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人民币升值 数千亿囤港热钱涌入内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22:05
押注人民币升值 数千亿囤港热钱涌入内地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0-11-25 08:11:58

 

三大渠道登陆 投机人民币升值 炒作楼市股市


  数千亿囤港热钱涌入内地投机


  种种迹象表明,囤积在香港的来自美欧日的热钱规模大增,狂赌人民币升值,伺机通过银行汇兑、贸易和投资三种方式进入内地,最终进入楼市和股市进行投机。


  囤港热钱规模大增


  23日,中银香港等许多内地在港金融机构分析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流入内地的以港澳台储蓄资金或投机资金为主,但现在既有来自欧美的资金,也有来自日本的热钱。“可能东南亚其他国家由于低利率,与中国内地有利差,很多资金都进来了。”中银香港分析师黄明表示。


  香港金管局发言人透露,今年香港80亿元人民币兑换限额到9月底时还剩余一半,但在10月下旬就被用尽。也就是说,一个月之内就用掉了40亿元人民币兑换额度。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有大约6500亿港元的热钱囤积香港伺机进入内地,而那些换成人民币的资金去向就更加明确了。


  香港大福证券分析师刘娅对记者表示:“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外汇是没有管制的,基本上一天来个一千亿美元或几百亿美元,是没办法阻止的。”香港证券专业学会专业委员温天纳形容说,世界各地的资金在香港就像流水一样自由,可以流入股市、楼市,也可以流回西方国家。而这些资金要进入中国内地,香港则成了中转站,渠道就是银行和各外币兑换点。


  热钱多渠道涌入


  香港有关金融机构人士告诉记者,在银行兑换和汇钱两个环节上,热钱在香港都有机可乘。尽管香港的银行基本都严格执行特区政府的规定,即每一个本地居民每天只能兑换2万元人民币、汇8万元人民币到内地,但还是可以采用在各家银行开户、蚂蚁搬家的方式,让热钱通过银行流入内地。


  据了解,囤港热钱公开进入内地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贸易渠道和外商投资渠道。按香港的规定,贸易和投资资金是不受兑换和汇款数量限制的。记者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一份报告中了解到,外管局最近的专项行动显示,热钱违规流入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贸易和投资领域,方式五花八门。有关案例显示,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利用价格做文章,即通过高报工缴费、虚增可收汇额度和转移定价等方式达到多收汇、多结汇目的。外商投资项下的热钱很多与“虚假外资”有关。部分外资企业虽有真实项目,但无真正“外资”,有的干脆就是“空壳企业”,所需外汇通常通过中间人与地下钱庄之间进行交易,资本金结汇后用于归还地下钱庄或境内外出资人。


  “热钱进入的重要目标就是股市、楼市,以获取资产价格上涨收益,这符合热钱的投机套利本性。”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从外管局的专项行动看,热钱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往往通过贸易、外资、银行、个人等多个渠道,既有企业行为,也有个人行为。有的是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企业套汇运作。如香港某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境内多家房地产企业,由境内子公司以人民币资金垫付土地拍卖保证金,香港母公司通过设立房地产项目公司的方式将外汇资本金结汇后偿还代垫款。上述企业涉嫌违反资本金支付结汇制、非法套汇、擅自对外放款和擅自经营金融业务等,违规金额较大,资金链条复杂。也有个别银行向境外个人发放中长期房屋抵押外汇贷款,且房贷结汇后用于购买境内房产。
 对于热钱进入股市,外管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最近发现部分外商投资企业虚构用途将资本金结汇后进入股市的案例。此类案例中,外资企业以支付货款等名义向银行申报资本金结汇,将结汇所得人民币划给境内关联企业,关联企业再以往来款等名义将资金原路划回。外资企业收回此笔人民币资金后,不再受结汇时申报用途限制,从而流入A股市场。


  内地香港联手防范热钱


  “内地和香港在打击热钱方面需要有信息沟通,建立监控限制外部热钱的工作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有关官员表示。上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最新研究报告称,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港元对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将给香港防范通胀和房地产泡沫增加难度。


  “这也不难理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港元兑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对于拒绝热钱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只能从遏制投机、防止资产泡沫风险恶化的方向对热钱流入进行围堵。”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


  对备受关注的热钱流入问题,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日前表示,在一些国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背景下,中国政府会加强对流动性的监管,防止热钱流入,特别关注流入房地产等敏感领域的热钱。

 

        相关新闻:央行行长周小川:尽可能防止热钱流入

 

  就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不久前在财新峰会上表示,我国可以采取一些管理措施,尽可能地防止更多热钱流入。央行网站19日发表了这个讲话。


  周小川指出,中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对资本项目实行管理的体制,资本项目下不正常的资本流入要么进不来,要么必须绕道而行。在绕道而行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管理措施,尽可能地防止这种行为发生。


  周小川表示,货币当局还可以采取一项措施在总量上实行对冲。“如果短期的投机性资金进来,我们希望把它放在一个池子里,并通过对冲不让它泛滥到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去。等到它需要撤退的时候,我们再把它从池子里放出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冲掉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周小川说。


  对于当前因利率差别、货币汇率变动而出现的资金套利行为,周小川指出,经济领域不可能完全杜绝套利的现象。“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宏观经济上保持基本平衡,注意防范各类风险,该对冲的要对冲掉。其次,尽量防止投机性行为,减少通过套利机会来发财的渠道。”周小川说。


  对于备受关注的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问题,周小川指出,中国不会选择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选择渐进疗法。

 

        相关新闻:央行开始修建“热钱池子”

 

  货币超发不可避免,通货膨胀不能容忍,怎么办?对冲!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拉开了加大对冲力度的序幕。
中国人民银行对通胀的担忧已经表露无遗。在此前公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已明确指出,随着原有刺激措施逐步到期,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主要经济体将持续放松货币刺激经济的预期强烈,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的大背景下,富余资金必然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近日也表示,虽然外汇大量流入导致央行投放大量货币,但央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对冲来控制过多的货币。央行对于货币供应总量有调控目标,也在致力于实现此目标,不会放任通货膨胀的出现。


  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在谈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时指出,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要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


  一方面是央行对通胀的高度警惕,另一方面却是全球流动性的极度充沛,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是罪魁祸首。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认为,在经济基本面、汇差、利差等因素作用下,国际游资正大量流向投资回报较高的新兴经济体,推高当地货币及资产价格,增大通胀预期,并将对其经济金融造成较大冲击。


  然而,在套利资金强大的逐利本能面前,任何严密的防范措施都无法做到万无一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为了应对热钱流入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可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他说,如果有短期投机性资金流入,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将其放在一个池子里,而不会任其泛滥到整个实体经济中去。等到热钱需要撤退时,再将它从池子里放出去。通过这种操作,就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周小川所说的“池子”,实际上就是中央银行对于套利资金结汇带来的货币投放进行对冲操作,使其存在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当中,这样一来,过量的货币投放既不会冲击实体经济,带来通胀风险,也不会冲击虚拟经济,造成资产泡沫。中国央行昨日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便是建造“池子”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中国外汇管理部门也在积极加大对违规跨境资金流动的打击力度,外汇局近日出台了《关于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从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短期外债管理等方面加大对热钱流入的防范力度。但是,只要全球宽松货币环境不改变,热钱流入的步伐就不会放缓,为了防范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中国央行修建池子的工作也不会停止,就是说,对冲操作还将继续。


  据业内人士分析,下一阶段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将会继续保持,必要时力度可能会加大,近日一年期央票利率呈上升态势,应该是央行加大对冲力度的表现。与此同时,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还将继续使用,虽然目前准备金率水平已达历史最高点,但依然存在继续上调的空间。另外,如果通胀压力继续加大,央行有可能持续提高存贷款利率。


  ·各方观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现在整个市场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不论是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还是国内的通胀压力,都使得境外资本大量流入国内。面对不断涌入的货币之“水”,真正能够回笼货币流动性的目前只有两种工具:一是公开市场操作,另一个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为控制信贷进而控制通胀。目前国内通胀压力比较大,特别是美国实行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以后,国内通胀预期不断增强。预计年内至少还有一次加息,现在还要观察11月经济数据,如果通胀水平继续上行,也不排除年内还会加两次息。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在目前加息预期强烈的情况下,央行选择了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而未选择加息来收缩流动性,体现了央行的温和态度。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板块影响明显,有可能会使股指在未来一周内进行调整,但幅度不会超过10%。A股的趋势仍维持6月份以来的牛市格局,大约会持续3—5年的时间。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不能期待单次货币调控会对CPI产生明显作用,央行将继续推出连续调控政策。按照目前的节奏(10月份加息一次;11月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看,12月份即有可能还将进行一次货币调控,不排除加息的可能。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在美国二次量化宽松以及国内货币超发的情况下,极易催生资产泡沫。管理层必须发出“收缩”信号,以防更多热钱流入国内。但在美日“零利率”政策环境下,中国持续加息也可能进一步增强对国际热钱的吸引力。


  招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毅:本次央行回收流动性的举措是预期之内的事情,由于这种预期对市场的影响已经消化,而且央行本次政策的力度也不是太大,整体而言对股市的影响不大。国内流动性泛滥的局面不会因为本次上调就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长期来看股市依然会看涨。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吕立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会改变股市的大方向,但会在短期市场走势上有所体现。由于10月CPI有创新高的预期,所以在今日上午10点统计局公布10月经济运行数据时可能会有一波探底走势,但整体上来看股市还是处于上行通道中,行情不会因为央行动用货币手段而终结。


  广发聚丰基金副总经理朱平:在目前通胀高企的情况下,不能再继续维持利率的负增长,而且经济已经处在过热的道路上,必然要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受伤的总是金融地产,但是金融地产的股价已经很便宜,再跌也没有多大空间。


  东吴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寇建勋:此次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在10月CPI公布之前,无疑是为了进一步抑制通胀。11月份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再度加息概率不大,但是12月份如果通胀不能有效控制,年内第二次加息将会是大概率事件,这将对年底的A股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相关新闻:热钱监管升级 人民币汇率调整上演“过山车”

 

  核心提示:一则由外管局下发的通知,让人民币的升值进程,与热钱流入境内征途变得同样充满“曲折”与“博弈”。


  11月10日诞生了美元兑人民币的两项纪录:自汇改以来,中间价6.6450创下新低,即时汇率6.6325也创新低。


  然而,一则由外管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称《通知》),却让人民币的升值进程,与热钱流入境内征途变得同样充满“曲折”与“博弈”。


  紧随而来的是,央行当晚决定,从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人民币升值进程与热钱入境热情能否持续,又多了一项变数……
 银行加入汇率博弈


  11月9日,美元兑人民币即期市场收跌0.51%,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的单日最大涨幅同时,全天492个基点的波动幅度也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


  新记录诞生背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过山车”行情。


  “外管局发布《通知》的一瞬间,美元兑人民币就直线大涨至0.5%日波动上限。”一位香港银行交易员回想起来依然心有余悸,“这给原本看涨人民币升值的投机客泼了盆冷水,他们认为国家对跨境资本流动开始从严管理,不利于热钱流入推高人民币汇率,转向沽空人民币。”


  但在相对清淡的成交市场,“一笔千万美元级别的人民币买单竟然令美元兑人民币即时汇率向上跳动10来个基点。”他表示。


  “市场对政策的反应似乎有点过度。”一位香港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证实,这反而给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逢低买涨人民币汇率提供了空间。


  尤其在当天下午美元指数短暂从77.25跌向76.71期间,一些量化投资的欧美对冲基金趁着美元贬值积极买涨人民币汇率,单笔成交额均在数百万美元不等。


  在他看来,对冲基金瞄准的,是联储推出6000亿美元公债购买计划后的人民币升值前景。


  强劲买盘的结果,则是人民币汇率提前“兑现”升值前景——收盘时美元兑人民币即时汇率较上个交易日大跌341个基点至6.6440,两项记录也由此“诞生”。


  导演这场好戏的,不仅仅是对冲基金。


  记者了解到,来自银行的人民币看涨买盘同样“功不可没”。尽管他们与对冲基金看涨人民币汇率的动机未必相同——按照《通知》规定,境内银行将根据11月8日当日收付实现制的头寸,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实行下限管理。


  “境内银行不得不持有一定的美元头寸,但在美元中长期贬值预期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他们同样迫切需要买涨人民币汇率,锁定上述美元头寸的汇率风险。”上述外汇交易员解释说,“而部门银行的买盘,一度令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创新低过程的报价点差明显放大。”


  所幸的是,他们取得的“回报”同样可观。不考虑融资杠杆因素,仅11月9日当天,对冲基金买涨人民币汇率的浮盈空间至少在0.5%-0.7%,相当于6-8月期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


  何况,回报率仍在节节升高……


  11月10日,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中国贸易顺差升至271亿美元,创3个月以来的新高。


  澳新银行报告认为,高于市场预期的贸易顺差将不可避免地对人民币汇率生成较大压力。截至昨晚6点,美元兑人民币即时汇率报于6.6337,盘中一度再创汇改以来的新低6.6325,较上个交易日收盘6.6440下跌103个基点。

  “G20峰会结束前,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升值将面临更大压力,对冲基金抄底人民币汇率,还有很高的回报空间。”上述外汇交易员分析说。


  抑制热钱立竿见影?


  相比对冲基金的“意外收获”,热钱已明显感受到《通知》立竿见影式的威慑力。


  记者从多位民间资金拆借机构负责人处了解到,《通知》下发至今,仅有零星的境外热钱报价,即使报价提高到人民币当日卖出价+50至70个基点,成交量依然没有明显提高。


  “招招打在要害。”一位民间资金拆借机构负责人表示,“现在不是热钱不想流进来,而是国内人民币融出方必须重新评估《通知》带来的各种跨境资金流动结算的影响,热钱挪腾流入的空间变得更窄了。”


  在他看来,对抑制热钱流入路径影响力最大的,不外乎《通知》对银行远期信用证的严格管理。以往,热钱悄然变身人民币投资境内股市楼市,正是通过“远期信用证”协助完成。


  其具体做法是境外热钱与国内企业“合作”,由后者向银行先申请信用证购买境外农产品、铜等原材料,运抵国内仓库却不急于出售,而是向境内银行申请银行仓单质押贷款,期限不超过12个月,以此换取“人民币贷款融资”,再由国内企业将上述款项“转移”到热钱在境内的关联公司账户。由此热钱“变身”人民币。 核心提示:一则由外管局下发的通知,让人民币的升值进程,与热钱流入境内征途变得同样充满“曲折”与“博弈”。


  “此前双方会签订一系列收益分成、人民币远期互换及境外美元过户国内企业账户(充抵贷款金额)等协议。有些国内企业对此驾轻就熟。但现在看起来这条路径已渐行渐难。”他说。


  在他看来,今后银行给予超过90天的远期信用证时,必须考虑短期外债余额控制压力,企业拿到远期信用证的难度有所提高;其次,由于银行将对超过90天的远期信用证加强监管,热钱“滞留”境内的时间将大幅缩短,影响其投资收益预期。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分析师唐建伟对记者表示:“相比人民币升值空间及利差优势,在国内投资股市楼市的高额收益,才是热钱最感兴趣的。一旦投资收益因投资期限等因素达不到预期,热钱流入境内的动力也随之下降。”


  在一家银行跨境贸易资金结算部门负责人看来,《通知》关于取消“企业因出口数据传输时滞原因导致可收汇余额暂时不足时,银行可凭企业承诺说明函先行为企业办理待核查账户资金结汇或划转”及“来料加工收汇比例统一由30%调整为20%”的规定,也将在某种程度阻止热钱利用来料加工企业的闲余结汇额度及境外买家签订出口合同流程偏慢的时间差,变相流入境内。


  “但是,其中还会存在一些漏网之鱼。比如个别境内来料加工企业都会利用跨境贸易标的物实际品质与报关文件存在偏差,或刻意提高出口商品定价,人为提高出口结汇额度协助热钱流入,但银行在这方面的核查有时存在一定难度。”他称,“这里没有任何技巧可言,就看银行部门对跨境贸易核查的态度是否足够认真细致。”


  但上述香港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目前在境内资本兑换受限制的情况下,多数境外套利热钱资金与对冲基金,还是会选择借道香港拆借人民币头寸,再考虑流入境内投资股市楼市。