十九岁,我们中国人算虚岁,称他「住世八十年」。孔老夫子走的时候,也是七十几岁。都不到八十岁。他们在这个世间的岁月不长,能有如是的成就,凭什么?我们在这里应该多想想。我们是愿意作释迦牟尼佛、作孔子,还是愿意作达官贵人?仔细想想,选择自己前途正确的道路。这个纯正的道路,诸佛护念,龙天拥护。这是三种决定。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是将你自己所修学的功德,不自己享受。『回向』是完全让社会大众、一切众生去享受。

【后成佛时。】

你若能够将自己所修积的功德、福德,统统给一切众生分享,到你将来证得圆满佛果的时候,

【即得如来诸所授记。】

『诸所授记』,就是太多太多的授记了。这些授记,都在大乘经教里头。大乘经教里诸佛所有的授记,你统统都得到了。

【皆不唐捐。】

『唐捐』是丧失的意思,这是古人的术语。你都不会缺失,样样都具足,所以何乐而不为之?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八卷)

 2000/08/2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58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第一行: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这一段意思深广无尽,诸菩萨的修行全在这一条,六道众生的堕落也在这一条。由此可知,这一条关系凡圣之区别。「贪、瞋、痴」,世尊在一切经教里面告诉我们,是三毒烦恼,是无量无边烦恼的根本。虽然说三个:贪、瞋、痴,三要归成一,就是「贪」。所以,佛教菩萨六条修学的准则里,第一条就是布施,布施就是对治贪欲的。佛虽说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要归成一,就是「布施波罗蜜」。

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为什么能成为圣贤?因为他能离贪欲。贪欲的根拔除了,这个人就成佛。真肯拔除,但还没有拔得干净,这个人称菩萨。凡夫不但不离贪欲,还天天增长。增长贪欲,就是增长堕落三恶道的机会,离开贪欲,就远离恶道,我们要明白此一事实真相。换句话说,人生苦短,纵然活上一百年,也不过是刹那间之事。百年之后,时间还长着,怎么办?往哪里去?聪明人不能不考虑。即使是你眼前所希求的福报,也决定不是从贪瞋痴里面得来的。贪瞋痴只有折福,不能增福。今世所求得的福报,是过去生中修的善因。这一生所造的恶业,果报在来世。因果通三世,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前两天到中国去看一位老医生,这位老医生也在看我的录像带。他从录像带上看到我的相,说我有病。我跟他谈了之后,的确是有学问,决不是一般的大夫。他对病人,要问出生的年月日、出生的地方。这是我们看中医、西医都没有见过的,是什么道理?是看你身体的本质。身体的本质是根本,从根本得知你会得什么样的病。佛法里面讲根本就更深入了,是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他能够从出生的处所与时间,来观察你体质的本质,这相当高明,也很有道理。

他告诉我养生之道。最健康的饮食,是当地、当月份生长的,这是最营养的。我们今天喜欢吃外国的东西,味道是不错,会得病,因为与你的体质不相应。那个土地长的东西,养那个地方的人。我们入境要随俗,要吃当地的东西,这是最健康的。你不肯吃当地的东西,还要吃别地方的东西,你就会水土不服,会生病。这些道理很高明,我们小的时候,老一辈的人都曾经教过,因为时间久了,就疏忽了。其实在古书里面,《礼记·月令》就讲到,十二个月的各个月份应该吃些什么东西。可是要记住,必须是当地出产的。当地所出产的,对你身体决定有好处,这是养生之道。

你懂得养生,不懂得养心,你的病根就不能拔除。心是什么?清净、平等、慈悲。如果你的心是贪瞋痴,你的心病了。这是真正的病根,万病的本源,不能不晓得。

大夫告诉我,我内里头有风寒。我回来的时候告诉大家,睡觉的时候决定不可以吹风、吹冷气,病根是从这里得的。这个道理我懂。我小时老人家告诉我,睡着的时候,连扇扇子都不可以。因为睡着的时候,全身毛细孔都张开,很容易受寒。得病的时候不知道,中年以后病发时,很不容易治。这个风寒会伤害你的肾脏、肝脏,破坏身体里面许多器官的系统,这都是生活上不谨慎小心所致。

我们心地很清净时,譬如打坐,为什么身上要包得紧紧的?因为你身体是静态的,静态最怕风。所以我们在读书、很安静的时候,都不可以吹冷气,不可以用电风扇。活动的时候没有关系,这个时候你的身体在动,静止的时候不可以。我们都疏忽了。大夫跟我说,现在很流行「冷气症」,冷气房间里面住久了,都会有这个毛病。我们看到病重的,面色苍白,面门发黑,脸上没有光彩,那就相当严重了。所以大家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不要贪凉,贪凉是要命的。

贪欲的范围非常广大,特别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但是让人的德行堕落,也是三恶道的第一个因素。我们要断贪的念头,不是改变贪的对象。现在对世间名闻利养不贪了,五欲六尘也不贪了,来贪图佛法,行不行?不行。佛是教我们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换对象。换对象的结果,贪恶法就堕三途,贪善法就生三善道,不能出离六道轮回,再跟诸位说,念佛也不能往生,这个关系太大了。所以佛在《金刚般若经》上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不贪,并不是不要了。我们凡夫不要佛法怎么行?一定要佛法,但绝不贪着佛法。我们需要佛法帮助我们脱离生死轮回,可是不能贪着。若是贪着,我们的愿望就达不到了。

贪心确实是很难舍的,但是不能不舍。为什么难舍?我们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习气太深了,无量劫来就受这些烦恼习气薰习,今天想把它一下子断掉,谈何容易?可是不断就不得了,这个问题比生死的问题还严重。生死要与这个问题相比,生死是小事,断烦恼习气是大事,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无量劫来搞生死轮回,是我们的奇耻大辱,怎么会搞成这样?为什么别人成圣、成贤,作佛、作菩萨,我们还在六道里打滚?第一个因素就是贪瞋痴放不下,所以永劫脱不了三界轮回,原因在此地。

远离贪瞋痴,远离十恶业,不是不能做到。这个事情不是求人,求人难,这个事情是求自己的,但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认知、决心与毅力。这三桩事情,尤其是以认知为第一。认知要靠圣贤人的教诲。圣贤人若不教我们,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贪瞋痴有这么严重。佛菩萨先知先觉,他们明了,透彻的理解,所以提醒我们、告诉我们。我们果然明白了,就要下定决心,彻底放下,不再干这个事情。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开经偈里头说「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这一生能得人身、闻佛法,真的是百千万劫才遇到一回,不是容易遇到的。所以一定要把这个机会抓牢,趁着这一生短短的几十年,下定决心舍弃贪瞋痴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

释迦牟尼佛慈悲,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生在帝王之家,可以继承王位的,却舍弃了这么崇高的地位与富贵,也舍弃了妻与子,给我们做最彻底、最究竟圆满的好样子。远离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乞食的生活,这是教我们什么?唯有彻底离开贪瞋痴慢,我们才有出头的日子,永脱轮回。

诸位要晓得,贪瞋痴慢是六道轮回的因,六道轮回是贪瞋痴慢的果报,你能够把因离掉,果就永远不会现前。了生死、出三界、脱轮回,就在这个认知。佛在此地告诉我们,果然离开了,那就像诸佛菩萨一样,你能『成就五种自在』。「五种自在」是一切众生所羡慕、向往的,这是果报,永离贪欲是业因。你修因,必定证果。你不修因,怎么能证果?

第一个,就是我们常讲的健康长寿。『三业自在』,三业是「身、语、意」。『诸根具足』,用现代的话来说,是身心健康,身体没有一丝毫缺陷。身,「诸根具足」是果报,「三业自在」是它的因缘。什么叫三业自在?自在是没有烦恼,你有烦恼、忧虑、牵挂就不自在,身心清净才自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个妄念都不生。

什么是妄念,必须要搞清楚。为自己的,都是妄念。你的修行,是为自己成佛、为自己作菩萨,就是妄念。佛教我们无妄念,无妄念要有正念。正念是什么?正念不是无念,正念是无妄念,正念是为一切众生。我修行是为一切众生,我成菩萨是为一切众生,我成佛也为是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的念头是正念,为自私自利的都是妄念、邪念。

佛法里面讲无念,特别是宗门讲得多。无念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念头都没有,果报在四禅无想天,那是个外道天。佛家讲无念,是无自私自利的念头,有正念。正念是为佛法常住世间,是为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里面,第一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真的利益。不能帮众生破迷开悟,那是小利益。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是真实的利益,才能得三业自在,才能得诸根具足。今天时间到了,第一条意思还没有讲尽,明天我们接着讲。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九卷)

 2000/08/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59

诸位同学,大家好!从中国来到新加坡来参学的团体,最近愈来愈多。昨天,我收到大陆同修来信告诉我,现在在大陆上有卖皈依证的。大概是拿到我们的皈依证之后,在中国大陆翻印,这是仿造。听说价钱有十块、二十块、五十块、一百块,最高的卖三百块,从十块到三百块不等。希望你们回到中国之后,告诉大众这是假的。我这一生从来没有做过生意买卖,我们印的书全部都是结缘、赠送,绝对不卖一分钱。我们这里流通出去的光碟、VCD、 磁带与录像带,都是完全免费的,绝不收人家一分钱。

如果有人收钱,要晓得那是假的,决定不是真的,可以在当地报警,让警察来处分他。凡是这类事情,绝对不是真的。我也从来没有派人到中国大陆去传教,没这回事情。大家如果遇到这种事情,你打电话、传真到此地也很好,但是最好的方法是告诉当地的公安局与宗教局、佛教协会,他们会处理这些事情。这是违法的,都是贪欲在作祟。谚语常讲「树大招风」,有这么个虚名在外面,所以有很多人假借这个名义欺骗大众、欺骗信徒。有造谣生事毁谤的,有冒充是净空法师弟子的,或者说是净空法师派来的,这是欺骗众生,我看不在少数,全都是违法的。

对于毁谤,甚至于陷害,这些事情我们可以不必理它,根本就不必回应,回应决定是错误的。所谓「作贼心虚」,因为你心虚,所以你才要回应、才要辩白。我没有这个事情,佛菩萨知道。任你毁谤,你造的罪业逃不了因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佛在经典里面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得人身、闻佛法,总有一点善根,要好好的培养这个善根。

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说得好,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个开示很宝贵!我这一生当中,不打听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我打听干什么?人家来说好事,我听,我欢喜。说坏事,我立刻禁止,我不听,为什么?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护一个恭敬心。这是性德,绝不容污染。我们永远记住别人对我们的好处,这个好,与人为善,我们自己多么自在、安乐、幸福,一生当中没有一个冤家、没有一个对头。纵然有冤家敌对,是他那一方面对我的误会,我对他没有误会。他以敌意对我,我以善意待他。这是学菩萨。

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仁者无敌」。「仁者」,仁慈的人,在佛法里面是对菩萨的称呼。心里头没有冤家、没有对头,这才叫仁慈。你还有别人跟你过不去、对你不好的想法,是你自己不仁。我们学佛至少要懂得这一点,要认真去学习。

人家看生死是大事,我们看生死是小事、因果是大事。死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还有来世。我们这一世以真诚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还遭到不好的毁谤,我们要惭愧,这是自己过去生中造不善业,才会招来不如意的果报。我们自己明了,逆来顺受,就报掉,帐就结了,下一次再见面就是好朋友。决定不可以冤冤相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世间这些为非作歹不善之徒,为什么假借名义到外面招摇撞骗?还不是为了贪心,贪财、贪名、贪利。所以人家一提起,我就明白了。这位同修把这些事情告诉我,我就写信通知他,这个事情不要找我,我管不了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到处都可能发生。遇到这些事情,在外国是找警察来处理。在中国,可以找公安,找宗教局、找佛协,这就对了。

还有许多同修常常给我写信,他们想建道场、建弥陀村。这是好事情。可是,佛弟子最重要的是持戒,戒要是没有了,佛就没有了。儒家讲守礼,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这一定要懂得,决定要持戒。

持戒的意义,我说得很多,用现代话来讲,持戒就是守法,佛教导我们的方法要遵守。佛在《梵网经》里面跟我们讲了两句话,第一是「不作国贼」,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不做汉奸。绝不做伤害国家、伤害社会的事情。社会要祥和,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如有不和,我们要调解。决定不可以在和睦的团体当中分化、挑拨离间,这个罪重。我们前面讲过,这是「两舌」,果报在拔舌地狱。干这些事情的人,表面上他是佛教徒,实际上他对于佛教不懂,因果报应的事情他不相信,他才敢做。如果你真的明白了,真的相信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起心动念自然会约束自己,决定不敢为非作歹。

我们要好好的利用这一生短短的时间,修自己前途光明的大道。我们的来生,至少要比这一生殊胜十倍以上,这一生才没有白过。真正往生净土,比这一生殊胜亿万倍都不止,所以我们要干这个事情。因此,决定要遵守佛的教诲,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念佛念得再好,信愿行都具足,如果心行不善,就不能往生。我们这一生当中要修到上善,才有资格加入极乐世界的俱乐部。

经典、古大德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心净则佛土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条件是心净、清净,清净就是纯善。所以,别人毁谤我们,我们合掌「阿弥陀佛」,我们感激他,为什么?他替我消灾。他造罪业替我消灾,我怎么能不感谢他?我怎么可以埋怨他?我要是埋怨他,我的过失就重了。人家冒着堕三恶道的危险来给我们消灾、消业障,我怎么能不感激?所以我以我修积的功德回向给他,出自于真诚心。这是明理的人才会做,才能做得到。不明理的人有怨恨心,不行。怨恨心是三恶道的业因,慈悲心是佛菩萨的业因。我们要把贪瞋痴转成大慈大悲,变成真实智慧,这一生才真正得度,真正有把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前途一片金色光明。

十法界,十条道路摆在面前,你选择哪一条?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十法界的因。缘,现在摆在面前,你选择哪一个缘?哪一个因成熟了?真正聪明,有智慧、有善根、有福德,就会选成佛这条路。为什么不去作佛?选择成佛之路,佛所说的话我们要懂,「愿解如来真实义」,佛教给我们的行,我们要认真去做。

这部经一开端,就跟我们说明一切法从心想生。为什么不想善?为什么去想恶?世间的名闻利养,你能够贪图多长的时间?五欲六尘的享受,你能够享几天?纵然让你活上一百岁,享受一百年,一百年与无量劫不能比。这么短时间的享受,一旦堕落三途,无量劫都不能翻身。这样的人是傻了、迷惑了,真正不懂得利害。我们能够舍弃一切恶业,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以清净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我们这一生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这就是亲近阿弥陀佛的条件,我们为什么不干?

所以克服自己烦恼习气,是我们当前的急务。今天修学佛法不必懂得太多,佛的教诲抓到几句,终身奉行,我们就成功了。我在讲台上讲经四十一年了,我归纳大乘佛法的精髓,写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二十个字。我们真正能把这二十个字做到,就决定往生净土。

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菩提心。说「菩提心」大家不好懂,我的说法大家好懂。对所有一切的人,对至亲好友真诚,对冤家债主也真诚。陷害我、杀害我的人,我只有一个真诚心对他,永恒不变。我走的是佛道。生命是假的,不是真的。真诚心永远不能够变更,一变更马上就下坠。六道众生用虚伪的心,不是真诚的;染污的,不是清净的;高下的,不是平等的;愚痴,不是觉悟的;自私自利,不是慈悲的。所以从烦恼习气翻转过来,就是大菩提心。

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怎样过这一生?看破、放下。看破是样样都明了,样样都清楚。佛法的名词讲性相、事理、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看破。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多自在。在这个世间「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别人争、我们让,别人进、我们退,这是诸佛菩萨与圣贤人教导我们生活、工作、处世待人的心态。于是我们的生活就自在、就快乐。自在就是佛家讲的解脱。

随缘而不攀缘,换句话说,在这个世间,我们处处都是被动,不主动。若是主动,要想怎样怎样做,你就有烦恼。随缘就没有烦恼。有机会,我们要做。没有机会,我们更快乐,我们没事。

中国佛协刀副会长上一次到此地来,跟我们谈合办培训班之事,我们也很欢喜,我们随缘。如果不办?不办我们就更欢喜了。我们事情更少,休闲的时间更多,不是更欢喜了吗?现在这个培训班正式得到国家的批准,所以大家都要忙了,要多辛苦一点了。辛苦,好,是报佛恩,真正是我们天天念的回向偈兑现了,「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有这个缘,我们要全力以赴,没有这个缘,绝不勉强,你就会得大自在,身心安乐。

末后总结到念佛,决定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的心与佛的心一样,我们的行与佛的行一样,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我这一生所学的,就是这二十个字,教别人的,也是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我记得过去曾经讲过一次,这是大乘佛法的传心法要。诸位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们到新加坡来这一趟,就没有白来。一定要记住,「忍人之所不能忍,为人之所不能为」,别人不肯干的事情我们干,别人不能忍的我们能忍,我们所作所为都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决不为自己。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0卷)

 2000/08/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0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第一行: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这一条前面虽然说过,它的义理、境界无限的深广,可以说永远都说不尽。这部经不长,可是它是世尊对一切众生的根本教诲。如果不在根本上认真修学,佛法的法门虽然很多,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这正是我们大家共同看到的,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少。特别是在近代,人心没有归宿,人没有志向,很容易受诱惑就堕落了。过去有,也不算少数,但是并不很普遍,现在则非常普遍。一万个人当中,能有一、两个不被外面境界诱惑堕落的,都非常希有。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观察,我们对于西方人讲的世界末日就可以相信了。

这部经是跟我们说明因果的真实大道理。人生在世,佛说有两种人。第一种是六道凡夫,过去造业,这一生来受报的,所以佛在经上讲「人生酬业」。你过去生中修福,这一生来享福,或是你过去生中造恶业,这一生来受苦受难,这是凡夫。另外一种人觉悟了。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来救苦救难。救苦救难的人比我们平常吃的苦头还多,他是来示现的,是来给我们做榜样的,舍己为人。世间就这两种人。

我们是属于哪一种?当然我们是属于业报的,我们是凡夫。今天我们明白了,搞清楚了,知道业报可以转变。把业力转变成愿力,转凡成圣,就跟诸佛菩萨乘愿再来无二无别,这就是我们讲的修菩萨道、修成佛之道。或许有人说:成佛之道太难了,我们业障深重,没有能力学。佛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到「边地疑城」,会生到边地,有两个原因。或是对于佛的圆满智慧、万德万能有疑惑,或是对于自己缺乏信心,但是仍很认真努力的念佛求愿往生,所以他还是生净土了,生在边地。

佛到这个世间来帮我们什么,我们要清楚。就是帮助我们从业力转变成愿力,就这么一桩事情。怎么转法?转变的理论,经论里面说多很多。能转多少,转到什么样的程度,那要靠自己的功夫。若能真的依教奉行,认真努力的改习气、去烦恼,依教奉行,决定转过来。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初学佛,刚入佛门,章嘉大师就把这个道理教给我。这些人不是凡人,对于一般人,一接触就晓得。不但章嘉大师,以后甘珠(甘珠是章嘉的学生)都跟我讲过,那时我还没有出家,他们在我背后谈论:「徐某人,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没有福转变成有福,没有寿命转变成有寿命,怎么转的?断恶修善。

李炳南老居士讲得更清楚、更透彻。他在我们同学当中看到面相很薄的人,我们一般讲是短命相、没有福报的相,他就劝学讲经。老师告诉我们,讲经的功德最大,转业力最快。我们以后明白了,讲经是代佛说法。佛不在这个世间,什么人说法?发心代佛说法的这些人。代佛说法的人,得佛的智慧,得佛的寿命。佛是无量寿,佛的福报太大了,所以就把自己的业力完全转变了。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我们是不是希求寿命?不希求。寿命长短无所谓,长寿短寿是一不是二,问题是在这一生当中要取得成就。什么成就?了生死、出三界是成就。能够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则是第一等的成就,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我们如何取得?舍己为人,为佛法、为众生。只要你发心,三宝自然加持。我常常说,我不会讲,我在讲堂上讲了多少年,是把这个身体借给佛菩萨用。我肯借,你们不肯借。上台不是我说的,是诸佛菩萨说的,我把这个身体献给佛菩萨用。我们要发这个愿心,要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自己一定要舍得干干净净,恢复清净心,恢复到清净寂灭。愈清净、愈寂灭,诸佛菩萨加持的力量愈显著、愈殊胜。如果我们心里头有疑惑,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想加持都加不上,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人身、闻佛法,无比殊胜,就是利用这短短时间永脱轮回。

我们要想想,诸佛菩萨是什么愿力?他们的心愿是什么?佛菩萨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都没有,他们的愿力是广度众生,希望每一个众生赶快成佛。决不是希望你等到多少劫以后再成佛,这哪里是慈悲?佛是教我们立刻就成佛。我们能不能立刻成佛?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们为什么成不了佛?因为不相信,不相信佛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成佛,稍稍受外面境界诱惑,立刻堕落,立刻变心,这才招来长劫的轮回。

今天世间人为什么这么容易变心、这么容易堕落?因为失去了圣贤的教育。古时候的人何以能保持?他们从小就接受伦理道德的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的功能是防止我们堕落,帮助我们提升。在最近的一百年,社会大众疏忽了,一切向名利看,崇尚争名逐利。以为道义是旧社会的东西,现在的社会不需要了,五伦八德、忠孝仁爱都应当丢在垃圾桶里。现在要什么?现在要名、要利,现代人心目当中都是纵欲争利。我们看到了,应该赶紧离开这个地方。

古人讲的话有道理:「危邦不居,乱邦不入」。现在这个地球是既危又乱,聪明人要赶紧想法子移民。移到哪里去?移民到极乐世界去。所以我们住在这个世间,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随时都想走,随时也走得了。为什么这个身体还在这个世间,还没去?因为还有几个有缘的人。什么叫有缘?对佛法能信、能解、能行,这是有缘。帮助这几个有缘的人,我们一起到极乐世界。

经论里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诸位要晓得,有缘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好学,好学就是有缘。经论里面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人就有缘。如果受持读诵而不为人演说,这是小乘。为人演说,肯帮助别人,这是大乘。如果没有「为人演说」这四个字,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能。为什么?他是小乘,而西方极乐世界小乘种不生。

我们也看到有一些老阿公、老太婆念佛往生,瑞相希有。他们没有为人演说,为什么能往生?我们要晓得,他们不是没有心愿,他们的确有这个心愿,但是他们没有为人演说的缘,不具这个条件,所以他们念佛还是能往生。有这个条件,但没有这个心愿,就不能往生。

每一个往生的人都是大乘心,都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是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虽然不能跟人讲经说法,遇到人都劝念阿弥陀佛,这就行了。不可以遇到人理都不理,只管自己念阿弥陀佛,不管他人,任人去堕落,这样的人不能往生。逢人都劝念阿弥陀佛,这个人就是菩萨。能够把念佛的道理与方法讲清楚、讲明白,那就更好、更殊胜了。所以菩提心不能不发,这是菩提心。

帮助别人,好的榜样不能不做。别人不肯做的,我要做,决不能为自己。儒家《礼记·曲礼》里面教导我们:「安安而能迁。」这是什么?你有福报,身安、心也安,日子可以过得很舒服、很自在,但是别人现在有痛苦,就要舍弃自己的安居,为苦难的人去奔波。不能说:「我自己的生活环境非常安逸,为什么要舍弃?为什么过苦日子?过这个苦日子,人家若肯听我教导,那还好,若是不听教导,那我不就冤枉吗?」人家听要教,不听也要教,什么样的苦难、什么样的折磨都要受,舍己为人,这才是好榜样,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是舍离贪欲,也就是舍弃自己的安乐,你的果报是五种自在里的第一种,『三业自在』。「三业」是身、语、意。身无病身自在,口业清净,意业充满智慧不生烦恼,三业自在。『诸根具足』,身体健康,没有缺陷,这是第一等的福报。佛家讲的「清福」,就是「三业自在,诸根具足」这八个字。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再跟诸位讲第二种自在,『财物自在』,有求必应。好,今天讲到这里。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一卷)

 2000/08/2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1

诸位同学,大家好!《十善业道经》的经文讲到了不贪、不瞋、不痴,这是全经核心的开导,对于我们的修学非常重要。有许多从各个地方来的同修们,因为今天早晨没有讲《华严经》,那边没有车开过来,所以我们《十善业道经》就停讲一次。希望他们都有缘来听。今天利用这点时间,跟大家谈一谈我们底下一届的培训班。

培训班现在正在积极筹备。上个月李文华居士送了一份名单给我,三十位已经满额。当时我们没有想到中国国家宗教局能够批准合办培训班。这个案子是中国佛协刀述仁副会长提出,希望与我们合办,由他们选拔三十位学生到这边来培训。既然批准了,他们现在也选拔学生,将会送三十个人到这边来。这样一来,我们底下的一届同学至少会有六十位。

学生人数有六十人,我就想到时间分配的问题。每位同学每个星期一定要讲一个小时。原先,在我构想当中,我们可以开十个班,每班请一位老同学作助教,带三位新同学。现在有六十位学生,那就是每一小班有六位学生、一位助教,共七个人,也相当圆满(七是圆满的数字)。十班师生总共有七十多人,再加上我们这些在此地工作的出家人,李木源告诉我,我们这个道场的出家人可能到一百人。新加坡任何道场都没有这么多的出家人,确实会很兴旺。

这样分配的话,我们的问题是能解决。每个人讲一天,一个星期六位学生都轮到了。至于助教,我们还是让他在居士林讲大座。同学们完全讲小座,就是在自己班上讲,一个人讲,六个人批评,帮助他改进,这样就够了。我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在台中住了十年。我们也有个小班,有七位同学,一位同学讲,六位同学批评。这七个人都是学讲经的,所以对于讲经的规矩都懂。经过同学们的批评、改进,升大座面对大众时,就可以减少毛病了。

我在台中学习讲经那么多年,老师对我从来没有批评过。好像十年当中,他老人家实际在讲堂里听我讲经,只有一次。他都不听我们讲的。但是我们所讲的他都知道,我们没有法子瞒过老师的,他都清楚。这个事情一定要很认真,要努力。

佛法无比的殊胜,所以称之为「法宝」。法宝在世间要是没有人流通,也会湮没而不彰。古人常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兴衰,端看这个时代有没有弘扬佛法的人。典籍都在,没有弘法的人就没有用处,一定要有弘法的人。所以,要真正发大心,舍己为人。舍己,是要牺牲自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物质的享受,要真正能放得下。如果贪图世俗的享受而放不下,佛法在你面前,你也是不得其门而入。能够舍己为人,这个心就是真正的菩提心,跟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同心同愿。

不要怕自己没有能力。说老实话,我们都没有能力。但是我们发这个心,心发得真诚就有感应。我们靠佛菩萨加持,没有佛菩萨加持,我们在经典里头一字一句也说不出来。经教讲得好,讲得深入,讲得令听众法喜充满,全靠自己的真诚心感应。我们每个人在一起学习,学习的成绩不相同,绝对不是因为聪明智慧不同。有些没有聪明智慧的,反而成绩好,聪明智慧的人,却被淘汰掉了。由此可知,与聪明智慧无关,与真诚心有关。看你有几分真诚心,你得佛菩萨加持的等级就不一样。真诚到了极处,你就得到圆满的加持。真诚不圆满,就是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说的,你虽修善,善里面夹杂着不善,差别在此地。

什么叫「不善」?自私自利是不善,名闻利养是不善,贪瞋痴慢是不善,这些叫根本的不善。不善不能夹杂,必须要拔除。另外还有枝末的不善,枝末的不善是你的常识不够。弘法利生不是个容易事情。我们当时接受教诲的时候,老师也常常叮咛,要通世出世间法,说法才能够契机契理。通佛法是契理,通世间法是契机。所以学佛不容易,弘法更难,要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个事情才能做得好。

世间法不外乎人情世故,必须要懂。要有丰富的常识,要在生活当中接受教训,天天能够改过自新。世间人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善的太多了,我们常常遇到。不善的,我们要帮助他改正。帮助人家改正,佛教我们要有善巧方便。我们没有善巧、没有方便,直来直去,会让人家生起反感:「好像你都是对的,我都是不对的」,他会排斥你,不接受你。你的好心,在别人心目当中是恶意,这是不契机。所以菩萨度众生,契机是摆在第一条。

我与其他宗教领袖们接触时,告诉他们一桩事实。佛教是汉朝时候传进中国来的。隋唐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中国与西域交通非常频繁,经由丝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祆教都传到中国来了,不能说不早。可是这些宗教在中国的发展,都比不上佛教这样的快速、这样的令中国人喜爱、欢迎,是什么缘故?因为佛法契机,也就是佛法懂得本土化与现代化。

印度的高僧来到中国,他不穿印度的服装,而是穿我们中国的海青,与中国人生活融成一片。建筑道场,也是建中国式的,使中国人看了很欢喜。然而,其他宗教建的是西方形式的教堂,这使得中国人一看,就知道是外国的文化,不容易走进去。传教师们穿的是外国的服装,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外国人。所以,其他宗教在弘扬、接引众生上,远远不如佛教。佛教的精神,我们在经典里面读过了,佛有没有形相?没有,随类化身。真是妙极了!你喜欢什么相,我就现什么相,没有一定的相。也没有一定的法,随机说法。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多活泼!所以,佛法才在中国真的生根、茁壮、开花、结果,无比的殊胜。所以我们要重视契机,佛法教化众生非常有耐心。

现在我们看到,甚至是佛门,有许多道场做得都不如法。他来找我们,跟我们说:「请你指教。」你必须要看清楚,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有的时候,这只是客气话,不是真的。我早年讲经遇到过,所以在里头吸取很多教训,学乖了。曾经有位法师讲经下来:「净空法师,请你指教指教。」他讲的是有些地方不好,我正想讲出来,一开口,他的脸色就不对,于是我就说:「好,好,你讲得很好很好。」不说了,为什么?因为他是客气话,不是真的。「请你指教指教」,是请你多说几句好话捧捧他,是这个意思,你可别当真,你真的批评,脸色马上拉下来了。所以我们要观察,人家说「请法师指教」,要看看他是真心的,还是客气话。人家是客气话,你要把它当真,这一批评,冤家对头就造成了。我在经验当中学得很多。

佛教菩萨修六波罗蜜,忍辱很重要,忍辱就是要有耐心。好事,也不是一蹴即成的,哪有这么大的福报?我们常常听古德讲:「好事多磨」。磨是障碍,你想做一桩好事,总免不了障碍重重。所以,你要用智慧去应付这些障碍,这条路走不通,还有那条路,总有走得通的路,没有走不通的。障碍是决定不能避免,但要懂得迂回,要知道等待时节因缘,在障碍当中学习成就自己的后得智。然后我们才在一切境界里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就有善巧应变的能力,也就是佛家常讲的「善巧方便」。

因此,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缘」是指人事环境,好的人事环境、恶的人事环境,对我们都是学习的处所,你只要肯用心学习,没有不开智慧的。善人是我的善知识,恶人也是我的善知识,然后你才能体会得到、才能明了,诸佛菩萨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不但一切人事是老师,一切万物也是老师。这个世间,动物、植物、矿物、自然现象,点点滴滴都在开发我们的般若智慧。只要自己舍弃贪瞋痴慢,舍弃自私自利,舍弃成见,虚心的学习,成就无上菩提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佛在经上讲,修学证果要这么长的时间、这么艰难,原因是什么?众生不善学、不会学,所以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如果会学,就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会学的前方便,也就是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好学、喜欢学、肯学。然后在老师与善知识那里,你就能得到许多宝贵的教训,你就会学了,这样子才能成就。

我们这一届培训班,有这么多的同学在一起,这是希有的因缘,真正是开经偈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因缘,全力以赴,好好的来学习。时间虽短,成就无比殊胜。这一次我们的学习期间是六个月,六个月不长,机缘确实是很希有难得,希望真正好学的同学们,一定要把握住。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二卷)

 2000/08/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2

诸位同学,大家好!最近我刻了几个小图章,小图章只有一个「通」字,送给不少同参道友。从个人一直到大宇宙,当中所以会产生障碍,都是因为不通,通就能够解决问题。在个人来讲,身体为什么不健康?就是因为我们的血气不通,所以才会生病。中国古时候治病的方法是用针灸、用推拿,这种方法在古代非常普遍,不需要吃药。高明的医生知道你什么地方发生了阻碍,只要把阻碍排除,使血气畅通,你就恢复健康。服药,是不得已的办法。

佛经里面跟我们讲到念咒,生病了,佛教你念个咒,咒一念,病就好了,那的确是最高明的方法。我们看到觉得神奇莫测,其实这个方法是非常科学的,它是用音声震动,把你不通的部分打通。佛经里面有许多治病的咒语,我们现在念了不灵,为什么不灵?念的音不正确。所以,一定要口传,音不正确,效果就达不到了。还有音量的大小,要是很正确的话,它能震动你身体内脏某一特定部分。佛的方法比中国针灸还要高明,针灸还要用针,还要用手去推拿,佛不需要。佛是用音声来震动,这是最高明的方法。非常可惜,咒语的文字记载虽然还存在《大藏经》之中,但没有人会念,失传了。无论如何,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就是要「贯通」才行。

人与人之间的障碍,也是由于缺少往来、缺少沟通,于是产生了误会。由误会起磨擦,这样才造成不和、造成敌视,发展成为竞争、斗争。追究最初的原因,是不通。所以人与人要密切的往来沟通。为什么好朋友一生相处那么好?常常往来,有空闲的时候就互相访问、聊天,无所不谈。畅通,就变成好朋友。冤家对头为什么冤结愈结愈深?不往来,于是就互相猜疑,愈猜愈错。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要沟通,家庭与家庭之间要沟通。现在缺乏了,人与人之间有隔阂,家与家之间,我们住在这里,邻居都不相往来,这怎么行?

在中国旧社会,邻居确实做到了守望相助。年节喜庆常常有,今天哪一家的老人过生日、小孩过生日,都会把邻居邀集在一块欢聚。我们从前住在农村里面,大家常常相聚,大概一个星期总会有一、两次,所以一个村庄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彼此互相关照。小孩做错了事情,哪一家邻居看到了,都会来管教,把他当作自己孩子来看待。任何一家的老人,我们在路上遇到的时候,都会帮助他、扶持他。风俗人情之厚,现在看不到了。现在都市里住公寓房子,隔壁那一家住了几十年,不知道他姓什么,从来也没打过招呼。现在人情多么淡薄。

英国的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儒家的学说与大乘佛法」。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通」。儒讲通,佛也讲通。

族群与族群之间要沟通。现在由于交通便捷,信息发达,对于远方的朋友们,我们要懂得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沟通。我们每天早晨这半个小时的聚会,就是在网路上跟大家沟通。族群之间要沟通,宗教之间更要沟通。国与国之间,希望我们每个人起心动念所思考的是整个世界的安全。中国古德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时指的是一个国家。今天我们要把心量、眼光扩大,国家的兴衰,世界的安危,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国家为什么衰?世界为什么危?由于不通。国家要兴旺,世界要安定和平,关键就在一个「通」字。最低限度,我们要有这种心量、这个认知,认真努力去做沟通的工作。

古今中外的圣人,他之所以能称之为圣人,因为他喜欢问。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与不同族群、不同国家的人接触的机会很多。接触的时候,要懂得向别人请教,问问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问问他们个人的生活习惯,增长我们的知识,这是学问。问了之后,我们也把自己国家的历史文物、风俗习惯介绍给对方,这是彼此沟通。这样的往来,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言语之中没有废话,彼此双方都长学问、长德行。就我们现前而论,世尊在经典里面无数次的教导我们,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就是作师作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演」是表演,我们要做出好样子给人看,人家看了才会生起信心。

佛在经论里面讲依正庄严,「庄严」两个字我们有没有?如果没有,怎么能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庄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真善美慧。真善美慧是表现在我们容貌、体质、音声之中,我们有没有?我们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的是什么?自己看不到自己,可以天天照镜子,照镜子是一种很好的修学方式。尤其是大镜子,常常照照,看看自己的一举一动,看看自己的容颜、表态,用这个方法来修正自己的过失。

求别人教难。谁也不肯得罪人,谁都希望做好人,何必跟人家做冤家、做对头?尤其在今天这个社会,人家喜欢在旁边看笑话,在背后论是非。真正关心爱护,能说我们过失的人,现在找不到了。从前还有父母、老师,现在父母也不敢说了,老师更不敢说。我们一定要了解现前的社会状况,才能修养自己的品德,增上自己的学业。我们不靠自己,靠谁?

现在物质文明发达,我们可以买一面大的镜子,买了做什么用?照自己,不是照别人的。会修行的人,看到别人,就能够回光返照,想到自己。这是好事情,是正确的。别人有善行,我立刻想想,我有没有?别人作恶,我想想,我自己有没有做过?所以,社会上一切的人事物,也是一面大镜子。会用的人,就能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关键在会与不会。

人与人之间第一个印象,就是对方的容颜、身体。如果我们学佛的人身体不健康,就不能让社会大众对佛法生起信心。人家一看,你是学佛的,身体却不健康,于是认为佛不能学,学佛就是这个样子。这是我们的罪业,我们把佛的形象破坏了。佛法依报、正报都庄严。我们学佛人,就是佛的一个代表、佛的形象。我们破坏、糟蹋佛的形象,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自己还不知道,这个很可怕。

所以如何调心、调身,佛在经论里面讲得很多,尤其是戒经。经论里面多半是教我们调心的,戒律里面多半是教我们调身的,身心健康,远离病苦,社会大众才需要、才欢喜。所以佛法不忽略现实,我们要有美好的容颜接待大众,要有健康的心态展示给人看,这就是接引广大众生。

佛教,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它不是宗教。所以,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应当学佛,为什么?佛法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需要真实的智慧,需要圆满的智慧,才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众生生活在世间,生活得这么辛苦,为什么?没有智慧。生活在烦恼、忧虑、艰难之中,是很不幸。佛法要度众生,「度」是帮助、协助的意思,帮助众生、协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是真实的目标。想要将这个目标落实,就要有真实智慧的教学。

诸位一定要知道,凡是贪图安乐,求身体健康,就难了。世尊何以用轮来做表法、做为教学的标志?因为轮的心是清净的。轮是个圆。大家都学过几何,知道圆有心,心在哪里?没有形相。所以心要虚,虚就灵,心里头不能有东西。身则要动,要懂得运动。世间人强身之道,是做种种运动。佛教我们身、心同时修学,是用拜佛。我们每天至少应该拜三百拜佛。有许多人一天拜三千拜,拜佛也能开悟。

《影尘回忆录》里面提到的那位晒蜡烛的法师,他就是拜佛开悟的。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到后来能作诗、作偈,还讲经说法。他是在阿育王寺拜佛,拜三年开悟的。心诚,就通了。我们之所以不能开悟,是不通。他是用拜佛的方法打通了。

中年以上,每天至少要拜三百拜,拜到身上出汗。我早年跟忏云法师在埔里住茅篷,一天是拜八百拜,拜到一身都是汗,每天内衣至少要换两次。拜佛对身体健康有帮助、有好处。我在他山上住了半年,拜了十几万拜。

前些年,我在洛杉矶遇到一位在家居士,六十多岁,身体不好。我劝他拜佛:「你一天拜一百拜,早晨拜五十拜,晚上拜五十拜,不要间断。」他拜了一年,身体好了。原来身体骨节都僵硬了,后来居然能双盘,才知道这个方法好。拜佛里头有运动、有强身,修定又修慧。拜佛的人,心是清净的,身是活动的。就与轮相一样,圆周在动,心不动,所以比其他的运动好。其他的运动是心也在动,拜佛这种运动心不动,确实是定慧等学。

不要怕流汗,流汗好,我们身体里面的毒素、肮脏的东西才能排得出去。排出去之后,你就不会生病。许多疾病都是毒素排不出去引起的,特别是关节炎、风湿病,是尿毒排不出去,积在关节里面发炎的。凡是得这种病的人,几乎都很少出汗。尤其我们住在冷气间,住久了,就弱不禁风。所以病的根源我们要晓得,才知道怎样去把它拔除。不要怕出汗,每天多洗几次衣服,没有问题。身心健康,我们才有好的形象给社会大众看,接引社会大众不要错过学佛的机会,这样就好。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三卷)

 2000/08/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十面第二行当中看起: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

这是离贪欲所得到的第二种自在。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我们仔细观察六道众生,可以说终身的追求的,不外乎这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能不能求到?如果是能求得到的,实在说,我们可以全心全力拼命去追求。如果求不到,那我们的追求就错了。世间也有少数人知道这是错的,可是依然去追求,希求侥幸可以得到。佛告诉我们,世间从来没有侥幸得到的事情。佛说这三桩事情是果报,果必有因。

昨天晚上,同学们听到天主教跟我们讲道,也有同学提出因果的问题。天主教的教义不讲因果,而是说一切都是神的赐与。换句话说,神欢喜你,赐给你就多一点,神不欢喜你,赐给你就少一点。于是有许多人对神敬爱,因为神赐给他的多。有一些人对神忿恨,因为祂赐给他的太少了。这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我们仔细去思惟,还是佛法里讲得好。佛法讲这是果报,果必有因。你要不修因,哪来的果报?佛告诉我们,因是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如果不离开贪欲,修因证果依旧得不到自在。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社会,发大财、拥有亿万资产的人很多,甚至有财物累积达到几十亿美元的,他有没有得到自在?他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也有原因,没有离开贪欲,所以他的财不自在。他的财常常有人打主意,想窃取他的,想瓜分他的,这种事情太多了。甚至于我们一个道场,这个我们绝不讳言,无需要避讳。许多道场建得很大,财力很雄厚,但是四众弟子都变了心,把道业忘得干干净净,心目当中只有名利,争名夺利,不但没有离贪欲,贪欲天天在增长。贪欲的增长,佛告诉我们,果报在饿鬼道。

贪、瞋、痴,这三种恶业感召的是饿鬼、地狱、畜生。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三种罪业都造,未来的果报就很可怕。至于现前,也不自在。冤家债主、盗贼都把你当作目标、看成猎物,这种不自在非常的明显。出门要请保镖,这就显得不自在。如果自在,何必要保镖?有那么多保镖,说明他不自在,时时刻刻提防着别人伤害他。外面的伤害容易防止,内里面的伤害就难了。如果冤家债主投生到你家里,做你的儿女,或者再晚一辈,做你的孙子,这些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败家子,防不胜防。你现在具足的财富还没有散,是你的福德因缘,我们世间人一般讲,你现在正走好运,是在兴旺的时候,所以这些冤亲债主在你旁边,不敢动。可是运会衰,不能够永远保持着兴旺,到衰的时候怎么办?

不要说是世间人,连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释迦牟尼佛也有冤亲债主,头号的冤家就是魔王波旬。佛法最盛的时候,魔王波旬是释迦牟尼佛的护法,但是他在等待机会。波旬曾经告诉世尊,他总是想方法要把佛法灭掉。佛告诉他,佛所说的一切法是纯正之法,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任何力量都不能够破坏佛法。波旬就说,等到世尊末法时期(正法时期他不能破坏,像法时期他也不能破坏),他就让他的魔子魔孙统统出家,披上袈裟,现比丘相,来破坏佛法。释迦牟尼佛听到之后,一句话不说,流眼泪了。这就是经典里面记载的:「譬如狮子虫,还噬狮子肉」。

佛法如此,世法也如此。要怎样才能保全?唯有世世代代积功累德才能保全。哪一代舍弃了德行,走上争利纵欲,这一代就毁掉了。佛法里头没有争执的。离开贪欲,哪有争执?世出世间人争什么?争的是名,争的是利。把名利统统舍弃尽了,「于人无争,于事无求」,就能保全。所以世尊当年在世,实在讲,已经给我们做了圆满的榜样。你有,就有人争。你无,没有人争。世尊当年在世,到世尊圆寂之后,他所有的弟子都没有争,为什么?世尊没有财产,在世时所居住的精舍、园林、讲堂,都是有主的,都是在家居士、国王大臣所提供,产权是属于他们。佛虽然接受居士们供养,只是暂时借住,不是接受产权的供养。

所以我常讲,佛在世,他有使用权,没有产权。佛灭度之后,财产都归原来的施主。大家有什么好争的?没有可以争的。现在为什么会有争执?现在寺院里头有产权,这就坏了。佛教刚刚传到中国来的时候,道场是国家建立的,出家人也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就像政府所有的机构一样。世尊给我们的垂范,我们要记在心里头,我们要体会其中的道理。他老人家一生示现的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得的是大自在,是究竟圆满。全心全力义务的教学,帮助人破迷开悟,帮助人离苦得乐,赢得举世之人的尊敬,这就是他的成就,这就是他无比殊胜的果报,没有冤敌。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魔王波旬、提婆达多、六群比丘这些作恶、反对释迦牟尼佛、破坏佛法的人,都是大权示现,不是真的。《提婆达多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说,提婆达多堕地狱,他的享受比天宫还快乐。他是在唱戏,表演给我们看,告诉我们,凡夫之人业障没有消尽,逆缘总归是有。佛示现这个逆缘,是教导我们怎样在逆境、恶缘里面,去成就自己的道业。用说的,我们很不容易体会。亲眼看他们表演,我们在这里面感悟深远,才真正学到东西。

我们今天遇到冤家对头来毁谤、侮辱、陷害,我们要想,他是大权示现,是佛菩萨再来的,来看看我有没有智慧,能不能忍受,是来考我的。这个念头一转,我们对于冤家对头就会生起恭敬心,不会起一个恶念。一个恶念起来,就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麻烦。我们生起恭敬心、感恩的心,即使是真的是冤家债主,到此也就结帐、消了,再见面都是善友。这是古德教导我们的,「冤家宜解不宜结」,能把一切怨贼转变成善友,你是真的会学佛,真的会用功,你的功夫得力了。

怨贼也是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度他,不能舍弃他。他迷得比我们深,所以造作种种恶业。我们要帮助他破迷开悟,转恶为善。我们互为师友,相辅相成。他造作一些恶业,我们看到了,立刻回过头来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恶的念头?有没有恶的行为?如果有,赶紧改过自新,他是我的老师。他不做如是的示现,我们自己往往有过失没有看到、不能发现,他是我们一面镜子。他的善行,我要效法、要学习、要赞叹。他的恶行,我要检点我有没有。所以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菩萨修学的道场,都是成就善业的善知识。

佛在这部经的前面教导我们,要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行为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就是止于至善),我们的善才得圆满。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什么是「上善」?上善是至善。我们应该从哪里学?从顺境、逆境,善人、恶人,是从方方面面学习成就的。所以顺境、逆境都是好境界,善人、恶人都是我们的真善知识,都是我们的好老师,都能成就自己的至善。

如果对于善人边上起了贪爱,恶人边上起了瞋恨,你不善学,你不会学。不会学的人,心里头常生烦恼,喜欢是烦恼,讨厌、瞋恨是烦恼,天天在生活当中生烦恼。会学的人,就像六祖惠能一样,顺境里面没有贪欲,逆境里头没有瞋恚,皆生智慧。无论面对善人、恶人,统统生智慧,这是佛弟子。如果我们在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之中,还起贪瞋痴慢,还生喜怒哀乐,你是凡夫,你不懂佛法,你没有学佛。我们能在这个地方留意,财物的自在当然得到,也能够化怨贼为善友。如果没有离开贪瞋痴,就做不到了。贪瞋痴是三毒烦恼,必须拔除。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四卷)

 2000/08/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我们把经文从头念一遍: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

昨天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我们接着看: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福德』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的确可以说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没有人不求福德。中国人讲「福德」,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很圆满。福是果报,德是福之因,如果不积德,哪来的福报?所以这两个字合起来有因有果,才讲得圆满。

中国人讲福,通常是讲五大类,就是「五福临门」。这五大类里面,第一是富,第二是贵,所谓「富贵」。贵,是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名与利,这是一切人所追求的,有没有好处?实在说,不见得。如果有福而没有德,享福决定造罪业。若是没有福报的人,想造罪业也造不成。

有福报的人,造罪业很容易,为社会大众造福也很容易。昨天我看到马来西亚送了一卷录像带来,是《了凡四训》的连续剧。我看了很不错,这是可以流通的,因为它后面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没有保留版权,所以我们可以做。像了凡先生,他做了宝坻的知县,这是属于贵。在这个地位上,他要造罪业、要修福,都非常容易。他看到国家对农家的课税,课得太重了一点,于是他把田赋减轻。这是为人民造福,全县的农夫都受到好处。他那个时候发心要做一万桩好事,不知要怎么做,所以天天犹疑不决。有一天作梦,梦到一位神人告诉他:「就是你这一桩事情,一万桩善事都圆满了。」他醒来之后很怀疑。以后遇到一个法师,把这件事情向法师说明,法师也点头肯定:「确确实实,你这一桩好事,受惠的人不止一万人,所以你的万善一次就圆满了。你若不在这个地位上,这一万桩好事可不容易圆满。」这是讲修福。

如果你看到国家对农夫收税这么多,还想多收一点放到自己口袋里,于是又加了一点税。好了,你这一个动作,就造亿万的罪业。所以地位、权势在手中的时候,造福、造孽都非常容易。平民小百姓没有权、没有势,他想造恶,也造不了什么大恶,他要修善,也能够积大善。大善他能做,大恶他不能做。

这些道理,佛经里说得很多、很清楚,特别是我们之前讲过的《感应篇》,里面就说得很多。《感应篇汇编》是古人蒐集的因果报应的故事,这些故事条条都是事实,绝对不是杜撰的。我们仔细的看过去,然后再冷静看现前。你若仔细观察现前社会里每天所发生的事情,就会相信因果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种善因,必定得善果。修善是德行,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

生活在现代的社会,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危机感。现在世间人只求福报,舍弃道德。我们见他不求仁义道德,也得大福报,好像因果报应的事情不灵了。其实,世间人的眼光浅短,不晓得真实的事相。佛跟我们讲「因果通三世」,他这一生所得到的大福报,是前生修的。如果这一生还是修仁义道德,他的福报就不可思议,太大了。假使这一生福报现前,不知道修仁义道德,反而造作一切罪业,他的福报就会打折扣,福报享尽的时候,他的罪报就现前了。我们看得很清楚,他的前途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来生的去向是三途,人天福报他没有份。这些道理,佛讲得透彻,儒与道也讲得很明白。

中国自古以来受儒、释、道三家圣人的教诲。圣人是明白人、明理的人、懂事的人,我们对于圣贤要有信心,决定不能怀疑。大乘经论佛常说,「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对菩萨尚且构成大障碍,对我们何消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只要疑心一起,所有一切的善缘都破坏了,善行功德决定不能成就。相反的,恶业成就了。

所以无论世法佛法,都把「信」摆在第一位。中国古人教人:「人无信则不立」,不能立足于社会。我们学佛,头一个就是信。净宗讲的三个条件是「信、愿、行」。我们仔细想想,任何宗派、任何法门,都是以信愿行做基础。如果有了怀疑,你信心没有了,愿也没有了,行也没有了,全部都没有了。

我们要想成就道业,首先要建立信心。第一个要对于佛菩萨建立信心,对于圣贤人的教诲建立信心,决定不怀疑。如果看到现在社会的现象,与圣贤人所讲的是相违背的,我们要仔细去思惟、仔细去观察,看出它真正原因的所在,我们的信心就不会动摇了。

信心是福德的基础,是福德的根源。于是富贵可以求得,长寿可以求得,孝子贤孙也可以求得。你们看看《安士全书》,周安士先生积功累德。他求孝子贤孙,祈求不孝顺、造罪业的人不要投生到他家来。他在《全书》里记载,他所发的愿,皆是有愿必成。

我们家里的不肖子孙,都是过去生中的冤家债主,不是来报怨,就是来讨债的。若是自己能修养道德,全家奉行仁义,纵然是冤亲债主,他会慢慢等机会,这一次你们家里都行善积德,他不会来,是报恩的来,尽孝的来。所以一切都在自己,「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长寿就得长寿,求什么就得什么。

『随心所欲,物皆备故』。「物」就是我们今天讲物质上的受用,你不会缺乏。凡是这样的人,他会不会厚积资财?不会的。他有物资、有财富,决定是布施给大众,让一切贫苦众生共享,这才叫积德,他的福报无有穷尽。如果资财只顾自己受用、自己家人受用,不肯与社会大众共享,他的财富就享不久,身死之后,家就败了。

我们今天看社会上许多有财富、有地位,甚至于跨国的大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经营不善倒闭的,都是因为自私,不懂得布施。布施是德、是道。你发了大财,是过去生中修的财布施。现在财富现前,再修财布施,你的财富还得了!聪明智慧是过去生中修法布施,如果这一生还继续不断修法布施,你的聪明智慧就不断在提升、不断在增长。无畏布施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无畏布施里面,最圆满的一种就是素食。素食是不杀生,不但不杀生,也不食一切众生肉,这是属于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

你们要是不相信,看看我。我二十六岁学佛就吃长素,五十年了,身体没有毛病。你们再看看此地的许哲居士,她今年一百零一岁。这个人是胎里素,从生下来就吃长素。她的母亲怀孕的时候,吃荤腥的东西就呕吐。她跟我们讲,她一生没有生过病。你看她的身体,怎么看,除了头发白了之外,体能就跟三、四十岁的人一样,没人能跟她相比。她每天都出去奔走,帮助穷人、帮助老人、帮助病人,一生干这个事业。所以她的一生,是以无畏布施为主。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所以她一生虽然什么都没有,但什么都不缺乏。

她一天吃一餐,吃生菜,完全回归到原始的生活。不吃油、不吃盐、不吃糖,身体那么好。在一般人看起来,她的生活缺乏营养,缺乏太多了。你跟她讲,她不懂什么叫营养,她只是喜欢过最简单的生活。所有的时间,不是去帮助别人,就是在家里面读书。她喜欢读书,读圣贤书,天天跟圣贤做朋友,天天跟圣贤在一起。现在她读佛书,读佛书就是跟佛菩萨在一起,过佛菩萨的生活。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她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许哲居士与这三句话是圆满的相应。

世出世间第一大福德是什么?过去老师常常勉励我们,「弘法利生」是第一大福德。当年我们在台中,老师看到年轻人「面相很薄」,没有福报而且短命,那一看就看出来了。老师对于这些年轻人,就劝他发心学讲经,他说学讲经是修大福德。我到台中去,目的也是如此。老师特别嘉勉,劝我要认真努力学习。我自己晓得我是短命,没有福报,他教我用这个方法来修。

我学佛的第一本书,就是念《了凡四训》。那是朱镜宙老居士送给我的,朱老那一年好像七十岁。我看了之后,感触很深。了凡先生所有的毛病,几乎我统统都有,是薄福之相、短命之相。了凡先生的长处,我都没有,我不如他。幸好是遇到佛法,在佛法里建立了信心。我遇到的都是善知识,而且都是我很尊敬、很仰慕的真善知识。得到这些人的教诲,所以能有现在的成就。

弘法利生里头,第一桩福德事,就是传法,这正是过去黄念祖老居士常常嘱咐我的。他说:「法师,你讲这么多年的经,不要再讲了,不要再到处跑了。培养人才重要!写书重要!」这就是说,传法的工作比弘法的工作更迫切需要。弘法,要是不传法,我死了之后,佛法就灭了。后继有人,这个福报就大了。后继之人不要多,有一个传人就行了,你的法脉就不会断,就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祖师大德。代代相传到我这里,我也传下去了。如果有机缘,能传更多的人,佛法就可以全面复兴,这个福德更大。

今天我虽然没有写书,但是借重高科技,把所讲的也全部都保存下来了。在此地、在海外,有许许多多人从录像带、音带里,把它写成书本,很多很多。他们拿来给我看,我没有时间看。你们同学大家都可以看,帮助他们订正。这些东西流通,都能够利益初学。如果能离开贪欲,他的福德就自在,就能随心所欲了。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五卷)

 2000/09/0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三条前面介绍过了,今天我们接着看: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从这里看起,这是世尊对龙王说的。龙王表法的义趣,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在社会上,各个阶层居领导地位的人,都有「王」的意思。『王位自在』,就是你在社会上、群众当中,居领导的地位,永远会被群众拥护,这就叫自在。群众都能听从于你,你能够任意的发号施令,原因是因为你没有贪欲。你没有贪欲,你的福德决定是泽及一切众生,众生焉有不拥护之理?焉有不爱戴之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要知道学习。无论我们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身份地位,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决定要断贪瞋痴,我们就能够得大自在。

底下两句是:『珍奇妙物,皆奉献故』。因为得到群众的爱戴,群众有珍奇之物,都会供养你,「皆奉献故」。供养你,你会不会去享受?不会的。怎么知道不会?因为你没有贪欲。所以大众的供养,你决定是回馈于社会,你一定也同样的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因果是循环的,你能供养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必定也供养你,这个果报无比的殊胜。如果你做一个领导人,你有贪欲,得到的珍奇宝物都自己享受,不肯供养别人,则群众所有的珍奇宝物也都各自藏匿起来,不会奉献出来。于是这世间的珍奇宝物都被掩埋了,不能够发挥它的德用。在佛法里面讲,这是罪业,什么罪业?不能够物尽其用。社会真正走向繁荣兴旺,安和乐利,必定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两句话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人才我们要重视,要尽量让他发挥,决定不能障碍。障碍,在佛法里面讲,得愚痴果报。我们自己有能力、有智慧,不愿意教别人,这是吝法。看到别人有才华、有智慧,故意去障碍他,不能让他圆满的发挥,这比吝法的罪过还要严重。佛告诉我们,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换句话说,障碍法施得愚痴果报。因果的定律是真的,是事实真相。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永远在转变,永远在循环,永远在相续。所以从转变、从相续、从循环,知道因果不空,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

怎样使自己愈转愈殊胜,是每个人的期望。可是你没有想到,如果只着眼到为自己的殊胜果报,就很难得到。应当把念头转过来,像诸佛菩萨一样,念念希求一切众生愈转愈殊胜。把自己忘掉了,只有众生没有自己,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在其他宗教里面,这一切神明的境界。中国人论神:「聪明正直是为神」,佛家讲「生佛平等」,中国古德讲「天人合一」。人是不是佛、是不是神?是的,聪明正直就是。聪明是具足智慧,正直是具足性德。这是从因果循环里面,我们见到的无比殊胜果德。第五种自在: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

『获』,是你得到的,不是你求得的,是自自然然得到的。超过你的所求太多了。『百』,不是一个数字,是形容词。你所获得的福报与你所修学的功德,决定相应。佛的功德大,灭度至今三千年,你看看现在世间人对佛菩萨的奉献。佛菩萨不住世了,要是住世,那还得了吗?什么原因?

【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

『悭』是悭贪。菩萨念念成人之美,没有贪心,没有吝啬,对别人决定没有嫉妒障碍,这是我们应当学的。反观今天世界上社会人心,大多数仍坚固执著贪欲。可是我们看到一些人,还是有大富大贵,那什么原因?过去生中修集的太厚了。他要能够舍弃贪欲、舍弃悭嫉,那就像我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看到的,他至少要传个十代、二十代。非常可惜,过去修的福,这一生搞贪瞋痴,迷失了自性,下一代就完了。诸位特别去注意各个阶层政治上、工商界的领导人,他能传几代?中国过去帝王,在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都能传十几代。因为他在做帝王的时候,知道要积德修善,接受圣贤的教诲。

做臣子的,也懂这个道理。我们同修当中,法隆法师刚从苏州回来。在苏州,大家都晓得范仲淹范家。范仲淹身为臣子,他知道离三毒烦恼、离悭吝嫉妒,一生当中为国为民。他的子子孙孙,也都效法祖宗。所以他们家,一直到今天都不衰,代代有贤人出来。印光大师就对范家非常赞叹。

从事于工商业的,我们看到一些老字号,也能传几百年。他们的生意兴隆,不会失败,原因在哪里?他们没有三毒烦恼,不是为贪利、贪财,不是为这个,是为社会、为众生服务的,自己生活能过得去就非常满足了,多馀的都回馈给社会。所以他这个生意可以绵延,也是绵延很多代。凡是违背圣贤人的教诲,作恶而不知道修善,前世福报再大,一生就完了。甚至还有的这一生都保不住,晚年的时候就败了。像我们现在看到有些公司倒闭、破产了,那是福之薄者。福厚的,可以保住他一生,但保不住子孙。这个道理,我们细细观察就明白了,才知道世出世法总不离因果。这是五种自在,离贪欲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为什么要干这个事情?末后这一段: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这是学佛的人才懂得。不学佛的人,他祈求他的福德,子子孙孙都能够延续保持,这是世间人的观念。学佛人的观念、心胸更大了,他回向法界,于是这种善行就变成了性德。性德是没有边际、没有穷尽的,所以到自己成佛的时候,就同其他诸佛如来一样。『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在三界教化众生,都为一切大众所尊敬。『特尊』,特别的尊敬。『皆共敬养』,一切众生尊敬你、供养你,这是究竟圆满的大福。

我们现在要问,什么叫『回向』?什么叫『菩提』?因为这一句是因,「三界特尊,皆共敬养」是果报。这个因要怎样修?这是我们现前非常关切的。「回」是旋回。本来我们自己修学的功德,必定是自己获得果报。我们现在回转,将所修集的一切善行、业因,不求个人的果报,而希望把这个果报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如果这个意思还不能明了,我们举个比喻来说。像农夫每天辛勤的耕耘播种农作物、稻米,到收成的时候,自己不要了,全部供养给一切贫苦没有粮食吃的众生,这就是「回向」的意思。一般人总是自己留一点,多馀的才布施,这不叫「回向」,这是我们平常讲的「布施供养」。回向是自己完全不要,全部的供养大众。

这样一来,自己没有了,怎么办?别人自然供养你,而且你所收获的,超过你所需的。你能够布施别人,果报立刻就现前,所以不可以有贪心。百分之百的奉献,这是诸佛菩萨,所以人家「三界特尊」,没有人不尊敬,没有人不供养。自己还要留一点,留百分之一,布施百分之九十九,还是不干净。佛在这部经前面说「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你百分之九十九布施供养,还有百分之一留着自己受用,这是夹杂着毫分不善。这个道理很深,世间人想不通、参不透,所以世间人做不到。世间人修善不纯,所以我们常讲,是善恶混杂,不是纯善。诸佛菩萨所修的是纯善,祖师大德们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所修的也是纯善,所以果报无比的殊胜。这是我们要觉悟、要学习的。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六卷)

 2000/09/0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倒数第三行看起: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贪、瞋、痴是三毒烦恼,要用现在大家容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三种根本的病毒。我们人身体不健康,有很多病痛,是从这儿来的。人有六道生死轮回,也是从这儿来的。如果把三毒烦恼拔除,不但身体健康长寿,永远不生病,而且六道轮回也没有了。所以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特别强调十善业道,特别是在这部经上。这一部经是佛家修学,无论是大乘、小乘,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这是共同学习的科目。离开了十善,就不是佛法。而且佛在此地特别嘱咐我们,菩萨何以能成菩萨?就是昼夜没有间断的常念十善,思惟十善,观察十善,不容许毫分不善间杂,这就成为菩萨,超越六道,转凡成圣。

我们凡夫修行,为什么这么艰难?因为十善没有完全做到,纵然做到几分之几,还是掺杂着不善在里头。我们自己很冷静的做一个深深的反省,我们的十恶多过十善。这样的人,念佛都不能往生。为什么念佛不能往生?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不是上善,阿弥陀佛纵然慈悲接引我们,那个地方的大众不能容纳我们,所以还是去不了。由此可知,十善是多么重要。不仅仅佛家重视,我们再看看,所有的宗教都讲到十善。由此可知,十善业道是世间所有宗教共同修学的法门,我们怎么能疏忽!来生要得人身,要积十善业道。来生要生天,也要修十善业道。如果不能修十善,还是造十恶业,三途就有分。

我们的眼光要看得远一点,不要怕死。哪一个人不死?人都是要死的,早一天死与晚一天死毫无差别,所以我们不怕死。问题是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严重了。佛家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永远在循环,所以它是转变不空、循环不空、相续不空,这是真理,是世出世间法的定律。我们真正明白、觉悟了,绝不贪图眼前这几年的享受,这个享受是将来痛苦的根源。我们能够放下这几年物质、精神上的享受,就能得生生世世永远的安乐,要懂这个道理。

什么是「善」?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怎么样利益?自己要做个好样子给社会人看。学佛,佛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样子,我们要能仿效。释迦牟尼佛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王子出生,可以继承王位,他却舍弃了。舍弃了他的地位,舍弃了他的富贵,舍弃了五欲六尘的享受,也舍弃了妻、子,过世间最贫苦的生活,来给我们做榜样。他教我们放下,他自己确实彻底放下了。世尊如是,我们再看看《新旧约全书》,耶稣基督亦如是。伊斯兰教穆罕默德亦如是。再仔细观察佛家的诸大菩萨、祖师大德,个个示现的无不如是。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觉悟,要从这里省悟过来。

怎么救自己、救世人,来挽救这个劫难?要以身作则。如果说的是一套,行的是一套,无济于事,不能转变业报。不但不能转变业报,而且我们还有很重的罪业。什么罪业?破坏佛教的形象。这一条罪业,就是等于破和合僧,四众弟子都有份。我们要晓得,决定不能大意,决定不能疏忽。佛家的四众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应该念念为众生,念念为正法久住。这样殊胜的大法,今天为什么衰落到这个地步?因为没有人依教奉行,没有人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就是弘法利生。依教奉行,就是自度。依什么教?依十善业道。

我们大家都修净土,修净土何必要这样重视十善业道?诸位看看《观无量寿佛经》,佛跟我们讲,修学的基础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里面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就是指这部经。孝亲、尊师、慈心,落实在十善业道。没有十善业道,你前头都无法做到,你不孝、不敬,没有慈悲心。慈悲心,是对一切众生无私无我的爱心。把十善业道做出来给大家看,让他在见闻觉知里面有所体悟。觉悟了,他才会回头,不觉悟,是不会回头的,所以世尊这么重视。

有这个基础,才能够修净土。净土是大乘法,即使我们净业三福只具足第一条,少分,念佛还是能够往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再能具足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念佛是往生方便有馀土。如果再把第三条也做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往生的是实报庄严土。修行的根基在此地。

《无量寿经》里面,关于十善讲得也很多。「三辈往生」就具足十善法,我们怎么能够疏忽?我们净宗的朝暮课诵,早课选读的是四十八愿,晚课选读的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讲得很详细。每天做晚课,用它来反省、检点:佛教我们做的,我有没有做?佛不许可我们做的,我有没有犯?这样子做晚课,就有功德。不是早晚课念一遍给佛菩萨听,那有罪过,什么罪过?欺骗佛菩萨。早晨在佛像前骗他一次,晚上又骗他一次。你的罪过不落地狱,谁堕地狱?早课的用意是叫我们发心,我们要发跟阿弥陀佛一样的心、一样的愿。晚课是检点我们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改过自新。

烦恼里头最严重的是贪欲,我们在这一段讲得也特别详细。瞋恚是怎么起来的?贪不到才瞋恚。如果你所贪欲的都能得到,你就不会起瞋恚了。诸位要晓得,贪瞋痴是妄念、是妄心、是邪知邪见,自性里头本来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很不幸,无量劫前迷失了自性,长劫轮回染上这个毛病。就像吸毒的人染上了毒瘾,自己总要觉悟,要决心戒除。世间吸毒的人戒毒都不容易,这个无始劫以来的毒瘾已经生根了,要戒除它当然是更难。怎样能戒除?我们这一生修学的经验证明,只有佛在经论上教导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办法,才能戒除这个毒瘾,才能回头是岸。

每天读经还不够,要研究讨论,要详细讲解,一天都不能放过。古时候的寺院丛林,每天有八个小时讲经,有八个小时修行。修行是什么?反省、思惟,把自己的过失、毛病修正过来,改过自新,这叫修行。现在一般的寺院庵堂里,这样的功课已经没有了,都流于形式,所以才叫迷信。佛法原本是教学,流于形式,实质的内容没有了,就变成宗教,变成迷信。没有能力辨别是非,没有能力辨别善恶,当然更没有能力辨别真妄,甚至于连对自己的利害得失都不能够辨别,这是迷惑到所以然处!我们自己迷惑,带给社会大众的是痛苦,一定要觉悟。我个人觉悟,个人解脱了,也要帮助别人觉悟,让别人也能得解脱。

诸位要记住一个事实,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个人而已。」什么原因?这两、三个人真干。念佛不能往生的,是没有真干。在古代,每个人都知道要自己修行,所以佛只是讲经说法,从来没有领众共修过。我们在经典里面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带领大众打个禅七、打个佛七,没有这个事情。世尊四十九年只有讲经说法,修行是在个人。各个人闻经明理之后,都知道修行,所谓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可是到了末法时期,众生根性钝了,烦恼业障重了,不知道修行,懈怠懒散,这很可惜。所以马祖道一和尚与百丈禅师发心提倡共修,共修是依众靠众。儒家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大众在一块的时候,就不好意思懈怠。用这个方法成就了不少人,功德无量。能够个人修行成就的,跟诸位说,是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想个人修行成就,很困难,必须要依众靠众。所以这才有大家共修,集合志同道合的同学们,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理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才有能力应付复杂的事相,在滚滚红尘里面得清净心。

生活在一起,互相协助,互相照顾,这就叫依众靠众。靠大家帮助,靠大家协助,成就自己,务必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消除掉。净宗是大乘,古德告诉我们,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无比殊胜的教法。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你的观念、言行必定不同于凡夫,一定会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己一个人躲在家里修行成就了,是不足以为社会大众做榜样的。所以,菩萨能够舍己为人,念念为社会着想,念念为世界的和平安定与众生幸福着想,从这个地方做出贡献,这是大乘菩萨。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七卷)

 2000/09/0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7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居士林的佛七开始,这也是佛门中元追悼纪念先人的法会,意义非常的重大,我们一定很认真的把这个法会做好。刚才我看到一位居士从马来西亚送来一尊佛像,造得非常庄严,令一切众生见到都能生欢喜心。这尊像拥有模子,可以多铸造。是塑胶的,塑胶的比瓷的好,瓷的很容易打破。

我们自从学佛以来,早年赵默林老居士供养这一尊佛像,做为我们台北华藏图书馆成立的时候所供奉的这一尊。这一尊像原本是瓷的,大概也有两、三百年了,所以保存真的是小心翼翼,唯恐损坏。以后我们用照相的方法把它印出来,印了大概有好几万张,在全世界流通,每个人见到都生欢喜心。四、五年前,台湾才开始照这一尊佛像的模样用木雕,大概也雕了不少尊,雕得也很好。到此地来,李木源居士看到也欢喜,在中国就用这一尊佛像的模子去造铜像。原本有计划将来建弥陀村,所以铜的模子也造成了。但是铜的佛像很重,我都抱不起来,还是塑胶的好。今天打佛七,等一下我们就把这尊佛像供到佛七的佛堂。我想跟大家介绍,应该每个人都欢喜请到家里去供养。这个佛像跟这尊佛像是一个模式的。

供佛最重要的意义,是提醒自己向佛陀学习。中国古人说「见贤思齐」,看到贤人,我们就要生起一个念头,要像他一样。佛是圣贤中之至圣至贤,确确实实是天上人间至善之人,他没有丝毫的缺陷,值得九法界众生学习,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最好的示范。佛一生四十九年的教学,虽然讲了很多,我们用《般若经》上一句话将它总结,「诸法实相」,他告诉我们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之后,就是佛家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之后,他的心思、行为自然端正。端正的心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端正的心,是佛心。

诸位要晓得,佛心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是我们自己的本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变成不真、不诚、不清、不净,这是错误的。这个错误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自性本具的,是迷惑颠倒、妄想习气所造成。我们学佛,就要知道把自己妄想习气薰成的妄心舍掉,永远离开,恢复到我们的真心,恢复到我们的自性。真心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佛这个说法,儒、道,乃至于其他宗教的神圣,确实是异口同音,都是这个说法,我们一定要相信。

儒家教人,我们用一句话把它总结,就是《大学》里头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孟毕生教人,不离这个原则。儒家讲的「大人」,就是宗教里面讲的「圣人」,佛教里面讲的「佛菩萨」,名词不一样,义理完全相同。大人之学,第一个是「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彻底明了诸法实相,跟佛家讲的没有两样。明德之后要落实,落实在「亲民」,亲民就是为人民作师作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亲民。用佛家的话来说,明明德是自度,亲民是度他,自度度他都要「止于至善」,都要做到究竟圆满。佛家的至善,在佛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有个名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是佛法里面的止于至善,是我们讲的圆满的佛道、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至善。

儒家讲得好,《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你知道止于至善,你的心就定了,为什么?你不会再被烦恼所动摇,不会再被外面境界所诱惑。由此可知,为什么大乘佛法中,世尊一开头就劝人发菩提心?劝人发菩提心的用意,就是儒家讲的「知止」。你有一个向上的方向,有一个向上的目标:我要作佛。发菩提心就是发作佛的心,在儒家讲,就是作圣之心。儒家讲「读书志在圣贤」,为什么求学?为什么读书?是想学圣人。由此可知,儒家作圣、佛家作佛,是止于至善。我要作圣人、要作佛,就决定不能够随波逐流,决定不可以同流合污,所以他的心定了。「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过程。

反过来看看现代的社会。为什么社会这么动乱,人心不安?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优越太多倍了,为什么生活得这么痛苦?就是他不知止。换句话说,他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方向,像一只船航行在大海里面,不知道方向,不晓得要到哪里去,他当然就不安。今天的社会状况确实是如此。

怎样帮助自己、帮助众生,来消除这一个困惑、迷障?现代世界上也有一些真正有学问、有见识的志士仁人,他们喊出来了:「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我们想想不错。孔孟的学说教我们「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乘佛法教导我们「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十八个字,末后总结到念佛,这是大圆满,决定不落空。所以,儒佛这一个指导,确实使我们在苦海里面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目标,不再徬徨,不再迷惑了,这是佛家讲的离苦得乐。儒、佛讲的大纲领,我们应当接受,依教奉行。这两家的典籍都非常丰富,那是细节、是细目,我们学到多少,就得多少受用。学得少,得小受用;学得多,得大受用;学得彻底,得究竟圆满的受用。儒佛如是,其他各家各派、各个不同的宗教,无一不如是,我们清楚,我们明白。

我们今天确实可以肯定,所有的宗教,都是现代人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各教各派、各个宗教所讲的确实是一桩事情,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只不过他们所说的,有半、满的差别。儒、佛讲得圆满,其他各家各派宗教没有讲到圆满。这个说法我们不能执著。正是佛家教人,对于上根利智,讲究竟圆满法,对于中下根人,讲接近圆满法。由此可知,所谓「圆满」、所谓「不圆满」,不是在教学宗旨上的差别,而是在接受教学的众生根性有差别,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现在由于资讯发达,交通便捷,这一个地球变成一个大家庭,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知的。所以,各种不同的学术、不同的宗教,决定是逐渐逐渐的融合贯通,使一切众生都能够趋向究竟圆满,成就多元文化教学的终极目标。然后我们看到世界祥和,社会繁荣兴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犹如父子兄弟,彼此互相尊重,互助合作,世间的动乱不安可以消除,世间的危机、劫难也可以化解。我们在这个地方认识了教育的功能、教学的重要。

宗教不可以止于仪式,止于仪式是迷信,必须要详细认真的探讨教义,解释教义,奉行教义,落实到我们实际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佛法真的是有利于众生,有无比殊胜的贡献。我们觉悟的人、明白的人,应当认真努力奉行,去推广。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现在我们去参加佛七的法会。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八卷)

 2000/09/0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8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经文倒数第三行:

这是三毒烦恼的第二种。贪欲之害,前面略略的说过了。而瞋恚的害处是非常的猛烈,对于自己的身心伤害最大,而且来得非常快速。贪欲的伤害是时间长而缓慢,瞋恚的伤害是时间短而非常猛烈。我们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看到,一些农村里面无知的妇女,发了脾气之后给小孩喂奶,小孩吃了母奶之后就中毒死亡。由此可知,瞋恚能把母奶变成毒素,这多可怕!

母奶会变成毒素,血液也会变成毒素。为什么伊斯兰教吃牛肉、羊肉,但是他们不吃血,一定把血洗得干干净净,我想他们懂这个道理。动物被杀害的时候,不可能没有瞋恚心,瞋恚心把血液变成毒素,这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佛跟我们讲,瞋恚是地狱道的第一个因素。当然,造十恶业统统都有可能堕地狱,但是第一个条件是瞋恚。如果犯十恶业,但瞋恚不严重,还不至于堕地狱,饿鬼、畜生比地狱的果报要轻。所以,瞋恚实在是太可怕了,对我们身心有极其严重的伤害,有极大的破坏力。

佛家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细细想佛家这句话,说得不过分。学佛的同修也常常听到「火烧功德林」,「火」是瞋恚、发脾气。所以一个人修积功德非常非常之难,你修积功德好多年了,哪一天一不高兴,一个脾气发了,你的功德全完了,所以功德很不容易成就。我们想要知道自己到底积了多少功德,就要从发完脾气之后算起。如果昨天发了一顿脾气,你的功德没有了,你的功德顶多是几个钟点。早晨发了脾气之后,功德完全没有了。为什么?功德是清净心,功德是戒定慧,你一发脾气,你的清净心就不见了。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

许哲居士说,发一分钟的脾气,需要三天的时间,心才能恢复正常。于是我们就联想到,发个十几分钟、二十分钟的脾气,一个星期都不能恢复。何况常常有瞋恚的,麻烦就大了,决定是地狱道的业因。所以,修道人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你恨别人,别人受害吗?不见得!如果对方有修养,对他丝毫损害都没有,但是对自己伤害就严重。我们要细心思惟佛在经典上的教训,冷静观察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别人的行为可以做为自己的参考。人多半不能见自己的过,但是很容易看别人的过失。所以,我们可以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从别人的过失来反省,改恶向善。

如果常常发脾气、常常有瞋恚心,底下讲的『八种喜悦心法』,你就完全得不到。这八种喜悦心法,就是佛家常讲的「常生欢喜心」,展开来是这八句。我们要测验自己还有没有瞋恚的意念,用这八句来检点很合适。如果这八句都具足,就可以证明你没有瞋恚心,真的是离瞋恚心。如果没有这八句,你的瞋恚烦恼,充其量是暂时不现行而已,没有离,遇到缘还是起作用。

在净宗法门里面,最怕的是人在临命终时生瞋恚。这是关键的时刻,人在最后一口气断了,底下就是他到哪一道去投胎。最后一念是瞋恚,多半都落到地狱道去了。为什么《饬终津梁》、《饬终须知》里面,那样的重视人在临终的时候不可以触碰?我们凡夫不知道神识离开身体的状况,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是最大的痛苦,经典上比喻「犹如生龟脱壳」这样的痛苦,所以你去碰他、触摸他,很容易引起他的瞋恚心,这是对亡者极大的不利。

有些人听说,人在过世之后,看暖气在什么地方,可以试验他是到善道,还是到恶道。我们最好都不要去触摸,探他神识有没有离开。如果神识离开了,那就没有问题,若是神识没有离开,对他就不利,我们不忍心做这个事情。

一般讲,神识离开身体,是八个小时到十二个小时之间。也就是说,八个小时之内决定不能碰他。他躺在床上,连床都不可以碰,这是真正的爱护,真正的帮助。八小时之后,你要去试验、探测,可以,但是最安全的是断气之后十二个小时,这是安全的。这个常识我们要有,我们要帮助人、成就人,不能害人。由此可知,念佛的人,即使在生的时候念佛念得不错,往生时家亲眷属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在旁边又哭又叫,就容易引起他动感情。再去触摸他、推推他,就更糟糕了。几个人在临终的时候,能够遇到善知识,懂得这些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真正来帮助他?家亲眷属看到老人过世,难分难舍,这时应该将老人隔离,不让他听到家亲眷属啼哭的音声,这种关键的时候比什么都重要!防护周到,如理如法的助念,确实对他有大利益。这时他心里头正念分明,一句佛号提起,就决定得生。临命终时十念、一念都决定往生,这就是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

从这些地方,我们明白助念实在非常重要,助念是真实的功德利益。大慈菩萨说得很好,你能够帮助两个人往生,就比自己精进。你能帮助十几个人往生,你的福报就无量,自己将来往生,确实就有把握。你能帮助上百人往生,大慈菩萨说,你就是真正的菩萨。所以有许多念佛的团体,他们都有助念团的组织,这是好事情,值得提倡,这对于念佛功夫不纯熟的人,有大利益、大帮助。

可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福很薄,障缘太多,社会步步都是陷阱,处处都是地狱,稍不小心,决定堕落,因为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了。内里面烦恼习气重,外面诱惑的力量又很大,你怎么会不堕落?学佛也难保不堕落。

我们今天小有成就,得力在哪里?得力在天天读经,天天闻法,用这个来薰习。薰习的力量能够与烦恼习气平衡,还不能够保证往生,必须薰习的力量超过烦恼习气。也就是说,你能伏烦恼,确实能够把烦恼习气伏住,一切时、一切处烦恼习气不会现行,外面的外缘,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六根面对都能够不受影响,你就有把握往生。这个功夫必须要保持。真正想保持,对于世缘一定要冷淡,才能保持得住。

真正能做到看破、放下,对于这一生的修学、求生净土,才算是有成就。如果把持不住,还会受外面境界动摇,内心的烦恼还常常起现行,自己要警觉,对于求生净土是毫无把握,将来堕三恶道的成分很大。能从这个地方警觉,你才算是已经觉悟了。如果对于现前这些境界依旧是茫然,依旧随波逐流,自己要警觉,自己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还是会堕落,来生比这一生还要苦。

我们细细想想,我们来生能得人身吗?十善业道我能做到多少?过去我在讲席里常常说,十善业道若能做到百分之八十,勉强能保住人身。如果你说你百分之六十做到了,还有百分之四十做不到,那就完全靠不住。所以,我们不能不认真,不能不努力。这八种法的每一条法,我们都要很认真去检点、去学习。

【一。无损恼心。】

『损』是损人利己,『恼』是让别人烦恼,我们有没有做?也许我们认为自己没有,其实不见得。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叫别人看到讨厌,就是「损恼心」,我们天天在做、日夜在做,却不知道。难!非常非常之难。我们要怎样真正做到「无损恼心」?必须要持戒、守法、守规矩,让大家看到你都欢喜,不会讨厌。我们做人哪里能够做到十全十美?只有尽量去做,真正做到俯仰无愧,我们心才能安。我们住在团体里面,不守团体的规矩,虽然人家不好意思说你,心里看到都不太痛快,你就是损恼大众。这里头的戒相非常微细,我们一定要晓得。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九卷)

 2000/09/0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倒数第三行: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

昨天介绍到此地。今天我们看:

【二。无瞋恚心。】

『八』是八大类,每一类里面的境界都是无量无边,只要有这些烦恼现行,都属于瞋恚。如果瞋恚断了,此地所说的这几种心,自然不会存在。损恼心、瞋恚心、诤讼心,乃至于不和睦忍让,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瞋恚的现行。「损恼」放在第一个,非常有道理,凡夫有意无意中,都令一切众生生烦恼。

第二句是讲『无瞋恚心』。世人稍不如意,瞋恚自然就生起来,由此可知这个业障习气的深重。经典里面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恚心一起来,智慧就没有了,不但是智慧,我们常讲理性,理性就被蒙蔽了,于是全凭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哪有不差错的道理?不仅是伤害自己的身体,上一次我们曾举例说明,而且有意无意中与一切众生结了冤仇。冤仇若不能够化解,因缘成熟的时候,报应就现前。所谓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而且果报必定是一次比一次残酷。

诸位如果读《安士全书》前面的第一个部分《文昌帝君阴骘文》,前面有很长的一大篇幅,帝君说明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所造的业、所受的果报,非常值得我们警惕。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不学佛,那就不必说了,学了佛之后,我们总得要相信「因果通三世」。

人,决定不是只有这一生,如果只有这一生,何必要修行?用不着了,惹这些麻烦干什么?确确实实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过去已经造了不少罪业,养成深重的烦恼习气,没法子了。遇到佛法,遇到圣人的指点、教诲,我们觉悟了。觉悟之后就知道改过自新,觉悟之后就不会为这一世着想,所以你的眼光开了,你有前后眼了。所谓「前后眼」,就是你见到过去,你也看到未来,前后眼是智眼、是慧眼,是知道我们怎样为来世着眼,这就对了。

这一世非常短暂,纵然活上一百岁,也是一弹指就过去了。聪明人在这个短暂时间当中,如何求出离道,怎样走出六道轮回?儒家讲得好,「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又讲「知止而后有定」,止什么?止于至善。佛法里面讲得清楚,至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至善。我们把心定在这个目标上,这叫知止。我们什么都不求,世出世间法一样都不沾染。宗门里面的话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是什么?这就是万缘放下了,一心就向无上菩提。

昨天晚上,会长与我在一起谈下一届培训班的问题,也谈到现前佛教界出家人的一些概况。佛法要想成就,不能不放下世法。世法与佛法我们要有能力辨别,佛法是正觉,世法是迷情。佛门里面的事情,如果不觉悟,也是世法。世法里面的事情,如果觉悟了,也叫佛法。佛法、世法在哪里分?在觉、迷上分。所以佛教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态度是自在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如果攀缘就是世法,随缘是佛法。换句话说,让我们一切不自在是世法,得大自在是佛法。

我们要怎样才能够得到?我想,这是许多同修都希求的。要想得到大自在,要想真正做到随缘,十恶一定要舍掉,离开贪瞋痴慢就自在了。内无烦恼,外面境界就没有办法诱惑你。外境还能够诱惑你,是因为你的烦恼没有断。它诱惑你什么?诱惑你烦恼,让你的烦恼起现行。所以,我们内里面把烦恼断了,无私无我,无有贪瞋痴慢,外面的境界再多、再巧,也无动于心,这样才能得自在,这样才能随缘。随缘一定是自在的,随缘会带来烦恼,那就错了,这个事情我们就不能随,随缘里头决定没有烦恼。

世间的烦恼,大多起于得失心太重了。果然无私无我,无有贪瞋痴慢,得失心就没有了,这时候就可以随缘。有缘的时候,就广利众生。没有缘的时候,利益众生的心行也绝不中断,只是做的方法不一样。古德常说,有缘则兼善天下,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帮助社会,无缘则独善其身,所以是没有休止的。独善其身,是准备将来遇到有缘的时候,为大众服务。念念不忘利益众生的心,就是大菩提心,就是度众生的心。

有些佛门弟子,在家出家我都遇过,慈悲心很重,念念不舍为众生服务,想尽方法去找机会,惹得一身的烦恼,这是错误的,这就是攀缘而不是随缘。自己精心在那里计划,应该要怎样怎样做,错了。明白的人不会这么作法,但是有另一个作法,就是求佛力加持,这是正确的。求佛力加持,也不是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祷告,那也是属于攀缘。所以,这里头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努力充实自己,念念不舍为众生服务的心愿,这就是求佛菩萨加持。由此可知,佛菩萨加持,决定不舍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没有成熟,机会就遇不到。

我早年在台中求学,离开老师那一天,我就发愿教学,却一直没有机会。等了四十年,新加坡的缘才成熟。这个缘成熟,也是我意想不到的。我没有要求李木源居士办培训班,让我来教,我没有这样要求,是他发心来找我,这个缘就成熟了。若是我发心去找他,请他办个培训班让我来教,我要教得不好,他要骂我。这就是所谓的时节因缘,时节因缘要很有耐心去等待。

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在家的大德、出家的老法师劝我教学、劝我写书,至少也有几十次之多。我不是无动于衷,我知道时节因缘没成熟。时节因缘没有成熟,大概不外两种因素:第一、是自己的德行、学术还不足以传法,佛菩萨不会有感应。第二、此时此处没有真正发心学法的人。这两种缘,缺一个都不成熟,必须两种缘都成熟。佛力加持,是机缘成熟了,我很清楚。所以,在机缘没有成熟的时候,一定要加功用行。

用功的方法很多,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到底哪一个法门对自己有利,自己要知道。不知道的话,自己可以试探试探。什么是对自己有利?决定不会让自己堕落,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时时刻刻要提防。

我们是知识分子,真的不让自己堕落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在哪里?经典。经典是佛说的,我们每天读经,就是亲近佛陀。每天研究备注,就是亲近古今的善友,他们帮助我们解释经典。我们多看、多听,可以开自己的智慧。天天增长智慧,就不容易堕落了。古人有所谓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这个话一点都不过分。如果我们三天不读经、不读备注,把佛法放在一边,烦恼习气就现行了,我们决定没有能力抵挡社会上许许多多的诱惑,也没有办法伏住自己的烦恼习气,就堕落了。多少人天天在堕落,自己不知道。明眼人看得清楚,想帮忙,帮忙也要靠时节因缘,这就是佛家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之人」。

什么是有缘?真正能信、能解、能行,确实有能力辨别好歹,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这是机缘成熟,佛菩萨会特别照顾。如果缘不成熟,照顾他也是枉然,他不能接受。「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话是真的,我们应当要学习。所以,要时时刻刻检点自己还有没有瞋恚心。如果还有瞋恚心,就是没有离烦恼,没有离瞋恚。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0卷)

 2000/09/0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70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经文倒数第二行,我们看:

【三。无诤讼心。】

这是离瞋恚的具体形象。「诤」是诤论。凡是有『诤讼』,心一定不平,一定存有怨恨。诸佛菩萨何以没有,我们要细心想想原因到底在哪里。诸佛菩萨彻底觉悟了,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大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个话是真实的。如果认知这是一个法身、是一体,慈悲心才能够遍及法界。慈悲就是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就是真正的爱护自己,别人得好处,就是自己得好处,别人有灾难,就是自己有灾难,自他不二,生佛一体(「生」是众生),怎么可能有诤讼?

古圣先贤教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忍让。诸佛菩萨与一切大众相处,连「忍让」的念头都不会生起,为什么?忍让还隔一层,不是一体才忍让,是一体,忍让都谈不上。因此,理愈明、愈清楚透彻,事才真正达到圆满,也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大圆满、大自在。如果理、事不能透彻明了,怎么能做得到?

世间人争名、争财、争利,如果是佛菩萨,你要的全部给你。因为你受用与他受用是一样的,你觉得对你有用处的,佛菩萨都可以让给你。佛菩萨表现的,自己一定是过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这是教人无诤。而且天天为社会、为众生修福、培福、造福,福报让大家享。看到大家都好,社会安定和谐,繁荣兴旺,诸佛菩萨看了欢喜,这是诸佛菩萨的享受。

整个社会动乱不安,一切众生相处不和谐,佛菩萨看了难过、忧虑。就如同慈父看他的子孙。年岁大了,八十、九十了,这个时候对他来讲,什么是最高的享受?一家人和睦,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互助合作,老人心里才欢喜。他绝不讲求物质的供养受用,他不需要。诸佛菩萨、真正觉悟的人,就是这样的心态。而我们没有觉悟,就很难理解,也想像不到。到我们觉悟之后,自然就明白了。正如同年轻人,没有办法理解老人的理念与老人的想法、看法。等到他自己也老了,八十、九十了,他才明了为什么从前老人是这样的对待后代。纵然自己这一生当中造了许多错误,谚语说得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终于知道错了,希望后一代不要犯错,因此勉励后代的,句句都是真实话。

诸佛菩萨对我们来讲,是老人。释迦牟尼佛灭度已经三千年了,一生真正是勇猛精进,求学教人,为我们做示现。佛已经得究竟圆满的智慧,但是他做出的样子,是好学不倦。印度在当时学术相当发达,与我们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时代大致相彷佛。经典里面记载,印度的九十六种宗教学派,释迦牟尼佛都接触、都研究,都了解他们,成就自己的真实智慧。这些圣人没有一个不好学。

杨老师从台湾买了一本《道德经注解》。我展开来看,头一篇是康熙皇帝为它写的序文,这篇文字里面肯定这是本好注解。他看过《老子》的许多注解,认为这个注解说得很清楚,深入浅出,所以吩咐宫廷里面王公大臣、王子王孙都要去读。这是读书人。他们在位,对于世出世间的学说统统涉猎,没有不通达的,所以才能够把国家管理得那么好。国家的幅员大小不一样,居住在这个国土里面的族群很多,宗教信仰不同,能够将大家融合,就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新加坡是个小国,前天报纸上登,人口已经达到四百万。这四百万人,包含有许多不同的族群。通常是讲四大族群,这是大分,每一个族群里头还有小的族群。宗教方面,有九个宗教。我们想要成就德行,想要成就学问,试问问:这么多的族群,这么多的宗教,不同的文化,我们要不要理解?需要!你必须要了解他们,你不学习,你怎么能了解?所以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每天要很认真的去读书。

我读每个宗教的经典,天天都在读。我们是从事于宗教教学,宗教的典籍要熟、要读。世间的书籍也要读,太多太多了。我们要晓得选择重点,要能涵盖全面,成就智慧,丰富常识,这样才能够自度度他。决定不是孤陋寡闻就能成得了事业的,不可能的事情。

圣教对我们有大利益,圣教决定是无私的,决定是无我的,决定是清净无为的。道家讲「无为」,佛家讲「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无为。无为是不为自己,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是利益广大社会、广大群众的,所以它不是消极的。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只顾自己不顾社会,错了。只顾自己不顾社会,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社会上行业很多,释迦牟尼佛选择的是教学的行业。他在这个行业里很认真、很勤奋,丝毫懈怠都没有。每天上课八小时,四十九年不中断,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好老师,又不收学生学费?你能说他消极吗?必须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是真理,什么是「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世间人迷惑颠倒,对于整个宇宙、世间,我们是迷惑,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无知。现在科学家跟我们说,空间是有无限维次存在,我们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佛经、其他宗教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人有过去、有未来。一般宗教里面虽然没有讲六道,但是有讲到天堂、讲到地狱,所以至少他肯定有人道、有天道、有地狱道。我们再告诉他:「你有没有看到很多畜生?」因此,可以再肯定畜生道的存在。印度教与佛教就讲得清楚,佛家讲十法界,印度教讲六道轮回。「六道」就是六个不同维次的空间,「十法界」就是十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这是大分,细分非常复杂,你全部都了解了,才真正知道宇宙人生真相。就以十法界来说,你只知道一法界,其他的九法界你都不知道,你的思想见解就有偏差、错误,这是我们能够理解,能够想像得到的。你都清楚明白了,你的思想见解正确,你的行为正确。

正确的心行与圣人的教诲相应,圣人的教诲与事实真相相应。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随喜,这是相应的。恒顺、随喜都要以法性为标准,我们恒顺法性,随喜法性,这就是佛菩萨的思想、佛菩萨的见解、佛菩萨的生活,自在美满,佛家讲:「常生智慧,不生烦恼」。如果与性德相违背,你就常常迷惑,常生烦恼。将来往哪里去?当然是往三恶道去,必然的道理。

所有的圣贤、一切宗教都跟我们讲贪瞋痴不好,没有一个宗教经典说贪瞋痴是好的,我们没有见过。可是,昨天我才听人讲,最近报纸上登了一个好大的篇幅,说:「贪是无罪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希望你们找来给我看看。我常常听西方人讲:「贪婪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鼓励人贪而无厌。从一切宗教圣人教诲里面来看,这个「贪而无厌」,你们要说它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没错,是的。可是,是什么社会?鬼道的社会、地狱道的社会、畜生道的社会,是三恶道的社会,绝对不是人天。从这个地方,我们也真的醒悟过来,世尊在《楞严经》上跟我们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什么是邪师?违背自性的说法都是邪师。

贪瞋痴是三毒烦恼,三毒若是增上了,人天就没有了,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就现前。我们要多想想。西方宗教强调要信世界末日,《古兰经》里面也说信真主、信末日,我们看看今天社会的现象,距离末日真的很近了。这是末日前夕的徵兆,非常不好的预兆,我们怎么能不警惕?别人争,我们让,「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我们纵然死了,有好地方去,绝不堕三恶道。我们必须有能力辨别邪正、辨别是非、辨别利害。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一卷)

 2000/09/0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71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看起:

【四。柔和质直心。】

这是离开瞋恚所得八种喜悦心法的第四种。由此可知,三毒烦恼对于菩提心的障碍有多大。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菩提心的体是直心,它的作用是深心与大悲心。体与用,是一不是二。直心对自己,就是好善好德的深心。直心对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我们把这两部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特别明显:《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就是至诚,真诚到了极处。而三毒烦恼是虚妄的,不是真诚。不能够离开三毒,决定没有菩提心,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所以,菩提心不容易发。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叫发心住)。由此可知,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就超越十法界。经论里面都跟我们说,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发菩提心,道理在此地。菩提心的标准,是见思、尘沙烦恼都断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这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作用。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离瞋恚才能得到『柔和质直心』。「质直心」还不是圆满的直心,但是与直心已经接近了。这个关系,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

【五。得圣者慈心。】

这个『慈心』不是六道与天道里面的慈心。我们知道色界有十八层天,除了修上品十善、四种禅定之外,他还要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才能够生到色界天。这个地方讲的『圣者慈心』,超过了色界、无色界的凡夫天人,最低的水平,也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的慈悲心。从这些经文,我们能够体会到,三毒烦恼是修行成就最严重的障碍,它的果报:瞋恚是在地狱,贪欲是在饿鬼,邪见是在畜生,这是三恶道主要的业因。我们要远离三恶道,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圣道,十恶不能不离,十善不能不修。

修道人所以没有办法断十恶、修十善,原因虽然多,总不外迷于世间的五欲六尘,迷得太深,迷得太重,深深的执著不能放下,原因在此地。无论做什么事情,或是做一点点好事,一定要居功。这样不但会遭人嫉妒,跟人结冤仇,也损自己的性德。损性德,就是障碍自性的智慧德能。佛家讲德相,比德能的范围还要广,我们对这个道理没有能够透彻理解,不但是功德不能保全,实在讲,功德就不能成就,会造成修学菩提道最严重的障碍。

我们现在算是知道了。是不是真的知道?没有,充其量只可以说,现在我们听说了,并不是真信。如果听说就真信,就是回头了。换句话说,一定要离贪瞋痴,才是真信。如果不离十恶,只可以说是听说而已,听佛菩萨有这么一个说法,还不能完全相信。大经大论都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的建立很不容易,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是佛教徒,我们就是信佛,或者是我们出家、受了大戒,就是信佛,不见得。

我曾经在讲席里向大家报告过几次。我在台湾出家两年之后才受戒,受了戒之后,回到台中去看李老师。这是一般普通的礼节,谢老师。老师看到我远远的走来了,就跟我招手,大声的叫道:「你要信佛!」叫了好几声,我愣住了。我走到他面前,然后他跟我解释:「不要以为出家受了戒,你就信佛了。有许许多多的老和尚,到八十、九十岁,甚至到死都还不信。为什么不信?没有做到。信,哪有做不到的?信,决定做得到。没有做到,就证明你不信。只能说你是听说而已。」我这才恍然大悟。

佛说:「信为道元功德母。」这个意思很深很广,我们往往粗心大意看过,觉得这个好像很平常,是老生常谈,三岁小孩都知道,没有什么希奇。殊不知,成功、失败的关键,就在其中。净宗修学求愿往生,头一个条件就是信。净土的三个条件叫三资粮,大家都很熟悉:「信、愿、行」。信没有,愿、行都是假的。好比一栋三层的大楼一样,信是第一层,愿是第二层,行是第三层。第一层没有,哪来的第二层、第三层?

今天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使我们感慨很深。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信了没有?果然相信了,不必人劝,也不必人勉励,自然而然会依教奉行。大乘经上常说「法尔如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权教菩萨、声闻、缘觉,有没有人劝勉他们?他们这些人不需要人劝勉,都是自动的去修行。

大乘法与小乘法确实不一样,大乘法是智慧做指导,所以从初发心就与小乘圣者不同。初发心的初信位菩萨,在果位上是比不上小乘阿罗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诸位都清楚,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在断惑方面,破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思惑则一品都还没破,只等于小乘须陀洹,但是他的智慧与领悟能力,超过了阿罗汉。所以,佛讲大乘甚深的教义,阿罗汉听不懂,初信位的菩萨听得懂,这是因为初信位菩萨的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在断烦恼方面,是比不上阿罗汉,但是智慧方面,超越了阿罗汉。

圆教的十信位菩萨,发的是相似的菩提心,不是真实的,但是非常可贵,他不断的在精进。到了初住位,菩提心才真正现前,「三心圆发」,三心(三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圆满的发出来了,自利利他,一直到无上道。所以,他们得的是圣者的大慈大悲。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四、五、六三句,实际上都是讲菩提心。第四句是讲直心,第五句是讲深心,第六句是讲大悲心。慈心自受用,是好善好德,『利益』众生。『安众生』,是令一切众生得到平安。『常作』,是一切时、一切处,无论顺境、逆境,从来不中断。觉悟的人,在这个世间已经转业力为愿力,就是佛家常讲的「乘愿再来」,是再来人。念头转不过来的人,一生决定受业力主宰,也就是一般人讲的逃不出命运,一生当中的作为、果报都是命中注定的。

诸位要是深读《了凡四训》,你就会明白,确确实实「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个人的命运是注定的,家庭的家运也是注定的,国家的国运还是注定的。整个世界有世运,依旧是注定的。是谁注定的?绝对不是上帝,绝对不是阎罗王,也不是佛菩萨,是业力注定的。个人,是自己的别业注定的。家庭到世界,是大家的共业注定的。一个家庭的家运,是一家人的共业注定的,一国的国运,是这一国人的共业注定的,世界有世运,是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共业注定的,非常有道理。尤其佛在这部经一开端就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在造业,业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

一切众生所造的业,善恶混杂。在古时候,一般人都能接受圣贤人的教诲,因此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是善比较多、恶比较少,果报很殊胜。现代的社会,我们仔细去观察,一切众生所造的,是恶业多、善业少。这些年来,一切众生所造的恶业在大幅度增长,不要说善行了,连善的念头都逐渐的淡薄了,这个很可怕,不是好现象。所以,觉悟的人一定要发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发不出来,最低限度,相似的菩提心要具足。至少,此地讲的「柔和质直心」、「得圣者慈心」、「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三种心我们要有,要时时刻刻记住。尤其是第六句「常作利益安众生心」,就是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大众,他们的病在哪里?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给他们做启示,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这就对了。所以断恶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二卷)

 2000/09/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7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最后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这是断瞋恚所得的八种善果里面的第七种。『身相端严』。「端」是端正、庄严。佛法里面所说的庄严,就是一般人所讲的美好,端庄美好。由此可知,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句里面的「相」,就是说「身相端严」,端正美好。这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这是自性自然的流露,在如来果地上是究竟的流露。今天我们这个相会变成这样的丑陋,原因就是贪瞋痴、见思、尘沙烦恼,把本来圆满庄严的相好,转变成这个样子。这正是世尊在本经开端就给我们开示,「一切法从心想生」。

真心是纯善的,是至善的。古圣先贤所说的「止于至善」,至善在哪里?至善就是本心、就是本性真心,真心变现出来的境界就是至善。心不真、心不诚,就将至善变成了不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懂得之后,我们才晓得恢复真心的重要性。诸佛如来与九法界众生的差别在哪里?无非是究竟圆满的恢复了真心自性。这一恢复,一切都恢复了,正是大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智慧、能力、德相全部都恢复了。这个境界,就是佛经上讲的「一真法界」,于是才感得『众共尊敬』。「众」是大众,哪些大众?诸佛如来。诸佛如来互相的尊重,互相的尊敬。诸佛如来尚且尊敬,九法界的众生哪有不尊敬的道理?我们仔细去思惟、去体会,诸佛如来的尊敬是真诚、究竟、圆满的。

九法界里面,觉悟的众生都知道尊敬,只有迷惑颠倒的众生不知道尊敬、不了解事实真相,他的尊敬心生不起来,因为他被烦恼盖伏住了。可是究竟觉悟的人,这个「究竟觉悟」,我们如果把标准降低一点: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的觉悟了。这个时候他们与诸佛如来一样,尊敬六道众生,即使六道众生不尊敬他,他也尊敬六道众生,为什么?他觉悟了,道理就在此地。觉悟必定尊敬,必定是无条件的帮助照顾,这是觉悟的样子,我们细细观察体会就能明了。还有分别、还有执著,决定没有觉悟,佛法里面讲的「正觉」,他没有。

所以,佛法的修学、圣贤的教导,怎样能够契入?决定不是记问之学。记问之学对于我们,只是一个影像而已,让我们在迷惑颠倒之中,听说有这么一桩事情,但不能入境界。要入境界,一定要真干。「真干」,佛在本经上指导我们,就是断十恶、修十善,必须教自己心里面丝毫瞋恚心都没有,贪瞋痴要舍尽。

我们看到一个小朋友能够爱护小动物、爱护蚂蚁,我们受到启示。杀死蚂蚁,太平常的事情了,小朋友会反问一句:「如果你是蚂蚁,你愿不愿意别人杀你?」这是智慧,这是智慧的方法。古圣先贤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相信这位小朋友没有念过这两句话,他也不懂这个道理,但是他做到了。他为什么会做到?天性。天性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小朋友的心还没有被世俗烦恼污染,他的本性还在,他所用的心与诸佛菩萨的心是一样的。如果能够永远保持赤子之心,这个人就是佛菩萨。如何能保住,这是个大问题。他现在还小,到十几岁,渐渐就被污染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污染就最严重,完全迷失了本性。所以,古人教我们要保持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完全没有被污染,不需要圣贤教导你,你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跟诸佛菩萨、大圣大贤居然是一样的。

我们要学。我们很不幸,早年没有人教导我们,我们在社会这个染缸里,已经被污染了。已经被污染,现在再要把污染去掉,当然不容易。可是自己要晓得,这个污染若不除掉,决定搞生死轮回,不能出离。如果我们真正希求这一生当中出离三界,了脱生死,不再搞生死轮回了,必须要把这些污染断掉。对我们来讲,唯一能够帮助我们断这些污染的方法,就是「读诵大乘,为人演说」。「读诵」是听佛菩萨的教诲,听了之后,认真努力去做,把自性里头真实圆满的爱心,重新发掘出来。大慈大悲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我们是被烦恼习气这些污染盖覆住了,透不出来,透出来的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损人利己,这决定是错误的。

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大家,损人决定不利己,只有利人才是利己,而损己利人,那是真正的利己。这个道理深,一般人不懂得,不懂得的原因还是烦恼习气太重。这是性德,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具的。三毒,佛在大小乘经论里、显密教学,时时刻刻为我们提醒,而我们实在是迷得太重了,天天提醒,我们都没有办法觉悟、没有办法回头,这就是所谓的业障深重,深重到变成一阐提。「一阐提」是印度话,意思是善根都断掉了。其实善根是没有断,「断」是个比喻,比喻佛怎样教、怎样提示,你的善念都提不起来,虽然善根没有断,好像是断了一样,严重到这个程度。由此可知,贪瞋痴减少一分,善根就增长一分;贪瞋痴减少两分,善根就增长两分。善根决定是利他的,贪瞋痴决定是自利的。自利是往下堕落,堕到谷底就是阿鼻地狱。利他是往上升,升到最高峰就是究竟圆满佛。

所以我们要想求佛道,就要真正懂得舍己为人,这是佛道、是菩萨道。虽然为人,但是还不能够舍己,这就是善业里头夹杂着不善。佛在这部经前面教导我们成佛之道。「常念善法」,心善,离贪瞋痴是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观察是行善,思惟是念头善。心善、念头善、行为善,这个人就是佛菩萨。「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如果夹杂着不善,是九法界的众生。诸位要知道,我们一般讲的十法界,是修善夹杂不善,如果是毫分不善都不夹杂,就是在一真法界,而不在十法界了。一真法界是真实的果报,十法界的四圣法界是相似的果报,不是真实的。

天台大师说「六即佛」,我们六道凡夫里面只有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六道只到此地。四圣法界是相似即佛,你们想想「相似」,不是真的。一真法界里面才叫分证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要不要住十法界的四圣法界?不要。不要是我们的愿望,实际上我们能不能做到?难!见思烦恼断尽了,才能生到四圣法界。尘沙烦恼断尽了,还要破一品无明,才能超越四圣法界,不容易。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这个途径,这叫做「通途大道」,普通的成佛之道。从这个道路走,我们末法众生一个成就的都没有,这就是肯定没有能力断烦恼。所以佛法传到末法,八万四千法门,诸位要知道,只剩一个法门能走得通,就是「带业往生」。只有这一门能够帮助我们超越十法界,除这一门之外,决定找不到第二门。

禅是个快捷方式,是个好法门。过去倓虚老法师肯定的说,在这个时代,从禅修行成就、超越十法界的,一个人都没有。倓老在一生当中,他说他见过修禅得禅定的。得禅定的人将来到哪里去?四禅天。你能够证得了初禅,你生初禅天,你证得二禅,你生二禅天,但是出不了六道轮回。什么样的人才能出六道轮回?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倓老说,他在一生当中一个都没见到,不但没有见到,听都没有听说过。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

净宗法门,烦恼习气没有断,虽没有断,他有能力伏住,这个要懂得。如果伏都伏不住,这一生也不能成就。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念佛的功夫要能够伏烦恼。虽然有烦恼、有习气,决定不起作用,这是真的伏住,这样才有把握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众共尊敬」,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诸佛如来都尊敬、都为你鼓掌,因为你难得,你这一生成就了,诸菩萨、诸大阿罗汉没有不赞叹的。所以同修们要想在这一生成就,如果不能够把十恶转成十善,要知道这一生只能与西方极乐世界结个缘,去不了。

我讲「净业三福」讲了很多遍,一再提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够把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真正做到,决定有把握生凡圣同居土。能够再做到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决定生方便有馀土。连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统统做到,决定生实报庄严土。后面太高不容易,最低限度第一条的四句我们要做到,认真努力去做。不做到,就不能出轮回,要想超越轮回,就一定要做到。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三卷)

 2000/09/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7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第一行,从第二句看起: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

这是离瞋恚的第八种利益。『和』与『忍』都是性德,这是一切众生自性里面本具的,却为烦恼习气障碍住,而不能现前。「和」是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忍」是能够承受一切善恶、违顺的境界,可见得这两个字的含义是无限的深广。特别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由于交通便捷,信息发达,我们居住的地球虽然很大,可是在快速的信息之中,点点滴滴我们立刻就可以在电视画面上看到,在卫星传播里听到。所以有人说今天地球是个村庄、地球村,这个比喻也非常恰当。

地球上有这么多人、这么多生物,我们生活在这个地区,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要和、要忍。如果彼此不能和睦相处,不能够互相忍让,一定会发生冲突,会发生流血战争,会有种种不幸。诸佛菩萨与大圣大贤,他们的存心、动念无非是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而救度众生的目标一定是在和、忍。和、忍为什么不能落实?这个地方佛给我们显示出来了,十恶不善,使和忍不能落实。这就是现前一切众生的灾难与天灾人祸之所以不能避免的原因。

佛法不仅仅讲到现前的利益,还有深远的利益,深远的利益在来生后世。来生后世的利益,说实在话,超过我们现在。我们这一生在这个世间的时间,实在讲很短很短。你们年轻人现在还没有觉知,六、七十岁以上的人,也就是现在一般社会讲退休的人、离休的人,对于这个感触就很深了。人生苦短,纵然一百年,现在人讲一个世纪,实际上也是一弹指、一刹那,我们要能够觉悟到。这样短促的时间里面,我们要怎样运用时间,成就不朽的事业?

什么是不朽的事业?儒家讲的「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这「三不朽」不是真的,为什么?佛跟我们讲,佛国土、星球有成住坏空,地球毁灭掉了,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没着落了。真正讲不朽的事业,只有在佛法里。什么是不朽的事业?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那是真的不朽。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把范围说大一点,无论什么样的德业,都会与成住坏空同归于尽。

世尊慈悲,为我们指出西方极乐世界。十方诸佛的报土是平等的,这个报土就是常说的实报庄严土,但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就不一样。而在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等同实报庄严土,这是不可思议的,这是诸佛赞叹的,所以没有一尊佛不劝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不是常寂光土、不是实报庄严土,因为一切诸佛如来的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希奇。西方极乐世界第一殊胜的就是凡圣同居土与方便有馀土等同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这真正不可思议。我们要相信世尊的话,世尊这个开导真正救了我们。

其他的法门,譬如修初禅,将来也不过是生初禅天而已。但初禅也不容易成就,初禅的禅定能伏五欲六尘,生色界天。我们今天只要六根接触境界,对于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还会动心,就还在欲界,色界没有分,所以成就禅定功夫不容易。色界天人对喜怒哀乐不动心,即佛家常讲的「八风吹不动」,这就是初禅天的境界。有定功,而尚未达到初禅,这在佛法里称作「未到定」。二禅、三禅、四禅的功夫就更深了,但还是出不了三界。

我们念佛的人,说老实话,如果有初禅的功夫,肯定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没有问题。你有初禅的功夫,在念佛法门里面叫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了,决定得生。功夫如果达不到初禅,也有一点功夫,就叫「未到定」。「未到定」就要看你的缘分,你的缘殊胜,能往生,缘要不殊胜,临命终时有冤家债主来扰乱障碍,你就不能往生。但是我们自己想想,临终的时候会不会有冤家债主来找麻烦?很难讲。在家的有家亲眷属,儿孙在面前哭哭啼啼的、吵吵闹闹的,把自己的正念打掉了。出家人更可怕,为什么?信徒比儿孙还多,这个人要这样子做,那个人要那样子做,就不得了!我们看到许多老和尚往生的时候,这个信徒说:「要这样对师父。」那个说:「不行,你错了,应该要这个方法对师父。」大家彼此相争,活活的把师父整死了。都不是坏心,都是好心,好心善意把师父整死了。

出家在家最大的一个关口,就是死。我这里写了十几个,不知道这个写法你们能不能看得懂?这是「死」字,是古写的,意思更明显。我写了十几张,有不少人拿去了。这里头题的是印祖的一句话,印光大师讲:「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我们不怕死,我们要准备怎么个死法,这个才重要。换句话说,应当要有初禅的功夫,也就是念佛一定要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浅的就叫功夫成片,实际上来说,就是初禅的功夫。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真正把世缘统统放下了,这个世间事与我没有关系,好人很好,坏人也好,好事很好,坏事也好,我用平等心来处事待人接物,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天天念佛号求生净土,这才真有把握。日常生活当中要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什么都好,决定不把拉拉杂杂的事情放在心上,心上什么事都没有,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样就决定得生净土。

得生净土的条件,「和、忍」这两个字重要。头一个,要与一切大众和睦相处,他对我和睦,我当然对他和睦,他对我不和,我对他还是和睦。顺境、逆境,善人、恶人,统统要忍,怎么个忍法?不放在心上,是真的忍。放在心上,会忍得很苦,不放在心上,就会忍得很自在。一切随缘而不攀缘。利益众生是好事,好事都要有缘。如果没有缘,你想去做就做不成功,还要生烦恼,何苦?所以佛住世间教导我们,要随缘而不攀缘。攀缘是自己想怎样做,随缘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能够懂得「和、忍」,自然就断恶修善。只要你造十恶业,十恶在你的心里不能完全放下,「和」与「忍」就做不到。

我们仔细观察,观察别人,再反省自己。人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看自己的过失很难,看别人过失就很容易。别人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到别的人过失,要马上回过头来反省:我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这个重要。我们看到别人不和睦,团体不和睦、国家不和睦、宗教不和睦,常常闹事、斗争、战争,回过头想想,我跟大家相处得和不和睦?我为什么不和睦?这部经上讲的,是恶业习气。

如果没有恶业,你心地是纯善,纯善就是十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与十善业相应,「和、忍」两个字就落实、就做到了。这样的人,如果没有遇到净土法门,不知道求生极乐世界,他的果报来生是生梵天。梵天是色界天,不是欲界天。你才晓得,不学佛,果报也相当殊胜。许多宗教,他们所讲的「天」,多半都是欲界天,怎么知道是欲界天?烦恼习气没断,所以我们知道他是欲界天,欲没有离开。高级的宗教,所谓高级宗教,是每一个宗教里头高级的修行人,高级的修行人是修禅定,他们懂得离欲,那就生梵天,这个我们要晓得。离瞋恚八种殊胜的功德,这一种是非常殊胜的。

我们今天提倡和平,因为世界太不和平了。「和平」两个字怎么讲?全世界的众生,不分国家、不分族类、不分宗教,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平才能落实。平等对待是「忍」,你不能忍,你就没有办法平等待人。所以我们要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自利利他。我们的自利,是以这种修行基础,发愿求生净土,肯定能满我们这一生的愿望,成就以往生生世世所没有的殊胜功德,这才是个聪明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四卷)

 2000/09/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7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这是说断瞋恚的功德,不求世间的福报。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不求世间福报,不是没有福报,而是福报更殊胜。福报虽然现前,决定不放在心上,决定不生欢喜心,这就是不受福报,福报再大也不享受,把这个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到成佛之后,果报就殊胜,这种殊胜是没有方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不可思议」。

『得无碍心』。「无碍」是无障碍,就是孔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无碍心」。在大自在当中,又能与一切众生相应,不违背世间法,这是佛家常讲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如果我们对世间法有妨碍,那就有障碍了。于佛法、于世法、于出世法都无障碍,才叫做无障碍法,才是真正解脱,正如《华严经》上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观者无厌』。这是殊胜的果报,凡是跟你接触的,闻名、见面,都能生欢喜心。这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十善业的果报。再看底下一段: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

『邪见』是愚痴,愚痴表现在外面,就是邪知邪见。邪知邪见就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你的想法、看法与自性完全违背,这是痴。所以,痴就是邪见。

远离愚痴是最困难的事情,比意业的前面两条「贪欲、瞋恚」难得多了。十善前面的「杀生、偷盗、邪行」(身业)与「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口业)这七条都容易断,唯独末后意业三条之中的这一条「邪见」难断。佛在经典上有个比喻,断痴惑好比是藕断丝连,很不容易断干净。

想断烦恼,持戒、修定就行。这十条里面的前九条,能够持戒,身、口就可以不犯,能够修定,就能够断贪瞋。可是痴没有法子,痴一定要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痴才能断得掉,不开智慧,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们要晓得,愚痴是所有烦恼的根本。为什么会有贪?为什么会有瞋?痴,愚痴!为什么身会造杀盗淫、口会造妄语两舌?都是愚痴。由此可知,开智慧重要。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就是在开智慧,开智慧才能断根本的愚痴烦恼。

智慧怎么个开法?一定要依戒得定,因定开慧。佛跟我们说了这个层次,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修学的过程,我们想修学,也不能例外。许多人想修,修一辈子都开不了智慧,原因在哪里?戒不清净,定都得不到,哪来的智慧?没有戒定的智慧,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世智辩聪」,在儒家是所谓的「记问之学」,不是智慧。是听得多、看得多、记得很多,不是从自性,全是从外面来的,这叫「记问之学」。儒家对于这桩事情说得就很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可见得古时候选择老师,不选记问之学,而是选真正有修有证的老师。

所谓「有修」,就是要把所学得的东西完全落实。不能落实,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修的人一定落实,这一点非常重要。落实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持戒」,持戒才能得定。甚深的禅定才开智慧,浅的定还是没有智慧。佛家讲的「四禅八定」,都没有智慧,所以出不了三界,但是这个定功深。阿罗汉出了三界,阿罗汉修的是第九定,超越了,是《楞严经》上所讲的「九次第定」。

所以,学佛是以开智慧为目的。开智慧就不能不放下。不放下是开智慧最大的障碍,不是不能,是你不肯。放下是自己的事情,不是求人的事情。求人,人家未必答应你,难!这个事情是求自己,自己不肯放下,那就没有法子了。自己要肯放下,这不是难事。自古以来,修行人能有成就的,能开悟、能证果的,是能放下的人。修行不能开悟、不能证果,是不肯放下的人。这个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下面是讲十种功德法,十种利益。

【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

这是第一个利益,你能够得真实的『善意乐』。「善意乐」就是快乐,这是真乐,不是我们一般概念里面所讲的苦乐之乐,苦乐的乐是相对的,不是真实的。佛对于这一桩事情,把它说作「坏苦」。苦是「苦苦」,乐是「坏苦」,都不是真乐。「真意乐」,就是佛经里面所讲的「常生欢喜心」,为什么?因为他常生智慧,得的是真正的法喜,是法乐。

『真善等侣』,这就是他决定会得真善知识,常常遇到真善知识,常常亲近真善知识,与真善知识做伴侣(「伴侣」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同参道友」)。由此可知,如果有邪见,这个受用你得不到。你有邪见,肯定你起心动念都随顺烦恼,我们讲的是「常生烦恼」,忧郁、疑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敢确定,这是愚痴所造成的。断愚痴难,可是我们总是要学,再难也要学。能得一分,有一分的受用,能得两分,有两分的受用。

邪见的根本,就是把这个身体当作我,这叫「我见」。见思烦恼里面头一个,就是「我见」、「身见」。自古以来的修行人,修行了一辈子,不能说他不用功,不能说他不精进,但是一生都离不开烦恼,都摆脱不掉习气,这是什么原因?执著这个身是「我」,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起心动念皆是自私自利。只要有这么一个念头在,断邪见就不可能。邪见不断,贪瞋必定随之而起。只能够说把贪瞋压制一些、减少一些,决定断不掉。这个事情很麻烦,贪瞋烦恼伏不住,果报是在三途。

一般人常讲,人死了去作鬼。明明有六道,怎么能肯定人死了一定作鬼?既然大家都这么说,必有原因。佛跟我们讲,鬼道的业因是贪欲。第一个就是贪计自身,贪爱这个色身。这是头一条,是根本的贪欲,不知道身是假的。佛说得好,「四大五蕴假合而生」,不是真的,「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把这个身当作自己,看得这么重,坚固的执著,这就是堕落饿鬼道的业因。人为什么死了就作鬼?就是这样作鬼去了。鬼比人苦,鬼比人可怜,人还能见到阳光,鬼见不到。鬼的境界里面,每天所见到的空间,都是灰秃秃的,像浓云密布一样,永远见不到阳光,所以我们说它作「阴间」、「阴界」,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这一生修行,要想得一个结果、得一个成就,不随顺佛陀的教诲怎么行?这比什么都重要。佛陀对我们的基本教诲,就是这一部《十善业道经》,非常重要!佛在这部经上教的十条善法,务必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十恶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累积的业障烦恼习气,我们今天不必说断,断太难了,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伏」,能把它伏住,这十种恶业都不起现行,这是伏烦恼,念佛才能往生。这十条烦恼若是伏不住,虽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条件是「一向专念」,我们烦恼不断,就是一向夹杂,不是专念。夹杂,功夫就不纯,不能往生。

自己不是真正的善人,在这个世间就遇不到真善知识,决定遇不到。佛菩萨来了,你也遇不到,佛菩萨天天跟你在一起,你也遇不到,为什么?你心里头讨厌他,你心里头看他不顺眼。这是什么原因?烦恼起现行。如果你心地纯善,你周边所接触的一切人物都是善知识、都是佛菩萨,这就是蕅益大师讲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你有真智慧,诸佛菩萨都在你面前。没有真智慧,诸佛菩萨在你面前,你都看不顺眼,你怎么会得到法喜?你怎么会得到「真善意乐」?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佛法的教学实实在在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苦」就是伏烦恼、断烦恼,得真善意乐。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五卷)

 2000/09/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7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第四行,从第三句看起:

【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

这一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只有具足真实智慧的人,对于事情真相真正通达明了,他才能够做到。『深信因果』不容易!我们对于因果之理与事,确实比一般人熟悉得多一些,现在社会上一般人,已经很少讲因果了。学佛的人对于因果是常常听到的,听得耳熟了,知道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一定有恶报,但为什么还不肯修善,还要去造恶?这就是信因果不深,不是深信。所谓深信,是对于道理通达,对于事实真相了解。譬如对一只蚊虫、一只蚂蚁,我们一般学佛的人,甚至于学佛多年的人,往往还是有杀心,蚊虫来叮你,一巴掌就把它打死了,这是习气。知不知道因果?知道,知道得不够深。我们有意无意的杀它,将来的果报免不了。

过去我们读安世高的传记,知道他是个真正修行得道之人,曾经到中国来还两次命债。他虽是个修行证果的人,但过去生中曾经误杀别人,所以这个果报还要自受。安世高还命债,他清楚、他知道。伤害他的人是误杀。他过去怎么误杀别人,这一生也会被别人误杀。「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世间人没有说是事情发生没有因的,没这个道理,果报一定有因有缘。菩萨做此示现,就是告诉我们,自己造作的因,一定有果报,果报也一定要由自己承受。

我们讨厌一个人,人家也讨厌我们,这是果报。我们喜欢一个人,人家也会喜欢我们。儒家讲:「爱人者,人恒爱之。」你爱别人,这是你修因。社会大众都尊敬你、爱护你,这是你的果报。你恨别人、讨厌别人,社会大众同样也恨你、讨厌你。如果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宁殒身命,终不作恶』这句话就能做到,宁愿舍自己的身命,也不肯造恶。

古德比喻得好,现在社会上有个很高的位置请你去做,譬如请你去作国王,只要你能去杀一个无罪的人,这个王位你就可以得到。深信因果的人不干。即使能得再大的利益,都不肯去杀一个无辜的众生,这是深信因果的人才能办到。所以,必须要离邪见才行,邪见是愚痴、糊涂人,糊涂人不信因果。换句话说,因果信得不深,还是个糊涂人,不算是明白人,明白人哪肯干这种傻事?

要知道,蚊虫蚂蚁也是一条命,它为什么会去作蚊虫、作蚂蚁?过去生中作人的时候,恶业造得太多了,所以才堕在这一道里头。等它的罪报报尽的时候,它也会转人身。我们自己罪业造多了,也会变成蚊虫蚂蚁。实在讲,无量劫来,六道里面种种的身相我们都曾经经历过,现在这一生得人身,佛家常讲「隔阴之迷」,将过去世的事情忘记了。虽然忘记了,忘记是迷惑,业因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永远不会失掉。所以,不是说做了以后就没事了,这是邪见,完全错误的见解。

由此可知,不要说是言语行为,就是起心动念,自己也要对自己负责任。因果可畏,这个话是真的,谁知道?诸佛菩萨知道,声闻缘觉知道。经上记载的,阿罗汉听佛讲经,佛讲到地狱的时候,这些阿罗汉们,因为过去曾经经历过,还心有馀悸,佛一说,想想从前在地狱里的状况,恐怖依然能够现前,身上都出血汗了。

我们是无知,几时我们要是离开愚痴,断贪瞋痴了,诸位要晓得,就证阿罗汉果,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事情都能够记得,恢复了记忆。想到过去在六道里的状况,你也做过天王,也做过畜生,也做过饿鬼,也堕过地狱,哪一道都去过,哪一道里面的众生与自己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是杀害众生、侮辱众生、轻视众生,佛说得好,就是与对付自己的父母、诸佛没有两样。我们跟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过去无量劫中都有亲属关系,互为父子。这些话决定不是荒唐,是实实在在的真话。真正不作恶,连恶念都不生,阿罗汉才做到,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你要是能做到,你就证阿罗汉果,十恶业完全断了。

【三。惟归依佛。非馀天等。】

这个地方的『皈依』,意思就是以佛为老师。诸天善神的智慧比我们高,也最能够教导我们,我们对他们要尊敬。诸天善神多半也是皈依佛的,也都是佛的学生。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大梵天王、忉利天王常常请诸佛菩萨到天宫里面去讲经说法。所以我们知道,诸天善神也是佛的学生。我们一定要以佛为老师,随顺佛陀的教诫来修学,这就对了。天道虽好,见思烦恼没有断尽,只可以说他们的烦恼比我们轻,他们的福报比我们大,所得的果位不是究竟的、不是圆满的。我们要找一个老师,就要找一个真实智慧、圆满功德的老师。

我们以佛为师,诸天善神会不会怪我们?不会的。我们要是以为:「从前我是拜神,现在皈依佛了,不拜神,这些神一定很生气,一定要找我麻烦了。」这样想法就错了,殊不知那些神要是看到你皈依佛,依佛为老师,会很高兴,非常欢喜赞叹:「你做得很对,你没有做错。」这些神都变成你的护法了。神比我们聪明,比我们正直。如果神看到你皈依佛,还找你麻烦,不欢喜,还报复你,这不是正神,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会害人,正神会保佑人。我们以佛为老师是决定正确,但是对于其他的天神决定要尊敬,尊重赞叹。

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我们对于一切天神、鬼神的尊敬、赞叹、供养,是一定要有的。我们对鬼神是这个态度,对于不同的族类、不同的宗教,也应该是礼敬、赞叹、供养,这是普贤行。你要问为什么?佛在大经上讲到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里面有男、有女,畜生道里面则有雄、有雌,「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道理就是这个,这个心量多大!这个知见是正知正见,所以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爱护一切众生,比爱护自己的生命看得还要重,为爱护众生、为救护众生,舍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生命尚且能舍,何况身外之物,哪有不能舍的道理?哪有不能供养的道理?别人来找我们,除非我们自己没有能力,有能力一定要做到。

非洲那边的天主教徒来找我,要我送他们一辆汽车。那是一个医院。非洲地方很苦,病人很多,距离医院又远,交通工具缺乏。他们来找我,我当然要送他们。不能说那是外国、是非洲人,那是天主教、不是佛教。我不是这样看法的。所有一切众生,不同宗教、不同国土、不同族群,都是一体。若是没有能力,那就没有法子。有这个能力,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们,这是应该的,何况人家已经提出要求。即使他们没有提出要求,我们看到、听到,都要主动去帮助。我们能这样对人,人家一样这样对我。必得要深信因果才行,随顺佛陀的教诲。

「皈依佛」,「皈依」如何落实?就是经里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能把这句话做到,就是真正皈依,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诲,我们全盘接受了。「持」是永远保持而不丧失,依教奉行。明知故犯,「持」字就没有了。「读诵」是自他两利。自己每天读诵,温故而知新,展开经卷,就如同佛在面前一样,天天听佛说法,天天接受佛陀的教诲。「为人演说」,「演」就是要做到。佛教我们这一部《十善业道经》,我们就要把十善业道做到,做给社会大众看,这是演。「说」是为别人演说。「演」是身教,「说」是言教,这就是真正皈依佛。如果只是在经典里面学习,不能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就没有皈依,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实质一定要为人演说。演在前、说在后,先要做到,做到之后再说到,这叫真正学佛,真正的落实。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六卷)

 2000/09/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7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第五行,从当中第四看起: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

离邪见就是智慧。这一段佛说的「邪见」,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里面的「痴」。转愚痴为智慧,智慧现前了,自己就能做得了主。《楞严经》上,佛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佛法修学,最高的目标就在此地。智慧开了之后,世间一切吉凶祸福,你都清楚、都明了,就不会疑惑了。需不需要趋吉避凶?不需要。为什么不需要?你能转境界,可以转凶为吉,转祸为福。有这个能力,与世间人就完全不相同。

世间人没有能力转境界,是什么原因?贪瞋痴不断,所以会受境界拘束。贪瞋痴断了,定慧现前,一切命运、际遇全都转变过来,真的是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这是确确实实的。条件,佛在此地说得很清楚,『直心、正见』,这四个字就是大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

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告诉我们「至诚心」,「直心」就是至诚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直心」,菩提心的心体是直心。由此可知,「直心」就是真诚到极处。这样说法,我们还是很难体会,究竟怎么真诚?怎么样正直?标准在什么地方?前清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诚」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很好,跟佛法讲的相当接近,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可知,有念就不诚,一念不生才叫诚。

我们要问:无念是不是诚?无念也不是诚。如果无念是诚的话,修成无想定,菩提心就现前了。佛告诉我们,无想定修成之后,真的叫一念不生,但是果报在哪里?在四禅的无想天,是外道天。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有能力辨别。「一念不生」,这句话的意思不能错会,一个是「一念」,一个是「不生」,要真正懂得它的意思。「一念」就没有第二念,有二念就不是「一念」。「不生」是不生第二念。这一句话要正确的理解,他所谓的「一念」,并没有堕在无念。「一念」,是佛大乘经上常讲的「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无想定是死的,无想定不是活的,所以无想定是无明,不是菩提。

菩提究竟是什么?其实这一桩事情就在我们面前,连儒家都讲「道不远人,人自远之」,有什么法子?楞严会上佛讲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就是一念不生。六根门头,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我们眼睛一张开,看到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一念。耳朵听外面的声音,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叫一心。「不生」是什么?不生妄想、不生分别、不生执著,这是至诚。无想定,虽然好像是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其实他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所以叫无明。千万不能把无明、无想定说成至诚心,这就大错特错了。

佛菩萨与我们不一样的,就是能够永远保持一念,不起第二念,这了不起。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念,但是那一念的时间太短了,刹那之间就起分别、起执著,这就把智变成了识。一念是智,是真智慧。第二念起来了,把智转变成识,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佛法修学修什么?相宗大德常说的「转识成智」。识与智的分别是,识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智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由此可知,离妄想分别执著,那个心叫「至诚心」、叫「直心」,灵明到了极处。它不起作用的时候,好像是无知,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知就是至诚心,就是直心。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想定,它也无知,但是它起作用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不行。

「正见」就是直心起用。如果用儒家的话来讲,就是「诚意正心」,「直心」就是诚意,「正见」就是正心。在佛法里面讲,「直心」是真诚心,「正见」是深心、大悲心,《观经》里面讲的回向发愿心。这是正知正见,世间一切吉凶祸福全都明白了。怎么明白?业因果报清清楚楚,一点都不迷惑,所以是『永离一切吉凶疑网』。

我们世间人,你看看现在的社会,看风水的、看相的、算命的,生意都不错。这些人生意好,证明世间人对于吉凶祸福疑虑重重,都想得到一些讯息,想知道怎么样能够趋吉避凶,存一个侥幸之心。你有灾难,能够逃避得了吗?逃避不了的,果报一定要自受。你有福,你的福想不要、想丢,丢不掉的,福会跟着你走。《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佛对于占卜、看相、算命、风水,一律不准我们去问,他说这是世间意,学佛弟子「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讲得十分清楚明白。

可是,佛真是慈悲到了极处。众生有这个迷惑、有这么个根性,总是想占卜问问,所以佛也顺从众生的习气,说了一部《占察善恶业报经》,这是佛教我们佛弟子,如果对于吉凶有疑惑,如何去占卜。所以,我们看到《占察善恶业报经》,想到佛真的是慈悲到了极处,为我们这些人大开方便之门。至于占卜的方法,《占察善恶业报经》里头就有教我们,应该怎样去修,才能得到感应。你要没有修学的功夫,是得不到感应的。在中国,我们看到有一本小册子,《观世音菩萨灵课》,那也是占卜的,前面印光大师有一篇序文,写得很清楚,占卜之前,要恭恭敬敬、诚诚恳恳的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一百零八遍,这是求感应,很有道理。为什么?诚则灵,你一百多遍佛号念下去,心定了,心诚了。

如果我们永断贪瞋痴,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是直心正见,菩提心就现前,一切吉凶祸福不需再去过问,一切时是好时,一切日是好日,一切处是好处,没有一样不吉祥。总而言之,还是佛在这部经上所说的原理,「境随心转」,如果我们的心纯善无恶,我们的境缘就统统都转过来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再看底下这一句:

【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

我们一定要知道,恶道可怖,真的是非常恐怖。地狱最苦,决定不能去,《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说得很多,是无量无边的苦楚,任何一种我们都受不了。可是,地狱实在讲是很容易堕落,很难出离。哪些人堕地狱?佛在经上讲的「五逆十恶」。十善业道的反面就是十恶业。五逆罪里面,前三条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古时候讲的阿罗汉,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好老师。阿罗汉、菩萨在这个世间舍己为人,教化众生,是人天眼目,确确实实是无量功德。这样的人,你要以恶心害他,等于杀害阿罗汉。

第四条是「出佛身血」。佛的福报大,护法神很多,任何人要想杀佛是不可能的,但是让佛受一点伤、流一点血则有可能,释迦牟尼佛都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提婆达多害佛,出佛身血。我们今天恶意谤佛,毁坏佛法的形象,就是出佛身血。造的佛像,我们用瞋恚的心、厌恶的心把佛像破坏,这是出佛身血,这个大家懂得。更深的意思,大家就不懂得,我们常常在造,却不知道,是什么?破坏佛法的形象。我们是学佛的人,受过三皈五戒,所做的事情,或者是做一些恶事,让社会大众看到,认为:「不能学佛了,你看看学佛的人是这个样子!」我们造地狱罪,把佛法的形象破坏掉了,自己并不知道,还宣称自己没有造五逆罪,不知道其实这就是五逆罪。

佛法的形象是什么?最简单、最明显的教诲,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们今天不能修善,天天还造恶业,让社会大众看到佛教徒就骂释迦牟尼佛、就贬低佛教,我们是在破坏佛教形象。所以为佛弟子,在一切场合当中都要小心谨慎,要给大众做一个好榜样,不能做坏样子。我们做了坏样子,怎么能对得起释迦牟尼佛?我们皈依阿弥陀佛,如何能对得起阿弥陀佛?念念要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行行要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相应,这叫做拥护佛法,这叫做礼敬诸佛。我们所表现的是不是这个样子?所以造作许许多多罪业,自己并不知道,将来堕落到阴曹地府,阎罗王跟你算帐,一笔一笔跟你说出,那个时候已经太迟,后悔莫及了。

第五条叫「破和合僧」,破坏僧团,特别是破坏弘法的机缘、闻法的机缘。法师讲经说法,你把这个道场破坏,这是破坏弘法的机缘。众生有机缘听佛法,你去障碍他,不让他听法,这是破坏闻法的机缘。这都是破和合僧。

这五条罪都是阿鼻地狱,极深极重。我们造这种罪业,那还得了吗?《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业因果报都讲得详细,我们常常读诵,要记住,一定要回头,要断恶修善,要懂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佛菩萨是我们的师长,展开经卷就是听佛菩萨的教诲。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不能随顺自己的意思,随顺自己的贪瞋痴慢,决定堕落。佛在经教里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决定不能随顺自己的意思,不要相信自己意思,因为自己的意思是错误的。证得阿罗汉果,那是见思烦恼都断了,十恶业都没有了,你所行的都是十善业,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十恶没有断尽,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

人能断恶修善,断得干净,修得圆满,即使是没有遇到佛法,不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来生也『常生人天,不更恶道』,虽然不能出离轮回,都在三善道受生,决不会堕三恶道,而且是三善道里头的人天,不是阿修罗,阿修罗也不好。我们《华严经》今天讲阿修罗,会跟诸位介绍什么叫「阿修罗」,阿修罗的不好在哪里。好,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七卷)

 2000/09/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77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倒数第四行,当中第六看起:

【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

大家都希求福慧增长。不但是福德,智慧也是从善业而生的。中国古老的谚语常讲「福至心灵」,福报现前的时候,智慧也就现前了,心思特别的灵敏,这说明了福与慧的关系。为什么?因为它们的根都是一个善心、善念、善行。如果心行不善,这种人哪有福报?世间不善之人,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在享大富贵,我们一定要明了,他这个福报是前生修的,不是这一生,这一生所修的,果报在来世。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跟我们说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不是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决定不是作恶多端的人有福报,那你就完全看错了。

这一生的果报,是前生修的,而今生所作所为,果报在来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一生没福,是前生没修,这不能怪别人。所以真正明白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决定不会怨天尤人,心是安定的,所谓是「心安理得」,理明白了,心就安了。我们想不想求福报?想不想求智慧?今生修因,来生福慧就现前了,因果通三世,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

世出世间法你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修福、修慧是当然之理。但是我们要不要享受?不要享受,要把我们修行的果报回向给一切众生,布施供养一切众生,让大家去享受,自己不要去享受。为什么?这个福报是有漏的福报,如果我们要享受这个福报,我们的功夫、道行决定会退转。我们若不享受,拿它来布施供养一切众生,我们的道业会天天在增长。所以诸佛菩萨所享受的,是无漏的果报,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有漏的福报决定不享受,去享受无漏的福报。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他老人家示现在世的时候,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讲经说法是法布施、法供养,用身体、用劳力是内财布施、内财供养,这是财法两种供养。自己一生生活所需,吃得饱、穿得暖,足矣!所以他享受的是无漏的福慧。后人也依照佛陀的教诲修行,而不能有佛陀那样的成就,原因是什么?不能放下有漏的福报,让有漏的福报障碍了无漏的果德,毛病出在这里。如果我们真的把毛病找出来,再将这个毛病消除,诸佛菩萨果地上的受用,我们虽然不能够圆满的得到,也能得到少分。这在大乘经论里,佛常常提示我们、教诲我们。

这一大段的经文,都是讲离愚痴(邪见是愚痴)修十善业的十种殊胜果报。我们今天在此地看到,十善业是佛门修行的基础。怎么晓得十善是修行的基础?向下经文还有几大段,文字不多,里面首先跟我们讲,以十善为基础修「六度」(在第十二面)。六度是菩萨行,菩萨没有十善的基础,六度不能成就,我们要觉悟。六度后面,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在第十五面第四行)、「四摄法」(在第十五面最后一行)。从「念处、正勤」到「正道」,这是三十七道品(在第十六面)。(第十七面头一个字是错字,请大家改正过来,应是「止庄严故」)最后是「止、观、方便」,这是止观。诸位看看这个经文的排列,大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全都在其中,全都是以十善业为基础。所以,不认真修十善业,就不是学佛,可以说,你在佛法里搞一辈子,你一无所成。再仔细观察,真正念佛往生的人,无论他是什么身份,无论他是哪一个行业,无论是在家、出家,决定具足十善业。不能具足十善业,决定不能往生。

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往生西方净土,三福的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四句要做到,然后你才可以拍拍胸脯,肯定有把握往生。这四句,我们过去讲得很详细,孝亲尊师、慈心不杀就是落实在十善业道上,如果没有十善业道,孝亲尊师都是假的,你也没有慈悲心,前面三句统统没有。都是落实在修十善业。所以希望同修们要特别的注意到,决定不能够疏忽,这是佛法修学的根本戒里面的根本戒。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是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三皈五戒都没有办法落实,有名无实,说得不好听一点,是自欺欺人,到最后还是搞三途六道。印光大师教诫学人,他说得好!有人向他请教:「怎样能入佛法?」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是什么?诚就是具足十善业,这是真诚。心与十善业不相应,诚在哪里?诚,绝对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定要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十善业。十善业的圆满,就是如来的佛果。

诸位如果细心的话,我们常常看到佛的画像,佛的颈子部分有一道圆光,圆光上面写了三个字,我们常见的有用中文写的,有用藏文写的,也有用梵文写的,都是一个意思,念「唵、阿、吽」。「唵、阿、吽」是什么意思?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纯善,这三个字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圆满,就成佛了。大家千万不要看轻,连等觉菩萨都还要修,何况我们初发心?

十善、五戒常常连起来讲,这是行门的根本,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不能离开,须臾不可离者,这叫道。这是正道,这是佛道,我们怎么可以掉以轻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想想:与这十个纲领相应不相应?不相应,那就是十恶业,造作十恶业的是三途地狱。佛在经上常常教诫我们,上品十恶是地狱的业因,上品十善是生天的业因,我们果然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我们自己将来往哪里去,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要想修福修慧,今天总算是搞得更清楚、更明白了,决定不能够违背。

【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

这一条殊胜的利益,不必解释,我们就能够清楚了。十恶是邪道、是三恶道,不是人道。起心动念要是落在十恶里面,你就是行邪道。你也修道,是修三恶道。三恶道很容易修成就,果报在三途。你要不愿意堕三途,不愿意去当饿鬼、地狱、畜生,你就行正道,远离邪道,行圣人之道。诸佛菩萨都是走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佛道,十善业道是菩萨道、是圣人之道。我们要走这条路,走这条路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觉悟的人,真正回头的人,回头是岸。应该从哪里做?要从起心动念处做,这才是真做。

一般凡夫,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在自私自利里面生了根,就是贪瞋痴慢,还有一个疑,这五种叫思惑。思是思想,你的思想见解迷惑了。疑是什么?怀疑圣道、怀疑圣人,这才起贡高我慢,轻慢圣贤、轻慢圣道。十善业道是圣道,没有放在眼里,没有放在心上,轻慢它,所以果报在三途。三途果报是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你的。人天福报、三乘圣果,也都是自己造作,自己享受。虚空法界里面谁作主?自己作主。佛菩萨、大圣大贤不作主,阎罗王与上帝也不为我们作主,都是自己造作,自己受报。这个道理,佛讲得清楚。

在世出世间一切圣教当中,唯独佛法讲得透彻。我们有幸得人身、闻佛法,这个殊胜的机缘不可以错过,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一定要记住,「离邪道,行圣道」才是如来真实弟子,诸佛赞叹,天神敬仰。希望我们同学共同勉励。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八卷)

 2000/09/2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78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倒数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

【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

这是断愚痴的第八种利益。愚痴就是邪见,邪见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六道凡夫都执著这个身是真实的、身是自己的。佛告诉我们,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有许多人听佛这个说法,就生起疑问:身要不是自己,什么是自己?这个意思很深,必须要很细心的去体会。依照佛法的教诲去修行,修行就是逐渐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执著、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身确确实实不是我,它是什么?是我所有,就正如同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一样。衣服是不是我?不是我,这个大家知道,衣服是我所有。所以,佛家讲「我」与「我所」。同样一个道理,这个身也是我所,不是我。

诸位要知道,「我」是永远不生不灭,而「我所」它有生灭。我们的衣服,穿久了、穿脏了、穿破了,就不要了,换一件,「我所」有生有灭。「我」没有生灭。「我」有没有身?也有。佛法里面讲「法身」,法身是真正的我。所以佛在大经中常说,法身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佛教诫弟子们,终极的目标就是教我们证得法身。证得法身,在佛家就叫做成佛。

什么人证得法身?证得法身的人很多,在中国历代各个宗派里面,像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证得法身,所谓是大彻大悟。悟的是什么?悟的是有一个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的真我,悟的是这个身是假我。彻底搞清楚、搞明白,不再疑惑了,他就能得受用。大乘经教里所讲的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这是他得的受用。

佛又跟我们说「报身」,报身是有始无终。报身是什么?报身是智慧,能证法身的智慧。你证得之后,你觉悟之后,永远不会再迷失了。第三种是「应化身」,我们现在这个身叫应化身。佛的应化,根本的原因是诸佛如来的本愿。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上,都曾经发愿度一切众生,这是因。缘,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哪个地方有感,佛就在哪个地方应。

再跟诸位说,法身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没有形相的。虽没有形相,能现一切形相。我们今天所讲的,一切动物是法身变现的形相,一切植物、矿物也是法身变现的形相。另外,一切虚空的自然现象,还是法身变现的现象。在佛教称「法身」,现在的哲学家称作「宇宙万有的本体」。法身是不生不灭的,它所现的相,是怎么现的,大乘佛法讲得很清楚。法身能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自然现象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如果把能现与所现分成两类,这就是世间讲的哲学。

过去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教不是哲学。为什么不是哲学?佛法是一不是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是一法身。能所是一不是二,哲学里头没有讲到这个事情,所以佛教不是哲学。佛教也不是宗教。宗教里面决定要崇拜一个神、一个造物主。佛法里头没有神,也没有造物主,但是佛法承认有神的存在。神是怎么一回事情?还是法身所现的。

现的这些相差别这么多,经论上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怎么回事情?唯识所变,是由于一切众生迷失了自性。什么叫「迷失自性」?不知道事实真相,不晓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这叫迷失自性。迷失自性之后,就产生了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是这样变现出来的,叫「唯识所变」。于是,自性性德不能作主,妄想分别执著作主,也就是法相宗里面所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作主,那就造诸恶业。纵然造一切善,在大乘佛法,还是造恶业。为什么讲,造一切善还是恶业?因为是八识五十一心所造的,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妄心、不是真心,不是真心造的还是恶,真心造的才是善。

由此可知,十法界里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家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造的都是恶,都不是善。为什么?没有明心见性,不是用真心。所以,绝对的善恶,是从这个地方建立标准。用真心,造一切恶都是善。用妄心,造一切善也是恶。换句话说,没有见性,你造作一切善业,也出不了十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佛,分证佛)用的是真心,他们造恶也是善。

怎么知道?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胜热婆罗门做的行业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伐苏蜜多女代表淫欲。虽做杀、盗、淫,他们是善,为什么是善?用这个手段度一切众生,帮助众生明心见性,帮助众生超越六道十法界,他们用的是手段,所以他们是善。佛在经上常讲,这是诸佛如来的密义。太深密了,我们不懂,我们看到感觉很奇怪,这不是我们的境界。

佛讲这些事情,是为度娑婆世界众生,是为度十法界众生。所以,他也有权巧方便,就是善财童子去参访,只有礼敬没有赞叹。用的手段不善叫恶度,恶的方法也能度一类众生,这要看众生的根性,应当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就用什么方法。佛没有定法,佛有能力观机。但是我们凡夫不能学,为什么不能学?没有离妄想分别执著。没有离妄想分别执著,要学这个方法,就堕地狱。这些话佛都讲得很清楚明白,我们要用心去体会,细心去观察。

佛教化众生是分很多等级的,就像办学校教年轻人一样,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研究所,每一个阶段强调某一个阶段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现在在佛教,只能算是在小学,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我们修学,学了这么多年,不能说不努力,不能说不认真,何以功夫不得力?何以不能与古人相比?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十善业道。试问问:十善业道我们做到了没有?这是佛法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是用十善业道做基础。

我们讲净土,净土最基本的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头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唯有真正修十善业,前面孝亲、尊师、慈心才能落实。如果没有十善业道,前面孝亲、尊师、慈心全是假的。这是第一个条件。具足这一个条件念佛,才生凡圣同居土。净业三福三条,具足两个条件,往生的时候是生方便有馀土。三个条件圆满具足,就生实报庄严土。所以,我们最低限度要把第一条做到,第一条就落实在十善业道。古人是走这个路子,所以在短短几年时间就能有成就。

我们今天疏忽了,不晓得这个道理,在修学上没有扎根,起心动念都落在自私自利,这怎么行!换句话说,贪瞋痴慢没有舍掉。别人赞叹我们,我们欢喜,别人骂我们、侮辱我们,我们心里很怨恨,这就不行。这样搞法,功夫怎么会得力?

我们看看古人对于顺逆境缘的心态。听到别人赞叹,自己就戒慎恐惧:「我做的是不是像他赞叹的?」「我做得不够好,差得很远。」不会生欢喜心。如果遭到别人毁谤,决定不怨恨别人:「他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一定是我做得不好,不能令他满意。」自己一定回过头来反省,改过自新。

所以,修行人的心地清净、平等、慈悲,没有一个恶的念头,没有一个不善的行为。与大众相处,只记别人的好处,只记别人的恩德,决定没有不善、抱怨的念头,这样才能修到纯善。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要不是上善,虽然具足信愿行也不能往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善心、善行是从哪里培养出来的?是从一切顺逆境界、善恶人缘,从这里头修养成功的。

何以法身大士没有过?法身大士见一切众生、一切万物,只见性、不着相,原因在这里。一切众生的性都是佛性,所以《华严经》与《圆觉经》里头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不是佛?当然是佛,佛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他从性上看的。凡夫看的就不然,凡夫是从相上看的。凡夫着相,佛不着相。

这个说法,大家要是一下子不能够体会,我举个比喻说,这个比喻也是古来祖师大德所讲的。像贤首国师他老人家说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做器皿,做什么器皿?造像。我们用黄金,同样的成分、同样的重量,我们造佛像、菩萨像、声闻像、缘觉像、天像、阿修罗像、人像、畜生像、饿鬼像、地狱像。这十个像摆在面前,佛见性不见相,全是黄金,价值相等,没有分别。我们人着相,这是佛菩萨,赶紧拜三拜,那个是饿鬼,讨厌得不得了,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着相不见性,心里头就生好丑、生分别,这就是过失。

诸佛菩萨帮助我们,终极的目的在哪里?最终的目的,是教我们也要见性不着相。于是我们的心就清净、就平等,心里头一个念头都不生,连善恶念头都不生。晓得什么?晓得这个佛像与饿鬼像、与地狱像是平等的,一丝毫的差别都没有。金是真的,像是假的,我们不喜欢这个像,我们把像熔化之后,可以再做别的像。这就是讲性永远不变,相会变,相有生灭,性没有生灭。

诸位从这个比喻里头细细去体会,一切众生,在有情众生是说佛性,在无情众生是说法性,佛性与法性是一个性。所以,诸位要是从性上看,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然就生出来了,这是性德。如果落在分别执著上,你就迷失了自性,性德突显不出来,而生起的全都是非、邪正、善恶这些妄想分别执著。

如何能『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不起身见」这一条,最低限度的地位是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或是小乘须陀洹果(初果)。所以,我们不真正用功夫怎么行?然后才体会到,十善业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必须认真修十善业道,念佛才能往生,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功夫才会得力。如果舍弃十善业道,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功夫都不能得力,就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地基。十善业道是基础,一定要知道。

「舍诸恶业」。要修十善业道,你才能够舍诸恶业。不修十善业道,你的恶业舍不掉。换句话说,你生生世世随业受报,在六道轮回。这是常说的,造善业就生三善道,造恶业就生三恶道,随业流转,苦不堪言,这是六道众生的真相。

学佛要开智慧,一定要觉悟,要了解这个世间的事实真相。世间什么都是假的,佛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是圣怀法师、谢道莲居士他们两个人启请。我到香港,也由他们两位接待。有一次谢居士要送一支手表给我,先到银行里面去拿钱。她在银行里面有两个保险箱,打开来让我看,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谢居士前年过世了,一样都带不去。

我当时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我说:「这都是你的?」「是!」我说:「太少了。」谢居士很惊讶,她说:「法师,难道您有?」我说:「我有的比你多得太多了,我的没有法子计算。」她说:「在哪里?」我说:「你看看,你这么多金银珠宝在这里,不敢戴(戴了走在街上,怕人家把手砍断),又不敢放在家里(怕有人偷),只好放在保险箱里,每个礼拜到这里来看一看、摸一摸。这样就是自己的,那太简单了,哪个珠宝店,我都可以叫他拿出金银珠宝来,给我看看、摸摸,都是我的,跟你有什么差别?」人糊涂到所以然处,不知道用这些钱财去布施做好事,那才是真实的功德,那是带得走的。放在保险箱里头,每个礼拜看一下、摸一下,是带不走的。世尊说众生愚痴、颠倒,愚痴颠倒就在这些地方。

所以,我们自己要反省、检点,我们有没有这种愚痴、颠倒?要看破,要了解事实真相。财不要积,财要散,愈散愈多,愈多愈要散。决定不能积,一积就成病了,就成了罪恶。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九卷)

 2000/09/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7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

【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

我们看这两条。到这里差不多是将断恶修善所得的殊胜果报,介绍了一个大概,这些果报确实是非常的殊胜。今天看第九,『住无碍见』。这是属于智慧,「见」是见解,见解无障碍。换句话说,对于世出世间法,都能够得到通达无碍。这个利益,我想无论什么人,不论他是信仰什么样的宗教,没有不希求的,这是一切众生共同的愿望。佛告诉我们,这种愿望实际上是我们的本能,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有这个能力。清凉在《华严经》跟我们讲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我们自性本有的,本来具足的。

现在,我们的见解、思想处处都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是十恶业造成的。这十恶里面具足了妄想分别执著,每一条都非常严重,所以性德不能现前。经上讲的种种不思议的果报,都是属于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只要我们离开十恶(离开十恶就是十善),这个性德才能够恢复。至于恢复到什么样的程度,这是功夫的问题。由此可知,一个聪明人,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一定要懂得「离一切恶,修一切善」。「一切」就是此地十条的纲领。十恶展开来,是无量无边的罪业。

十善也是如此,每一条善展开来,是无量无边的善福。学佛从这里学起,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修到纯善。儒家讲「止于至善」,这是世出世间圣人修心养性的最高目标。儒家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佛教人「孝亲尊师,修十善业道」,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我们合起来看,确实古人所谓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这是值得我们相信的。

真正相信之后,就要认真努力去学习,把我们这一生当中过去所犯不善的行为、习气,彻底改正过来。改正就是修行。修是修正,把错误修正,这叫修行。凡夫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但是看别人的过失却很容易。所以古人就教我们,看别人的过失,立刻要能回过头来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犯他们同样的过失?这叫回头。回头就是把自己的过失检查出来,这在佛法里面叫开悟。什么叫「开悟」?知道自己的过失,这个人开悟、觉悟了。凡夫不晓得自己过失,所以永远没有办法把过失改正过来,一般多数人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就在这里。我们常常观察别人,立刻回头想自己。不要把观察别人的一切放在自己心上,那就大错特错,自己真是罪上加罪。看别人,立刻回光返照,这是智慧。

再有一种方法,就是读圣贤书。近代印光大师,为什么苦口婆心劝人去读《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果然能够天天念这些书,自己的毛病很容易检查出来。拿着这些经文,与自己心行细细的对照一番,我们哪些念头是善的、哪些行为是恶的,自己清清楚楚。善心善行要保持,恶念恶行一定要改过。大乘经教念多了,我们的见解、思想就会与佛接近了。

佛菩萨的思想见解是正知正见,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决定是错误的。为什么这么说法?我们从事实里面去细细观察,诸佛菩萨生生世世修行,他们的经历太丰富了,他们的心是清净的,能知道过去世,也能看到未来世,这个话不是假的。我们心思迷惑,过去生中的事情忘掉了,忘得干干净净,偶尔在梦中起现行。一般人都会作梦,梦里面许许多多的境界,多半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现行。那些种子不是现在的,这一生没有造过这些事情,是过去生中的。所以你要是从梦中仔细去思惟观察,能够得到一点过去生中所造业的讯息。什么时候我们自己修到清净心,自己过去生生世世的状况,就又想起来了,能够回忆到。像我们世间一般人,心比较清净,能够回忆到自己的童年,心再要清净,能够回忆到过去一生、过去二生、过去三生,这种事情现在人称为特异功能,一般人叫神通。

神通是从禅定里面得来的。佛的定功深,佛的禅定圆满,所以无量劫前的事情,他都能够回忆到,他的经验比我们丰富太多了。我们这短短几十年所学的东西,实实在在是不可靠,这是我们一定要理解的,绝对不是自卑,这是事实真相。我们从小所学的是什么?是在这个现实社会随波逐流。今天这个社会又是什么状况?佛在《楞严经》讲:「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所接触的都是邪知邪见。非常不幸,自以为是,所谓是积非成是,大家都错了,我们跟着也错了,变成好像都是对的。

是非善恶的标准在哪里?在圣贤人的心行,真正觉悟的人的思想、言论、行为才是标准。我们学佛,释迦牟尼佛的心行是绝对的标准。在世间法里面,过去中国人崇奉孔老夫子的心行为标准,孔老夫子的心行在《论语》里面。宋朝朱熹(朱夫子)编订了一套《四书》,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四书》是中国人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中国人人生价值观的标准,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

可是现代人不念了,把自己几千年来的民族价值观舍掉,随顺现前这个时代的邪知邪见,所以世间才有动乱,才有天灾人祸。这个灾难,实在说,是才开始,不是结束,往后还会有更大的灾难,也许我们都能遇得到。

如何能够消除灾难?世出世间圣贤都是这样告诉我们:从人心转变。人心能够觉悟,转邪为正,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不再随顺现在一般社会世俗的价值观,反过头来随顺圣贤的教诲,这个灾难就能够化解,就能够住正知正见,于一切事理通达无碍。

底下讲『不堕诸难』,这一句话是个双关语,意思非常深广。众生都造恶业,招来的天灾人祸,觉悟的人在这个地方要不要受难?共业所感,肯定是要受,但是决定不堕。为什么他不堕?他是清醒的,他是清净的,他是善良的,在大难之下,他是往上升的,不是往下堕落的。而学佛的人,如果有如同《弥陀经》上所讲的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在大乘教里面遇到了净土法门,他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大难来了,他有好去处,他去极乐世界作佛,叫「不堕诸难」。

「不堕诸难」的另一个意思是,在大灾难当中,他也可以不受,这是第二个意思。我们知道许许多多重大的灾难,还有一些人能够幸免。这些幸免的人,不外乎两类因素:第一种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这一生虽然造小恶,他有馀福,他的馀福很厚,可以免除这个灾难;另外一种是这一生当中遇到善知识,亲近善知识,接受善知识的教诲,懂得断恶修善,所以他也能够避免。这些事情,《感应篇》、《阴骘文》与《了凡四训》里面都讲得很多,理论与事实真相都有,我们要多读。

仔细去观察,善果决定是从善因得来的。造作恶业而希求果报,佛常讲「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造作善因而得恶的果报,同样也没有这个道理。可是世间一般人往往看到,这个人一生行善,最后得的是恶报,又看到许多人作恶,现在却有种种享受,好像古圣先贤所说的因果报应不准确,于是怀疑,不能接受。这是他看得太浅。

佛家常讲「因果通三世」,现前作恶还能够得福报,是他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虽然造恶,他的福报已经折损了,折损之后还有馀福,并没有耗尽,所以他现在享福。并不是造恶得福报,那你就搞错了。这一生积善,受的是苦报,说明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多,今生修善已经弥补他的恶业,但是他恶业太大,还有馀恶没有能断,所以他才受恶报。如果他行善并不中断,他有信心,来生就有大福报。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欲知今世果,前生作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要晓得今世的果报,我们前生所造作的业因,就是今生的果报。欲知来世的果报,看我们这一生当中造作的业因便知。

佛家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善恶决定有果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绝不作恶。不管遭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我们一个恶念都不生,来生就有大福报。这一生的时间短,来生的时间长,聪明人要有远大的眼光修来生的福报,这绝对不是消极。来生大福报成就,这一生晚年福报亦会现前,佛家讲「花报」,你修积得太多、太厚,不等来生受福,这一生就现前。所以这一生称花报,来生是果报。花报殊胜,果报就可想而知。所以,福决定是从善心善行修积来的,我们要深信不疑,认真努力去做。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八0卷)

 2000/09/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80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这是说离邪见,不但能成就十种功德法,更殊胜的,是能回向无上菩提。我们在上来总共十个小段里面,每一段都是以这个为结语,此地可以说是总结。什么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是梵语,古时候翻经,在体例里面有五种不翻,这一句是可以翻的,在五不翻里面属于「尊重不翻」。学佛终极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最后希求得到的是些什么?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的意思,翻译成华文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印度的「三」是中国「正」的意思,「藐」是「等」,「菩提」是「觉」。为了尊重,所以保持音译。在这一句中,它有三个层次,就是「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学佛人所希求的。

如果得到正觉了,在佛法里面就称之为证阿罗汉果。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得到正觉。佛跟我们说,世间人天也有很聪明的人,他对于宇宙人生有相当的觉悟,但是不称「正」。这个「正」字招牌很难取得,佛家讲「正」的标准是什么?必须是我执破了才叫做正。要用《金刚经》的话来讲,大家的概念就会很清楚,「无我相」才称之为正觉。世间天人很聪明,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他们还有「我」,还有我执、还有法执,这虽然称「觉」,不能称为「正觉」,一定要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叫「正觉」。四相虽然破了,并没有彻底破尽,这个四相是有差等的。譬如说我相百分之百没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没有破尽。为什么?我相是属于我执(就是执著),执著是没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属于分别、属于妄想,这个还没有断尽。

因此,佛家觉悟分三个阶段。分别断尽了,妄想还没有尽,这个阶层叫做「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诸位要晓得,「等于佛」不是佛,只是等于而已,必须分别、妄想都断了,这个时候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个阶位,是圆教里面圆满的佛果,等觉菩萨以下都属于正等正觉。但是诸位要知道,正等正觉最低的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由此可知,四圣法界里面,虽然他们的层次有高下不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总而言之,都是属于正觉。四圣法界里面的佛,就是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属于正觉,不能称为正等正觉。在天台大师「六即佛」判教,他们是「相似即佛」。离开十法界,到了一真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是「分证即佛」,才称之为正等正觉。

所以,诸位必须要有很清楚的概念,正等正觉是称法身菩萨(没有证得法身的,不在这里面),这是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学佛目标在此地,不是求别的,是求对于宇宙人生究竟彻底圆满的觉悟,那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怎么求得?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你看看本经,佛将一切善恶归纳为十条,十善反面就是十恶,离十恶就是十善。由此可知,善恶是一个体性,只是迷悟不同而已。

六道里面,迷的人多,觉悟的人少。尤其是现代的社会,不但迷的人多,而且迷得非常严重,对于圣教、对于善言不能接纳,这在佛法里面说,是业障习气太重了,虽然天天在修学,都没有办法入境界,或者我们通常讲,没有办法入佛门。我们今天都在佛门之外没有进去,什么人进去?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就好像念书一样,十信是小学,初信位是一年级,你已经上了一年级了。一年级的条件是什么?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这个时候是证得小乘初果位,如果是圆教菩萨,这是十信里面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菩萨与小乘初果断烦恼的功夫相同,但是智慧不一样。小乘初果须陀洹要与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比,智慧就差别很大。

《华严》是圆教,显示的智慧是圆满的,圆融无碍。初信位的菩萨都如是,何况高位的菩萨?所以,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了。这是什么原因?佛在《楞严》会上所说的,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两种障,一切众生并不相同,圆教初信位菩萨的这两种障都薄,所以他能证得大乘初信。小乘须陀洹烦恼障轻、所知障重,他能够断八十八品见惑,因为所知障重,智慧不开,所以佛说的大乘经教,他不能够理解。

我们在楞严会上非常明显的看到,阿难尊者证的是小乘初果,他的智慧很高,佛说《楞严经》说到第三卷,他就出来赞佛,他懂了。富楼那尊者是四果阿罗汉,但是富楼那尊者听不懂,所以起来向佛请教:「阿难尊者是初果,他怎么懂得?我是四果罗汉,我怎么没有懂?」佛才跟富楼那尊者说明,阿难是烦恼障重,所以只证得初果,所知障轻,因此大乘经法他能够明了、能够接受。而富楼那尊者与阿难恰恰相反,他是烦恼障轻,所以证得四果罗汉,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他也断了,但大乘经教他听不懂,这是所知障重。

在大乘教学里面,古来的祖师大德常常教人看破、放下。我们要放下(放下烦恼障)、看破(破所知障),这两种功夫不间断的互相去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一定要真干。而且,在我们的境界里面,一定要先从放下下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佛在《华严》、《圆觉》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无量寿经》说:「一切皆成佛」,大乘经上我们常常看到:「凡有佛性,皆当作佛」,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像善财童子的修学态度。善财童子心目当中,凡夫只有自己一个,除自己之外,都是诸佛如来,无论顺境、逆境,善人、恶人,全是诸佛如来化身来度自己的,所以他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没有障碍。

我们今天修行障碍很多,障碍从哪里来的?是从我们不善心所变现出来的,大家念《十善业道经》就应该懂,前面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是我们的心不善。看这个人,看得顺眼起贪爱,看不顺眼起瞋恚,这是不善的心。我们的心不真诚、不清净、不平等,所以造成菩提道上无量无边的障碍。

这个障碍怎么突破?善财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真的是一帆风顺,遇到文殊菩萨,在文殊会下成就了根本智,然后老师教他出去参学,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他成了究竟圆满的佛果。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境界就提升一层。吉祥云比丘代表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他参访初住菩萨,他自己就到初住。参访海云菩萨,他就升到二住。参访妙住比丘,他就升到三住。境界一直往上提升,没有一点挫折,这是什么原因?做学生的态度好。这个事情,印光法师在《文钞》说得很多,「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善财童子是具足圆满的诚敬,所以他得圆满利益,祖师讲得多么简单!

再跟诸位说,做起来也就这么简单。若是你不肯做,那就没有法子。为什么不肯做?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太重。对修行人来说,烦恼里面最大的烦恼,是贡高我慢,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别人都不如自己,我慢高山在自己菩提道上造成障碍。我们如果能把它排除,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不沾名闻利养,真正的离开贪瞋痴慢,我们就与善财童子一样,对人对事对物真诚恭敬,普贤行落实了。「礼敬诸佛」,哪些是诸佛?一切众生是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诸佛,至诚恭敬,没有一丝毫怠慢的态度。「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菩提道上哪里会有障碍?所以《华严经》好,末后善财与五十三位,那是佛陀,那是善知识,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他们示现的,不管是顺境、逆境,善人、恶人,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

世尊在一代时教里面,通途法门的修学,一生成佛的只有两部经:《华严经》善财表演一生成就给我们看,《法华经》里面龙女八岁成佛。这是做出来给我们看,告诉我们,世间人一生成佛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只要懂得道理与方法,真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能成就。所以,过去有人问我讲经的方法,我写了一篇内典研究的纲领,附在《内典讲座之研究》这本小册子的后面。我的答复特别强调,学教能成就,百分之九十在修学的态度,至于方法,充其量不过占百分之十而已。所以方法不难,一个星期可以把你教会,你的修学态度才是决定你自己的成败。

我所亲近的善知识不只一人,同学也很多,为什么许许多多的同学当中,能成就的只有两、三个人?老师同样教学,不分彼此,一样上课,为什么有的能成就,有的不能成就?这都决定在修学的态度,就是印祖所讲:「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我过去亲近章嘉大师、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乃至于亲近方东美先生,我有十分的诚敬,所以能得到一点东西。没有这样的恭敬心,你所得到的只是皮毛。

由此可知,能不能成就,是不是老师的指导?不是。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自己不居功,为什么?成佛是自己成佛的,不是佛有能力帮我们成佛。佛有能力帮我们成佛,我们何必要修行?佛不帮助我们成佛,他就不慈悲了。这是佛都办不到的,完全靠我们自己诚心诚意的修学。佛法从缘生,在四种缘里面,我们自己具足的,是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佛对我们的,只是增上缘而已。增上缘再好,我们前面三个缘要是不具足,也是不能成就,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

此地的『回向』,是把自己修学的功德不要了,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若还要有一点「我与一切众生共享」,就是「我」还没有舍掉,还有我执在里头。我们要把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里面没有「我」,才能够走上菩提道。

『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你要懂得什么叫「佛法」。「法」就是一切法。对于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叫做「佛」。佛是觉悟的意思,对于一切法都觉而不迷。

『成就自在神通』,这是德用。你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够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就得大自在。神通不是自受用,神通是他受用。自受用是「自在」,他受用是「神通」,你有能力教化一切众生。

这是一个大段落。明天这一段,佛很慈悲,以离十恶(修十善)来行布施做例子,说明把十善落实到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才会圆满。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